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的女孩夏薇乔不和同学来往,但因为《异乡人》(台译,也就是《局外人》)这本书和静怡相视了。我想也就是从这刻开始,薇乔会在脑袋里面去想象二人会发生什么。 我想说的是,就算认识到无根、漂泊才是事实,那这个事实之上还是可以有待添加的。任何一具肉身都已经被进行各种安排了,但我觉得一具肉身即便是在做规定好的事情,也会出现变奏,从这种独属自己的体验当中形成的经验就可以算是“我自己的添加”。这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此外,在“我”之后,或者说这个我就是一个极度混杂的情况。而所谓在无根之上,就是这个极度混杂的不断理解,有贵的体验也会再感受。先混杂之后,才认识到无根。但意识到无根也会是刺激的吧,意味着混杂还可以再接纳,也就是“别”的前来。 琐事烦恼,误解煎熬,孤独无助,作为一束光的别人也会让不只是瞎想迷思的脑袋被充实等等,针对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不断编织着故事,无论所谓的身体年龄,就像是所有已经发生和未来将要发生的事都在这个背景下来制作,我想这是一种挽救青春的方式,青春就是我的身体,这具身体已经有了发生依然还能发生。 本想在这里再仔细记一下“我所知道的事”,但脑子走神不好使了。太多次对自己说完就完了。
几个新演员都是好苗子,非典型另类青春的创作难度是 去把握那种拧巴的情绪而不显得做作,但可惜张荣吉只是在电影语言上比处女作更加成熟,而表达能力受限于温吞的叙事步调,角色的内心始终压抑,即便结尾多线人物的因果循环连在一起也只是自圆其说并不能做到充分的表达主题
拍摄手法摆明跟《青春电幻物语》致敬,以及运用畅销作《告白》的行销手法,结果尚可,可惜剧情终究不够大器,主题始终绕着两位学生的「寂寞」打转,但看在在国片大胆尝试实验性题材下,依旧值得鼓励!另,巫建和(饰演黄立淮)是个值得期待的新星。
2014/10/11(六)16:00在奧斯卡電影院看的,竟然看哭了。
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她。反正只要大家都相信,它就会是真的。欺负人这件事情,再平凡的人都做得出来一比较,少年的你还是太脸谱化。张荣吉的风格总是很难描述的。
4.5 冲着导演去看片,果然没错。镜头很美,叙事结构很妙,就那样巧妙地将那么多人串联起来,各个支线充满了平等发展的可能。单凭海报就可以盲打三星了。
有一点点失望,觉得故事不够劲儿,点子是挺好的,但是没有做到极致,仿日式
无论是从人物、细节、情节、剧情等等等方面都显而易见这部电影的不成熟,《逆光飞翔》也只是胜在情感,而当剧情真的脱离了现实逻辑而失去情感就彻底暴露了导演的稚嫩。但是,如果把人物剥离出来单独看,却又能让我深刻体会人物深切和残酷的孤独感。
被欺凌内向男,不良少年,优等生,三个中学生因一桩死亡而走到一起。剪辑弄得那么酷炫,一开始以为是趣怪搭配的少年侦探团故事,挺吸引。结果后来突然转折,又《局外人》又《罪与罚》,却还是中产缺爱少年的那些事,抑郁症啊校园暴力啊网络暴力啥的,太小清新过头了……
網絡欺凌、校園暴力、冷嘲熱諷。你我不經意的一句一詞足以淹沒良心,變成共犯。一帶再帶的鋪排顯得累贅和突兀,面對這樣的題材,也許沒必要拍得這麼清新!2.5★
其实三个人一起查案 其中一个一直在自己制造烟雾给这个死去的女同学添上更多诡异色彩 这样简简单单不是挺好的吗 水池淹死了一个导致后半段发力点散乱 真的是可惜啊!巫建和那么好的一个演员 还有阿凯也很帅啊!
有点太矫情了
釜山电影节展映。一开始就没当悬疑片看,而且黄立淮的眼神早就让人有所警觉,所以后来的反转并不惊讶。雨和水用的太多,表达意境是好,但有些没有节制。两段式叙事很喜欢,故事也值得一看。新演员鼓励分加一星。连着三天在台湾之夜派对、电影节循环大巴和电影院遇到邓育凯,没法不喜欢小帅哥~
本来期待的,可惜是烂编剧。
“我的脑子 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 私心以为至少7+
★★★
NOT BAD
一開始以為是懸疑片,中間轉成推理片,後面變成文藝片,後面結尾收太快了,前面鋪陳很多,導致中間事情變成累贅,其實導演只想表達,寂寞會殺死人
“有了你们,我终于不再是一个人了。”还是没明白黄立淮为什么要陷害那个女生。ps,叶一凯有一点点彭于晏的影子哦~(台北)
故事结构有点意思
校园霸凌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