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安娜·卡列尼娜 上

HD

主演:维多里娅·普契尼,桑地亚哥·卡布瑞拉,本杰明·萨德勒,

类型:电影地区:欧洲语言:年份:2013

 剧照

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1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2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3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4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5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6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13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14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15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16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17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18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19安娜·卡列尼娜 上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安娜·卡列尼娜 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为了说和花心的哥哥奥布朗斯基(马修·麦克费登MatthewMacfadyen饰)和嫂子多丽(凯莉·麦克唐纳KellyMacdonald饰)濒临破败的婚姻,美丽贵妇安娜·卡列尼娜(凯拉·耐特丽KeiraKnightley饰)乘坐火车来到莫斯科她在当地邂逅骑兵军官渥伦斯基(亚伦·约翰逊AaronJohnson饰),后者风度翩翩,英俊迷人,令多丽的妹妹凯蒂(艾丽西卡·维坎德AliciaVikander饰)神魂颠倒,也让已为人妇的安娜心中若有所动。忌惮周遭的风言风语,安娜压抑内心的情感,乘夜返回彼得堡的家中。醉心名利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裘德·洛JudeLaw饰),似乎全然无法体恤妻子心中的苦闷。未过多久,渥伦斯基尾随来至彼得堡,安娜再也无法闭锁那充满爱火和渴望的心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开心快活人面纱泥瓦房真爱号码演员龟冈拓次乌龙院小士兵热带幻夜伸冤人2浴血黑帮第一季别惹德州忠臣藏外传之四谷怪谈奔腾年代美式主妇第一季虐面人之死灵面膜谁杀了莎拉?第二季外太空计划9温柔的杀戮家有儿女4寅次郎的故事43:寅次郎的休息日与海明威为邻二月泉光影传说 第一季恐怖人生

 长篇影评

 1 ) 灵魂收割的声音

灵魂如若有声,应得猎猎回音。
上一次认真写东西,正好是一年前。上一回为了一件事情而不顾一切,抛下事情已经不记得是什么年月。在北京午夜的瑟瑟秋风里走出电影院,看见这个古老都城向上残缺的星光,向下是灯火和霓虹。
这不是一篇认真的影评或是书评。

从《赎罪》到《傲慢与偏见》,乔怀特和凯拉奈特莉的默契已然毋庸置疑,而凯拉也毫无异议地美得无可辩驳。然而可惜的是,这部电影署名毕竟是托尔斯泰,宏大如《安娜·卡列宁娜》,英伦三岛的风情到底没有千里冰封的复原辽阔,乔怀特的构架展不开撑不起这部书,只能怯怯瑟缩为一个爱情故事。
但是也许本来就该如此。在那些舞会华丽的衣裙旋转的花朵之后,在华尔兹一圈一圈的音乐之后,在乔怀特熟悉的风格——起伏的草野,漫天飞舞的雪花,轰然绽放的烟花,刻意制造的油画和幕景效果。还有那些雕塑剧般的场景,定格不同的人,唯有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步伐和眼神,这个疯狂的压抑的世界里唯有他们是鲜活的,生动的。
那些油画的背景后面,众目睽睽。我在你的故事里看见往昔岁月轰鸣的回响。场景变换是舞台,是推开门后的另一个世界。似真似幻。
其实这就是一个爱情故事的全部。相爱的疯狂的不计一切失去理智的男女,浪漫的情景,和一切世俗的障碍。如果没有先入为主的托尔斯泰,我几乎会以为这就是我需要知道的所有,没有主题和中心。这就是莫斯科,圣彼得堡,是沙俄,是雪国。

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或许会对这部电影仓促的线索感到迷惘。用来反衬安娜的吉蒂在这里变成了天真得近乎无耻的幼稚少女,在安娜逼人的美艳中一退再退。所有的贵妇人都是陪衬,中心的光芒永远在安娜身上。
线索太多又太庞杂,乔怀特把原作壮阔的双主线多线索压缩成安娜一个人的独角戏。这个舞台上的聚光灯全在她脸上。
或许只有道丽说了最重要的一句话。
因为这就是爱。

你爱我吗?
你有多爱我?
你只爱我吗?
需要在耳鬓厮磨间一遍一遍求证问题的答案,究竟是或者不是。在青翠漫漫的原野里阳光模糊的虚化,时隔已久,已经不记得原著里是否有这个情节,太过天真浪漫。你爱我吗?其实这并不是圣彼得堡莫斯科舞会上相遇的男女忧心忡忡的问题。
一直到安娜需要用吗啡维持睡眠,开始神经质地发脾气,怒吼和怀疑一切。我都知道,这个纯粹的浪漫的女人。她所代表的从来不是完全的人,只是完全的女人。抱有女性一切美好的品质和一切愚蠢的缺陷。她的爱与恨绝望与希望都异常纯粹,就像沃伦斯基的蓝眼睛。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喜欢这部电影的。
因为至少,它还原了我童年的一个梦境,同时也弥补了一个缺憾——故事的最后,我终于相信,沃伦斯基深爱过安娜。
这或许是电影和原著最大的不同。

 2 ) 曾经的《傲慢与偏见》到现在的 《安娜卡列妮娜》

曾经因为《傲慢与偏见》的里的伊丽莎白还有导演怀特的那些逆光拍摄手法,开始大爱 凯拉奈特莉以及导演怀特。然而这部 《安娜卡列妮娜》却有点让我有点吃不消,或者是欣赏不了。

开场就是一个舞台的戏剧院,场景的切换过场都是以这个舞台来演绎,当列文去凯蒂的家,到弗洛斯基在马上跌倒下来还有几处火车站的场景都是在舞台剧院中表达的。在舞台上赛马,观众在舞台下观看,这种场景是在有点过于“创新”。导演这点上的确做了一个很大的创新,但我个人觉得有点另类。给人代入感太浅了。


《傲慢里偏见》里,两次“即使全世界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会嫁给你!“的伊丽莎白,一个坚毅直白的女性形象很好的展现出来了。可同样在表示在《安娜卡列尼娜》的表达却有失稳妥的感觉。因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激情活力,并且极具勇气的人物。安娜是在社会的舆论,妇女地位的观念,以及被丈夫的威胁,弗洛斯基最后日益减少的爱,所逼迫死的。虽然安娜追求真爱,感情真挚,勇敢,坚毅,但毕竟安娜是背着丈夫偷情的人物。却被奈特莉表现出有些忠贞的感觉。

凯拉奈特莉的气质还是适合演绎 伊丽莎白那种 年轻的中产阶级的女性形象,这种贵妇人还是有点把握不好。

 3 ) remarkable

      一般说来,富足感来自于意外所得。我对此片没有什么期待,恰在下午看到今天首日上映,恰好赶上。
     开篇熟悉的管弦乐团对音的声音让我愉悦得毛孔舒张。无论电影如何,能在毫无预知的情况下在影院看这样一出英国戏还是很兴奋的。剧场布景很有错位感,场景切换非常惊艳,英国腔调充斥,感觉如同在莎士比亚剧院或者磕完头花园上映的配乐戏剧。扎堆的英国熟脸在这样的戏剧节奏下,如同在明净的利兹卡尔顿,满满当当的三层点心盘堆放着娇艳的法式点心,洛可可的茶具沏着来自维多利亚女王的锡兰茶,而且是四人壶,对准你一个人,满心欢喜可是发现腻得无法收场。
      是不是俄罗斯味道只能来自配乐,从一开始就是,很像柴四末乐章里面那个民歌旋律,也许本身就是民歌吧,小白桦?不断的反复,不得不承认,戏剧感还是很强。反正总好过某版里两人做爱时赤裸裸地用柴六那句子。
     裘德洛虽然看起来像林肯,但是演得实在令人惊叹,那么丰富的一个卡列宁。我的关注点似乎都在这里了。不得不感慨凯拉还是在05P&P里令人无法满足的样子,不过那个忧郁的达西变得臃肿可笑。还有,16年啊,对于一个女人太可怕了,从典雅的Jane Fairfax变成了沃伦斯基的娘。
     后面部分有些令人生厌,我几乎看着表,心里念着,好姐姐,你好去卧轨了,我想去吃饭了……不过,当影院灯再次亮起,看着干净的cast又心生愉悦,而且当我走下台阶的最后,刚好看到作曲,果然是dario marianelli,心满意足离场。

 4 ) 12年版《安娜-卡列尼娜》的继续探讨:失败原因

对这篇的些许补充: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27792/

注:老师我是本科生拿它交作业了,您如果搜出来了,我郑重声明这是我自己写的

2012年版《安娜-卡列尼娜》imdb评分只得6.7,在各大颁奖礼上亦颗粒无收,豪华班底却只收获了惨淡口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自然是非常复杂的,除去选角、选景不太合适外,我认为编导没能找到更合适的方法来表现托尔斯泰的意图亦是关键原因。乔-怀特与编剧汤姆-斯托帕德将原著读得太熟,早就把托尔斯泰的思想熟稔于心,无奈绝大多数观众从未接触过这部博大精深的厚书,这就使得他们很难从寥寥几句台词中读解出丰富的意蕴。也就是说,影片的情节结构尽管继承了原著之“形”,却未能将其“神”充分传达给观众。
 
首先,编导删去了原著中的一些不太好表现的关键情节,比较明显的有两例,其一是卡列宁的宽恕令沃伦斯基深感愧疚,于是沃伦斯基尝试自杀;其二是列文在与基蒂结婚后因感到无人能理解自己,也尝试了自杀。这两段稍嫌“过火”的情节与影片温和的基调不太相符,加之电影无法阐释原著中作为上述行为理论基础的大段宗教与社会问题论述,删去也可理解;然而这却成为了电影与原著形成差异的关键。

纳博科夫曾在他的《Lectures on Russian Literature》一书中提及一件俄罗斯文坛的著名轶事:托尔斯泰晚年时走入一家书店,随手拿起一本小说开始读,很快就被这部作品吸引,读了许久翻回扉页,才发现原来这就是他自己的《安娜-卡列尼娜》。实际上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不断思考,前期与后期的思想之间有着很大差别;他之所以能理解这么多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体验过多种人生,不仅是内省的农场主列文,也一度是放荡军官沃伦斯基,更是一位八十余岁高龄还会负气离家出走的顽皮老者,所以《安娜-卡列尼娜》中涉及的种种问题,他尽管有倾向,却并没有明晰的答案,这一点明白无误地体现在了被删去的两段未遂的自杀当中。沃伦斯基的自杀毫无疑问是对卡列宁高尚宽恕的反讽,而列文的自杀更表现出了他的消极倾向——人类很有可能永远也无法领悟到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道的,生命这部书太过广博深奥,智者思考得越透彻,也便越明白自己无法渗透个中真谛,反而浑浑噩噩才没有烦恼。

这两段情节删去后,对于“有道生活”这一问题,影片也就给出了一个比原书明晰得多的答案,相当于将托尔斯泰行进至一半的思考当作终极解答概括了出来。在原书丰富的内容中,答案越是接近,就越是飘渺,其中仿佛蕴藏了多重空间、多种可能,就像一片黑洞洞的海,跳进去以后仍会被汹涌的未知淹没;影片则好比透亮的水池,尽管清澈温暖,却伸手就触到了底。
 
再者,影片的节奏过快,破坏了原著最大的精髓——凝重的时间,这就使得电影毫无史诗感,格局骤然缩小,自然也就很难突出颇具气势的情节结构。托尔斯泰是一位很有耐心的小说家,他巨细无遗地描写俄罗斯的农庄、草地、天空,一笔一划地勾勒贵妇礼服上的花边,详尽地描述日常劳作的细节与真实的家庭谈话,从而成就了厚重的生活图景,书中的时间与生活的时间完全是相同的运转速度;这一点对当时的俄罗斯读者最有吸引力。当他们打开小说,看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家中。

可是到了电影中,编导只保留了与影片核心思想有关的对话,每一幕场景、每一句台词都极具指向性,飞快的节奏尽管符合当今观众的欣赏习惯,却大大降低了这个故事的生活化色彩。这种只表现书中最富戏剧性情节的做法,就好比将CD压缩成MP3,尽管看似删去的都是冗余信息,但丢掉了看似与主旨无关的“生活”之后,也就变成了肤浅得多的作品。此外,在对“结构”表述不清的同时,编导却致力于将原书的几大主要场景全部压缩进两小时的电影,比如由于基蒂疗养这一原著中的重点内容被完全删去,于是编导在对话中刻意提及此事,诸如此类的琐碎细节大大破坏了电影的完整性。
 
实际上,像《安娜-卡列尼娜》这类故事并非没有完整表达的可能性。在我看来,既然其精髓与思想很大一部分在于情节结构,那么改编时就应着重表现出这一点。我始终觉得托尔斯泰借助安娜的故事所要说明的东西,其实一直以其他形态留存在各种各样的故事里——列文的农场思考有其特定时代背景,但对婚姻与家庭的思考却是古往今来人们乐此不疲的话题,比如罗伯特-奥特曼重塑雷蒙德-卡佛短篇集的《人间交叉口》,正是对此很妙的表述。在那部节奏舒缓、长达三小时的影片中,奥特曼借助十个家庭的经历点滴渗透出了爱情的虚妄与婚姻的无常,人与人的命运相互交错,汇成了生命这台波澜壮阔的大戏。不过,乔-怀特等人以较为通俗的剧情片来讲述经典,尽管略微粗浅了一些,却仍不失为一次难能可贵的尝试,至少它将更多人的目光引向了尘封在书店角落许久的经典文学。

补充:

列文究竟明白了什么:
http://www.douban.com/note/270031794/
  
卡列宁的怪奇举动之解读:
http://www.douban.com/note/270315719/

 5 )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每次看到这句话头就大,就像看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一样”恶心。我想托尔斯泰在这里真正想要阐述的是木桶原理。一个能够盛很多水的木桶必然是每一个板子都不是太短的,而任意一个板子短了木桶就盛不了多少水。换句话说,家庭的幸福与否要用很多个因素来集体衡量,一个幸福的家庭必然是每一个个因素都比较靠谱,所以它们是相似的;而一个不幸的家庭只要有任何一个因素不靠谱就会不幸,所以它们各有各的不幸。

    伟大的伍迪艾伦在他的《爱在罗马》中,用一个荒诞离奇的小故事阐明了这样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成为一个有名的富人是不幸的,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穷人也是不幸的,但还是成为一个有名的富人更好一些。然而,安娜 卡列尼娜的不幸,就在于她是一个有名的富人。

    我在想婚外恋的故事还有什么值得一写的,无非是爱情战胜了伦理,激情战胜了理智,忍受舆论的鞭笞和背叛丈夫,抛弃孩子的罪恶感,以及赌上这一切还有可能被那个人伤害的不安。电影在题材的疆域上探索的时候,婚外恋主题应该是首先被抛弃掉的。然而没有。就连“闺蜜抢走老公”的故事,在中国就被重复搬上银幕,从《失恋三十三天》到李玉老师的《二次曝光》。

    托尔斯泰在这里写了一个真真正正婚外恋的故事,一百年以后,还有人把它搬上银幕(而且是第十三次),还有人花钱买票去看它,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变了,一切都在向平民倾斜,贵族的特权被普通人分享,有名的富人的不幸被默默无闻的穷人分享,等到一百年之后你回过头去才发现,托尔斯泰写的是所有人的婚外恋,并且他把婚外恋写到了极致,一百多年以后的人们也没有必要给他再补充一些什么了。

    因为安娜 卡列尼娜是一个现代人,她和在她之后一百年的人相同,而和在她之前一百年的人不同。作为镜像的列文则是一个古代人。从爱情上来看,安娜认为爱情是最重要的,只要是爱情的,就是美好的;而列文认为美好才是最重要的,不美好的爱情就不是爱情。在古代,我们把后者叫做理想主义,在现代,我们把前者叫做理想主义。

    列文所谓的美好,固然是圣经所教育他们的美好,然而圣经从来就没有独自发生过作用,所以他的美好,也就是世俗的偏见所定义的美好。例如,一个很老的人爱上一个很年轻的人,是不美好;一个很丑的人爱上一个很美的人,是不美好;一个有夫之妇为了爱情抛家弃子,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是不美好。而现代人起码在审美上是认为它们美好的。现代和古代的分野就是,现代人认为爱情是和当事人本人有关的,古代人认为爱情是和一个共同体的审美有关的。

    因此安娜是新旧两个时代决裂的缝隙中出现的一个人,她在旧世界的母体中孕育而成,她所承受的痛苦是一种分娩的痛苦。

 

    而工业革命所孕育的最为著名的怪物——火车,犹如一把电锯,在新旧世界的裂痕上不断摩擦嘶鸣,加速他们的分裂,于此同时,火车事故和卧轨也成了我们这个新世界不断重复的事件。《安娜卡列尼娜》的火车车轮翻滚的大特写,不仅仅起到转场的作用,它还暗示着安娜最后的命运。火车从头到尾把这个故事串联起来。安娜和高富帅相遇的时候,一个人(用某人的话说像是从《穆赫兰道》里乱入的)被火车切割成两半;在影片的最后,安娜自己跳入铁轨终结自己的爱情。火车既是爱情的开始(最初的爱情),又是爱情的终结(最后的仪式)。

    从爱情的角度来看,本片甚至可以成为昏昏欲睡,而从仪式的角度来看,本片堪称精美。尤其是天马行空般的场面调度,将舞台剧的表演,走位,布景,甚至场景切换都融入电影长镜头之中,有一种独特的错位感。它在用一种表现主义的思路让你出戏,提醒你说,现实中的人,现实中的事情,不是这样的,但是人脑中的人和事情却是这样的。因为文学本质上是矫情的,是大惊小怪的,是高于现实的,而电影本质上却是对现实的复制。作为一个文明名著改编的电影,而且是第十三次改编(因而必然不是不朽),与其在剧本和表演上下功夫,不如在镜头语言上下功夫,假如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能让人得到属于电影的美(而不是属于文学的美),那么忠于不忠于原著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也是我们正确看待《白鹿原》应该持有的看法。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随着剧情的推进,为了不使形式太过抢戏,开始中规中矩。然而由于实在没有什么太过抓人的东西,单凭场面调度带给人的欣喜又不见了,就成了一种昏昏欲睡的东西。但是我们应该原谅它,这部电影除了女主角之外的一切我们都应该原谅。因为我们首先必须注意,《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古代的小说,古代的小说是以明晰的心理描写见长的,而电影是关于视觉的。电影应该改编那些凭借着外延来表现内涵的作品,而不是那些让内涵自己说话的作品,因为在电影中,它们不会说话。

    电影的最后,爱情已经消失了,剩下的仍然是两个仪式,一个是关于列文的仪式,一个是关于卡列宁和安娜的两个孩子的仪式。在那片安娜和高富帅偷情的浪漫之地,卡列宁看着他的孩子和高富帅的孩子一起玩耍,相亲相爱。卡列宁说他已经原谅了她,然而对于她来说,这种原谅就是一种惩罚。因为这个人实在是太善良了,而善良的人总是别人眼里的沙子。

    我在想一个问题,卡列尼娜和卡列宁这两个词有啥关系,据某人说,可能一个是女的的名字,一个是男的的名字,其实是一个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边有一只狗就叫卡列宁,看来它是一只公狗了。

    那一章叫做《卡列宁的微笑》。那只狗快要死了,奄奄一息,偶尔忽然叫起来,他们就会很高兴,说这是卡列宁微笑了。在影片最后的仪式中,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卡列宁有没有微笑,然后我回忆了一下整部片子,他好像从来都没有微笑过。

                                                                                                                                                     20121021

 
 

 6 ) 我是来为编导伸冤的

注:老师我是本科生拿它交作业了,您如果搜出来了,我郑重声明这是我自己写的

    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个这样的情景:一个参过军打过仗的俄罗斯纯爷们,以《战争与和平》这部以俄法战争为背景的史诗巨作闻名于世,某天突然想展现他内心柔情的一面。于是伟大的托尔斯泰开始讲述一个少妇出轨的故事,这位安娜-卡列尼娜刚烈、贞洁,但是被残忍粗暴的丈夫卡列宁夺去了青春,只得在冷漠虚伪的上流社会中苟延残喘,渐渐与行尸走肉无异。直到她遇到了光明磊落的翩翩君子沃伦斯基,才终于有了挣扎出窒息生活的勇气。于是二人毅然私奔,冲破封建礼教,不顾经济危机;可时过境迁,她仍有情、他却变了心,失去一切的安娜在绝望中卧轨自杀,以死为代价向这个吃人的社会发出最后也是最有力的控诉…

    在没有打字机的苍凉年代里,托尔斯泰只凭纸笔和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这样一部近百万字、成为后世八点档开山鼻祖的巨型小说,这可能么?就算这种东西确实是托翁的手笔,它又凭什么能成为伟大的俄罗斯文学中伟大的代表作品?难道这就是公认的经典,百年来的读者和学者们的共同选择么?

    这一切都是因为,《安娜-卡列尼娜》的原著并不是首段所说的那个样子。托翁笔下的卡列宁从来就没有冷酷凶暴、不近人情,相反,整整两册砖头一样的书用无比充实的细节证明他能力过人、学识渊博、体贴妻儿,充满虔诚教徒的高贵品性,而且全身心奉献给了俄罗斯,从不像其他腐败政客那样结党营私,出差时连车马费都不肯多拿,更莫提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性关系;如果一定要有什么缺点,就是为人过于严谨以致呆板,生活过于规律以致无趣。沃伦斯基也对安娜忠贞不二,他的所谓“出轨”也大都出自安娜的臆想。至于安娜本人,确实是一位精神很不成熟的自私女性,始终处于歇斯底里状态,如果单就事迹来看,完全可以说她是一个自作自受的荡妇。

    因此,许多“原著中那个自私冷酷的卡列宁”、“本应该勇敢追求爱情的安娜被拍成了任性的傻女人”的文章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以鄙人低下的智力水平着实无法理解。据说有官方课本和论文将这部书概括成了八点档连续剧,所以刚才我特地到图书馆翻了翻俄罗斯文学史和托尔斯泰相关书籍,非常遗憾的是我国学者确实也没有这样解读。托翁的作品相较于当今的畅销小说而言可谓是超长超闷了,加之俄语的腔调本来就独特,所以既然有足够的耐心和能力读完全书,总不至于对字里行间、铺天盖地的信息全都视而不见吧。

    总之,《安娜-卡列尼娜》原著的情节、人物关系和性格,确实就是这部电影中的样子,如果读小说的话,肯定会更同情绿帽大侠卡列宁,更讨厌神经质卡列尼娜。所以,说Joe Wright侮辱了原作、贬低了安娜等等,每个读过原著的读者都可以凭书店里一摞摞常年无人问津的《安娜-卡列尼娜》发誓,这可真是无中生有。没读过原著当然没有关系,单看电影也的确很难看出安娜的好(何况她本来也没什么太好的地方),但无凭无据、以讹传讹,动辄“本该”、“原著”,我想这终究不是一个太好的习惯吧。

    《安娜-卡列尼娜》的原著是一部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社会百科,它将小说这种体裁发挥到极致,大部分内容是以絮叨的口吻描述平静的生活(哪怕发生了一点也不平静的事),戏剧性是不怎么强的——比如安娜其实到了快一百页才登场,她和沃伦斯基只是浩瀚篇幅中的一条支线。小说的大部分情节其实是在列文、基蒂、斯季瓦身上,尤其列文是第一男主角。这位形貌平凡的高大男子和《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以及《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一样,是托尔斯泰本人的化身,因此电影中列文虽然好像什么也没做,但他也有重大的价值,因为与其说《安娜》讲的是安娜,倒不如说是列文的观察与思索。这也是为什么前苏联八小时版的《战争与和平》很多镜头都给了这位胖大的青年,即便他只是若有所思地默默看着。

    总之,托翁借助列文以及其他人物的言谈、内心和经历,表达了他对宗教、历史、社会以及生命本质的思考。因此,将《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成两小时的电影,其效果与将《红楼梦》改编成两小时的宝黛钗三角恋是相当的——而且不管主创如何努力,只要忠于原著,林黛玉都会成为一个不可理喻的神经病。

     何况《安娜-卡列尼娜》还有着非常复杂的心理描写,其影像改编难度之大,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上一百个《蓝》也难以呈现。我认为单就心理描绘来说,这一版已经做得相当出色,只看过一遍不好乱说,喜欢的观众想必是有体会的。一代文豪托尔斯泰不是受训多年的职业编剧,他是一个观察家、思考者,所以他不会从简单的表象推导出粗暴的结果。对于身负罪孽的人而言,最需要的救赎并不是把过往一笔勾销,而是有人能懂得你因何而选择,因何而犯错,虽然他也无法代表人民原谅你,但他会代表上天理解你。

    比如前一阵子有个学生因为作弊被吊销学位而想不开自杀了,网民纷纷在千里之外喝着咖啡敲着键盘,义愤填膺地表示这孩子该死——他当然给亲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但他又没杀人放火,凭什么就该死了呢?以我低下的智力水平,总觉得这和安娜也是类似的。虽然并没有真得付诸实行,但许多人都会忽然感到抑郁烦躁恨不得立刻跳楼上吊,因为这才是真实的人性。托翁巨细无遗地描写了安娜的心理状态和她周围人的生活,将安娜这不可理喻的死塑造成了生活的沉淀与综合,以至于再任性的癫狂也变得可理解了。因此尽管剧情上不清不楚的地方仍然很多,但毕竟对象是心理描写占据大部分的《卡列尼娜》,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相较之前的版本是个巨大的飞跃。

    以电影中出现的情节简单来说,致死安娜的原因大概有:基蒂、多莉、卡列宁以及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们。多莉代表了传统的家庭生活价值观,丈夫天天在外面花天酒地,她终日在家洗衣做饭,为了孩子耗尽了青春,虽有怨言,结果还是压抑了下去;基蒂被抢了沃伦斯基,自知魅力与安娜无法并提,但经受这一挫折后反而成为了散发母性的成熟女人。《战争与和平》中的美丽少女娜塔莎亦是如此,起先受到风流公子花言巧语的诱骗,最终还是成为了发福、衰老的伟大母亲。这与离开儿子的安娜有着天壤之别,无形中带给她很大压力。

    电影中还不断出现淳朴、健康、强壮的务农少女,她们辛勤劳作并为家庭付出一切,列文病榻上的哥哥尼古拉即不顾世人眼光而与这样的女子共同生活——这样以劳作和奉献充实的人生,无疑与安娜等贵族终日游戏感情、沉湎享乐的空虚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我想这也是托尔斯泰本人的价值观。安娜还有个致命的可爱之处——虽然所有贵族都在乱搞男女关系(比如那位扇子小姐),但只有安娜一定要公开地追求她的恋情,高喊“我已经是他的妻子了”。这大概是情商不足、挫折太少的体现;但使她遭受白眼的并不是她的外遇,而是她的真实。

    所以片尾列文所“明白”的,就是此前他与老农谈及的人生意义,他的人生不仅架构在书本中,更在麦田与劳作里,贵族身份是无法束缚住他的,他像农民们一样自由。小说和电影从来都不是为了颂扬安娜,一切都是为了铺垫出这个“我明白了”。列文和安娜都追求真实,但列文投奔上帝,安娜倒向撒旦(自杀);安娜和哥哥斯季瓦都追求恋爱,但斯季瓦能分清真实与现实,适时油嘴滑头,活得游刃有余,还在龌龊世间惊人地保有了一颗还算善良的心。与耽于声色犬马的多数贵族们相反,列文终日在地里挥汗如雨,而且忠于爱情与内心,正是这种作风使他平静、超脱。而且像以前所有版本一样,列文这条线显得莫名其妙,但只要是《安娜-卡列尼娜》,就不能没有列文,不能没有他的“我明白了”。至于如何平衡这两部分情节之间的关系,要等到之后的改编了。

    不过我不禁开始怀疑,“之后的改编”究竟还能否出现。此前确实有电影版把列文写成路人、卡列宁写成暴君、安娜写成烈女,虽然戏剧冲突足,但并不是真正的安娜,更配不上世界名著的身份。但此番Joe Wright团队忠于原著框架,反而再次证明《安娜》的改编绝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或许此后这类项目也不用做了,只要一拍古装剧就找一帮抖森、一美,扯出“英伦复古”大旗,让狗血和基情顺着银幕洒出五里地,辅以本片这样精良的制作与华丽的调度,肯定会好评如潮的。

按:差着一大堆事情没做却跑来写这个,足见我的爱有多么深…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好看,即便抛开情节不提,制作也是很有创意的,只看了一遍不太方便写这方面的内容,但无论如何向喜欢《安娜-卡列尼娜》的读者强烈推荐。

至于其失败原因的深入探讨,详情参见我新写的这篇: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839127/

列文究竟明白了什么:
http://www.douban.com/note/270031794/

卡列宁的怪奇举动之解读:
http://www.douban.com/note/270315719/

 短评

不喜欢,太华丽太华丽了,太赶拍,太作。出来以后和小田田感叹,Jude Law现在只能演绿帽子王了。。。

3分钟前
  • 李妙生
  • 还行

为了那无与伦比的前30分钟!

7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宁愿去看舞台剧 不是黑女主 实在是太难看了 好几次她的下巴都提醒我她的另一部电影 《危险方法》 居然很多表情都一样 那段舞跳得毫无美感可言 完败女配 安娜飞蛾扑火般不计一切追求真爱的气质一点也看不到 倒显得像一个slut 裘德洛拿捏有度的演技撑起了整部浮夸的电影 PS 配乐很精彩

10分钟前
  • silent_island
  • 还行

两点穿越:“达西敢不敢再记得大明湖畔的伊丽莎白点”以及“麦田场景要不要再向《白鹿原》致敬点”⋯从《傲慢与偏见》《赎罪》到这部《安娜·卡列尼娜》,乔·怀特似乎都在拍同一部电影,他在技术手法上的造诣已经趋向登峰造极,美轮美奂的场景转换堪称神来之笔,但是叙事却越来越平淡,“美”中不足

1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贫乳荡妇立牌坊不成卧轨终遗恨, 秃叔军官无奈终搅基共育二子女

17分钟前
  • black sheep
  • 较差

凯拉·奈特莉的气质和表现实在很难驾驭这种角色,而且那个下巴总让我出戏回想起她以前的各种剧。乔·怀特拍这类电影真是越来越上手,独特的舞台剧式的故事展现模式,各中细节的拿捏,华丽的镜头感,布景,服饰,音乐…只是整个影片却只停留于小说表面,悲剧色彩浮于表面,没有太多引发观众共鸣的东西。

22分钟前
  • Q。
  • 还行

一个大胆创新的改编。剧场设置的创意,让场景的转换更为流畅,对人物关系更有一种聚焦的作用。问题是男女主角缺乏火花,女主角仍有吃力的感觉。

26分钟前
  • newlight
  • 推荐

如此精致奢华的表现形式,打破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彻底将主观情绪带入到调度摄影中,叹为观止。乔怀特对摄影和奈特丽的执迷愈发病入膏肓但也因此登峰造极,摄影如油画,奈特丽如女神。实在很喜欢这片啊!#乔怀特脑残粉的呓语#

3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改编得蛮有新意的但是总有一种英国人的异域想像感。。。女演员和田园场景都太英国了。。。导演真是是keightley的粉么我老觉得是她的黑。。男主比女主长更白更好看。。。沃伦斯基把头埋在卡列宁胸口那里我都觉得他才是女主。。。同样是鞋拔脸大小姐都在同一场景里甩开女主N条街。。

31分钟前
  • yoko
  • 还行

凯拉奈特莉怎能驾驭得了这个角色,没有古典气质,没有贵族的稳重气场,没有安娜最后深刻的绝望,简直就成了泼妇和怨妇

34分钟前
  • 老姑娘小呈子
  • 较差

这是个真实的女人,而不是真实的人。因为这是女人最笨拙和脆弱的样子。那不是真爱,那就是欲望。最妙的舞台剧般的场景转换。

37分钟前
  • 草猫想作读书人.我爱胡媚娘
  • 推荐

乔怀特总是可以轻易击碎我那感性的神经,这一次再次完胜。记忆深刻的三场戏,圆舞、赛马、观戏将极具舞台化表演的剧情转换得叹为观止,且各中细节拿捏精妙绝伦,华丽的长镜头,布景,服饰,音乐都在急促的故事中完美切换,游刃有余。结尾仓促,展开过快都是改编名著的通病啊。

39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但我是不会离开裘德洛的,即使他(你知道我要讲什么....

40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所以说,结婚以后男人出轨还有可能回归家庭,但女人出轨的话,这个比例将大大降低,因为女人太容易灵肉合一。服饰化妆极美,如舞台剧般的转场设计也极富新意。最后吐槽一句,贫乳还出来演什么荡妇啊喂!!!

41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还行

全剧情感饱满充实,细腻而富有色彩,编剧花了很多心思,完美呈现了舞台剧般的艺术效果。故事剧情主线比较弱,但是浓浓的表达了各种情绪,戏院里还有看到动情哭出声来的女观众。knightly和傲慢与偏见有长足的进步,遗憾的是jude law不再演帅哥,不过他细致的表演很好的演绎了悲催老公的角色。

43分钟前
  • Annie Liu
  • 力荐

①只有爱情,生活根本不能继续。②安娜没错。③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因为凯拉的“平胸”和“下巴”对这部电影持保留态度。对我来说,安娜的第一次出场就完全迷住了我。剧情放一边,拍摄手法很迷人,这时又有人跳出来说这样的拍摄不伦不类是失败的。④我只能说,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45分钟前
  • 盒饭饭饭盒
  • 力荐

乔·赖特又把长镜头场面调度玩出新花样了,融入舞台剧的表现形式之后,镜头可以无视场景限制更流畅的运动,连很多时候的表演也是舞台式的。假景与真实场景之间的对立,大体对应两组角色。不过也是太注重形式,故事应该是这几版最让人打不起精神的一个。演员不是太理想。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导演相当有能力,英剧熟脸多到令人发指;凯拉一直顶着站街妓女发型让人无法直视;裘德洛倚在凯拉病榻前,凯拉却招呼着亚伦过来,我听到身后有人惊呼“这女人真贱”,直到亚伦倚在秃裘肩头哭泣,全场哄笑,真不知道这场放进来多少腐女。总之,尼玛有裘德洛做老公,怎么可能出轨搞外遇啊???

48分钟前
  • 真夜中夫人
  • 推荐

电影镜头真美

50分钟前
  • 一二
  • 力荐

是英国么有其他女演员了么- -

55分钟前
  • Ld.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