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个影片都不知道说什么呢!一共看了三部,阁楼之花,风中的花瓣,如果有荆棘!
这种夸张的乱伦就像一个遥远的故事,可能贫困偏远的旧时代会有叔嫂乱伦啥的,这个亲兄妹的畸恋也太可怕了。不想评价这个作品本身想要表达什么价值观或者要去宣扬什么?最想讲的是母亲Corrine。
可能很多观众和我一样,觉得Corrine是个冷血,自私,虚伪到不可思议的女人。仅仅为了自己体面的生活,居然可以毒害亲生孩子。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么?有,而且不少。每每新闻报道发现弃婴,有遗弃在垃圾堆的,遗弃在厕所的,抛下楼层的,不寒心么?这些人和Corrine有多少区别呢?她们都丧失了人的本性!
当然生活中有太多贪慕虚荣,丧失道德底线的人了。
Corrine不顾家族反对和叔叔私奔,最终酿成了一系列的悲剧!透过这个故事看到了什么?
1:人该好好的活着,这才是对爱的承担和责任!Corrine和叔叔绝对是出于真爱才私奔,并且有了可爱的孩子,能看到以后的美好生活,不幸的是他死于意外。现世有多少人和他一样,为了家人整日整夜的在外面奔波,顾不上劳累,健康,缺失家庭的欢乐时光。这样是真的为家人好么?万一顶梁柱塌了,这一家老小怎么办?所以好好爱惜自己,健康的活着,一家人齐齐整整最重要。
2:一定要足够强大,特别是为人父母以后。Corrine的惨剧为什么会造成?她除了会打扮啥都不会,经济完全依赖别人。孩他爹一死,完完全全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只能丢掉自尊,牺牲孩子,向命运投降屈服!试想如果她有足够的能力,足够的优秀,足够的思想,还会这样么?金钱就是那么的罪恶,确也是一切。
3有因必有果,善良的活着!因果循环真的很有道理,所以人不该自做聪明。就像祖母说的,上帝看的一清二楚。
看了电影,于我是没有看小说的冲动了。晚安!
阁楼之花,讲的是产生爱情的原因
风中的花瓣,讲的是爱情何去何从
如果有荆棘,讲的是爱情相守了如何去守护和面对
昨日的果实,讲的是种在心里的爱情,惦念。
克里斯:聪明、乐观、幽默、风趣,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英俊
凯西:美丽
阁楼之花,父母悖论的爱情,封闭的环境互相依靠,青春期异性优点的吸引……
如果没有阁楼之花,如此美好的他们会追求别人也会被别人追求,逃离阁楼,他们有了追求者试图摆脱过去,成就幸福。然而吸引仍在,当他(她)靠近别人时总忍不住的失落抓狂想抓住点什么靠近些,凯西的对象不专一,嗜酒家暴,更凸现克里斯的人格魅力。追求者的赫然离去,小妹的长逝,让他们只剩彼此,相互慰籍,他们不曾伤害别人,却总是遭遇来自别人的伤害,凯西选择了报复,克里斯选择了陪伴与守候。如果没有风中的花瓣也没有现在看似幸福的家,他们努力守着自己的秘密守着自己的爱情,前路充满了荆棘,携手前进经历过的才是难忘的。“这里有我的回忆,这里有我的爱情,没有了克里斯托弗,我是一个躯壳,一缕孤魂”,凯西的爱情生根发芽,活在回忆里殉情成为了必然。
其实很少写影评,豆瓣电影标记「看过」1000+,长评区只有孤零零的三篇,其中一篇还是为了爱豆写的。上一次我苦口婆心的劝别人一定要去电影院看的电影是少年派,我夸张地说那个大老虎嗷呜一下可吓死我了,这次其实也是,炮火和烟花都吓的我肩膀一耸,这部可以称之为大型PTSD VR体验电影允许我想象从生死一线爬回来的比利林恩的心理会是怎样,客观的说看上去,真是糟透了,有个词怎么说的来着,vulnerable,唇红齿白的19岁男主特别像被欺负惨又被电击的乖乖的破布娃娃。
没有任何障碍的接受了120帧,因为我每次看大多数3D电影时都要忍受2个小时的黑乎乎的画面带给我的不适,就像在暗房里使劲儿甩手才能看清刚洗出来的照片。我不喜欢看乒乒哐哐一通乱打的超级英雄大片,我喜欢看放大的瞳孔和翕动的鼻翼。这种程度的亮度才应该准许被上映啊,终于还原到电影画面「本该这么好」的水平。
我不知道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什么时候用是能起到最大效果,好吧这种电影看完再谈技术其实很没有必要,但是林恩时不时的探头回来面向观众,对在看电影的我说「不是在看电影,是吗?」我就突然想起上个月去参观钓鱼岛服役回来的军舰,跟军官闲聊的时候他说,索马里那次执勤,回来后他一个战友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我才反应过来这个世界上没有几艘气势恢弘的航空母舰,亲眼看了普通军人的内部住宿条件大概只是没有瓜子花生米和嘈杂人声的火车硬座车厢。
好的,其实这一个点是我自己引申的,电影本身不是一个反战片,当然你可以看到反战的概念,也可以看到其他。所有的有资格标五星/IMDB250的电影不应该被贴上一个标签,就比如励志不是肖申克的代名词。不只是完整讲好一个故事的「好片」,被称之为「杰作」的电影,通通是在讲人的。
这与哲学最终汇往一处,人从哪来要到哪去,人所有摸不明讲不出的情绪,人与人强相关或弱相关的的情感。你刚刚察觉到但吃了个午餐收了条微信这个情绪很快就消失了,但存在过的,你从来没有比此刻更因自己语言文字的匮乏不能准确的表达内心的想法而失落。
我可以用枚举的方式来解释上面一整段,比利林恩从战场回来,姐姐和其他家人截然不同的态度,中间的一段戏太精彩把无所适从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不明白为什么他最糟糕的一天成为勋章,他说或许run away看着女孩一脸你不可理喻赶快说开玩笑的。他庄严的站着目视前方的国旗时在脱线的想和啦啦队姑娘的不可描述,我在看到全场沸腾的橄榄球场时也在出戏的想,这就是美国人主流的价值喔,橄榄球这种让人显得又笨又重的运动到底有什么好玩的。最后比利林恩最后就那样上了回战场的车,没有逻辑上的因为什么所以我要怎么样。这种矛盾和复杂和不可言说的微妙,这种鲜活饱满,这种选择和别无选择。
影片之外,我无意中看到了2004年的NFL感恩节中场秀,跟电影里近乎一模一样的画面,一句「到中国拉投资」跟现实一拼就是一个巨大的黑色幽默。还看到了一段语文阅读理解式影评:「影片着重描写军人的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借用恰到好处的闪回镜头,刻画出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同时反应出美国社会各阶层对战争和军人的不同看法和对待」,真的太想笑了。对李安服气,作品之外的丧都能漫不经心的久久不散。
生日那天去看了《不速之客》,改编自号称是瑞士国宝级作家迪伦马特的小说,大概是完全没有做relocation,演员就带着翻译腔声调中规中矩催眠效果极佳的复刻了一遍原版,于是我第一次听着话剧睡着了。其实已经没有比舞台剧更轻易能吸引观众入戏的形式了,尤其在出现了浸没式戏剧之后。但不管是不可复制的舞台剧,还是难以普及的技术,表现形式只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作品的内核,而这些成本高昂的形式总会有助于、更容易表达,如此而已。讲这些是想说,我觉得只是去看24帧的2D或者视频网站上看个笔记本全屏,也足够的。
好想去二刷啊,对了有一个小细节,比利林恩说不想自己到死都是小处男,所以或许床戏是创伤后的幻觉吗还是只是他单纯的YY,我不知道因为我,非常心塞的,错过了前20分钟。
所以是不开玩笑的真的好想去二刷。
这个一系列的,非常讨厌这个妈了,妹妹很喜欢,哥哥太丑,骨科丑拒。
精美而变态,这家人血液里就有问题…Christopher和Cathy这对还蛮顺理成章的(。妈妈太碧池了我的天。
amazing 坐等tv shows
「When someone wants to do wrong it is never God who's tempting him, for God never wants to do wrong and never tempts anyone else to do it. Temptation is the pull of man's own evil thoughts and wishes.」
虎头蛇尾
和老版本的角度有很大区别,但都很赞。
事情会变成你害怕的样子,因为你从心底相信它会发生。
看得我都变态了…
女主角好像艾玛……
和《水泥花园》略有相似,也算禁室培欲的一种吧。开篇明艳温柔的暖色调逐帧化为单调阴郁的灰色调,像个从美梦急转直下的夏日梦魇。除却母亲对孩子由爱转恨的部分着墨不够,其他人物最细微的情感变化都得到关照。外婆是全片挣扎始终的矛盾高光角色。隐约觉得若父亲健在,Cathy极有可能重蹈覆辙。
他妈真婊。Ellen Burstyn的演技已经非常精准了。
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家庭深处的罪恶:欲望不是罪,错误地压抑才是。结尾强行光明了。
可能看完前传再看正传的缘故,对科琳的恶毒却恨不起来,她也是个悲剧人物。但怎么说呢孩子是无辜的,没想到最后自己的亲生孩子也骨科了,其实也难怪,被关了那么久,心里是会扭曲的。
本以为会是一个密室惊悚题材,前面悬念的架势也摆得蛮好的,谁知道后面变成了乱伦家族的扭曲史,逻辑上的漏洞也比比皆是,角色设置只为了完成震慑功能,并没有深度挖掘,可惜。
挺有意思的怎么评分这么低呢
一部说明并不是每个妈妈都爱自己孩子的电影,所以桌子上的1984和1986年的名字是谁的呢?妈妈和她舅舅的吗?那她从开始就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变成自己这样?姥姥最后的凝视是符合了原著,但总有点为了放走孩子故意装幽恐的意思。。
2014年重启后的四部电影名:Flowers in the Attic、Petals on the Wind、If There Be Thorns、Seeds of Yesterday。够变态的几代人,一开始就无法见光,再怎么挣扎结局也还是一样。。。故事的确恶心,外婆的无假发造型更恶心。。。
没见过这么恶毒的女人,根本不配做母亲!只是这剪辑真的是硬剪诶,现在美剧都没这么硬了,场景切换时配乐是被硬生生切断的,戛然而止。
《阁楼里的花》《风中的花瓣》《如果有荆棘》《昨日的果实》这一家子可真够乱的 居然能拍4部😂结局都幸福了离开了 剩下孤独的母亲 哎~
还挺内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