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페스티발
东亚的民族意识虽然在宏观上各有不同,但日韩的心理意识实在惊人相似。这部影片若果忽略台词,几乎可以看成是90年代日式喜剧的翻版。虽然这种性喜剧题材,亚洲如何拍马也无法在娱乐性上追上好莱坞的平均水准,但作为茶余饭后消磨时间的点心,还是足够的了。导演对整体感的把握和每个段落的过渡处理尚在摸索阶段,不过部分细节的处理足够拍案称绝。白珍熙在这部影片中驾轻就熟的演技是一大亮点,尤其对比申河均一如往常毫无变化的表演更是醒目。
2 ) 你所想要得到的未必是幸福
这不是一部多么优秀的电影,但是看完后却让人心里一紧。我们咬牙厮守着那一点点尊严,却可能在一瞬间找不到着力点,瞬间崩盘的时候,我们就像个怪物,暴露在这个佯装正经的世界里。
你指着鼻子嘲笑我的时候,自己却又何尝不是在隐瞒着什么。拿掉那做给外人看的皮囊,我们不过是一大群一大群的变态。我们都在这个压抑的得不到释放的世界里委屈自己,心中早就妄想着某种突破,去打破它,去挣脱它。然而,就现在这个世界看来,全然都是仅限于关起门来。这个门,一头隔着自己的私密空间,把真实的自我包裹下来,而至于门外,一副面具便可求个安然无恙罢了。
十分钟前才刚刚还欣赏过自己的裸体,十分钟后,就附和大家,骂一个裸体的乞者恬不知耻,肮脏龌龊,直到那个乞丐无地自容的被这个社会清理掉,才满足的离开。并得意洋洋的享受这种被赞誉的道德感。
失意的警察,总是爱炫自己小JJ有多大却满足不了宁愿买自慰器的女友;乐于SM的母亲和享受被虐快感的修理工;初中生爱上喜欢充气娃娃的怪叔叔。这部电影的主角,统统是一群怪人,在某种层面上,却又是最真实的我们。突破于现状,却依然得不到所谓的释放,直到最终崩盘才恍然大悟,我们所想要的,未必又是幸福。
几个隐喻:
1.警察与他女朋友的关系解释了现代男人的内心准则。尊严对男人很重要,但是尊重对男人更重要,心底里窝藏的秘密是最危险的爱情大杀器。这个社会里,我不能把皮囊敞开于大众,但是我缺需要敞开于你,你也是。女人在生活中片面的去追求新鲜的刺激和快感,也是对男人长期自我膨胀的嘲讽。
2.警察看到下属的JJ比自己大很多的时候,顿时心灰意冷。男人有时候,会活在自我对自我的崇拜中,这种崇拜一旦被打破,男人们会以为生活走到了终点。这是男人得意强大的精神支柱,所以有时候别让他知道真相也是个好事。
3.充气娃娃变成活人是个很好的设计,我很早就预料到这个桥断了。充气娃娃乖巧而不反抗,最大限度的满足了男人的欲望,据说爱情有时候会走到这样的绝境,但是男人舍不得她。直到有一天,男人放弃了家里的充气娃娃,绝不是因为第三者会做爱,而是第三者要比家里的那个充气娃娃多了一个东西,那就是“温度”。
4.母亲是个喜欢SM的怪人,然而,和修理工在一起却般配的很。这个母亲含辛茹苦的收敛自己,直到前夫离开,女儿成人,她才终得以解脱束缚,放纵自我。被社会鞭笞了这么久,现在终于有一个人能够满足他释放的欲望,并让其拖去世俗的外衣(朝鲜服)。爱情就是这样,要有人愿意释放,有人愿意接招。
5.男人在绝望的时候,通常会给女人最后一次机会,这次机会是为了找回自己的尊严以及在爱情中的位置。警察把车停在路边,对女友说“我爱你,但是,你爱我吗”,随即...警察这种举动自然激怒了女友,尊严也自然无法挽回。于是男人选择在这段爱情中全身而退。
6.演充气娃娃那个演员真好看。女初中生也很好看。囧。
虽说以性事为出发点,但是电影中没有什么露骨的镜头。还有些梦境与幻觉穿插其中,将都市人被压缩的心理密室释放出来并碰撞出剧情,几条线索勉强上也算是组合起来了,值得看一下。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精彩。
3 ) 每个变态的人
以性喜剧的噱头来吸引观众,可影片真正的内涵却比想象的要更多,导演李海英表现手法相当不错,故事开头略显沉闷老套,可越到后来越有趣,一直到最后那个精彩的结局,让人感觉这杯韩国茶还不错,越品越有味道,演员表演都很卖力,每个角色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越看越喜欢导演精心设计的结局,老师的结局是开放式的,或者悲剧或者喜剧,充气娃娃的变化完全是一个惊喜,画龙点睛之笔。。。
影片剧情简介应该这样说:在这部电影里,有喜欢SM的,有喜欢充气娃娃的,有喜欢用震动的,有喜欢穿女装的老师,还有喜欢大叔的高中生,还有一个警察每天宣传自己的小弟弟很大。。。
每个变态的人根本都只是普通的人,也有着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只要不影响到他人,其实都应该得到尊重,最好的尊重就是淡然处之,不要歧视。。。
4 )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一面
打着性喜剧,不过觉得这部片子不搞笑,微微略带沉闷。不过觉得这部片子有意思在于关在人们的性心理,有自己的特殊爱好,可是担心被别人取笑、不理解。真令我佩服的莫过于里面的裁缝寡妇,在事情被曝光后,勇敢地穿着黑皮衣,蹬着高跟鞋,走进女儿房间,质问女儿,究竟自己做错了什么,然后穿着出去,召回属于自己的幸福。
5 ) 就爱这调调的棒子
一直很喜欢有一类韩国电影,代表导演是吕钧东(《围攻明月香》)、李海英(《大庆典》),还有《漂到北朝鲜》;代表演员是李政宰、柳承范类男星,影片以喜剧伦理为主,带些荒诞和韩式幽默。我不单喜欢这种小人物式的轻松愉快,也喜欢其中有的些许真实的荒诞,甚至幽默感爆棚的所谓“街头火拼”和“英雄救美”,更喜欢他所宣扬那种人性面,热心平凡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及由此带来的十足喜感。
换到几年前,甚至还是我在大二大三那会儿,要是见到剧中小警察满嘴食物地和女友吵架,由于生气地在骂人嘴里的炒饭就像是发射器一样到处乱喷——会到我觉得恶心,但现在我看着、看着会大笑起来,笑完我居然还有些悲伤地想哭……
我笑是因为又见到了这种韩式幽默,这种“凡夫俗子”的角色安排似曾相识,很亲切很喜欢:从偶像剧中的奶油小生到美剧中的各路英雄hero,却再也没像这种凡夫俗子带给我的感觉那么真实、可靠(reliable)、每一次看到他们,内心莫名地就平定下来,似乎有一种安全感托住了我,我想它来源于一种叫真实;而我哭是因为,连一些文化沙漠地区的小影片儿都能抓住的那种东西,却在我所处的现实中普遍不存在,或者它要曾存在过但却又消失……
6 ) Everybody is Freaky, but love is not./
记得欲望都市里有一集,讲Carrie从交往过的男人中概括,每个人都很freaky,都有freaky的一面,所以当她交往了一个看起来很“正常”的男人后,她反倒觉得有点奇怪了,于是在受邀到这个男人家中做客的时候,趁男人不在,她开始翻箱倒柜,觉得必须找到这个男人freaky的东西才罢休 - 她觉得每个人都freaky,这才Normal,如果他不freaky,这反倒很freaky。于是在她翻箱倒柜的时候这男人回来了,于是结尾当然杯具了。这个意思是,大家都有怪异的一面,可是什么叫“怪异”什么叫正常,是谁规定的,凭什么中规中距的make love,穿普通的衣服,就是正常,穿皮衣拿皮鞭吃屎男人穿女人衣就是非正常就是怪异,是多数决定少数嘛?就是说,进行A事件的人多,所以他们就正常,而进行B事件的人少所以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就不正常,其实这很judgmental,这个词合适的中文释义是什么?我觉得不管是什么词汇都不能有judgmental这个词本身来的更能概括这一场景。
我想喜欢打扮跟别人不一样的姑娘小伙子肯定都有这种感觉,出门的时候,突然走到某地,那里本来激烈谈话的几个人突然声音变小,表情僵硬,并且互相使眼色,然后你走过去之后猛地回头,看到那几个人都表情诡异的看着你。电梯的时候更加明显,你会被全身上下被详细打量,旁边的人的眼神会把你全身剥光,一般这种情况下,我选择聚精会神的盯着这个打量我的人,一般这个人会先不好意思,然后移开他的目光。有时候有母亲带着女儿一起乘电梯,我能听到母亲小声评论我的衣着,我就笑吟吟的盯着母亲看,母亲就会撇撇嘴然后不再议论。小的时候,十几岁还在上初中高中的时候,没有买衣服的自主权,一般都是妈妈上街给买回来穿,一般是中规中距专卖店的衣服,素色的,没有特别大的图案,而且我很瘦小,但是从来都是给我买M甚至L的衣服,中间有一次跟我妈去买衣服,记得试了一件XS的粉色的上衣,把上身包很紧,我很喜欢,但是我妈坚决拒绝购买,她说:你觉得没什么!我可是知道男的都要往哪儿看!(其实我是平板系,根本也没什么好看的。。)老一辈的人多是经过动乱的,也许对于他们来说平平淡淡稳稳定定就是福,家人总爱说:枪打出头鸟,所以在很多时候很多人不愿意自己那么夺目,同时如果他们周围有跟他们在某些习性上不一样的人表现出来,他们就表现出他们接受不了,并且希望最好你可以慢慢跟他们一样平淡,骚瑞,就“奇装异服”这里我叨叨这么多,我是想说,每个人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着装的习惯,如果你觉得你那样穿着中规中距是正确的是正常的,别人穿的和你不一样风格你就接受不了,起码希望你闭嘴,being polite。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和你一样平平淡淡,而且在你评论别人的同时先看看自己,也许你自己的服装正好sux。我在澳洲上学的时候,住Carnegie,也许同住这个区的同学也看到过,就是经常早上在火车站,有个40~50岁左右的男人穿着黑色套装 - 黑西服和黑西装裙,还有白色运动鞋在那里等车。大家都很友好,见到他就对他微笑打招呼,他也很随意的站在那里和车站服务人员聊天,没有人对他指指点点,大家没觉得有什么“怪异”的地方在这个人身上,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时我要被这种“和谐”的气氛的感动哭了,我很难想象这会发生在国内,记得我所在的小城有个很出名的异装癖,很多城里的人都知道,并且上初中上高中甚至到大学同一个城市过来的同学都知道他,因为父母都告知家里的孩子,那是变态,如果见到他离他远一点!以为变态=坏蛋!当时大家谈到这个人都觉得很稀奇同时很害怕,因为觉得一个大男人穿上裙子高跟鞋出现在公共场合这算什么样子,公安局为什么还不抓他。其实公安局为什么要抓他,他没有站在巷口打开风衣露出机械,没有点燃有迷药的香烟勾引小姑娘,也没有伸手去摸正太的PP,他就是喜欢穿裙子和高跟鞋坐在他的摩托车上,仅此而已。但是我确实也不知道此人有没有被公安叫去喝茶,就是被叫去了我也不稀奇。
同时我被女高中生和鱼丸摊男子的爱情感动了,因为看的太多周围因为物质而结婚的“爱情”,我总是容易被这样的爱情感动,我想很多人也是这样,不然前几天那张羌族小伙子向环卫女工求婚的照片得到那么多人的推荐。今天见了唯一还经常见面的高中同学,他刚和交往好几年的女友分手,目前也加入了相亲的阵营,而且他是相亲市场上“条件”好的那种,有房有车,人也可爱,相当开朗,算是英俊白皙,在政府工作,所以他说之前相亲的某位女性一直短信他电话他约他继续见面,我一点都不意外,但是他绝对的不喜欢这位女性,因为第一印象就很差劲,首先两人都没见过面此女让他直接约会前去单位开车接她,然后点名去贝弗利(我们这里一家西餐厅)吃饭,然后到了餐厅点了一堆有的没的,并且据他说此女极装,见这一面就能感觉到其相亲经验之深厚之老道,所以见一面后他把她送回家他就饱了,后来此女不断短他电他他都以最近工作忙家里来人有事情各种推脱。我这位朋友本人也是相当讨人喜欢的那种,不是“坏男人”那型,是“乖乖牌”,所以我不知道那位女性为何对他一见倾心,但是我绝对绝对不能排除此女是看到其优等的条件而不愿撒手,现在就连找男女朋友都已经不怎么纯粹了,更别说相亲这种直捣老巢剑指结婚的行为了,仿佛又回来了刚开始发展起来的市场,以物换物,量价而估,你多高多少斤,是否公务员,有房没有车没,彩礼能不能给十万,这些都满足了,再谈下一步,我的“好条件”同学说,他只想找一个人品好的,他喜欢的,家人介绍的他不喜欢“条件”再好都白搭。现如今爱情变到这么物质,也已经不是爱情,所以路边鱼丸男和女高中生的爱情显得那么纯粹美好,说是纯粹,因为就是喜欢,没有别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有钱有房有什么什么,而是喜欢,就是喜欢他这个人,喜欢他这人本身。我这么说你们明白嘛?/
片子最后是在向空気人形致敬吗?
本以为会有像<色即是空>一样精彩的桥段,没想到这年头哪里都流行烂片......
韩国情色私生活、最后的最后每个人脱去了最初的面具、找到了最真滴自我、和渴望已久滴爱情!
大家都进山吧
2片2人2导演
身为变态,深有同感
浪費我時間
大妈长的像黄小琥。。。
结尾很感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微微矫情了点,其他还行,韩国电影对我来说还是空隙太少了吧
诡异又拖沓
不要在乎世人的眼光,生活是自己在过,事情也要按自己的想法来,大胆的干自己想干的事,还是值得一看的韩国电影
细腻、幽默、尖锐。About sex,男人总在为一些不必要的事自卑,女人要的只是贴心和浪漫而已。双方都努力迎合,给的却不是对方想要的。“你终于懂了!”沟通成功的时候心里就在这样大喊着!……能写and拍出这样片子的男导演,女朋友应该很幸福啊~
不被外界所知的另一面
全民性压抑!
本以为是浪漫爱情剧,结果是性喜剧啊,不过属于闷骚那种,没有漏点,只有暗喻和讽刺。各式各样的性心理问题,拍得也很有趣,结尾还多少有点心灵鸡汤的感觉。有点意思。
演员都不错
性喜剧只有性,关于性压抑的话题换个方法探讨立意不错,但手法欠缺,那个结尾是恐怖片吗?深更半夜想吓死老子啊
到处都是变态
把荤浑的性喜剧,尤其是俗称变态的非正常性心理,转变为民生民情、励志鼓励和社会的一种关注,也算是韩片对屎屁尿电影的一种贡献了。《节日》就是这样的一部规规矩矩的平平静静的将荤段子提炼成高大全的带有“进步性”的性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