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目前为止在国内大荧幕上看过最不舒服的一部日本电影!我不会否认这部电影有优秀的地方,但是再优秀也无法掩盖一个令人愤怒的事实,甚至是拍出这个电影的人本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那就是,这部电影简直就像是在为校园欺凌洗白,还充满了对有缺陷人士的恶意!
恶意一:曾经主导了校园欺凌的男生石田的确非常之可恶,但对校园欺凌者的惩罚居然是用新一轮的校园欺凌去强迫他感同身受,抱歉,他最需要的难道不是赔偿别人的损失并认认真真地道歉吗?这种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简直就是在教导下一代“如果你不欺负别人就变成别人欺负你”,所以校园欺凌这种现象才会一直存在啊!
恶意二:充满了对学校教育的恶意。西宫的8副助听器被损坏之后,学校终于出来调查欺凌!电影甚至还一度把这个学校调查美化得无比正义又激昂,抱歉的说一句,学校关心学生成长并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这本就是责任,明明一开始想息事宁人到后来不得不采用最差的解决方案,居然还能成为这个学校的赞歌?
恶意三:对家庭教育的恶意。石田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时,石田妈妈的赔偿被描绘得非常凄凄惨惨戚戚。夕阳下石田妈妈鞠躬道歉耳朵流着血回来,极尽凄美的画面险些就让观众忘记了,摔坏人家8副助听器,赔偿损失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什么时候,做错事的赔礼道歉也需要被同情了?是不是卖个惨的话连“对不起”都不用说就能获得受害者的原谅?那么以后全日本的家长都这么教育孩子,天天挂在嘴巴上的“抱歉,不好意思”最终都变成心里的一句“我去年买了包”,嗯,那也真是有够好看的了!导演的立场还真是鲜明地站在了施暴者的一方呢,你们看,施暴者多么可怜,他摔坏了人家的助听器还要赔礼道歉哟呜呜呜。呜呜呜你个土豆沙拉!
恶意四:对受害者的恶意。西宫在小学时,对欺负她最厉害的石田说可不可以做朋友,这虽然圣母,但也可以姑且当作是以德报怨的典范。但是,既然要做朋友,既然也得到了赔偿,为什么还要转学?转学后重新遇到了改过自新的施暴者,居然还就爱上了?很抱歉,我一点也没有觉得感动。这分明就是宣扬“欺凌虐我千百遍我待施暴者如初恋”的抖M精神啊!就算生活再苦也要笑着活下去哟!就算男生欺负人欺负得很过分但还是要爱上他哟!爱你荷包蛋的鬼!这简直就是对所有曾经受到过欺凌、现在正经受欺凌以及未来可能受到欺凌的人最大的恶意!因为啊,电影就是想告诉你,施暴者是无辜的,你如果不原谅他们的话,那你就是个大坏蛋!嘻嘻,是不是很刺激?
恶意五:对“朋友”这个定义的恶意。顶着便便头的胖胖小天使也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但他主动对被孤立的石田表示了友善,就如同小学时那个曾经对西宫释放善意的短发女生一样!可是,他二人的结果都有点类似,莫名其妙被石田吼一顿,又莫名其妙责怪自己谴责自己。除此之外,那个从来只会装可怜博同情背地里使坏的双辫子女生居然成为最后来定义“朋友”的人。别和我说什么电影最后是妥协、是无奈、是绝望,依我看,导演分明沉浸在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原谅原谅再原谅的主题中洋洋得意。依照电影的逻辑,被好友三了也不能怪好友,只能怪自己不自信;被好友嫌弃了更不能怪好友,那是因为自己太土了。真是不知道,组团去看完这个电影的朋友们会不会分分钟怀疑自己旁边的亲友。
恶意六:BGM简直是对每个观众听力的恶意。我知道,这种断断续续的碎片化声音是为了凸显主题,可是就没有更好的表现方式了吗?一定要让所有观众觉得自己重度耳鸣才罢休吗?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把这个电影和《你的名字》对比时,后者留下的OST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财富了。
恶意七:后半段那场狗血的跳楼互救的戏或许是对听力障碍人士最大的恶意,它将有缺憾的人们刻画得如此脆弱而矫情。我家里有亲人也因为一些原因听力受损非常严重,说话的人一多她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听不清,即便戴着助听器,有时候一句话也要反复说三四遍她才会接收到全部信息,所以她一直觉得自己给家里人添了很多麻烦,但她从没有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是,那或许是最不麻烦的解脱方式,但那毫无疑问是让周围人最难受的方式。不就是听不清楚吗,我们多说几遍就是了,实在不行还能发发微信。电影里一味强调身体的障碍带来的麻烦,这样只会让看到的人也想跟着效仿罢了。他他们经历的苦难比顺风顺水的我们多很多倍,所以其实他们的心也坚强很多很多倍,他们也更容易感恩。懂得这个道理,才是对他们起码的尊重啊!
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称之为《你的名字》之后的现象级电影,请问它现象在哪里了?是因为它说出了日本国对待欺凌的态度所以才成为现象级的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也只能说,欺凌这种现象在日本国经久不衰果然不是没有原因的,至于这个原因,就是因为包括这部所谓现象级电影的纵容!欺凌这种东西,并不是拍拍电影说“我们欺凌的人也很惨的”“只要你爱自己你就不会被欺凌了”“再苦再累也要坚强活下去”就能解决的。还有,这真的是一部非常糟糕的赎罪电影,也是一部很有问题的动画电影,我承认它的发人深思,但我认为发人深思之处在于拍出这个电影的人本身的态度。
写得太长,只好转为影评。
人物动作细节刻画太棒了,原以为是一个治愈的青春爱情故事,没想到看得这么压抑……女主角太可爱了,勇敢又脆弱,让人忍不住想去保护她。特别不能认同莫名其妙一团和气的剧情走向,既然这么真实地刻画了校园欺凌和它带来的伤害,为什么要故作轻松地用日常去化解过去的伤害?特别是曾经给女主带来伤害的人,除了男主角以外所有人都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直野甚至还用女主没有试图去理解自己的理由而继续欺负女主。就算再讨厌一个人也没有理由去欺负人吧……不懂这部作品想表达什么,连道歉都没有,何谈原谅?你竟然去苛求一只鸡蛋没有拿出它应该有的姿态去反抗一堵墙?女主有缺陷,女主有错,女主没有有效反击,女主总是笑着去面对讨厌的人和事,所以这是欺负她的理由?真是自私自利自说自话。
———————————————————
2019年2月 机缘巧合在自家网络电视上又看了一遍,怎么跟我以前看的不一样了呢???是我记忆出现问题了吗!!!
打硝子那段没有了,结尾好像也有点变化,看上去合情合理多了???
每个班里都基本有个这样的男生,有点拽,成绩不好也不坏,厌倦无聊,每天只想着找点新乐趣。身边常有两三个小跟班,也有几个小女生偷偷爱慕。石田将也就是这样一个“孩子王”。有天,一位转学来的少女西宫硝子引起他的注意。她听觉障碍,只能靠纸和笔和同学交流,却被石田将也视作“趣事”。自此石田将也等人不断欺凌、孤立西宫,抢走助听器、在黑板上写“去死”、撕掉作业本等,最后西宫被迫转学。
西宫离开之后,他也因为欺凌西宫而被周围的人孤立,便意识到自己当初所做的恶。多年之后再相遇,希望能赎罪。而在重新接触的过程中,西宫硝子却发现自己喜欢了石田将也......
这种“爱上那个伤我最深的人”的套路,难道不是郭小四、饶雪漫的校园残酷青春物语吗?没有正视“校园欺凌”的残酷,而是辅以京阿尼式忧郁感,变成少年少女的青春救赎。
对不起,我只能看到自以为救赎的幻相,无法感动,甚至有点不适。
其实从一开始,《声之形》的导演想要表达的就不是“校园欺凌”的残酷,而是着重于人与人之间产生的联系。
“山田在这里再次强调了一下,本作的主题并不是“欺凌”,不能简单地把欺凌的一方视作是“恶”。电影想讲述的东西,其实是每个角色都有着不得不去面对的处境与烦恼,但他们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直面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山田尚子对于能够理解这一点的观众表达了感谢之情,或许正是在日本这片土地上,大家才能接受这样的风格。”
Anitama这段文字我没有找到出处,但我在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网站上看到导演的相似评论:
山田監督「いじめや障害を描いている作品ではあるんですが、実際にこの作品に触れてみると、そのことだけがすべてではなくて、もっとその根っこにある、相手を知りたい思いとか、わからないものに対して手を伸ばしてみるような、すごく不器用だけれども人を知ろうとする、つながろうとする心が大切に描かれている作品だなと思いました。
划重点:虽然作品里有欺凌和身体障碍的描写,但接触作品之后知道并非全部,还有更根本的问题.....我认为想要建立联系的心是作品想要重点表达的。
“欺凌”的罪恶色彩自然而然被淡化,所以回忆小学时的欺凌,色彩都是柔和,场景切换间还增加一大片花海、夕阳的特写,轻描淡写仿佛不过是小孩子之间的打闹,不足挂齿。
所以接下来就是“重塑友谊”的时间:石田将也找到西宫道歉,想要成为朋友,西宫也答应了。佐原、植野、井川,这些或曾欺负或曾围观欺凌的人一个个出现......
至于后面硝子对西宫告白这样的狗血展开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我无法猜测这个角色的心理变化,她如何可以在受尽孤立、欺凌之后,在多年重逢之后,可以轻而易举地,喜欢上那个当年那个欺负自己的男孩。
其实整部剧让我最不适、最恶心的,是所有人,包括女主角在内,都将“听觉障碍”带来的不便视为一种“恶”。
从一开始,硝子无法辨别音准,导致班级合唱失败,大家认为她的存在扰乱了班级原有的秩序;再到石田小团伙欺负硝子,硝子转学后石田被孤立,植野认定他们友情的分裂是硝子的错,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曾做的事有多么残忍。
甚至连硝子也认为是自己的错,她将好不容易重新建立起来的关系给毁了,于是轻生。
看到这里的时候,内心有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跑过。而这样的植野直花,导演是喜欢的、甚至是称赞的。
山田 「 そう、植野はかっこいいなと思いました。あと、硝子のことを特別な目ではまったく見ていなくて。対等な存在として、本気で硝子に向かっていくんです。すごく魅力があるし、尊敬に値する人だなと思っています。」
山田:我认为植野很好。她完全不会对硝子另眼相看。作为平等的存在,真心面对着硝子。我认为是一个非常有魅力,是值得尊重的人。
但植野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什么?是丢弃西宫的助听器、大喊让她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还是在摩天轮里自顾自说着不满,进而甩了硝子一巴掌?
施暴者毫无忏悔之心,而她的这些举动居然还被导演看做是“平等对待”的体现?
对此,我只能说:脑子有屎。
说实在,对京阿尼太失望。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做成小清新校园爱情故事,这种校园欺凌背后的鲜血和眼泪,都不知道要加多少滤镜才能美化如此。
x2017年的夏天《声之形》要在国内上映了,这有点意外却又意料之中。
相信是《你的名字。》的成功给了《声之形》来到国内的机会,而这部电影也确是不负期待的佳作,“不浪费一处细节”的讲述了一个动情的故事,而其中烟花升起的那一幕想必一定会成为2017年这个夏天最美的镜头。
《声之形》的制作是日本顶级。
《声之形》是多元日本动画电影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不是龙珠、火影、柯南一样的常规剧场版;也区别于宫崎骏、新海诚、细田守更重电影造诣;《声之形》的出现更像是一次实验,用上了制作方京都动画全部技艺。
京都动画,在二次元届昵称“京阿尼”,是一家以动画的企划、制作以及相关技术指导为主营的日本公司,其在日本动画界的地位,丝毫不输吉卜力。
与大多动画公司集中在东京不同,京都动画的总部设置在关西的京都,整体的风格都颇有京都品格,自1981年创立开始已经是家30多年的老字号了。
京都动画的创办人八田阳子曾在手冢治虫工作室担任动画上色工作,这也让这家工作从一开始就具备“技术”基因。在1981年公司成立后,京都动画承包了许多动画的作画,背景,摄影等技术工作,因为制作上的精良,京都在业内具有极佳的口碑。
自2003年京都动画正式开始独立制作动画作品,截止2017年7月共制作了25部电视动画,10部动画电影,包括《全金属狂潮》、《Clannad》、《冰菓》等知名作品,可以说每部作品都轰动二次元。
与大部分动画公司不同,京都始终坚持“作坊”式制作,演出,作画,完稿,背景,摄影等技术工作不使用外包,全部独立制作,而这也就保证了其在动画作品上的一如既往的上乘品质,保证一眼看去就知道“这是京阿尼”的作品。
《声之形》继承了京都所有的优良制作,又因为是独立的电影作品,此次制作上更是精益求精。而京都动画的特点,画面只能用漂亮来形容,无论是线条、透视、人的比例、面部表情还是光线的真实感,细节上的表现都是超一流。
而《声之形》本身值得被京都动画选择。
《声之形》由大今良时创作,全七卷,虽然曾入选2008年第80回“周刊少年Magazine新人漫画奖”,但作品因为涉及“听障”与“校园欺凌”两大争议话题,入选后一直都处于暂缓刊载,最终还是经过内部讨论以及和全日本聋哑联盟协商,才起死回生,终于在2013年开始连载。
《声之形》从主人公石田将也的视角出发,讲述小学时期患有听力障碍的西宫硝子转校而来,而随着“正常人”与“听障者”之间多种生活习惯矛盾的升级,带有“不合理的正义感”的石田将也开始了对西宫的欺凌,孩子情绪变化的转化可谓非常写实,对人性的把握也是非常精准。
而故事最有精彩的变化是,石田将也自己也开始遭到同学的排斥,这一直伴随到直至高中,以至他从一个活泼的“孩子王”变成了一个孤僻的“社恐青年”,直到他和西宫硝子的再会,过去的愧疚和想要沟通的真心促使他们开启了新的故事……
连载的磕绊注定了《声之形》不是一个风花雪月的故事,在精致画面背后这部作品所描绘的人性的沉重,险些让其因为或许不适合少年阅读而被腰斩。但诚如作品要表达的,即便是耳朵无法听到,想要说的话终究还是会被传达到内心深处。
《声之形》与京都动画的组合是非常般配的。
京阿尼的精致的技术最适合描绘日常下的忧伤,《Clannad》、《凉宫春日的忧郁》、《冰菓》等都是成功的案例。而《声之形》的故事因为“声”的缺失,非常需要通过动画来进行表达。
此次指导《声之形》的导演是山田尚子,京阿尼唯一的女导演,她之前的作品《轻音少女》和《玉子市场》都是近年来的佳作,而在《声之形》之前京都动画电影版的票房纪录也是由她的《轻音少女电影版》所创造,直到《声之形》在2016年以20亿日元的票房纪录成功实现自我突破。
在山田尚子之前的采访中她多次表示,希望把《声之形》做成一部描绘人的心灵、情感和善良的作品。
因为电影版时间有限,山田尚子对《声之形》做了许多删改,而与大今良时所不同,山田尚子让人物和故事都更柔和,每个角色即便有着缺点但也都会有各自可爱之处。比起描写人性残忍的一面,“刻画人与人之间渴望沟通的心灵”才是这部电影要追求的。
这类通过色彩、震动和画面来表达“人们想要交流心情”的场景在《声之形》中时常可见。
山田尚子在电影中增加了许多花的镜头,这些花都有各自的花语来表达此时主人公的情感。导演希望能通过插入花朵这种美丽无常的事物,让人物生活的世界可以传达多样的信息;而对于不了解花语的人也可以通过分镜中花的色彩来感知到某些信息。
票房证明了《声之形》在改编在制作上都是成功的,即便2016年有《你的名字。》声誉在先,《声之形》依旧好评不断。甚至新海诚也在推特上称赞这部作品完成度之高。
而《声之形》讲的是爱情还是友情呢?
在原作里《声之形》更多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男女主以及身边朋友的变化是主线,所以普遍认为这还是一部讲友情的漫画。但电影版的改编里山田尚子则显得很“含糊”,西宫和石田的再回如果没有过往横亘中间,其实更像少女漫画的走向,经常会被甜到。
而与女主鲜明对比的黑长直植野直花的许多行为模式,其实细细推敲起来,或许有着些“懵懂”的嫉妒在里面,毕竟她和男主其实比女主更似青梅竹马。
不过诚如爱情其实也不过是成长时间里的一段经历,《声之形》比起说爱情和友情,也许还是用描写成长更为贴切。年轻时总会有那么一群朋友,有过矛盾,却也一起去过游乐场,想起来空气里都会带着些酸酸的味道。
《声之形》上映后也有一些评论认为京都动画太过于美化后面的爱情和友情,让原本的“沉重”变得像是“过家家”。但想想这就是京阿尼啊,动画的世界里希望人们最后能看到更多善良的事情。
在《声之形》中最美的场景一定是烟花盛开。
为免剧透,烟花一段只说场景的使用,在这里烟花绽放成为独有的背景音效,配以晕眩的画面特效,京都特有的局部拍摄,不拍女主的全身也不拍女主的正脸,都强化出了戏剧冲突存在的氛围。而最精彩的莫过于女主的安静,因为“听障”和烟花的声音,画面创造出了女主身边的绝对安静的气氛。
这不得不说,京阿尼太厉害了!
而烟花一处也是整部电影最“沉重”的部分,具体到底用如此精彩的动画电影的技艺制作出的场景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又能把你感染到何种程度,还是待你看过全片后细细品味吧。
(备注:部分gif来自网络搜索,感谢制图作者)
微信关注公众号:拒绝胡萝卜
校园凌霸的主题,特别是骑自行车穿越田野的桥段,还有空坠情结,还挺让人想起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但声优和配乐的表现,却不时让人想到渡边信一郎的Baby Blue。如果人设能稍微写实点的话。片头曲The Who,那个异形借了雷射灯的乐队。女性剧。父亲符号的缺失。(9-19影院2nd)
霸凌主題。男女主角後半有點狗血了。但我最受不了的是強行讓"大家都變好朋友"這點。群戲刻畫有限還硬上大團圓,連假面女川井哭哭做紙鶴都算一份,好恐怖,太一廂情願吧。就不能寫認清有"能"與"不能"? 而男主霸凌受懲罰,認知錯誤想彌補。但一旁附和並火上加油的人就不算? 且反倒受害者要一直檢討自己?
或许是我老了,真的无法体会这种做作敏感的“残酷青春”。莫名其妙就伤害了孤立了和解了,一点点事情搞得要死要活,归根结底还是太闲了还是没上班。
你的名字、在这世界的角落、声之形代表了动画的哪三种面向很有意思。而京阿尼的就算再精致再有艺术感,也还是属于宅的。这种艺术感不同于新海诚对大众友好的CG唯美,也不同于在这世界的角落的那种艺术片感觉,而始终带有亚(宅)文化的味道(比如说场景和细节再写实,也还是有一种深层次的fetish味道)
不是特别理解这个电影,两星半
身為京都的觀眾,打從心底的幸福與感激。想像著各式各樣的困難,想像訊息的傳達與誤遞,由紙本到簡訊,即便各式各樣的形式,它們相同的本質,依然是迂迴、纏繞、曲折,使人步履蹣跚。電影由光點開始,慢慢放大後變成鯉魚的波紋,鯉(こい)與恋(こい),不那麼靈巧,卻像是祝福的一切。
不知道比《君之名》好看到哪里去了
画面细节表现很足,声优演技也够,早见不容易。不懂剧情!莫名其妙就圣母,莫名其妙就撕逼,莫名其妙就跳楼!当看到男主上一秒还昏迷不醒,下一秒就能拔掉所有仪器跑到公园找女主,我彻底崩溃。期待值已经很低了,但还是受不了两个半小时狗血盛宴。唯一亮点永束小胖子很萌。
说这部片子比君の名は好看的...出来还我票钱!
本来看前半段还一度被触动到了,但后半段走向直线下滑啊,高冷耍帅不断闯祸的男主不就是现实中霸道总裁的化身吗,一段纯情的同学之恋竟演变成了一出玛丽苏狗血剧,部分情节竟然还有发展成多角恋的意图和趋势,剧情还拖那么长,唉,罢了罢了...最后,导演是恋腿狂人吗,给这么多腿部特写有何意义?
京阿尼“技术+艺术”水准越来越强,可惜故事散发了一股“一朵花”的矫情,缺少京阿尼以往的克制
小题大作的少年们,粗糙的画面,没有逻辑的剧情,满满的郭敬明式忧伤。之前说诚哥投机取巧……的确还是比这种作品好得多。
三星半。相似的灵魂总会彼此看见,这会让他们走的不那么艰难。也许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伸手不见五指的成长,但也许也曾有一刻会质疑自己讨厌自己,觉得无以为继。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大冒险,但能抬起头生活的一刻已是赢得了与世界的一场战役。不像焰火那样稍纵即逝,你破壳而出的美丽永远留存心底。
最常拍高中生活的動畫公司,最寵溺高中女生的山田尚子──日本還有什麼組合,能比他們更適合作一部告別校園的片子?沒有,肯定沒有。「水手服下的傷痕」正此謂也。
有这个时间我应该去二刷诚哥的……诶。
可能是太久没看日本电影了 先是何者再是这部 都让人觉得有点不必要的长 快到结局处的磨磨叽叽洒狗血一言难尽 最不能理解的就是男主从四五层楼摔下来竟然没半身不遂 忽然就醒了忽然就在大半夜冲到桥上和女主相会了…… 扭曲的故事扭曲的日本人 京阿尼再细腻也救不了这狗血三大盆的剧情
格局很小,不过对青少年心理刻画的非常细致,未成年时有些事、有些状态给内心带来的冲击与随之而生的恐惧感是真的很可怕。不足是动画人设还是没能摆脱套路,尤其是几个戏份不多的配角,还是明显感觉人设还是京阿尼的范式,很减分。
当《你的名字》紧张揪心的气氛还笼罩着9月的东京,《声之形》悄然上映了。显然在前者的对比下,它略显平淡,但平淡不等于平凡。与诚哥写意的小说风与之相反,京阿尼一贯的细腻对于神态动作上的刻画太过出色。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甚至是嘴角微微的颤抖都在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今年最棒的两部动画!
一锅狗血
男主小时候欺负了女主,长成少年后开始自己的救赎,为女主又是学手语又是当暖男,却不知道女主其实一直暗恋着他。——这么一等玛丽苏的剧情,给导演拍得形神散乱寻死觅活简直瞎透了!(谁要看你关于“霸凌”的命题作文啊?专心拍一个主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