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青年马克思

HD中字

主演:奥古斯特·迪赫,史特凡·柯纳斯克,薇姬·克里普斯,奥利维埃·古尔梅,汉娜·斯蒂尔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其它年份:2017

 剧照

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2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3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4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5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6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3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4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5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6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7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8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9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青年马克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843年,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处处危机四伏。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秩序,创造出新的无产阶级。秉持博爱共产理念,工人组织陆续成立。两名德国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将颠覆这些组织的乌托邦思想,改造他们的斗争及全世界的未来。   马克思自大学毕业后,凭着犀利文笔与非凡思路迅速跃升《莱茵报》总编。然而因撰文抨击普鲁士王国被迫停刊,随后带妻子迁居巴黎。创办《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新兵正传1一江春水向东流2005超级名模2杀出集中营梅普尔索普使徒行者(粤语版)圣诞欢歌鬣狗式生存末日故事老爸当家2015彼岸花1958金鸡大劫案台湾第一巡抚一见钟情2000弗拉门戈低俗怪谈 第一季大侦探波洛 第二季首尔情人山河故人春申君8英里热头骨我和喵喵的冒险旅行亲爱的乘客,你好群侠夺宝战图书周双鱼陨石

 长篇影评

 1 ) 作为平凡者的马克思

如果从全世界挑出几个最难拍传记片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必然名列其中。《青年马克思》直面了这个难题,它重现了1843-1848这五年,从《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与恩格斯相遇相知,到《共产党宣言》的出版的这一过程,这五年也是他们的青年时光。

虽然整部电影的叙事太过流畅与模板化,以至于显出温吞流水账的气象,绝非佳作。但同时,电影本身也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乌尔·佩克依旧是一个具有些许野心的导演,而非彻头彻尾地把它拍砸了。

某种意义上,这部《青年马克思》可以被归为“作家传记片”的同类,因为它们面临的创作门槛相同:即如何从马克思、恩格斯所撰写的卷帙浩繁的书论中,以及后人对二者生平的历史文本中,提炼出具有性格特色的人物形象。

大多数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印象,估计还停留在符号化的阶段,缺乏真实可感的空间。我们一贯以来,记住的都是伟人的光辉形象,却没法在其中设想他们作为凡人的血肉。必须承认,距离感一直是横亘在历史人物与当代人们之间的鸿沟。

这恰是《青年马克思》所主要着墨之点——伟人身为常人的平凡之处,以及平凡之人又是何以成为伟人。导演采取的便是缩节篇幅、提取两人生活细节的策略,完成了对他们青年时期及各自家庭的一次“平凡化”呈现。

恩格斯之妻玛丽在第一次碰见马克思时,说了这样的话:“您对恩格斯而言非常重要,我原想您会更伟岸一些。”而马克思回应道:“我只是个普通人。”这便是整部电影在塑造人物上所做出的选择。

电影的开篇,用影像化的方式重现了马克思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普鲁士政府在那个时代认定,捡地上随处可见的枯枝也算违法行为,护林官对手无寸铁之人鞭笞无度。

随即而来的,便是《莱茵报》的查封。在查封之前,年轻气盛的他还在报社怒言道:“都是一堆关于世界革命的胡话,丝毫没有思想与纲领”。他此时已经对大量虚伪空洞的、模棱两可的理论失望,对无人关心的社会现实失望,到了决绝的地步。

这是世人皆知的青年马克思的叛逆精神,也是我们在如今的历史资料中可以反复见及的形象。当然,导演在处理马克思的形象时也不满足仅限于此。

马克思初见恩格斯时,并未将其放在眼中,直到第二次在卢格家见面时,依然出言不逊,用鄙夷的神色称他为别着金扣子在郊区消磨时间的闲人。然而,温和的恩格斯却以礼待人,在经历了一次稍带戏剧性的小型逃亡与聊天后,马克思便迅速向温格斯打开心扉。

当晚,恩格斯宿于马克思家中,第二天燕妮送他出家门后对他说道:“马克思从未把人带回家过,你是他的第一位客人。”

历史蛰伏于日常之中。马克思的高傲与自信之下,也有着焦虑、孤独,贫穷的困扰一直伴随着他。恩格斯谦逊、克制,却在关键时刻一直能抱有最果敢的勇气。同样不可忽视的,还有两位女性——燕妮既是贤妻良母,也是独立于时代潮头的新女性;玛丽聪慧、大气,能够带领工人们进行抗争。

但电影也不无缺憾。在大量论战的开展中,导演忽视了马克思这位中心人物在思想上的几个重要转折。在与恩格斯的合作中,马克思真正意义上变成了一个共产主义革命者。这些在电影中都缺乏更详细的展现,被蜻蜓点水带过。

乌尔·佩克的人生经历同马克思一般颠沛流离。他的作品常对社会制度进行抨击与质疑,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我不是你的黑鬼》。他一直都希望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世界上发生的一切,而拍摄《青年马克思》更是如此。

电影最终选择以《共产党宣言》的完成作为落幕,欧洲革命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继发生。1847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参加正义者同盟,并将之正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在海边,恩格斯说服马克思认识到,如果不通过宣言这类通俗平实的读本,将思想的力量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那么写再多、再厚的书论无人理解也是徒劳,他们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

这则宣言诞生在破旧拥挤的小房间内,诞生在几个年轻人的笔下,影响了未来世界的转向。

此刻,不仅是电影抒情的高潮,亦是塑造人物的最后一划——导演之前塑造的作为平凡者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真正地面向无产阶级群体,汇聚平凡的力量,发出共产的声音。

此刻,所有人的平凡,共同构筑起不凡的历史。

 2 ) 电影青年马克思

昨天看了青年马克思的电影,青年马克思是以青年马克思的成长为主线,讲述了青年马克思从一名在法国学习的工人到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故事。影片讲述了青年马克思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大会,结识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工人运动领袖恩格斯、费尔巴哈等人,通过一系列事件,逐步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影片展示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和王若飞等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影片可以了解到马克思在巴黎结识王若飞并开始交往,并逐渐了解马克思的生平。影片以青年马克思主义的成长为主线,讲述了青年马克思从一名工人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执委会委员、德国共产党党首、英国伦敦共产党总书记、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书记以及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书记,最终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过程。观看了电影再看《青年》,使我对人生又有了新的认识。我相信通过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马克思;我更相信人类通过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思想。

 3 ) 1843-1848 短暂的青年时代与科学理论的建立

这部电影我以为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各自经历与相互友谊的建立:借恩格斯的周遭反映出当时工人的悲惨处境;通过马克思的生活、社交——《莱茵报》、《德法年鉴》、蒲鲁东和燕妮,一是将思想家马克思人格立体化,一是显出当时社会主义运动背后理论的空虚。

接着马克思恩格斯相遇后的情节,彰示了理论的破与立。一是反对蒲鲁东与魏特琳,一是建立以分析生产关系为首的一套社会理论。同时主要人物的性格在此更加丰富化。

最后一部分可以算是二人扛起左圈大旗。讲了马恩参加正义者同盟,于1847年伦敦会议上将之正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与起早《共产党宣言》的事迹,以《共产党宣言》作结。情节中恩格斯让马克思认识到了若不通过宣言这种简单的读本将思想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写再多的哲学也是徒劳的。

大部分人应该不会否认,拍一部卡尔·马克思的传记片是尤为困难的。究竟该侧重人物的何种方面、如何表达其思想理论、当时左圈中各种人物的形象如何塑造,这都是会令编剧和导演感到棘手的问题。于是这部电影也仅仅选了马克思的一段青年时期——从《莱茵报》被查封的1843年到共产党宣言出版的1848年。尽管如此,电影中还是牵涉到了许多人物与派别,不能留出篇幅专门解释,因此这部电影对观众的理论基础是有一定要求的。若观赏前对青年黑格尔派、蒲鲁东主义、威廉·魏特琳、正义者同盟和后来的巴枯宁主义能有一定了解的话,看得会相对轻松一些。

一个朋友在QQ空间以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道:“以生产关系为首的社会关系生长于物质生产之上”,这部电影恰恰鲜明体现了这一论述。马克思在电影中多次提到要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就是要解释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动。在我所划分的第二部分里,恩格斯带着马克思去见一位雇佣童工的资本家,资本家能用供求关系、市场效率解释自己为什么雇童工,为什么付不了高薪,马克思随后用这只是当前社会下生产关系反驳之,但当然资本家是听不进去的,那个时代这样的理论也还尚未为大众所知。这是琼·罗宾逊提出不完全竞争市场之前的古典经济学之殇,亚当·斯密企图通过人类道德情操弥补之,马克思则通过分析生产关系变动的理论透析残酷的资本主义社会背后的本质。马克思与资本家的对话,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缺憾、马克思由生产关系的变化之切入角度的新颖、马克思理论与未来的「正统」经济学演进轨道的注定不同。

电影情节有致,按时间展开历史但显然并不流水账,因而是非常可观的。美中不足的是,同时期的社会主义理论家们的形象在电影中大多透过一场场演说给脸谱化了,但考虑到时间限制与传主是马克思,透过几句演讲像观众展示一个人的大致思想主张也无可厚非了。

电影在语言上应当是比较考据的。知识分子公开讨论时用法语,马恩私下聊友情用德语,书信中多法语,马克思与燕妮讲法语(日耳曼地区方言内部差异过大?燕妮贵族缘故?)跟英国的工人们用英语……听到影院里坐我后面的一位台湾观众说,他们的德语用词跟今天有很多不一样,想必电影是顾及日耳曼各邦间方言差异的。

谢幕过程中,用《Like a Rolling Stone》的背景音乐配上当代诸多游行、抗议、华尔街的画面,似乎是在告诉我们非正义非公平的世界依旧存在,剥削的方式在有的地方改变了,有的地方没改变,资本主义也已经进化出了新的面貌……

 4 ) 红色的十字架

小的时候看过一本记忆术,上面写着1818年5月5日,没错,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把资本家抽得呜呜大叫。我一直记得。这个世界总要有人去做救世基督,总要有人去做利他主义者,总要有人去扛起红色的十字架,人性本恶这是我们的原罪,正是人间的罪恶才促使善的开花结果。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来过。

希望我们的后代能生活在一个没有恐惧没有压迫,人们可以拥有四大自由的国家。

属于每一个人的国家里。

你准备好为它战斗到底了吗?

 5 ) 打破脸谱

关于青年马克思的种种,虽然时间跨度仅几年而已,但勉强也算是传记电影吧。

影片从马克思出道一直拍到共产党宣言诞生前夕,从中国观影者的角度来说,故事呈现出的马克思与官方政治宣传中的革命导师形象有不小的差别,他首先是一个人,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他的各种需求与情绪,他也需要生存,他也有家人要养,他有理想,他很伟大,但他归根结底还是同普通人一样,要面对社会上一切问题的挑战,他并非是铁板一块,绝不是许多人眼中脸谱化的僵硬形象。因此,在打破既定观念上,起码在人物塑造这个层面上,马克思、恩格斯、燕妮等人物的角色设定是成功的。

但,整个故事的讲述则显得平淡无奇,基本以平铺直叙、毫无新意的状态将这一时期马克思与恩格斯所经历的重点事件进行了再现,演员值得大赞,特别是男主,将马克思的高度自信与天才气质表现得非常完美。

 6 ) 马克思的三十而立

电影《青年马克思》临近结尾,《共产党宣言》的作业提交日期眼看着要到了,写不出稿的马克思有点崩溃。

马恩两人在海边互诉衷肠,马克思跟基友半吐槽半吵架,抱怨自己写了太多的宣传小册子,却没有写出一本学理化体系化的“大书”。

著书立说,传之后人,扬名立万,在肮脏的旧世界取得荣耀,得到认可。这虽然未必是真实的三十岁马克思的野望,但却是电影导演,以及被电影击中的所有年轻观众的野望吧。

恩格斯显得更加理性,他知道宣传是建立新世界的第一步,而宣传就要通俗易懂,他跟马克思说:“如果我们不总结出一本简单易懂的书,那么这些都会白白浪费。”

马克思有点情绪失控,大概是被deadline逼急了,他突然乞求般对恩格斯说:“我已经快30了,弗里德里希,我没钱了,也没精力了。”

身处旧世界的我们,其实太理解30岁的马克思的苦衷了。一个天赋过人,精通好几门语言,本科毕业就拿到哲学博士学位,爱情美满婚姻幸福的年轻人,简直是成功学教科书的人生赢家范本。

但老马却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穷,付不起房租,整天被驱赶,东奔西跑,养不了家糊不了口,最惨的是,由于整天写宣传手册,在学术界也没办法挣得一个大佬的席位。

三十而立,马克思三十岁了,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女人。

随便去一家主流杂志,也能混成中产啊,择一城终老,陪一人白头,这不就是很多人心心念念的人生追求,完美爱情吗?

安安心心搞几年学术啊,把黑格尔认真诠释一下,出两本学术著作,再回去找个教职也不是不可能,说不定四十岁就可以像蒲鲁东那样被学生左右环绕了。

难道我有什么错吗?弗里德里希,我30了,我没钱了,也没精力了。我要养家,弗里德里希,求你了,你别逼我了。

远处,燕妮和玛丽正在散步。

你看看我的妻子,她曾经是一个多么美丽而优雅的小公主啊,这些年她陪着我一路颠沛流离,到处被人驱赶,受尽磨难,还不知道接下来要去那里停歇。那种又穷又看不到希望的感觉,弗里德里希,你能明白吗?

我三十了,弗里德里希,我累了,我们停下来吧。

作为马克思的挚友,弗里德里希难道不知道这些吗?

可是,弗里德里希也非常清楚另一些东西:你马克思可以就此退出了,可是爱尔兰正在被饿死的几十万农民可以退出吗?德国工厂里因为维权而被殴打的尘肺工人可以退出吗?伦敦出租屋里活得像机器一样看不到前景的年轻工人可以退出吗?法国小镇没钱上学被骗到东莞沦落红尘的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可以退出吗?

资本主义的残酷齿轮早已开动,你马克思可以躲进小楼,千百万齿轮之中的无产阶级去哪里?

时代把我们逼到了这里,你退到何处,不是时代本身?

天下之大,何处不是江湖。江湖之广,哪里没有剥削?

退无可退,唯有召唤新的历史主体。

你可能真的不会想到,就是同样一个马克思,几个月后,将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大会上提交《共产党宣言》,正式拉开无产者的历史剧序幕;

就是同样一个马克思,在而立之年之后,将彻底抛弃了小布尔乔亚的生活,投入到组建工人政党搞地下斗争的浪潮之中,创立第一国际;

就是同样一个马克思,依靠数不清的小册子、新闻评论和几本学术著作,将为此后一百多年的工人阶级提供了斗争指南。

即使在他终于可以写作一本理论书籍的时候,他也持续参加工人运动,持续产出宣传的评论、文章和小册子。

他最终也没把那本学术著作写完。

但他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剩下的,将由全世界的的千百万无产者来继续,将由卢森堡、列宁、葛兰西、格瓦拉、卡斯特罗、邓中夏、江姐、X、马科斯……来继续。

人的命运啊……

前不久,一个师兄找了一份好工作,除了为他高兴,自然也五味杂陈。

每个人都要对历史的考验交出自己的答卷。

所幸,这份答卷并非是一考定终身。

谁都退不了,因为无产阶级还在那里,还在我们自己身体之中。

马恩两人的海边吐槽很快结束了,马克思的三十岁也要结束了,他们回到通宵自习室,在稿纸上写下: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短评

为了大银幕观摩八月君(毕竟机会不多),即便导演是海地前文化部长,即便制片是法国极左,我还是不信邪地捏着鼻子去看了……残酷的现实说明啃男神不能过分盲目。不知道最后剪上柏林墙布拉格之类想表达什么,贵主义以自打脸为荣?衷心希望那些结尾会看到哭的人,流下的是悲从中来而非热血沸腾的泪水。

7分钟前
  • El Guaje
  • 较差

蒲鲁东:“您可不要像马丁路德一样,毁了天主教,又搞出一个一样让人受不了的新宗教。”马克思:“我烦透了小册子和宣言,现在只想写书”。。。

8分钟前
  • 无鬼斋
  • 还行

名人传记的流水账系列,这种题材并不是每位导演都可以驾驭的,多一颗星纯粹是给导演编剧们的勇气。两星。

12分钟前
  • 梁颂华
  • 较差

欧洲的噩梦

14分钟前
  • 木·子鱼
  • 还行

画面漂亮,演员也不错,可是好无聊。流水线式的叙事,苍白的人物塑造。最关键的还是,对恩马二人完全没能祛魅化地看待。思想上也像念书般重复共产主义宣言的内容。想起那句话: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最应该做的是反思马克思而不是崇拜他。崇拜毁掉了马克思。

18分钟前
  • 死咗
  • 还行

这就是个低配版的《建党伟业》啊!虽然从剧本、镜头到表演都是一股电视剧味道,倒是没有回避阶级斗争,最后落脚到“马克思改变了我们的制度”,相当温和。

21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恩格斯完美诠释脑残粉的最高境界:不仅给偶像送钱,还要和偶像一起写书。

24分钟前
  • murmur
  • 还行

这个叙事过于正统,即使在马哲课上用作教学片大概也不会违和。。。

27分钟前
  • 历史理性
  • 推荐

“他们联手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有这种想法的人,大概不把工业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看成人吧。

29分钟前
  • 小僧
  • 推荐

1.反复拉了好几遍马克思与恩格斯相遇的晚上那几场戏包括前前后后,无论怎么看都是爱情拍法?亡命鸳鸯、酒后谈爱即视感?还有那个突然强吻也完全看不懂?2.群戏水准不低、制作工整,怎么瞅都是处理题材问题拉低分了。3.导演拍黑人题材和纪录片都是高水准,想不通为什么这个会如此温吞?

3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编导努力取悦当代观众,既想要通俗,又想要以压倒性的正面光芒将其塑造成圣人。人无完人,没能体现出马克思的独特性,只有崇敬没有反思。电影的对白也填得太满,有时会觉得乏味,更缺乏戏剧冲突,在历史上显得戏谑。

3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我知道大噶都港很难看。但就是想看下August Diehl。很久没遇到1个厅就我1个人这事儿了,当然就放心睡着了。假马克思,这怎么当亲年人的导师啦!还白瞎了八月

35分钟前
  • 木牌
  • 很差

乏善可陈。

40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还行

宣言伟业

45分钟前
  • 于小师
  • 还行

如果要评选最难拍摄的人物传记片,马克思的名字一定名列前茅,能切入的角度太多,除去资本论和宣言那些贡献,还有其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与燕妮之间的爱情等等。尽管本片只是截取生涯的一小段,但完成度仍然不太好,活生生拍成了陈旧老套的年代戏。对于学者来讲本片太过浅显,对于观众来说又太过寡淡。

46分钟前
  • 柯里昂
  • 较差

之前还跟人讨论过这部电影,我说这个题材未必拍出来就难看,得看怎么拍。看了20分钟我发现,“未必”二字可以去掉了。

49分钟前
  • 个别人
  • 较差

人类说到底就是一群自我物化,享乐拜金的动物罢了。打扰它们的思想者只是某些珍稀的异类。

52分钟前
  • 阿冉
  • 还行

不管如何,那个时代需要马克思这样的人为奴隶般生活的工人发出愤怒的呐喊,至于之后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情况,则不是马克思的责任了。

53分钟前
  • 苍穹问道
  • 推荐

凑合,德国邻居睡着了,。。。

55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毫无新意,但能看下去,恩格斯那眼神总希望他和老马干一发

58分钟前
  • 一灯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