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COSMOS
这部科普片做得十分精致,并且内容丰富,大到极超新星的爆炸,小到电子对光线的影响,而且画面十分美丽,并且很多生物都拍摄得很好。
记忆最深的还是第一集,第一次看,就感觉到了对宇宙历史的极强的概括,像那张宇宙的日历,让整个宇宙历史化为了一年,我们都是在这个日历的最后一秒诞生的。第一集讲述了宇宙的起源,并且在整个十二集中都有很多的历史故事,能够让我们更形象地知道当时的故事。像这一集,就有科学家为了证明日心说而被判决死刑,但后来有这更多的人支持日心说,体现了科学的力量。
还有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恒星的毁灭,太阳这颗小恒星,最终会不断膨胀,最终爆开,会伤害周围很多的行星,最终成为一颗白矮星,只能发出一丝丝微弱的光。而那时的人类必定有能力去别的地方,而他们还会记得这颗培育了幼儿时的他们的恒星吗,就算它已没有了原本的样子,但还是值得珍惜的。有一些大的恒星毁灭就像一场灾难,他们会一直缩小缩小,直到这么多原子之间几乎没有了距离,然后爆炸,这就是一场灾难,会发出强烈的光,而且超新星会有更强的光,是太阳的几千倍还是几万倍,而且不久就会有一个离地球较远的超新星毁灭,那时会照亮整个南半球的天空。
这一系列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光。世世代代的人们研究光,有一种三棱镜能够让光分成七种颜色,而有人就是在测量温度是发现在最热的温度红色外面的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居然比红色还高,这就是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的光,还有很多这样子的光,而且用不同的光来看世界会有不同的样子,像有一种光就可以看见远处的宇宙爆炸。
这个系列也让我更加了解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像牛顿,伽利略,法拉第,爱因斯坦什么的。而且里面的那艘想象之舟特别漂亮,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挺厉害的,还有那个神秘的宫殿,里面记录了各种生命的诞生,消亡,还有这一条空空的走廊,等着别人来填写。
最后一集,呼吁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大无边界的宇宙,同时也要珍惜这个地球,这个沧桑的小白点。
2 ) 智慧的诅咒
有朝菌,朝生而夕死,乃不知日夜
有蟪蛄,春生而夏死,乃不知四季
《逍遥游》里写过一个大致如此的故事
故事里还有一只灵龟
对该灵龟来说
五百年一季候
两千年一春秋
小时候看的蔡志忠
这个故事至今未被磨灭
人站在菌蛄和灵龟之间
前者渺若尘埃
弹指一挥
后者睥睨光阴
几至永恒
以人观之
朝菌和蟪蛄哪里配谈人生
灵龟则是人神话般的梦想
而在空间尺度上
囿于千百年来的技术桎梏
万物都被拉平在同一块天地之间
纵然是飞行
在人之眼中也不过是一种更便捷的移动方式
在地面奔驰
一样可以追云逐月
时空于我们的先祖来说
是诗情画意
是艺术命题
仅当我们谈及朝菌和蟪蛄时
它们因短暂而可悲的一生不禁令人俯身喟叹
当时我觉得
这种喟叹不过一厢情愿
朝菌不知日夜
蟪蛄不知四季
很可能这才使它们的一生得以坦然和丰满
无知无欲求
无觉无烦恼
哪里像人类
文化和科技把上下五千年都连接进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即便是古人
也认得灵龟这种造物
与之相较
人之一生也不过须臾
加上求长生之术而不得的失落
很难讲人与菌蛄谁更快活
Cosmos 值得一看
还有类似的 Travel to the edge of the universe
我知道一些对这类电影
甚至是这类论题毫无热情甚至有些排斥的朋友
在宇宙之下
对人之生命和处所的知觉令他们感到深深的挫败和虚无
我理解这种心态
得知自己奋斗一生
在稍稍高远一些的视角下
可能不过是将一粒尘埃推动了一毫米
任谁都会难以振奋
智慧令我们成为万灵之长
令我们发问和探索
可探索到的事实不过是一再刷新和巩固人类之于宇宙的偶然和渺小
在我看来
对现状心有不甘是作为智慧的理所当然
对我们一直以来独特、唯一、无上的自觉的否定令我们难以承受
有限的世界更有助于我们成长快乐
但遗憾的是技术却一直在带着我们背离期待的方向
人生识字忧患始
苦苦求索并不能有助于解决智慧的诅咒
求索本身
更是诅咒的一部分
Cosmos 里有两个地方令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宇宙年历和地球年历
将无论138亿还是45亿年压缩到一年365天之内
人类文明都是出现在跨年夜的最后几秒
这样的直观令人难以平静
从钻木取火到探路火星
令我们自己叹为观止的文明可能只不过是宇宙的一次心跳
一次呼吸
一次眨眼
甚至更细微
另一个
是 Neil 娓娓讲述中的阿波罗计划
在冷战时期的美苏军备竞赛中
我们有两个超级大国都掌握了足以毁灭文明的武器
并且这两个大国互相敌对
那可能是一场我们不敢想象、无可挽回的灾难
所幸最终它并未发生
将目光转向了高级火箭推进(说是航天,实际上还是为了运载弹头)并率先成功的美国人
史诗性地将人类的足迹踏在了月球表面
在这场技术的耀武扬威中
一张照片却意外并永远地开启了人类对于整个文明的思考
那是漂浮在黑暗的宇宙帷幕之下
孤零零的、蓝色的、我们的地球
第一次
我们开始意识到在这个渺小的星球上
我们是一个共同体
它的命运即是全人类共同的命运
我愿意相信当时的元首们在看到这张照片时会心有触动
遗憾的是
在其后关于碳排放、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的章节中
很明显这触动并没能很持久和深入
一张从月球上得到的自拍照
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让地球得以从核武器互射这种急性末日中暂时脱身
现有的研究认为
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在超过了一定程度之后
给气候带来的影响将是不可逆的
很遗憾
以部分科学家之外的人类的目光来看
我们并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低碳成了各种广告的噱头
但却没有一个是出于对我们家园真正的关怀
地球很可能在温室效应这种慢性末日中奄奄一息
不过没关系
反正我们早就做好了掏空然后弃掉地球
飞向新家园的准备
在人类对自己未来的规划里(如果短视如人类也有过任何规划的话)
拯救地球的代价并不比弃掉它更划算
同所有科普类纪录片一样
Cosmos 一样落脚于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技术纪元的新宗教
但又与宗教完全不同
它用真理和事实来引导我们探索并敬畏
并最终做正确的事情
Cosmos 的文案品质不够稳定
想象之舟的设定在前段看起来略显浮夸
不看到后面便不太能领会它的妙处
3 ) 《宇宙:穿越时空的冒险》:这回咱们谈谈天朝缺乏的科学观吧
虽然此次推荐的不是什么热门电影,依然希望各位支持我的微信订阅号【80遗后的影视随笔】:yiping80hou
话说五四的时候,中国人想从西洋请德先生和赛先生,就是民主和科学。然后看看将近百年之后的今天,对于这种美好的愿望似乎可以用两个字来回答:呵呵
每天刷微博、朋友圈时,你是否也会因为各种谣言而困扰,什么牙膏尾巴的颜色能看出牙膏用料啊,什么胶原蛋白可以让皮肤有弹性啊,例子都说不过来。所以有时候感觉到天朝人民或许喜欢听信而疏于求证,恰是没有请来赛先生的原因。于是为了宣扬下“科学精神”,今天就推荐由Fox电视网和国家地理频道联合制作的系列纪录片《宇宙:穿越时空的冒险》(以下简称宇宙)
《宇宙》这一名字,很让人联想到08年的国家地理频道推出的《旅行到宇宙边缘》,两部作品都拥有着美轮美奂的CG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视觉震撼。它会将你无法感知的世界具象化,行星、太阳系、银河,恐怕只有上帝才能俯视的美景。但是《宇宙》作为系列纪录片,其拥有更为丰富视角,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对于宏观宇宙的感慨,更多的是对人类探索宇宙真理的追忆。
回想少年时,老师问我未来想做什么,我总会坚定的回答说:“科学家”!可是这个理想并不能支撑我物理课及格。即使我们熟知牛顿被苹果砸中而想起了万有引定律,但是当年高考物理看到万有引力的考题时,我却希望当年砸中牛顿的不是苹果,而是榴莲!
这就是我曾经面对科学的心态,枯燥的书本和无聊的科学八卦夺走了骚年们本应具备的科学信仰。但是在《宇宙》一片中,我们却看到了科学所具有的精神和吸引力。《宇宙》用美式漫画的风格回溯了人类科学探索的历史:
我们只知道布鲁诺因为反对地心说而被教会烧死,但是我们却不知道教会为了碾碎他意志而整整折磨了他8年,但是布鲁诺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我们肯定也猜不到,牛顿之所以能够发明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哈雷与胡克的一个赌局作为引子,牛顿当上皇家学会会长之后烧掉了胡克的画像而导致后世根本不知道胡克长得什么样子。或许关于科学的故事或许远比科学本身有趣,但是《宇宙》却坚持着科学的理念展现了科学界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宇宙》从第一集开始就建立了一个宇宙时间体系,从大爆炸(Big Bang!)到现在,《宇宙》把这一历程浓缩成了一年12个月, 在这样一个框架下,《宇宙》带我们走进了一个视觉魔幻的历程,飞出太阳系,众览银河,甚至飘到遥远的宇宙边缘;或是探索微观,深入到晨露或是细胞之中;甚至《宇宙》带我们走到了黑洞的面前:当看到主持人奈尔•德葛拉司•泰森的飞船停留在黑洞的边缘,挣扎于黑洞强大的引力,周围的物质不断被吸进这个黑暗的掠食者,那画面绝对是过去几千年人类都无法想想的世界,此刻却可以在荧幕面前真切的感受,而随着飞船被吸进黑洞,一扇幻想的大门也在那一刻被打开!
《宇宙》的英文名字为《Cosmos: A Space Time Odyssey》。剧如其名,主持人奈尔•德葛拉司•泰森乘坐着穿越时空的飞船,像奥德赛一样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心灵魔幻之旅。也展现了这个宇宙亘古不变的原理。
或许历史上的我们能够抵御战争的侵略,但是在科技上,“小米加步枪”是不会赢的!如果从民族的角度去思考,如果科学观能够普及,科学家出现的概率应该会增高。但我也担心,因为难以确定有多少人会因为我的介绍而去观看这部系列纪录片,但是我却坚定了自己的态度:如果我的孩子回答说他希望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时候,我就需要像《宇宙》这样的作品去告诉我的孩子,科学有着怎样伟大的力量。
4 ) 宇宙时空之旅——最有情怀的天文物理科普剧
这部片子的视角更偏重文艺片——宇宙发现的历史,就是人的困惑和斗争的历史。不断地探索科学,摸索科学的精神,是我们人类不断迈向宇宙的动力。
此片制作精良,从自然科学角度也特别适合作为中小学生的启蒙之作。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课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完美呈现,而且极富趣味。
最后,以第13集收官之语来表达我滔滔不绝的敬意。花了接近半个小时才手打出这些字。字字精华。
That's here. That's home. That's us.
On it, everyone you love, everyone you know, everyone you ever heard of, every human being who ever was, live out their lives.
The aggregate of our joy and suffering, thousands of confident religions, ideologies and economic doctrines, every hunter and forager, every hero and coward, every creator and destroyer of civilization, every king and peasant, every young couple in love, every father and mother, hopeful child, inventor and explorer, every teacher of moral, every corrupt politician, every superstar, every supreme leader, every saint and sinner in the history of our species, live there...on the mote of dust suspended...in a sunbeam.
The earth is a every small stage in a vast, cosmic arena.
Think of the rivers of blood spilled by all those generals and emperors so that in glory and triumph so they could become the momentary masters of a fraction... of a dot. Think of the endless cruelties visited by the inhabitants of one corner of this pixel on the scarcely distinguishable inhabitants of some other corner. How frequent their misunderstandings, how eager they are to kill one another, how fervent their hatreds. Our posturings, our imagined self-importance, the delusion that we have some privileged position in the universe, are challenged by this point of pale light.
Our planet...is a lonely speck in this great, enveloping cosmic dark. In our obscurity, in all this vastness, there is no hint that help will come from elsewhere to save us from ourselves. The Earth is the only world know so far to harbor life. There is nowhere else, at least in the near future, to which our species could migrate. Visit, yes. Settle, not yet. Like it or not, for the moment, the Earth is where we make our stand.
It has been said that astronomy is a humbling and character-building experience. There is perhaps no better demonstration of the folly of human conceits than the distant image. To me, it underscores our responsibility to deal more kindly with one another and to preserve and cherish the pale dot, the only home we've ever know.
How did we, tiny creatures living on this speck of dust, ever manage to figure out how to send spacecraft out among the stars of the Milky Way? Only a few centuries ago, a mere second of cosmic time, we knew nothing of where or when we were. Oblivious to the rest of the cosmos, we inhabited a kind of prison--a tiny universe bounded by a nutshell. How did we escape form the prion? It was the work of generates of searchers who took five simple rules to heart:
Question authority. No idea is true just because someone say so, including me. Think for yourself.
Question yourself. Don't believe in something just because you want to. Believing something doesn't make it so.
Test ideas by the evidence gained from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 If a favorite idea fails a well-designed test, it's wrong! Get over it.
Follow the evidence, where ever it lead. If you have no evidence, reserve judgement.
And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rule of all...Remember you could be wrong. Even the best scientists have been wrong about somethings. Newton, Einstein, and every other great scientist in the history, they all made mistakes. Of course they did--they are human. Science is a way to keep from fooling ourselves...and each other. Have scientists know sin? Of cause. We have misuse science, just as we have misuse every other tool at our disposal, and that's why we can't afford to leave it in the hands of a powerful few. The more science belongs to all of us, the less likely it is to be misused. These values undermine the appeals of fanaticism and ignorance and, after all, the universe is mostly dark, dotted by islands of light.
5 ) 震惊,感动,感恩
能结识到这部令人感动的记录片,缘起于知乎上一个热门话题:
“有人在不经意间或是在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拯救了世界吗?”
在热门回答中,water five讲述的两个故事:其一为一战时放过希特勒的英军士兵;其二就是本部记录片中因为测算地球年龄而发现石油工业照成产铅过量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并与之斗争,终得成功的克莱尔-帕得森先生。(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549647)
water five是一位写字高手,被勾起兴趣的我,就在网易公开课上找来了这部已经翻译好的记录片(
http://v.163.com/special/opencourse/aspacetimeodyssey.html)
一看,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的一口气看完了----震惊,感动,感恩。
震惊---为了其画面之精美,讲述之详实,叙事之绝妙技巧。
记得原来背新概念四时里面有一篇文章:
Beauty---And, though the gleams blind and dazzle, yet do they convey a hint of beauty and serenity greater than we have known or imagined. Greater too than we can describe; for language, which was invented to convey the meanings of this world, cannot readily be fitted to the uses of another. 有些美是不可言的,有些道是不可道德,譬如宇宙星空之美,又如科学探索之道。君记否《道德经》曾言:“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以从古至今,我们仰望星空时,多怀有敬畏之心,不禁会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之感慨! 对于科学探索,更是有多少人能阐明其道呢?一个物理定律,一个数学公式,一个化学方程式,难倒了多少科学家;愁煞了多少少年郎。
但这部记录片就能用那绝妙想象之舟带领你我,突破时间,空间的极限,古到洪荒,远到天地时空尽头;大可俯瞰星空之美,星系之繁,小可观细胞,分子,原子,电子,量子--。让我们能体验星空之美,造化之奇,科学之神力。学习源于兴趣,就连大神当年明月也说:历史应该可以写的好看。有了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多了多少明粉,又多了多少探究华夏悠久历史的翻书人;这部记录片用令人震惊之美,可以勾起多少人的兴趣,就能增几分世人对星空,对科学研究的欲望,让世人往蒙昧之荒前行了几步。
感动----- 全集分为十三部。一部一主题,部部皆有感人之处。捡来几处暂分享之,若欲详观,且自找来看。
其一——有哥白尼、布鲁诺为天文学献身,鲁迅先生曾有“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慷慨之言;哥白尼,目盲身死《天体运行论》,乔尔丹诺·布鲁诺鲜花广场以身献火维护发展日心说。
其三----哈雷与牛顿,一位万有引力,一位哈雷彗星,且纪录片中所述他俩人相处之事,让人有鲍叔牙-管仲,萧何-韩信,伯牙-钟子期之感;牛顿和胡克之间的争,牛顿晚年沉迷于神学,又让人看到了人性之缺陷。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界。发现无高低,人品有高低。
其七----地球化学家克莱尔·帕特森,以个人之力与石油行业
“铅污染”的一场环境保卫战。想起了当年明月给于谦的评价:人们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 而如果他还能做出一些成就,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感恩———这部记录片,就像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希望的火苗?
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
是谁?甘愿触犯天条也要救人类于水火?
是谁?深受酷刑却无怨无悔?
啊!巨人,是你给人类带来火种。
送来光和热,
送来人类新的纪元!
感谢奈尔·德葛拉司·泰森,这位黑人胖叔叔——他一位以从事科学传播闻名的美国天文学家,现任罗斯地球与太空中心海顿天象馆弗雷德里克·罗斯馆长;同时也是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天文物理部的助理研究员。
我始终认为,这样的科学家比国内一些用自己都看不懂,不相信的数据理论去SCI里滥竽充数,骗取职称福利的科学家更值得尊重。(当然这跟国内的科学体制也有关,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个个人,谁不想堂堂正正做人,不造这些垃圾,以后有机会再详谈。)
中国也有这样的科普天文馆长: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MzOTQyMTE2.html?firsttime=309感谢福斯广播公司(FOX)和国家地理频道(NGC),当然国家地理频道不仅应当受这一部记录片之感谢,数以千记的佳品皆出自它手。
感谢网易公开课,以及其他为它引进中国而辛勤工作的所有人。知识的传播,离不开优秀的媒体。
PS:写在最后,
有人要拍《三体》,我是支持的。
起码有人关注了,无论好坏。
好了,可以借鉴;坏了,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改进。
我们没有风险,
有风险的是做这件事儿的人。
作为观众,读者的我们也要宽容,这样我们才有更多好的内容来享受。
http://card.weibo.com/article/h5/s#cid=1001603804696631494433&vid=5489937891&extparam= 6 ) “一沙一世界”——《宇宙时空之旅》纪录片微博集锦
国家地理频道纪录片:宇宙时空之旅:
http://v.163.com/special/opencourse/aspacetimeodyssey.html 1、【#宇宙时空之旅# 第1集:立于银河(宇宙起源)】尼尔没有食言,在他乘座的那个酷炫的很有未来感的想象中的宇宙飞船带领下,我果然见到了“比恒星大的原子”和“比原子小的恒星”。这正是庄子说的“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与片子中的布鲁诺一样,他凭想象便洞悉了宇宙的本质。
http://url.cn/WLnf0T ——2015/4/20
2、【#宇宙时空之旅# 第2集:分子做的事(物种起源)】我们和一支苍蝇或一棵树的区别有多大?当视角进入到分子层面,我们发现我们有着同样的双螺旋结构,无非是排列组合不同罢了。这样,就会从科学层面理解宗教层面上佛教所说的“众生平等“”了。变异是进化的前提,参差多态是世界的真相。
http://url.cn/dsT7gj ——2015/4/22
3、【#宇宙时空之旅# 第3集:知者无惧(万有引力)】千万年来来,在各大文明中,彗星一直是灾难的象征,直到1705年哈雷利用牛顿定律发现了它不过是一个每隔76年就会出现的星体。更令人震撼的是,人们根据牛顿定律预测了几十亿后银河系将与仙女座星系合并,人们能够看到维持十亿年的星光秀!
http://url.cn/aBJ6lm ——2015/4/26
4、【#宇宙时空之旅# 第4集:相对论】“你如果去过黑洞还能活着回来,你可能会发现我们宇宙中的其他时间和空间。先不提相对论的第一条戒律:‘汝不可超越光速。’太空中没有什么速度可以比光速快,但太空并不空旷,空间可以延伸、收缩、被扭曲,那样的话,时间也会被扭曲。”
http://url.cn/UM8yx9 ——2015/4/25
5、【#宇宙时空之旅# 第5集:光的秘密(光的世界)】光是什么?墨子是发现光的第一人,却把精力用在了政治上。海瑟姆发现光来自远方,而非眼镜。牛顿用棱镜发现了七彩成像,却错过了更伟大的发现。赫歇尔发现了红外线的温度最高。约琴夫发现了光谱中的黑线……现在,我们的眼睛才刚刚睁开。
http://open.163.com/movie/2014/3/R/P/MA069D2OR_MA06EUDRP.html ——2015/4/26
6、【#宇宙时空之旅# 第6集:微观世界】人眼睛的原子数量比浩瀚的星空还要多,因此当对事物的看法进入到微观层面,你便会理解佛家所说的“一沙一世界”并非妄谈了。而从本质上讲,人身上的原子与太阳中的原子并无不同,从而,你也会体会到庄子所说的“万物齐一”是怎么回事了。
http://url.cn/YMnD2Q ——2015/5/22
7、游似:【#宇宙时空之旅# 第7集:地球年龄】彼得森本来一开始只负责通过测量铅的含量来测量地球的年龄,但无意中却发现生活中充斥了大量的铅,最终将矛头指向了石化行业。所以这一集一开始讲得是一个科学问题,后来成了一个环保问题,这并不矛盾,因为环保需要科学的支持。
http://url.cn/RdK7vi ——2015/5/27
8、【#宇宙时空之旅# 第8集:宇宙星空】有三点感受。一,恒星主要有氢和氦组成。极简,然后极致,这是恒星的品质。没有生命,但可赋予其他星生命。二,恒星不恒。太阳会膨胀,然后坍缩,成为白矮星,地球早晚会完蛋。三,有一种“日出”叫银河系。换一个视角,世界可以如此美丽。
http://url.cn/T9YyQv ——2015/6/12
9、【#宇宙时空之旅# 第9集:蓝色星球】地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牢固,起初它只是浑然一体的大陆,后来才分开,而且还将继续变化。海底其实是一个更大的世界,那里有山脉,谷底,还有火山爆发。人类并不比我们的祖先幸运,我们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将会死于自己之手。
http://url.cn/a5RdCP ——2015/6/13
10、【#宇宙时空之旅# 第10集:电之骄子】在牛顿与爱因斯坦之间,有一个人叫法拉第。他发现了电与磁场的关系,改变了世界的速度,让人们可以千里传音传图。他的老师曾嫉妒他的成功让他去研究镜片,他一无所获,拿了块镜片做纪念。多年之后这块镜片又让他发现了电与磁与光的关系……
http://url.cn/cz99nH ——2015/6/29
11、【#宇宙时空之旅# 第11集:科学探索】生命的起源有很多种,而外星说始终显得不可思议。但这一集却充分论证了这一点。小行星撞击地球,带来石头,也撞飞石头,而石头中却可以隐藏生命,很有可能这些生命就是这样进行星际穿越的。于是便可想象,这个宇宙其实早已遍布了生命。
http://url.cn/YrOvpH ——2015/7/11
12、【#宇宙时空之旅# 第12集:气候变化】曾经有一个星球像地球一样适宜生命繁衍,但后来被温室效应给毁了,这就是金星。而现在地球面临着同样的危机,一百年来人类向大地中排放了太多的二氧化碳,破坏了地球的呼吸,冰雪在融化,地球在变暖。而避免这一危机的最好方式是使用太阳能。
http://url.cn/fEpTez ——2015/7/14
13、【#宇宙时空之旅# 第13集:走向未来】我们对这个宇宙了解多少?什么叫暗物质?就好比在黑夜中站在海边的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星系就像涌到暗边的泡沫。当旅行者一号飞越海王星向地球最后一次回眸时,地球不过是一束光线中泛着苍白蓝光的小点,那里有人类所有的自负和愚蠢,当然还有希望和荣光。
http://t.qq.com/p/t/472451020506963?apiType=14 ——2015/7/21
14、【#宇宙时空之旅# 豆瓣总评】虽然只有13集,但断断续续竟然看了三个月。反过来说,一个片子拉扯三个月还能让人看完,足以证明它的魅力。我虽然搞的是文学,但却也是个科学谜,对宇宙时空还保留着童年时的好奇心。但并没有与之前的宗教观念冲突,而是彼此印证。因为宇宙即便不是另有上帝,也至少很符号“一沙一世界”的佛教宇宙观。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4698699/ ——2015/7/22
——2015-7-22丽江
如果是一个科幻迷和纪录片爱好者,不看一定是一生的损失。如果不是科幻迷,不看就是巨大的损失……五星,没有疑问
两个字:神作,要给我将来的儿子看,不看就打
不愧为IMDB排名前6的电视系列,本剧展现出的科学精神以及带给观众的思考远远超越了影片视觉效果给人的震撼。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史,又能够形象乃至是煽情地激发出普通人对于科学的崇敬,严肃的态度给人以无限哲思。绝对开阔视野,若早七八年看过,说不定我会爱上物理学。
Neil讲述与Carl的师徒情谊的那段太感人了。。。
卧槽这片子虽然内容比较浅显,但特效太棒了,制作的如此精良!解说词也很感人,当中穿插的动画也很有意思。颜值太高,令本宝宝颤抖了。。。
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也是认识自我的过程。光年尺度下的叙事,让人类显得无足轻重,并不比一粒宇宙尘埃更有意义。但正是通过一代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能使我们能够突破肉体的局限性,将人类的视野拓宽到目所能及之外的世界,或许有一天,直至宇宙的边缘。
28.9G
一部伟大的剧,震撼无以描述
没看过的感觉很难做朋友
坑货一个,第一集开了个大头,以为接下来要探索宇宙了,结果剩下的11集全都是在地球上呆着,变成讲历史了,各种动画也是让人烦得受不了,这就是一部30分钟能讲完的宇宙纪录片硬生生砸钱加特效和动画改成了12集而已,华而不实,看了以后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我觉得这片可以当做教科书
每次看这种纪录片都觉得尘埃人类还要为自己的琐事烦恼,不值一提都不能形容了。
如果我是初中物理老师,一定在第一堂课上播一集这!为了能让更多孩子起根儿上决心学好物理!比如我!
很棒,不仅仅是宇宙、天体物理学的科普,还包罗了量子力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等。然而更重要的是,本片有大量科学史的内容,以及科学精神的阐释,甚至以及德先生。宇宙,从最宏观到最微观,生命诞生进化的历程,以及我们了解这些知识的历程,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本体论意义。请选对你的"世界观"。
剧组好像特别有钱的感觉!
用一段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旅行深入浅出的介绍宇宙的概貌和人类的科学发展史,又蕴含着对于地球文明的关怀和历史的反思,传达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指引通向未来和真理的道路:质疑权威,独立思考,自我质疑,观察和实验,遵循证据。特效制作水平比大多数科幻片更震撼,科学知识的介绍更利于欣赏科幻片。
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渺小的连一枚细胞都不如... 这部系列纪录片拍得太好了... 非常适合拿来科普宇宙常识的人看...非常精彩
希望我可以活到知道黑洞里到底是什么那一天
才看了一集就飙泪两次。。。虽然讲的都是浅显的知识,但是这种上天入地在时间中穿梭的感觉,就是这么让人沉迷。。。对于大众和青少年来说,并不只是传授某种知识便足够,更重要的是将科学的精神埋在新一代的心中。。。科普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也许你会说,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对我而言,这个问题取决于你想活在一个多大的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