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次奇妙的观影体验,电影充满了日本电影特有的琐碎和温馨,从上世纪开始叙事,贯穿一本辞典成书的全过程,并且摄影特意采用了35mm胶片,充满了古典气息,初看就像电影中那位男主角,呆嘴笨舌、一脸木讷、土里土气,可是只要你试着了解他你就会不自觉地喜欢他,最后我才恍然这是一曲对日本匠人精神的赞歌。
匠人精神,无外乎三点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
三个词,十二个字,却苛刻得令人敬畏——要耐得住寂寞,受得得诱惑,克服得困难,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力做一件没有尽头的事。
所以,拥有匠人精神的人终究是少数,通常被称为怪人,这可能是因为人的精力有限,过于专注于某一事物就会忽略其他一些事情,如人情事故、物质追求……等。若非如此,谁能花费15年时间,一日不缀地收集整理数十万词条,再逐词编撰释义,最后五遍校对,完成一本辞典?
耗时靡烦,却收入微薄,皓首穷经,却不与人闻。
这些“怪人”是如何做到的?
他们从工作中发现了意义,甚至发现了美!
松本编修这样解释《大渡海》辞典的意义:
“语言的海洋广阔无垠 而辞典便是漂浮在这片汪洋大海上的一叶扁舟 人类乘着名为辞典的扁舟在海上漂泊 寻找能够确切表达自己心意的语言 那是发现独一无二的话语的奇迹 为那些想要渡过汪洋 去与他人结下羁绊的人们献上的辞典 那就是「大渡海」”
廖廖数语道尽了万千心意,他们发现了语言之美,他们爱上了语言。
这些匠人们有时也非常可爱,如呆头鹅马谛向厨师林香具矢求爱,他竟然像战国时代将军们下战书一样用毛笔写了厚厚一封求爱信,美女自然看不懂,还得求主厨来翻译。但马谛并不怯懦更不敷衍,当他看着林香的眼睛轻轻地说“我喜欢你”时,他是无比坚定和确定的,就如同他轻轻地说“我要完成《大渡海》”时一样。一言即出,此生不悔。
他们以匠人之精神编舟,这舟可以是《大渡海》辞典,以渡语言之海,也可以是做人,以渡人生之海。人生之海与语言之海何其相似,人生似有涯却又无限,常遇急风劲浪,时处浪峰谷底,有万千选择却只能择一端,遇万千之人却知己难求,已万千烦恼却明天更多。若不能找到渡海之舟则难免一生庸庸碌碌或彷徨无依,以匠人精神编舟的人,如松本编修,荒木编辑,马谛光也却不会如此。这舟虽不能载人到大海之极外,尽览无限之风光,却自有风采,更为后来人指明一条航路,他们一生不富不贵无名无利,却生活充实幸福,他们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发现了人生之美。
我禁不住想,这是否就是日本这个小小岛国却能在文明之海中鼓帆急行不落人后的原因呢?
本电影是一曲匠人精神之赞歌,而并非挽歌。电影故事跨越近20年时光,匠人精神总能传承不息——最老的松木编修担心找不到如荒木编辑这样的人,荒木就找到了继承人马谛光也,马谛光也辛苦支撑辞典编辑部后又发现了新的怪人女编辑岸边绿,岸边绿之后的年轻人们也能和这些前辈们一样为校对辞典而吃苦受罪不喊累……虽然“日本的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的言论常见于报端,但匠人精神还是一棒接着一棒地传承了下来。匠人前辈们大概会很欣慰吧?
有趣的是,匠人精神不再只是男人的荣誉。辞典编辑部的新人是一位女性,马谛的妻子也不输于丈夫,她不顾家人反对要成为日本料理厨师,最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料理屋——与前辈松本的妻子不同,新时代的日本女性们不再只是丈夫的附庸,以丈夫的追求为自己的意愿,而是有了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人生。
这不是很好吗?
它很闷,闷到生蘑菇,但这种闷,却让泛泛之辈们心里生出一股丛丛绒绒的幸福感。《编舟记》继承了日本影视剧里深深的职人情结。所谓职人,是掌握着频临失传的技艺又秉承着濒临绝迹的精神,在个人领域奉献终生的人。无论是一升庵的半田仙,满月堂的梅吉,还是皆空窑、森时计、地下室寿司店的各路师傅们,他们以大众不解的守旧甚至固执,完成一件远观始觉意义重大的事情。初初以怪咖形象出现,最终春风化雨,刷新周围人的三观。
改编自同名获奖小说的《编舟记》也不例外。作为11区的“申奥”片,和当年的《入殓师》一样,在职业的尽忠和人性的善美上四两拨千斤,试图用东方的细腻沉静“松动”奥斯卡的审美观。
电影情节很简单:马缔光也,标准死阿宅一枚。甫一登场,眼大无神瞌睡脸,晕晕粥粥宅半仙。他被“拾荒”拾进了辞书编辑部,与同事克服环境和自身困难,花了十五年时间,编集一本叫做《大渡海》的辞典。《大渡海》之空前,在于是一本“活在当下的辞典”:随时收录新生的略语、俗语、潮语。相信每一个现代人都有这种体会,如果你一段时间不链上公共交流平台,“词库”得不到更新,恐怕就会沦为能读会写的新“文盲”。市井热烈的生活是语汇繁衍的活源,新生词奔流不息地涌进我们的视野和心智,粉墨登场,烜赫一时,从民间口舌蔓延到官媒刊头,击中既有词汇无法触及的意境。但这也就奠定了编撰者的悲剧:就算接力投放终生下去,它也是个无底洞,并永远存在缺漏和滞后。
永无功成万古枯,转身深藏功与名。你看,生命就是个天然的杯具,你读不完所有的书,看不完所有的电影,走不遍所有的地方,爱不尽所爱的人,编不完无尽的辞海……那么,如何投入当下以自持,又如何放眼无垠而自处,成了影片的主题思想核心。
对于第一个问题,借由主编给出了回答:“用手触碰词语,就像触碰世界的喜悦”。于是,“变态”的完美主义、工作的枯燥都化为了入世的温柔。那些考究的道具:做旧的采集卡,用烂的铅笔头,故纸堆上被阳光照射的颗粒,氤氲着九十年代的特有情怀。再来看看马缔对辞典纸张的龟毛要求:薄而有韧性,致密不洇墨,手感要吸附手指又不能在翻页时粘张,令人恨不得把束之高阁的辞典找出来顶礼膜拜。在编写中,主编竭力让辞典与人发生关系:适逢马缔情窦初开,本就痴傻的人儿更魂不守舍,主编秒懂,便让他写“恋”的释义,写出来跟诗一样:“喜欢一人,寤寐求之,辗转反侧,除此之外,万事皆空之态。两情相悦,何须羡仙”。吊儿郎当的西冈经历了“一点也不酷”的醉酒求婚,在“接地气”的用例里写道:喝醉了求婚之类真是接地气接到地心去了。更不消说因为一个词的错漏而推翻三校成果如何叫人抓狂,姑娘们挠头散发就地晾衣,男人们脱袜搓脚和衣而卧,通宵加班的写实镜头不用说教,早已热血——这也是属于导演的温柔,饱蘸世情的笔触,在词起笔伏间,绣出黑白纸张上的浮世绘。
扁舟这个意象,则是解决更宏观问题的题眼。首先扁舟指代了《大渡海》,“词语的海洋汗漫无边,辞典是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语言是沟通的象征,马缔是“社交值为零”的宅男,一个不擅沟通的人如何去修撰一本予人渡海的工具?这个矛盾因工作迎刃而解,《大渡海》为他洞开一扇门:俗世如海,喷涌而进。人际的相知和汇流,有潜流,有礁石,有人情冷暖的洋流交汇,有世态炎凉的气氛叠换,这个扁舟也代表了如马缔这样的个体,在自身和价值的困惑中,完成了自渡。
扁舟更代表一种处世观,人的精力和生命之有限,词汇沿袭繁衍之无涯,让灵魂安宁却恐惧着:就像马缔经常梦见自己溺水,就像主编没能赶在去世前亲见《大渡海》的出版。我们观其不可为而为之,仿佛为着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似的故事而动容。唯此,处于悲剧美中的生命,如浮游沧海的扁舟找到自身小小的、凝重的坐标,其韧度与美感,在有穷和无尽中达到极致。
渡人,渡人生,渡生命,《大渡海》的编撰,无异于一场修行。可以说,《编舟记》的巧,就在这“大”与“小”的对照渗透中:大义溶于小我,幽默润滑琐碎,轻快表达宏大。
电影没有反派和冲突,甚至没有明显的高潮。在经过金钱轰炸和审丑疲劳之后,我们太需要乘着这样澄澈的影片漫溯回内心——放下企图心、沉下心拍出来的电影,才能洞彻人心。在这部毫无攻击性的电影面前,类似“掌掴速食年代一巴掌”的论调都言重了。它不过提供了一个更人文的视野:社会高速发展,需要开路先锋和狩猎既得利益的主流价值观,但总得有人守住清静和清贫,做时代的拾遗者。他们让世界变得柔软,也让我们前进的脚步走得更稳健。
《大渡海》在发布会上呱呱坠地,马缔已拿出厚厚一沓采集卡开始着手修订版,这是他的人生,职人的人生,甚至是放在祭台上的人生,我们只能观望、不期理解、更无法效仿。这既不是激素的刺激,也不是匡时救弊的英雄主义,热血和感动保持在“温文”状态,唯此才可以静默沸腾十五年,并以温柔滋长,绵延终生。
http://www.nbweekly.com/culture/arts/201311/35085.aspx 我看过一部名为《寿司之神》的纪录片,讲的是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小野二郎和他的寿司店。小野二郎对自己的料理要求很高,他每天只接待固定量的客人,从配料到主菜都要亲自试选,在他的店铺中要经历10年的基础训练才够格去煎蛋,严格程度可见一斑。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对料理的执着,更是一个作为“职人”存在的厨师的认真与严谨。
“认真君”是《编舟记》中男主角马缔光也的外号,更是他被最终选中担任“大渡海”辞典编纂人的理由。不认真的人是不能编辞典的,因为辞典的小小错误都足以造成查阅人信任的崩塌。在文字的海洋中,辞典就好像是一叶扁舟引导着人们去探索语言的奥秘。另一方面,编纂辞典的过程又是繁琐甚至枯燥的,一遍遍的校对,一遍遍的查漏补缺,电影中的《大渡海》历经了十五年才最终完成,几乎消耗了一个年轻人的整个青春。在这十五年中马缔光也遇到了心爱的女人,交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见证了前辈的死亡……一本辞典成为几个编纂者共同生活的缩影,又像是一条线索,串起了每一个为它竭尽心力的人。
马缔光也的扮演者松田龙平将这个认真甚至有些刻板的角色饰演的恰到好处,他做事的一板一眼、对待爱情的笨拙,不仅吸引到了香具矢,更使他成为了独一无二辞典编纂人。《编舟记》的基调和缓平淡,马缔光也给人的感觉也是暮气沉沉,但奇怪的是只要大家在一起工作,欢快的音乐就恰如其分的想起,把气氛烘托的也开朗起来。在《编舟记》中没有浮夸,没有大鸣大放,即使饰演活跃角色的小田切让也让人感觉轻松的恰到好处。这不是一部快乐的电影,却包含了最积极的意义。演员们在饰演的都是普罗大众,真正生活着的,平凡的普通人。
我已经不太记得起最后一次翻看字典的时间了,甚至新一版《新华词典》出版时还想着“现在真的有人在用吗”这样的事。的确,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不求甚解的我们再也不在意一个词真正的意义或是读法,我们不介意嬛是念“huan”还是“xuan”,也无法像电影中的马缔光也一样说出“右”应当如何解释。现实中如果存在喜欢辞典的朋友大概也会被别人称为“怪人”,但《编舟记》好像提供了一扇可以窥视到不一样风景的窗户,让我们看到辞典这个东西之所以可以被作为参考保留下来就是因为其间凝聚的是无数人的努力,他们位每一个词条编辑记录,绞尽脑汁的想着词语的解释——那些片段竟然也充满了浪漫的情怀。这些人的每一分努力都使得辞典变得更加的完整,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也是不可或缺的。
《编舟记》代表日本角逐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结合日本曾经获得最佳外语片奖的《入殓师》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拍摄如此微小严谨的题材是日本人的专长,尽管影片有着明显的日式风格,但它们透露的核心精神往往是具有大众意义的,是每个人都心有戚戚焉的。像是《入殓师》中生者因为尊重死亡而更积极的生活,《编舟记》中每一分的认真都变成了辞典中最意义的存在。《编舟记》的最后香具矢说马缔是一个有趣的人,这恰恰说明了一个人不是只有说很好笑的笑话或者做很搞笑的事才会变得有趣,一个认真生活的人也依旧是闪闪发亮的。
一般来说,我这个人,对于极为具正能量的作品,是没啥感觉的。主旋律的价值观并非能满足我在电影里寻找猎奇的想法,我也因此在观看电影的初期,钟爱于B级片,那是想象的魁宝,让人惊叹。这几年,也逐渐关注了日本的电影,从某种方面上来说,对于猎奇的死亡展示日本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但是,极端如他,在纯爱电影和简单电影的布置和拍摄上,也是无人出其右的。
这是具有发展的历史的,是可以作为电影史论来研究的。简述下,就是在松竹和东宝的片场制的影响下,学徒制度的传承,风格的传承更为容易的。日本电影初期的歌舞片所展示的内容可以作为背景,再从小津开始算起,到后来对他的电影的继承和变体,而后,今村昌平岩接过小津的接力棒,井俊二提出的纯爱电影类型,直到现在是枝裕和和对于小津的变相继承,可以说在此之中,经历过许多大事件,太阳族电影,如片场的没落和独立制片的兴起。直到现在,在此风格的电影里,总有佳作出产,道理应该是:这更符合日本人的表达,观众也为电影里的内敛、克制、清淡,强调微物之美的的情绪表达和礼仪而感到自豪。但这风格也非一成不变的,如今,在多元化的社会下,他们也会找到附属元素来进行类型化的多元创作,比如和青春联系在一起的《横道世之芥》,和亲情相关的《如父如子》,和理想和工作划等号的《编舟记》等
平衡构图,简化叙事,虚化背景......对于这等表达方式在近年来没有过于丰富的变化,是好事还是坏事?从历时性上看,一个国家在电影上能保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试听风格的确是件好事,但是从发展上看和共时性的比较上看,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否会让观众感到厌烦,从现在看,加上明星效应,吸金的能力并不差,从艺术上看,除却我们说的风格继承,更多的是需要导演赖打破这一现象,从而能“开天辟地”,进行全新子类型风格发展的。虽说是多元化,但更像是走两个极端。一方面崇尚着死亡的展示,另一方面却是隐忍的叙事。这如同菊花与刀,日本的天性大抵如此。
说回来,在电影里的角色,都是很纯粹的人,他们把手头上的工作当做自己的理想来做,没有任何怀疑,也没有任何超出社会赋予它们职位的理想和想法。于此同时,他们没把《大渡海》看得多神圣,只是当一份工作来做,也就是但这些微小的努力,成就了《大渡海》。人物的背景和性格是被简单化的,符号化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故事变成了扁平了故事,导演在给自己规定一个死了的圈子里,得到了更大的发挥。这样的故事符合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也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的,所以,《编舟记》能获得日本电影学院奖,是因为,精致的试听语言和相对日本化的故事,以及票房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电影里所体现的:不逾越规则的理想主义,和简单而又平凡的执著精神,在评选过程中,的确帮了很大的忙。
当然,能在愈来愈快的节奏生活中,还能看到能拂拭人心灵给以平静的电影,是非常棒的,这样的作品,对于我来说也是喜闻乐见的。毕竟,谁都需要被这样的电影洗礼一番。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残酷的现实社会时,抱以更大的希望。
入殓师,编舟记,日本人总能把一些边缘职业的人拍得有滋有味
清凉的质感就像翻字典纸张的手感,松田龙平不再只靠外形吃饭,熬出了味道。我们拍各种不着边儿的时尚杂志社,总那么虚假蹩脚,人家拍辞书编辑,不徐不疾,一针一线。把语词视为海洋,词典就是渡海之舟,所以词典取名《大渡海》,编辑就是编舟人。80后导演石井裕也万一会拿个奥斯卡最佳外语。
那份對於文字與傳統的謙卑敬畏令人動容,前半闕松田龍平的書呆子形象塑造略顯過火,但詼諧味十足
(9/10)片名之所以叫《编舟记》,是因为主人公花整整15年编辑的字典叫《大渡海》。发现日本一些导演喜欢用影视化解世人对职业的偏见,《入殓师》、《编舟记》是这样,《棋魂》、《灌篮高手》、安达充的作品也是这样。呈现主角的不易,却不去渲染他们的”伟大“(反面例:《孔子》)。
会想起《天地明察》,不过比那部还要稳和静许多。日本人总喜欢在这种枯燥里找成就感,由之风格和内容也是对应的。这里有枯燥对有趣,有平凡对伟大,不过最感兴趣的还是在研究词语的时候学习并了解生活与爱。这才是文字的意义嘛
你怎么看待字典,如同怎么看待这部电影。应该说,电影本身相当枯燥,没有太多的修饰美化,慢得惊人。12年后,还有一种没完没了的感觉。若是励志剧,这个时候就可以完结了。
一舟一世界,能把这样的故事搬上银幕却不觉得枯燥,难度不亚于编字典本身。本届#上海电影节#终篇。
边看边难过,有了wiki,大渡海的存在还有意义吗?耗费如此多的心血去做这件事真有价值吗?但又打心眼里羡慕日本人这种一头扎下去做事,从不怀疑其意义的踏实。专注本身即是意义,即是幸福,即是道之所在吧。
龙平真是理想型。
看来我已经腻味了日本电影里的简单笨拙的坚持和不善言辞的weirdo,加上我对这种生硬的两段式的时间结构一向的无感,《编舟记》几乎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的触动,知道导演想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就是不在乎、不觉得好看,反而觉得这种设定和台词都相当矫情。
一个呆萌一个贱萌,我就被这俩男神轮着萌的整个人都不好了!
爱是温柔有耐心,还有敬意。松田龙平爱编词典是这样,爱小葵也是这样。嗯,找到一件值得自己如此对待的工作,一个爱人,这一生,夫复何求呢。
其实还是回避了在电脑时代这样的辞典有什么用的问题,展示了一种古董级的工作方式,很美,很职人,感情让人很泪目,但还是古董,逃避了很多现实冲突。
电影本身很一般,但背后那种负重于泰山的厚重精神值得钦佩,让人想到这个民族经常引以为豪的“大和魂”。在浮躁和快速前进的社会,看看人家的一个字头是怎样诞生的吧。
对生活要充满性冷淡的态度,才有可能日积月累一心为己成就一番事业,但这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大多数人愿意去过那种无意义的生活——对各种外物充满冲动,被内心欲望所任意驱遣,每天忙忙碌碌,即使多年之后一事无成。
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烟海,郁如邓林。
言葉の海を渡る船、人生の海を走る道!
以后这会是职场人士必看的电影之一,特别是初入职场的新人。从几位主角开始编写大辞典开始,他们对于这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就不再仅仅是敬业的职场工作态度了,它代表的一种日本的民族精神。我敢说日本人喜欢这部电影,拿去申奥,应该带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吧,但在外人眼里电影本身很平庸。★★★
不会再有更呆萌的松田龙平和更贱B的小田切让了,赚得一把基情泪啊
为理想主义的执著精神而深深感动,然而又对皆大欢喜的结局感到遗憾。这是典型的日剧式表述,而舟的结局该在海上。几位关键人物印象深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刻画比较单一,也是日剧式的,温暖的大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