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喜》这部影片讲的是1949年10月,全国已大部解放,北京已经升起了五星红旗,广州解放在即。历尽生死的革命者们终于迎来了他们收获的季节,长期潜伏在国民党军统部门的地下党晏海清和他的同志们一样,热烈的期盼着这期望已久的胜利,并开始展望自己的新生活。可就在这时,他接到上级命令,继续潜伏,保护广州免受敌人破坏,并设法前往台湾。
看到这个开头,我马上想起了《红岩》中的江姐和许云峰,革命胜利了,革命者看到了革命的胜利,却享受不到这胜利的果实,他们最终只能“在烈火中永生”。从叙事技术上讲,影片一开头就为我们树起了一个巨大的悬念:我们的男主角能活下来吗?最终他是去了台湾还是没有去? 他的结局怎样?电影在什么地方结束?
和《风声》一样,这部电影的故事非常好看,也是一部靠讲故事取胜的电影。夏惠民是国民党军统部门的处长,专门负责抓捕、审讯、屠杀共产党。他是个残暴,血腥,杀人不眨眼的魔鬼。晏海清是潜伏在夏惠民手下的一个小职员,他书生气十足,表面文弱,内心确十分坚韧。一只温顺的小羊,潜伏在一只专吃小羊的老虎身边,小羊的目的不是一枪干掉这只老虎,而是取得这只老虎的信任,以虎为伴,虎口拔牙。而这只老虎的经验又非常丰富,他和许多羊打过交道,他被羊骗过,被羊暗杀过,他也抓过很多羊,审过很多羊,杀过很多羊,他深知羊的狡猾和不好对付。同时,他从心里也暗暗的佩服羊这个种群,他从一开始就怀疑自己身边的这个气质不凡的书生正是自己天天都在抓捕的羊,但他一直没有证据。整部影片就围绕着这两个人物展开,晏海清想尽一切办法得到夏惠民的信任,夏惠民一次次的想方设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影片一次次的将矛盾堆积,一次次的又将矛盾解决,影片几次让我们感到夏惠民真是欺人太甚了,男主角已经不可能有办法了,他不可能再“忍”了,他只有拔出手枪和夏惠民决一死战了,可影片会突然笔锋一转,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让男主角轻松的将矛盾化解掉。这是非常考验编导演的智力的,许多段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个同志叛变了,大家一起去那个茶馆“钓”区委书记一段;夏惠民来到晏海清家,煮鸽子,抓住秋喜的胳膊,露出本能凶相一段;在戏园子,夏惠民用强迫晏海清亲手杀掉区委书记来验证晏海清身份一段;晏海清几次夜里去夏惠民的办公室窃取情报等段。还有影片中无处不在的夏惠民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晏海清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让我们时时刻刻感觉到男主角晏海清的危险,感觉他一句话说错了,脑袋马上就会搬家。整部影片下来,可以说是环环相扣,行云流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和《风声》不同的是,这部影片不仅仅将故事集中在敌我双方的智力对决上。他多了许多人性主义的光辉,这使它多了几分文人气质。男主角晏海清不象《红岩》中的江姐和许云峰那样,是个“打死也不说”的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坚毅的共产党员。他文质彬彬,甚至显得有些软弱。在与魔鬼一样的夏惠民的战斗中,他脆弱的内心无法承受这巨大的压力,他几次处于崩溃的边缘,几次又将苦果咽下,投入新的战斗。影片向我们深刻的展现了一个地下党卧底地狱一般的生活,这是一种与魔鬼共舞的生活,一种事先默认自己已经死了的生活。一个人说一句谎话并不难,难的是说一辈子谎话,而且一旦被敌人识破,马上就会死无葬身之地。是什么支持这个文弱的书生以及所有的共产党选择了这种生活呢?夏惠民几次强调他和晏海清“有很多共同之处”,“他曾经也很纯洁”,“如果他当年加入了共产党,现在会是怎样”。但他和晏海清又是多么的不同啊: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其他)生命的态度,对待自己所爱的女人的态度,对待自己从事了半生的事业的态度。他们的区别在哪儿呢?其实夏惠民自己已经说了:“共产党都有信仰”。
我觉得这部影片最好的一点就是 “秋喜”这个人物或这个意象的设置。它不仅有效的调节了整部影片的节奏,而且使整部影片所表现的内涵更加深刻。
“秋喜”,秋天的喜事,很有意境,确带着一丝凉意。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当主人公从收音机中听到毛主席在天安门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他松了一口气,他觉得他终于可以全身而退了,他可以结束这种生不如死的潜伏生活,开始新的生活了。不料,他接到上级继续潜伏的命令。当别人都在收获的时候,迎接他的将是严冬。这种前提设置,使男主角的命运显出几分悲壮,大有“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凉。
秋喜是片中的一个人物,她是片中男主角晏海清的仆人,她是纯洁的象征,她也是男主角包括那个杀人魔鬼夏惠民曾经的纯洁的象征,他甚至是我们整个人类纯洁本性的象征。当男主角在外面饱受煎熬回到家里后,是秋喜给了他一丝宁静,一丝温暖。当男主角亲手将秋喜误杀之后,他不再纯洁。不再纯洁的他,不是变成了杀人魔鬼,而是变成了更加成熟的共产党人。影片最后,他干掉了夏惠民,他自己也受了伤,当他将从夏惠民身上拿来的通行证装入被子弹打穿的西服内衣口袋,提起提箱,挺胸阔步的走向新战场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成熟的共产党人,一个将软弱化作坚毅的共产党人,一个将儿女情长压抑在心底的共产党人。与此同时,穿上节日盛装的秋喜在漫天飞舞的彩纸彩带中欢迎解放军的入城,她满脸笑容,她走着,笑着,还是那样天真,那样纯洁。我们多么希望这场战争从来就没发生过,人们都像曾经的秋喜那样快乐、简单、单纯的生活呀。晏海清、夏惠民、区委书记,还有秋喜,都那样快乐、简单、单纯的生活,而不是被扭曲,或被杀害。
欢迎喜欢电影的朋友来我的新浪博客逛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8dbdd00100flfr.html《色·戒》上映时,网上对它“用个人情感消解民族大义”的批判铺天盖地,现在出现了一个《秋喜》,却没有人提这件事了。我倒觉得,如果这真算是一种错的话,《秋喜》错得更甚。
首先,这绝不是个谍战片,更加不是个主旋律电影,这个故事背景换成《无间道》的一样成立,那个历史是及其虚化的,更是无足轻重的。影片关注的是两个男人的成长。在创作者眼里,孙淳和郭晓东是硬币的两面(“你不是我的镜子!”),而在我眼里,我只看到了两个遇到了成长危机的男人。
在影片中,这两个男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则,孙淳用“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观念给自己催眠,让自己可以正当杀人,而郭晓冬则老老实实当自己的卧底。影片没有告诉我们他们是怎么走上各自的道路的,貌似就是自然而然走上去了,就像《色戒》中的王佳芝也是自然而然走上了间谍的道路一样。大环境的改变使两个人都面临了成长危机:从前的行为方式不管用了,而又不知道新的是什么。
首先陷入困境的是孙淳,从前,为党国效忠的旗号与自己往上爬的行为并不矛盾,而现在,去台湾毫无前途,他无所适从了。心中的郁结无法释怀,他就要发泄到郭晓冬的身上,让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变成杀人不眨眼的“男人”莫名其妙得成了他给自己定下的任务,于是一场施虐与受虐的大戏开演(跟这个比起来,《风声》中的虐简直不值一提),不要提什么查内鬼的由头,那都是虚的,把郭晓冬改造成“男人”才是孙淳的理想。
面对忽然发飙的老大哥,郭晓冬基本上毫无反抗之力,只能搞搞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小把戏,同时在背地里嗑药来舒缓心情。可以想象当郭晓冬在戏院中闹着要开枪自杀时,孙淳老大哥对这个不求上进的小弟是多么的失望,当然老大哥就是有老大哥的办法,杀掉“纯洁”象征的秋喜正是杀掉郭晓冬的纯洁的一剂猛药。最终,就像人们常说的,“杀掉了纯洁,你就成熟了”。你看郭晓东最后杀孙淳杀得多蛋腚,孙淳这时心中一定在暗喜。
两个男人,一个健康宝宝,一个叛逆宝宝,当健康与叛逆都无法吃得开时,成长的阵痛就不可避免了。而影片无法令人接受的是,女人成了阵痛的牺牲品。江一燕饰演的秋喜本来一直都很正常的,可她忽然就热情似火得要脱衣让郭晓冬开心了!晴天霹雳呀!中国中年导演的性饥渴就这么毫无先兆得忽然降临了!这是继《麦田》之后的国庆第二雷!杯具啊!在郭晓冬一边装着正人君子一边对她又搂又抱之后,导演还不满意,还要再来个雨中全裸特写,甚至在片尾人家死了之后还要解人家的扣子!江一燕在《南京南京》被群奸得还不够吗?而江一燕的死,正成就了郭晓冬,一个男人再次践行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神话,作为一个主动脱衣服的女人,江一燕算是死得其所了。与之相对,秦海璐就死得有些冤了,叛逆宝宝始终拧不过弯儿来,人生只剩下发泄了,先杀人,再炸桥,宁可自断后路,也要留下来亲眼看看自己炸桥的成果,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人生爆发力啊!
截止到这里,这两个男人的成长故事我已经说完了,请看看,这不是“用个人情感消解民族大义”又是什么?导演孙周就是披着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讲了一个可能颇具个人历史色彩的小男人成长史。
好了,抛掉那个愚蠢的“用个人情感消解民族大义”吧,电影本来拍的就是私人情感,站在表达私人情感的角度上,《秋喜》实在比不上《色戒》。《色戒》关注了一个女人,《秋喜》关注了两个男人;《色戒》中的女人用爱情溶解了信仰(如果这个信仰真的存在过的话),《秋喜》中的男人做了什么呢?他们满口信仰却没有信仰,他们为了解开自己的心结而牺牲了爱着他们的女人,而他们概念中的成长也就是开枪杀人的时候手不要抖而已;《色戒》中的酷刑对易先生的心理伤害是看得见的,《秋喜》中的酷刑只是一种成长的仪式,还是一个失败了的仪式。
说到1949那个大历史,碰巧最近龙应台也出版了她对那个年代的私人记录,那段历史充满了关于生命、关于亲情、关于信仰、甚至关于历史本身的悲剧,那个悲剧之沉重,使我们也许还真的只能用《无间道》来消解它了。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秋喜》,我估计很多人都会以为这是一部讲述农村童养媳的八十年代故事片──其实我也是这么以为的。所以当我知道它是一部所谓”谍战片“之后,因为期望值太低而有点大喜过望,顺手给了四星。
不过,我既然都给了《风声》四星,那么我以为给《秋喜》四星也不算过分。这部电影有情怀,有叙事,有技巧,虽然还有缺点,但就国产电影来说,有了这些就值得推荐了。
很有意思的巧合,《秋喜》和《风声》的开场都是刺杀戏。个人认为《秋喜》开场的刺杀场景处理的就比《风声》的好,无论是故事层面的递进,还是镜头的处理,以及对演员的表现,都相当精彩。因为本片还没公映,所以我就不做过多剧透了,看过两片之后大家再做讨论。
类似的精彩场景至少还有两场,”埋伏抓捕“和”刑讯拷打“两场在镜头节奏和叙事节奏的处理上都可以称得上精彩,故事上也颇有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意境,在国产片范畴里,都已经是值得推荐的水准了。
结尾的正邪对决,如果不考虑那些过于文艺腔的对白(经常引发笑场),单就故事节奏和镜头处理来说,也还可以算是亮点。
另外本片的画面处理的相当干净,应当是后期做过DI(数字中间片)。其他技术环节也都可以算是水准之作(不过还是有个别镜头焦点偏软),基本上以后类似成本和题材的影片要是做的比这个再差就不好意思出来见人了。我对这种影片的出现一律是鼓励的,只有当越来越多的这种影片出现在市场上以后,观众才能拥有最基本的选择权,从而将那些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片子(例如《完美新娘》,我以后会经常提及这个片子,来提醒观众什么是烂片的标准)彻底赶出市场。
不过本片中有少量奇怪的同景别跳剪,由于赛人老师声称我们看到的版本是被删减过的,所以我暂时就认为那些古怪的剪辑处理是因为后期删减导致的。但有一场戏,孙淳和郭晓冬在天井中对坐吃饭谈话,就是大全景+过肩正反打这种简单组合,竟然出现了跳轴这种低级失误,实在是不能理解了。
《秋喜》虽然号称是”谍战片“,但其本质还是一部红色主旋律电影。故事的大背景讲述的是1949年10月1日以后的广州城,地下党如何阻止即将溃逃台湾的国民党破坏城市──大家现在知道为什么我要说本片应该叫《十月围城》了吧?但故事主线其实还是在讲述情感──只不过这个情感讲的确实有点问题,以至于出现下面的闲扯篇幅中谈到的问题。
谈到情感,就涉及到了本片这个古怪的片名《秋喜》。其实”秋喜“是女主角的名字,但为什么拿来做片名,我也不能理解──从故事上来说,秋喜对整个故事剧情的推进并无关键作用;从商业上来说,对本片的推广只有负作用──你就是叫《新羊城暗哨》都比这个靠谱点。
就我个人趣味来说,我觉得秋喜这个角色在这个故事中基本是一个副线人物,现在的故事有人为加戏的嫌疑,有点厨师把调料当主菜给端上来的意思。
这里就又说到了类型片叙事的问题了,这个片子其实从一开始摆出来的架势来看,还是一部很典型的敌我斗智的谍战片,但伴随着秋喜这个人物开始加入故事进程,整个故事就开始摇摆不定,故事主线不时被秋喜这个其实对故事和人物并无直接帮助的角色打乱,让观众一次次分神去关注这个女人,结果她的总体作用就是添乱。
最后的故事在犹犹豫豫中终于结束,为了解决秋喜这个麻烦,故事所采用的处理方式有点匪夷所思,彻底将这个本可以做得紧张精彩的悬疑/动作类型片最后给拖成了一个四不象。
现在是闲扯篇:
导演孙周在片中有一个客串镜头,但说实话非常古怪,因为他出现在一个关键场景的平行蒙太奇中,大家都以为戴着墨镜和礼帽的他是什么神秘关键人物(因为之前他并没有出现),结果他其实是路过打酱油的。
看完片子后大家闲聊,某人说《秋喜》其实是一部男同片,正如《风声》是一部女同片一样。详细分析如下:男A爱上男B,但两人为了掩人耳目都各自有女人。男A追求男B不遂,于是杀了男B的女人,又杀了自己的女人,断了各自的后路,想一起上断背山,结果男B反悔,两男当街厮杀,最后一死一伤──好像新浪社会新闻啊~~~
男男版《色,戒》……其实还挺不错了~
摄影有点意思,不过一个镜头用那么多遍,不像样子,男主角也不错……
干这行的早就是死人了,而且还是谁都不能顾谁的死人
孙淳的脸上写着“你是内奸”,郭晓冬的脸上写着“我是内奸”。
这部电影——成也广州,败也广州。
可以看。我总想倘使稍多了解一点孙周的观众,是能看出一些多余的意味。另外后半段台词偏雷
有情怀,有叙事,有技巧,中国电影有这些就值得推荐了~~
关于无望之爱的Gay片,谍战电影新突破
文艺腔,空洞洞,“纯洁”的谍战片。加分项目:广州风情录+海珠桥+去or留的身份谜题
没有传说的那么差啊,也没有传说的那么腐啊……有关纯洁的那几句话太文艺腔调了,太容易让人笑场了。P.S.郭晓冬长残了……演技也下滑了……啊……为什么我看完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呢。
没大家说的那么差啊。豆瓣都不晓得咋个了,总是那么多愤青
以前不过是通篇谎言,现在TMD都开始YY起来了
好想回到那个广州里去。星星是因为那些旧时风物才给的。片子本身乏善可陈。
是中国第一部登上大银幕的GAY片吧?
真的不咋好看,不过我也没看出来Gay在哪儿啊,还不如狼灾记Gay呢。江一燕真的好像章子怡。秦海璐还是不好看啊~~不好看~~
有几段还行,总体还是做作的很....真受不了一连串儿的谍战卧底片
顶你条粉肠!为嘛我觉得郭晓冬像黎明
搞咩野?
挺不错的一个片子啊。起码比较人性,作为反面人物的夏惠民也有痛哭的时候,为什么哭?而且有几个情节设置也很有意思,比如晏科长隔着白布杀了秋喜。其实很多时候人就是这样,叫你直接杀你不敢,隔张纸隔块布你就不怕了。现在的我们不是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吗!?
牺牲同伴还不如 杀个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