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18年后让我再一次哭泣
一直对童年时看的这部片子念念不忘,但是都心有余悸,害怕再看会毁灭了童年时对这部片子的美好印象。前些日子,在天涯上看到一篇帖子,说说最感动的电影,我看到这部电影被很多很多人推崇,于是决定再看一次。
18年前,这部片子赚足了中国人的眼泪,18年后的今天,再次观看依然让我嚎提大哭。18年,我都长大了,也经历了很多的人情世故,很多东西都习以为常,这部片子的简单的故事并没有让我特别难受,更多的反而是对人性的感动,在这个纷繁复杂、人情世故的时代,母爱依然是最伟大的,最打动人心的情感。
回首这部片子,她不像现在台湾的很多片子,舒缓悠扬,彷佛有人一直在你耳边絮絮叨,说些无关痛痒的话。也不像大陆情感剧的情感细腻喋喋不休,同样跟港剧的正负分明又不同。整个片子没有特别坏的人,即使再自私的母亲也是善良的;同时宣扬的风格也是比较快的,整个画面的剪辑不要一点多余的东西,只是围绕故事的主线在展开。
整个故事简单,只是围绕一场母爱的故事而展开,关于多于的东西,除了必要的渲染,其他的被导演剪得一点不剩,虽然主题突出,但是速度太过于快速,显得不够细腻煽情,在感情剧泛滥的今天,再看这部片子,一开始我真的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是那首念念不忘的《世上只有妈妈好》,那些关于童年深刻的记忆支撑着我。
18年的记忆突然在这一刻复苏,记得那时候我是和母亲一起,在小学的礼堂里面观看这部影片的,当时这部片子上映有一段时间了,这部片子的大名的早已不胫而走,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当时很多人挤在一个狭小的礼堂里面,老式的电影机放在中间,看完一段还要换片子,这些都不重要。记得当时看到最动人的情节时,礼堂里的大人止不住低泣,小孩子更不用说了,很多干脆嚎提大哭。当然,很多是母亲告诉我的,我记忆最深刻的只是影片中母亲的爱和那首我一个人喜欢低吟的《世上只有妈妈好》。
在现在看来这部片子还是有一些瑕疵的,片中的老父亲在影片开始会替他人着想,但是当他得到孙子,看到孙子那么的想念妈妈,甚至跪下了苦苦哀求的时候,反而是低头不语,着实让人对他的好影响一扫而光,难道一开始他就欲擒故纵,还是导演为了突出故事煽情,而安排的失误。其他的一些瑕疵也就不再详说了,不过整部电影还是瑕不掩瑜。
有朋友跟我说,明明知道看一部电影会哭,我就不会去看了。不知道这是逃避,还是维持自己的快乐。我是不会这样的,再看一次这样的电影,看是否还会让我再一次的哭泣,这不仅是对心灵的熏陶,更是对电影好坏的一种洗礼。一部好电影是穿越时间和空间,以及技术上的限制,因为最温暖人心的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而通过这些感情让在这个人情冷漠,纷繁复杂的年底找到最深刻的慰藉。
一直以来,我总是保持一种最善意的姿态去看这个世界,所谓的坏人都有善良、可爱的一面,谁一生下来就想最坏人呢,他们有他们不得已的经历和姿态。我也会在每天的与人相遇中尽我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那种最只要稍微一伸手就可以让人省去很多麻烦的帮助,也会让我从心底发出最快乐美好的微笑。
18年过去,我又大哭了一场,我也想对妈妈说,我爱你,妈妈。这18年来我做得不够,我会努力做得最好。《妈妈,再爱我一次》献给所有80年代的儿女们。
童年的记忆都已模糊
18年的生命恍然而过
成长的点滴让心灵坚强
一贯的风格冷漠了你我的心
所有的姿态倾诉社会的病容
念念不忘的是真挚的深情
18年的歌谣依然清晰
岁月的变换让社会变迁
生命的本质穿透所有的心灵
母爱依然是天下最伟大的情感
2 ) 记忆中的哭泣
很久远了,久远到除了那支歌记不清电影里的片段.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这部片子.
我是听妈妈说的,有一部电影说母子感情的,看的人需要带一打手帕去看,出来的人都顶着两个大桃子.
妈妈是个苦命的女人,襁褓中失了母亲,从此被漂泊的父亲东家三天西家两天的喂养着,直至奄奄一息.终于在只有出气没有进气打算埋了的时候,新进门没多久的年方二八的大舅妈怜惜得抱她在胸口,把她给暖回来了,喝了数口姜汤后脸上带了红晕.
这个情节从小听到大,也让母亲在伤心之余一遍一遍独自哀怜.而我,总是在沉默里不作任何思考.
妈妈撺掇了几个村里的小姐妹揣了一打手帕去看了电影,果然眼睛成大寿桃般回来.之后的几天格外敏感却没有往日的暴躁.却开始细数自己经历的桩桩件件,控诉她自己的命苦和不容易,以及为父亲和我们做出的各种妥协.让步,牺牲.幽怨我们的不体贴不争气不能给她温暖.
呵,怎么去推断责任呢?生活环境,历史时代,个人性格综合在一起完善了人的一生,谁又该为谁负责?
不久后,我也看了那电影,是学校统一组织的.
我明白要好好爱自己的孩子.
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孩子,突然发现,作为个体的存在,从拥有新生命以后,母体本身就不再有新鲜和活泼的意义.看着那个可爱如玫瑰花的娇嫩娃娃一点一点摸索着成长成为活着的最好理由.但,聪明而渴望独立生命意义的女人会怎么样无辜得咬住自己的下唇?更何况,因为明了那个活泼如含苞玫瑰花的生命在二十年以后同样得需要经历曾经感怀的心理路程,又会觉得个体生命的繁衍是如此多余而愚不可及.
彭姐总结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于此,我明白想起这部电影不过是一个小女人的不甘心而已.
3 ) 妈妈,你干砸了啊!
人性存在于自私基因中的本我与社会化道德超我之间的斗争。
母亲对小强的爱能让她坚定的离开小强,只为了让小强有个远大的前程,继而迎来幸福的人生,那么作为母亲的她,自然也是了无遗憾。这是为了孩子做出的巨大牺牲,是为了孩子今后的幸福而让自己感到幸福。
一个孩子,离开朝夕相处的母亲,投身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满脑子都是母亲拒绝自己的态度。按照小强的年龄,他是不会知道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只能猜想自己因为某种原因失去了母爱。所以那一声声“妈妈你打我吧,只要让我和你在一起,你打我吧”,才是那样催人泪下,那样触目惊心。从一定程度也能证明妈妈给小强的心灵打击有多么巨大。
幸福是“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小强的幸福不是上名校,吃山珍海味,穿高档名牌。他的幸福就是生活在自己那个熟悉的环境,和自己的妈妈朝夕相处,如果有爸爸就更棒了。妈妈的幸福是看到小强能够有个远大的前程,而这个未必是小强的幸福。所以妈妈牺牲了小强的幸福来换取自己的幸福。
吊诡的是,妈妈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反而认为这是一种很高尚的行为。内心那种良心的直觉反而被认为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自私。
这种状态下成长的孩子,要么感到被母亲的抛弃而变得懦弱;要么充满对父亲的恨意而变得愤世嫉俗。母亲的伤心和孩子的煎熬换来的只是未来一个不确定的幸福的可能,这是个多么荒谬的故事啊。
所以这部片子唯一的价值是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关于无私的爱的反面例子,以及这个孩子表演的很出色,他演的孩子样就活生生的存在我的身边,所以我给三分。
4 ) 传统文化对“人”的戕害
上午幼儿园母亲节活动,安排孩子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我听说此片是催泪弹,而且我是这么容易被感动流泪的人,可是在观片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竟然是“传统文化对人的戕害”!
影片中有两对母子:林母和林国荣,黄秋霞和小强。我们来看看传统文化是怎样一步一步把一个“人”纳入到它的规则之内的。
林国荣和黄秋霞相爱,林母以秋霞是身家不清白配不上富贵的林家为由将两人强行拆散。不尊重儿女的感情,而是满脑子的传统观念“门当户对”,个人应该遵从家族的需要,并且这番话显然黄秋霞是认同的:“你是大少爷,我是私生女,我配不上你。“林国荣被母亲拒绝后仍和秋霞在一起,林母发觉之后前去警告秋霞”你肚子里的孩子早一点处理“,更是无视秋霞的健康,也丝毫没有对生命的尊重。林国荣在秋霞离开后半年竟然结婚,从开头18年后林国荣对儿子叙说对秋霞的愧疚来看,他是非常爱秋霞的,应该是遵从母愿结婚,也就是违背自己的感情而屈服于母威。口口声声维护林家荣誉的林母,认为感情家族和传统面前应该低头,而传统规则根深蒂固,力量强大,正是许多中国家长能够非常强势和权威的基础。在黄秋霞出于母性生下孩子,抚养到几岁的时候,林母因儿媳无法生育林家香火不能延续又去要秋霞的孩子,口口声声说孩子是林家的孩子。一个控制了儿子的母亲,又想去控制孙子,黄秋霞此时在她眼里不过是一个贡献了孙子的机器,是可以用金钱置换的。同样是女人,是有儿子的女人,何以如此缺乏同情心,不能对黄秋霞的舐犊之情感同身受?因为她既是传统的维护者!更可怕的是黄秋霞说”我很理解您,我是您也会这么做的。这就为后来她同样没有遵从孩子的情感需要而用强硬的方法把孩子“还”给林家的行为做了注脚。
影片中最感人的就是黄秋霞和孩子相处的温馨时光,最让人泪下的就是黄秋霞和孩子的分离情节。黄秋霞不愿让孩子和自己一样成为孤儿。“孤”在中国古代是指失去父亲的人。黄秋霞从小不知道父亲是谁,也是由母亲抚养长大,在和林国荣谈婚论嫁的三年前病逝。但黄秋霞依然认为自己的孤儿,显然是台湾因袭了中国古代对“孤儿”的定义。黄秋霞抚养孩子的几年其实正好模拟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黄秋霞把孩子还给林家的原因,表面看来是:不愿让孩子跟自己一样没有父亲;考虑孩子的将来;和因为林父理解了自己的痛苦。其根本上却仍然是传统观念在作祟。因为,她没有认识到对孩子来说母亲更不可缺席,而有一个自己这样坚强独立、能给孩子情感依赖的母亲,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孩子要的并不是富贵之家,而是丰富充盈的爱。即使没有富贵,只要有爱相伴的人生,才能够形成完整的人格。因为人跟动物最大的不同,人进化到现代文明阶段,最可贵的产物,就是人类之爱。满足于有爱相伴的人,无论现在将来都会很幸福。对幸福的定义,黄秋霞仍然可悲得跟传统保持了一致。因为林父理解了自己的痛苦,林父给了她父亲般的关爱,尽管这关爱很可怜很肤浅,但也能触动她的心,从而最终决定把孩子还给林家。
黄秋霞和孩子分离的方式,一是劝说教导,让孩子“听话”!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孝顺中的顺,做一个好孩子首先得听父母的话!二是简单粗暴,当孩子偷跑回来哭泣抱秋霞时,她狠心推开了儿子,教导儿子回去跪下承认错误,要孝顺爷爷奶奶,生生把孩子的情感需要斩断,扭转成孝顺的正统观念。三是撒谎欺骗,“如果你回来找妈妈,妈妈就躲藏起来。”结果导致孩子再次偷跑回来却不敢走进家门。想想,有多少父母正是用这三招对付孩子的?!不重视孩子的情感需要,不守护孩子脆弱的心灵,不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反而一味地用毫无尊重个人内心的传统观念教导孩子,致使孩子还没有度过百无禁忌的充满探索的童年就已长大,还没有体验肆无忌惮的独立成长的少年就已成熟。
传统文化对人的戕害,首先是对个人的不尊重,对个人的情感,对个人的选择,对个人的内心。所以国人大多数是沉默的,并非因为不敢表达,而是情感不够丰盈,精神不够独立,并没有什么可以表达的。
当林国荣把病倒的小强送往医院,黄秋霞急忙追赶从台阶上摔下,醒后变疯了,是因为黄秋霞无法面对自己的过错,也无法接受痛苦的现实,她选择了逃避。内心的冲突,想必是挣扎很久了。如果她清醒过来,应该会坚定地要回孩子吧。但愿。
5 ) 原来【《世上只有妈妈好》】出自这儿
一直以来,我以为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是单纯的一首歌,看了妈妈再爱我一次才明白,这是属于黄秋霞和志强这对母子的感人故事!片子也有反映世俗的偏见,黄秋霞和林国荣两个不同阶级的人却彼此相爱,会被强行拆散也在意料之中!但是我看不到林国荣一个男人的担当,还是说他舍不得他的家世和钱财!黄秋霞怀孕了,他娶了门当户对的小姐,他的夫人不能生育了,他却狠心夺走了她唯一的儿子,这家人是多么势利!!!志强一直哭着要找妈妈,在一个大雨磅礴之夜,志强因为找妈妈走丢,林家人又来找黄秋霞,在慌忙之中失足摔倒变成了个疯女人!在精神病院她抱着玩偶就像哄志强一样,这是她唯一记得的她还有个儿子,而这个儿子直到长大了才来看她,那句妈妈她等了十几年,就算她不知道,傻乎乎的对着志强笑,那也是最美好笑容
黄秋霞最快乐的时光大概就是和志强在乡下,也是这部片子给我温暖的地方!现在想起看片的时候好像是全程哭着看完的!
6 ) 。
黄秋霞和孩子分离的方式,一是劝说教导,让孩子“听话”!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孝顺中的顺,做一个好孩子首先得听父母的话!二是简单粗暴,当孩子偷跑回来哭泣抱秋霞时,她狠心推开了儿子,教导儿子回去跪下承认错误,要孝顺爷爷奶奶,生生把孩子的情感需要斩断,扭转成孝顺的正统观念。三是撒谎欺骗,“如果你回来找妈妈,妈妈就躲藏起来。”结果导致孩子再次偷跑回来却不敢走进家门。想想,有多少父母正是用这三招对付孩子的?!不重视孩子的情感需要,不守护孩子脆弱的心灵,不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反而一味地用毫无尊重个人内心的传统观念教导孩子,致使孩子还没有度过百无禁忌的充满探索的童年就已长大,还没有体验肆无忌惮的独立成长的少年就已成熟。
传统文化对人的戕害,首先是对个人的不尊重,对个人的情感,对个人的选择,对个人的内心。所以国人大多数是沉默的,并非因为不敢表达,而是情感不够丰盈,精神不够独立,并没有什么可以表达的。
爱嘛!30年前的我看这个电影差点哭死!
太经典的片子,小时候的回忆。
小学时口耳相传的一部催泪巨片,所以教委组织全市学生在影院观看,老师叮嘱必须带手绢,对,是手绢,那时没有好的纸巾。全影院哇哇大哭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电影院里看的时候 都是哭声 真丧啊
小学时学校组织我们进电影院看,我没哭,看同学哭得哇哇的我还特纳闷,过了一些年后重看,哭得根本把持不住——可能我反射弧有点儿问题
当年没哭的都被认为是禽兽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但是孩子也是母亲身上掉的一块肉,她这块肉比身上任何一块肉都要爱,很大程度上是精神的支撑,没了就人生也失去了意义,这也许就是伟大的母爱。
大概是因为看之前身边每一个都告诉我自己如何边看边大哭。结果自己去看的时候反而没哭。
最早看的电影之一,还记得情节,那么我清晰而能意义回想的记忆大致是开始于,2岁半左右。
现在看来,其实不用那么惨的...他妈也是自愿送他去他爸家的,其实大家说好,可以探望,就可以了,又隔得不远,都是善人些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编剧的煽情太过了吗?里面的桥段简直琼瑶附体啊。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在基因都可以改造、同性恋都可以合法的今天,门当户对、重男轻女仍然在中国大陆普遍存在且将长期存在。7.1
电影内容早忘了,但人人手上绑条手帕,齐齐坐在露天电影院,动人处满场啜泣声的记忆是无论如何无法忘却了。
感人!小時候看得我眼淚止不住地流啊。
当年跟一群同伴儿,炕上,椅子上,挤了一圈儿人,一起看这片子。后来看得我实在受不了,跑出去哭了一会儿,又回去接着看……
我到现在还不知道谁看这部电影没有哭的。
我记得小学的时候 看这片 没有人不哭-.-~ 真是影坛上的奇葩!
一家三口被电影感动得涕泪交流,影片刚结束,老妈带着浓浓的鼻音问:“你作业做完了吗?”
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集体挥泪,当时几乎每个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的人,手里都搽着哭湿的手帕。票房2亿,换算到现在应该是50亿打底。一部台湾苦情戏在内地获得如此之广的共鸣,不外乎是由于母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题材,演员的表演很真挚,观众的情感也单纯,电影给了善良的人们一个宣泄感情的端口。
《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制片富祥公司于1988年摄制的低成本伦理悲剧片,故事改编自台湾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中影集团在引进这部影片时,并没有预料到之后的票房成功。…1990年6月,影片开始在全国试映,首先在武汉和上海热映,直到9月份全国放映。一直到持续到当年年底。总共发行了397个拷贝、观众人数超过2亿,票房超亿元,这在当时电影票价1元、2元得电影市场来说,无遗这部电影创造了票房奇迹。-时光网
老师课上放的,很多女生都哭了,确实很感人,只是中间插入了一段激情戏,看时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