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背景为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正值新旧观念磨合之际,影片也将西方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服饰及置景,男性虽穿着长袍马褂但已不再是清朝长辫,道具出现台灯、西式家具等洋物件,俱乐部更是凸显西洋文化在上海的生长与蔓延。 从人物及情节,最大的特点是女性的“解放”,未出嫁的女主人公祝小姐可在外露面经营;与男主人公郑木匠产生爱情萌芽的情节体现了民国时期对西方婚嫁自由思想的崇尚,祝小姐父亲起初的阻挠则是对中国传统婚嫁思想的坚持。祝郎中作为一名老中医,却依靠西洋眼镜才能视物,揭示对西医的认同。郑木匠与俱乐部赌徒的对抗也隐晦的从侧面反映百姓对西洋文化并未全盘接受的新旧文化冲突,也展现社会治安的混乱,阶级矛盾突出,这也是当时人们亟待改变的社会现状。 从表演及特色,影片整体多处采用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足见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影片风格借鉴采用卓别林式,喜剧色彩浓厚,是中国电影对西方的学习和借鉴,此类滑稽影片也是中国早期电影的代表。 影片故事简单,但处处可见当时社会的整体风貌和思想精神世界的矛盾冲突,与五四运动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也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冰山一角。
◼️影片
▪️张石川的滑稽短片创作
《劳工之爱情》(1922),“明星”公司出品。无声短故事片。该片是中国资料馆保存下来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影片,郑编,张导。在画面分切、景别变化、平行镜头和主观镜头的运用以及特技摄影等方面,这部影片都做了很好的尝试。在拍摄前,它还有了初具规模的工作台本,包括镜头、场景、情节、对话等内容。字幕则是在后期制作中根据影片镜头及编排需要撰写的。该阶段张的影片依然延续了张的喜剧打闹片的特点,有的影片直接借用了美国启士东和卓别林短片的喜剧元素。
《劳工之爱情》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创作趋于成熟。
◼️总结
▪️尝试时期(1905-1923)
这一时期从1905《定军山》起至1923《孤儿救祖记》上映止。
基本特点:是先驱者们对电影这个新鲜事物既喜欢又陌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着手电影拍摄活动,既没有明确的艺术目的,更说不上清晰的经营方针。带有摸索性、试探性。《孤儿》的成功结束了这种尝试。
▪️张石川
第一代影人
张石川与郑正秋(戏剧应以艺术形式教化民众改良社会)不同,张重视商业性,“处处唯兴趣是尚”。
首先,其影片以注重故事性为突出特征,采用有头有尾的“事实铺叙”方法,调动曲折离奇的手段,使影片产生煽情效果。其次,场景安排集中,以场次带动镜头,以表演区为画面中心,以中全景为主要景别类型,以大量字幕承载对话和主观议论的特点。再次,在表演形态上,重“快的动作”,轻“内心表情”,使观众不感枯燥。
从内容上看,张的故事短片乏善可陈,多为惩恶扬善的传统主题,但通俗易懂,便于观众接受,当时张已经开始关注镜头的变化。当然,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影片光影质量较差,此外,演员尚未脱离文明戏表演的影响。
(本文观点与看法部分取材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电影经典影片鉴赏课程笔记,本文仅依靠观点进行扩展和延伸)
《劳工之爱情》又名《掷果缘》,诞生于1922年,由当时中国电影的龙头企业明星电影公司制作出品。
在20世纪20年代,电影刚刚在中国兴起没几年,在这先前也已经产出了几部比较优秀的短片或者是电影,但是由于一些不可知的原因,像是战争,像是胶片损毁,《劳工之爱情》对于现在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现存的完整故事片。
也正是在那个时期,长片开始出现,电影开始不再局限于短片,但是这样的局势并不意味着短片的退出,相反,短片依旧是比较受创作者欢迎的类型,本片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中国早期电影,其特征受戏剧戏曲影响非常明显。
像是开头的“本剧事略”,完全是当时看戏时才会有的故事梗概,对比于现在已经极其少见甚至消失了。
演员夸张的面部表情和浮夸的肢体动作。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无声片无法像有声片一样依靠角色的独白或者是配乐来表现角色的心情或者想法,那个时期的电影拍摄手法也不如一百年后的今天如此完善,因此,电影极大地依靠演员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再者一部分原因则是喜剧片受到当时国际上两位大师的影响颇深,即巴斯特基顿和查理卓别林。
故事发生的场景比较集中。整部电影(或者说是短片)只有六个场景:水果摊、医馆、茶馆、俱乐部、木匠的房间、俱乐部外面的楼梯。场景的集中与情节的紧凑也能看出舞台剧或者是戏剧戏曲的影子。
既然说《劳工之爱情》是中国电影的早期尝试,其电影化的重要表现以及想要脱离戏剧作出区分的趋势也是可以从影片里略窥一二。
通过前后物件放置位置的对比增加场景的纵深感。医馆场景,离摄影机较近的位置左右各有一张桌子,中间是一个小过道,而稍远一些的位置放置着几把椅子和墙上的牌匾,打破了影片场景的平面感觉,使人感受到一股距离感。这种手法在茶馆、俱乐部等场景也有体现。
加强了场景中任务的纵深调度。像是茶馆一幕,老伯的女儿把水壶放在灶台上,离开后旁边的小痞子们便伸手把水壶藏在了更远或者更靠后的地方,;这一特点最为明显的一场戏则是最后从楼梯上摔下的人们来医馆看病的时候使医馆人满为患,大家都向后挤,而后随着医治的进行,前面的病人离开,后面的病人就走上前来......
借助人物的动作制造完整的空间感。两个至少表面上毫无关系的场景:水果摊和医馆。由于木匠向老伯女儿“递送”水果而连接起来。这一边木匠将水果放在小篮子里,借助墨斗线甩了出去,场景迅速剪辑到医馆,老伯女儿则接住了"飞来“的果篮。(想必影片的《掷果缘》片名就来源于此)
给钟表特写或者过渡场面来暗指时间的变化。木匠被俱乐部的噪音吵醒无法入睡,看了看床头的闹钟。影片也常常借助茶馆场景的人物数量或者是角色行为来暗指时间的流逝。
通过交叉叙述以及蒙太奇,来表示不同地点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这一特点在影片中段俱乐部里的打架情节非常明显。楼上俱乐部打架产生噪音,楼下木匠突然从床上跳了起来,还有一个镜头是一个熟睡即将摔到地上的人,三个场景的来回剪辑暗示观众这是同一时间发生的事,增强了情节的张力和戏剧感染力。(也许这一手法现在我们以及习以为常,但是放在当时还是比较新奇的。)
总体来说,《劳工之爱情》既能看到当时人们深受戏剧戏曲影响的影子,也能从各个方面感受到电影作者们想要脱离戏剧的束缚来让电影成为一种独树一帜的文化标志的决心和美好愿望。
资料馆留存最早中国影片,在画面分切、景别变化、平行镜头、主观镜头的运用以及特技摄影方面,这部影片做了很好的尝试,它在拍摄前有了初具规模的台本,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的创作趋于成熟。
8.2;爱比死更冷
真棒!!!
这么好的市民喜剧,把我的国家自豪感都看出了一滑梯!郑正秋导演好演技!
看这种已经不止是看电影了,更可见那个时代的吃穿住用,人情乐趣。故事虽然有些理想化,却好在有趣,轻松却颇有些章法。
一颗星献给最后一个从楼梯上飞下来的特技(杂技)演员
滑稽、喜感、猥琐。现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国电影,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
嬉笑怒骂中藏着对历史的敬畏
“丈人阿伯” “DEAR FATHER-IN-LAW” 群众演员们都辛苦了
几个点非常重要,主观镜头,叠印的幻想空间,还有最后的降格拍摄。以及舞台感强,缺纵深调度,受棍棒喜剧影响。
acting is still awkward(some actors literally looking at he camera or act towards audience), most shots are frontal, but there are closer shots, cross-cutting, constructive montage(掷果), lateral staging, pov shots, fast motion. and indeed a funny film.
现存中国最早电影,从“劳工之爱情”到“让子弹飞”,中国电影真正传统:“传奇现实主义”从未中断过,它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生命力更加持久,表现力更加丰富!它与好莱坞经典叙事和宝莱坞歌舞片并称为世界三个大众电影叙事体系之一。中国电影注定不能像韩日一样仅模仿好莱坞表达。
张真(2012)在“欲望交换”之外没有注意到的是,爱情与金钱在上海摩登中作为“currency”互相交换的关系。爱情和欲望在这里不只是突破了传统的、绝对的媒妁之言(女性成为欲望主体),更是可以与金钱交换,爱情其实商品化了。此外,我认为郑木匠玩弄魔术梯,使得俱乐部的成员滑落摔伤,并非是“讽刺城市有闲阶级地位的滑落”(第146页),而应该与郑木匠和祝郎中的约定联系。让“俱乐部”的成员在传统的技艺前滑落,最终只能寻求“中医”正骨术的救治,拯救被西医打击得生意惨淡的中医(见祝一家生活状况可知),其实暗含着电影创作者隐约透露的对待外来西化/现代文明的态度。在尚未形成完整的叙事片之时,早期的电影巧匠(cinematic bricoleur)也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
楼梯的噱头完全照抄巴斯特·基顿(似乎是《鬼屋》),扔来扔去那根线也是抄基顿(《稻草人》),把人扔进水缸里就更不说了。第一个还改得各种损人利己什么的。不过郑正秋扮演的老先生真是妙啊。特写、叠印、景别变换。视听语言不算流畅。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真是NB。
有很重的模仿痕迹,但也有本土的特色,蛮好笑;有些地方看上去还挺先锋,主观镜头,降格快动作啥的,而且这都是实拍,演员都是真摔,看着都疼;不过关于这个修复版,应该找人写个配乐吧,几百号人干巴巴地看二十来分钟也太行为艺术了。
马的…笑屎我了
100年后我看到了它!
1922,3本。中国早期短片趋成熟之作。舞台化痕迹,如横向入画出画,观众角度的机位。电影语言探索:景别的变化(特写),叠印,降格,主观镜头,交叉蒙太奇。拍摄方式:工作台本(接近分镜头剧本)
现存最早的中国故事片,无声黑白电影。表演偏向滑稽戏,男主小木匠甚而有些猥琐和损人利己,但一百年前的电影真的展现出惊人的娱乐魅力。
还是挺有些技术含量的 情节设置也很巧妙 表演夸张但有喜剧感 只是用这种损招有点破坏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