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运用了纪实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尊重生活原型,纪实性与逼真性十足。以脚踏黄土,头顶蓝天的西北高原为背景的,讲述了一个女孩王燕为了自己能够继续上学,靠着自己的努力,奔波挣钱攒学费的过程。看似简单的故事,而这条“上学路上”却并不轻松。开头第一个镜头便是同心县一个小学教师在教学生朗诵一首诗歌,老师发现有个字写错了——森。
有着浓郁的西北地域文化的讲价习俗,在这个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次。第一次是电影封面两双比划的小手儿。第二次是来自王老师检查同学们认不认识这个“森”字的写法。被问到的小男孩们都在王老师的袖子里比划了好几个木,没有一个是对的写法。镜头落在一个扎着双麻花辫叫王燕的小女孩前面——“森林有树有很多很多的树,树是一棵挨着一棵的,树的叶子有很多很多,树是又高又大的”。
王老师无奈之下,宣布一学期在学完这首诗就结束了。并交代要写好暑假作业和交学杂费——二十四块八。
这二十四块八作为电影的情节线,从开头到影片末尾时时处处出现,真实的展现了那个特定地域与社会环境之下的经济现状和苦难境遇,也给我们观众巨大的震撼不止!还有反思。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王燕好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可偏偏剧情里的发展,让王燕的上学之路越发艰难。首先是偷家里的鸡蛋到市场上去卖,快要成功出售时,鸡蛋被过路车的大脚男人一脚踩成和着干草的蛋浆糊。然后是养羊儿,王燕的俩弟弟故意折断量羊身的木尺,以为羊儿长了许多,便抱去卖,没卖出好价钱。接着拿之前零零碎碎的钱去水固摘枸杞,第一次没有车费钱没有去成,第二次只有五块钱不让去,第三次在卖羊大叔帮助下攒够了十块钱,终于搭上了去水固的车摘枸杞。
去水固摘枸杞出现了三次,影片中虽然没有将这三次去水固描写得何等波澜起伏,曲折生动,也没有触目惊心的大事和异乎寻常的人物出现。而有的都是只是一些自然得像尘沙飘落般的生活,也只是孩童近乎生活的琐事。可往往是王燕的这份质朴的、简单的心思,摆脱了传统说教式的教育,给现代社会人类带来的启发是深刻的。
影片中还有一个与王燕命运相似最终不同路的女孩——三花。十八岁的王燕已经被多次催婚出家,生活在男权社会,嫁女儿不仅可以省家里的开支还可以获得一笔聘礼钱。 现代社会有不少关于婚姻的舆论,嫁女儿的实质就是卖女儿,这种现象在农村体现的更加明显。而三花便是影片中代表着这我们中国历来悲惨女性婚姻的典型例子。不能上学即将出嫁的三花捡到王燕要送给王老师的笔,王燕得知后找她要回,第一次被三花妈误为诬陷赶她回去了。后在三花买嫁妆的时候,三花把笔还给王燕了。
“笔”的寓意深刻而且恰到好处:三花没法再读书,想留一只笔在身上。这只笔象征着三花对封建迂腐的社会风气斗争精神;三花的身体向旧社会的落后低头了,可心里仍然保留着对教育的追求与向往;三花的“笔”其实是每个贫苦孩子上学路上的梦。
影片快结束,也是王燕摘枸杞回来的时候。她急急巴巴地跑到小卖部毫不迟疑买了一只笔——给出嫁的三花的。赶上了黑压压的婚车,磕磕碰碰,笔终于插到了三花打的络子里。
“学杂费二十四块八,我挣够了。”台词一出口,整个影片没有辜负观众的期望。
影片使用全景、近景、远景多种拍摄手法,将西北的地貌、人物脸上的神态、王燕跑回学校的背影很好的连接起来。
《上学路上》终于得以舒展的上学心愿,散发着一个时代的悲剧。
農村、教育、家庭、大西北。這樣的標籤貼在電影里,觀眾很難不把此類片子跟政策宣導片、主旋律影片混為一談。在固有的觀影經驗中,但凡影片開頭幾分鐘出現飄揚的五星紅旗、西北漫天黃沙、握著筆窩在角落里讀書的小孩、學校破舊的操場,大腦反應機制就會提醒觀眾,本片接下來的部分講講述黨的政策如何之好,如何幫助孩子圓夢,如何改變了窮困小山村的面貌。於是帶著強烈的反感與抵制情緒,觀眾會毫不猶豫地按下網頁上的叉。
導演方剛亮卻跟觀眾玩起了躲貓貓,他在主旋律中間挑刺,偷偷安插自己對於主旋律的暗諷與地址。幾個鏡頭暴露了方剛亮“打着主旋律的幌子在反主旋律”。第一個鏡頭是王燕跟男孩買圓珠筆時,男孩口中那句:“上頭扶貧送的。”救援物資沒有發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上,而是在地方被攔截收為囊中之物。第二個鏡頭是王燕賣羊。邊上的人說:“退耕還林了,羊不讓養了。”中央一句有專家背書的理論,不考慮民間實際狀況就執行。第三個鏡頭是幾個孩子在“山”字前做手指算價格的遊戲。導演方剛亮在圍脖里解釋鏡頭的構思。他在路边看到墻上漆著巨大的“封山禁牧”四个字,墻的前面上有几个孩子在玩手指遊戲。他大腦里出現了三個備選方案。一是把四個字都帶到,但孩子變成很小的前景。二是帶一個山字加邊上一兩個字。三是電影里我們看到的那個頗有政治意味的畫面:單一個山字,孩子作為主題在開心的遊戲。他也許想偷偷傳達這樣一個信息:政府制定的規則,在孩子眼中不過就是遊戲而已,沒有實際效力。就像法律有兩種,一種是活在紙上的,一種是活在心裡的。紙上的不過是給別人看,證明本國正朝著法治社會靠攏。活在心裡的法律政令,才是人民真正接受的。活在墻上的政治宣傳標語,在遊戲的孩童面前顯得各位無力與慘淡。
澄清了本片是主旋律影片的疑惑之後,來談談《上學路上》的電影題材。在大陸我們習慣與把此類型自動歸檔為:農村教育題材。但凡講述貧窮落後陰暗底層人民的電影,加上一點動人的敘事,漂亮的鏡頭,煽情的音樂,總會擊中外國各大影展的心。《上學路上》就是很好的例子,本片拿到了來自德國、伊朗、印度、希臘……其他地區的獎杯,這種墻內開花墻外香的電影在大陸不是少數。在台灣,本片可以和《海角七號》、《艋岬》、《雞排英雄》一起歸入“三小”電影門下。三小電影,顧名思意,中間有三個重要的元素:小人物、小地方、小故事,導演跟編劇下足了猛藥,從在法國暢銷的《李燕日記》為切入點,加上實際地區的觀察——手指交易,創造了一部三小電影的奇跡。
電影的場景定位的小地方在西北一座古城予旺邊上的村莊,這裡在過往的歷史長河中曾扮演商品交換的聚集地,手指交易的買賣出價模式在這個小地方盛行。現在的電影太多太雜,要想擠出頭,沒有一點原汁原味的“土東西”來吸引外面世界的人真的太困難了。導演聰明地把手指交易的元素加在這部片子里,不僅符合小地方的背景架構,更增加了這部影片的內涵,從教育到商業,觀眾會看到商業運作模式背後人心裡的貪婪與純真同時發酵。
電影里重要的人物其實就一個李燕,其他人賣力活蹦亂跳地演出不過是為了豐富她的形象,作為學生的好學形象,作為女兒的叛逆形象,作為姐姐的霸氣形象,作為打工者的小心翼翼的形象。於是就引出了花五元錢買筆覺得值的校長、表面上不讓女兒上學實際上幫著女兒找老師求情的母親、貪玩調皮又偷懶的兩個弟弟大瓜二瓜、即將嫁人背質數表很熟練的三花、機靈霸道卻骨子里善良的相親對象小男孩……沒有驚天動地的英雄、沒有愛橫情仇的俊男美女、沒有邪惡的壞蛋,有的只是一個個活生生血淋淋的西北人,淳樸中帶著一絲狡黠,善良中帶著一絲貪婪,人只有變得立體飽滿,好壞參半時,才能散髮出人的味道。這就是小人物帶給觀眾的力量,也是本片在市場上能殺出一條血路的原因之一。
故事的主角是人,有了雜糅性格的小人物,導演和編劇串起了小故事。故事并沒有驚天動地,但那些畫面卻活生生地打到觀眾心裡,刺痛他們的心臟,讓他們情不自禁地跟著導演編劇的腳步節奏走,從縫隙細節中窺探“接下來發生了什麽事”。好萊塢的商業電影的標準其中有一條就是能抓住觀眾的心,讓他們產生好奇,接著再製造驚喜,讓觀眾會心一笑。方剛亮跟編劇赵冬苓在故事上并沒能逃脫此類電影的俗套:偷賣雞蛋雞蛋被意外踩壞,花1.8元從相親男孩手里買來的筆弄丟,不能上學的好姐妹撿到筆不還、用糖糊弄懶惰弟弟去打草喂羊……本來想給故事的分數打低分,看到導演的解釋,才發現其中另有玄機。他建構了一個成人認可並且愿意相信的假象,即:王燕想賺夠24.8元上學是因為她喜歡讀書。他解釋說:“我们必须要合理化孩子,就必须认识到,孩子并没有那么高尚,过于高尚的孩子是虚假的。 我们必须给想上学的王燕找个孩子气的实在的借口,‘为什么能给两个弟弟买新书包,却不让我上学?’,与弟弟妈妈赌气成了影片前半部分的王燕的动机。后半部分,我们强化了王燕和三花的感情,‘出嫁面临着好朋友的分离之苦,只有继续上学才能避免出嫁’这个成了王燕努力赚钱的很实在和具体的动机。”(*1)這樣的理由比起“我想上學”來得動人可信的多,有時候人的目標并沒有那么高尚,高尚的目標不過是在完成事情之後的遮羞布,把醜陋的陰暗面通通遮蓋,只剩光明磊落。
三小電影以小為美,秉持著密斯凡德羅的那句“Less is more”,建構細節打動人心。《海角七號》,《艋岬》的成功,是否為三小電影開了一張安全證書,以下將從拍攝生產到市場部分來談談三小電影在當代電影發展的價值。
隨著消費者研究學興起,分眾變成很關鍵的一件事,一部電影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歡,瞄準目標市場,砸對資金,合適的宣傳與策劃,小眾電影也能找到自己的春天。《放學路上》的混搭風在定位上顯露無疑,導演標榜這是一部偏重文藝的商業片。文藝跟商業,這人類歷史發展上的兩個死對頭,總覺得有文藝在,商業價值會折了一半,商業氣息濃烈的,文化性又丟失了一半。商業片在畫面上需要快节奏的镜头切换,大信息量,需要大量高質量、多角度的镜头來滿足觀眾的視覺享受。導演用商業片的鏡頭角度來創造畫面的美感。比如三花姐出現時的背景是一條水平線分割了大地與天空,在空曠的場域里三花的形象慢慢出現。再如,王燕勸三花上學時,畫面右下角是田壟上三花移動的腳步,左后方站在田埂里移動的王燕。又如王燕上予旺賣雞蛋。鏡頭俯拍PAN過一排的水果蔬菜攤,最後定格在蹲在城門口手持籃子的王燕。這些有選擇性有主觀美感附加其中的鏡頭,都是導演為了適應商業片市場而選擇的。這種像市場看齊的做法,未嘗不是一條拯救小眾電影的出路。越是民族化的东西就越是国际化的,這話說著輕鬆,但真正能做出這樣東西的人實在是太少了。當中國本土的東西被我們丟在一旁,追著外國跑,矛盾的事情出現了,我們消費的中國文化被外國撿起加工,他們憑藉自己對中國的影響,拍出花木蘭,拍出功夫熊貓。看著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撿走,文化加工后再高價買回來,中国人心里是复杂的。“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糟的時代”,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这句名言用在三小電影市場怕是最合适不过了。
看完这部片子
我突然理解了我妈为什么要我读书 要我考证
老妈就跟“三花”一样 甚至更惨
明明知道上学很重要
可连一年级都没上完
因为等有钱交学费的时候年龄大了
不好意思
19岁出嫁
20岁生了我
像主角老妈那样紧巴巴的供我读书
老妈个人是有见识有想法的
但大环境摆在那儿
命运并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并不想我再重复一次这样的命运
所以她才会一直顶住老爸的压力
从来没在读书上缺过我钱
所以才会在我 高三那年
回家看到我拖着行李箱回来后
眼泪都差点掉出来
通过《上学路上》
我看到了老妈年轻时候的经历
也就突然理解了
为什么总是要让我学习学习学习
苦出身
不求大富大贵
稳稳当当提升自己
定能过上小资
也让老妈享享清福吧
明年cpa考起来吧
看《上学路上》,会不自觉的想起伊朗电影,连封面都有随风而逝的影子。影片色彩饱满,构图精巧,黄土坡上的小山村有着别样的景致。整个片子都透着一股很强的精气神,积极乐观。
片中几个小主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王燕聪慧善良,纯真而倔强,和内向顺从的三花形成强烈的对比。小未婚夫言语举止老成世故,内心却朴实单纯。他们各不相同的生活境遇映衬着王燕的坚持。
电影情节简单,但内容丰富。让我们在笑与泪的不断更替中渡过一个多小时。孩子们虽一遍遍练习听手,看似有趣,实则辛酸。王燕始终没有用听手方式还价,坚持着童真,坚持着对成人世界的拒绝。三花终于出嫁,吹吹打打的消失在尘土飞扬中,手里紧紧握着王燕送她的那只笔,而王燕握着的是皱吧吧的二十四块八,是她努力坚持的梦想。
片中设置了很多有意思的情节,姐弟间可爱的争斗,王燕焦急的寻笔过程(这里想起何处是我朋友家了),为学费市场里卖鸡蛋(这里又想到佛在耻辱中倒塌)等等都充满童趣。但也就是在这些细节设置上导演显得有些用力过猛,少了点克制,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主题。但总体上瑕不掩瑜,怎么看《上学路上》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国产好电影
。。
方刚亮导演的片子都有一种平实的美~
GOOD
在即将离开大学的时候看到这么一部电影,很有意义。
有种乐观和积极的情绪,源于年轻、大地和梦想,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都是这样,没有那么多悲情,实实在在、劲头十足。
日子过的太舒适
国产儿童片的希望
也许,因为那些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脸庞,多打了一颗星
纪念一下自己挣过学费的童年
该怎么说,很让人激动,又很让人心酸.
学杂费二十四块八
三星半,电影院学校组织看的,鼓励下这个题材。
最近先后看了方刚亮导演的《我的影子在奔跑》《情不自禁》,于是接着看了这部《上学路上》,然后惊喜地发现:我于初中时候在电影频道看过。虽然蛮多故事情节已经印象模糊,但因此得以在观影过程中时常有种尘封于脑海记忆被唤醒的奇妙观感……想想,如今自己对电影爱得如此之深,也要感谢当年CCTV-6提供了观影途径,不过现在我很少再看电影频道了。P.S.:为看此片特地安装了1905电影网APP ,而在看片时却莫名其妙地下载了两个我不用的软件,真让我嫌弃。
邵氏老片里也见过听手
这类片子其实不少,但多让人觉得做作虚伪。但这一部却散发着真正朴素的光辉,让你在贫穷与善良,主旋律与童年趣事之上,产生心灵深处的反应
相亲会上做的那笔买卖是小女孩赚钱事业上的重大转折。另外,小女孩很有姐姐范!
真好 我看到了孩子想上学的期望 和为能够上学而做出的努力和艰辛 这个小女孩用聪明的才智赚取了上学的费用 从而获取了上学的机会
最后那场戏就是明摆着反主旋律~很好。分寸、节奏,还有听手。
原来国产也有好电影
上学路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敬请观看方刚亮导演的电影《上学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