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一个蝴蝶效应,喜剧变成了悲剧
影片的结局是皆大欢喜,出影院的时候我脑洞大开改了一个环节想了想要是男主真的有小三了,根据蝴蝶效应,这部剧最后会变成一部彻彻底底的悲剧。
从拍卖会开始改,花花去抓男主,恰逢男主正在给情人拍卖礼物,男主找各种理由搪塞了过去。然后是女主收到了情人寄到家中的胸衣,找上了门,结果男主藏了起来,花花没找到男主,却被情人一通骂。男主回家找花花算账,说她把合作伙伴都给气跑了,耽误他工作。花花委屈又生气,誓死也要找到小三,然后有一天又跟踪到男主的位置,用自己蹩脚的车技驾车追了过去,路上不幸和抢匪发生车祸,没抢救过来挂了。男主在花花死后发现自己和情人根本没有爱情,爱的还是花花,最终一直思念花花到孤独终老。
这样一改似乎也叫谈钱说爱,所以小伙伴们,珍惜自己拥有的每一份情感吧!
2 ) 听说一星影评不能显示
大概是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厉害的影片。
从剧本到拍摄到阵容都烂得一塌糊涂。
莫名其妙而且尴尬。
其中有几位湖南卫视的主持人,大约是综艺节目做习惯了,转而拍戏,从头到尾都带着综艺节目主持风格的浮夸。
让整部影片如同一部浮夸的综艺电影,这就是这些“演员”的表演。
这样的电影是不应该出现在电影院的。
这是对电影艺术的侮辱,对观众智商的嘲笑。
我们欢迎各种风格、各种形式的电影。
也不统一只把电影划分为好片、烂片,毕竟很多电影,能够达成让人放松一下的状态,处在中游的位置,也有它存在的价值。
但是,这部甚至不能称之为电影的影片,确确实实是部烂片无误。
然而我只想看看,你们到底能不能看到这篇吐槽。
3 ) 最悲伤不是你爱着钱,而是爱着她
最悲伤不是你爱着钱,而是爱着她
看影片前,刷了一下各个平台大致的评论,有许多力挺某个明星的死忠粉,当然也有一些黑粉。抱着反正闲的没事不如去看个电影毕竟里面有苏醒的心态去买了票,看完后,联系之前看的评论内容,有了现在这番感受。
影片中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两人彼此相爱,即使中间遇到了种种隔阂和矛盾。但在生活中却没有这么幸运。就好比明星,我一直很喜欢苏醒,可他不会喜欢我,甚至他都不会认识我,他当初大打出手而被雪藏更不是因为我。
生活中也会有许多这样的情况,我们都有想要珍藏的爱情,可惜却不是对彼此。佛说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求不得,才有的辗转反侧。
再看谈钱说爱,钱和求不得相比,分量已经轻了太多。最悲伤的,不是我爱着你,你却爱着钱,而是我爱着你,你却爱着她。
4 ) 这部电影其实还真的是一面镜子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片子早在还没上映的时候,就已经在豆瓣刷出了无数个1分短评。我大概看了一眼,出现最多的词是“烂片即视感”。意思是一看演员阵容就知道这电影不行了。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也有一些高达四星的评价,这些评价的理由毫无意外,也都是某个演员的铁粉,冲着自己的偶像怒打高分。
这两种现象都存在,但值得玩味的是,哪一部分评价才是主流?单看网上的评价,似乎西风压倒了东风,恶评占据绝大多数。但是我却觉得,事实上的情况可能恰恰相反——
我们来看几部类似电影的成绩。譬如,被骂成去年年度烂片榜第一的《恶棍天使》,总票房达到了近六亿五千万,年度排名19;让很多人尴尬癌发作的《栀子花开》,总票房竟也有三亿七千多万,年度排名38……与之相对的,很多网评比较优异的片子,票房远逊色于这些所谓烂片。有意思,目光可及的地方,大家都在骂,那么这些票房都是谁贡献的呢?既然都说不好,怎么还会有这么多人愿意欣然解囊呢?
去年有一次印象很深的观影经历,是在《刺客聂隐娘》上映的时候,整个影厅充斥着一种不耐烦的气氛,抱着小孩哭闹的,睡着的,玩手机的,还有情侣调情的,似乎除了我之外没有注意力在电影上的。我看着帷幔随着风飘动,隐娘静静看着一男一女相拥,心想如果这时候如果静静的只有我一人该多好。大众的眼中,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故弄玄虚、装逼过度的电影,但与之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间很多好评,这片子还拿了大奖。
那么什么是好?什么又是坏呢?我们办公室的一帮同事看《心花路放》前仰后合,我看着尴尬得坐立不安,是好?是坏?评价的人群不一样,答案往往也不一样。抛开艺术的高下,在迎合受众这一个层面,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懂艺术的看完后会写影评,而大部分普通人看完哈哈一乐,根本不会去写出来。
所以普通人在这套评价体系中是失语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络上骂声多的电影很多其实票房很高,而赞誉多的一些电影却往往遭遇滑铁卢。
这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两套话语体系的碰撞造成了无数矛盾。哪两套呢?说艺术和商业可以,但更恰当的也可以说是影评人需求和一般观众需求。艺术的视野,影评人的角度,是专业的,权威的,这个丝毫没差。但是广泛大众的需求,却往往与之存在一个鲜明的落差。
大众所在意的,往往并不在于艺术与否,大众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排解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感和压力,他们即时性的消费冲动,仅仅在于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标签。好玩是个标签,听说好玩的片子就会去看看;帅哥美女是个标签,听说有周知张予曦,去看看绝不吃亏;听说有轻微的擦边球,杨贵妃锦衣怒马,波涛起伏,看看去反正也不贵……乃至于很多人有这么一种倾向,平时大脑太紧张了,根本不愿意看剧情复杂的东西,能让我不思考还不难看就够了。
所以,且先别慌骂,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有其原因的。就文化消费品而言,没有大量的受众,是难以形成类型的。抑或说,电影市场其实正是一个资本市场,资本是趋利的,如果没有大量的利益,资本是不会青睐于某种类型的电影的。
我上学的时候,在网吧见过很多追着看《快乐大本营》的女生,见过很多迷恋韩星,整天议论韩剧情节的女生,也见过无数看《网游之XXXX》等口水网络小说并如痴如醉的男生……虽然这些文化消费品早就在主流的网络舆论中变成了嘲讽对象,但他们的受众并不这么觉得,他们的生活往往不参与网络世界主流的舆论,并也不为之所动。
有这种想要杀时间的懒惰感,是十分正常的。我有很多日常读西哲大部头的朋友,也时常在群里问有什么比较杀时间不动脑的小说否。是一个道理。而杀时间的东西,虽然不如艺术品,但自然有其价值,能娱人就够了,短期消费品,谁指望青史留名呢?
现今网络上的风气,其实很多时候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譬如有很多古装片,被讽刺为引错了诗句,串了时代,服饰不对,但古人犯这个错的又何尝少呢?我们引以为傲的《西游记》,正好也是这么一种书啊,书的前几回,渔翁樵夫对唱《临江仙》,词谱成熟,本就不是初唐的东西,更不必说官制全是明制这些了。细细考究的话,这些书本来就是当时的起点网文呢,当时连朝鲜人也极爱读,朝鲜的古籍有记载:“《西游记》热闹,闷时节好看。”
说的太好了,闷时节好看。这电影,也就是冲着闷时节去的,《恭喜发财之谈钱说爱》正是这样的国情之下所诞生的“好商品”,请注意我这里用的词是商品,而绝非艺术品。你看这片子的选角都是帅哥美女,故事简单不用如何动脑,有一定的笑点,也有一些微妙的擦边球,完全就是精确制导的流水线产品,图的就是一个热闹,闷时节好看。这一类型的作品早已成为了成熟的范式,精确定位受众,在一片骂声中完成市场收益,深藏功与名。
所以啊,帅哥美女主持人,这些人的出现,是直击的谁?简单的故事情节,方便了你身边的谁?俗套腻歪的包袱,更是瞄准了谁?我的态度是,看不上眼的也别慌骂,先考虑下自己看电影的口味是偏向于艺术还是偏向于杀时间,再想想这片子的受众是不是自己再下结论。
一个成熟而健全的电影市场,并不仅仅要有掷地有声拿去获奖的经典,也要有闷时节解闷用的。前者必然量少,花心思熬精力的东西,怎么可能多呢?物以稀为贵;后者的量必然多,工业化,流水线,成熟的范式,迎合大众的,必然多。一个只有好片子的电影市场是根本不可能会出现的,满院线的《2001太空漫游》、《太阳照常升起》、《刺客聂隐娘》,客官您会满意么?您满意了,您身边的普通大众呢?
所以,当下电影市场就像是一个没顶的金字塔,问题绝不在于娱乐片多,而在于能叫得响的好片子太少了。国产电影市场缺乏高端审美的优秀作品来满足需求,这方面的怨言自然落在了一般化的电影身上。我们身边的普罗大众们,也需要一些能放松心神的文化消费品,纵然它们思想内涵不高端,审美趣味不高明,需要也还是需要。
至于我们,不必太多苛责。这就像是陪女朋友逛街,女朋友不亦乐乎,你却心里叫苦这又何必呢。这部片子还真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近年电影市场环境和受众的一些差异和痼疾,在此我只是希望中国电影市场能真正健全起来,高端的有,普通的也有,这样就能少很多口水仗了。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希望这部片子真正的受众看得开心,三分走你。
5 ) 都说爱情幼稚,却是千金难买
<图片1>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恰逢和男友相处一周年。这一年里,经历过各种吵架、冷战,也有过无数暖心的浪漫,到如今,当初刚在一起的轰轰烈烈已经演变成了细水长流的生活,也许淡如水,却享受着平静的幸福。
人们都说在爱情里,智商会下降。总会做一些很蠢的举动,想要小心翼翼的呵护两人的爱情,总会有提心吊胆。所以在剧中看到花花为了抓小三出尽洋相的时候,我没笑,心里产生一种被读懂的共鸣。这剧情安排看起来很俗很傻,然而生活中爱情的真实状态就是如此,没那么多意外和惊喜,有的更多的只是幼稚傻气。
只是幼稚的爱情,千金也难买一分一毫。剧中的男主创业成功有了钱,假如她是真的有了小三,他和花花的爱情自然就会变质了,而他和小三之间,靠金钱维持的则根本就不是爱情。这样想,可以拥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是多么难能可贵。
6 ) 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
前几天去看了星爷的新作《美人鱼》,特别受到触动。
抛开邓超怎么和一条鱼ooxx这个疑惑,有个情节特别引起我的思考:
邓超一直都觉得美人鱼姑娘和身边那些莺莺燕燕一样,是被自己的钱吸引的。
他用一叠一叠的钱砸到美人鱼身上,把所有的拒绝当作「嫌钱少」,直到那张百万支票在烧鸡炉里开始燃烧,烧掉了邓超的戒备,邓超才意识到她是真爱……
涉及到「钱」的感情一定不是纯粹的感情,这是大家有的普世的观点。爱情是奢侈品,于是我们追求爱情的纯粹,和精神世界的契合。
女人害怕「他爱的是我的身体」,男人担心「她爱的是我的钱」,本质上是因为:
1.对「身体欲望」和「社会地位」的追求与「灵魂契合」比起来太过于动物性,属于原始情感;
2.这些都是变量,唯灵魂永存,我们在坠入爱河之后是如此的暴露和脆弱,把两个人的纽带交付于变量意味着「不安全」和「不确定性」。
我至今都持着「宁缺毋滥」的态度在追求着「灵魂契合」,但我觉得在这个前提下,是应该直面自己的原始情感的。
我们羞于在谈论爱情的时候谈论「性」和「钱」,于是:
姑娘们闭口不谈自己想要什么礼物,感觉一开口就会让男朋友觉得自己虚荣肤浅,直接导致情人节的时候《男友送过的最可怕礼物》这样的清单被疯狂转发。
大家也不沟通床笫之事,去看看「对伴侣有什么抱怨」的微博下几千上万条吐槽自己性伴侣的留言吧,好多觉得自己做得不错的朋友在精选留言里看到了自己的伴侣。
我认为,坦然地直面自己的欲望、认清自己的需求有助于两人更长久地在一起。
弗洛伊德在《爱情心理学》中提出「原欲(libido)」作为一种生物的本能需要,就如同饥饿一样,它需要获得满足。原欲驱使我们执行「快乐原则」,追寻肉体本能和享受,这些都会反应在人们对爱情选择、爱情对象及爱情目的上。
不好好直面自己欲望的结果就是,春节时的上海姑娘去到农村才发现自己无法靠着阳春白雪的感情去抵抗「物质条件」的天堑。
我并不是支持大家抛开精神世界来谈物质,更不是希望每个人设好条条框框照着表格来找另一半——在感情里不应该拿出「原欲」来限制对方,直面欲望是让你更了解自己。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爱情就应该留几分「朦胧」,聊直白了就不好玩了。
生活中难以启齿的话题,就更加应该在各种形态的艺术形式里多加讨论,这样的讨论不管对于大家了解自己,还是对另一半的选择及长久发展都是大有好处的。
更何况这个电影里有我喜欢的搞笑宗师吴宗宪大哥、Mike隋还有快乐家族的俩小可爱,他们在新年里替我们乐乐呵呵地把「钱」和「感情」拿到明面上来讨论,你问我滋持不滋持,我当然是滋持的。
放下对原始情感的偏见,和对娱乐电影的偏见,在笑声中轻松地「谈钱说爱」,也挺不错的。
烂片人物列传
曹云金应该搞清楚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同学们,看到快乐家族演的电影应该怎么办?”“打~ 1~ 星~”
豆瓣为什么不能打负分
原来那个不是泷泽萝拉,嫩模的脸都是照着什么标准整的?
浪费钱
拍了个短片合集就叫电影?
主持人能先把主持业务提升一下了再拍拍电影么
「大物是也」在综艺节目《玩游戏的朋友》上说他和杜海涛一块演过一部电影……豆瓣上评分高达2.7分……就是这部《恭喜发财之谈钱说爱》,然后因此而好奇地看了这部片子。
各别段子还成 延续剧本和现实交错的变幻情节
没看过知道肯定很烂,但是我看了苏醒唱歌的片段很好听很棒感动你们没有封杀他所以为了他给了5星,你们知道么?
又俗又难看
只能用可怕来形容这部影片,剧情糟糕演技烂
4/10,有些情节似乎与本片无关,但是也能看下去。
钱呵呵
这种电影既然还能拍出来?
请记住中国电影市场的特点:1.票房高不代表电影好看。2.参演明星越多电影越烂。
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看到杜海涛和吴昕就没有兴趣了
垃圾
脑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