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一九八四

HD中字

主演:约翰·赫特,理查德·伯顿,苏珊娜·汉密尔顿,西里尔·库萨克,格莱格·费什尔,James Walker,Andrew Wilde,David Trevena,戴维·坎恩,Anthony Benson,Peter Frye,罗格·洛伊德-派克,Rupert Baderman,Corinna Seddon,Martha Parsey,梅丽娜·肯德尔,Joscik Barbarossa,约翰·博斯沃尔,鲍勃·弗莱格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84

 剧照

一九八四 剧照 NO.1一九八四 剧照 NO.2一九八四 剧照 NO.3一九八四 剧照 NO.4一九八四 剧照 NO.5一九八四 剧照 NO.6一九八四 剧照 NO.13一九八四 剧照 NO.14一九八四 剧照 NO.15一九八四 剧照 NO.16一九八四 剧照 NO.17一九八四 剧照 NO.18一九八四 剧照 NO.19一九八四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九八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虚构的政治恐怖电影。一九八四年,在经历一系列战争和合并后,世界只存在三个超级大国了——大洋国、东亚国和欧亚国。温斯顿(约翰?赫特 John Hurt  饰)生活在老大哥统治下的大洋国,这里,和其他两国一样,到处都安装着电幕(一种类似电视机的监视器),每个人都生活都在党的思想警察的监视下,历史完全按照党的需要每天都被改写。   虽然无法说出为什么,作为外围党员的温斯顿从心里厌恶老大哥。一日,他偷偷从一家陈年杂货铺处买了一本日记本——原则上党不允许写日记,表达个人思想——开始写日记。当他和在小说司工作的裘莉亚(苏珊娜?汉密尔顿 Suzanna Hamilton 饰)违反党的政策开始秘密偷情时,思想警察悄悄盯上了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苹果核战记α但是还有热情性吸引力叶问3(粤语版)大理爱情故事我的美人,我的美母亲与娼妓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生死门1989梁红玉疯狂刺客之龙之子赤裸裸盗贼2022真相超感神探 第二季杰茜驾到第五季决战星期天冰封启示录洗浴天堂出柜无间双龙:这份爱,才是正义端脑怪怪怪的妻子拐杖海上钢琴师审死官粤语版好梦一日游

 长篇影评

 1 ) 《1984》:未消失的世纪阴影



“谁掌握过去谁就掌握现在,谁掌握现在谁就掌握未来。”电影的开场引用了书中的一句“语录”。迈克尔•雷德福在1984年似乎很准时的把这部预言小说搬上大银幕。故事的主人公出场的时候伴着一阵阵让人难受的咳嗽,也许导演在纪念奥威尔这位死于肺结核天才的预言家。在奥威尔写完这部小说之后,世界上又发生了无数与《1984》中的描述完全吻合的事件,如果他能活着看到这个愚蠢,荒谬又脆弱的世界是怎样被操纵和蹂躏,不知道他改为自己的预言感到高兴还是悲哀。

在《1984》描述的国家中,所有人都归党管束,而最高领导人“老大哥”的意志就是党的意志。老大哥无所不能,永远正确。老大哥的肖像遍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任何一个领域都在老大哥的关怀之中。看到这些,我觉得这个场面简直亲切的有些残忍。我们的老大哥也曾被印在画上或者制作成铝像章或者雕像遍布全中国的每个有人的角落。最后因为没铝制作飞机了才停止了像章的制作。《1984》中的一切科学和文化成果都是来自老大哥的智慧的领导,即使没有直接的关系,也是受到老大哥思想的启发。

人民对老大哥有着极度的个人崇拜,人们喊着口号或者用同样的手势表达着对老大哥的敬意。导演让演员穿上了统一的蓝色的衣服,这应该是向苏联致敬。我想如果演员穿上绿色的衣服我们国家的观众会更觉得亲切。那些统一的集体化的手势曾出现在《意志的胜利》中,出现在任何一部文革纪录电影中,出现在无休止的阅兵中。年幼无知的我也曾和无数小孩一起高举着少先队队礼对着一块红布宣誓。老大哥并不会因为人民的爱戴而变得更加和蔼,而是更加理性的行使自己的权力使世界变得更美好,更统一。“电幕”在城市中到处都有,它可以随时下达指示,也可以随时监视人们的吃喝拉撒,甚至起床和做操。人们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被认为是反对社会进步言论。福柯曾经指出一个“圆形监狱”的模型,它的空间特征是圆环状的监狱大楼加上高耸于圆心处的中央监视塔,大楼内的每一间监狱均在中央监视塔的监控范围内。无论是前来巡视的高官,还是普通的小狱卒,只要置身于监视塔内,就由于空间上的等级划分,获得了对每个犯人的绝对控制权。集权者似乎都深知控制权和支配权与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

当然,最重的罪行还是思想罪。影片中和温斯顿•史密斯关在一个牢房的思想犯,在被抓到后终于知道了原来自己一直是个社会的叛徒,告密者是自己的小女儿。对下一代的精神操控和洗脑是任何集权者都不能忽略的事情,希特勒这么做过,东条英机这么做过,红卫兵也是这样的牺牲品,还有今天的无数从小学到大学乃至博士一直熟读马列毛的人。即使一个人知道哲学不该这样独裁,经历了如此多的教育熏陶后也不一定能保全其头脑清醒。老大哥教育小孩子们要爱党,要先进。先进的表现就是监视父母,揭发父母,大义灭亲。陈凯歌导演在回忆童年的时候总是忘记不了这样一个场景,他的爸爸被批斗的时候,少年凯歌竟然也推了父亲一把。成年后的陈凯歌一直为此后悔,或许《霸王别姬》中段小楼与程蝶衣互相揭发那一段是导演对过去的再现或者忏悔。

福柯在《癫狂与文明》中还引用了这样一个例子,1656年巴黎建立“总医院”,以对癫狂病人、理智失常者实行大禁闭,但是连平民也被不分青红皂白地关押起来。因为从“理性”的角度看来,这些人都是“非理性”的。正是这种理性的权力运作,使得权力者与“非权力”阶级交锋显得没有必要,它们之间不需要真正的对抗或者冲突,“理性”本身已经不战而胜。老大哥用列数字的方式不断的向国民宣传自己统治下的国家的进步,每一项工农业指标都在进步,经济不断的掀起新高潮,人们的生活似乎也在进步。小说或者电影中的这一段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几乎得到了最完美的真实再现。当然,即使乔治•奥威尔的想象力再丰富也不如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媒体。《1984》中巧克力的进步是以“克”为单位,而我们国家在1958年说稻子亩产量可以达到十几万斤,并说明了科学根据。

有些话当然要禁止说,书当然更不能随便写,但是只是禁止还不彻底,学者们要把一些不利的词汇消灭,于是,字典越来越薄,剩下的全是好话。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性”也是与理性相悖的,性本能使得男女双方在做爱的时候只顾及自己的快乐,而忘记了党的教诲,而且党也没办法控制,于是老大哥号召禁性。当温斯顿•史密斯和朱丽娅赤裸拥抱的时候,秘密警察猛的冲进屋子,一个警察朝朱丽娅的肚子狠狠的打了一拳,这个镜头让我心寒。权力的泛滥和洗脑政治的熏陶使人丧失了人性,变成被他人控制的“理性”机器,也只有机器是最理性的。在老大哥的号召下,广大根正苗红的女国民开始宣誓禁性,并以此为骄傲。性生活的缺失则会造成更歇斯底里的“理性”,人们有了无穷的精力去战争,批斗,或者领袖崇拜。很多年前我看到王小波老师的《黄金时代》,王二和陈清扬在那样一个举国无意识的环境也正是通过性保全了自己的人性。

故事的结局是温斯顿•史密斯和朱丽娅互相供出了对方的反动事件,温斯顿•史密斯最后对着老大哥的画像说了“我爱你”。他最终还是不敢说出“2+2=4”。导演用温斯顿•史密斯凝视镜头的定格画面结束了这部电影,这个巧妙的镜头似乎预示了一种时间上的无限。千万别以为小说中描绘的阴暗已经过去,《1984》带给我们的也不仅仅是巧合的历史记忆,我们要知道如何走出阴影!

魏晓波
2006-12-9 0:12 于株洲陋室



 2 ) 四不像

要是没看过书来看这片子的话,也许会觉得还可以,但是可能会看的稀里糊涂的。看了书再来看电影的话,就实在有点差强人意了。

最让我感到意外的,奥勃良对温斯顿说的竟是:we shall meet in the place where there is no darkness.
NO DARKNESS??!和书里写的正好是反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改成这样的意思,也不知道为什么从一开始就要反复出现101号房,又为什么101打开门后会是那样的景象。

感觉电影整个是脱节的,无法把自己统一在一起,想表达的思想也混乱不堪。后半部分温斯顿被抓进友爱部,原本在我看来应该是整本书里最精彩最有力也最能摧毁人的部分,然而在电影里,它除了把书中的一些对白读出来以外,就没了。尤其是帕尔森也被关进去的时候,那段在书中属于另一个人的对于101号房极度恐惧的台词被安到了这个胖子身上,可是看看他,说的很苍白,简直有些可笑。
而电影的前半部分呢,有太多应该告诉观众的应该去表现的,没有表现出来。所以感觉整部电影都没到火候,完全没到火候。无论他与裘莉雅的爱情,还是他关于这种极权政治的思考和反叛。所以很自然,当后半部分试图去摧毁他的种种信仰及信念时,丝毫无法唤起书里能给人的那种令人颤抖的恐惧。
书中一些很关键的东西在电影里几乎被完全忽略了,比如日记,比如新话,比如温斯顿对奥勃良的复杂感情,比如他寄托在无产者身上的希望。以致于使人觉得温斯顿是因童年创伤和不道德的爱情而走向毁灭的。

可能的确是个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的作品,虽然原作也只有二十几万字,但是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在它的思想面前还是太薄弱了。

最后,角色的选择上,奥勃良还是比较符合我个人的想象的;温斯顿就差很多,第一眼看上去觉得像是书里所说的那些“甲壳虫”。不过在友部受完刑照镜子那块儿,倒还挺不错的,正在腐烂的最后一个人,或者人性,的确很丑陋;裘莉雅还可以吧,只是感觉不够聪明;杂货店老板的表演不让人满意,在他还是那个店老板的时候就透出一股子轻蔑,而没能给人以温良谦和的感觉;帕尔森也比较符合想象,只是限于戏份太少,没能把充分表现出他的愚忠;帕尔森太太,尽管只有一个镜头,可是令人失望,完全没有让人称之为“太太”的冲动。倒是温斯顿的母亲很不错。

哦再补充一句,关于仇恨,觉得做的也不到位。反而我记得看希特勒少年的时候,一开场没多久那段法西斯军官在台上的讲话更具鼓动性,台下的那帮少年学员,尽管只是坐着,可他们眼神里抑制不住的激动比这个电影里的仇恨的咆哮更能感染人。

 3 ) 你看,多么蓝的天空啊 跳下去吧,你将和他融化在一起!

烂!真烂!烂透了! 看了那黑漆漆的毛都看清了 必须让大家要来看 并严肃认真的批判 科幻片?纪录片?色情?预言?说明书? 错,全错 2+2=?,2?3?4?5?6?100? 错,全错 最终会发现2+2=几 根本就没有意义 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人这一说 消亡了 几 的意义以什么参照 Big Brother w u 兴睾草©大兄弟

 4 ) 无法删除

听说他是政治电影之后,我就在犹豫是否去看它。因为政治电影一定会有强烈的暗示和心理驱动,旗帜鲜明地反对什么和张扬什么,这让人很不爽,就像看电视。但它的名气太大,关于“1984”的字眼经常出现,躲都躲不开。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写于1948年的名作。许多人将其归类为科幻小说。但它的科幻对象不是星球大战,不是外星生物,而是国家政治。在书中作者科幻了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每个人在这个体制中受到监控、接受意识灌输、扼杀自由思想。我没看过原著,从电影里看,这个专制集权是这样做的:一,国家由党和“老大哥”领导,二,城市的各个角落都安装了显示屏幕,一方面不停的播放党和国家的政策消息、通告等,一方面也是监视所有人的监视器,三,对报纸内容严格筛选,精确到每一个词的应用,大量消减语言中的词汇,撰写新的词典,四,鼓励不结婚,鼓励女性作人工授精的受体,鞭笞性高潮,五,发动战争,树立国家的仇敌,六,组建“思想警察”部队,对自由思想进行监控和惩罚,七,发动儿童作为思想审查的前哨兵,八,控制食品,以假咖啡假茶叶假肉等代替真咖啡真茶叶真肉,九,经常举行集会聆听训导、枪毙或者绞死思想犯......种种措施使人们生活在规矩方正的牢笼里,稍有不慎就会被逮捕审讯,而有意思的是对于思想犯并不立即执行刑罚,而是先通过种种残酷的措施改造你的思想,即使是要处决你,也要等到你的思想被改造之后。

有网友说,这是一部看完之后想立即删除的电影。我同意这种想法,因为它讲述的那种生活实在太可怕。但这种想法也正好和《1984》这本书被多个国家被列为禁书是一个道理:对于可怕的东西,删掉它、除掉它、避开它,就好像可以永远避免它带来的困扰。但是,它真的可以被轻易的删掉么?

该片适合于成年,心智健康的人观看。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270227

 5 ) 不是我心目中的1984

电影开场不是不错的,仇恨的场面十分奇特,不是我等现代人所熟悉的,这个挺吸引人。

但是主角似乎一看就知道是个犯了思想罪的人,因为他的眼珠会转动,而且他在别人热火朝天的仇恨时,保持着冷静的样子,拿出日记本写日记好像也很容易,而且不一会儿就走到了妓女街,遇上了杂货店老板,与女孩对上了头,好像这一切做得挺容易的。

1984这部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主角的反抗与受刑,而在于展现专制集权社会的全面的统治理念。我是这样想的。

所以电影导演没有反复地表现这个社会的专制与控制,令我颇失望。原因可能是因为导演是英国人,没有这种体验。

 6 ) 如何让一个人承认“2+2=5”?

苹果在1984年出过一条震撼人心的概念广告片《1984》

这则广告片的豆瓣评分高达8.8,艺术观赏价值极高。

苹果1984年广告_腾讯视频

背景音乐压抑且沉闷,空间色调呈现出暗灰色。一队男子行尸走肉般走着,屏幕上领导喋喋不休,台下观众面无表情。一位身穿白色无袖衫红色短裤的金发女子手提大锤奔跑着,全副武装的警察在后面追赶她。金发女子旋转,使尽全身气力把大锤甩向屏幕,在观众惊愕的表情中,屏幕爆炸。结尾文案画龙点睛:"1月24日,苹果电脑公司将会发布麦金托什电脑。而你也将明白,为什么1984不会成为'1984'。"

这则广告片播出后无论对苹果还是美国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广告片中的"1984"创意来源于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小说《1984》。《1984》是反乌托邦三部代表作之一,已经被翻译成62种语言,全球销量3000万册,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英文小说之一。这部旷世奇作曾经两度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荧幕,其中流传更广的是1984年上映的这版。电影《1984》迈克尔·雷德福执导,约翰·赫特、理查德·伯顿、苏珊娜·汉密尔顿主演。

这部影片的豆瓣评分只有7.7,而原著小说的豆瓣评分高达9.4,毫无疑问,是失败的改编。若要完全还原原著的思想精华,没有几十集的剧集是不行的。除了主角温斯顿和朱莉娅,还要增加几条故事线,不然缺少剧情大段的哲理显得说教意味浓,娱乐性、可看性差。

影片的背景是1984年,世界大战后,世界分为三个超级大国——欧亚国、东亚国和大洋国。 大洋国是个极权主义国家,最高领袖"老大哥"的权力至高无上,他制定了很多违反人性的法律:禁止书写、禁止集会、禁止男欢女爱等。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被党的思想警察监视,甚至历史也要完全按照党的需要随时改写。一旦有人违背法律,轻者接受洗脑,重者处以极刑。

大洋国的人们习惯了这种生活,每天机械麻木、浑浑噩噩地生活。男主人公温斯顿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无力又无助,他怀念那个思想自由的时代。他写日记、嫖娼,甚至和女主人公茱莉亚发生肉体关系,以此来反抗"老大哥"的思想钳制。东窗事发,温斯顿和茱莉亚被抓捕,党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洗脑和身体上的折磨,二人终于出卖了对方,重新过回"循规蹈矩"的生活。

压抑到窒息的氛围

如果你习惯看爆米花电影,那么《1984》不适合你。

这部电影不能引发任何的观影愉悦感,整部电影都笼罩在压抑到窒息的氛围里。

灰暗的历史片风格,接近于黑白片。就算是最生机勃勃的绿色,在这部影片里也是晦暗的。

"谁掌握过去谁就掌握现在,谁掌握现在谁就掌握未来。"、"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电影直接引用了原著里的语录,再荒诞的话经由"老大哥"说出来,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老大哥"无所不能,永远正确。

"老大哥正在看着你!

"电屏幕里的"老大哥"时时刻刻都在盯着大洋国的群众,观察他们吃喝拉撒,睡觉、做操,总之,一切活动。除了日常监视,人们还要集体坐在电屏幕前接受"老大哥"的洗脑,听他扭曲事实、颠倒黑白。

比电屏幕里的"老大哥"更可怕的是思想警察,他们潜伏在群众里,可能是家人至亲,在没有防备的时候给予致命一击。

苦中作乐的爱情

温斯顿和茱莉亚年龄相差很大,这段忘年恋来得突然,两人无意有意在人群里互相多看了几眼,温斯顿收到茱莉亚写了"I love you"的纸条,两人开始密谋幽会。

女主人公茱莉亚年轻有活力,她不关心政治,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她费尽心思搞到"真的"面包、咖啡、糖、茶叶,与温斯顿分享美味的食物。这些食物我们现在看来再平常不过,但于电影里的世界而言,它们已是人间极品。

因为党供给的食物没有食物本身的味道,或者所有的食物都一个味道。为了避开"老大哥"的监视,温斯顿和茱莉亚到很远的树林里约会,在无人之处"放纵"自我。 整部电影的氛围都很压抑,此处的"放纵"也是压抑的。

他们经常换幽会地点,有一次茱莉亚偷偷化了妆,穿着更显女人味的裙子,让温斯顿眼前一亮的同时也给这个灰暗的世界增添了一丝色彩。好景不长,该来的噩梦终于来临,温斯顿和茱莉亚的事情被思想警察发现,二人被逮捕。

绝望到无望的折磨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在友爱部,核心党员奥勃良对温斯顿进行了非人类的拷打和洗脑。

奥勃良在温斯顿眼前竖起4根手指,问温斯顿是几根,温斯顿回答4根,奥勃良加重刑罚,反复几次后,温斯顿回答不知道。奥勃良最后使出杀手锏——让老鼠咬温斯顿的脸。因为童年阴影,这成了压倒温斯顿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遮阴的栗树下,你出卖了我,我出卖了你。"

温斯顿在酷刑下屈服了。后来他出去了,他不再对茱莉亚有感觉,也不再与她幽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到底是一个积极的故事还是一个消极的故事取决于你怎么看。如果你是乐天派,可以理解为要一个人屈服需要经历那么多酷刑受那么多苦;如果你是悲观派,可以理解为再意志坚强的人也会屈服。

世上就有三种人,即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这三种人的目标是完全不可调和的。上等人的目标是要保持他们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高等人交换地位。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而才顾到日常生活以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

两个小时的电影篇幅实在太短,乔治·奥威尔在原著中关于阶级的思想并未在电影中得到呈现。想要原汁原味,还是得看原著。

王小波说:"我在大学里读到乔治·奥威尔的《1984》 ,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

《1984》里描述的世界是我们所处现实世界的升级版,向我们洗脑的"老大哥"无处不在,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识破他们的意图,理智应对。

图片来源:网络

 短评

1984年拍的1984,政治意味浓厚,甚至可以说,太浓厚了。约翰赫特表现十二分适合这个片子,反而是某些情节处理难以认同。三星半。

6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约翰赫特演技好得不行!声音控制力也超强!以及他苍白瘦削病态的身躯实在太美丽太适合了!(和奥勃朗也是基得很直接,推开101房门后的场景设置很妙啊,奥勃朗怀里的温斯顿有种脆弱的少年感,抓住奥勃朗的手就抓住安全

8分钟前
  • 追击野槌蛇
  • 力荐

复习了一下约翰赫特的英国版电影,整体而言美术方面更出彩。蓝灰黑的三色调+颓败的废土风,另外士兵的制服颜色选择了二战德国党卫队的黑色,头盔则酷似二战苏军的SSh-40钢盔,可以说相当含沙射影了。

9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11分钟前
  • 朋克布莱克
  • 力荐

看完的时候感觉背上的冷汗都快把衣服浸湿了,不由得让我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产生了新的怀疑与反思。影片所构造的专制集权统治的思想理念简直天衣无缝,令人不寒而栗。自由真的就是说出2加2等于4吗?那么2加2究竟为什么等于4呢?

16分钟前
  • 颟顸潆洄
  • 力荐

你可能在七点半见过,你可能在某社交网络的热门小组里见过,你可能打开手机电脑书籍就见过~你可能不知道自己见过,但是老大哥见到了,他见到了你的一切,所以要用近乎耳语的方式说出简单的三个字,并且期待能传达到另一端

17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力荐

温斯顿被改造后,以其正统思想在党内步步高升,最终成为了老大哥,改名苏特勒……然后……被一个绰号“V”的面具男击败……远没有小说给人的感觉震撼.

19分钟前
  • 谬谌
  • 推荐

历史讽喻。

20分钟前
  • nova2702
  • 力荐

很多年前看《1984》就觉得讨厌,讨厌这样的故事,更多的是讨厌里面所描绘的世界,如今看到这部电影,书中描绘的世界具象化呈现在你眼前,那种讨厌只增不减。再联系到最近两年的事,这种讨厌开始演变成呕吐。

24分钟前
  • 没有枪的牛仔
  • 推荐

莫名觉着男主长得像“王小波”,但明明又是不像的。男主从小到大都留一个发型,所有成年人都穿一样的连体服,无所谓潮不潮咯~片中出现"BB"(缩写),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李BB,想了半秒钟才觉得是Big Brother的缩写。。。o(╯□╰)o

26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这个电影词条消失之日,就是电影走进现实之时。

27分钟前
  • ୧⍤⃝🐷
  • 力荐

审讯者伸出四根手指:如果党说这是五根,你看到的是几根?男主:五根。审讯者加重用刑:你撒谎。再问:这是几根?男主:四根?再用刑:几根?男主:你说几根就几根。再用刑:几根?男主:我不知道。审讯者:这次有长进。

28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思想警察的钓鱼执法真的很恐怖,奥勃良使用食人鼠在101室磨灭温斯顿最后的人性。“Under the spreading chestnut tree I sold you and you sold me” 在遮阴的栗树下,你出卖了我,我出卖了你。这句剧中的歌词,暗示着爱情反抗的失败,悲凉又无奈。

29分钟前
  • Nero
  • 力荐

导演延续了乔治小说原著的压抑感,但是仅此而已,相比较书中各种对于集权政治以及反乌托邦思想的描写,影片显得过于片面以及沉闷,导演对于节奏以及情绪层面把握的失败让观影过程相当痛苦,让人感到煎熬,过于文学化的表达限制了影像的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还是期待芬奇的新版吧。

33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还行

《一九八四》是 [英] 乔治·奥威尔 的著名小说,原定书名“欧洲的最后一个人”,后更名《一九八四》曾经与50年代改编一部电影,80年芝加哥某律师代说服作者遗孀取得电影拍摄权,制作新版电影经过加紧努力并于1984年10月上映,《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思想犯” “双重思想”、“新语言”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之深远。“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有论家如是说。我没有看过原著,我想原著应该比电影更多内容和对社会的寓言吧,有机会拜读。著作首版于1949年,距今70年

35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做为反纳粹反人类影片的先驱,本片着实震撼。不停播报的洗脑视频、具化的数据、物资贫乏、文字狱、全面禁欲、抹杀个体认知与历史真相,等等等等。遭受独裁迫害的惨状逐一暴露,令人焦虑心惊,陷入无助的恐惧中轮回。过去现在将来均已死,何等的末世悲凉。

37分钟前
  • 麻麻睇
  • 推荐

拍的太简单也太多情了,没有展现出个人心目中那种奥威尔式的残酷冰冷,但理查德·伯顿最后的演出实在精彩至极;另外按照原作时间点在1984年四至六月拍摄,紧赶在十月上映,这种进度让影片制作有了丝行为艺术的感觉。

4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看了N遍,导演对不住奥威尔啊!

43分钟前
  • dionysus
  • 还行

1984年拍的一九八四,现实比小说和电影更魔幻

47分钟前
  • 天天打豆豆
  • 推荐

3.18 政治恐怖,具象化的一九八四,沉重的心和无处不在的注视。没有真,没有假,没有“我爱你”

50分钟前
  • arlmy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