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似水流年

HD国语

主演:斯琴高娃,顾美华,周沄,邢马力,许瑞萍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剧照

似水流年 剧照 NO.1似水流年 剧照 NO.2似水流年 剧照 NO.3似水流年 剧照 NO.4似水流年 剧照 NO.5似水流年 剧照 NO.6似水流年 剧照 NO.13似水流年 剧照 NO.14似水流年 剧照 NO.15似水流年 剧照 NO.16似水流年 剧照 NO.17似水流年 剧照 NO.18似水流年 剧照 NO.19似水流年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向北方

1982年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访华,之后两国便开始了关于香港地区回归问题的磋商,香港由此进入前途未卜的”浮城”状态,而“浮城”中的居民因归属感的不明朗而出现一种蔓延十几年的焦虑情绪。于是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探讨香港身份的电影,如1983年的[火烧圆明园],回溯百年前中国被列强压迫割裂的历史,如1984年的[等待黎明],回望香港早期殖民时期的苦难,以此为香港和内地建立起一种或隐或显的宿命牵连。 与此同时,严浩的父亲严庆澍去世。严庆澍曾在左派报纸《大公报》旗下的《新晚报》任编辑部主任,家中亦收藏有无数苏俄小说和内地红色小说,这些都对严浩的意识形态倾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严浩中学就读的就是左派学校香岛中学,内地十年动乱期间还随哥哥去新疆串联。身处香港却魂在内地,这让严浩产生了强烈的身份困惑。直到严父去世,严浩便开始于内地四处旅行,“开始了一种寻找的过程”,行至潮汕地区时,严浩惊叹于当地农村的闭塞和淳朴,但同时更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只是一个外来的旁观者。这种身份认同的迷茫感,直接催生了[似水流年]。 桃源式的家国 珊珊与妹妹发生遗产纠纷,同时潮汕乡下的祖母逝世,于是摆脱香港的俗务回内地奔丧。珊珊在家乡重遇旧友阿珍和她的老公孝松,忆起几十年前的点滴过往,摩擦出一些细微的情感骚动。这就是[似水流年]的故事,主线就是三个人间欲说还休的情绪,像极了费穆的[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对周玉纹和章志忱间的旧情毫不掩饰,[似水流年]的处理却比[小城之春]还要暧昧得多。珊珊、阿珍、孝松三人第一次重聚,刚从田里耕作回来的孝松与珊珊握手,把污泥沾到了珊珊手上,珊珊笑闹着把泥擦到孝松脸上,一旁的阿珍见状脸色一暗,却又马上装作若无其事。珊珊与孝松似有还无的旧情,阿珍对珊珊充满醋意却又姐妹情深,三人间的微妙关系暗藏其间。[似水流年]通篇尽是如此般细腻、迂回的情愫,如[小城之春]般一切都说不清道不明,但一切却又在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这种似是而非正是[似水流年]最迷人之处。 [似水流年]的影像美学同样是[小城之春]式的,相比严浩前几部作品的刺激性影像,[似水流年]就如同它的名字般绵长悠然,摄影、美术、音乐均合力建构出港片中少见的传统山水美学。水田间白墙黛瓦的民居,河流中缓缓飘摇的白帆,河边洗衣的少妇,田间赶鹅的少年,广场上闲聊的三五村民,穿行在巷子里的大花猪,还有打在屋顶上的雨滴……对于从香港归来的珊珊而言,这显然是片比外界走慢了几十年的土地,严浩镜头下的这些诗意悠远的细节,加上无数看似闲笔的过场人物如对在国外的子女颇为自得的老人、年届百岁的双胞胎归侨、为肥猪的宰杀而落泪不止的少年等等,交织成一片绵密的人情之地,把潮汕乡村塑造成了一个桃花源式的存在,由此,一个如影评人丘静美所说的“神话式国家”悠然而生。 相比当时香港对九七回归议题普遍滋生的焦虑感,严浩在[似水流年]中对内地可谓提供了一种迥异的视角。 两地的二元对立 就如同台湾地区同期的侯孝贤在[恋恋风尘]和[冬冬的假期]等片中所做的那样,严浩在[似水流年]中在把潮汕乡村进行桃花源式建构的同时,同样把农村与都市进行了二元对立,而这种对立集中体现在珊珊和阿珍的身上。 从表面上看,未婚未育的珊珊坐拥资本主义社会的丰裕物质,对工作、金钱具备全然的掌控力,对男女关系和家庭观念较为淡漠;而早已结婚生子的阿珍始终生活在穷困的农村,丈夫、女儿、学校就是她生活的一切,虽贵为一校之长,但仍是典型的保守女性。两人因多年旧情而由衷地互相关心,但因几十年分离所产生的差异,而造成了不可消解的尴尬。此种物质上的贫富悬殊,两者间亲近又疏离的关系,正是彼时的香港与内地关系的写照。 另一方面,阿珍和孝松虽生活清贫庸常,但在琐碎的生活中却是一派恬淡光景,珊珊虽然富足独立,但生活中只有乏善可陈的肉体关系,和相互倾轧的利益关系。珊珊与阿珍同床共枕、无话不说,是农业社会的人情绵密,而对于血缘相通的妹妹,却只能凭着电话和邮件沟通,话题无外乎对遗产的争夺,映衬出现代都市的疏离。这片淳朴的土地让珊珊为之着迷,因此愈发对香港的物质和疏离深感失望,潮汕这片“桃花源”,也在云淡风轻中抚慰着游子伤痕累累的心灵,在在是严浩对香港的自我批判,以及对内地的神话式想象。 [似水流年]的字里行间全是政治,但最可贵的是竟无一字一句提到政治,对所有因由政治大势而生的矛盾都处理得极其含蓄,但低调的细节外又有丰富的言外之意。 只是珊珊虽然对内地迷恋不已,但最终仍要割舍回乡的不舍情绪,重拾自己的身份,回归那个厌恶、复杂、奢靡世界里去,再度体现的是香港人面对内地的矛盾心态。就像严浩自[似水流年]之后,创作了[天国逆子]、[太阳有耳]、[滚滚红尘]、[棋王]等一系列作品,都是全然以内地为叙事核心,但最终仍是要回香港拍[浮城大亨],通过对这座城几十年的历史回溯和置身其中的个体勾画,确立起对自我身份的终极认同。

 2 ) 似水流年,如诗如画

今天影院重映,早早订了票,又看了一遍,不过这次重影用的应该不是修复版,划痕和噪点都比较多,但是大屏幕有大屏幕的好处,分辨率是足够的,能够看清楚很多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不像目前流出版,虽然画面很干净,但是跟这个比起来更像是磨了皮。hk居然能拍出这么好的文艺片,不得了!三位主演人物性格、处境、生活习惯、肢体语言、表情都非常精细的表达出来了。最后想说的是顾美华太漂亮太有气质了……

 3 ) 最爱的电影

这部电影在大陆没有正式上映,也很难买到碟,当年中央电视台播过,才有缘得见。严导后期的电影《太阳有耳》、《滚滚红尘》、《庭院中的女人》、《鸳鸯蝴蝶》宣传多些,影响大些。这部《似水流年》只停留在很少人的记忆中,它低调、朴实、有着香港电影难得的厚重。一个旅居海外的女人回大陆寻根的经历,没有故事,没有煽情,没有豪华场面,就如对漂泊人生的轻轻叹息。

 4 ) 似水流年

优美隽永的乡村散文诗,拍于1984年的港片,今天来看,依然耐人回味。最后显示“剧终”,一叶扁舟一个人漂泛在无垠的大海里,音乐响起,是一首民歌:“月光月疏朵,照篱照壁照瓦槽,照着眠床脚踏板,照着蚊帐绣双鹅。”泪下,影院里一阵掌声。适合到影院观看,静静欣赏。

那是一个还列队欢迎港澳同胞的时代,也是港澳同胞询问同乡“粮食还够吧?”的时代,但影片没有过多地渲染时代,更多是清淡地或着重或几笔带过地呈现各个角色,欲说还休,留下不少留白回味的空间。

姗姗遭遇悲苦,羡慕阿珍的幸福婚姻生活,竭力想帮助家乡的孩子。阿珍和孝松一对给人虎妞和祥子的既视感,阿珍一副典型的校长女干部形象,不过还好,不是马列味十足的面目可憎,除了吃醋,阿珍还是很给姗姗温情。两个人的闺蜜谈话很是亲密。孝松和姗姗青梅竹马的旧情未了,止于克制和现实。吵架闹离婚那场戏算是很大的冲突了,“你找猪吗?我找孝松。你帮我教育教育他。”反而成了喜剧,观众一阵笑声。三个人之间的张力若隐若现,又满含温情和感伤。

乡村的景色很美,一派田园风光,孩童归来放纸鸢。回乡养老的单身父亲时时念念叨叨自己的孩子,双胞胎老人健康爽朗,阿强的孩子聪明淘气,都是很有意思的人物。

导演说:“为了寻找生命意义而来的姗姗,临终仍然找不到答案,只找到更大的谜-生命是偶然的,是一条没有地图的船。”姗姗身世的跌宕落寞,让人感怀泪下。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生命本来不是悲苦的,也不是欢笑的。同名歌有更加深远的忧伤意味,宁静、孤独、心境辽阔。进出影院都下着蒙蒙细雨,如影片的若即若离,回家单曲循环。

 5 ) 过去似水流

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经历的事情,都会成为过去。过去并不是时间的流逝,而是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时间点更像是一个工具,可以用来“备注”自己的感受。当回忆起童年时光,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里面的不是年龄或者年份,而是各种不连贯的生活片段,虽然回忆的画面没有电影般清晰,甚至是飘渺模糊,但你依然清楚自己当时的感受。兴奋、愉快、恐惧、担忧等等独一无二的感受都成为了你过去的一部分。

《似水流年》,讲述了一个潮汕姐妹离乡居港20后重返故乡的故事。不同的地方承载着不一样的感受。在故乡是温暖的、平稳的、无聊的。在城市是冷漠的、急躁的、刺激的。地方也像时间点一样,也可以是过去的标识。从某个地方开始,再到换一个地方,或者增加一个地方。可能最后回望起来,不是哪个地方特别好或者坏,而是每个地方都无可取代,是你过去的一部分。过去不可重复,现在可做的就是面对所有。

《似水流年》片尾

望着海一片

满怀倦 无泪也无言

望着天一片

只感到情怀乱

我的心又似小木船

远景不见

但仍向着前

 6 ) 严浩《似水流年》我们谁是谁的盐?

刚才看《天籁之战》,很喜欢《喜剧之王》的歌词:
每一天 都活在电影里面
  每一天 都活在小说里面
  每一天 都活在 K歌里面
  每一天 都活在 MV里面
  这世界本来就是场 真人秀表演
  实在难避免
  幕揭开 全世界的恋我都失一遍
  为所有的悲剧 当特约演员
  我伤得断肠 我哭得夸张
  只为了红几年
“这世界本来就是场真人秀表演”,我被击中了,一下子很迷茫甚至怅然若失。过去现在将来,我们天天都在演演演,无论你想演不想演,无论你是有意演还是无意 演。我们在窗里看风景,也做了别人风景里的窗。
这词让我想起昨晚看严浩84年的电影《似水流年》里的一句话:你们婚姻太淡,把我当做你的盐。
故事大概是为逃避与妹妹官司纠纷的姗姗,从香港回到离开了十年的潮汕故乡,想寻找一些心里的宁静。碰到了青梅竹马的阿珍和孝松。阿珍和孝松已经结为夫妻,并且生了个女儿,家庭幸福,妇唱夫随。可是姗姗的到来打破了阿珍的平静生活。姗姗说阿珍吃了二十年的醋还还吃够,最伤心的时候就说了上面的那句话。阿珍也很生气,当时也回击“我也不当你的盐!”好击中人心的话。这世界我们谁是谁的盐啊?只要我们能看见的或能感触到的存在都是谁的盐吧!都是我们或别人生活的调剂品吧,都是彼此的真人秀表演,也许这些才正是是组成我们平凡的生命的吧。
   这部《似水流年》,真的好喜欢,喜欢里面的气氛调子和潮汕风景。因为有在潮汕工作两年的经历,看到哪里的山山水水感到非常的亲切,那些平整的田,那些宽大的河,那些庞大到夸张的榕树,都好诗意,都好故乡,感觉我们梦里的完美故乡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

斯琴高娃和顾美华的细腻表演很动情,把闺蜜的爱恨演绎的丝丝入扣,关于个人真实情感的东西也许是放在何时都不会过时的吧。也许那部电影在那个时代环境下也有其独特意义,当时经济开放,一些人为了赚钱开始离乡,功成名就不回去的,混得凄惨又没脸回去的,还有一些国外的华侨们的归乡,他们对故乡那种若即若离的心思,让故乡这两个字被赋予太多的意义。一种乡情就那样浓浓的在整个社会弥漫开了。
现在其实更甚,我们年轻的一代还有多少固守在农村故乡呢?都是挤破了头的向繁华的都市拥挤,然后拐回来再做作的去感念故乡。

   无论何时何地,政治大方向大政策都是撕裂和摧毁着我们真实的个人感情的,而文学或艺术总是在后面给它擦屁股,并且抚慰和修复整个国民所受过的创伤。但是有时候撕裂和摧毁,又是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变异进步,政治和文艺也是“谁是谁的盐”吧!

这段时间想写点什么,却写不出,发现还是放不开,还有现在写东西想的太多了,想得多就束缚了,总感觉敲的字要有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殊不知这种出发点是多么的要不得,但是克服好困难。
思路最近也好混乱,在写中找自信的日子好像没有了。也许不是没有了,只是太懒不想好好的坐在那里敲上个把个小时吧。

听蒋勋说毕加索,原来现代画的鼻祖,他的经历也不是多传奇的,甚至很平凡呢。他有天分,但是前期的积累很关键。没有他父亲严厉的童年少年教导,他的基本功不会扎实。还有对学院派的话开始感到排斥时,他选择了逃课走出去,去博物馆,去酒吧,去咖啡馆。他随便到处去速写,在酒吧在咖啡馆不停的画,据后来记得的人回忆说,只要见到他都是看他在不停的画画画的。那是下了多大的功夫啊,能够出来,是他努力的结果,一点不稀奇。

蒋勋老师还说,他一直都在他的人生状态里,没有脱离过生活,所以才一直有旺盛的生命力,这太难得,人若一直保持一颗最初的心,那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生动的吧。

蒋勋说文学,说到最后,还是说所有怀着企图心的,想套个大理想大抱负的那些人那些作品,最后都化为云烟了,反而是那些最无用最私密的个人化的东西,倒是都流传了下来,比如张岱,比如关汉卿,比如曹雪芹,比如沈从文----

原来文学的功用不是救国救民的,只是起一些辅助的作用,给它一个崇高的功用也是无用的,那些所谓的口号,流行一阵随着政治的流转它们也立马散去,倒是贴切的说自己心灵个人的,才是能永久共鸣也能永久回味。
     看来以后要多写写身边自己熟悉自己喜欢的了,就从我们我的家宜阳开始,就从我宜阳的一个小山村开始,似乎只有那里我才不会写错,那些都是我可以看见可以触摸到的。也就当是为我无名的故乡也撒上一点盐吧!
想看《似水流年》的请点击,有高清版的地址

 短评

电影在不疾不徐间就勾勒出了时间的模样,充满诗意的画面赋予了其隽永的魅力,面对逝去的岁月,只能尽可能地去抚平伤口,不加盐的日子其实过起来挺好。

8分钟前
  • 超cute侠
  • 力荐

公映没有看过,再看就是最近的修复版,百度网盘投屏看的,光阴荏苒,物是人非,那个年代的所谓优秀电影,今天再看也就是成了历史记忆;所谓的豆瓣评分也是一种对回忆的装点罢了,我们回不去那个时代了就像现在也不可能再拍摄出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一样。

10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MM影城 2K数字版】恬淡静缓,相当写实的拍法,对潮汕农村的生活日常与都市异乡人返家后爱怨交织、怅然失落的情愫都呈现得真切无比。家家经难念,乡村人安宁度日却觉生活无趣如菜里无盐,城里人自由新鲜却终是空忙活无处依凭。青梅竹马的三人,再也回不去曾经,告别后相见竟而不如怀念。养猪洗衣刮锅灰,平淡表面下暗流涌动,百年老者陆上帆,写实风格里隐含象喻。PS:简单总结下摄影指导潘恒生的映后线上交流分享:拍摄时由于围观者甚众,亦在戏外造成了一定的文化碰撞,不过导演主要追求的还是尽量如纪录片般的写实展现,在表演指导上也就有所分别,严浩要求新人顾美华主要自然地演自己即可,而老戏骨斯琴高娃则需尽量压制自己稍带舞台浮夸腔的表演。摄影上,因器材简陋,临时各种土法上马,如以木板、橡皮筋和海绵做的土制斯坦尼康。(8.5/10)

1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望着海一片,满怀倦 无泪也无言。望着天一片,只感到情怀乱。我的心又似小木船,远景不见,但仍向着前,谁在命里主宰我,每天挣扎人海里面,心中感叹似水流年。

17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終究是兩個世界的人,漸行漸遠。PS:80年代的廣州白天鵝賓館跟現在還是那麼個樣。

21分钟前
  • 熊仔俠
  • 还行

严浩是最早回到中国取景拍摄的香港导演,斯琴高娃是最早拿到香港金像奖的中国演员;珊珊和阿珍好比那时的两地,亲切暧昧但也单纯善良,都把最好的期望和祝福给予对方,而这感情不论现在还是未来都不会再有了。1.23@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

22分钟前
  • 草鸟
  • 还行

1.如今走在家乡的夜路里,再也听不到任何的歌谣,我的家乡原来也在不知不觉中似水流年;2.出门在外的人总是把苦藏着掖着,他们让固守乡村的人看到光鲜艳丽的一面,不是因为炫耀,而是因为他们更坚强,他们不想让别人操心。

2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满眼的乡愁。几近完美。和去年的《浮城大亨》电影的主题上有点像,可以看到一个时代对于个人的改变,但这里是诗意的诗,不是新片那个史诗的诗。这年头人们越来越向往那些不会被时间改变的东西了,但往往进了人的眼就意味着很快就变了。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人活得真正幸福呢?★★★★★

2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最近睇到大銀幕,依然感動,根本就係我前排隔15年返去嘅故鄉...斯琴高娃好似我媽,嚴浩新浪潮猛將.以前只是看電視的. 講的是潮汕鄉下, 我是潮州人, 還聽得懂潮語, 也會說 (現代的潮語我就不大會), 我也有14年沒回去過, 近鄉情......(那字不會寫, 恰似我的心情)

33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故事其实说的并不是很好,但那种惆怅的乡愁通过镜头对乡村细节的描绘表达的很到位。

37分钟前
  • 力荐

同学渐老,少年成婆,我们还是不要再见面了。

39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这片儿今天看起来简直是个C(2,3)的故事……摄影还挺讲究的,风景拍得不错,特写特别精到。斯琴高娃老师及其片中丈夫有一种虎妞和祥子的既视感,闹离婚那段直接变成喜剧,全场气氛甚好。然则香港导演来拍大陆故事总有中说不清楚的矫情,这个故事搁台湾新电影路数恐怕会更好一些……

4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清明节电影。电影里,一切都是干净明丽的。所有时日年岁的汹涌记忆,像那河堤背后的榕江水。你看得见帆船高高的桅杆在经过,孩童高高的纸鸢在飞,所有你怀念的人事物,近在眼前,可以感知。

48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王家卫、杜可风、张叔平是创作铁三角,他们三个人合力打造了无数美轮美奂的现代梦境。

50分钟前
  • 淡水无香
  • 推荐

姐儿头上戴着杜鹃花,年华飘过歌声似水流,船儿摇过春水不说话,水乡温柔何处是我家~

5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8.1/10 感情实在微妙,亲近而又疏远,信任却也猜忌,然而故土之情始终在淡淡萦绕心头,心中感叹,似水流年,不可以留住昨天。

57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网上流传的av画质资源不忍卒读,一直期望着有机会与之在电影院重逢。机会终于来了,灯光暗哑,划痕似沙,沉积多年的期待值与现实中差距不小,失落也是一种美。观毕全片,暗自思索,银幕上下的人生不也一样。

6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终于有高清了,拍得真好,散文诗气象,抒情却克制,80年代农村生活侧写,算是港台同胞省亲的“寻根文学”电影,把潮汕地区拍出北方的无垠苍凉,南方的水汽氤氲迷茫,也是高手了,张叔平美术,潘恒生摄影,喜多郎音乐加分。可以和唐书璇《再见中国》,张婉婷《八两金》互文观赏,更能理解这份乡愁之苦。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29年的距离很长,但终于我还是找到了你,2013年的第一天。兜兜转转,有缘相遇,这次终于可以不再错过。梅姑吟唱着同名主题曲悠悠的遗音余韵在片尾响起片刻,泪湿衣襟。

1小时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2022-1-8重看;4.5;光阴漫涊,隽永诗意,有情还似无情,相见争如不见,欲语却还休;世故人情拿捏精准,留得几分空白余想;80年代的影像风格特质明显,产自一个时代,也是一个终结,这样的风土或地貌,炊烟或田地,以及突降的大雨和村口的古树,都是无法复制的,回故土寻根的乡愁,在内地改开的初期尚有迹可循,三人关系的暧昧纠缠不免联想到地缘政治的折射,多处结构对称、隐约串联,只能感叹如今再也难见这样的电影。波光流影,桨声欸乃,时光在欲说还休的语境中、在万物更漏中、在徐缓河流中,渐次立体分明,直至归去来时的路;“到我们这样的年纪已经有人开始死去”,瞒了十年的死讯,在梦境中重见故人、回首却见遗像的刹那,竟有一点惊心。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