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生理欲求,甚至让它成为了故事的主动力。不论是男女,还是饮食,皆像两条欲望的河流推着人物往前走,而政治不过是给了欲望以躁动的契机。不论是创作者有意或是无意,性、食物多次清晰地显现,性与食物的夺得与失去,很大程度上昭示着政治地位的获取与失落。
政治首先成了李国香打压自己性嫉妒对象胡玉音的武器。从一开始,影片就有意渲染了李国香与胡玉音之间性魅力的对比落差。按照李国香的看法,男人见了胡玉音“就像猫儿见了腥”。作为芙蓉镇的豆腐西施,胡玉音的身体就像她的米豆腐那样受人欢迎,两者互相彰显,互相隐喻。只要胡玉音的米豆腐摊存在一天,她身边就会环绕着无数的男人,老实巴交的丈夫黎桂桂为她奋不顾身,大队支书黎晚根、粮站主任谷燕山扶助她开店并时时光顾,就连被打成右派的秦书田,也不忘在她的摊子上帮忙。更有意思的是,谷燕山路过供销社门前时,李国香热情巴结,有意追求,而谷燕山甚为不屑,冷淡地应付过去之后即走进胡玉音的米豆腐摊,并在胡玉音受到李国香为难时进来解围。两种态度的比较之下,李国香的受挫感可想而知。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了,虽然胡玉音是被动卷入而且也并不十分清楚自己受到攻击的原因。胡玉音的新屋建成成了李国香对她进行攻击的突破口,而且更为可笑的是,她不仅攻击胡玉音米豆腐摊的高盈利,而且把帮助她的男性一并拖入打压。按她跟谷燕山所说的“你们是一个小团伙”,什么团伙呢?是牢牢占据住芙蓉镇“革命果实”的“利益团体”,其实,更可以说是胡玉音和她的裙下之臣所组成的一个让李国香时时感到失落的团体。只有借助政治去击落这样一个团体,李国香才能摆脱性的失落而享受政治上的成功,从而把政治-性的关系给置换过来。
李国香成功了,她成功地关闭了米豆腐摊,逼死黎桂桂,让黎晚根背叛了胡玉音,一时间,胡玉音成了“镇上最苦的年轻寡妇”。而自己也终于从王秋赦身上找到了自己作为女人的象征。从这里看,她似乎反转了自己的地位。但是,当秦书田提交要和胡玉音结婚的申请书时,她自然再一次感受到威胁与嫉妒,其怒火中烧并拿此事大作文章自然不可避免。于是,秦书田入狱,胡玉音再次守活寡。这变成了特殊年代下,一个女政治狂热者运用政治手段打压意念中情敌的故事。而故事该让人思考的一点就是,如果胡玉音不是一个美女,一切还当如此发展吗?还是说一切早就有先决寓意的,自由就如同美人受人喜爱,而意识形态的禁锢就如同一个没有“人”气的老处女李玉香那般让人厌恶;同样,独裁政治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自由与开发的美与魅力?王秋赦与李国香的苟合,正反映这种极权禁锢,也只有二流子王秋赦(赤贫无产且好吃懒做)才趋之若鹜并从中获利。
胡玉音始终是和米豆腐联系在一起的,米豆腐的兴衰正暗合了她命运的起落,也暗合了她性魅力的彰显与黯淡。四清运动之前是胡玉音人生的高潮,青春正茂,豆腐摊生意也十分兴隆;新屋建成宴请宾客更是有酒有肉。及至受李国香打压成了新富农婆,豆腐摊也就此关闭。等到对秦书田日久生情,开始这段恋爱之时,她竟又做起米豆腐来了,她生命在长久的黯淡中出现了一丝亮色,这里我们看到秦书田吃了她的米豆腐,这是有多重象征在里面的。米豆腐摊的再次开业已经是文革结束、秦书田回家之后了,豆腐摊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只是此时美人已韶华不再,但她终究还是过上了“人”的日子。
王秋赦更是紧紧地和食色/政治捆绑在一起的。对比于色而言,食才是他的生死命脉。影片有意多方凸显他强烈的食欲。从一开始他就是一个在食欲和性欲上皆十分饥渴的男人,先是在供销社门市部对着大鱼大肉探头探脑,接着来到米豆腐摊蹭了一碗豆腐吃,再对着玉音姐的性感乳房两眼发光。可以说,他“运动”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在于食欲的满足,财富的拥有。运动中他获得了政治地位的上升,而当他在北京归来后,影片除了极力渲染门市部的人员对他极尽谄媚之外,更让满桌的酒肉来显示他的满足。当他被怂恿着跳舞之时,手中还拿着一个猪手,更是丑态毕露。王秋赦对于弄权其实没有真正的兴趣,因为他对政治既不了解,也缺少野心。因而当他“掌权”之后,并不见他刻意地去打压谁,就连此前对他态度恶劣的门市部掌勺,似乎也没受到他丝毫的惩处。政治在他看来,就是利益,就是食物,其余关系不大。当李国香再度当权之后,他急于去讨好李国香,更大程度上是怕自己的“粮仓”不保。有意思的是,当他把自己梳洗干净去见李国香时,影片也凸显了李国香的“欲”。她从锅里捞起一个热腾腾的鸭腿,坐在桌子旁大口吃喝,在一旁的王秋赦极为贪婪饥渴。对他俩而言,运动就是分一块肉,当王秋赦胡编乱造说谷燕山背后骂她之后,让她感到他的忠心与用处,她才把吃到一半的鸭腿递给他。而且就在这一晚,他们不仅分肉成功,还自此开始了男女之事。所以,运动的领导者就是野心家与二流子,两者的苟合形成了强势的力量。不过,运动过后,野心家高升了,而二流子却疯了。
谢晋模式的批评,是认为他把政治替换为道德寓言。但从《芙蓉镇》来看,却可以发现弗洛精神分析的若隐若现。道德背后是人之大欲,饮食男女。它们是两股汹涌的欲望之流在运动的表皮之下翻腾着,写就了一个政治/食色的故事。
2019/1/9续
看戴老师《性别中国》,早就觉察到了“性”在影片中的运作方式
P88“在中国版的性/政治修辞中,冷战年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叙述再次蜕变为某种性别与欲望的叙述:分辨好女人与坏女人,并分别予以褒扬和惩罚:归还其男人或将其放逐在性别秩序与欲望满足的可能之外。”
在ftp里面总会把电影分为国内国外这样的目录,刚开始还是每个目录都打开来浏览的,后来就很少进写着dosmetic的那个文件夹子。成功的电影总是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这些年来包括那些大牌导演,都开始学着做fusion的菜肴。不知道除了视觉效果的提升和电影科技的运用以外,我们还得到了什么。先前看了《无极》,是因为采访陈凯歌的一篇报道,上面对这片的说法让我觉得有点意思。尽管很多人告诉我说看过未免失望,还是坚持的看完了全部。结果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不喜欢批评电影或者别的什么文艺创作,毕竟都是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换马克思的话说也是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所以关于此片包括《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始终都没有说过什么。昨天,看了《芙蓉镇》之后,才明白那些地地道道的中国菜已经很久没有品尝过了。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吃的品种繁多,竟然也是对味觉一种无意的破坏。可能是太保守落伍了,不过坚持各国特色的风味佳肴对我来说确实很重要。
文化大革命是个特别的时期,对于我们这些八十年代的人来说,那基本上是不可触及的记忆远处。很小的时候就听妈妈说那个时候家里的故事,全是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直到这么大了,看谢晋的《芙蓉镇》,还是很震撼。整部电影堪称经典制作,虽然拍摄上显得技术很简陋,不过在人物的刻画还有一些小细节的处理方面却是很到位的。这也是为什么老说现在的歌手不如以前了,因为音效技术的变革,使得歌手们的声音得到了更好的处理,那么对于他们自身来说声音的本质反而不那么重要了。话说回来,看过影片的人,肯定知道男女主角。刘晓庆,这个名字二十多年来在中国大陆无数次的被提起,因为各种原因。暂且不论其人如何,对于那个时候来说,她算是演员中的佼佼者,谢导也称她敬业。我素来喜欢的是那些很自然的表演,所以对于胡玉音的角色,总感到有一些别扭,考虑到年代和那个时候电影表演艺术的不同,这些也就是小问题了。相比之下,很喜欢姜文,反动右派的角色,夹着尾巴做人的生活,不失乐观的精神境界,都拿捏的很好,完全超过了22岁这个年龄的水平。
电影里面有很多情节很有意思的。在刻画胡玉音的时候,两次体现了她因为生活的折磨而迁怒于秦叔田,说他,“做什么喜歌堂,败了彩头”“请你来写字,你为什么偏偏写反社会的对联来害我们?”这实际上体现了在那个年代里面,一般民众的心理,都是受到了文革的影响,相信那些所谓的“黑五类”就是祸害。
另外,关于那段扫大街的华尔兹,谢导讲了个故事,“《芙蓉镇》在法国上映,拍到姜文跟刘晓庆两人在街上扫街,劳动改造,天不亮就扫街,扫着的时候,姜文这个角色秦书田,心血来潮,一边拿扫把扫,一边还舞一下,然后一二三,二二三,这个全世界都懂得,这是“华尔兹”的旋律,一二三、二二三,刘晓庆不会跳,跟着学,后来会跳了。在中国放的时候,我在观众席里看,买了票在那里坐着看,观众心里很难过。我自己也劳动改造过,扫过厕所、扫过什么,看到这个很心酸。在巴黎放“一二三,二二三”的时候,观众鼓掌。我奇怪这怎么鼓掌啊?我回来问记者,我说昨天放电影的时候怎么鼓掌呢?后来我问了一些观众,问鼓掌是什么道理?法国没有经历过什么文革,也不了解,但是他们感觉中国这么小的一个镇,这些挺善良的人遭到这么大的灾难,姜文这个文化馆的一个小职员,他最后被打成右派,被劳动改造,他居然还对生命充满着追求,对爱情充满追求,这个民族是了不起的。”
还有黎满庚对胡玉音两次的背叛,都是跟党籍有关,他是个骨子里面和懦弱的复员军人,在每一次的危机面前都会低头。相比之下,谷燕山却是个耿直的人,他为了新中国失去了生育的能力,却被侮蔑乱搞男女关系。之后,成天买醉街头。到胡和秦成婚那天,他的心情激动而复杂,“既然成了夫妻不管是红是黑,孽根孽种,总得要有后代”。后来,秦去坐牢,胡生下了孩子,取名谷军报答他,也是顺利成章的事情了。
也许看得还是不够仔细,也不够深刻,许多东西都没办法说的清楚,不过倒是网上有一篇说的很不错,叫“《芙蓉镇》里的性史”(
http://www.heiyou.com/tribe/828/1021202.shtml),通过“性”的线索把里面几对人物的关系串起来,特别是老处女李国香和二癞子王秋赦的苟合讲的很巧妙。至于其他的细节,还是让有心人去慢慢挖掘吧。
难得还能找到一部反应WG,还没有被禁的片子。
80年代真是一个思想解放,百花争鸣的时代。崔健扛着《一块红布》的摇滚大旗唱遍大江南北,伤痕派文学,现代朦胧诗慢慢兴起,随风飘来的还有来自海峡两岸的歌声。当然这部《芙蓉镇》也出自那个年代。
整部电影比较真实的再现了WG时代的个体命运沉浮。作为普通的老百姓,真的不知道风究竟会往哪个方向吹,在一次次暴风来袭时,只能被狂风吹的流离失所,疲于奔命,甚至于只能像牲口一样的先活下来再说。
而不断变换的风向,也让人性的丑陋显露无异。李国香被打倒时,其一手提拔的王秋赦把破鞋挂在她脖子上,当她被平反,又当上了县领导时,王秋赦居然又舔着脸来找她,真是墙头草,随风倒,领导让往哪倒就往哪倒。
其实王秋赦这个懒汉,人性本身在历次运动中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在有的运动中会被委以重任,有的运动中被边缘化?因为衡量的价值观标尺变了。这便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价值观的风向,不是空穴来风,衡量的标尺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运动的需要不断变化的。稳政权时代,需要无产阶级的坚强领导,贫下中农以及雇农,当然是又红又专,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忠实拥护者、捍卫者,而稍微赚了些钱的个体户,当然是站到了无产阶级的对立面,成了剥削阶级,逃不过被打倒的命运。
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经济强国是首要目标,重商,崇商,企业家精神满天飞是理所当然,如果企业家被当成剥削阶级打倒了,这经济和国力,谁来强大呢?
所以,吹什么风,不是空穴来风和头脑发热,都有着其背后正确的逻辑,虽然时隔多年,有些时候看起来觉着荒诞,但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你认为的荒诞,只是信息不充分情况下的想当然。
略微遗憾的是,影片作品只描述了风来后,狂风暴雨中个体的悲惨命运,而不能更进一层次,引导人们有所思索,这风起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重复上演呢?
最后,片尾王秋赦的“运动了,运动了”的喊叫,和姜文的话“还是小心点他,他说的对。”,还是有些意味,因为运动产生的环境、主体、条件又再一次万事俱备时,风还是继续会吹。只是老百姓,不知道风会往哪个方向吹。
看毕《芙蓉镇》,才发现中国原来也有真正打动人的优秀电影。已经习惯了受狂轰滥炸式的舆论宣传所鼓动然后去看某部新发行的电影,但是看毕总是充满了对中国电影的失望。这次,没有广告宣传和网络上密集的影评所造成的预断,只是在一位老师的课堂上和这部二十多年前的老电影不期而遇。看的时候完全沉浸在电影之中,看毕充满了恋恋不舍。那一刻明白了什么叫电影世界,人在那个世界里可以忘却现实种种可以留恋着不想出来。
看了《芙蓉镇》,“中国五六十年代”这样的字眼于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标签,而成了一段可触可感的记忆。那些生动的浑然天成的影像带给我一种历史的似曾相识感,仿佛自己就刚从那段哀怨愁闷的历史中走出来,蓦然回首,倍感凄凉。这或许就是优秀电影的魅力吧——实现超时空的记忆。
一部中国八十年代的黑白影片,一段距今三四十年的“运动”历史,一群生活在中国南部小镇的人们,这些或许和我的生活已然离的太遥远,显得太陌生,然而谢晋导演的这部电影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有火炉的冬夜舒缓的叙述着一段既美丽又哀怨的往事。显得那么亲切,那么质朴,勾起了我听故事的强烈愿望。
是什么让《芙蓉镇》具有这样动人的魅力,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编剧,美术,音乐,摄影,剪辑这些电影的技术活我并不懂得如何去评价,电影是一个整体,非得去分拆着说,未必恰当也不全面,这些电影元素的完美结合的例子电影中比比皆是。然而,我还是自认为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去打量这部优秀电影,以期为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找到一份理由(或许喜爱某个电影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这个视角便是“人”——电影中反复加以隐喻和暗示的。
从“人”的视角去解读这部电影的话,这部电影讲的便是人做不成人,人努力去做人并最终做成了人的故事。
“这怎么说呢?有时候是鬼,有时候是人。”从主人公秦书田的这句台词开始,电影就一直在借秦书田之口反复强调在那个“运动”不断的年代人做不成人的荒谬感和悲凉感。电影中的秦书田是一个被打成“右派”的文化工作者,被当作是阶级敌人被隔离在大众之外,除了在镇中扫大街以作为劳动改造外,对“上级”也是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看上去毫无做人的尊严,也没有了正常人的生活,被人们视作“鬼”。 “你,也是人”这是秦对着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假左派”以及以前他的“上级”领导——“四清运动”中工作组组长李国香一字一顿说出来的。当时,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不是很明白,但后来联系到整个电影,才发现在那个时代强调“人”是“人”这一似乎不言而喻的事实的重要性,因为人有时候做不了“人”了还不自知。当李在历史的玩笑下而和她以前痛批的“五类分子”和“富农婆”站在一起时,还是急于和他们划清界线,当秦送给她竹帚时,她咬牙切齿的说:“你!反动右派!”在这个时候,她依然不把别人当人,不把别人当人也就是意味着自己拒绝做人,一心仍只想在各类“运动”中占据优势山头,拥有不把别人当人的特权,享受不把别人当人的快感。
“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部电影用十分美丽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告诉了我们。那些原本美丽单纯的爱情,那些原本和谐有趣的人际关系,那些原本各得其所的幸福生活,所有这些原本便是人所应该有的。但是各类“运动”以其狂暴的力量粉碎了这一切,硬生生的让人做不了“人”。美丽单纯的爱情变成了为保持某种私利而放弃的砝码,有趣和谐的人际关系变成了揭发和举报,各得其所的幸福生活变成了人亡财空。在那个时代里,有被人称作“鬼”的人,有把人称作“鬼”的人,单单少见了真正的人。
然而,电影不是令人绝望的。人性的倔强和柔韧在历史的夹缝里挣扎着生长。正如秦书田听着谷书记雪夜里的呼喊而像先知一样说出了四个字:“人心不死!”。电影中的谷主任不把人当“鬼”,一视同仁,不昧良心去害人,因此做成了人。黎支书迫不得已对自己的干妹胡玉英落井下石,内心充满了愤懑和忏悔,“心没有全黑”。被当作“鬼”的秦书田乐观豁达,热爱生活,不计私仇。正是这些不死的人心为电影增添了人性的光亮,带给了历史新的希望,“天亮了,鬼就不敢出来了”。在这里,电影给了历史一笔辛辣的反讽:自认为是人的早变成了鬼,而被当作“鬼”的反而是真正的人。
电影的片尾是给人希望和欣慰的,被人称作“鬼”的人和称别人为“鬼”的人都重新做回了人,重新过回了人的生活,但正像秦书田对着大喊“运动”的癫子所说的“要不防着点,他兴许说的有道理”,历史给人的教训是惨痛的,人要随时提防着变成“非人”而不自知。
“你,也是人!”“天亮了,鬼就不敢出来了。”“人心不死!”电影这位讲故事的老人时而不紧不慢亦喜亦忧的讲着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时而道出一两句警世的旁白。那些故事中的喜怒哀乐,那些美丑善恶都已经随风而逝,但是那一两句旁白却显得那么沉重,久久回响而不散去。
《芙蓉镇》作为一部反思历史伤痛的电影,没有惯见的暴烈,愤怒,摒弃了对那个时代概念化的叙述,回到了人性这一恒久的母题。亦喜亦忧更符合生活的常态,笑中带泪更能触动人心,这种毫不做作,哀而不怒的风格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观影感受,让我记住了这部用优秀二字不足以概括的电影。
这部电影公映于1986年,很难得地反映了极左时期中国底层社会人民的众生相。这种电影也只有1980年代中期领导人比较宽松开明的年代才能拍出来并上映。。。真是难得。1990年代同样题材的《活着》《蓝风筝》都被禁了。
重看胶片版真是牛逼!竟然是2.35:1的超宽银幕版本……先前没注意的许多细节毫发毕现,这部片子真勇猛!
房子可以还,1500块可以还,甚至男人也可以还,时间呢,你拿什么还!?
片尾一幕。“运动咯!运动咯!”疯了的王秋赦敲锣大喊,引发众人连连嘲笑。谷燕山故意逗他:“运动咯?”王秋赦连忙附和着,“是该运动了,该运动了!晚饭后集合!” 秦书田(姜文)神色凝重且严峻:“世道不变,要是不防着点,他说的兴许是道理。”原本嬉笑成一团的众人,脸刷的一下变得惊慌失措和失去了血色。34年过去了,我也觉得好恐怖。
相比胡玉音与秦书田,女干部李国香才是政治运动中最大的牺牲品,她一片真心又红又专,已丧失人性。变成了专政机器。折射出政治斗争的可怕。徐松子演活了这位招人恨的样板戏主角一般的女干部形象。电影一些段落的处理显得刻意拖沓。我在睡梦中居然续写了故事,还是很震撼的。远比当今电影有深度。四星半
《活着》《霸王别姬》《芙蓉镇》讲述的都是中国同一段沉痛的史诗。《活着》戏谑荒诞,《霸王别姬》撕心裂肺,《芙蓉镇》直接将人间描述成无间地狱。人像牲口一样活,革命小将们做着布朗运动一样无秩序且永不停歇的勾当。这风云间打倒了多少胡玉音般的劳动人民?斗垮了多少秦书田般的知识分子?抛弃了多少谷燕山般的战争英雄?沉默了多少黎满庚般的普通军人?处决了多少黎桂桂般的有妇之夫?却又得势了多少王秋赦般的狗腿奴才与李国香般的地头蛇?在呓语中的“运动,运动”警醒着我们那个时代并未离去。无间地狱之所以无间,是因为时无间,空无间,受者无间。难定你是你来负我是我的道。
艺谋和第6代的反思是流于愤怒诅咒的“倒霉蛋”似叙述,谢晋×阿城突出的是历史背后所坚持的“牲口一样活下去”的韧劲人格和冷静的明鉴,格局高下分明。有人在私欲中跟着党,有人在不公中喘着气,有人在现实里低着头,约莫是不分时代的 @2017-02-09 23:01:26
谢晋凭借这一部电影就可以跻身世界一流导演的行列了~
“学着过点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跟他们过不去。”
原来姜文从来没有年轻过!
代入感好强,这片子像一个巨大的黑洞。
活下去 ,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到如今看,依旧是一部牛逼闪闪的片子!刘晓庆美的不成活,男女间的情爱也自然真实不装逼。最后送给大家那句话:要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别人践踏你,你不能也作贱自己。
美好的人性,来源于美好的制度
我极少会因为自己在生活中遭遇的不爽而发火,深刻的政治电影却有这个魅力;我也极少会因为自己在生活中遭遇的不快而落泪,细腻的爱情电影却有这个魔力。而《芙蓉镇》则罕见地让好久好久没有实践过这两种行为的我,火并幸福着。2008年10月26日,【电博】谢晋影展第二次看。
米豆腐西施,蛾眉曾有人妒。“我是秦书田,外号秦癫子,专业是扫大街。”得知有了孩子后兴奋地在凌晨的石板街上翻跟头。大字报、挂破鞋、白对联。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学着过点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跟他们过不去。”革命如同醉酒,有人精神亢奋,有人昏头晕脑,总归都不清醒。何必,何苦。
目前看过的最佳大陆电影(与[霸王别姬]并列)。①不仅直面历史批判极左思潮与政治运动,还上升至人性探讨;②意识流手法(如醉酒战场幻梦)和对性心理隐晦而高妙的描写;③演员表演登峰造极,尤其刘晓庆;④扫帚华尔兹,翻跟头与白对联;⑤珠玉台词:完了-没完,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运动了-,世道不变。(9.5/10)
和胡玉音的苦情戏相比,“恶之女干部”李国香更引人注目,本以为她结尾也会遭到惩罚,结果却看到她继续平步青云,和自己迫害过的人谈笑风生,真是(真实得)可怕。
你们人类总说,活比死更难,为什么个个还总是求生怕死呢。《芙蓉镇》告诉我,因为一死,我就是鬼了,而活着,哪怕像牲口哪怕再难捱,我总归是个人。
你说要文斗,我偏要武斗,你说矛头对准特权阶层,我偏要对准黎民百姓,你说要理性对待知识分子,我偏要阶级斗争迫害到底。这段历史,太多空白期,从教科书知道只言片语,就以为是他一人的错。世道如此,不癫的癫了,癫了的不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