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戏外,《我不是潘金莲》都是一部有太多花边好讲的作品。
无论是从原著当年的话题度,亦或是电影本身在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和第41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屡屡获奖,包括连日来一系列社交网路上的事件,又或是首映日七千万的票房成绩刷新了这几年来国际A类影节获奖作品在国内的票房成绩。
现在的它不仅成为了每年的“那一部”异色的院线华语片,也成为了近期处于风口浪尖的最具争议的作品,恰如作品中每年都要“上访”的李雪莲以及她所受到的争议。
最初对这部电影的好奇,除了是冯小刚导演新作外,还因为圆形画幅的预告和范冰冰的主演。几乎是同时,这也成了它的争议点——圆形画幅是否必要?不过是噱头罢了?
在看完电影之初,我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三个歪打正着的地方,一是把嘲讽放上各种台面话上及看似洗白的结尾莫名形成了更深层次的嘲讽指涉,二是一众半尴不尬的群戏莫名击中中国人日常对话相处包括官民阶级间的尴尬,三是多兰风格植入让这出本来迂回冗长的剧情不显无聊反成了互相成就。 先说方圆。至少在个人的观感上,这种圆形画幅的尝试并非噱头。
圆形构图最先给我的是抽离现实的,平地生楼并身处其中进行窥视的观感。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一方面,其次则是如观“连环画”的效果。这两个效果都恰与主题搭调,尤其在戏剧院观戏的那一场,戏中人坐第一排观戏,而我们成了另一端的上座观戏中人。
与圆形画幅相伴随的鼓点和相配合的摄影、美术设计,则起到了传递浓烈情绪的作用。
一开始也许会很难判断这样的圆方画幅切换是否有必要,但当“很多年后”的那位前县长与李雪莲在命中因缘际会的巧遇这一幕换为正常画幅时,我确定之前经历的体验并非只是单纯的贩卖“另一种奇观”。 至于很多人说的诸如:做人处世之道的方与圆,官场算计的方与圆,帝都的规矩与地方的圆滑,人生的起起伏伏等所谓的解读流,私以为这些可能才是该被纳入“噱头”的地方。
当然,它们也能自圆其说,毕竟“无法度不成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
冯小刚承认,这些创意某部分来自于加拿大的导演泽维尔·多兰的《妈咪》,这部拥有极强辨识度,靠画幅变化和色彩运用打入人物内心的恣意而惊艳的作品。
去年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已经效仿着玩过一次,而冯小刚的这次更另类的尝试相较之下则如一次风格的再植入,令这出本来迂回的剧情不显无聊,反成了互相照应与互相成就。 《我不是潘金莲》在尺度问题上,并没有原先设想的那么大,或者说,这依然是一部在审查制度下带着镣铐跳舞的作品,它没有去大量地对撞真正的“敏感地带”,刺痛到中国官员生态的骨髓,而是围着这个政治地带的边缘转圈,性质态度则更雷同于出没在朋友圈的“微笑”表情,调侃着制度之苦。 当然,介于近期形势所趋,它仍然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之一。
官场政治电影在我国多以主旋律为旨,形象问题至关重要。
真正有名且有趣的一些另类作品,诸如《黑炮事件》、《背靠背,脸对脸》(皆为黄建新导演)都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产物,而当时的审查标准与社会形势也和当下不可同日而语,但官场关系与官僚作风则是跨越时间的。 嘲弄,而非刺痛。这是《我不是潘金莲》主要所把持的尺度,在另一个由28个男人和1个女人组成的平行世界里,温柔一刀,曲线救国。
因此,也许会有人误解,认为这部《我不是潘金莲》是一种新形势下、犬儒视角下的主旋律电影。但它并非如此。 “潘金莲”三个字从古以来是荡妇的代称,但这部电影中的“潘金莲”,其实是李雪莲前夫的一次拐弯的口误,“将一件事说成了另一件事”;而在官员眼中,这位“潘金莲”则是一位胡搅蛮缠、不讲理的刁民。
荡妇?刁民?
她谁都不是。 “李雪莲事件”的起因在于二胎政策,怀上二胎,相当于罚款、开公职,自我利益受损。不想打掉孩子,李雪莲想一个假离婚的万全之策,却没想到当初的离婚是假的,最后变成了真的。丈夫反咬一口后,她开始了漫漫的告状路。
所以李雪莲本身的设定,就是一个不会引起观众同情或同理心的角色。不仅因为她在文化素养上“不懂法律”,在思维行动上“胡搅蛮缠”一股子倔劲,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她不是真的“干净”——并不是指身体上没有保留处女之身,而是她跌倒在自己迫切想要孩子的违法预谋却惨遭算计之中,这件事本就是个泥潭,没有谁完全无辜,没有谁不在骗人。 与秋菊不同,她本质上便是一个理亏却一心想要证明自己是“窦娥”的角色。她的存在(设定),就是一种荒谬。
男性眼中的她有三头六臂,四个身份,除了窦娥、潘金莲,还有小白菜、白素贞。虽然在当时说出这四个词的语境中,暗含对女性的扭曲;但在具体情节点上看,倒也不无道理。 李雪莲角色本身的符号化设定是明显的。或者按冯小刚的话来说,“她是这部电影的介绍人,引出了28位男性角色。”范冰冰是这部作品的女主角,也是这部作品的配角。李雪莲的角色除了自身之外,更多是为了通过与各色男性的纠缠,折射出人情百态,令人回想起她之前演的《苹果》。
这部电影中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李雪莲的人生遭遇,也不是她的动机——为了生二胎而钻空子,结果在丈夫的欺骗迫害中自食其果,又因为层层官员的疏忽与忽视告成了状,接着则是更多滚雪球、蝴蝶效应式的闹剧——而是层层官员间执政的思维状态与言论姿态。 说来有趣的是,《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导最在乎镜头电影感的一部作品,但最终出彩的依旧是言语的幽默。 至于看客们是否能读懂这个一开始发生在“拐弯镇”的故事,终究还是得从这些拐弯的言语里入手。 十年前,从地方法官、地方县长到市长因“想糊弄了事”却纷纷落马;十年后,第二轮的地方法官、地方县长到市长因“想糊弄了事”却鸡飞狗跳。
十年前的政治事故、十年后的差一步政治事故。两轮荒谬事件下来,最后市长对县长说出了“我们是更多地在乎群众利益还是更多地在乎保住乌纱帽,我想是后者。我们应该转变。”的话语,并做出了一种所谓的“整风行动”。
上面这一幕的对话,发生在“十年后”章节的最后。法院的职员贾聪明不解决李雪莲的法律问题,而是想靠潜规则联手赵大头利用李雪莲进行“骗婚”。当县长把这些计谋和聊天记录发给市长后,市长在酒桌上与更上层的领导把这件事说为笑话,结果“笑话真成了笑话”。 接而我们则欣赏到了这位曾经拿李雪莲这等“蚂蚁之事”说笑话的市长,在人代会后仿佛受了红色洗照,在金色为主色调的背景中对县长说出一番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话语,全然忘记自己曾经对这件事的态度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因小失大”。 那句话是出自真心,还是作为上层在事件在意外中终于作结之时摆个姿态,戳那儿点头哈腰的县长和之后画外音中“将上访扼杀在幼苗状态”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解读。 把嘲讽放上各种台面话上,及看似洗白的结尾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体制内的嘲弄。因为至始至终,无论是长官还是小官,都没有真正关注、关怀过李雪莲的个体的矛盾与痛苦,只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做他们思维下的选择。
这些思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虚伪与纰漏,而这些思维引发的则是身份阶级意识下溜须拍马的语言艺术,以及行为上的道貌岸然和三刀两面。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恶意已经扎根在姿态之中,反觉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现实中的真实之恶,在这个圆形世界的平行时空里,被拐弯成了姿态。
迂回的群戏是这部电影的重头,而这一众半尴不尬的群戏,也莫名击中了中国人日常对话相处之间,包括官民阶级对比间的尴尬。印象深刻的一场戏的气氛,是一群官员在李雪莲的小餐馆中停电时刻相处的尴尬。 官员(市长)与民众(李雪莲)在语境上的疏离,竟是因一头牛区隔开来。李雪莲对第三次前来确定她不会再去告状的市长说:“牛说不让我告状,是怕我告不赢;你们不让我告状,是让我继续含冤。”
随后,市长便在官员意识中得出这番话的另一层用意——但那显然不是李雪莲的用意。官民两隔的沟通障碍在这第三次询问是否要上访中,达到顶峰。
值得感慨的是,我们如今的电影市场怕是已经很难再产出类似《背靠背,脸对脸》那般将体制之恶刺痛到入木三分的作品——在那部电影里,即便是其中深谙官场之道作幺蛾子的副科长,也仅仅只是大树底层目不可见的小叶子罢。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当下,嘲弄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也没有任何价值。比如那位有所影射的“国家元首”如此说道:“有人说我太保守,但我认为宁可保守,也不能激进!否则就要回头补课!” 各人有各人的课要补吧。
p.s.特别推荐评论区@沙滩企鹅的回复。另外也谢谢大家愿意看完这篇有点长的评论。 文/徐若风 公众号:风影电影
最讽刺的往往最辛酸,最荒诞的往往是现实。本片对于人性剖析的很到位,血淋淋赤裸裸,众生百相被展现到入骨三分。作为一部回归现实之作,搞笑之中还带点悲伤,挖掘了很多社会上的潜规则和灰色地带。《我不是潘金莲》讲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故事,堪称现代版官场现形记,黑色幽默版秋菊打官司。 冯小刚对于世俗拥有敏锐的洞察力,用幽默的方式去表达平民精神。《甲方乙方》的奇思妙想,好梦一日游看似荒唐,其实也为屏幕外的观众造了一场美梦,很多人都曾如此幻想过自己渴望生活中的一天。《不见不散》的明快轻松,段子让人会心一笑,经典对白令人回味。《一声叹息》的三角纠葛,让多少曾经陷入情感纠结的人产生共鸣。《手机》的微妙两性,夫妻双方围绕手机,好似暗战。而《我不是潘金莲》则是荒诞辛酸,充斥着小人物悲喜,还是原来冯小刚的味道。
冯小刚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可以不喜欢他的风格,但是不能否定他在电影行业的成就。可以不喜欢他的言论,但是不能否定他抓住机会的能力。与王首富的唇枪舌战,也是闹得满城风雨,在此不做过多评价。
片中的李雪莲,她倔强,她拧巴,不服输,宁折不弯,就像一个斗士。她普通的在农村随处可见,却做了很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困难事情。官员眼里的小白菜,前夫嘴里的潘金莲,自己心里的窦娥,三者合成了李雪莲。举手投足都是戏,让人忘记了范冰冰,眼里只有李雪莲。 一条主线,是打官司。原是双方协议假离婚,老公反悔成了真离婚。李雪莲不忿前夫再婚,打官司告前夫假离婚。结果败诉,更加受了委屈。想上诉,法院院长敷衍她。拦县长的车告状,县长躲着她。去市里告状,市长派人带走她,结果下面拍错马屁,变成抓她去派出所。喝茶,多么讽刺又内涵的词语。官员们,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小人物的命运,不被人注意。不由想起现实里,普通老百姓,在基层办事极难,各地方部门只会踢皮球。雪莲只能去北京告状,原本简单的小事,变成了复杂的大事件,这场蝴蝶效应,让市长、县长、院长都丢了官。范冰冰将这可怜、可悲、又坚强的女性,演绎的让人心生敬佩之情。看似荒诞,却反映了普通人,求仁不得仁,只能鱼死网破的悲哀现实。专业上访户,多少悲哀泪。 一条支线,是失败的感情。她遇到的男人,都不靠谱。前夫秦玉河违背协议,反而指责李雪莲婚前谈过恋爱,和他结婚的时候不是处女。当众侮辱说:“我看你是潘金莲。”为了这句话,她愤怒不已,纠结半生。找杀猪老胡帮忙复仇,老胡就想骗她啪啪啪,但提到正事就怂了。甚至连暗恋她20多年的初中同学赵大头,也非良人。目的不纯。说是爬黄山,回去就结婚。但打炮只为留住她,不让她上京告状。从而解决儿子的工作大难题,畜牧局临时工转正。与郭涛演撕逼对手戏时,冰冰演技极具爆发力,如同愤怒的豹子。人是愿意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还是仇人在一起?遇到的都是虚情假意,她走向绝望。不把自己洗刷明白,她活不下去。告状就是离开亲人,和仇人在一起。她感情完全破灭,只能走向告状之路。 一条暗线,是胎死腹中的孩子。两夫妻协议假离婚,分房子只是其次,他们想要二胎,但为了躲避计划生育。想多生孩子,只能假离婚。前夫违背诺言,雪莲气到不慎孩子流产。为了给孩子报仇,出这口恶气,她才打了多年的官司。用母爱这个主题在结尾点睛,丰满了整个故事,升华了李雪莲的人物设置。也想起了之前大陆实行多年的强制计划生育政策,让无数人妻离子散,唏嘘不已。
圆形镜头让人产生极强的代入感,镜头如中国山水画般精致,天青色烟雨。方形镜头则展现了北京的规则,大气肃穆。景深、构图都很有特色。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几个配角都很出彩。张嘉译老干部做派十足,官腔打的各种666。可能是近几年影视里,最形象的一个老干部。大鹏攀关系那个包袱埋了半部电影,后面引出来时,笑点十足。而张译饰演的贾聪明,浑身都是戏。把一个官迷心窍,不择手段的货色,演的入骨三分。
电影主要在江西婺源拍摄,身为一个南方人,对于片中的方言对白,产生强烈代入感。结婚几十年的前院长夫妻,讲了夫妻相处之道,不是忍,而是一忍再忍,更是让人笑出声。全片原创段子很多,各种埋包袱玩梗,观众有时是微笑,有时是苦笑,有时则是会心一笑。 最懂冯小刚的作家,一个是王朔,另一个是刘震云。本片是继《一地鸡毛》、《手机》、《一九四二》之后,冯小刚刘震云的再次合作。几年前,我参加一个电影沙龙,刘震云先生在现场,有幸问他原作与改编电影的关系。刘震云对于自己的作品改编,曾谦虚的表示:“我是个养猫的人,经常有喜欢画老虎的人,看我的猫养得好,跑来借我的猫,照着去画老虎。”几年后,看过《我不是潘金莲》原小说和电影。原作本就不错,改成电影后更有韵味,这分明是按虎画虎,形神兼备。刘震云原著牵扯到上访题材,比较敏感。冯小刚能拍出来,真不容易。走钢索的人,在刀尖上跳舞。荒诞戏里说现实,笑谈人生辛酸事。 ——————————————————— 个人微信公众号:cmf2015 ,也许有点逗,还有点贫嘴。聊聊影视,写写故事,讲讲话剧,动漫游戏,不定期送电影周边。文艺有趣可兼得,酒逢知己么么哒。
当时看《我不是潘金莲》就觉得拍得很假。这两天的新闻一出来,那么大、牵涉那么广的案子居然罪名全在一个女演员身上,然后李晨一声不吭,但是如果你去李晨微博下面看评论,人民群众没有骂李晨怂包,全在骂范冰冰是鸡呢。我突然想明白这部电影假在哪里了:
周围人合谋起来污蔑主人公的是“潘金莲”,但她其实内心单纯,生活清白,奋斗一生上访为了讨个说法,洗清污名。——这是什么鬼故事?这样一个命题,拍成了隔靴搔痒式的直男视角。范冰冰演这个片子,可能是觉得对主人公的遭遇有所共鸣。可是一个女人出于什么原因,要用一生自证清白?不“清白”又怎么了?什么是“清白”?谁有权力来裁定你的“清白”,是人民群众?是法院?是政府?是你的丈夫?而且比潘金莲更傻逼的不是武大郎武松和西门庆吗?为什么他们没有哭着喊着“我不是武大郎” “我不是西门庆”?
《我不是潘金莲》和《秋菊打官司》完全不同。李雪莲追求的公道(一个权威来认定她不是荡妇)是没有价值的。而冯小刚完全回避了这其中的荒诞,反而拍成了一部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反腐倡廉的正剧。李雪莲的耻辱与李雪莲个人生活作风根本无关,就好像范冰冰受到的荡妇羞辱和范冰冰本人也无关。她们的公平不可能通过自证清白来得到。在一个全民荡妇羞辱的社会,你用“我不是荡妇”的叙事来对抗这种羞辱,等于默认了对方的前提,是永远都走不出这个泥潭的。
《我不是潘金莲》对李雪莲的塑造,就是社会对“完美受害者”的幻想:单纯、清白、美貌、打扮朴素、内向、温柔、依赖、无助、哀怨。都说范冰冰在那片里演技不行,可那人物根本不适合她!天天被全国网民荡妇羞辱,编的再难听的丑闻都有,你看她什么时候回应过?什么时候表现出李雪莲式的痛苦委屈铁了心要个说法到处找男人给她报仇?她这样要强的人,就是把日子过到你眼红,剩下的去你妈。她演李雪莲,得憋回去多大的劲。
也许是考虑到审查,也许是考虑到大众道德观,也许是创作者层次就那样吧,《我不是潘金莲》没有给予李雪莲公正的对待。范冰冰也就这样演了,拿了些奖,李雪莲也没有帮助她得到更公正的对待。
冯导说:“找公认的演得好的女演员来演,得奖了,跟我有关系吗?我要是找了一个大家都觉得不行的,在我的指导下演了,得了奖了,那就跟我有关系了嘛!”画面真美。
“告状,就是离开亲人,和仇人在一起” 电影里所有北京的镜头都是方的,其他地方的镜头都是圆的,导演解释是因为北京是代表着权利和规则的地方。片尾范冰冰站在镜头前的沧桑意犹未尽…“而今已成昨日事,花如她她似花”
对拦车、截访之类的表现,充分满足了老百姓(有关部门)对青天大老爷、善解民心老干部的CCTV幻想。是比非诚勿扰私人订制高了不少,电影感最强的一次。范冰冰也进步了,从砸酒瓶进化到丢暖壶。最后,裸替这种事情,我是不愿意接受的。
多伦多电影节没有龙标就敢来参赛,在场的学生提了疑问还被冯小刚讽刺只有中国的学生这么问,进口片只有撤档再定档从来没有换挡一说,你姨在怕什么&范冰冰演技无比尴尬,为了避免她的符号式演技,冯小刚没有给近景,私以为他只是拿范冰冰当做他炫技的工具而已&给美美的空境和一帮演技派两星。
真的不如找闫妮演吧
一如既往的自作聪明,坚持不懈的自以为是。为了讽刺刻意钻牛角尖,为了表现刻意小题大做,不合情也不合法。圆形幕幅最大限度缩小画面的可视面积,再配合大量中远景镜头,故意让观众看不清演员的脸和面部表情,忽略掉演技,这倒是很巧妙!
冰冰的演技被范伟/刘桦/张译/张嘉译随便两分钟的戏秒杀。圆形方形居然还挺喜欢的,别样美感。
比黄建新当年那些片子冲击力小不少。大领导没问题,制度没问题,对权力系统之恶没啥触碰。蠢的是底下的官员,群众上访从根上来说也是无理取闹,拦截上访群众的警察形象也很正面。有这个内核,弄再花哨的形式也无济于事。政治片的内在深度与官员级别高低没啥关系,背靠背脸对脸说的就是小衙门的事。
圆方镜头,导演说灵感来自多兰《妈咪》,异常微妙,非但不觉炫技,反而十分贴切。画幅都不算什么了,绝佳群演,刘桦冰冰关于“杀人和干那事”的神对话,拐弯镇,喝茶,贾聪明,不要自残,我很被动,去那棵树…一出喜剧版《秋菊打官司》,近十年最好的冯小刚导演电影。看的非龙标版,要能过审就腻害了
刘震云在巴黎拉丁区独立小影院的首映上玩笑说这片拿那么多奖全靠他写得好并欢迎现场观众观影后顺便购买一本法语版原著。我没买但觉得他可能不是在开玩笑。
三星半,在冯小刚这几年的电影里,算最好的一部的了,之前几个真的没法看。形式上的圆与方,更多是做出距离感,一方面可能是导演所谓的写意,更多的,我倒是觉得为了安全感,去远离写实。毕竟这个话题还是稍微有些敏感,官僚主义,层层推诿,怕事躲事,这一切都似曾相识。虽有遗憾,但还是挺难得的
很失望,把一个讽刺又荒诞的故事,讲得精致直白无深度,禁不起回味和揣度,冯小刚是名导但不是大师,偶尔的几句俏皮话,与故作深沉的基调格格不入,范冰冰用这两个小时证明影后不等于好演员,配角撑起半边天,比起一众正常发挥的演技派,大鹏和李宗翰的表演让人惊喜
剧情四星。但是圆镜视角加上婺源的风景整个非常有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感觉,看得实在太舒服了。。难怪作为今年TIFF special presentation的开幕电影。范爷美爆,再往上加一星。
范冰冰太努力了。為了演好一個湖北還是安徽人,她說話加了東北口音北京口音山東口音四川口音湖南口音,最後聽來是大舌頭普通話,為她提名了金馬獎。電影前半著急後半不著急,讓我著急。
在圆圈内做出了聪明的表达,李雪莲是圆圈内的中轴线,她的轴是认死理儿,是所谓气节;圆是个皮球,踢出了官场现形记;圆又是扇面,让片子变得更具古典韵味;画幅的切换,构成了真正的无规矩不成方圆。第一个从圆变方的转变太牛掰了。
竟是部官场电影!围绕在李雪莲身边各级官员,从县长到北京的“首长”,再加上法院和警察系统,组成一幅中国官场现形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地方官员在两会等敏感时期求稳定求和谐的心态和作风。有态度!演员表演认真。圆形方形构图独特优美,蕴意丰富。冯导仍能追求新手法,拍敏感题材,牛逼!四星半
本子有点笨拙,同时也算聪明。一件事,说的不是这件事,成了另一件事,就这么绕出语言的魅力。天朝能拍这事,反正也没谁了,没人能跟他比,根本就没有可比的对象,拍了就是胜利,而且还这么上了。惊不惊喜不重要,反正让人足够的佩服。不过这样的完成度,搁在今年的糟糕大环境下,就坐等横扫金马了。
女版的《天下无贼》,用偏执自私的情感撩拨无知的G点。女主要求法律保护感情,主张的内容既不合法,程序也不合法。拦轿喊冤和青天大老爷的封建时代平反标配轻松缴械现代法制法规,又一出从权不从法的苦情戏。为一己之私非法破坏正常秩序,这叫无法无天闹gm。
这不是官场现形记,这只是变着花样的施政主旋律。倒是借着李雪莲的口说清楚了一件事:越想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就越不和谐。冯小刚让我想到袁世卿,恶霸不可怕,就怕艺术挂...
范冰冰生硬的演技和蹩脚的方言 在众多实力派配角面前显得特别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