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
奥德赛豆瓣小站:
http://site.douban.com/133998/奥德赛人人小站:
http://zhan.renren.com/ahdyssey奥德赛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ahdyssey奥德赛主笔:孙威
作为70、80后的一代人,他们所共同经历的是曾在玩耍中度过的童年与已经长大的今天。学习好、表现乖在这代人的成长中是衡量的一个标杆。玩耍对于他们来说不属于被家长老师认同的行为,却是他们寄托童年的方式。
《玩大的》(以下简称《玩》)这部微电影把这代人的共鸣锁在了影片中。正如大多数这代人自己的故事一样,影片的叙事简单而平凡。墩子与眼镜两个小伙伴自小相识,一起经历了红白机、街机的时代。在相约对决“拳皇97”的那天,眼镜却因为搬家不辞而别,留下了苦苦等待的墩子与眼镜暗恋的墩子的妹妹——妞儿。时光飞逝,眼镜经历了女友的背叛与继承家业的妥协,过着富裕但并不快乐的生活。墩子辛苦经营着电玩店,好不容易获得一次为游戏解说上镜的机会,却发现自己被骗、成了枪手,人也更加沉闷。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两人再次相聚,在迟到的那局“拳皇97”对决中,两人找回了童年的快乐。
镜头下所描写的场景真实、直白,就是人们走在路上随处可见的景色。拥挤的小巷笼罩在路边早餐的蒸气中,阳光在冬日懒洋洋的洒下来,透过马路上扬起的灰尘。看上去略微有些脏的画面将一代人在泥尘中玩耍的回忆唤醒。而无论是应酬醉酒后摇晃的镜头,还是在夜幕降临下、人物心情低落时画面的渐暗,又将那代人拉回到现在的生活中。这些镜头让原本贴近生活的故事更加鲜活真实。
那代人所经历的用分数换游戏机,用书本挡住掌机在课上玩游戏,长大后面对理想与现实的挣扎,都在《玩》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玩》这部电影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玩”出来的童年,更是长“大”的今天。成长的经历在短短40多分钟里呈现,也暗示着从少年到壮年的转换只需一个不经意的瞬间。
让人感动而遗憾的一瞬,停留在墩子与眼镜再次相逢的时刻。那一刻,老友久别重逢的激动在紧紧的拥抱与颤抖的语气里喷薄而出。但是这样的重逢让身处现实的人们觉得并不真实,世界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无论怎样,遗憾总是存在,错过的人可能再也无法见面。承载回忆的,或许只剩下泛黄的照片和游戏卡带之类的物件。能在一个城市里再次见面,这样美好的结局让人羡慕,也让人遗憾自己的经历。
《玩》中也有关于初恋的描写,但对于恋情的描述,更多是因为初恋与那段玩耍的日子共同的特点:纯粹,简单,留给他们最深刻的记忆与激动地的回味。
值得留意的是,《玩》的演职人员都是清一色的游戏公司的员工。他们并不是专业的演员,却依靠着自己对于玩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经历诠释了一代游戏人对于玩的态度。正是童年的那些玩具和游戏,让曾经持有各种理想的少年少女们把自己的理想锁定在了游戏上。也正是他们的演出让这代人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怀念起在玩中的成长。无论玩什么,游戏机也好,跳皮筋、扔沙包也好,这样的玩耍让这代人成为一代“会玩”的人。
让人不禁唏嘘的是,时代的进步让人们能玩的东西越来越多,手机,平板电脑,台式机等等让现在的孩子们似乎有了更多的选择,但现在的孩子似乎不再像那代人一样“会玩”。他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八位机,什么是赤色要塞,什么是沙丘,什么是红色警戒,什么是贴烧饼,什么是隔房子。太多快餐式的游戏与玩具让“玩”对于他们的意义与上一代人不再相同。希望70、80后的这代人在未来有了孩子的时候,可以教会孩子们这些爸爸妈妈曾经玩过的那些游戏,可以感受到“玩”对于那一代人所产生的影响和魅力。
最后,影片的音乐让人感到惊喜。一首《路上》用轻松的旋律与触动人心的歌词让听者陷入回忆。“路上”,表达着这代人的状态,慰勉着这代人的前进,记录着这代人的童年。路上,一路玩大。
这部电影的业余水准是无需多言的,业余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最起码要讲述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故事。《玩大的》前面部分的确属于有趣或好看的故事范畴,你也能从影像中感受到导演和主创想要使其成为一部至少能引起怀旧感的电影的努力。儿时的街机店、FC机加上被小混混劫、喜爱上身边的女孩儿……这些都是俗套但百试不爽的80后题材怀旧法宝。但在这些法宝被用光用尽了之后,轮到导演自己动手动脑来做80后长大的故事时,整部电影便开始了金头烂尾的大喘气。前面所做的铺垫到后来直接变成了软绵绵的一个屁,这个屁还连臭味儿都没有。因为对80后现状的刻画失误,电影的结尾变得生硬、牵强、粗糙。就算作为一部商业宣传片,《玩大的》依旧是失败的宣传片——导演驾轻就熟的搞了一场回忆,却自己都陷入回忆中无法掌控好现实。你猜得到开头也猜得到结尾的电影,唯一存在的价值就是被作为反例来为后人参考。电影中的“眼镜儿”长大后留着光头的样子,很像青年作家小饭。
2011年6月10日
用有个短评的话说,这部电影玩的就是共鸣,抑或集体记忆。联想起前几天在街上看到美特斯邦威的圣斗士系列的广告,已成为新潮符号的海魂衫、回力鞋,80后的集体怀旧俨然成为了一种流行的风尚,许多人于是抓住了这一卖点大做文章。《老男孩》借此成功了,它的卖点是80后梦想的失落,面对这个贫富分化、板块凝结、上升受阻的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时的无奈,一些人坚持了我们已经放弃的梦想,我们因此被感动。而《玩大的》的卖点是什么呢?童年的游戏记忆?对童年友谊的缅怀?这部影片似乎陷入了单纯的怀旧中,并在一种蓄意的渲染中显得过于矫情。
每个孩子都有童年的梦想,但只是很少一部分的梦想是成为游戏高手,这部影片的受众群无疑又缩小了。优等生,差等生,弃学少年,影片中在塑造那些已固化在群体记忆中的人物形象时,又显得过于平面化而丧失了个性,于是呈现在屏幕中的人物显得离我们即熟悉又疏远。不知道导演是否真的是一名80后,热爱游戏,用游戏来逃避繁重的功课带来的压力,还是仅仅用一些零散的记忆来勾织起这个故事。从工地偷铁条,用考试成绩来跟父母提要求,逃课去游戏厅,被父母在里面抓个正着,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童年中不胜枚举,但导演过于拘泥于这些细节来达到怀旧煽情的目的而失去本真。我对影片里那些怀旧的场景有些反感,觉得那不过是对童年的一种臆想,是以成人的角度冷眼窥视童年,而不是真正把自己置身于童年的记忆中去怀念那时的情感。就我自身而言,在影片的很多地方都能找到我童年的影子,但影子却是在摄影棚的灯光下映射出的幻象。我初中的时候是一名优等生,还担当过班长,但我经常在中午吃饭,晚上放学的时候去游戏厅打KOF,有时还请病假去打游戏,因为成绩好,所以老师管束的也少。一到周末就整天泡在游戏厅,在那里也遇到了很多不爱上学,整天泡在舞厅,台球厅,游戏厅,录像厅,时不时的打架,找人要钱,被人成为混混的孩子,但我和他们的关系却很融洽,因为游戏打得好,教他们打KOF,他们反而对我有些尊重。并不是不爱学习,经常逃课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喜欢用暴力来威胁他人,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更加性情,有义气,他们的表现不是恶而是年轻时的叛逆,如今我回到老家,有时还会遇到他们,如今他们 也成为了父母,做些小生意,或者父母给在机关单位安排了工作,过着保守,缺乏激情但稳定的生活。而对于我,因为成绩好,游戏打得好而在学校出名,在游戏厅认识了很多有着共同爱好的孩子,游戏厅成为了一种社交的场所。
回到现在,电影里描述了潜规则,酒桌文化,被人利用的桥段,似乎通过对现实的恶的表现来反衬那种童年的纯真,可当眼镜在酒后说这那些官员,商人的坏话时,在他愤世嫉俗又自甘沉沦的背后,我看到导演刻意塑造出的的情绪,一再的煽情就会演变成矫情。
在影片中,最让我惊艳的就是墩子的妹妹,没想到摘了眼睛这么好看,都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可为什么我周围的如今都开始呈现出欧巴桑的雏形。
我想念我的哥们,想念我曾经的时光
业余
比老男孩好
再牛逼的各自时光,也不如一起的傻逼岁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3NzgzNTYw.html
老男孩披上了游戏的外衣!~
结尾大狗血太做作了..
这个主题其实可以拍的更好,但是看到“征途2”,我就明白拍成这样已然不易了。
拍给我们20几岁这一代人看的一种回忆,那间充满烟味,还有小混混不时荡来荡去的游戏厅。
都经历过。有共鸣。。
相比眼镜,墩子更加出彩,刮点卡的细节太经典了。我觉得比老男孩好,唯一不足的就是眼镜和妞儿之间不了了之了。
期望值太高了就是不好。在狗血一点是不是该继续赌妞儿呢╮( ̄▽ ̄")╭ 这样可能会比较击中我
非专业 但很好看 歌曲尤其好听
挺可爱的,看短片何苦那么苛刻呢不是?
老男孩成功模式下的跟风作品,给四颗星完全是因为那是我的家乡啊!!!
老搞这些回忆有意思么 难道这也要成为一种商业趋势? 那可就完全变味了
怎么又是这种靠回忆赚眼球的东西,回忆没问题,只是太矫情,不懂得感情的渗入。这都属于老男孩后现象,没什么好说的。
打动我了。
怀念青春片儿。首先,故事完整。其次,结局符合逻辑(虽然不甚完满)。演员表演符合网络短片水平,没有大彩也无大过。但比广电审过的都要好。
一般化!这种电影卖的是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