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点:
1都是由小栗旬扮演警察
2都是英文标题,且表达了凶手的愿望,即:扮演好漫画角色和成为杀人手法展览大师
3凶手都是连环杀人,且非常有仪式感
4都有警察牺牲
5凶手小时候都是问题儿童
6小栗旬都在google上找到了破案线索
7凶杀案最后都会引到主角妻子身上
8都埋了一个"黑暗会继续继承"的伏笔
9强行说的话,画面色调也基本一致
综上,这两部电影是姊妹篇😃
电影止于凶手对庭审法官的反问:“我,究竟是谁?”——同时,这也像一个留给观众的问题。但是,这和观众的预期稍有偏离。在悬疑片模式中,观众还在疑心:如今的主角(菅田将晖饰演的漫画家)是否依然“我本善良”?因为,按照一般的套路,他的凶残本性似乎已被激发。如果电影结尾真要留下一个“我是谁”的诘问,那么这个问题的发出者似乎也该是主角才对。
不过,让我们暂且放下这股落差,先来简单回应一下凶手的问题。
对于“我是谁”这样抽象困难的哲学命题,当然不是简单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凶手自诩畅销漫画《34》的共同创作者,我们就从电影里这本漫画的角度来看看他所起的作用。
凶手初登场时屠戮了一个四口之家,主角在亲眼目击凶手真容后,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事后,他以凶手形象与凶杀事件为原型,创作了畅销漫画《34》。而凶手在追读连载中的漫画后,成了主角的粉丝并开始根据漫画中的内容继续行凶。主角在漫画最终话里以身试险,引诱凶手自投罗网并最终反制——在最后这场未遂的行凶中,凶手其实并没有主动落入主角在漫画里设下的“陷阱”。他以主角漫画里的构思重新选择了行凶场地,还把主角和主角妻儿拖入其中。不过,在最后搏斗中,他被主角反制,两人身体相叠的一幕,奇妙地与漫画最终话的一格,颠倒般地重合了。
从上述简单的情节梳理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凶手的“身份”变迁:起先,他是一个现实案件中的凶手;随后,他成了主角漫画创作的灵感来源和漫画中角色的原型;之后,他自诩为主角的“助手”,开始在现实中复制、再现漫画里的凶案;最终,在与主角的对决中完成了漫画最终话内容的还原——只是这一次,他重新选择了故事地点、人物并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原漫画故事的“逆转”。
“我是谁”凶手篇:凶手——灵感/漫画原型——“助手”——“创作者”
从凶手到灵感/原型是容易理解的现实逻辑,而从原型再到“助手”/“创作者”则是片中凶手的执念与偏激。然而,它之所以在这部电影里如此顺理成章地被我们接受,主要源于电影开篇时,我们和主角一起,在他的漫画事业起步受挫时所接收到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认为:漫画的成功源于真实感的营造。
主角所任职的漫画工作室的老师强调漫画氛围的真实感,连画中出现的一幢无生命的建筑都要尽可能赋予它生命;主角自己的作品屡屡被拒,受到的评价往往都是画功了得但人物塑造不行,缺乏真实感。这份对于真实感的追求与强调,正是让后来凶手在现实中再现漫画凶案的行为得以在这部电影中“成立”的原因,也是凶手自诩漫画《34》共同创作者的原因所在:因为在凶手看来,他的所作所为提升了《34》这部漫画的真实感——毕竟,没有什么比漫画里的事情如实发生更真实的了。
对于主角来说,电影开始时他就因屡遭失败而对漫画圈萌生退意,后来凭借漫画《34》一炮而红,但看上去也没有多少志得意满的喜悦。相反,他只是背负着某种巨大压力,于恐惧焦虑中持续创作。当他向清田(小栗旬饰演的警察)坦白时,他仍然觉得自己缺乏创作的才能,漫画《34》的成功在他看来只是一种“剽窃”。——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主角在目击凶手真容后选择不向警察供述。因为他想把凶手的形象“窃”为己用,当作自己的原创。真凶形象一旦曝光,尽管他仍可进行加工创作,但也无法以此证明自己的原创性——最后,当清田死后,主角再添一层罪孽感,认为自己对他的死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出于赎罪的心理,他选择在漫画中将自己画死,以此设下诱捕凶手的圈套。
“我是谁”主角篇:失败的创作者——成功的剽窃者——牺牲的赎罪者
其实,在这部电影里,存在类似“我是谁”之身份迷惑的对象并不止主角和凶手两人。
清田出场前就在同僚上司的闲谈中扯出他曾经暴走族的出身。但是与传闻不符的是,电影里的清田从未展现过任何暴力手段。他平易近人,常常身背双肩包,爱好阅读漫画,像是一个未成年的学生——倒是整个警察组织,成群行动、四面堵截的作风时常看上去有点黑社会的做派——遇刺时,他也缺乏某种濒死的爆发力,每一个观影者或许都在那时难以接受,身高马大的清田会如此轻易被一个委琐瘦弱的中年男子刺死。这让我们不禁怀疑,清田的往事是否只是一种捕风捉影?毕竟他从未亲口承认过自己暴走族的出身,一切来自他人的流言,即便葬礼上他的搭档也向主角复述了这段往事,但在他的口述中,也只是提到他当年管辖那片地区时听闻过清田的名声。换言之,清田的暴走族出身只存在于传闻中。
同样的,边见曾是一个犯过重罪的少年犯。在一开始的四口之家屠杀案中,他率先被警察判定为嫌疑人并实施逮捕。虽然清田对此抱有怀疑,但警界、社会都表示欣然接受。但一年后连环杀人案的再度浮现让之前的抓捕成了“乌龙事件”,社会质疑警方屈打成招,并对边见少年犯时的罪行也报以怀疑。边见在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提问时的反应和电影最后凶手的反问几乎如出一辙。边见的迷惑(无论是否属于装傻充愣)都像是一次提问的邀约:我,究竟有没有犯罪?
“我是谁”警察篇:秩序的破坏(暴走族)——秩序的守护(警察)——秩序的僭越(私刑人)
有关边见与凶手之间的关系,电影最后通过从凶手家中搜出的一沓书信浅尝辄止地点了一下。犯下过屠戮一家重案的少年犯边见曾是凶手仰慕的对象,随后这种仰慕的关系发生了逆转,边见成了凶手的帮凶,帮助他转移警察的注意力——这解释了边见在初遭警察围捕时就即刻认罪的奇怪举动。这可能是两人一开始就设计好的,无论是否出现了创作漫画的主角,都不影响警察误捉边见,以及凶手二度行凶时通过滞留现场的凶器来揭发警察的失误。也就是说,在主角出现前,凶手和边见就已形成共谋关系,而主角的出现,让凶手发现了新的仰慕对象。
由于故事侧重点的不同,我们不确定少年犯边见是否真的曾经是一个暴力侦讯的牺牲者,他与凶手的联手是否出于对警察的报复抑或仅仅只是观念上的唆使。我们发现,对于电影人物的过去,无论主角还是配角,我们一律知之甚少——我们不太了解主角的原生家庭和他的成长经历,我们不太了解警察清田暴走族的往事是否真实,我们不了解少年犯边见的过往和他当年行凶的动机,我们也不了解凶手的背景——他似乎来自某个信奉四口之家代表幸福的宗教组织,有关这段尘封事件的线索伴随清田的死亡就此中断。除了每个人的既定身份外,电影拒绝向我们作出更多的解释。
“我是谁”少年犯篇:“偶像”——“粉丝”——共谋者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电影埋布了多条线索。随着情节的展开,与其说它想讨论的是所谓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影响——例如漫画作品是否会引发模仿犯罪?漫画创作者是否压抑着内心黑暗?诸如此类——毋宁说,它想讨论的只是何为真实的问题。
当杂志编辑向青年漫画家表示“你的作品、人物缺乏真实感”的时候,这里的真实感是一种客观陈述吗?还是仅仅只是拒绝的托词?如果创作者因缺乏现实经验而导致笔下人物缺乏真实感,那读者又是借由什么,来做出对于所读作品是否具有真实感的判断呢?这种真实感也必须来自亲身的经历吗?当主角在达成作品真实感的同时,为什么要刻意隐瞒它的原型而将之作为自己的原创?
当我们试图回答上述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其结论都指向一种虚构的真实:读者自然无需同样亲历凶案,但他们要追求某种恐怖的真实感;创作者必须满足这种对于真实感的追求,但他的创作又必须源于个体虚构的能力。换言之,这是一种被塑造的真实。这或许也是为什么电影里人物的过去都如此晦暗不明的原因,当我们接近真相的时候,无形中就会破坏这种虚构的真实感。所以清田必须死。“好可惜啊!”凶手对着已然接近真相的清田表达他的哀叹。
象征幸福的一家四口、暴力的执法者、作为社会不安与危险存在的少年犯……现代社会同样无时无刻不在建构着一些“真实”并将之灌输到我们对于社会的反应之中。电影伊始,为了弥补自己的“缺陷”,主角勤于练笔,时常速写日常遇见的陌生人。比照他最后躺在病床上用受伤的手所画的清田的头像,你很难说这两者之间孰优孰劣。床边清田的搭档或许会为这张肖像的逼真而感到欣慰,主角的画功一如既往的出色,而外人的评价却会因标准的不同而截然不同。
清田曾在电影里说过“迷路的人总要绕些远路。”主角在经历了人生这段波折后,不知道是否重新找回了自信?电影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他或许因为被凶手激发出的恶性(这是某类悬疑片一贯喜欢采用的片尾“咧嘴一笑”式拙劣反转)而终于找到了刻画恶之真实的方法——在电影开头,他的同行都认为主角性格太好以致于无法画出真正的邪恶与恐怖。或许没有。电影没有停留在主角的病房,而是回到了现实凶案的审判法庭。在凶手留下的邪魅反问中,我觉得电影好像也在问我们:故事总有尽头,故事里的角色也都各有他的特征与性格(character既可译作角色,也可以译作某种具有代表性的性格、特征)。当我们沉溺于这种虚构的真实感的时候,我们是否已经与现实的真实渐行渐远而迷失了自我呢?
电影的音乐很不错,在电影开头船越一家的犯罪现场,那个歌剧的音乐,营造了一种诡异的氛围,随后两角登场,鬼魅的脸庞在月光的照射下,显得很神秘,接着想起主题歌“character”的前奏....这一段画面调色像一个很刺激的第一人称单机枪战游戏,前部分可以说起了个很高的调了,唯一让我不舒服的地方就是犯罪现场太过真实...在吃饭的时候看有点反胃。
值得一提的是在刚上映的《花束般的恋爱》里,为了和生活对线,菅田将晖饰演的山音麦最终放弃了喜爱的画画,而在这部电影里他饰演的山城圭吾却依靠《34》漫画连载赚的盆满钵满,其实我觉得可以联动一下,本片就改为花束般的恋爱2,主角还是山城圭吾和八谷娟,这样也圆了《花束》的遗憾,哈哈我乱说的....
再说剧情,之前漫画社的同事说山城的一心想画悬疑题材,却画不出有真实感的恶人角色,因为他是好人,好人是画不出恶人的,因为无法共鸣。在见到船越一家的杀人现场后,他完美的塑造出了Dagger的恶人角色,是不是因为他共鸣了呢?《34》的暂时休刊后,两角找到他质问他,“你自己还不是在杀人,你在漫画里享受着杀人的乐趣,和我有什么不同?”,可能连山城自己也没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发生了微妙变化,但我觉得他还是和两角不一样的,至少他不讨厌四口之家,至少他觉得正义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剧情上也有我认为的些许bug,比如原一家,既然是先画的漫画,然后杀的人,两角要找到这样的四口之家不容易吧?同样的地点同样的车,山城笔下的场景就好像亲身到过现场。另外衫村一家,山城是怎么能知道这个河滩上会有一个四口之家来露营的呢?这些在我观影的过程中,都是扰乱我对后续剧情猜想的,而对于没有受这个因素影响的一些剧情就比较好猜了,比如结局的山城是一家四口会受到来自两角的危险。还有话说原一家爸爸长得像梁家仁,妈妈长得像刘敏涛有木有哈哈哈/....题外话
另外,小栗旬饰演的警察清田的作用是什么???我以为他会力挽狂澜的,没想到电影过半,领了盒饭...难道他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明白,看人不要只看经历?虽然他以前是暴走族,但他现在是个负责任的好警察??我...大大的无语..
好吧,这部剧推荐给喜欢看悬疑、犯罪以及恐怖题材的观众。嗯... Fukase饰演的两角...太残暴了,脑袋咔嗒咔嗒的转,配合主题曲,像恐怖片似的...女孩子不太推荐!!
深度剧透,谨慎阅读!
日本电影里的男人,不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办公室精英,还是商场大佬、官场政客,一律面容呆滞,两眼无光。那神情,都像刚刚从神经病院大病初愈似的。倒是偶尔有几个女性角色,笑靥如春,一举一动都有东方女性独有的温柔知性美。
整部电影,就像男主角山城圭吾的漫画。作为漫画家,圭吾画功很不错,可是始终也突破不了新人奖,屡次投稿都被出版社拒绝。出版商和他的老师都点出了他的致命伤:形状有模有样,独独人物塑造缺乏灵魂。电影也是这样,哪方面都不错,可是整体始终就是在及格线徘徊,因为哪个角色它都没有塑造完成。
男主角圭吾,一心想要创作杀人悬疑类型的漫画,可是他心地善良,老实敦厚,又怎么能揣摩出真正杀人恶徒的邪恶心理?笔下人物当然徒有形而没有灵魂。后面在警局审讯室,在他刻意隐瞒自己见过凶嫌模样的那一刻,他心底里的恶才第一次涌现出来,这是一种因名利而催生的恶,催促他隐瞒实情,转而急匆匆回到家里,糅合自己真真实实遇到的凶杀现场和杀手模样,创造出一个连环杀人犯的故事,继而作品大卖,一炮而红。夏美说,从他开始创作杀人漫画之后,再也没有好好和她说过话了,他刻意疏离家人,这是圭吾内心的煎熬。不仅仅是因为他知情不报,害得一个“无辜”的人被定罪。更是因为他惶恐自己不配获得的成功,他的漫画只是剽窃了一个杀手的作品,那个杀手是真的在杀人。
虽然剧情并不出彩,可是悬疑的氛围一直保持着,漫画家圭吾,创作了一个邪恶的连环杀人犯角色,故事真实感极强,观众热捧,他也名利双收。男二号两角,漫画里的连环杀人犯现实版,被世界遗忘的童年,成长为社会边缘人,杀人专挑幸福的一家四口,除此之外毫无理由。还有直觉敏锐的警察,出身街头,洗心革面之后进入警队,察觉到杀人漫画和现实案件之间的互动必有蹊跷,誓要拨开迷雾,发现真相。三条线交织,并不凌乱。
电影到最后一刻,还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另一个杀手,到底是助手还是导师?他会放过咖啡厅里的夏美吗?躺在病床上面的圭吾,是消灭了恶魔,也解开了心魔,还是反过来,解开了内心恶魔的封印?
影片中,两角的犯罪过程没有详细的拍摄出来,但是却可以从山城圭吾的漫画里看到某些断断续续的过程,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观看时的不适感。受害者的惨状可以用“艺术品”来形容,虽然场面有些血腥,却意外的有种暴力美。
125分钟的电影,最后的结局以两角询问法官的“我是谁?”戛然而止,好像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是更深层次一点的东西,法官提问两角是谁,叫什么,户籍是什么?他一概回答不出来,他又反问法官“我是谁?” 在电影里,关于两角的身世没有特别明显的表现出来,在快要揭开他的真面目时,查到线索清田警官却被杀死,一直到最后,两角的身份还是没有明确的体现,或许也正应了他提问的“我是谁?”
身为一个社会人,却没有得到身份地位的确定,这是个人的不幸,也是社会的悲哀。
不知道为什么两角会用绳子把受害者捆住,电影中没有对两角的犯罪动机的具体分析,最后的问责中也以反问结局,有点可惜,也有可能电影想表达的重点不在这一块吧。还有一点,从最后两角与山城的搏斗中可以看出,两角的战斗力应该不是特别强的,他杀的都是一家四口,无论在怎样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一家四口总会有反抗的机会吧,感觉这里的设计有点不太合理。
实时reaction,我想到的,真的都演出来了。
然而我想这里会不会有更精妙的设计啊?没有,假的,虚晃一枪。
++++++++++++++++++++++++++++++++++
場面太過慘烈了。
飛車黨→警察—小栗旬突然出現。
放棄堅持“原創”,而選擇和兇手合作?是為了錢還是出頭的執念呢?
總給窺視角度的鏡頭,在房外,人後,觀者也變成了兇手
很在意的是,草稿本上的速寫並非分鏡頭。速寫後轉電子稿,所以還是看過現場的吧,給出外套的同時也給了聯絡方式,溝通了背景,作案後通知現場觀看
吧檯的對話是幻想還是現實呢?好似二次見面的兩人……老闆並未見到兩角啊,是否真實存在呢
兩次“また寝てないの?”情景大不相同
想過他們會有兩個孩子組成四口之家嗎?如果妻子夏美懷有雙胞胎呢
所以果然在窺探他們啊……嬰兒床
猜中了,双胞胎,无语
夏美是受傷殘疾了嗎?不跑也不動,等著刀
無語了,警察槍擊了受害人,你要是能先看人不在那吶喊還有這種諷刺嗎
庭審呼應電影名《Character》但之前埋線夠嗎就強行呼應?
好烂啊
这个电影的分就是被日本警察的智商拉下来的
从小栗旬扮演角色被刺死,影片的观感可说是跳崖式下跌。电影设定带感,尖刀疯狂也吸人眼球,但其他就差强人意一些。
3.5。双厨的自我修养,上映初日奔去看早场!剧里慧慧房间墙上的涂鸦是他本人自己搞的诶。期间忍不住代入世终初期时他的脸。苏打有一幕演得真好。估计会频繁出现在我近期噩梦里。后悔特意找了个大银幕,直接导致全程鸡皮疙瘩没有下去过,血腥场面有点多了。另外关于剧情,其实还是有槽点...但是我满足了满足了!总之就是双厨狂喜!
血腥得对得起PG12的分级 最近在日本电影里少见的类型 而且这部片子把自己“打扮”得很时髦 最后发现有川村元气的名字 于是我就都懂了
片名《银魂番外篇~坂田银时×志村新八漫画杀人案》
确实对得起PG12的分级!
有剧透#漫画与杀人案的结合这个构思真的很好 深瀬慧也演得可圈可点 但是拍出来却感觉效果一般般。首先警察这条线就多余 占了那么多戏却没有增加悬念 直接让山城和凶手接触相互斗智斗勇 绳之於法的时候再出来把凶手捉获就精炼多了。再者剧情漏洞多 整个谋杀案居然全日本只有一个警察能查到山城这条线上 结尾处警察们为什么不跟着山城一起回家里?这个变态杀人魔连画家一个弱质书生都打得那么费劲凭什么轻易杀掉人家一家四口还能全身而退?庭审戏也是儿戏 两角说的最后一句是不是话中有话有反转?高畑充希那边也有未完的悬念啊!这个结局太仓促了!
片尾曲居然不是Fukase唱的,倒是凶手房间里那幅壁画是他亲手画的,有点意思。其实从山城透露的讯息就已经足够多了,从快递公司得到的简历上也有照片,直接给山城看就可以确认凶手了,然而却选择等到第二天一大早再去简历上的地址敲门询问,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这是侦办已经杀死12人的凶手的样子吗?警局里开个会倒是集齐了满满一屋子几十个警察,好像很重视一样,拿到简历上的照片也完全不拿来发个通缉令什么的,就好像完全没注意到照片这件事。而最后山城一个人冲回家的时候,警察居然没有一起跟着走,明明听到他和凶手打完电话后说家里有危险,然后要过三道对讲机的高级公寓,在第一道门时候就被捅伤的业主和凶手一起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能顺利的来到楼上,最后超级人为的制造了一个单打独斗的“还原”漫画场景,导演水准真的有待提高。
漏洞过于明显,真正的连环杀手不会冒险挑4口之家下手,太容易被抓;小栗旬跟漫画家的友谊来得过于突然;漫画家最后只要不回家,不组成4个人老婆就不会出事;警察为什么不跟漫画家一起回家救援。。Bug太多,完全被预告蒙蔽了双眼啊!
漫画破案小栗旬,鱿鱼cosplay深濑慧,终极预言家菅田将晖
最近的犯罪惊悚类日影好像都是这样的毛病,乍一看设定很带劲,但最后成片出来却越往后越无力,剧情完全支撑不了整个设定,处处都有不协调的点,包括之前的《哀愁灰姑娘》,《三角窗外是黑夜》和《异变者》。
漫画预告杀人 VS 模仿漫画杀人,无法抑制杀人欲望的人 VS 无论如何都想阻止杀人的人;“你在漫画里享受着杀人的乐趣,这和我有什么不同?”整体塑造个体,性格决定行为。失爱儿童的梦魇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他开始向病态的土壤复仇。片子整体氛围营造得很好,悬疑破案的部分反而显得有些弱,小栗旬在后半段刚刚准备开启高潮时竟然被个菜鸡干掉了,这是为了最后来个漫画家式的仪式感的扑街而进行的提前煽情吧。结尾小小的讽刺了一下社会抚养与户籍制度,主题曲倒是很应景。
魔仿犯这个译名真棒
又一例预告诈骗,挺有噱头的题材平铺直叙相当无聊。连咱国产片都不拍这么老派的女性角色了!
看似核心是“漫画杀人”、“四口之家”,实际应该是“身份”,也就是片名提到的“角色”。两角和边见以及其他所有人,都是山城手里的“角色”!只不过是主动与被动的差别。而两角既是他漫画里的角色,也是他漫画的合伙人,同时还是他的助手!之所以认为山城和两角是合伙人,是因为这样才能解释第二个案件案发地点的谜团,所以我更倾向于他们在合作……两角因为出身原因,是一个没有身份的人,山城画技高超,却不擅长刻画任务故事,于是两角给了他人物故事,他给了两角身份,最后他走火入魔,想杀人灭口……如果是这样,那这个故事就绝了;相反如果只是模仿漫画杀人,那就只能算及格作品……(PS:看了漫画版,结局跟电影没啥关系,烂到了极点……)
悬念和设定都很赞,就是逻辑经不起推敲,结局也有点拉胯。
激情画通宵的第一个读者,现实追捕缺少动作场面,四口之家新兴宗教,烂尾结局给作者寄刀片不如直接捅刀子;感觉还可以出续集
就犯罪片来说,设定比较一般,除了小栗旬那一条线,其他部分都比较没有意外。但从电影整体来看,整个氛围的营造,摄影剪辑这一块已经比以前的日本悬疑好上了不少,没有太多的故弄玄虚,都是直给的。菅田将暉终于用漫画赚钱了,弥补了《花束》的现实。反派深濑慧非常努力,但拉跨的严重,阴暗度还没有苏打强烈。最后说一句,栗子是真帅!
你们日本人真的很会预告片欺诈,悬疑犯罪片永远这么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