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十六号的晚上抱着腿在电视机前看花眼。坐到很晚,只是为了看完它。你看到电影里的男人眼睛里有一条彩虹。你看到徐静蕾背着行囊拿着古老的地图上去寻找幸福。然后你在心里喜悦着城市上空会有一双看着你的天使的眼睛。你在想什么时候,你会看到一个给你温暖的天师,守侯着你。
影片是一部标准的“上海制造”,却将自身风格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采用抽帧、频闪和高速摄影,同时借助大量MTV式的剪辑,极大地颠覆了观众对于上海的空间认知,使它变得似是而非,无从辨认,成为一座“看不见”的都市。透过运动跳跃的视点,影片次第出现上海美琪大剧院、外滩观光隧道、延安路高架桥、上海展览馆等多处具有显著城市地标性质的空间节点,然而车载摄影机却将都市意象加以变形、挤压和虚化,营造出一个拒绝被现实所定义的去地域化空间。
除了对城市外部地标形象加以虚化外,影片的五段爱情故事也对失去具地域性表征的内部空间任意切割,碎片化的都市空间呈现为一种随机的自由拼接。两位天使作为醒目的同质化元素,先后降临到每处空间。他们一成不变的怪诞姿态为每一处碎片化的空间都带来几乎完全雷同的表现主义风格。
影片对同质化都市空间的叙事突围,最终落脚于对碎片意象的空间化再造。对片中人物而言,他们借助公交车、轻轨和轮渡等一切交通工具,甚至以“疾走罗拉”式的狂奔去找寻新的都市空间。而对承担主要叙事功能的影院领座员来说,他用黑暗中自由散漫的想象弥补了现实空间的破碎感与心理压抑。
《花眼》取义“Dazzling",叙事者逃避原来的城市生活就是因为他曾经被光灼伤视线,而这束光究竟是都市现实生活中的光,还是影院的白日梦之光?如果是前者,他将注定永远生活在电影院的黑暗之中;如果是后者,那么他将不得不时刻准备逃离最后的寄身之所,寻找另一处”第三空间“。
”你找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决定离开“。
花眼,是种病,一种眼病,视网膜被阳光烧灼。被阳光灼伤的眼睛里面藏着一道彩虹。花眼的是个渴望爱情的男子,他是影院里的引座员,英文叫Usher。他躲在黑暗的剧场里看看电影的人的爱情秘密,幻想这些人的爱情。
他在等待中幻想着,从上午十点到晚上六点,他没有等到那个叫小动物的女子可能会给他带来的爱情,因为她死去了就在他一天的等待中。那些幻想的爱情故事很美好,因为人们不会在心底渴望爱情,幻想美好爱情的时候还让幻想的爱情是悲剧。所以花眼安排自己幻想的爱情都是happy ending。
四幕
不可能的爱情
不可能嫁给你就像今天晚上不可能下雨,车道上追逐的男子不可能赶上那辆公共汽车一样。这个世界有很多的不可能。可是,这个世界同样存在着许多的可能,不可能之可能。男友用两个盛满水的喷壶让'天空'下起了‘雨’。男孩自信的笑着说“抱抱我,行吗”,女友给了一个big hug,还附加了一个吻,一个下定决心迈入另一种生活的暗示。把不可能变可能需要的也许就是一股温暖力量。在困难的时候坚持,别人都累了你还没趴下。别忘了impossible和I'm possible是姐姐妹妹。
第二次表白
大学校园里,机械系的男孩用学校广播的方式像心仪的化学系女孩表白,可是弄巧成拙,关键时刻的缠带,让本应感动众人的表白成为学校里的笑柄。嘲笑,眼神,女孩,低头,眼泪。男孩再次勇敢表白,没有过多解释,可是拙巴的两句我喜欢你已经软化了女孩的心。the end,女孩转头,微笑。
奔跑,以爱的名义
话语,碗面,公车,苍白,重复,爱却深厚且执著。爱她,让她感受到。
爱情在哪里
她在寻找爱情,影院里,公园里,地铁上,手里始终带着一张地图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寻找--爱情眼神迷茫又认真,认真的女人最美丽,美丽又认真的女人上天怎么忍心不给爱情,爱情就在寻找出口的森林里
四幕爱情,在花眼的等待中幻想上演,八位男女,美好ing.花眼的爱情未来就止了,可却选择勇敢的在阳光下继续等待,任四季轮回。
从冬到春 从春到夏
从夏到秋 从秋到冬
.... ....
可怕的不是再也认不出爱人的脸,可怕的是失去了等待。等待并不是等待和你的爱人再次相遇,而是等待和你的爱人擦肩而过。
相遇的瞬间是模糊还是真实,模糊真实的就像一幅早已存在的画,也许在我们的幻想中早已上演了无数遍....
dazzling dazzling dazzling 寻找、等待爱情时我们会花眼吗?
Maybe yes ,maybe no
已是清秋,闲闲到影院边,身边人说,看电影吧,我想,看电影不用说话,不用对视,我说,好。
居然有《花眼》。
我早就买了碟放在架子上,是电影版的VCD,冲着各种好评如潮买的,因为是电影版,实在不舒服,未看。
是小厅,人很少,空气点点的热。
花眼,原来是种病,一种眼病,视网膜被阳光烧灼,其实,这种病的学名很复杂,不要以为这种病是虚构的,人眼的结构实在是部精密仪器。请你相信,孩子眼睛,真可看见异样,只是你忘记罢了。
《花眼》只是一个人,一天的幻想。有时自己会有如此幻想的时候,会怀疑自己精神错失。
棉花俱乐部,不是检票员会去的吧。生活中,也不会有无故的人死亡的,像小动物,造作的轻描淡写。只是,只是改变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借口。
《花眼》所要说的,是,我们都还渴望爱情。
我喜欢李欣的叙事方式,虽然,都说这片子是欧洲艺术片集成之品。
最琐碎的,最平常的,正是最泄漏底细的所在。
有人循规蹈矩,准点做事;有人总把不喜欢的人带到同间餐厅;有人总喜欢维持有面子状态;有人走路总喜欢靠左。
是椅子给的灵感吗?我决定不嫁你,你说什么呢。这可能只是婚前恐惧症。我不可能嫁给你,就像那个人肯定追不上公共汽车,就像今晚一定不会下雨。
结果,下雨了,下了一场将爱收回的雨。可是,谁说他以后就不会带别的女孩去电影院,就不会再打说谎的电话呢。是女性的直觉让她觉得恐惧吧,恐惧有理。
但骨子里小女人气息还是喜欢这样落幕的。
当然,那个追公共汽车的人,追上了公共汽车,当然,导演的意图,是说,追上了爱情。如此浅白。
我更喜欢学校里发生的故事,可能,谁都会喜欢纯纯初恋,要不星爷也不会开班授课--寻找初恋滋味。男生在正午阳光下,想像自己轰轰烈烈的爱情告白,谁都等着他的成真,或者怎样的不成真,是操作的同学关掉了机器吗?不是,是场鸡鸡鸡的笑话。正午阳光也会刺痛女孩的心。年轻的心也那么容易原谅一切。年轻,真好。
徐静蕾是中国小资电影代表人物,于是,这部影片没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一个谁都可以演的女孩,找了她来。如果脸上大牌的气少一些,好多。最近正在炒作她和王朔的事情。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笑呢,炒去吧,电影票会好卖些,杂志报纸会好卖些。炒作也是维持人气的一种方法啊。
那未赶上车的天使,(是天使吗,抑或是撒旦使者),总看见有爱的人额上有红星。
倒很喜欢这样的话,一辈子的婚姻,要积蓄多少爱情的温度。
再说一句,挺喜欢蜜蜂装的。
http://www.blogcn.com/User4/mayjoy/index.html
几年后,它不能令我再花眼。
白日梦
哎呦喂,终于看完了。湿得不行了。
我以前还特地为这片写了篇装逼的文字,现在想起来也挺配这片儿的
喜欢其中两个小故事。
别人是无病呻吟,他这是有病呻吟
看的不知所云
还在电影院看的,看得头晕目眩
什么TM破玩意儿,李欣这个导演已经消失了,真好。
我已经不记得这个片子讲的是什么了,只是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也好像给我特别大启发似的
都说里面的对白是摹仿王某某导演,我不以为然
算是比较实验的作品了不过是实验风格 内容却还缺乏更有力的支撑
一次偶然在CCTV6上看到,当时非常痴迷……
小时候看的 完全没看懂 现在才知道这叫艺术片 大概是我看的第一部艺术片
中国版柏林苍穹下。徐静蕾演技真烂!
明明很好的故事,给整到银幕上之后有点形式大于内容了
其实我还蛮喜欢这装逼的电影···不像有的电影装的一点都不纯情···看完让人一般都会有想法的电影··
完全不记得,但是肯定看过。
可悲的是失去了等待
很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