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问是《人间指南》编辑部吗?”
听到这句话,不怕暴露年龄的小伙伴一定马上就能描绘出当年和爸妈一起看这部剧时全家一起乐呵的场景。
这句经典台词以及这本《人间指南》杂志都出自1991年出品的“中国首部电视系列喜剧”——《编辑部的故事》。
如果你实在对它没有印象,那某火腿肠广告一定能让你想起它。
“冬宝,干嘛呢?”
“想戈玲呢!”
葛优饰演的李冬宝以及他所明恋的戈玲(吕丽萍饰)是《人间指南》编辑部的青年代表,他俩和牛大姐、刘书友、于德利、总编老陈,一起在编辑部里各司其职。六个人个性迥异,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有人总结道:
权术专家——陈主编 谨小慎微——刘书友 巧心钻营——余德利 马列主义老太太——牛玉清 文青鼻祖——戈玲 人见人爱——李东宝
于是,编辑部的故事就以这6个人为中心展开。开篇第一集,编剧和导演采用对比的手法,寥寥数语就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西装革履、很有经济头脑的套路王于德利(侯耀华饰)VS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又带着袖套扣扣搜搜的老派知识分子刘书友(张瞳饰)
年轻时髦前卫的戈玲VS张口闭口政治口号的牛大姐
仅用6分钟,编辑六人行中的4位核心人物之个性就一览无余。接着大家话锋一转,提到组稿困难,杂志越办越差,从而引出压轴出场的男主李冬宝。
人见人爱的李冬宝并非浪得虚名,不仅一张嘴特能侃,接下去的每一集你就会发现他负责人、有原则、坦荡善良的本性。而且对戈玲的一往情深也让人动容,尽管戈玲一直若即若离地晾着他。
开篇的矛盾正是为了前两集“谁主沉浮”的主题做铺垫。其实编辑部的故事是以杂志效益不好,面临组稿困难,编辑懒散,前途一片灰暗展开的。
这本杂志不好的什么程度呢?陈主编在路上遇到一个大妈买了十本《人间指南》,老陈问她,买这么多,是因为杂志好看吗?大妈不以为然地说,是因为纸质还不错,可以拿回去给孙子包书皮!
作为主编听到这样的话是很桑心的。奈何其他5个编辑早就因为杂志不景气和萌生了离职的想法。特别是李冬宝、戈玲、于德利三位青壮年,纷纷到人才中心另谋高就。李冬宝甚至明确表示,如果没有戈玲,他早早就撤退了。
这时候,陈主编想出了一个法子,他宣城自己即将退休,并且将在编辑部内部提升一位主编人选。
果不其然,这一消息刺激了整个编辑部,人性也在此时展露无遗。大家开始拉帮结派,窃窃私语。李冬宝和戈玲终于也为了此事在深夜幽会,谋划“夺权”大事。
刘书友更是把非君子行为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老陈面前把编辑部的人各打五十大板,就为了表示自己是最合适的主编人选,虽然被陈主编四两拨千斤拨回来。
接着又是讨好李冬宝,
又是跟于德利摆资历。
而余得利呢,早就以“余主编”自居,到处拉广告,提升杂志的赞助业绩。
正当众人忙得不可开交,也打得鸡飞狗跳的时候,陈主编老神在在地打着太极练着功。等他掐指一算估摸着时候到了,才慢悠悠地晃回编辑部主持大局,并告诉告诉大家,自己这一举动,无非就是想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让大家正式杂志没办好的原因,并且拿出具体可行的方案重振《人间指南》。
终于,在第1.2集老陈carry全局的情况下,编辑部回到正轨,并且开始真正地让《人间指南》成为大众的指南。
为什么要推荐近三十年前的这部《编辑部的故事》,首先因为它台词幽默,金句频出,看问题的方式比我们现在许多人的三观都要正。
(余得利妈妈对于追求自我的觉醒)
(顽固刻板的牛大姐也有这种体悟)
在好听的京片子互怼耍贫中,也常常让人深思。随便拿出一张对话截图就可以赶超现在的段子。
(这句话最早出处在这里啊!)
(李冬宝的撩妹技能满点)
(来自戈玲的吐槽)
其次,剧中所讨论的几个话题,到现在看来分分钟可以上“热搜”。比如侵权问题、人工智能、小保姆、大龄青年婚嫁问题等等,甚至在女性独立方面,其中,人工智能这一集的名字叫做“飞来的星星”,是不是想起前些年大热的韩剧?
虽然是喜剧,但是它并非一味追求完美大结局。
关于侵权话题的那集,虽然编辑部的同仁们个个都是人精,但是也因为一时贪念,导致落入他人的合同陷阱,最终被告上法庭并且败诉。结局虽然大家都垂头丧气,但从中吸取了很大的教训。
《小保姆》中,胡搅蛮缠,无知任性的小保姆米继红实力诠释了什么叫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刚结束了对米继红的厌恶,下一集就阐述了夫妻关系的主题,老婆明明是个母夜叉,却在众人面前装可怜,而丈夫懦弱无能,在李冬宝他们为他主持公道时偏偏又打退堂鼓。
这两集让人家不禁反思,人们常常以为的弱势群体,是否真有他们表现出来的那么“可怜”。而要求人人都必须为他们伸出援手,是爱心使然还是道德绑架?
而在《飞来的星星》中讨论到人工智能机器人,更是让编辑部的所有人展现出人性最丑陋的一面。在机器人的挑拨下,为了一己之私互相揭短,互相陷害。眼看着大家同时陷入危险而不自知,搞笑的剧情中却也令人汗颜。
早在九十年代初就会有这么犀利的对白、时髦的话题以及看似光怪陆离却又无限贴近我们现实生活的剧情。来,让我放上百度上关于这部剧的基本信息。
总策划郑晓龙,执笔编剧有王朔、冯小刚、马未都……现在一下子可以理解剧中那些金句是怎么来的吧。再加上以下无法复制、超级豪华的“打酱油”阵容:
濮存昕扮演的诗人
张国立扮演相亲青年的赵永刚
刘蓓扮演的歌女双双
于谦扮演的警察甲
甚至连冯小刚、英达都进去友情客串过。
除了演员阵容,剧情走向,看事观点等等,还有剧中的每个人都真实且接地气,他们缺点很多,优点也不少。这一集让人气得牙痒痒,下一集就让人心生敬佩。没有绝对完美、高高在上的大主角,我们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找到身边的每一个人的身影。因此,在看剧的时候总会想到,如果是我的话,我可不会这样/我也会这样。因此,不管过了十年,三十年,还是六十年,也许这部剧,依旧让人很快入戏。
李冬宝说,活着不易,是个人都饱经沧桑。
所以,不管人间值不值得,这本近三十年前的《人间指南》,也许还能在现在给你一些小小的生活建议吧。
END
建议和97年贺岁电影版一起看,可以感受到葛大爷强大气场的提升。
*本公众号图文消息为「黄金妖」独家创作,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
*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音乐、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截图、吐槽、感悟
最初对这部剧的印象就是那段广为人知的“贯口”,所以让我觉得,这就是一耍嘴皮子的喜剧,不乏深刻,但多显在嘴上。为了在死水生活中听见点儿人声,才决定看起来。结果先尼玛被李冬宝笑死,明明也不是多爆笑的台词,但每一分讽刺和幽默从葛优嘴里讲出来时,那种语气和神态就能将其放大十倍。再多看几集,又被剧情本身的精彩吸引住了,成了每一顿饭都少不了的滋味。
看了好几集,才发现原来没有笑声背景音,才发现拍摄时间要早于《我爱我家》。因为名气上的关系,总觉得《我爱我家》才是开天辟地第一部。本剧也许在形式上不算“情景喜剧”,在喜剧效果上却毫不逊色。虽不及《我爱我家》巍然大气,但言辞之有趣、之绚烂、之锋利,真能指点人间、留名时代。
杂志药丸,人心思变,主编准备引退,领导职位的空缺一时间引起小小办公室中争权夺利的大风暴。这两集里每个人各含心里的想法拿话往出挤兑人给自己盘好处争高势的戏,实在是精妙,每一句话都很猛烈到位,没一个人智商下线,都是人精合着。
“知音大姐”读者热线里,一个暗恋男老师的女学生说要自杀,编辑部的各位热心帮助。这矫情着要死的小辣鸡文青可烦死我了,真想对她说本集来客串的某位艺术家的著名台词;“你死不死啊?!”
这两集在我眼中是封神的故事,被骗的剧情能想到,但俩骗子稳稳坐着给普及法律知识这一点真的出乎意料。戏剧冲突非常激烈,那个不听解释的《大众生活》主编太他妈真实了,生活中就是有这种事,就是有这种人,事不占理,又不能动手,憋屈死自己也无可奈何(怎么忍住不动手的,老几位,真行。)最后的结局没有任何光环,大赞!
萝卜大丰收,编辑部各位拜访给冈村宁次做过菜的“萝卜王”寻求“水淹七军”菜谱,一开始颇有些老舍《断魂枪》的意思。小二德子蹭饭把主人蹭跑了我真是服了哈哈哈。这一集,有社会主义丰收和伪满厨子的对比,也有大萝卜和家常吃不起的“富贵菜”以及特有情趣的西方大餐的对比。老厨子的人物形象很丰满,对自己过去的历史讳莫如深,连自己的孙女都不知道,能想到解放后没少为此遭罪,提及冈村宁次,会说:“惭愧,丢人!”对自己的情况也有很明白的认识:“那会儿穷,没觉悟,不瞒您说,刚打关外到关里,看着满街的中国人都新鲜。东北那会儿叫满洲国,从奉天到北平,那也算是出国工作了。不知道什么叫反抗,什么叫斗争,太老实,就知道挣钱养家。”这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真实写照,这是真实的历史,承认这一点,才是真正的唯物史观。而所谓的“历史问题”,其实是“政治问题”。从老厨子的言谈中能看出他的人生轨迹,生在沦陷区里,长在膏药旗下,到老了一张嘴说的也是“康德八年”,时代对个人的烙印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磨灭的;现在的他会絮絮叨叨让下一代学好,会质疑别人“白吃国家的饭”,是一个善良真诚有着朴素爱国感情的老人,经历过战争与和平,他也许仍没什么深刻的觉悟,但他自然懂哪一场“人间正道”能让人吃得饱。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萝卜吃不了,法兰西磨坊女主人式煎鱼、斯特格利茨炖小鸡儿、斯特拉斯堡肉饼(白学肉饼!!!)以及真正的“水淹七军”却仍吃不起,“我们有那么多肉,还种那么多萝卜干嘛呀?”
两个小保姆的鲜明对比,太夸张,太荒诞。反面的那位很有些“小李子”后来扮演的“二混子”季春生的气派,好吃懒做,嚣张可厌,连一贯待人和蔼的老刘都说“弄死她的心都有”。马晓晴的表演可谓优秀,那张牙舞爪讨人厌的劲儿让我都没勇气看第二遍,而“小李子”的“二混子”形象,却透着一股可爱,“您家有蒜吗?”这应该是演员气质的问题吧。
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还在上小学,每天回家做完作业就和家里人一块围着电视开始前仰后合,我们一家三口在那间十多平米的小屋子里就这热茶和电视机的荧光度过的一个个美好的夜晚(那时看电视一般不开灯,省电)是我最温馨的记忆了。闲话少说 让我们从头开始再细细回味这部电视剧吧。 1.2.《谁主沉浮》 故事是开始于92年那个阴霾闷热的夏天,陈主编充满质感的空气中走下那辆红白相间的公共汽车,走向他那个那个为之奋斗了多年却即将因为销量低迷而马上就要分崩离析的编辑部去宣布自己即将退休的消息!而这件事的可悲之处是这个消息宣布以后使得这帮即将散去的猢狲又回头扶住了这棵即将倒下的大树,主编的位置无疑是相当诱人的,然后诸位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按李东宝的话说编辑部应该是人精扎堆的地方,可说实话通过他们在竞争主编上所使用的的手段上来看,很难发现他们有所谓的人精气质。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刚愎自用和对权谋之术的一窍不通(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是越迫不及待想得到某样东西,就越要迫不及待地表现对这样东西的不屑)。而通过竞选,编辑部诸位同仁的众生相也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余德利:说实话,这厮无论从哪儿看都不像一个能在七十年代考上大学的人(于当时应该34。5岁左右,他应该生于五十年代末,也就是说他是77.78那批大学生,相当NB啊,十年动乱后的那几批大学生真的可以称作天之骄子),倒更像一个混迹商海的捐客,而他的第一次生意就因为自己身上仅存的那点文人气质而险些泡汤。但客观点说,大山关于延安的描述虽有失偏颇却也形象的反映了我们心中的圣地给那些老外的印象。对了,大山,这是本级第一个出现的客串明星,我第一次看他演小品还是刚上小学,这哥们穿一绿军大衣,演一个因为加班回家晚了的电工,那句:玉兰~~~开门儿啊!让我笑喷了好几次,第二天上学,一帮小孩儿站在在校门口冲门卫大爷喊:玉兰~~~开门儿啊! 好了 言归正传,后来通过老于的施政演说也充分证明了如果按他的意思走《人间指南》也就变成了《精品购物指南了》而李东宝也许会真的像他承诺的那样享受着《国家地理》摄影记者的待遇(详情参见《廊桥遗梦》)。 再说说李东宝,他和葛玲鼓捣出来的那个办报方针基本上是《读者》加《爱人》,文摘体的杂志很讨巧,除了几个互动栏目外基本上东摘一段西摘一段就可以了,既不用约稿也不用专栏,很省钱的方法,而且我特意看了看东宝的那块黑板,其中至少有四个栏目是关于婚姻与性的。这俩大龄男女无意中表现出了对这事儿浓厚的兴趣!还有一个细节,东宝在最后陈词中一口咬定这事是他自己想的,完全抹杀了葛玲的贡献,显然,权利对于男人的诱惑要远远高于爱情啊! 牛大姐就简单多了,他办的的应该是《支部生活》,这杂志我们单位也有,几乎人手一本,订阅量是相当大,但说实话,除了写入党申请书我真没见有谁翻过这个!想到袁腾飞的那句话:为什么我们弄出来的主旋律的东西就那么让人厌恶呢!还有老刘,他跟简单,根本就没想怎么办杂志,直接想怎么当主编了。 再说说老陈吧,我觉他一开始就没想真的退休,从竞选演说那天气定神闲到每当剑拔弩张时候就插科打诨,再到看到李东宝的栏目大纲时的两眼放光,这不像一个即将卸任的领导,倒更像一个刚刚到任的官员在考察自己的干部!小鬼们,你们一开始就被老陈忽悠啦。他身不动膀不摇。就让这帮人精把家底全交了出来,手腕呀!! 待续。。。 《我不是坏女孩》 剧情简单 就是一女大学生求爱失败了想自杀,一帮编辑想尽办法拯救她回心转意的事,我估计搁现在她要发这么条微博,得有一半的人说她装,还有一半的人劝她赶紧动手,说不定还有出招教她怎么自杀才能死的痛快的,那时候人是善良哈…葛大爷就差跟这姑娘结婚了,弄的于得利本性爆发,说实话,这孙子流氓演的真像,对了,本集有个演警察的龙套,歪戴个帽子一脑袋卷毛,站大街上把葛优呲哒的跟孙子似的,那是于谦…
《侵权之争》 这集是王朔小说改的 不过原著的结局要比电视剧现实的多 这帮小鬼机关算尽也没能解决的事儿 老陈回来打俩电话就给摆平了,李成儒演的骗子很出彩 满嘴仁义道德 一肚子玩世不恭 跟你乐着刨坑儿埋你,真他妈高 这集里的好多台词 给人太深的印象了 于德利:瞅你那德行 还他妈导演呢 刚才上厕所是不是蹲在马桶上拉的呀? 江宝根:我蹲着 那是怕感染艾滋病 于德利:艾滋病!!就你也配!! 葛优:何必同志 何必呢 葛玲:他这样的我见多了 欺下者必然媚上(这句话这几天又让人给挖出来了 说是王朔评价冯小刚的)
最后说一句,这里边有段领导讲话,不知他们是找的演员还是忽悠个了个真领导上台,一老头儿,俩姑娘搀着,摇头娃娃似的就挪台上去了,一共不到二十个字,他写了两篇 念的上气不接下气,最后一个字写第二篇上了,他翻篇,又找不着了,给自个卡那了,愣了半天,自个是来干嘛的又给忘了……差点没给我逗死,这段袁腾飞讲课的时候学过 入木三分啊 《水淹七军》 我觉得于德利他们打开始就是奔着蹭饭去的,啥萝卜秘方就是个幌子,那老头儿说话太逗了:你说你都忘了你妈做饭啥味儿了,也没忘了我,那是打认识了我你家就不起伙了,你爸就见天在我这蹭,你还打算传代呀…………
还有他那孙女儿,是我见过的把北京话说的最好听的姑娘,又甜又顺溜,后来在《我爱我家里》又出来了,骑车违章,和刘金山一块儿把老付撞的七荤八素,最后愣是忽悠的老付要给她钱!
对了,到最后他们熬汤的时候我仔细看了看……用的是心儿里美的脆萝卜!!你家拿脆萝卜熬汤呀!! 《小保姆》 这集没啥可说的,最有力的卖点就是越看越对马晓晴演的那个保姆恨的咬牙切齿,最后吕丽萍把她从人家轰出去的时候,一下就痛快了!!
《一朝权在手》葛大爷太牛逼了,在办公室自个儿一人带个小白手套儿学警察指挥交通那段儿,像个黑暗中的舞者,越看越有意思!还有啊……那时候啊…北京的交通啊…真他妈乱……路口整修,连个标识也不加,就临时禁左,那条路连个线都没有,你是不是左转全凭哥们一句话………那个坐屋里哭着背交规的哥们确实有点……冤
《无中生有》 濮存昕演的那个诗人真的是个下三滥啊,除了装B和泡妞啥也不会,你给葛玲写的那个是TM诗吗?三年级孩子上课递的纸条儿啊!我严重怀疑这是王朔诚心写成这样的,于德利还让人扶一下,说被这首诗给陶醉了,大哥,你可是个编辑啊!!这里有一段神来之笔,濮存晰装逼装的很深沉,最后要飘然而去,突然想起啥了,跑电话跟前儿记号码去了,点着头记了两遍,出了门赶紧给葛玲打………
《歌星双双》这集我啥也没记住,就记住了那辆鞋盒子那么大的拉达,那时候的私家车,很牛叉啊,开车的那个老板是不是后来许三多他爸。
重看一遍,小时候不懂。它里面的冷嘲热讽放在今天仍然不过时。社会基本没什么进步,除了每个家庭的钱比1991年多了一些。
印象中是不喜欢的风格
-东宝,想什么呢?-想葛玲儿呢~
这个电视剧只要在电视上播,我肯定要看的。反反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又下了全的看。
中国最早的情景喜剧???
北京人所向往的充满希望的年代
我就是這么貧起來的~
王朔、冯小刚、马未都、赵宝刚、郑晓龙、刘震云这几个基本上奠定了这部戏的风格,外加葛优这几个,这部戏确实活了,也就火了。基本上也探讨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的诸多社会热点问题,其实也算是紧跟时代脉搏,现在看,不失为一部当时社会反映的活化石。后来这几个都是腕。8.5
上世纪90年代过去了 我大概要用一生去怀念她。
4.5;台词密集,嘴炮不断,抖机灵得恰到好处,知识分子的冷幽默雅而不俗,结合时代特色,针砭时弊绵里藏针,细品之余大有深意;六位主角性格各异,形象立体,戏剧冲突制造得极为自然,堪称社会缩影;配角也是大腕云集,红花绿叶皆出彩;国产剧的盛世,可赞可叹。
同《我愛我家》一樣,《編輯部的故事》也顯示了中國90年代作為過渡時期的語言特質:老幹部牛大姐和主編老陳,滿口革命語言和大道理,而80年代的新青年李冬寶和戈玲,則對這套正統話語缺乏信賴,並不斷加以虛無主義的解構(戲仿、調侃)。他們點評人生百態、社會問題以至國際事務,其《人間指南》編輯部,正試圖像上帝一樣指導人間的生活。這顯示的是90年代初期的一種文化想象,即出現一種新型的社會組織形態,替代原有的黨政機關履行職責,告訴人們怎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2020年4月疫情季於海甸島家庭影院。
好段子真是隔二十年还是好段子啊。
葛优年轻时候可真歪瓜裂枣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必须五颗星,全剧每集一个故事,个个故事都精彩纷呈。编辑部里个个儿都是人精,全都戏精上身,把人物都演活了。每集看得都乐得前仰后合,太逗了。
就凭我对葛大爷各个时期不分黑白的喜爱,我也不可能是颜控啊~————————————————这个剧的精髓全在片头曲里了,25集就没跳过片头,听了25遍。此剧拍于1992年,而每个有常识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个年份意味着什么。因此它就成了理想主义的尾声,市场经济的前奏,首都的小老百姓渐渐过得好了起来,仍然在谈论地球宇宙和人类之爱。价值虚无之前的荒诞和计划时代的社会性互搏,解构的意思总在那儿一拱一拱的,可是都不彻底,因为最根本上,是社会人间充满善和爱的主题在那儿托着,这说明,80年代还没完全过去。戈玲特别酷。而且戈玲剧中每一身衣服都好看,穿搭特别有参考意义,果然时尚是个圈。
北京话普及剧
理想主义情怀还未曾全部泯灭......
至今仍是中国顶尖的情景喜剧之一。
今年过年重看了一遍,修正了小时候的一些印象,余德利没那么坏,编辑部有个这样的人还真是省了很多麻烦,换现在的话就指望他创收了;戈玲真的很潮,很多衣服现在看依然好看,可能材质不太一样了但很多配搭绝对现在也看得上眼,后几集的妆容居然跟现在正好契合,怨不得那时会被牛大姐们看不上眼;李冬宝是文艺青年,小时候还以为他是流氓小混混;老刘最蔫坏,为了占便宜不怕打脸,推脱责任遇事就躲,不过好歹是善良的,牛大姐稍好,但思维方式实在有问题,说不到正题办不了正事;总编老陈超厉害的,面儿上绝对是个好人,其实老江湖深熟谙社会行事规则,既有方法有原则也有心胸和逻辑,是个好领导。台词简直值得青年编剧逐句背诵。后面有几集编的松散,逻辑偏一根筋那种,不如前面来得爽。看完这个再看《我爱我家》会觉得不够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