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穷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安慰。
我很小便离开出生地,来到这个大城市,从此再没有离开过,我把这个城市认作故乡。这个城市一切都是在迅速变化着——房屋、街道以及人们的穿着和话题,时至今日,它已经完全改观,成为一个崭新、按我们的标准挺时髦的城市。
没有遗迹,一切都被剥夺得干干净净。”
忆及王朔笔下这段怅惘的小说开头,是因为被《广告狂人》第1季将末时那个柯达轮盘幻灯机的文案给煽了一下。集剧里,继内心的隐秘被手下窥得端倪、继获知非血亲弟弟自缢、继间接了解到妻子的不快乐源于自己的不专一等等之后,身为创意总监的男主人公构思出了一则“温情脉脉”的广告,引领消费者返身重拾家庭、亲人之情。这一回,他用的是“怀旧”这味永远奏效的抚慰灵药。
“怀旧”之灵光,在于它可以在时间的维度上为我们提供一片与既往家园故土的“黄金时代”保持联系的心理空间,让我们借以暂时性缓解因个人整体性和伦理确定性匮乏或丧失,因曾经赋予人际关系、社会观念、个人经验以统一性价值观的崩溃而生发出的焦虑、不安、失落、茫然。
电视里围绕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广告行业所展示出的世态浮生,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神魂颠倒——执著于奋力往上爬故而使出龌龊手段也在所不惜的“才俊”,懂得开发自身资源旨在觅得优越归宿的女秘书,不放过任何一次寻欢作乐机会的老板,小心翼翼藏住自己非常性取向的男白领,永远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丈夫内心世界的抑郁主妇,也算装的文艺中青年,以及他们“娶般配的找心爱的”式的婚内婚外关系,男权当道的社会风习,……。奢靡耀眼得阴霾溃烂的世界里,“幸存者”尤能显出不可思议的魅力。譬如男主人公丹•德瑞柏,他的经历和品格或许不及他堂堂的仪表那么完美,但他敏感、幽曲的内心始终保留有一块柔软的天地,在受到要挟的最后时刻毅然选择了宁为玉碎;譬如与一干同事格格不入的女孩儿派格•奥尔森,独立、善良、自强,秉持自己的生存原则闯荡曼哈顿,与城府的话语机变、取巧的长袖善舞绝缘。我因为牵挂此二人的命运而不准备追看这部美剧接下去的几季,阿Q地相信就此可以避开弄不好再看一出“沧浪之水”的可能。
我并且相信,单纯、本真、人的个体自由与自主、……,都必遭断裂时代的车轮碾作齑粉,借助于“怀旧”建立起的种种琥珀色泽的甜蜜想象,我们劳顿的心灵舟船看似正迫近故里的港湾其实却可能被推向了更遥远的地方。
不知为何,丹•德瑞柏总让我想起早他40来年“活跃”在纽约的另一个男人——杰伊•盖茨比,在炫目之后的灯火阑珊时,在纵乐之后的酒醒人散处,他们一道跌入悲哀无尽当中,盖茨比因为幻灭,德瑞柏则出于落寞。他们,大约都不具备心灵与肉体那良好的,同时也颇可鄙的自愈能力。
2 ) 《Mad Men》的观剧指南
以下是关于《Mad Men》的观剧小指南:
1. 该剧是讲述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曼迪逊大街上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Don 又名Dick的故事。最佳观剧体验是看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是那个时代的人,看完之后站在现代人角度去批判。
2. 此人在个人道德和情感方面具有严重问题,比如说他冒名顶替为了逃兵役,又比如说他婚内出轨多次,对待下属比较苛刻。可以说某个层面上他就是混蛋。所以建议年纪小于30岁或是正在找寻一部浪漫唯美的电视剧朋友,请勿要观看。毕竟这部剧真的是人人都有道德瑕疵,承受能力差或是三观未能成形朋友请勿找虐。
3. 建议观剧人群是有一定判断力的成年人、职场社畜和业界人士,会有强烈的共鸣。
4. 不可否认他是广告创意届的天才,会看透广告的本质就是为人们编织一个名为幸福的美梦。虽然,他常常带给周围人地是痛苦和破灭,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他更像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具像化象征,看似美好却又不断地挑战着你固有的生活。
5. 剧中的女性们,在职场和家庭中的困惑和压力导致她们看上去各个都患有心理疾病一样。还好哲学教会我们任何事务都具有两面性,女性本质上是人,仅仅是因为具有生育的能力就被要求在家相夫教子或是只能去干文职和接听电话的工作,承受着来自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和生理上的折磨。所以贝蒂的痛苦、佩吉的挣扎、琼的无奈、麦琪的愤怒都是与Don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许她们离开他都是发现了自己或是暂时想逃离这样的生活。
6. 剧中的男性们,在这座刚刚崛起的钢筋水泥森林里面每个男人都为了自己所求去挣去抢去谋划,他们对于女性既爱又恨。现实的残酷,让他们一次次崩溃又爬起,Don的迷失、皮特的困惑、莱恩的死亡,而看似最为轻松的罗杰,也会因为公司和家庭被裹挟着一步步失去了公司的控制权。
7. 这部剧如同蚂蚁世界般残忍,将活生生地生活毫无保留展现在你的面前,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泥沼中做着挣扎。作为看客你又能怎么轻易评价他们每个人呢?这些事情即便过了半个世纪仍然在发生,所有问题都还在,解决方法因人而异,结果也是各有各的好。也许正应了Don说的一样,广告实质就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幸福感,构建起这个幸福感的背后每个人都付出了不同的代价,可是他们最求的幸福感是否真的如约而至,那之后呢?每个人都在试图去抓住辛福感,却又以牺牲身边人的利益去获得。人人都在挣扎,人人都想逃离,被命运的裹挟感,都会让人无法适从。
8. 片头的动画,是Don从高楼下坠,周边都是他遇到的女人、巨幅广告海报,到最后他依然坐在沙发上喝着威士忌,想着下一个创意。在第七季最后一集的结尾是播放了一段可口可乐如同全世界大和谐的广告,最终定格在Don的脸上,你会觉他似乎暂时治愈了,然后再一次投入到滚滚红尘享受着每一次成功的喜悦,他就是那种需要不断去表达自己的人,属于那种浪子,接受金子但是不回头的那种。所以无论怎样,在外人看来他都是衣着光鲜永远有鲜花和美女的人。你对他只用羡慕、嫉妒、恨,却没有同情。
9. 如同开头提示一样,当你看到这里时,说明你是真的想去看这部剧,唯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那就是幸福的人生到底是什么样子?或许有时候只是为了快乐而已,其他都不太重要。
10. 最后出于职业病,我想说他们公司的人力资源是被Don给气疯了吗?每次他不告而别还能停职留薪,也是实力羡慕。小朋友们好好发挥优势,做职场上呼风唤雨的人才是王道,其他都是瞎扯。
3 ) 人生三岁看到老,全剧一季看最终
第一季的剧情比较散看似没有主线,但伏笔多多错过了你就看不好下一季。以下细节你注意到了么?如果没有,功课重新做哦~~
第一集:一个男人来到办公室,从抽屉里拿出一刀衬衫,取出一件衬衫换上。这个时候,所有女孩儿都将陷入一种Draper Spiral, 就是和接下来N位女性角色一起探寻,这位有着如花美眷和儿女绕膝的广告人究竟为何疯狂。
一群西装革履的Mad Men涌向脱衣舞俱乐部。一群女人过来搭讪,其中一个说:“I love this place, it's so hot, loud, and filled with men." 意大利籍的广告人Salvatore表示:"I know what you mean".(这句话是对于后来Salvatore受到男客户骚扰和最后出柜的强大的铺垫)
AE Pete Campbel 在给客户提案时,提了一个弗洛伊德理论(人类的求死本能People are living one way, and secretly thinking of the opposite.) 阴暗的想法显然不会受到任何客户的青睐,这将Campbel急功近利和低情商的特点体现了出来,但他不加掩饰的执着伴着敏锐的商业头脑有时候又颇为迷人。求死理论,或许能为他整整七季,在相对美满的现实中不断作死和觉悟交替提供一种解释。
第三集中,Pete差点被Don开除,但是Bert 的一番解释让观众明白谁才是这个公司的大Boss。如果说Roger Sterling的职责是收入,Don Draper的职责是产品,那Bert Cooper是树立着这个小小的Firm与整个商业社会接天莲叶的关系。在国产剧不管业务的都是拍马屁角色,在美剧中不管业务都是大人物。
本季对于Roger Sterling的介绍大都是侧面的但信息很重要哦。第七集中,他向Don的妻子Betty炫耀自己当兵时的功勋。除了炫耀,我们仍然应该记得这枚功勋,以及战争对于幸存者的影响。生命无常,及时行乐。
第九集片尾出现了骇人的一幕,柔弱的Betty射杀了邻居的鸽子,而Don呼唤她的昵称正是“Birdy"。这一枪打死的是她脆弱又敏感的心,和她勉强平衡着的生活。于此呼应的一个桥段是Peggy与Joan就如何打扮而争执,Peggy是一个天生的女权主义斗士,她挖掘自身潜质,追求自我价值,享受被需要和被欣赏的感觉,即便在感情路上一再受挫她仍然坚持自己。
女人味十足的Joan此刻没有感受到自己和Peggy是一伙儿的,因为她太迷人了,此时,她的女权思想只有机会体现在性开放上。第十集中,Joan劝说自己的大学室友,像男人一样用一夜情来解决烦恼,看到最后的人知道Joan有多强大,她成了第一个女性合伙人。
这季快要终结时,有了小角色Harry的桥段。Don与Harry探讨起客户一个新产品: 转轮式幻灯片,一帧帧如同时光机,一圈圈如同旋转木马,Harry回想起年轻时候一段摄影师的经历,那种憧憬感和对事物独特的见解。在大多数人眼里,Harry并无太大才华,个性上也无闪光点,但他对于自己的事业保持着简朴的热情和忠诚。N季过后,他做了一件整整七季里面对广告行业产生最深远影响的事:在广告公司引进计算机来进行媒介分析。
好啦,希望我的小笔记能为各位解读人物关系带来便利,广告人请看这里,我给我自己的主题帖拉个流量...
//www.douban.com/group/topic/84117637/ 4 ) 被“广告”误导了的疯狂人生
所谓《广告狂人》只是某个晕瓜翻译的中文译名。明显的有误导性。原文的名字Mad Men着实跟广告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就目前的剧情发展来看,主角Don的人生救赎才是Mad Men的重点。60年代的美国商业社会,广告业是商业风暴的核心,新颖、刺激、充满了幻想与挑战。所以一部描写60年代职场生活的电视剧,没什么职业比广告业更适合发展剧情了。浏览了一下五百多篇评论,发现很多人是因为“广告”这两个字才看的这部片子的,而且多多少少都有点失望。这个罪过恐怕要归咎于把Mad Men翻译成广告狂人的译者了。深深的替他感到委屈。但是无论如何,这部片子都是值得一看的:一个无名小卒冒名顶替了一个本不属于自己的名字和身份,混迹于蒸蒸日上的广告业职场,身边美女无数。出轨、婚变、Ones···商业片应有的兴奋点一应俱全。仅是这样的故事主线和人物设定就已经很吸引人了,再加上主演Jon Hamm的老派绅士的作风,俊朗的外形、内爆似的心里冲突。怎么说都是部不可抗拒的作品。
浏览影评的时候看到一篇将Mad Men和安迪.沃霍尔以及波普艺术硬生生扯到了一起的“文艺”评论。既然提到了安迪.沃霍尔那我就不得不发表点意见了。安迪不是第一个玩波普的艺人,只是比较有名而已,他的炒作伎俩在当时是登峰造极的。是炒作造就了安迪,不是他的艺术。这些炒作的伎俩大部分都是从广告人身上学来的。可以这么说,正是美国的商业文化,特别是广告业在60年代的疯狂发展,才造就了安迪一类的人。他的作品正是由美国的广告业和商品社会的发展才催生的。安迪应该感谢这些广告人才对。所谓艺术,从来都是少众的东西。从古至今,无论中外都是如此。连最具有大众性质的波普艺术,我们平常之人都很难真正拥有。更别说真正的欣赏和评价了。
所以这部片子的重点不在于什么艺术性,也不在于什么摇滚盛宴、裸体派对什么的。婚姻的不忠,生活中的隐瞒和欺骗、私生子、富二代的婚姻与事业......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商品社会的疯狂冲击造成的。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相像。无论在商场上如何风光,一个人始终是一个人,他/她必须要面对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诸多问题。这部片子是对那个年代整个社会的反思。而且相当的深刻。未必对我们现在人的生活没有启发。我们毕竟刚刚开始走美国几十年前走过的路。
不要看到什么东西都往波普、达达等这么艰涩的文艺词汇上套。放弃那些比较“文艺”的想法吧,正是这样的想法才使真正的艺术离我们越来越远。说到底,文艺只是一小撮人的光环或者保护网之类的东西。脱了这层壳,这些人连活着的理由都没有。如果每个人都能懂得所谓的文艺,那大部分搞艺术的都要失业了。学会看透“文艺”背后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看看第四季的第四集里面实验电影和人体摄影艺术家是怎么被警察赶得无路可去的。所谓60年代艺术的乌托邦其实是根本就不存在。还是那句话如果没有商业推手根本就无所谓60年代的艺术。也许有人会辩解说,我们是通过安迪才了解了美国的商业文化。那么我我要讲:现在有了更好的选择——Mad Men。比起安迪.沃霍尔投机一样的波普艺术,这部电视剧更加真实、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片中的很多桥段都似曾相识。我们的商业化进程才刚刚开始,50年前的Don可能会是明天的我,或者你。
5 ) 最后一集Don为柯达幻灯机做的广告创意——怀旧是旧伤口的隐痛
科技是种闪光的诱惑。
但往往有时候,大众追求的是比光新亮丽更高层次的意境——与产品产生某种感情的纽带。
广告最重要的是“创新”,创造出一种渴求(骚痒处),你只需要将产品如“止痒水”一般,介绍给有所需求的顾客。
人与产品之间的深层纽带是“怀旧之情”,
非常微妙,但却颇具影响。
在希腊语中,“怀旧之情”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旧伤口的隐痛”,比回忆更为有力的心中刺痛。
这个机器,并非太空船一般高新。
而是一架时空机,往返过去与现在,
带我们去到一个勾起痛楚的地方。
这不叫“轮子”,而叫做“旋转木马”。
它让我们用孩子的方式来旅行。
一圈又一圈,又回到了家,
回到那个我们被爱着的地方。
Technology is a glittering lure. But there is a rare occasion when the public can be engaged on a level beyond flash – if they have a sentimental bond with the product. My first job I was in house at a fur company, with this old pro of a copywriter, a Greek, named Teddy. Teddy told me the most important idea in advertising is “new.” It creates an itch. You simply put your product in there as a kind of calamine lotion. He also talked about a deeper bond with a product: nostalgia. It’s delicate, but potent. Sweetheart. [starts slide show featuring photos of Draper's family.] Teddy told me that in Greek, nostalgia literally means the pain from an old wound. It’s a twinge in your heart, far more powerful than memory alone. This device isn’t a space ship, it’s a time machine. It goes backwards, forwards. It takes us to a place where we ache to go again. It’s not called a wheel, it’s called a carousel. It lets us travel the way a child travels. Round and a round, and back home again. To a place where we know we are loved.
6 ) 美国的60s,我们的现在
男主那个俊朗的侧脸轮廓啊!口水~~~直觉反应就是好像派克啊!第四集开始有几个胡子拉渣的镜头,猛一看,有点像克拉克盖博呢!
私以为那是美国最好的年代是60年代。
和现在没什么隔膜啊,围绕着媒体的那一圈,又哪里停止过纸醉金迷呢?
老实说,中国现在不正在进入到美国60年代那个状况吗?消费主义,地下摇滚,多元化的生活和思想,大款一掷千金,office里的乱七八糟事,家里红旗外面彩旗。。。。。。
70后,80后都被说过是垮掉的一代,现在又说90后是,就像里面第一集就说过,每一代都觉得下一代会毁掉一切。
嘻嘻,觉得Pete不讨厌呢,一倒霉孩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有些心眼,可手段幼稚了些,越看越觉得可爱的,那样家庭长大的小孩,坏也坏得天真,没服兵役没被长官蹂躏过,部队环境改造人啊!可惜注定是被男主吃到死死的啊~~~嗯,娶个老婆家里有钱,房子首期也是老婆娘家人付的,虽然后面是自己供,那个纠结啊。这个桥段看的我乐的不行,现在好多不也是这样吗?而且被Don炒了后,有个同事马上说他房子买的不是时候,华丽丽的“房奴”啊!陪客户泡夜店,找mm来陪,问起其中一个mm的职业,说还是学生,在什么什么演员培训学校,哈哈,艺校女生晚上干的事,中美大同,美国大款也喜欢大学生这个调调啊。他老爹说搞不清他到底在干吗,就见他陪人吃饭喝酒,这算哪门子工作?这个话可听着相当耳熟。
不喜欢Peggy,貌似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觉得很。。。这个女人装的一副无辜清纯的样子,但私底下哪样都门儿清,哪样都不落下,一开始我就被蒙蔽了,总觉得已经出来一个妖精Joan了,这个人设应该是好像Betty那种油菜花的吧,看着也像,但居然每个人都说她美,我顿时开始反思起我的审美观,然后就见她华丽丽的把手放在Don的手上开始调戏起她老板来鸟,面壁反思,我果然还是太cj了!
还有那个一本正经的做research的Dr.老太太,写小说的财务部的,被老板老婆亲自挑选的一看就很呆呆的秘书,总机房那三个八卦婆,哈哈,现在的office里,也还是这样啊。
Don的老婆那一挂就是“绝望主妇”,犹太美女百货店老板就是“欲望都市”大龄单身女青年的前辈,那时候blind date还很普遍,但已经开始觉得很out了,说起来都不大好意思的样子。
地下文青们已经革命意识流了,卡斯特罗成为yy的对象,就像我们的孟京辉yy格瓦拉那样。
p.s.60年代的style正是今天的fashion,大面积高亮度的纯色,茧型裙,丝巾,Bob头,过足眼瘾啊!
前台清晰虚拟的鲜活人物,后台模糊现实的历史背景,却能做到完美交融,前者的每一步都映衬着后者,后者又给了前者行走任何一步的理由。细腰蓬裙一条条的换,牙白衬衫一件件的穿,刚没杯底的酒浆一杯杯的饮,指间斜起的烟草一根根的嘬,六十年代的纽约就完完全全展现眼前,带走你对现在世界的一切留恋。
单就一季而言,对我吸引力不大,并未能脱离60年代主题的巢鸠,无非是布景、服装和历史上的著名广告创意。人物展开颇为缓慢平庸,直到最后一集,真正的序幕才终缓缓拉开。
事业上春风得意 生活上一败涂地 无论男女 私生活各种放荡不羁
把那么多尖锐的话题隐藏在看似无比温润的表面下,合适的内容出现在合适的平台上,极致微妙之美。
后面的看不动了。。。
我喜欢复古,那时候女人不会太瘦,生活节奏不会太快,做广告是一种艺术。只可惜,那个时代太不尊重女性,让人很不舒服。好在可以看到她们慢慢苏醒的样子。
看了很多美剧 但是很少看到这么精致的。还有就是很喜欢60年代的服装和感觉
美好的六十年代
妈的真的不能看评论,三百多个人赞剧里的女的除了peggy都很有味道?第一波女性进入职场,Peggy意义重大,你还要评论她们的长相?着墨这么重在她克服性别不平等在职场上升的历程,被历史抛下的Betty最后下场凄凉,你最后就看出了一个Peggy没味道???她味道可大着呢🙄
關于廣告界的“狂”沒怎麼看到,倒是各种戀情占了較大分重。P.S:每一集的片尾曲都很好聽。
看前面每一集都想雄心勃勃地说,i envy men。越看越只能抱头鼠蹿地庆幸:since born of a fe, i envy myself for living in this era...跟她们相比,主妇们好意思称绝望的?把人类看出这种X光效果,编剧没得抑郁症我不相信
一共开启了三次才得以最终看完的一部剧。配乐细节选角化妆...有很多可以赞的地方。可是最欣赏的还是这部剧在女权兴起这一大背景下做出的女性群像。January Jones,Christina Hendricks还有Elisabeth Moss三位高超的演员打造了一副最美也最可看的画面。连只是来客串的Allison和Darby也是。
闷骚,慢热,但却又很精致,看得人有点累...
摸鱼时看了两集实在看不下去了 这些人到底是在装什么逼啊 啊啊啊啊 啊啊啊 我再也不摸鱼了 真是太难看了 我再也不摸鱼了
这剧里的女人,除了peggy,每个都很有味道很漂亮
慢热却让人牵肠挂肚。
很多人从各种角度评论它,只不过谈来谈去都是细枝末节;其实,这部剧集背后隐藏着的是美国保守主义的幽灵,他在向各位讲述他崩溃的过程。
广告不是重点。少见的,严肃的社会分析正剧
全剧骨子里弥漫着一种复古与闷骚的气质 男主角很棒很棒 极有怀旧影帝风范 布景和摄影也很舒服 故事属于慢热型 在最后几集一一铺陈开之前的多个伏笔
最后,他(她)们全得肺癌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