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成殇,魂归故里。
慰安妇,是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征招的随军妓女和为日军提供性服务的女性,更正确的定义应该是“性奴隶”。
二战结束时,日军为了掩盖其罪行,大量屠杀慰安妇,加之社会舆论对于慰安妇的压力,现今世界上能以发声的慰安妇已经寥寥无几。幸存下来的慰安妇都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留给她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故事开始于朝鲜土地上的一个小村庄里,一群天真的少女们在烂漫田野间自由自在的成长着,女孩与父亲的歌谣声在乡间久久回荡。日本军人的到来,撕裂了这份宁静。少女们与日本军人的第一次对视,瞳孔里充满着好奇。他们并不知道眼前站着的并不是同类,而是来自地狱的使者。
每一位少女都被硬生生地从父母的怀里夺走,哭泣着,颤栗着,坐上了驶向地狱的列车。每一站都有少女被拉下车,恐惧又绝望。年仅14岁的少女正敏被选中献给日本军官,她被选中的原因真是她的年龄。
这些连初潮都还未到来的少女们,被残忍粗暴地夺去了贞洁。每一位少女都被殴打得遍体鳞伤,经历了人生中最可怕的噩梦。比经历噩梦更可怕的是,她们必须每天都经历一样的噩梦。少女们从一开始惨烈的叫喊,到后来的鸦雀无声,日本军人在她们身上犯下的罪行好似被鲜血溅染的夜空。
恶劣的生活环境加上长期的性虐待,很多少女都感染上了疾病。日本军官以就医为由,将这些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少女们骗离营地,逼迫她们跪在同伴的尸体上,残忍地实施了枪决。
当二战走向终结,战败的日本军官将泄愤的枪口指向了这群奄奄一息的少女们,企图消灭他们所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
在这场人类主导的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少女寥寥无几,但历史是无法被抹去的,真相是无法被遮盖的。尽管它是那么的丑恶,只要世上多一个人记得这段历史,就多一个人记得无数客死异乡的无辜少女们。
请记得,她们与我们无异,只是被人性的恶夺去了宝贵的尊严与生命。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DING(DING0612_),谢绝转载】
《鬼乡》是由赵廷来执导,姜荷娜、崔莉主演的历史电影,于2016年2月24日在韩国上映。该片以日本慰安妇受害者姜日出为原型,讲述了1943年日本侵占朝鲜时期,14岁少女正敏以及一群女孩们被日军强行带走后成为慰安妇的悲惨故事。
这是一部慰安妇题材的电影。我每次看到这样的片子心情都会很沉重,但是我们无法忘记,因为历史就是历史,它曾真实地存在过。我们只能从历史的惨痛中吸取教训,期待这样的事情不再上演。
影片中故事发生在1943年,日军的屡屡侵犯打破了朝鲜国民的宁静生活。居昌郡的一个小小村落里,十四岁天真烂漫的花季少女正敏,被掠走送上了开往日本的火车。车上一堆和她差不多岁数的懵懂少女包括一个身穿旗袍的中国女孩,她们不知道等待她们的是兽欲大发的日本军官。看着一个个花季少女被蹂躏被虐待被屠杀真的很绝望。坚强的正敏和同伴英熙正要逃离魔鬼的恶爪之时,正敏却为了救英熙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幸存的英熙一直身怀内疚,终于在几十年之后通过一个有阴阳眼的少女,然后把四处飘荡的正敏的灵魂接回了家。
这也就是片名《鬼乡》的由来。
小学时候学校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带领全校师生看电影南京大屠杀。我记得电影后半段吓得我们几个女生用手捂着眼睛,害怕得只能从手缝里瞅瞅木有日本人的镜头,还记得女主角是个老师,最后被日军给糟蹋了,心理就像挤碎了一个柠檬,脑袋里刚下了一场暴雨,哄哄哄难受得不行。
小时候最爱三毛,哭泣的骆驼里面那个被当场施暴的美丽女子,让我心痛到泪流满面。研究生的时候看严歌苓,先看的天浴电影,寝室4个女生看了都说不出话来,感觉一肚子苦,内脏仿佛都被什么看不见的东西给拧成了一坨,差点没吐出来。天浴之后我很少看这种女性题材或者是战争下女性视角的电影,但还是没忍住看了金陵十三衩的小说,很多情节都不敢看,一目十行的跳过去。《南京 南京》刚出来的时候,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看后坐在板凳上沉默好几分钟说不出话来,感觉胃疼,一股气憋在里面挣扎,连呼吸都不顺畅。再后来金陵十三钗拍成了电影,我至今不敢碰。
虽然我从小看鬼片长大,现在看得最多的仍然是破案和恐怖题材。但是这种真实的历史,这种暴行,比恐怖片恐怖太多太多,把人性最丑的那面暴露得过于血淋淋,让人想逃。
一方面越来越喜欢韩国电影,一方面是经过这么多年,我觉得自己心理承受能力有了提高。点开了鬼乡。
很多人说用了招魂和巫术,感觉削弱了那部分历史。个人非常喜欢这个切入点,导演多么善良啊,让历史上这些冤死的亡魂能够得到超度,让他们回家。看到最后回家抱着妈妈的贞敏,多希望她所经历的一切都没有发生。
每一次涉及慰安妇这种敏感话题,就是在这些幸存者的伤口上撒盐。所以我不喜欢历史。这个片子据说是根据一位老奶奶的亲身经历所改编的。老奶奶多么坚强啊,愿意将自己的伤口暴露出来。直面她们的苦难与惨痛,我们每个人都是残忍的。影片最后英熙奶奶说:贞敏,当初把你一个人抛下,我独自回来了。但是我一直都在那里,这些年只是我的身体回来了,其实我一直都还在那里。不能想象老奶奶是怎么熬过这些岁月,或许像前世今生,活在今生的这个漩涡中,前世如梦魇,想要逃避遗忘,却无法割舍同患难的姐妹,遗憾仇恨让自己每天都在煎熬。幸好影片最后贞敏终于回家了,老奶奶也终于能放下了吧,独自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为了你们而活。
每次看了这种题材的电影,总是思考女性的地位从古至今真的改变了吗?这个世界改变了吗?电影里说日军只是把这些女孩当做工具,任意使用,随意丢弃。想想现在日本的AV文化,或者很多其他类似的文化,也许你也有答案吧。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暴行,这些暴行背后永远是人性的最丑恶,欲望的无节制,有的背景下我们无法抵抗,有的背景下我们不去抵抗,只是姑息。人性的丑恶与人性的冷漠,让一切模糊,分不清艳丽与浑浊,只能在表面涂上一层粉饰太平,内在的毒瘤愈加龌龊。
韩国电影越来越大胆,不是抄袭,是基于本土文化的不断创新。没有一味选择粉饰太平的题材,而是不断剖析现实社会,去直面真实的历史。很值得尊重。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是应该被批判的,为了艺术的进步。看待历史也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那些袒露的,掩盖的过去,为了人类的进步。但知晓了这部片子的拍摄历程,我认为太过苛刻的“审美”反倒显得尖酸刻薄了。当然,每个人都有权利诉说和保持自己不同的观点,也包括我自己。
1.创作背景
2002年,赵正莱导演在一次慰安妇受害老人的慰问公益活动中看到了一幅出自慰安妇老人姜日出之手的画作,名叫“浴火的少女们”,描绘了老人当年亲眼目睹的一幕,山田大坑里一具具交叠残破的少女尸体正被焚烧。拙劣的画技却生动地还原,赵正莱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由此萌生了创作电影的想法。2008年剧本创作完成后,赵导演开始寻找投资人。但最终都因为“不够商业”,“没有大众性”,“慰安妇题材敏感”接连被投资公司婉拒,也包括中国投资商。最后导演无奈只能借助众筹网站,有幸得到了75000名网友的支持,筹措到了相当于总预算费用一半的12亿韩币(约750万人民币),总算在去年6月开机,在随后两个月的拍摄过程中,经费连连告急,甚至一度停拍。然而在去年8月影片拍摄完成后,问题又来了——找不到发行公司,制作人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一旦找不到发行公司,就将影片在youtube上公开,所幸发行的问题顺利解决了,历时14年终于和观众见面了。从低调上映,到先后击败了《死侍》《危机13小时》《神战:权力之眼》《疯狂动物城》多部好莱坞大片稳拿冠军宝座,一时间将《鬼乡》推向了风口浪尖,有人批判这是在贩卖伤痛,让我想起了《金陵十三钗》上映的时候也是遭到这样的质疑,好的作品是会引起争议的,我觉得两部作品都是好的影片,引起争议无可厚非。。“‘慰安妇’本身从来不是《鬼乡》宣传的重点,我们绝不会做贩卖伤痛的事情,”《鬼乡》的宣传方负责人曾对媒体这样解释道,“比起任何事情,在高度的关注下,对于少女们的保护是第一位的,无论怎样好的意图也有可能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片中饰演慰安妇少女贞敏一角由姜荷娜只有15岁,饰演英熙一角崔莉也仅有20岁出头,她们都是在日侨胞的后代,因为影片的上映,在日的两个小姑娘受到众多的人身安全威胁,她们克服恐惧不安,坚持完成拍摄,这样的勇气弥足珍贵。《鬼乡》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拍摄的,但现实发生过的故事一定更加悲惨。影片的目的不是激起仇恨,而是铭记历史,为了让"慰安妇"真正成为历史。
以上参考自《"鬼乡""东柱"卖座背后 慰安妇题材14年的上映路》——网易娱乐。
2.电影剖析
2.1题材主题
我倾向于给这部片子贴上历史的标签。大胆选择了“慰安妇”的历史题材,为这群遭受磨难的女性发声。“慰安妇”这样的字眼于我来说难以接受的,粉饰了施暴者对受害者血淋淋的残害事实,还堂而皇之地冠以了正当名义,不清楚为何现在国际还沿用着这个名词,对受害者们是不公平的,她们是被强行掳去的,并非出于个人意愿,和随军妓女是相去甚远的,更像是日军的性奴和性玩具,然而这样的词语更伤害受害者们,提醒着她们那污秽肮脏的过去,也许是出于另一层面的保护,才无可奈何的接受了“慰安妇”的称呼。片中的老奶奶看着电视中的慰安妇哭诉那痛苦的过去“像是机器一样,不停歇的工作,直到坏了,无法修理了,就销毁。”她几经思想挣扎才鼓起勇气去警察局举报,然而面对着陌生的警官,她根本无法启齿,转身离去,却听见职员的对话“那样的过去谁敢说出来呢?除非是疯子吧?”,于是她大喊着“对,我就是那个疯子!”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去回忆那黑暗的历史,又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对陌生人说起那痛苦的经历呢?
片子加入了超现实的元素,有两条线索,一是当年的贞敏,而是现今的英熙,并通过绣佩(平安符)这个物件以及遭受强奸后带有灵力的女孩恩京联系起来,回忆和现实交织,将过去的历史一幕幕铺展开来。开篇是捉迷藏不亦乐乎的少女,结尾是少女回归了温暖的家,一家人和和睦睦地吃饭。晨起戏林中,暮至归家去。如果没有中间的灾难,少女本来的生活应当是这样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可是事件确确实实发生了,不能当做噩梦一场,苏醒平安。我想导演的意图是铭记历史,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惨剧。
2.2人物点评
我想和大家聊聊故事中的贞敏。
有网友说,贞敏就是一朵圣母白莲花,大放人性光辉。我苦笑,猜测网友可能是玛丽苏小说韩剧看太多了。我更想把贞敏比作山中纯洁烂漫的白色山茶花。14的花样年纪,带着单纯懵懂,以及自以为是的小聪明。贞敏和平日一起玩耍的两个小姐妹玩游戏打赌,若是她赢了可以要对方的绣佩(平安符),若她输了就给她们麦芽糖。当然自信满满的贞敏赢了两个绣佩,面对两个哭哭啼啼的小伙伴,贞敏嗔怪她们不愿赌服输,又无可奈何地归还了其中一个女孩的绣佩,而对于另一个女孩的苦苦哀求,贞敏还是选择不加理会,自己保留。按照圣母白莲花的设定,也许贞敏的做法该是,赢了对方两人,不仅不要对方的绣佩,即使内心非常渴望要属于女孩子的这个挂件,还双手奉上珍存依旧的麦芽糖,又或者干脆故意输了游戏,大大方方一起分享麦芽糖。但是贞敏没有这么做,她不是白莲花,她保留着自己的私心,甚至因此被妈妈痛打一顿也不认为自己有错。
为了和同行的英熙成为朋友,她虚报了自己的年龄谎称自己也是15岁,也提出把自己的绣佩借给英熙戴,她是善良的。她坚定地劝说同伴不要对施暴的日军动心,她是理智的。她拿到地图组织4个人一起逃跑,却因为一个同伴被发现,而又毅然放弃逃跑选择回去,她是有原则有义气的。也许更应该大难临头各自飞,她也想念家中的父母,然而却选择留下了,英熙也顾念着家中众多弟妹,但也选择留下了,只有一个女孩坚持逃离,最后不知去向。我认为有时候做决定,并非事事都考虑动机,更多时候来不及思考,下意识就去做了。也许贞敏,英熙就是靠着下意识在行动,也说不定在被遣回时内心也曾后悔不堪。
关于日军,其实我有几个疑问想和大家探讨。
首先的问题是日军的服装是绿色的,而朝鲜君军的服装是黄色的。已经习惯了抗日剧中小鬼子们的黄色军装并联想到他们的自称“皇军”,在这部片子里的服装颜色让我感觉有些出戏,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理解和看法?
其次是对片中日军田中一角的质疑。真的存在这样的日军士兵吗?不直接施暴反而让贞敏好好躺着休息十分钟,只因为她长得像自己的妹妹?而许许多多的日军士兵也是口中说着女孩们长得像自己的姐姐,妹妹,甚至妈妈,身体却一次次不停歇地贯穿残害着女孩们。但想到前面一个镜头,田中开枪打死突袭日军的朝鲜兵时,面上带着的痛苦的表情。以及后来田中和贞敏说,大家都笼罩在死亡的恐惧当中。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日军说女孩们像姐姐,像妹妹,像妈妈,实际上是因为想念自己的家人和迫切回到家乡,但是为了转移死亡的恐惧,便发泄在女孩们身上呢?顺着这样的思考,简直是给了这种罄竹难书的罪行找了理由。我开始自责自己竟然会萌生这样的念头,并一遍遍的思考,直到田中递给了贞敏部队的地图,这样出格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一旦地图流到敌方的手里,将构成多么巨大的威胁。禁不住联想,是不是最后拿着地图逃亡的姑娘遇到了朝鲜兵,才让他们如此之快地攻入日军阵营呢?然而日军似乎早就做好了准备,让女孩们捡树枝,然后用来焚烧她们自己。也许早就有了转移的命令了。一切都不得而知。
让我疑惑的镜头还有,一行日军归来的路上,遇见路边三具灰蒙蒙的少女尸体,一个叫隆介的士兵停了下来,轻拍着少女微敞开的衣服的尘土,同行的一个士兵回头问他在做什么?我原以为会有更可怕的戏码——奸尸,忍不住掩了双眼,却听见他说想帮这个丫头穿好衣服,同行报以一个淫笑,这个士兵也咧开了笑。疑惑不断在我脑海升腾。还有一个士兵强迫一个中国的少女穿上旗袍的情节,又是出于什么动机呢?果然还是忍不住凡事都思考动机了。
2.3镜头语言
我认为导演在片子中运用的镜头语言是平实不突兀的,比较自然地叙述故事的发展。而其中最令我震撼愤怒的镜头无疑是,俯拍的小隔间里女孩被残忍的日军压在身下蹂躏,又切换到另一个女孩挣扎在日军身下,再切换到日军士兵在一个失去意识的女孩的身上继续施虐,镜头不断切换着一个个小隔间,又不断地上升扩大镜头范围,让观众目睹众多的少女在一个个小隔间里被蹂躏虐待,女孩们的挣扎声,哭喊声和日军们的打骂声,喘息声交织一起。有人说这样的镜头语言太过直白,但是人们忽略了历史的真相该比电影残酷悲惨更多更多,影片最终定下的级别是15岁以上可以观看,15岁的年华正是片中众多少女受害的年纪。
2.4色彩音乐
对于色彩的运用,导演还原了现实,不做太大的调色。但在军营里无论白天黑夜一直是昏暗压抑的,黑暗是藏污纳垢的地方,我们看不清走廊的深处,紧闭的房门背后还有多少更肮脏的交易。昏暗的灯光下,我们看不见女孩们身上还有多少伤痕,看不见她们到底流了多少泪水。
对于音乐的使用稍微有点过了,运用了大量的朝鲜民谣,显得故意渲染和煽情,我认为应该稍作删减只在关键情节保留配乐,比如女孩们围坐在池塘边,在被士兵勒令讲日语的情况下,一个妓女出身的少女为大家偷偷唱朝鲜歌谣。
关于《鬼乡》的评述就到这里为止,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对影片的疑惑之处。
感觉本片在韩国大热更多的是因为民族情怀,14年的准备,7万人的众筹。我看电影时第一感觉是——和“思悼”好像啊。当然故事题材完全不同,但拍摄手法非常像,都是通过各种闪回多线程在讲述故事,都多次出现葬礼(法会)上的音乐,结尾都有幻想若没有这场惨剧会是怎样的幸福生活——这是个爆哭点,当时哭得稀里哗啦的。这是种高级的讲故事手法,避开了这类题材容易成为以女性肉体为噱头的陷阱,但也让故事变得散碎难懂,尤其像我这样的脸盲症患者,到最好才搞明白那个阴阳眼少女其实就是个“灵媒”,和四几年那段历史中的任何人都没有直接关系。
电影讲的是“慰安妇”,但不是历史大片风格的电影,依旧是韩国电影最擅长的清新催泪风,让人痛心的是那一个个鲜活又被毁掉的少女年华。
主题性无法评价,毕竟是民族历史的共同伤痛(片中也出现了中国慰安妇),确实应该一看。但作为剧情片来说,怪力乱神的故事、演员们青涩的演技和略显刻意的执导,完成度上还是差很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催泪。不过,准备了14年的导演和幕后团队以及慷慨众筹的7万多人,都令人尊敬。更推荐同题材《雪路》
发现很多人看完此片后都在咒骂日本人,然而日军的变态残忍以及慰安妇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比较可惜该片没有深刻讨论这一点,因为我们不仅仅要直面这段历史,还要防止如此之罪恶以后永远不要再出现。
一篇慰安妇招魂曲,没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拍出来就成功了一半,可惜也就成功了一半。
1.苍白的悲怆、无力的控诉、刻意的煽情,这不是鬼乡,是鬼扯。受不了贞敏这个人物的人性之善,那不是真的;2.承载着别人之生活下去,是一件特别沉重的事;3.韩国影片的老毛病在那,甚至还套着一个沉重历史的壳,那就剩下看看打没打动你了...
也许不甘心讲述一个他认为平淡的故事。也许是众筹来了太多钱,导演在《鬼乡》里炫了太多技,刻在屏幕,印上画面——两条故事主线轮流展开;各种风格的配乐堆积使用;各种角度的镜头变着花样切换。然而,两条主线的切换毫无章法,稍微失神,就会看晕。甚至,导演最想呈现主题的招魂场面有些吓人。
对女性来说,这才是真正的恐怖片,比死可怕,生不如死。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不是针对某一个日本人,而是对这个民族都要永远怀有一种警惕性。
好久没有看电影了,这个电影吧,正如评论说的“故事比恐怖片更恐怖” 。慰安妇的题材,用这种手法告诉给我们,已经柔和了很多,但依旧使人不寒而栗。这种题材,真的无法触及啊!
中韩慰安妇的地狱生活上加了一点超现实元素,技巧乏善可陈,却看得人愤怒逆流成河。这样的电影社会性大于艺术性,它提醒了我们可以善待身边的日本人,但对这个民族一定要妥善保管仇恨——因为它还未认错。
韩国的票房黑马,片子太沉重了,慰安妇题材。由于题材敏感不够商业不够大众性,拉不到投资,只能上网发动众筹,最后7万5千多位网民募集了12亿韩元,历时十四年才得以拍完。抛开题材,电影并不精彩,但背后的震撼却是惊人的。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拉仇恨,而是要发奋图强不要让历史重演。
哭了好几次。BGM太受不了。愿世界和平。
3.8星。慰安妇题材作品,其实叫《归乡》更贴切~催泪手法在韩国电影中已算克制,故事本身就足以赚取观众眼泪,激起我们心中的火焰,双线叙事手法用的并不算流畅但偶有亮点。比电影本身更动人的是电影背后真实的故事以及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将近8万人的心意和努力,还有导演14年的等待。
电视上看到了片段,就已经被触动了。一部2002年开始拍的慰安妇题材电影,因为没有资金,直到2015年靠大众众筹才得以上映的片子。可惜不知道国内是否上映了,有些耻辱和伤痛,不应该这样忘记,她们代表了历史的一页,在现在混乱的世界上。
不容忽视的却又敏感的题材,靠着众筹才能拍出来的电影。让我们铭记历史不是让我们愤怒让我们复仇,只是希望不要再有相同的悲剧发生。悲伤却不压抑,整个故事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对生命的渴望。现代过去穿插的拍摄手法感觉把我们都带回去那个残忍的年代。铭记历史。
那就是活下来,重返故乡
太压抑了,快进着看完的
我们不探讨技巧,不说立意,只想说,结尾七万名众筹网友的名字震撼到我了。
作为一个女孩实在悲痛难忍,有些人实在难以原谅,无法原谅
韩式煽情果然厉害,直直哭到字幕滚玩,归魂是一种美好的念想,否则如何来面对这残酷
作为一个女儿的母亲看这种片太难受了,但我还比较克制,因为说实在的片子拍的有点拖,就艺术性本身而言有很多缺陷,但我老公在旁边哭的那叫一个惨,还主动给我递纸,我都不好意思不哭,我第一次看他这个“理性”直男看电影哭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