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人生七年3

HD

主演: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Andrew Brackfield,John Brisby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77

 剧照

人生七年3 剧照 NO.1人生七年3 剧照 NO.2人生七年3 剧照 NO.3人生七年3 剧照 NO.4人生七年3 剧照 NO.5人生七年3 剧照 NO.6人生七年3 剧照 NO.13人生七年3 剧照 NO.14人生七年3 剧照 NO.15人生七年3 剧照 NO.16人生七年3 剧照 NO.17人生七年3 剧照 NO.18人生七年3 剧照 NO.19人生七年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生七年3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三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正值青春年华的孩子们,已经长到21岁。当年导演的初衷是批判英国社会阶层的不可改变性,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在时隔数十年之后,这一点初得印证。可生命的无偿又岂会就此止步。   本部系列纪录片,跨越半个世纪,史无前例地记录了真人版的“人生七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上级命令我要静静我的野蛮同学(粤语)企鹅小守护信任不得安身北洋残案半城明媚半城雨第二季小美国第二季一只狗的大学时光两张彩票六魔女绿巨人浩克(国语版)辣妈正传2013百灵潭 cp乱炖版绝望的谎言第一季摇滚三国刀尖上行走野猪狩猎荒野独居第五季绝境穿越真爱有谱皮囊之下无主地总裁的时空甜妻逃犯贝贝伊丽卡·鲁克斯

 长篇影评

 1 ) 这系列头一次感到时光飞逝的一集

个人笔记性质,有每个孩子7-21岁的经历剧透。


发现导演艾普特在两周前去世了,这个系列可能会坚持再拍一集到70up然后终结吧。讽刺的是,中文新闻自媒体们给他的标题是《007导演去世》。

14到21岁的变化比7岁到14岁大得多,几乎认不出孩子们当年的模样了。上流社会家庭好几对父母离婚。儿童之家的保罗,第一部里他在自由玩耍时建房子,现在他真的是一名建筑工人。在一众白人孩子外唯一黑白混血的西蒙一直是个有些优柔寡断的温柔孩子,他和母亲的关系融洽,且想保护母亲,但教育限制了他的梦想与工作选择。

托尼和尼古拉斯的精神状态最好,前者履行了在7岁时当骑师不成就开出租车的志向(伦敦的出租车司机也不好考啊),且是头一个在节目里疯狂暗示F word的孩子。尼古拉斯从青春期不看镜头回避问题小伙变成了自信谦逊的牛津高材生。家底没那么殷实的尼尔是唯一一个明显处于迷茫期的,大学退学一度没有固定的工作与住处。

上流社会的约翰一直是个彻底的保守派,且为富人辩护。安德鲁大概在7岁说股票后就一直注意镜头形象,没什么惊人之语保持优雅。三人里唯一一个没上成牛津剑桥的查尔斯在杜伦大学读书,正在轻微愤世嫉俗中。布鲁斯背离了传教士的理想,且在纪录片里不时需对此作出回应(7岁的人设太显眼),但在牛津大四巧解数学题的他显然过得也不坏。

四名女孩子里,说不想结婚的中产阶级女孩们有两人早早结婚。考虑到年代,杰基和苏珊看似有些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放在今天也妥妥算是白领了。中产三人组对采访人试图拿白富美苏西和她们比较明确表示出反感,很敏锐。苏西没结婚,还是有点颓,但对采访远远没有14岁时那样抗拒了,她正在周游世界思考人生,但她有思考人生的家底在。四个女孩子选的有些少了,而且不太有多样性,不论是提问还是现实里,侧重点都在于成家,而非男孩子们的立业。当然有年代背景在,也不必苛责导演。

这一部看的时候不时需要暂停,英式弯弯绕英语+21岁的年轻人们面对镜头不时要组织语言,努力谈一些自己也没想好的话题。他们没有7岁时那么活泼,但也不像青春期的14岁时那样一直抵触镜头,考虑到成年人的社会才刚刚侵蚀他们,说不定这一集还要比以后更充满希望。

看之前没想到的是,这个系列大概每次拍完会公开放映的,而每一次采访这些孩子,也会播放之前的影片。那么受访者们的生活难免会受到影响,也可能有潜在的伦理问题在其中。访问者的提问有一些很个人,有一些带倾向性,但整体上不错,大概好的访谈总会有激发思考的冲突在其中。

 2 ) 我的UP3

讲真,Charles 太帅了。看着看着我就走神了。

回归正题,这一季很多的评论说太无聊。我觉得说无聊的可能是没有沉下心来去看这一季。因为在21岁,他们的人生在迷茫中“暗埋伏笔”。

人生方向和格局。 nick 有句话我认为奠定了他所谓“人生逆袭”的原因。(抱歉,我不太喜欢用“跨越阶级”这样一个说法,因为现在全中国的人民已经把“跨越阶级”用的妖魔化) 他说“在农村,我对生与死的轮回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城里人都在意别的一些不实际的东西”。 当然,城里人因为生活压力等等,他们都是权力和金钱的簇拥人。而生在乡村的他,明显格局要大得多。 Bruce, 更大。他的情节在于,帮助更多的人。 这才是真正的贵族光环啊! Susan, 虽然出身并没有sue 那么有钱,但是她的眼界也很开阔。 她说“我不想过早走入婚姻,想多看看不同的生活”。 她没有sue 对婚姻或者生活的负面情绪低落,也不像另外两位一样过早向人生妥协。 她是一个思想独立的女性。

事业。 peter 跟我本人的价值观念相近。喜欢能够作出一个成绩或者作品,给世界带来哪怕一点的好影响。 nick 最大的优点在于专注。不考虑感情。 三剑客不说了。被设定好的精英路线。simon也不错,因为他从小就懂得上进的道理。 他崇拜拳王。tony 相信自己,乐观上进。

感情。 sue 在镜头面前抑郁地吸烟。虽然画面竟然有些美。 14岁父母的影响在她身上显而易见。 而另外三个姑娘目前看上去还哦okay。感觉lynn比较幸福。 Susan 虽然没有结婚 但是整个人容光焕发。 最让人羡慕的是Paul 。 爱情让一个男人脱胎换骨。 啧啧啧。

最后, Charles 真的帅,给我来一打。

 3 ) bilibili全集都有字幕 http://www.bilibili.com/topic/432.html

连着看了三部,还没来得及往后看。三岁看老这种事儿,不完全正确,但是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第一部觉得小朋友们都萌翻了,一本正经的样子简直笑抽。
第二部觉得青少年的时候回头看自己七岁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好意思起来,只有传教士还一脸淡定。

第三部,我觉得采访的问题就越来越不客观了。作为一部纪录片,所问的问题应该客观。而该片的记者采访的问题很明显是有指向性的,比如问三个女孩子和名媛Susie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当时人家一下子就火了,说人家有什么我没有的?记者就直接说,钱啊。然后人家又直接火了,说劳资也有钱啊!我觉得这明显就是想让受访者说出他们想要的台词。

后来看了豆瓣简介,说导演想“批判英国社会阶层的不可改变性,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我就一下子能理解了。不过这就好像你写论文一样,你有一个假设,然后你做实验的时候发现数据跟你的假说向左或者不太相关,然后你就动一些手脚,让你的实验朝着你希望的结论方向发展,这样你就不得不做一些比较不客观的事情:比如挑选合适的样本,而不采用不合你意的样本,等等。

本片挑选的人虽然也是每个阶层都挑了几个样本,但是也不能说明他们就代表了那个阶层的所有人。而且本片的拍摄和剪辑也不是很客观,净剪一些导演希望大众所看到的画面:比如富人的孩子大多上好学校,富人的孩子多当律师,富人的家长多早离婚;穷人的孩子将来工作很普通,穷人的工作虽然大众但是也生活的很幸福,等等。

这种结论十分符合仇富百姓的心理,是很讨喜的。但是穷人之所以是穷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只嫉妒富人的财富,却很少去思考富人是如何成为富人的。诚然,有很多人是投机成功的,但是还有很多人是靠着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成功的。所以连高富帅三人组都无奈地吐槽:大家只看见我们上好学校,却没有拍摄我们当初为了考牛剑秉烛复习的镜头。连我都挺替他们觉得委屈的——连这么被冤枉,都还是很有礼貌地,缓缓地解释澄清,而不是死气白脸地怒吼——这就是风度,一种受过良好教育的表现。

其实本片的其中一个话题无外乎是探讨幸福到底和什么有关。前一阵在微信上看了Warfelcon的一篇文章,里面说幸福就是你的能力大于你的欲望。就是如果你能让自己过上比你预期好的生活,你就会幸福。比如你一个月能挣10000,但是你对生活的预期就是1000的预期,那你就幸福。如果你一个月挣1000,但是你对生活的预期只有10,那你也幸福。如果你能挣10000,但是你的预期是100000,那你就不幸福了。

至于金钱是否能让人生活的幸福一事,我是这么认为的:并不是钱越多就一定越幸福,但是钱少大多数不幸福。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钱越多越幸福。超过一定数值,幸福和钱多少关系不太大,因为到那时候,你的钱后面多几个0已经对你的生活影响就不是那么大了。

我一直都喜欢中国的那句古话:仓廪足而知礼节。现在变成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向来被鸡汤作者们认为充满着铜臭味儿而嗤之以鼻,然后就有了富人和穷人都是在沙滩上晒太阳,那你为什么还要去奋斗之类的言论。这个事情是这样的:当你有了钱,你就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更多的可能性,然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方式,沙滩晒太阳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如果你没有见过世面,那在你的世界里,就只有晒太阳。就好像很早以前的一个段子:两个农民夫妻在聊天,女的问男的:你说这个皇上是不是锄地得用金斧头啊?男的呵斥女的:放屁!皇上还用锄地?皇上想必是呆在屋里,扇着扇子,喝着小米粥,然后屋外的大粪都是他的,没有人和他抢着拾粪!我没有贬低农民的意思,只是想起那么个段子。

光生活在有钱人的家里,其实还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教育水平,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才是真的有教养,有眼光,并且谦虚低调。这样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良好的教育。不要说请老师教英语什么的浪费钱,自己在家念念也可以。其实人家是在花钱买老师的时间。时间都是有成本的。一个好老师花好几个小时备课,然后选择最清晰简洁的方法深入浅出,省了你好几个小时,然后你可以用那个时间去做别的,这才是高效的方法。有些人舍不得花钱请保姆做卫生,其实仔细算一算,如果你能每小时赚的比保姆多的话,那真的是请一个保姆更加划算。剩下来的时间你可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来投资自己,进而让自己去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这些其实都是投资,而不是消费。你在为你自己投资,让自己将来产生更多的回报。

如何才能那么大手笔的投资自己呢?劳资也不是富二代官二代,也没钱。我一直深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总会让自己的下一代生活得更好。就大部分人而言,人类总是一代一代的在进步,从思想到素质到财富。只有自己现在足够努力,才不会将来让自己的小孩责怪你,为什么别的小孩子有钱上这个课学这个,那个课学那个,但是我不行。

不管这个片子有多偏见,还是有很高的参看价值。

 4 ) 在这里,找到幸福的密码

人生七年的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已经于2020年去世了,这里先对导演表示致敬与哀悼。

人生七年,这部片子的创意,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完整的这部片子,某种意义来说,就如同一本关于人生和成长的百科全书。在这部剧里,你可以看到关于人生的一切,朋友、爱人、婚姻;学习、工作、事业;梦想、痛苦、焦虑、彷徨;幸福,或者不幸。

在看剧之前,已经吃了好几波安利了,对于这部“人生的百科全书”,还是充满了非常高的期待。看的时候,是和老婆一起看,看完以后也会彼此分享对这部剧的感悟和收获。

目前,我们看完了21岁。总的来说,对这部剧会有一些失望,失望的来源在于对于如此宏大的主题,成片的内容好像太少太浅。人物这么多,分到每个人的头上的篇幅相当有限。之前几波安利的剧透,基本就是影片的绝大部分了。尤其是7和14,拍的内容还是很浅,以访谈的方式,对每个孩子问了为数不多的问题。对于访谈之外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介入。访谈的问题,点到为止,并没有太多的深入。可能是因为,孩子嘛,毕竟说不出太多。可能素材拍了很多,但是很多都没有意义,成片的时候没用。

21岁的篇幅明显长了很多,可能是孩子都大了,都有了更多的自己的想法,有的已经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独立家庭生活。导演的问题,孩子们也能够谈的更多,对于观众来说,可看性和干货也更多。我和老婆也有更多讨论的问题和空间。

虽然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出生,但是我和老婆也经常会讨论关于孩子教育和孩子未来的事。我们经常讨论的,是怎样可以给孩子幸福的一生。然后往往都会回到最核心的问题:什么是幸福。

导演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是希望探讨阶层的固化,诚然,最后的结果基本上如导演所愿,也如很多观众所愿,阶层固化的确存在,打破阶层的确很难。但是,在导演关于阶层固化的“自圆其说”的表象下,也有一条“漏网之鱼”:那就是,阶层可以是被固化的,那么幸福是可以被“固化”的吗,或者说,阶层是否能够决定是否幸福呢。

就拿7~21岁这三部影片来说,阶层和幸福本身,并不存在线性关系。大家最喜欢的TONY,也是最穷的TONY,却是最开心,最幸福的。最富有的苏西,却是几个孩子里最迷茫,最焦虑,也是最不开心的。当然,还有考牛津大学失利,几乎陷入崩溃的中产阶级家庭尼尔。相比于阶级固化,阶级本身和幸福的毫不相关。这一点,给我的印象更深。

从几位受访者身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不幸的来源:家庭。或者更准确说:父母。单亲的家庭、对子女期待太高以至于有些偏激的父母,往往是孩子不幸的来源。关于TONY的父母,剧情里谈到的不多,但是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是,他的父母也是非常乐观懂得生活的人。成功进入牛津的农村孩子NICK,他的父母很严格,但也很开明。

但是苏西的父母,似乎因为忙于家业,缺失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几位少爷的父母,对他们灌输了太多成年人世界的东西(鸡娃),让他们虽然看起来更成熟,但同样也拥有了这份成熟所带来的,并不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焦虑和烦恼。

在21岁的时候,三位平民家的女孩,看起来充实和幸福,她们或者是已经进入婚姻,或者是已经开始自食其力,独自生活,她们也有各自的烦恼,但是相比苏西,她们更少一些焦虑、彷徨、和压抑。在她们这份充实生活的背后,是给予她们爱和支持的父母,是没有对她们提出过高要求的父母。

看到21岁,我明白,孩子的幸福或者不幸,90%源于父母,更准确的说,源于父母的爱和教育。剩下的10%,是源于父母的金钱。

虽然才看到21岁,但是在这部电影里,我似乎逐渐了解更多的关于幸福的一些内容,这也是这部片子最宝贵的地方,通过漫长的时间,通过各个不同的人,他会让你看到,怎样才是幸福的人生,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我会继续看,继续寻找到幸福人生的密码,我也相信,可以找到。等全部看完,把这幸福人生的密码,分享给大家。

 5 ) 原来21岁的我们有一样的迷茫

看完56up以后再回过头来看看他们21岁的样子。

因为今年,我也和他们差不多,刚毕业,不知道未来的自己是怎样的,就像Symon说的,我甚至连1年后的事儿都没想过,更何况是5年。

特别想说说三个女孩,Sue, Jackie和Lynn。

从56up来看,Sue无疑是三人里面过的最好的,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状态,幸福指数都很高。

Sue和另外两个女孩不同,她性格更加平和,身材保持的可以,特别是仪态较好,在纪录片倒数大概15分钟的一个镜头里,三个女孩儿面前摆放的果汁,只有Sue的还留着一半,另外两个女孩儿都喝完了,也许是因为Sue比较懂得控制?也可能她当时没那么渴吧:)

过早结婚现在看来还是有很多弊端的,当一个人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且拥有的资本还不足以支撑一个家庭的时候,结婚固然是稳定了下来,但也同时成为了年轻人的一个羁绊,而有了小孩就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抚养他们,在20几岁这个需要拼搏的年纪里,就更难平衡家庭和事业。

很多人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都感慨:阶级还是无法跨越的,但这种从出生就决定好的东西再讨论已经没什么太大意义,我只是在56up的时候看到,只要身体没什么问题,大多数人的晚年生活还是很幸福的。

 6 ) 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

21岁,我们都曾在迷雾茫茫的海面等待启航。

这一次印象最深的是Tony,他平静地接受骑师梦想的破灭,然后骑辆摩托满伦敦地跑,为了记住所有的街道与路线,以便拿到出租车司机的许可证。他承认自己的赌徒本性,却毫不担心自己会因此变坏;开警察的玩笑,认为他们是伦敦最不好的事情;把世界看作是一场群鼠赛跑,所谓的胜利或许只是残杀的假象。他说的“I'm not a politician so let them worry about what's coming for the next day.All I understand is dogs,prices,girls,knowledge,roads,streets,squares and mum and dad and love.That's all I understand,that's all I want to understand.”令我非常震动。John继续走在预备从政的路上,除了内在的力量,他外显的优雅仪态与得体的举手投足之间都已走在路上。Nicholas很像我在中学时代的一些优秀的理科男孩子,他们是中产阶级努力冲破与上层阶级间固化界限的希望,虽然他们本身可能并不知道也并不在意。

我现在也在这个年龄阶段,我也在迷茫中等待出发——我仿佛看到了面对面的自己,一张年轻、热忱、饱满而紧张的脸。

这个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的生活会是一部史诗,我们将开启的是神样的奥德修斯的历险故事——“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但愿你的道路漫长, 充满奇迹,充满发现”——不是么?

 短评

不喜欢采访的时候用“是否羡慕”这个问句。在片中就被呛了。我可以觉得我的生活很好,也觉得她的生活很好,两者不冲突的。

6分钟前
  • 默笙依
  • 力荐

工人阶级的姑娘们结婚上班过安稳日子,多数家境良好的少年上了大学,白富美依旧迷茫,底层青年们也已走向社会,敢闯如Tony,每天都很快活。只是眼高手低的Neil,你最错的决定就是辍学啊。

9分钟前
  • Aria
  • 力荐

尼尔与约翰的对比,正是教师家庭与政客家庭之间的对比。我常常注意到,不少教师家庭的孩子热爱学习,性格坚韧,忍耐力强,但不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获得更好的人生。他们具备优秀的品格,尊纪守法,时刻准备着付出一切,但也有诸多反抗,陷入迷茫甚至现实的泥沼。而政客家庭出身的孩子也会具备以上的优秀品格,却从小明白区分手段与目的,他们有自上而下的眼界与思维,能更清晰地定位自己的人生。但这只是21岁。之后的路程也许不同。

11分钟前
  • 宅居哇呜猫
  • 力荐

导演的问题导向性太强了。需要很理性的头脑去看才能不偏见。像那个posh的家伙说的:“你让观众光看到了一面,却没有展示我们也努力的那面”。还是想坚持把这片子看完。

14分钟前
  • 遗忘以后
  • 力荐

21岁的Nick从自闭土包子转身变成了Charming科研男……!!如果14岁时John的优雅思辨是精英教育的结果,Nick这7年经历的自我改造让人咋舌LOL (没有改变的人生像是浪费

15分钟前
  • 葱的
  • 推荐

愤怒的21岁

16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力荐

你可以批判我精英主义但我非常认同John说的话:你不能因为一个人“生来”拥有更多资源而去指责他,并且忽视他为效益最大化的努力——恰恰相反,最可耻地反而是滥用机遇。所谓的upperclass也许拥有更充分的原始积累做后盾,但又何尝不为自己的起点束缚,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21分钟前
  • Luna
  • 力荐

我有点看不下去了,一是因为没耐心了,二是因为长到21岁后基本就定型了,富人家的孩子读名校,游世界。穷人家的已经开始打工,过着小人物的生活。虽然想有梦想,但十分迷惘,执行力很弱。因为眼界太窄,见的世面太少,获得的机会太少。

26分钟前
  • 飘零燕
  • 力荐

女孩子们始终没有什么大的想法,我多希望看到一个“特别的女性”。

29分钟前
  • ClaireCaTT
  • 力荐

这一集大家差距又拉大了。印象最深的是14岁时羞涩内向的乡村少年通过努力考上了牛津学习物理,整个人变得自信从容,由内而外散发出魅力。良好的教育不仅让他的性格更加阳光,亦拓宽了他的视野,彻底改变了他人生的道路。他是这么多小孩中唯一一个实现阶层跨越的。又一次印证了那句:教育和婚姻是改变阶层的唯二途径。

34分钟前
  • Marguritte
  • 力荐

比较喜欢Tony这样的乐观洒脱,没有那么看好前一季很能说也很有主见的几个小孩了。

36分钟前
  • 因爱斯坦的忧愁
  • 力荐

21岁,他们学会了废话连篇

40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如果“七岁看老”还太早的话,那么在这里21岁就知天命好像已经是确定的了。还真的是富贵在天啊!9.2

45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少年成长为青年。有的即将完成学业,有的早已在社会混迹多年。有的安于现状,有的依旧迷惘,有的早已有了方向。我不能同意很多人说的“21岁了他们人生已经定型了”,虽然有已经结婚的女生。但我依旧看到乐观的Tony,积极的尼古拉斯…他们追随自我改变人生,让我非常触动。我相信他们会更幸福

50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谁想到那个农场里的腼腆孩子七年后如此神采飞扬

51分钟前
  • 三日
  • 力荐

若是苏茜不是大地主家的孩子,也许她会是另一个Neil。

56分钟前
  • 连子glu
  • 力荐

早上醒来,我感觉这将是有意义的一天,现在我感受不到。

1小时前
  • bird
  • 推荐

Charles太帅了,有RiverPhoenix的感觉。处于叛逆阶段倾向自由的文艺型上流公子哥啊 太有魅力了哈哈哈~只可惜也是最后一次出镜。自带圣光的Bruce,一辈子慢条斯理履行内心的大爱呀。说话也很哲思。

1小时前
  • FTI宝岛
  • 力荐

第三集,当年的孩子们都已经成年。70年代的英国,社会现状和今天的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出身很重要,影片中出身优裕的孩子基本按照父辈设置好的人生路走了过来,而出身一般的孩子大多没有上大学,并已经开始工作。比较例外的是来自农村的乡下孩子,他考上了牛津,从此走上与父辈不同的道路。

1小时前
  • Clyde
  • 力荐

Bruce说话慢条斯理又非常深刻,他沉稳又有思辨,长得还这么帅!我喜欢他!这集里的tony也很棒,展示的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少年的梦想在真正实践过程中碰壁、改行,但他努力尝试了,也乐在其中。他是真正的实践者。

1小时前
  • 鸿音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