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It all started on an ordinary day in the most ordinary place in the world...当女主人公终于开始讲述她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我知道这个故事是...my cup of tea...
他们从相识到告别不过几个星期,不过一同渡过了几个下午...但是他们心里明白或许又是有点混乱的...她和他之间的关系是无法确切定义的...是的,brief encounter 是最合适的描述...当时光将一切冲淡,关于她和他之间的事,最妥贴的...不过就是这一场简短的相遇了.
他终于还是说出了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虽然大家从一开始就心知肚明,这是他们之间所有的基调...但当他说出来的那刻,作为看客的我,还是落了泪的. 他们之间一定是有那一刻觉得彼此是如此靠近的,只是有些细碎的"意外"发生了,譬如:她被她的朋友在餐厅撞见她和他一道喝香槟; 又好比: 他的朋友提早回到了公寓,打断了他们那唯一可能的独处的机会, 她仓惶离去时留下来的丝巾却明白告诉了别人有个女人来过...于是她和他之间的所有戛然而止了,他们在相遇过后,各走各路...她告诉自己一切只是普通纯粹的碰个面,但内心却是个做错了事的小女孩,还有少年时代玫瑰色的梦...
第一次看得时候,并没有特别留意那个列车员和女掌柜之间的对话, 但其实他们之间也是一场相遇...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是的,总有那个最敏感的时刻,只是她和他都没有把握住,于是他们之间只是...不过...除却短暂的相遇,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她和他,一个固定碰头的时间和地点,一座桥,一次游园,一段路,一段车程...还有火车.
最后她丈夫的那一句--Thank you for coming back to me...在长久相处的男女之间那些细微的变化其实是瞒不过彼此的眼睛的...她其实最清楚变化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她大约一直在冷眼旁观着,在他还在自欺和挣扎的时候.因为她知道他长久的过去里一直有她的参与, 仅这一点就足以和那短暂的插曲相抗衡,更不要说其他的了...
I shall see all this again but without you...
2 ) Forgive me for loving you.
1999年,BFI评出了英国影史百大影片排行榜,本片位居次席,仅在《第三个人》之后。影片打动我们的原因,不是因为David Lean的大名(获奥斯卡提名),不是因为男女主角的精彩演绎(女主角获奥斯卡提名),不是因为巧妙地倒序和细腻的独白(编剧亦获奥斯卡提名),不是因为娴熟的黑白光影或悦耳的钢琴协奏曲。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准确描绘又真诚探讨了一个人类社会的无解难题:如果禁忌之恋发生了,你该怎么办?
人类历史最终选择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不代表它是完美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是可能同时爱上多个人的,而审美疲劳喜新厌旧本就是人之本性;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在结婚之后,完全有可能再爱上另一个人,即使他/她仍保持着对当前伴侣的爱意。这个时候,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道德谴责的害怕将约束着人们的出轨,就像剧中人那样,即使两情相悦难以自已,也只能“相见恨晚”,此情可待成追忆。他们纵然最终保持了贤妻良母和翩翩君子的良好形象,但他们失去的可能是一生难求的刻骨铭心的幸福。既然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此时,谁又能说这样压抑人性的道德标准是百分百正确的呢?
3 ) 邂逅之后
“生活不就是不断的朝着我爱你这个字眼靠近,然后又不停的退却”–菲茨杰拉德
近日在家边的碟片铺中发现多了一些老电影的片子,相对不是那么出名,于是胡乱挑了几张。
其中有一张是《Brief Encounter》,昨日看完,有些感想,记下来。
电影写一个家庭主妇劳拉的日常生活,写她每周一次去城里采购食物,(二战刚刚结束,大概英国物质还是相对匮乏)用多余的时间去看一部电影,去借一本书,或者去和朋友们喝茶约会,然后再赶晚上的火车回家。至于家中,有善解人意的老公,和两个顽皮活泼的孩子。
这样普通,规律,日复一日的生活,直至有一天,在车站,有一粒煤灰吹进了她的眼帘。吹进的不只是她的眼帘,可能还有她的心。因为医生阿历克,正好也在候车。
因缘际会,劳拉和阿历克迅速认识,虽然他们的火车开往不同方向,却都是每周要来城里一次,万事皆备,故事自然发生。
编剧Noel Coward是个剧作家,他借劳拉的回忆倒叙,写了非常多的内心独白,还有两个人之间的对话。那些独白和对话你一听就知道是多么了不起的优美的文字。就是这样,编剧将他们的感情写得单纯美好,充满欲言又止的含蓄,还有必不可少的道德感的折磨。他们很自然的在一起,再后来又不得不他们分开。只是拥抱,挽手,接吻,婚外之恋如果都能这样发乎于情,止之于礼,叫人平添的只是些惆怅罢了。
何况这部影片还有个明亮的结尾。
丈夫其实发现了劳拉的不对劲,于是在结束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当劳拉回忆到不能控制开始哭泣时,丈夫上去拥住劳拉
丈夫:你已经离开我们很远了
劳拉:是的
丈夫:欢迎你回来。
电影就此结束了,而劳拉应该又回到了普通,规律,日复一日的生活。
看完电影,也许你会想这恋情其实和道德没关系,只是可能会伤害了你爱的人。
让我喜爱这部电影的倒不是他们的恋情,而是那些丰富的细节,那些细节让你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看这60年前的黑白影像,寻求那些瞬间。
有些瞬间和你的记忆暗合,你才知道原来你敝帚的珍藏,也是许多人共同的情感:
当你想要安静的大把的时间来好好想一个人的时候,平时对你不理不睬的外部世界,这时候突然和你发生关联,可能是工作,很多的工作让你充忙,或者是有人要和你说话,不断的说话,而每一句话都让你绝望。
当你和谁谁就要分手,也许就是天涯的时候,时间即使你每一秒每一分钟的刻度,它还是走的太快,而那些交通工具总是准时,仿佛他们从不迟到一般,然后她转身离开。道别的那么绝然。你望着背影开始幻想她会又出现在你面前,告诉你她不想走了。然而最后她的声音只是出现在你的手机里,说她平安到达。
谁是Noel Coward?
因了这部电影,于是开始在谷歌上搜索编剧noel coward的信息,中文信息很少,用我蹩脚的英文看来,似乎是一位英国有名的剧作家,但是没有被翻译过来的作品。
我很高兴,我没有错过这部电影,我很遗憾我不能知道这个编剧更多。
4 ) 谢谢你回到我的身边
这是一部极其细腻的婚外恋题材的爱情片。
很多女人在婚后都会遇见那一粒爱情的粗砂,被它折磨得痛哭流涕,惨然欲绝。这粒粗砂可能来得并不刻意,只是由于一阵风,一列火车,一次不经意的邂逅,就那么的一赶巧儿,然而紧接着便是汹涌如潮水的爱情。“这种爱情突然到来,像暴风雨从天而降,夹带着闪电,把生活兜底翻起,把意志如同树叶一般刮走,把整个的心都投入深渊。”
有了他,一切都是璀璨多彩,熠熠生辉的。生活充满了趣味,生命如此美丽灿烂,每个约定见面的星期四都像是上帝赐予的幸福时光,一星期的其他六天全部都黯然失色。没有他,吃饭不香了,电影不好看了,有趣的人也变得乏味甚至可怜了。一切都黯淡了,一切都毫无意义了。没有了他,世界依然如故,可没有了他,她却仿佛丢失了整个世界。
两人的热恋就如同那一列尖啸着离开站台的列车一样,张牙舞爪,喷薄出浓重的烟雾,带起狂风,震撼着整个世界。
可是,或许就如《包法利夫人》中那样,婚姻生活中的平淡乏味,她也会在出轨中又全部体会到。
所以,也许片中让人摧心剖肝的割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了。
这部片子为了弥补电影之于小说的不足,便采用了苏拉对丈夫无言的忏悔倾诉这一叙述方式来阐述整个婚外恋的过程,并无疑是成功的。电影中苏拉的自述把一位挣扎于爱情和道德、家庭、母爱、责任之间的女人刻画得惟妙惟肖,可谓是柔肠千千结,其复杂矛盾的心理搏斗堪比《红与黑》中德.瑞纳夫人的心理挣扎轨迹。
片尾中,丈夫发现并谅解了苏拉的这次心理出轨。全片以丈夫一句“谢谢你回到我的身边”来结束,可谓是深情的感恩。感谢苏拉,理智战胜了情感,舍弃了自私的爱情,挽救了两个家庭。感谢上帝,赐予了人间这最美好的感情。
爱情不一定非得长相厮守,若是真爱,定会不朽。
5 ) 斑点中的爱情
时间:2009年6月13日21:00
地点:魁北克电影馆
事件:魁北克电影馆新购片目展映
1. David Lean的电影只看过几部史诗片和名著改编的-桂河、劳伦斯和齐瓦戈、远大前程还有奥利弗。所以前段时间得知魁北克电影馆新购了这部胶片,好奇心大起,就说一定得看看是个怎样的小资电影;
2. 很显然,这个版本并不是任何修复版,所以中间有好几段都是几秒钟只有伴音而无图像,影片开头和结尾处的划痕和斑点也很明显。
3. 纵然是大电影,影片还是有很明显的舞台剧痕迹,那也让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来得更加明显。
4. 有点让人惊讶的是,戏中男女竟然那么快就讲出“我爱你”,英国人保守?
5. 没有《廊桥遗梦》那样的煽情,却有着一样的令人心碎。相信有类似经历的同学看了一定会长叹短嘘……
ps. 影片证明了让一个家庭主妇定期一个人去看电影对丈夫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但好的解决方法也许正是应该如同片中的丈夫那样,察觉而不紧逼,最后采用柔情的关怀将出轨的列车拉回正道。
9分推荐
6 ) 早见会如何?
普通不过的一出中年婚外恋,各自拥有平静甚至自认为幸福的家庭生活,一朝偶遇,擦出火花,一发而不可收拾的燃烧下去,但很快就各自将这火焰生生掐灭了。
对的,这女人并不是寂寞芳心,或许她对之前的生活挺满足的。她也不是不爱丈夫或小孩。她爱读诗,内心有渴求浪漫的一面而不自知。医生的热情燃旺她心里暗藏的火焰,一路发昏地烧了下去。
大卫.里恩把这段普通的中年恋情拍得极真切,编剧和演员也好。火车站小店里女老板那部分显然是个对比,也许是用来反衬中产生活的单调被动。
最后丈夫把她从失神的回忆中唤醒,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大意是你终于回来了——听上去,这真太像个英国丈夫。他体贴冷静,理性十足,有时却很迟钝,不知是不是在装糊涂。总之有朝一日她遇见那另外一位,才发现他太就是冷静太理智,满足不了自己的冲动爱欲。
这算不算配错了对?我真不敢下结论。我想电影的重点也不在这。如果她要追求的是浪漫,当然婚姻给不了她这些。不过就算她当初她嫁的是那医生,那些热情也未必能持久。一旦分手,一两天的恋情却可以刻骨铭心。我这么说是因为当她一路燃烧下去,脑子闪现的竟是舞会、海滩这些罗曼蒂克的场景,真够包法利夫人!也许她太年轻就出嫁了,还没来得及享受生活。到她意识到她想要些什么,却早已是贤妻良母,责任感、道德感或本能都促使她放肆得极有限。她挣扎在深渊的边缘,痛苦是真痛苦,恐怕未来都会不快乐。
我总觉得这电影讲的不止是婚外恋,也许大卫.里恩更关注的是人与环境的摩擦和挣扎。而这是他许多电影中津津乐道的话题。单就婚外恋而言,他们的感情还没有到那一步——虽然激情是足够了。她爱上他是因为他的热情与孩子气,但也让人感觉到那个年代中产阶级感情生活之贫乏,她的世界那么窄。而一当她有出轨之可能,全世界的眼睛仿佛都盯上她了——一部分是她自己心理作祟。女人的朋友在车站遇到他俩,喋喋不休一心想打听出点八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医生的朋友,深夜归来发现医生用自己的房子和人约会。医生解释说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并抱歉让他生气。他平静地收回钥匙,说不是生气,是失望。
所以电影无形中指控的其实是那个年代和那样束缚深重的环境,出轨的念头刚起就被周遭道德警察们犀利的监控掐灭在摇篮中。观众自然是同情这对男女的,因为故事从他们的角度说起,他们从互相吸引到相爱自然不过。但站在那朋友的角度,他也许就把他们想象成狗男女,所谓失望,意思大概无非是他本来以为医生是君子,没想到也会有这类风流韵事。这种道德洁癖有时也可以很残忍,当事人倒未必意识到——这些才是电影真正想说的。
但环境的压力反而使恋情短暂却更可珍贵,他走之后也许就是天各一方,生离死别,那一瞬间她无法忍受,几乎想跳轨自杀。相比之下,80年代好莱坞有部 Falling in Love,德.尼罗和斯特里普主演的,也讲婚外恋(廊桥遗梦不在我兴趣范围内),故事出奇的相似但情调完全不同。来自社会的压力小了太多,两人之间的纠缠近乎轻描淡写。这又让人感觉到,中产男女的生活更自由但也更无聊了。相见恨晚里的婚外恋虽然也普通,却要古典得多。
有时我疑心,环境既是这段浪漫感情的谋杀者,同时也是肇事者。至于浪漫是否真的那么重要,那已经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生命里的星期四,泪眼中的一粒沙。
相遇,相知,相爱,分离。不会再有下一个星期四。
即便无法认同这种感情,在结尾疾驰的火车声中仍然会为主角遗憾,这可能就是导演的功力吧。总觉得真正的问题不是相见恨晚,而在于这位人妻又寂寞了。婚姻难免平淡安静,异地和旅途又是最好的滋生浪漫的温床。由于都是女主的第一人称叙述,很难了解那个男人到底有多看重这段感情。女主很有文青潜质。
中产阶级真是闲的啊....
大卫·里恩第4作,首届戛纳最高奖。1.一粒煤砂,一列火车,一段短暂而刻骨铭心的婚外情。2.首尾回环,忏悔画外音倒叙,愧疚自责与难抑激情间的挣扎刻画得细腻鲜活。3.外化心理:闪回临转场前的音画错位,告别后奔向火车时的倾斜构图,尾声重回现实后背景由黑暗渐次转亮。4.谢谢你回到我的身边。(9.0/10)
现在看来是有点平常和过时了,自述旁白一度觉得像那个聒噪的女人般吵扰,但看到后来还是生出哀叹和感动。收尾妙笔不少:将最后几分钟共处强行打断,令本就是brief encounter的这段情感桃源显得更加短暂珍贵;以倾斜构图展现开头隐藏的离开茶室的真相,原以为是最后一眼送别实为寻死的闪念令人唏嘘;丈夫一句「你神游去了很远的地方但感谢你回到我身边」,回味绵绵。开往相遇与相聚之处的火车,终究还是开往了相反的方向。| https://cinephilia.net/58275/
这个女人有过一次难以抑制的出轨,但是更重要的是她一直有着一个好丈夫。
情节简单得很,却充满趣味,整个电影自始至终散发出忧郁优雅的气质。貌似出轨的戏,导演却从一开始都没打算往伦理上说事儿,加上电影以女主角向自己丈夫“忏悔”的口吻倒叙出整个爱情过程,更加显示出这仅仅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发乎情止乎礼。
闪回就够你们学的
'Before Brief Encounter, characters never thought in British cinema, they simply acted.'
【B】虽说这个故事真的是够琼瑶,但拍的还可以……只是所有浪漫情愫刚要迸发便会被女主喋喋不休的心理独白打断,这种文学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挺大胆,但真的破坏观感,也有可能是女主角声音太难听的缘故。
可能尚未到达中年,感受不到那种陷于平淡生活的无力感。但单纯从电影的角度去看,亮点不多,结构单一,情节可猜,镜头也显得中规中矩。唯一的亮点是结尾处女主角从座位冲出门看着火车驶过的一段的镜头,将那段压抑的感情与犹豫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千部标注,2019-1-6重看。没有奇迹没有童话,最终屈服于庸常生活,就这样走出彼此生命,水波不兴暗涌心底;单方面的叙述充满主观的忧伤,黑白光景更添沉闷周遭的无奈。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对自己的谎言,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是证明一切并非虚幻是证明,被镌刻进生命记忆。跌跌撞撞的雨夜,映照着无穷的后悔与无边的羞耻。从远景般的茶店环境描写入手,切切嘈嘈的周围里沉寂着他们的焦灼,非常古典手法的开场。火车站位于他们各自家庭的中间,两端俱不着边,终成空梦一场;这个架空式的环境是他们抵达浪漫与自由梦境的乌托邦通道,火车承载了相当重要的情感寄寓功能。
随一句“谢谢你回到我身边”如梦初醒,也终于得以明晰何来如此忘我的沉迷。看似开宗了离经叛道的颂扬,其实却对主流价值观有着难得的温和。伦理不曾被真正探讨,而更像一个住在主角内心的角色,于她一呼一吸间波动着情与礼的权衡与起止,见证一场错生于不纯的纯爱如何随缘生息。于我,似未来的过去。
如果出轨不算爱,还有神马好悲哀
第一人称的叙述让电影变得更具文学性,并且因为抹去了男方的心理活动,所以避免了似同类题材陷入伦理问题的讨论,取而代之的是深情且克制的情感,分寸之间把握得很妙。古典弦乐和贯穿始终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 No.2 一响起,就会让人忆起生命中的星期四。结尾带来的情感高峰的倾斜镜头值得一提。
火车喷出的白色烟雾划过整个画面,将这部影片的主题和空间都有所延伸,女主角冲出餐厅奔向快车的镜头、运用了倾斜式构图并一气呵成,让人感同身受。一个极其细腻的婚外恋故事,车窗上叠印的关于两人浪漫生活的想象也颇有意思。火车、电影,这些现代文明的产物让普通人也有了浪漫的可能。
时间和潮水是不会等人的。谢谢你回到我身边。
6/10。大卫里恩是热爱火车的导演之一,开场劳拉和医生在火车站分别,这段场景拉开了她对整段关系的回忆,结尾火车鸣笛声不断拉长,当摄影机倾斜到劳拉快要晕倒时,她迅速跑向站台,画面左上角冲出一辆火车紧接头发凌乱的劳拉处于画面右斜角,表意性的音响和摄影揭示了差点突破理智防线的痛苦心理。自我克制不逾越的劳拉成为资产阶级形象的代表,医生卑下地请求和劳拉幽会的荒唐行为、讲解劳工患病的可怕,形成了两种阶级文化的对照、冲撞,在餐馆和剧院蹩脚地拉大提琴的女人也成为中产阶级医生嘲弄的对象。注意劳拉送给丈夫的礼物是一个带气压的时钟,时间在第一人称叙事中重叠,譬如劳拉坐在沙发向丈夫述说外遇的经历,左上角回忆出现,右下角的劳拉依然存在,两个镜头叠印在一起,以及火车窗上劳拉眼前浮现两人周游世界的想象,象征难以从回忆中自拔。
@BFI Southbank 重看,70周年重映修复版。这次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英国人如此珍爱这部电影,它展现出一种“Britishness” 汹涌的情感均蕴含在这场温柔至令人无法抵挡的心碎之中。“原谅什么?”“一切,原谅我最初与你相遇,原谅我为你拭去眼中沙粒,原谅我爱你,原谅我为你带来如此痛楚。” 20190106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