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党同伐异

HD

主演:丽莲·吉许,梅·马什,罗伯特·哈伦,F·A·特纳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无对白年份:1916

 剧照

党同伐异 剧照 NO.1党同伐异 剧照 NO.2党同伐异 剧照 NO.3党同伐异 剧照 NO.4党同伐异 剧照 NO.5党同伐异 剧照 NO.6党同伐异 剧照 NO.13党同伐异 剧照 NO.14党同伐异 剧照 NO.15党同伐异 剧照 NO.16党同伐异 剧照 NO.17党同伐异 剧照 NO.18党同伐异 剧照 NO.19党同伐异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党同伐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又译作《党同伐异》,是D.W.格里菲思最具创作野心的作品。由于受到《国家的诞生》惊人卖座的影响,格里菲思遂再接再励拍摄一部场面更大,内容更有深度的影片。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动用了二百万美元的制作费,拍摄成片长220分的巨片(原版长480分)。该片讲述了由4段相隔数千年互不相关的故事连缀而成:《母与法》、《基督受难》、《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和《巴比伦的陷落》。故事虽不相关,但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祈求和平,反对党同伐异。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与君相恋100次热汤少年收容所医级复仇深渊强迫男的一天喝彩!2015阴忌奇迹爱情游戏天使之屋古董计中计之龙壁之战恶之源雷恩的女儿心跳亲爱的她不是孙大圣大叔之爱第一季想听到说相爱失忆谜案猎魔道人雷欧奥特曼出神女僚机混战特工离别七日情后院计划逃离魔窟

 长篇影评

 1 ) 战争与和平

19th上影节最后一场,了不起的《党同伐异》,视听语言令人折服,平行与交叉叙事大开大合。战争与和平的又一次注解,战场上的攻城塔,和平年代的断头台。鲜血不再赤裸裸的流淌在城门口和街道上,当一切显示出正义合法又朦胧,昨夜断头台上死去的人只有清晨的乌鸦在注目。欲望的机器不仅无法被消灭,而且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可信,以服务于人的姿态变成更进步的机器,更复杂、进步、高级,也更危险。一旦麻痹于体制带来的慵懒,放弃博爱、思考和传承,人就会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不是每一次汽车都能追上火车,体制夹缝中的胜利,美丽而脆弱。如果一定要挑剔这部电影的话,也只能是结尾美好而直接的呼吁恰是败给了理想化的捷径。

 2 ) 一个国家的诞生之后的“用心良苦”

想要看懂一个作品,有时候需要有智慧。而想要看透一个作者的背景,作者的真实意图和内在思想,需要的就不只是一点智慧了。

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实际上最想把党同伐异的帽子扣在反奴隶制的头上,表示他家的奴隶制帝国才是被压迫的,应该被宽容对待的一方。

奴隶制帝国给任何无辜的人的脑袋开瓢都不算事儿,但是任何用言语或行动反对奴隶制的人,都是党同伐异,都是缺乏宽容心,不懂爱的真谛。格里菲斯还要顺便宣传一下两年前(1914)上映的自己的另一个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指出那些反对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人也都是党同伐异。

这个被吹嘘的电影实际上跟一个国家的诞生一样,是在给十恶不赦的奴隶制帝国洗地,只不过更隐晦。

 3 ) 摇篮

“如今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优乐悲欢。”(惠特曼)母亲推动摇篮在影片中重复出现,开始摇篮中是一个孩子,后来空空如也,最后开满鲜花。摇篮镜头连接了不同时代的四个故事,同时也暗喻着世界的归宿。

《党同伐异》由一个核心现代故事和三个围绕主题的历史故事组成。核心故事《母与子》(母与法),讲述1914年美国工人罢工失败后,刚出狱的青年工人被警察当作杀人犯再次入狱,真正的凶手(被害者的妻子)受到良心谴责,向工人妻子说出真相,妻子在最后一刻将丈夫从绞刑架上救下。历史故事一是《基督受难》,故事来自于《圣经》;《圣巴托罗缪之夜》,背景为1572年法国对胡(雨)格诺教派的大屠杀之夜;《巴比伦的陷落》则是讲述巴比伦宫廷内奸引波斯王居鲁士攻占巴比伦的故事。四个故事平行发展,互相穿插,其中后三个故事的结局是悲剧的,而现代故事以欢乐结束。

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上为人们所称道的原因之一是“交替蒙太奇”的手法,但实际上,许多年来,这种手法,尤其是四个时空,四个故事的交替给观众提出了一个难度甚高的挑战,如同本片在上映后的票房一样,多数人喜欢一种情节的紧凑,而非电影语言的紧凑(叙事手法)。这就是电影人与电影观众的分歧,这种分歧的倾向最后取决于更强硬的一方,势力的对比随着时间还会发生转化,如同奥森的《公民凯恩》一样,当初几乎达到了观众不屑一顾的境地,而如今,奥森的魅力显然征服了对方。

蒙太奇理论(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是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探讨完善的,但显然格里菲斯更早使用了这种手法,所以,蒙太奇理论是对电影手法的一种“描述性理论”。所以,对蒙太奇理论的反驳似乎很容易掉进“伪理论”的窠臼,比如法国的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 Bazin, 1918-1958),他认为蒙太奇破坏了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把导演的观点强加给了观众,因此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这种长镜头拍摄的手法就是电影出现之初的主要拍摄手法,但是把它用来反对蒙太奇,结果就是“内部蒙太奇”理论的出现:长镜头是通过摄像机和演员调配完成的一种镜头组合,同样也是一种蒙太奇。

通常有人形容一位英雄的时候要感谢他的时代,格里菲斯亦是如此,按照僵硬的客观态度(未必没有道理),格里菲斯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电影手法,于是在一片荒野之中他开始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包括题材,容量,以及更为人所欣赏的电影手法(可以想见的是,如今的导演除了题材和效果,很难还能在电影手法上有什么突破)。同时,《一个国家的诞生》巨大的票房收入为他累积了威望和金钱,使得他有能力去尽可能实现他的电影理念。在电影时长普遍只有10分钟的时代里,《党同伐异》原作时长达到了480分钟,成片220分钟,投资200万美元,这种差异不言而喻。

1、遮盖镜头达到的特写效果。
很多人认为电影出现很严重的暗角,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是,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很大一部分镜头是人为的遮盖了次要场景和人物。比如人群中的领袖,城门口的卫兵,通过遮盖突出了主要的表现对象,更重要的是真实的表达了当时场景下的人物状态。特写在影片中也有出现,但是格里菲斯似乎不接受过多的细部描述,他希望能够展现一个全局性的形象,于是,他把一些次要部分掩盖掉。

2、蒙太奇的高潮之处。
《党同伐异》被认为是格里菲斯的失败之作,即使今天也有这样的声音。原因之一在于蒙太奇的运用,在故事叙述铺垫时期的四个故事不断进行交替穿插严重破坏了影片的故事性,在转接处的悬念设置“堪称”失败,可以认定的是:整个20世纪包括21世纪初的观众都无法接受这样的败笔。对蒙太奇的痴迷(当然在当时格里菲斯只是认为这是一种让人激动不已的手法)导致他将一部商业影片的前半段处理成了一部实验影片。不过,在四个故事(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除去耶稣受难的三个故事)的结尾出,出色的运用三个故事多个场景的交替(汽车奔驰,火车轰鸣,青年工人行刑前的表情,三个绞刑手的练习,马车飞奔回巴比伦,巴比伦城内歌舞喧闹,居鲁士部队的推进,新教徒冲破骚乱回家援救未婚妻),营造了强烈的危机氛围:死神将至,屠杀接近新教徒的妻子,绞索接近青年的脖子,巴比伦接近沦陷。

3、格里菲斯的最后营救
不得不提的是在三个悲剧故事中(新教徒的妻子被残杀,巴比伦被屠城,耶稣被送上十字架),现代故事是最后一个结束的,青年工人甚至这个饱受摧残的工人家庭的存亡成为影片最后和最大的悬念,在绞刑手割断绳索的最后一刻,营救成功。这样的故事早已经在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泛滥,但是如今看这部滥觞之作,重返生天的故事依旧让人激动不已。

4、染色营造的先锋效果
没有色彩的时代,电影是值得同情和令人感到悲哀的。影片采用了染色的手法(夜景用染青色的影片、点灯的房内用染黄色的影片、巴比伦城火烧时用染红色的影片等)。这种手法并非格里菲斯首创,但是影片中全面采用了这种手法是先例,美国20、30年代影片仍然在采用这种方法。染色的初衷是为了表现出更接近现实的色彩效果,但是本片中还利用这种方法制造了特殊的效果,在男女青年恋爱的时候,两人挽手幸福的走在野外,染成了紫色,加上曝光过度,剪影一样的场景,阳光浓烈而温柔,那就是晴朗的爱情的颜色,甚至是味道,远远超出我们对黑白片表现能力的想象范围。

5、史诗性的巴比伦攻防战
你可以在巴比伦的攻防战中看到所有现代大片的元素。宏伟的巴比伦建筑,浩大的军队,侵犯者的狰狞和抵御侵略的坚毅,在一天之内同时动用一万五千名临时演员和二百五十辆战车,而不同场景的镜头完整的表达了战争给各类人带来的震荡。高科技元素体现在巴比伦的旋转齿轮城门,居鲁士人高大的移动高塔,最夸张的当属巴比伦为破解移动高塔而设计的喷火战车,轮子和车身布满了锯齿,能够喷射火焰消灭士兵,掀翻高塔。在巴比伦最勇猛的战士一人对战的时候,还利用镜头的间接成功完成了头颅落地的效果,通过慢镜观看几乎看不出任何破绽。相比之下,法国屠杀新教徒故事中利剑刺穿新婚女子的镜头显得粗糙很多,夹在腋下就完成了,连巧克力浆(美国后期黑白片的血浆替代品)都省了。

6、理想主义的魔幻结局
在故事结束后,影片以一种让人意外的方式表达了格里菲斯的道德观和他希望传达的主题。不幸的是在当时美国参战(一战)情绪高涨的形势下,《党同伐异》所倡导的“反党同伐异”这样一个“反战”主题也成为了影片票房失利的另一个原因。在影片结尾出现了欢乐的儿童,花朵和天使,死里逃生的青年和妻子亲吻在一起,囚禁罪犯的高墙消失幻化成开满鲜花的原野,自由来临,战场上杀戮的双方停止争斗,摇篮中静静躺着鲜花。

“爱神以渺小而非凡的方式操纵一切”,“完美的爱带来永久和平”。

 4 ) 磨磨唧唧的讲了4个故事

四个发生于不同历史时期,年代跨度超过2000年的故事组成了本片的故事情节。第一个故事叫做“母与法”。讲述20世纪初的加利福尼亚,一位青年工人被人诬陷为杀人犯,被判处死刑。而他的妻子则必须在行刑之前找出真凶,营救她的丈夫。 第二个故事“耶稣受难”发生在公元27年的巴勒斯坦。耶稣被门徒出卖,受尽折磨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第三个故事是“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发生在公元1572年的法国巴黎。天主教徒发动了对新教徒的大屠杀。一对婚期在即的新教徒青年也遭遇不幸。 第四个故事是“巴比伦的陷落”:公元前539年的中东,巴比伦大祭司因为与王子巴尔撒尔的恩怨,竟然在波斯大军来攻之际打开城门,巴比伦古国从此灭亡。

没有心理准备你会看得很痛苦

 5 ) 100年前对电影语言的探索

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探索片,里面很多电影语言一直沿用至今。而且场面宏大,据说演员就有6万多人,格里菲斯的大手笔比起现在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片中讲了4个没有很大关联的故事,4条叙事线交叉,即使对于现在观众来说故事的叙述方法也是比较难接受的,更别提100年前了。毫无意外的票房惨败,更悲剧的格里菲斯因此破产。
这部电影对电影语言的探索,对电影拍摄手法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片中很多镜头现在看来是习以为常,然而在当时确是很大的创新和挑战。
一部影片中包含多条叙事线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很多影片因此失利,我能想到的最成功的就是当年宁浩的《疯狂的石头》。

 6 ) 爱森斯坦“爱”伐异

将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概念及其内部结构与格里菲斯和普多夫金的蒙太奇概念做比较,也许是有益的。

(关于阐明蒙太奇概念的起源的两篇文章《电影摄影原则与表意文字》和《电影形式的辩证法》载于《电影形式》)

爱森斯坦把艺术视为自然和工业的综合。自然代表变化与均衡的动态,工业则代表对自然采取有目的的和理性的行动。艺术作品的构成原则和美学形式是工业和理性对自然采取的行动的综合结果。正是这一特定的辩证思想构成了爱森斯坦的理论核心概念——蒙太奇(montage)的框架。

爱森斯坦承认格里菲斯,特别是《党同伐异》对他蒙太奇观念的形成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他后来的论文对这种影响和他对格里菲斯蒙太奇概念的改造做了总结。

爱森斯坦不同于普多夫金——认为蒙太奇的作用不仅仅是叙事交代。(修辞与叙事的区别)

不同于格里菲斯——赋予蒙太奇的作用不仅仅是比较。

他的一个说法:电影艺术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对作为现象的世界采取一个具体的观点。这一观点决定于新与旧的社会性关系的革命性颠倒,其核心内容是对新旧两者传达出有意识形态倾向的准确评价。正是在这一点上,爱森斯坦进行自己与格里菲斯的比较才是有趣与重要的。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

描述格里菲斯的平行蒙太奇概念:与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系统的不同。爱森斯坦批评格里菲斯迷恋平行蒙太奇的概念,试看《党同伐异》,它由四个交叉剪辑的故事组成,是一种不时回到那位母亲摇篮这一单一形象的叙事结构,这四个平行发展的故事最后会聚于一个被表现为某种消解与和谐的基督教奇迹的结尾中,爱森斯坦之所以对格里菲斯的平行蒙太奇概念提出批评,是因为它试图通过一个单一的不停摇动的摇篮的原型性(archetypal)或神秘性形象,将四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故事连在一起。

这一预言式形象并未能将那四个故事连在一起,因为摇篮不足以在各个故事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这个象征未能达到概括或抽象的高度,它仍然停留在乏味的写实水平上。更概括地说,爱森斯坦认为格里菲斯的平行蒙太奇是靠一种虚假的人文主义(humanism)来支撑:这些平行现象实际上是相互冲突的。

取自《狄更斯、格里菲斯和电影的今天》)

爱森斯坦认为,美国与苏联电影的区别在于,美国电影中的平行关系在苏联体系中看来是矛盾的。这是意识形态观点的差异。

(爱森斯坦理论中关于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观众关系的论述/一种从艺术家的观点出发的理论:艺术家起初是被某个意念深深吸引,然后静心提出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一意念。)一种关于表现的理念。

他同样认为,电影艺术家对他所描绘的情景或事件必须有一个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他必须从一个社会公认的意识形态观点与强化对这些事件的表现和感受,强化他的修辞手段的功能。艺术家的责任是引导观众去体会和解读隐藏在作品中的创作者对所陈述的故事的观点。

 短评

看完总算感受到什么叫电影始于格里菲斯了,大银幕各种震撼,今年又恰逢上映100周年,五年SIFF收官简直完美。既有细腻情感又有宏大战争场面,四线交叉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景别机位变化丰富,字幕卡仅交代背景或引用,大部分都靠表演和剪辑表现...方方面面开创先河超越时代。就最后喊了下和平口号

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不知道这是不是影史第一部多线平行叙事的作品?几个故事同时到达高潮的时候让人热泪盈眶啊。看的时候难免想到《宾虚》《天堂之门》等砸钱不要命的大制作片,那些华丽的巴比伦舞蹈啊... 【影院的修复版画质很不错,蓝光应该快了吧!】

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1916年,一战如火如荼到凡尔登绞肉机,奥运会第一次被迫终止;袁世凯的中华帝国在八十三天后黄粱一梦,又陷入了军阀混战;那一年,整个世界乌烟瘴气。103年后,这个地球仍旧遍地狼烟。

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如今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优乐悲欢."交替蒙太奇,现代篇《母与法》、犹太篇《基督受难》、中世纪法国篇《圣母载莱姆教堂的屠杀》和古代篇《巴比伦的陷落》。染色影片。首创大特写、大远景。票房失利是这部电影超前意识的反衬。伟大史诗。

14分钟前
  • 渡口无边
  • 推荐

仅供学习的一部电影,我有些欣赏不来。平行蒙太奇;交替蒙太奇营造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四个独立的故事,根据感情(或者说是主题吧)上的相似度剪辑在一起……叙事杂乱,再加上时常出现的解说字幕,更觉得乏味。欣赏不来🌚给高分的豆友大多都是拜倒在这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或者是宏大的场面之下。

15分钟前
  • 小楼吹彻钰笙寒
  • 还行

SIFF2016 深度稍欠,但广度令人震惊,直到今天都难找一个像样的对手,尤其是古巴比伦的宏大场景更是看得人五体投地,唯一的遗憾是影片似乎之把重点放在了古巴比伦和现代这两个时间线,另外的两个似乎叙述不够,宏观上显得有些不平衡,但其他无论是表演还是制作都无可挑剔。

18分钟前
  • TWY
  • 推荐

7/10。不可否认,格氏艺术的创造性令人津津乐道,譬如圈入城墙脚下的群众再缓斜45度上升至巴比伦全貌,接着一个表现城门的镜头,向纵深处缩在墙角的少妇移动,画面中央圈拉开,露出少妇边上的女主角,摇拍她的步伐进入城门,表明格氏不满足简易的跟拍尝试更宏大的场面调度,转场也打破了单一内景的单调感,如耶稣身上十字架阴影一下子扩大。联系故事的对比手法带有嘲讽式的口气,古巴伦的婚姻市场和现代人为钱结婚,妇女道德团体禁止舞厅、酒馆与法利赛人禁止快乐没有区别。但格氏主题的肤浅搞砸了平行叙事,天真地把人类受难的理由总结为不宽容,结尾天降的舞蹈取代了炮火、监狱开满了鲜花,将本片变成历史无可挽回、现代文明还有希望的寓言,伴随着书翻开惠特曼诗句、摇篮的过场画面,充满幼稚的和平幻想,素材又多又乏味,另外打个电话叫停死刑不行?

2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影史不朽的史诗巨著!20世纪初美国劳资冲突;法国宗教大屠杀;巴比伦城的沦陷;耶稣受难记。四个故事用平行蒙太奇交替讲述(而且居然没有剧本!)最后的营救居然有成功有失败!成千上万人攻城战争等壮观场面比比皆是至今震撼。大远景、特写甚至少许运动镜头。超前一百年啊!太牛逼!//20160409资料馆

27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叹为观止,那是个导演可以耗巨资拿胶片写论文的时代,现在谁还能这么有钱任性啊?《千年女优》大暴走,《云图》六声部合奏,都是人家玩剩下的。滤镜(染色?)、遮挡分割画面(多为竖向)、叠化处理的夜景……各种手法紧紧围绕主题。激昂的音乐加分。现代一节把问题归罪于“当代法利赛人”,略勉强。

32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二戰經過沒一個世紀,種族主義理直氣壯地死灰復燃。同志、女性與少數族裔所受的壓逼與歧視仍然,我會說這是最值得被翻拍的舊片,好去掌摑那些自以為先進開明的封建遺孽。(也順道以它的前衛讓如今的電影汗顏尷尬。)

33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612@影城 四星半。“hatred & intolerance battled against love & charity” 四故事,史诗范,作大死的格里菲斯。平行剪辑嫌重,摇篮意象过频,交叉最后半小时高潮。巴比伦片场及调度叹为观止,表演流畅自然也出挑于同代。“100周年纪念“,为导演雄心鼓掌。个人看却是美式情感教育片鼻祖,难领情。

34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叙事、剪辑、平行蒙太奇,格里菲斯,你不能这样吧?

37分钟前
  • 刘文二
  • 力荐

将这部片子守到现在再看的决定 自然是正确的 格里菲斯的场面调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 但立意上来说 若去掉美迪奇法国大屠杀一段 使耶稣部分更深化玄化以呼应片尾救赎普照的设定 应该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毕竟小可爱和小伙子的故事太正统 而巴比伦太史诗 已经囊括两级 美迪奇除开始的宫廷场景再无亮点。

40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党同伐异 - 人类对爱的追求从未停止。本剧由四个独立故事组成,发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故事都有独自的角色设置,每个故事所表现的都是古往今来仇恨、不容异己与仁爱、宽容的斗争。但是,你会发现每个故事都是根据相同的主题,相互交替着发展的。“在永无休止地摆动着的摇篮里。”今日如昨,世事不断循环,带来同样的人类的热情、欢乐和悲伤。

4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简明的色彩运用、史无前例的蒙太奇剪辑手段,表达了爱与宽容这一伟大的主题。

49分钟前
  • 泰坦
  • 推荐

一百周年MARK,在当时算很牛逼。事实证明,即便思维超前,还是无法穿越。这部PPT+搭桥的作品完全没有给我任何一点震撼,相反,我更加开始思索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54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一个是巴比伦沦陷,还有一个也是古代的屠杀,最后一个是现代的故事,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走神儿了,大场面倒是不少,可是看着那些格里菲斯精心制造的战斗场面总觉得有点滑稽,混战的人群好像在沸水中翻滚的一个个饺子,丝毫没有给我震撼的感觉,倒是最后那个现代的故事让我很是喜欢。

5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这部一百年前的电影,就像一次惊人但在当时注定会失败的电影实验。后世导演玩的绝大多数电影技巧,真只是对《党同伐异》的不断完善。最富有野心的,在场面上可能还是史诗片般的巴比伦城。技巧上是挑战观众的平行蒙太奇,尤其是汽车飞奔马车飞跑为爱人奔走的段落,确实有种古今映照的雄伟与悲壮。

1小时前
  • 木卫二
  • 力荐

格里菲斯的巅峰之作。1.天文数字般的预算,以巴比伦空中花园为代表的布景极尽奢华,却因过于超前而票房惨败;2.创立主题性蒙太奇,不同时空交错的多线叙事围绕宽容与爱的相同主题,不断插入的摇篮镜头;3.首创大特写与大远景,平行剪辑极为纯熟;4.胶片染色与"最后一分钟营救"同[一个国家的诞生]。(9.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HKIFF40# 修复版。回头看这部100年前的默片简直要让人感叹电影在发明之初的进步之快(以及此后100年之慢)。同时讲四个故事的技巧,从大场面到特写,精巧的节奏感,到结尾的"Multi-orgasms",原来都早有了。

1小时前
  • btr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