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爱这部剧非常好看,非常有意义。也很让人值得回味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kiki204629(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9314284 印度小青年为买房假结婚的故事,这个故事放在我大天朝也一样成立,甚至有更多无奈和感同身受吧。买房是亚洲很多国家年轻人的痛,房价涨起来就根本没原则的任性来,但你想观望等着它回落下来,真心不现实! 在印度孟买这样人口密集的城市,房价却是让男主这样收入中上又稳定的年轻人也望而兴叹。一家几口挤在铁路工作的父亲单位宿舍,而父亲退休后,这份福利也即将被剥夺。买房就成了桑仔最急迫的刚需,而报纸上刊登的住房计划则让他看到了曙光。可惜自己的暧昧对象,女上司只是当他备胎,眼看希望破灭的桑仔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和同事妹纸——同样想有自己房子的女孩卡丽娜,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假结婚先把房子弄到手再说。 男主一开始就动机不纯,和女上司的暧昧到和同事妹纸协议买房最后却意外的找到真爱。这故事一开始你我就猜到了它的走向,但一边看又一边又很多共鸣。我们这代年轻人,生在最好的年代也是最有压力的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但以前的包分配包分房年代也一去不复返了,对于中国人来说,买房才能安定,好像是个不变的道理。小夫妻要结婚,第一件大事就是要有个小窝,这已经是衡量年轻男孩能不能顺利娶到老婆的标准了,不管基于爱情还是其他基础(据说,日久生情是权衡利弊的结果,而一见钟情就是见色起意的效果了),大多数女孩选择男孩结婚的基础就是必须有房,在适婚年纪的青年人很少有实力自己可以搞定这件事儿,所以买房这件大事儿就要啃老了,中国人一辈子都在为了“房”事努力奋斗着。
近两年印度电影在国内上映还是挺多的,也不少好评,可见印度电影发展得越来越好了。
现在又看了部新电影,还真是挺新的,根据豆瓣上的标记,国内观看过得人很少。
电影讲的是关于买房的事,故事地点是印度孟买。
孟买是印度最大海港,人口最多的城市,经济、交通、旅游发达,印度宝莱坞大本营,移民多。
众所周知印度贫富差异很大,土地还不是公有制,因此楼房在印度少,富豪又多,抬高了房价。 贫民窟和城中村占大多数,所以拆迁难,再加上宗教信仰和家族等因素,印度人一般是聚居。因此印度楼房和大多数普通民众没有关系。
言归正传,男主为了想买房,不再住在父亲公司所提供的宿舍里,而且他父亲还有一个月就退休到时宿舍就不能住了。
他看到报纸上的政府房屋计划,51平米只需500W卢比(47W人民币),可以说是很实惠了,他的工资是5W卢比(4700人民币),想着通过分期付买房,可是那个住房计划的唯一前提条件:提供给夫妻。
虽然他有暧昧关系的上司“女朋友”,但是对于有对象的女上司来说,桑杰完全就是个铁打的备胎。
只是女上司对象不在的寂寞空虚冷时的纯属一个陪伴品。
随后在宴会遇到了同公司的卡莉娜,于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没能忘记你容颜。
当去公司申请贷款时,偏偏是卡莉娜(应该是财务部)拒绝的桑杰的贷款。
殊不知卡莉娜也有买房的共同梦想时,他们很快一拍即合。
卡莉娜是希望和对方一起分担责任实行AA制,两人相爱有个属于自己的房子,而不是母亲所希望的那样,赶紧嫁入土豪男友家里,做个家庭主妇,这样就可以不用住在天降灰尘的租房里。
很快,各自都向对象摊牌了,选择追求自己的理想。于是桑杰和卡莉娜决定一起结婚买房,相处过后很快就有了感情。
当桑杰为了向女上司借支票付首付时,桑杰只好“以身相许”。
后来卡莉娜很快就知道了,即使真相大白,桑杰并没有做出对不起她的事,但卡莉娜还是心有怀疑。
于是她觉得和桑杰是个错误的决定,两个人应该是相识恋爱再结婚买房,而不是先结婚买房再恋爱。
桑杰父母对男女主的结婚动机产生质问:没有房子,你们就不结婚了吗?你们是为了房子还是因为爱情结婚?
《方寸之爱》是喜剧,自然是圆满结束,是的,误会彻底化解了,彼此都说出了真实心意。
最终房子到手了,也快乐地结了婚。人生赢家,Happy Ending。
买房是人生重要大事,虽然物质,但和幸福有着直接关系,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易之事,有的要付出一生积蓄,甚至有的难于登天。
虽然现实很骨感,但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梦想还是要有的,希望大家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有个属于自己的房子。
《方寸之爱》不太追究细节的话感觉还是挺接地气和写实的,幸运的男主,没有太多尬舞尬唱,虽然电影戏剧化了买房大事,但毕竟是喜剧电影。
电影中文名挺有意思的,方寸之爱,顾名思义,细致到寸,房子的每一寸都是爱,那便是家。
就像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家,是由住在里面的人定义的,而不是房子的大小和墙壁。
当我看到最近几年印度电影的发展有目共睹的厉害,和国内电影的一堆乱七八糟的电影名和不走心的剧情,只能望而生叹。
印度电影“四连击”
令狐笑
在重古装、虚玄幻、尬IP、疯流量等几波潮水过后,影视市场的裸游者现形,实力派、原创力的价值重新扬眉吐气,现实主义题材喜迎春天。值此创作新时代,在自强奋斗之际,我们不妨来看看他山之石。我能想到的,莫过于印度电影连环打出了漂亮的“现实题材四连击”了。
第一击,2012年的《三傻大闹好莱坞》,用喜剧的手法讽刺了印度“填鸭式”应试教育的弊端,惊艳了奥斯卡,打进了中国观众的共鸣区。三个苦哈哈的学生,在家长式的强行干预下,咬牙考大学,“填鸭”混文凭,最终发现爱好、快乐最重要,经历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高考的我国学子们,心有戚戚然。
第二击,2017年的《摔跤吧!爸爸》,讲述一个原本有重男轻女情结的摔跤手,化身“虎爸”,把女儿培养成世界级摔跤冠军,乐扇“直男癌”,笑讽印度的体育体制和官员。
第三击,2018年的《起跑线》,片名直译为“印度的中产阶级”,但这样所谓的阶级,在学区房面前不堪一击,笑料百出,孩子教育、贫富差距这样现实的印度社会问题,让你笑着笑着就能哭出来。
以上“三击”,已经过票房和口碑的双检验,都是中国观众直观可见的。我要说的第四击,当然不是挂着“大片”名头的咋咋唬唬的《巴霍巴利王2》,事实证明,印度版“大而无当”同样毫不讨中国观众的喜;我说的“第四击”,是一部叫《方寸之爱》的电影,耐飞和印度当地公司合作制作,反映的是“房价高,买房难”。电影一开头,男主角桑杰穿着背心短裤,披着迎风飘扬的披风,站在屋顶,眺望远方,像个心存高远的超人,嘴里却叼着个牙刷,望着的不过是对面的精装商品房,幻想着自己也能在这个城市有个自己的小屋,不用快三十岁了还和父母挤在铁路公司分配的又小又破、每天挤公共厕所的宿舍。虽然他算是很有出息的年轻人,在进门需要刷卡的银行上班,但孟买的房价分秒着让他“虚假白领”。好在,机会来了,印度政府出台了针对年轻夫妻的廉价买房政策,为了实现买房梦,桑杰上演了一出“假结婚买房”的闹剧。看到这里,观众是不是忍不住开始情感共鸣了?荒诞令人啼笑皆非,现实问题总是一针见血。
如上所述,就这现实题材加喜剧的“四连击”,印度电影足以令我国观众惊艳,感觉说出了我之未说。另一方面,这样的印度电影,也是转型后的新时代印度电影,是印度电影的再一次成功展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度电影“宝莱坞”凭借载歌载舞的《大篷车》、《流浪者》等,就曾给中国观众印象深刻。看着邻国的文艺工作者成功用现实题材赋予特色歌舞以新生,不由得让我们也对中国电影的现实题材见贤思齐,并满怀信心。
1每天叫醒我的不是梦想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也不是梦想,而是宝宝在耳边的嘤嘤嗯嗯声。 昨晚把宝宝哄睡后,宝爸找了个印度电影,我俩看到凌晨一点多才睡。宝爸是个资深印度影迷,在他的熏陶下,我也开始喜欢印度电影。 2向左走向右走 刚好遇见 看的是《方寸之爱》,又名《每平方的爱》Love Per Square Foot (2018)。主要内容是银行职员桑杰与卡莉娜都梦想拥有自己的房子,却无法挣到足够的钱,因此二人决定假结婚以获得取贷款资格。 桑杰和卡莉娜供职于同一家银行,桑杰是计算机工程师,在9楼办公。卡莉娜是贷款审批员,在2楼办公。桑杰对公司的已婚富婆HR小姐姐沉迷难以自拔,正在搞婚外情。卡莉娜也有个保守、单纯的富二代男友。 像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两人看似永远不会有交集。 不过,在一场婚礼上,两个人各自落单,临时凑成舞伴。这第一面,其实已经电闪雷鸣、金石火花乱串了,只是俩人都还没有意识到——一见钟情。 3确认过眼神 你就是对的人 后面俩人从从协议假结婚到确认彼此为对的人,找到真爱。最终物理的“家”(房子)和精神的“家”(家庭、爱情、伴侣)双丰收。 中间有爱的心动温暖、误会纠结、果断、忠诚、固执、心痛……俩人终于走到一起不容易。 彼此心中有爱,是基础。桑杰做出让步,将房子直接转让给卡莉娜,挽救了感情危机。 4源于现实 不是现实 影片题材很现实,普通人心酸的买房梦想也是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痛。 但电影终归是商业化的,源于现实又不是现实。 男女主角的高颜值又是我们普通人所没有的,俗话说好看的人运气都不会差。 他俩原本都有个很有钱的备胎伴侣,可以轻松送他们房子,他们还是坚持自己买。他们因为领略过高处风景,并知道那不是自己要的,才这么义无反顾地开心快乐地投入自己买房的压力中。而现实中更多的普通人则一边承受买房压力,一边幻想有高处落下的捷径,心旌摇曳,徒增烦恼。 还有就是他俩都是当地土著。在中国,土著是不差房子的。真正被房子困扰的是年轻一代的学生,进城一代,房子对他们的意味更现实:归属感,主人身份,孩子上学…… 5人生代代无穷已 买房人永远在路上 影片结尾是男女主角在新居里,开启美好的新一天,洗漱、早餐,出门上班。 透过窗户,对面平房顶上站着又一个满脸写着买房梦想的男子,圆瞪着这边漂亮的崭新新楼房——一如当初蜗居时的男主。 一个故事结束,另一个故事又开始了。
美国流媒体影视公司Netflix(网飞)进军印度娱乐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房事”开刀。
影片《方寸之爱》(Love Per Square Foot)对此一点都不羞涩,不光是国内,房事对于印度国民来说也是一个心头痛。
30年来,孟买作为印度最大的海港城市,其房间上涨了600倍,在2010年,一度超越北京、上海,挺进世界房价榜前十。
2015年,孟买人口超2100万,
2017年,孟买房价达7717美金每平方米,约合人民币48000元每平米。
普通国民在印度买房的难度不亚于我们在超一线和一线城市扎根的难度。最近内地连续剧《北京女子图鉴》荒腔走板的展示了一出中国女性北漂的挣扎岁月,被一大波影迷吐槽不断,认为其核心价值观依然难以服众,所谓的女权也走样发福,备受指责。
那么来看看宝莱坞电影《方寸之爱》又是如何谈论房事,还有印度女性身份认同的那些事儿呢?
房事必定会涉及两性关系和社会价值,婚姻、爱情、面包、家庭和文化都会成为角色们目标的阻碍或者动力。
对于印度来说,女性的自我认同,女性在社会中相对弱势的地位,还有婚姻中男性传统的主导地位,包括婚姻和宗教关系,都在影片中得到了相应的呈现。
网飞拍的影视作品,的确是大数据分析过的啊,当地影迷关注的焦点都会在他们的产品中得到体现,这就是数据与共情的关系。
在《方寸之爱》中,两位男女主角都是孟买买房大军中的一员。
男主桑杰,是都市白领,程序员,却一直和父母蜗居在父亲分配的职工宿舍中,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早上还得排队上厕所,每每看见家对面公寓里的家庭都会心生羡慕。
在他心中,没有房就没有生活,更没有爱情,无法获得城市的认同。
女主卡莉娜,负责公司的员工贷款审批工作,正儿八经的都市白领,也梦想着有自己的一间小房子,她和离异的母亲蜗居在亲戚遗弃的小楼中,楼上邻居一旦开始运动,楼下就会遭殃。
卡莉娜的母亲早早为她做好了婚纱,希望她嫁出去,最好是有房的本地人。
为了引发剧情冲突,编剧为两位主角分别设置了对应的二级人物。
桑杰的女上司,是印度社会中难得的女强人,她喜欢把下属当做奴隶一样使用,以自己的权力和美色牢牢的控制住了桑杰,而她其实是有夫之妇,而且其丈夫和桑杰还是好友。
卡莉娜的未婚夫是典型的富二代,住在上一代的大房子里,佣人成群,衣食无忧,却一心只想做公益,逃避现实。他不认同卡莉娜想拥有一套小房子的心愿,因为他觉得妻子本来就是男性的附庸,独立是她们最不需要的东西。
两人意外的公司的聚会一见钟情,再见倾心,而且政府发布的购房优惠政策更为他们的感情添了一把柴火。
政府规定,法定夫妻可以以优惠的价格购买的配套设施完善的公寓房,套内50多平米的这套小房既成为了两人爱情的机遇,也成为了他们的情感的阻碍。
为了买房,两人决定假结婚,按照桑杰的话来说,拿到房子后,结婚注册的隔壁就是离婚办理处,他们以为爱情和房子可以分开,但最终他们发现,那份动心更让他们纠结。
首先,他们的爱情开始于谎言,双方都在试探对方的真情实意,一旦感情和房产扯上关系总是显得功利和虚伪。
其次,他们都有他者的羁绊,桑杰一度为了拿到公司贷款申请,不得不和女上司发生肉体关系,这无疑让卡莉娜难以接受;
而卡莉娜的母亲认为,屌丝桑杰怎么能比得上之前的富二代呢,一见钟情真的可以打败现实吗?
更令卡莉娜母亲抓狂的是,她们两母女信奉的天主教,与桑杰一家的信仰天差地别,习惯自然不大相同。
一路的情感隐藏,动机不纯,家庭纠纷,社会围剿,让两位主角不断在事业和家庭,理智和情感,物质和爱情的两端进行抉择。
误会的扩大,自我的怀疑,旁人的压力让他们那场企图“瞒天过海”拿到房的婚礼变得岌岌可危,一戳就破。
《方寸之爱》注定是童话,是对于善的一碗鸡汤,片尾两人主动揭穿了骗局,同时也敞开心扉,让双方看到了自己的一片真心。
虽然先上床,再补票;先有房,后谈爱,
在误会解除,真心揭露的一刻,影片送上了大家欢的俗套结尾,算是给影迷们的一针藉慰吧。
《方寸之爱》相比于传统的宝莱坞电影不算优异,甚至有投机取巧的算计成分,困难在影片中都已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一片轻柔,不触及真正的社会底线。
但在印度的特定语境下,它依然做出了突破。
《方寸之爱》展现了印度女性的新形象。他们大胆追爱,具有独立思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卡莉娜无法认同富二代男友的圈养式婚姻。她追求的男女平等很简单,就是夫妻对于家的平米同时享有权利和义务。
在嘟嘟车上,桑杰开玩笑的提出要卡莉娜平坦车费,卡莉娜欣然同意,这是男性对于女性的全新认同,也是女性不光追逐权利,同时履行着自己的义务。
在购房遇到困难时,卡莉娜主动就提出夫妻两人共同承担房贷,为自己的房子付出,才能天经地义的去享受它带来的便利和温馨。
片中,诱惑人的女上司也是印度影视作品中难得的女性表征,控制着一群男性下属,把他们当做工作上,甚至是生活上的奴隶,虽然偏激,但结合印度特殊语境来说,不得不说颇为大胆。
《方寸之爱》毫不掩饰的呈现了,两性地位的不同,社会贫富差距的巨大,还浅尝即止的触及了宗教。
这些印度社会的冲突和顽疾,被影片以喜剧的方式表现出来,无疑能够获得印度观众的共情。
其主题闭合不算复杂,男女主角看清对方的真心,最后宁愿舍弃房子也要爱情。
两队二级人物也对照式的表现了主题:
家不是由几面墙来决定的,不是由房子的大小来决定的,而是里面住的人决定了这个家的成色。
桑杰的父亲为了一家人有居所,放弃了自己唱歌的梦想,在铁路局当了广播员,虽然家族三代人都没能在大城市买上房,但并不影响他有着一位深爱他的妻子。
另一边,是桑杰的女上司,虽然身居高位,拥有豪宅,可以轻松再购置房产,但依然对自己的丈夫不信任,需要靠引诱下属来激将自己的丈夫,获得家的温暖以及丈夫的关注。
她有句台词值得玩味,她拒绝一开始痴迷她的桑杰提出的性要求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不是我的家,就连这张床也是属于我丈夫的,所以我们不能在上面办事儿”。
家,不光是物质的,同时也时精神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家的属性和状态。
房子能不能成为家,不是大小,好坏来定义的,而是住在里面的人。
但胖哥并不是希望矫枉过正,爱情不能没有面包,精神离开身体和物质的支撑也会幻灭和变化。
你看片尾,有了公寓和爱人的桑杰从家中看到了对面的贫民楼上的小伙子,那是他以前站过的位置,他微微一笑,没有完全关上门,而是为这个正在看过来的小伙子留了一个可以窥见屋内的缝隙。
有梦想的人,肯努力的人,最终就会有得“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房子,爱情,或者其他,是人生中最美妙的经历。
《方寸之爱》是定制产品,它的优点是保持了宝莱坞电影的影视元素,另外,就是它说出了人们真正关注的地方。
反观我们,十个人中九个都在讨论房子,在买房和婚姻拉扯上严重的不正当关系时,我们却没有大量表达这一社会现象的影视作品,甚至诡异和遗憾。
近来颇受争议,但票房大卖的电影《后来的我们》在片中对于北漂和群居房的文艺性呈现立刻引发了影迷的狂热讨论和拼命追忆,可见房事在影视作品中对于中国影迷来说具有的高度共情性。
而我们的影视制作者,是羞于表达,还是看不上这一母题呢?
印度电影最近势头有点猛啊,总是直戳社会痛点,让人看的扎心。
这不,印度又拍了一部关于“房价高,买房难”的电影————《方寸之爱》。
男主桑杰,银行技术工程师,月薪五万卢比(人民币4000),自认为是中产阶级,但生活其实很苦。
桑杰时常站在屋顶,刷着牙,幻想着能住上大房子,过上精致的生活。
但现实很残酷,工资远远赶不上房价涨得快,买房什么的,想想就好了!
桑杰一家三口挤在父亲分配的职工宿舍里,桑杰都没有自己的卧室,睡觉都要打地铺。
好巧不巧,还有一个月桑杰的父亲就要退休了,这意味着公司就要收回宿舍了,这也意味着一家人马上就要露宿街头了。
怎么办?收拾收拾就灰溜溜的离开吗?
不!桑杰迫切的想买一个房子,留在这个城市里。
而女主卡莉娜是一名银行贷款审批员,和男主同在一个银行上班,生活也是一穷二白。
她和母亲住在破旧的公租房里,掉石灰什么的简直是家常便饭。
此外,还面临着被政府驱逐的窘况。
卡莉娜还有一个马上要结婚的男朋友,男友有房又有车,典型高富帅。
但是却有些直男癌,他希望婚后卡莉娜做家庭主妇,和公婆一起住。
而卡莉娜是一个思想独立的人,希望能和男友共同还贷,共担责任,买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
就这样,最终卡莉娜和男友不欢而散。
买房成了男女主心中的一件大事,一件迫切解决的大事!
急于买房的桑杰向银行申请贷款,但因为工资不高,被拒。
卡莉娜则婚事告吹,买房也遥遥无期。
两个人心里苦啊!你说命运咋就那么不公呢,买个房咋就这么难呢?
这大概就是所说的,没钱人的生活大致相同,一样的买不起房,开不起豪车,而有钱人的生活却千姿百态吧。
但天无绝人之路!
此时,印度政府正好推出了一项廉价购房政策,但只能是夫妻才有资格购买。
于是,桑杰找到和他关系暧昧的女上司拉席,但拉席只是当桑杰是备胎。
此时,拉席内心OS:备胎还想转正?结婚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兜兜转转,为了房子,机缘巧合之下,男女主决定假结婚。
为了利益(准确的说为了房子)而结婚,自然在生活中免不了磕磕绊绊。
因为结婚之前两人并没有进行生活上的接触,所以无论在宗教信仰、饮食习惯上,两人显得格格不入。
中途,为了房子的首付,桑杰和女上司拉席又纠缠在了一起,导致两人误会加深。
最后,当然是一贯的大团圆结局。
桑杰真情告白卡莉娜,还把房子转移到了卡莉娜名下,两人由假结婚变成有情人终成眷属。
像极了童话故事书的结尾: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也算中规中矩,不算惊艳,但是直戳社会的痛点。
印度青年买房难,我们中国青年买房同样难。
买房的痛,大家都懂!
说起买房,哪个不是一把辛酸泪,欲语泪先流。
生活,从来不是电影,为了买房子而假结婚,从来不是明智之举。
因为电影中的男女主都算是本性善良的人,所以电影才那么温馨、感动。
倘若男主或女主都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结局可想而知。
如同女主卡莉娜后来所说的那样:人们应该和那个相爱的人一起买房结婚,而不是和那个能一起买房的人结婚再谈感情。
这部电影,其实也在告诉我们:买房,是为了有一个家,而房子不等于家。家是由住在里面的人决定的,而不是由你房间的大小和墙壁
第一次看到印度电影印度人英语发音这么标准的,仅限于短句。男女主角女二号,都好漂亮,尤其女主角有混血的感觉。印度人为买房子而结婚,中国人为买房子而离婚,都是为了在大城市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家,确实不易。本片带着好莱坞的一点影响,包括开头的rap,女主的独立思想,而在真实的印度社会女性地位却普遍低下。让我不太满意的是,男主一直甘心做slave做了三年,毫无男人的骨气,而他和女上司明显门不当户不对;然后仅是为了良心好过而告诉女主,他还不确定是否上了床的事实,这更是缺少男人的担当,自寻死路;直到最后才骨气勇气才告白女主早就说了的“I Love You”,如果他真的睡了上司,又或女主真的不会原谅他,难道他就这样无私得免费供房子,他就冒着可能永远无法拥有自己房子的危险?也许这就是唐僧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高尚境界吧。
忽略他们一路运气开挂的事实,特别喜欢投影和地上房屋平面图的部分。
把钱都给印度导演系列。虽然一切都是别处,似乎一切又都是此处的。
一个知三当三并在充当小三的这段关系里骑驴找马的男的,一个背着未婚夫和别的男的在火车站接吻的女的,俩人锁死挺好的。
耐飞这个触角伸得够远啊
想法不错,没拍好~~~~~
有两句台词不得不提,只记得大概的意思了,一句是“中产阶级那么努力赚钱容易么”,另一句是“城市空间那么小,让年轻人接吻的地方都不够”,能提炼出全世界中产阶级的真实隐痛,奈飞进军印度的第一作已经赢了。
拍出了伦敦风时髦感
第一部印度网飞电影,很不错,卡沙尔帅,女主太美了,剧情很不错,这也是现代好多人的问题,很真实,很喜欢,兰比尔友情出演,哇哈哈,惊喜
孟买男女为了低价婚房假结婚的故事,依然是一些爱情故事,但是也点出了大城市的年轻人买不起房的社会现象。
我们想要不是房子,而是一个家。印度小青年为买房假结婚的故事,男主一开始就动机不纯,和女上司的暧昧到和同事妹纸协议买房最后却意外找到真爱。开场和结尾都有个身披斗篷的年轻人心怀大志望向远方,它告诉你这故事不是典型,而是这社会共同的问题。感觉Netflix的宝莱坞出品让歌舞部分更国际化
又是印度电影来扎心,尽管只是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但故事中所蕴含的对高房价的社会话题的人文关怀是这个故事里最大的亮点,印度人民为了买房假结婚,而在中国却是为了买房而假离婚……
2个多小时的爱情肥皂片...居然也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印度片,的确不负我。音乐加分;场景色彩光线等,加分;剧情,加分。虽然并不是没有瑕疵,个人感觉部分内容可以删减。4.5星推荐
女主母亲第一次听到女儿控诉:“我不想成为你!”时怒不可遏。女儿出嫁那一天,她说:“你不必成为我。我为你骄傲。”这是传统观念的进步。
3.5居然看到了维杰·卡沙尔跳舞了,还以为会在性格男星之路上一路走到黑呢,年轻导演用浪漫与轻柔的眼光描绘当下孟买年轻人的生活,他们渴望逃离父辈的道德束缚,拥有自己的人生之路,房子与家庭的矛盾,宗教与爱情的冲突都用喜剧的方式轻松解决,孟买街头的风景和人都如此鲜活,非常喜爱这座城市
以为是反映社会,没想到是反映习俗。
印度房奴, 一路运气开挂的男主,结局标准式的大团圆
2019-3-3
家,是由住在里面的人定义的。近几年印度电影有点出色啊,惊喜很多。
印度房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