别的电影都在叫我们相信爱情,唯有这一个叫我们相信友情。
杰西卡老奶奶不服老刀子嘴豆腐心的样子和摩根老爷爷怪里怪气的语调叫人观影的时候全程含笑。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时光的不住荏苒,“她到驾车的年龄了吗?”“哦,我孙女她都37岁了!”岁月蹉跎,将两颗美丽心灵细细打磨。
哥开的不是车,而是一份用隐忍和真诚换来的一份在人生暮年地久天长的珍贵友情。
精瘦干练的Daisy让我想起了远去的奶奶。爷爷奶奶在文革年代受苦不少,爷爷还曾给饿的身体水肿给抬去蒸,每听奶奶说起,我总想笑,而后心酸。还好,爷爷奶奶他们都活到八十多的离去
之外有个镜头让我产生了不大捺关的想法,福利院那刻,把自已用的那么旧了的一对老人,每一眼的对望中都浓缩着成辈子的时光,千言万语,不过换作寂静之外的嚣张
这里的戴茜小姐可是72岁的老太太哦!做她司机的则是乐观开朗的黑人老霍克先生。戴茜小姐倔强、固执,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不让别人插手自己的事情。然而一次外出,她的车被她开入沟中,险些丧命。为了保证母亲的安全,戴茜的儿子为他请了霍克做她的司机。但是,倔强的戴茜仍然要坚持坐电车或者出租车外出。在霍克的巧妙激将下,戴茜挠不过霍克,上了车。关于罐头的风波,成为他们之间关系的转折点。一天早上,戴茜小姐发现厨房里少了一瓶鱼头罐头,并且在停车场发现了空的罐头瓶,于是她认定霍克手脚不干净,她把这种儿子硬让霍克来做她司机的做法,或者在某种意义上证明了自己已经老了,丧失了独立出门能力的厌恶排斥的心理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她招来儿子解决这件事情时,儿子感到她太吹毛求疵了,丢下公务的他来看母亲却发现在她看来非常重要的是这样一件事情,他也丧失耐心地给了她能买一大堆鱼头罐头的10美圆。正当母亲为儿子的这一举动惊异的时候,早上来上班的霍克向他们说明是他看到厨房里的鱼头罐头太硬不能吃了,并重新为戴茜买了新的。到这里为止,戴茜倔强、好强、防备的心理才开始松懈,慢慢接受甚至开始依赖霍克。
人在一起久了,都会有感情的。过惯寡居生活并一直独立的戴茜不希望有这样一个人老打破自己的生活,并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自己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正在丧失。霍克则以自己真诚、乐观的个性改变着这个古怪的老太太。从当初的排斥,到后来深厚友谊,甚至有那么一点点爱情的产生,我们都可以看到人性温暖的一面。影片最后戴茜欣然接受霍克喂她吃蛋糕的温馨画面,就象相伴一生的老友或者老夫妻,他们的脸上都有种可以称为阳光般的微笑,恬淡,和谐,永远定格,这幅画面也不会褪色,因为它留在了我们心里。
另外影片中的时代正处于种族隔离正被打破的时期。戴茜和霍克坐在同一辆汽车上,戴茜从未想过有何不妥,而检查他们驾照的警察却讥笑这样的搭配。可见,歧视与平等观念是共存于人心中的,总有真正和黑人相处过,了解黑人的人会认为对歧视黑人的做法是不人道的。
中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强调努力让占绝大多数的本阶级内部没有矛盾。改革开放多年以后,贫富差距悬殊,阶级之分甚嚣尘上。的确,很难想象一个一线城市的有产阶级如何和一个落后小乡村的村民平等地坐在一起吃饭聊天,不管如何粉饰,如何否认,我们和马爸爸的阶层越拉越大是不争的事实。
在美国的阶层划分是约定俗成而已,毋需去讨论。所以富裕的老太太黛西和黑人霍克毫无疑问是不同的阶层。这从霍克第一次去黛西小姐家就已经确定地体现出来了。在整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黛西主导着二者的关系,虽然霍克在花园的规划、开车路线等逐渐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二者关系的不平等显而易见。
阶层鸿沟不可跨越吗?不同阶层的人不能交朋友吗?不是。霍克以他的勤奋、忠诚以及自尊和智慧最终赢得了老太太的尊重。在影片的结尾,老太太握住了霍克的手,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最终,霍克和黛西小姐的儿子在老房子里叙旧话别。房间还是淡绿色的墙纸装修,门前的几棵花树依然满树繁花,温暖的金黄色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了房间,只是,斯人已去,物是人非,温情犹在。
认认真真生活、做事,enjoy your day,enjoy your time。阶层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随它去吧!
传说中那种“什么都没发生”的文艺片,其实以最细微的手法暗示了许多50年代以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变化。不紧不慢地配着南方优美的景色和80年代的汉斯寂寞(是的,是他!),影片的气质就像里面的杰西卡坦迪一样优雅。两位主演一位80一位50,都各自从50演到80。。。摩根弗里曼二十年没变
很温暖,虽然慢情节但是很有意思
看睡着了。全片的色调还是很舒服的,复杂的布光和配色营造出了一种陈旧、复古的唯美意味。电影主题有点美国南部的种族童话的意思,这对犹太母子对待马丁路德金的态度是他们能接纳黑人服务并相对平等对待之的前提,本片本质上是一部修饰历史的保守主义作品——犹太人和黑人在固有的经济关系下,展开情感交流。当然本片主题是比较孱弱的,它主要的戏码就是俩个老演员的对手戏,俩主演的表现不错,拿个表演奖还是合理点儿,摩根忠于工作、状态放松,老太太为人刻板,还有些刻薄,总的来说这俩人物的性格不算鲜明,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老太太的状态缺乏变化,一小时片长以后,摩根还会踩她的性格雷区,而老太太还板着脸——这缺乏变化的人物关系和状态着实难看了点,编剧也没动脑子,整个剧本也就是一些没啥关联的事件之堆砌
剧本本就有张力,又以情动人,怎能不被感动?种族歧视就是卖点,犹太老妪和黑人大爷,同坐一车已稀奇,何况是同一屋檐下,日久生友情。另一类的相濡以沫,是彼此发掘对方的好,忍受缺点,夸大优点。毕竟在人生的某个时刻,能找个唠唠嗑、聊聊天、说说话的人很难。
犹太老妇人和黑人老司机,从有隔阂的主仆到无间隙的老友。背景设在五、六十年代的佐治亚州,涉及了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和当时种族隔阂的状态。80岁高龄的杰西卡坦迪,52岁的摩根弗里曼,前者最高年龄问鼎影后,后者大器晚成迎来高峰,两人撑起一台戏,把老妇人的固执专断、老司机的忠厚淳朴刻画得惟妙惟肖。不过这部电影相对于同年的杰作,斯派克李的为所应为,还停留在1.0阶段,明显是拍给白人看的
4.5星看完《绿皮车》找到这片,个人觉得比《绿》更含蓄,也更高级。【20190228】1.1989的片子啊,30年前的片子,摄影和运镜真是好看,光线也打得很好,有些场景,一个截图就是一幅油画构图,布景非常漂亮。2.有关优雅,特别喜欢Miss Daisy的美,是的,超越年龄的优雅就是这个样子。3.摩根弗里曼,说话特有的腔调,在这片子里属于正常发挥吧。4.情节平淡,但是感情细腻。没有太多冲突的起伏,就是几件小小的事情,逐渐变成“你是我的好朋友”,握着手的信任。5.没有像《绿皮书》用力渲染种族歧视,来显得友情珍贵(据说真实并没有深厚友情),反倒这种平平淡淡相处,没有哭哭闹闹,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动人。6.看到老太太打麻将,也挺有意思的,7.Daisy的倔强任性,让我想起外婆了。
说实话观感不如《绿皮书》,时间跨度没有那么明显,而且几乎都是碎戏堆积起来的,刚要进入就又跳到下一场了,感觉反而不是很流畅,老太太的态度前后转变也比较想当然。
暖暖的感情,好看
故事并不出色,但那种复古的摄影配乐以及两位戏骨的精湛演技却让故事温情脉脉,让我们微笑流泪。ps:1.牵手那一刻 心都化了 2.摩根爷爷的笑太贱了
人之将死时还能有一个知己,多么棒事情,打扮美美的老太太,淳朴的司机,一个温情的故事
我是有多久没看这种故事虽然平淡、但生活感十足、温情十足的电影了?这也是我看到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很快就喜欢上的一个原因。很好奇,麻将什么时候跑到美国去了;更好奇,他们的麻将打法和说法是如何?弗里曼爷爷和杰西卡奶奶表演是真真的不错,但是我不是很喜欢霍克讲话的发音,说不上来的一种怪异。
影片试图在表现不同阶级在碰撞与接触中所慢慢发展出的友谊的过程中再加以对种族主义的反思,可实在是浅尝辄止,浮皮潦草,反倒不如干净利落的直奔主题来的畅快;节奏上也有着明显的问题,也只有飚戏很是精彩了。
霍克是一个非常善良淳朴的男人,他知道自己不被接受,并没有把不快放在心里。相反地,他处处关心戴茜的生活,也慢慢了解戴茜坚守原则的执著性格。戴茜对霍克的排斥开始慢慢消融,直至几年间她终于发现,霍克是一个很值得信赖的朋友
杰西卡坦尼通过出演此片而获得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真是当之无愧。犹太裔和非洲裔美国人在当年那个种族隔离的黑暗时代,是两个有代表性的族群,贝尔斯福德含蓄地批判了当时的不平等和三K党的恐怖,戴茜小姐和霍克黑仆纯洁的友谊、信任和相互依赖超越了爱情的俗套,我很喜欢这个设定。
【B】黑人与白人的友谊,却几乎不提种族,反倒是凭借大量的暖调,柔光,微微过曝的镜头,给全片渲染上一层温馨,就像黛西小姐房子里的窗户,永远被晴天的光照的透亮亮的。完成度很高的文艺小品,但不是我的菜。
影片上映了整30年我才第一次看过。看完竟然心里长久地堵堵的,有种无法喘息的感觉,影片真的没有讲什么,但是却把一种非常隐忍的感情悄无声息地深深扎根在心里,电影语言又温馨又平实,却有这样的力量非常可怕。表演都很扎实,那时的摩根才56岁,却演出了让人可信的年龄跨度。坦迪演的黛西小姐是一位非常具有独立意识的坚强女性,刻薄执拗又通情达理,将这种复杂度演绎了出来,很有信服力,感觉身边有些女性朋友老了可能会有点这样吧,真是生动的人。相比《绿皮书》,这部更加生动,充满丰富的细节和有趣的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节奏也是不温不火非常有度,让人很舒服,有一种那个年代电影的大气和沉稳。时间的重量和友情的温度都克制地在这部影片中共存着。
可以再进一步的哈哈哈哈哈哈
和有趣的人一起过有趣的生活。时髦老太太和黑人司机的互动很暖啊。
两位戏骨的演技真的很精湛
2003.1.25 cct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