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2004年以上海城市命名的电影,却一直没有看过直到现在才看,
虽然是DVD画质,看到2004年上海城市熟悉的缩影如徐家汇公园,外滩,高架,有些建筑还在,,展现一群平实百姓之间的亲情和生活在复古怀旧上海老洋房场景,
时代变迁,封控过后更想念曾经上海城市每一个地方,不经意在脑海闪现生命中出现每一个过往的人,
导演和编剧真不错,看得我一直在流泪,
郑振瑶演的母亲真是有气质教养,显然在文革前是大富人家,因文革变故,丈夫被红卫兵打死,于是独自艰难坚强地活着并抚养4个孩子长大,
赵有亮演绎的大哥之前是医生,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只好下放到西北去当兽医10年,10年无法回上海,
冯远征演绎二哥,在上海混的不错已当上律师,家庭条件不错,但家庭生活不如意,老婆又作又闹儿子学习又差,最后在父母遗像面前说:自己好心没有好话总是伤害到别人,可能是爱的太深,这段又克制又表达没有哭的泣不成声表演的真好,旁人看得真流泪。。。
此片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和汤臣电影合作,所以分别有2位港台演员王祖贤,顾美华,
顾美华演绎二姐普通工人也是贴切,是我蛮喜欢的香港演员,早前在《似水流年》与斯琴高娜《女儿红》周迅都是与内地演员合作,看资料她也是在上海出生,
片中在母亲前哭的伤心:想起自己离婚后艰难不容易一个人带孩子,但没有教育好自己女儿开始带避孕套乱搞,那年代的演员演的很真挚,
王祖贤演的小妹是母亲寄予希望送她去美国,也确实洋味和台湾腔太浓了,想不到作为小女儿在文革期间被同学吐口水,丢石头,老师逼着写揭发父亲断绝关系,看得真是心痛,母亲在叙说这一段时真是心如刀绞,痛不欲生,最后造反派拿着小女儿的信给父亲看了,第二天就被打死了,母亲说当时想上吊不想活了,但是为了不让孩子们成为孤儿坚强活下来,希望兄弟姐妹要互相友爱帮助,
第二天母亲在睡梦中悄然离世。。。
一场浩劫文革导致多少家庭破碎,兄弟姐妹间情感撕裂!
最后母亲走了,兄弟姐妹各自协商把洋房房子留给大哥和二姐,也是母亲遗愿要彼此珍惜爱护守望!
结局是好的,这是符合对文革历史伤痛的反思但回归到小家庭中需要爱与宽容对待每个家庭成员的中国人文情怀,这一部中国城市片名底下寓意蕴含人文家庭亲情温暖的良心片,值得最佳影片!
为什么现在就没有这样描写感情的细腻的影片!
老一辈多子女的家庭各自的心理状态太真实了,看得起鸡皮疙瘩,不止《美丽上海》,这种情节可以《美丽全国》了。
开着弹幕看,一排排刷过去好多关于王祖贤的评论,有感而发写下一些想法。
在片中,王祖贤跟其他实力派老戏骨相比,演技并不出彩。但个人又太出彩抢眼,不接地气,显得格格不入。
最近一直在重温王祖贤的电影。看年轻时的作品,真的完全只靠身材脸蛋和自身散发的独特气质就能龙傲天了,角色更多的就像本色出演或者量身定制。眉眼神态勾人,情而不色,自带的气质仿佛天生就该在镜头前。移不开眼,美艳绝伦。而且动起来的画面比静态写真更赏心悦目,这一点想必是当下大部分后期明星所无法超越的。
现在许多人都说王祖贤这样惊为天人的美貌,年轻时候贡献了就行了,年纪大退了还能一直留有女神形象。片子弹幕不停闪出“女神老了”、“这是王祖贤吗?都不认识了”、“美人迟暮”、“真老了”…这种言论比例相当大。女神不是神,跟普通人一样会拉屎放屁、会逐渐老去。似乎曾经美过的人,就老不起了。同年女星Nicole Kidman,年轻时同样美的心醉,现在也依然女神,什么年纪都不妨碍人家的成就。对于那时期的女星,大家似乎都只关注相貌,而忽视她们演绎出的本质东西。如果是谈演技,角色情绪表达、动作细节等无可厚非,可总是被点评相貌,感觉演员本身的努力被忽略。如果一个演员空有其表,那么注定容易被遗忘,显然王祖贤并不只是花瓶。
生命的痕迹是一个人最好的妆容,任何人都不需要因为容貌的变化而迁就别人的期待。也没有人能以此作为标准要求他人。
我知道导演想说的很多,但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很多细节处理得不够上海味,非要现场录音来自“五湖四海”的上海话也真是分分钟出戏,特别是冯远征发音几乎是拿捏着上唇迸出来的,太别扭了,“晓得伐啦、晓得了伐”上海人没这样强调音节助词讲话的。
对文_革的批判不够深刻,好像就只是你们上海滩当年富甲一方人家的灾难,如果可以把几家普通邻居姆妈1966那十年的故事也搬上来一笔带过,甚至她们的身份可以是平行线形态被毒害的洪沩浜立意会更丰满。
阿荣妻子来闹来掀桌子的剧情也着实突兀,之前完全没有阿荣经常夜不归宿通宵麻将的暗笔,这样的人家即使落魄了规矩还是很大的,选儿媳妇不会如此草率的,更不要说怎么可能孙子作死对爸爸喊得出口你再欺负妈妈看我打你的话?
最后大哥莫名其妙去火车站,没有一个人问下他去哪里,走了这么久,没留下只字片语,上海姑婆美国姑婆竟然可以感应到他们在火车站并且成功截回。
很多人都是因王祖贤息影的噱头来看的,但是在我看来这片子里就属她存在感最弱,换成任何一个上海本地同龄段的女演员都不会输给她。演员是为角色而存在的,不是相反。
要说文化和社会背景冲撞题材被李安92年拍的推手完爆。
不自然,
本片最大的败笔,并不是说演员表现生硬,顾美华、赵有亮毕竟都是上海出生的老戏骨,而是刻意追求上海落魄贵族的残喘气息,去看看同样经历过大起大落郭婉莹那批人,殊不知这些上海精致上海文明是沁入她们骨她们髓的。说白了就是真正经历过贵族生活的人们是不会轻易说出电影里那些矫情台词的。
当然,全片色调还是美的。
桃江路花园洋房在深秋和煦午后阳光照耀下显得那么深沉、从容又温柔,彷佛这近百年的风霜雪雨从未打落在这朵娇艳的红玫瑰上那样。
一个在文革中破碎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被人打死,母亲本是大家小姐,却在街巷扫厕所。
大哥考上大学却被迫去西北做兽医,二姐没赶上好时候未能接受良好教育,三哥读了法律出人头地,小妹留美做计算机。
四兄妹在母亲临终前相聚,争吵,爆发种种矛盾。
大哥这个人物让我想起当年那些支援大西北留在西安的上海人。他们多半和上海的亲人不再保持联系,一生也过的艰辛。
电影里四兄妹最终留半套房子给大哥这样的剧情,现实里我未曾得见。
二姐大概是上学时恰逢文革,失去了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她的女儿那样叛逆……
三哥像是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社会地位那样,他仿佛掌握了在家中的全部话语权。这个人物在一开始我是极其厌恶的。
直到老太太故意给了小妹一盒儿时的玩物,那盒子里有她二年级时所写的批判父亲为资产阶级的作文。老太太口口声声我不怪你,分明又是在说老三被同学打被老师逼也没有出卖父亲,父亲最疼你,你却出卖他。第二天,父亲便被打死在雨天的街巷里。
巧合的是,老太太表露完心迹,第二天便也去了。
老太太说,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受人欺。年轻时想来吃尽苦头。好在儿女都很孝顺,争气。她走的安详。
技术分很高,摄影音效配乐剪辑都讲究,艺术分很低,剧本表演都失去控制。演员选择就有问题,明明是一个上海故事,北京腔香港腔台湾腔乱入是什么节奏。极力呼应时代和政治,交代却很生硬,只有叛逆的孙女说了实话,她要过的才是真正的资产阶级生活。王祖贤封山之作,彩蛋是冯远征全裸。。。
故事不错导演拍烂了
只有体会过弄堂生活的人才会完全明白在上海的苦与乐。4星其实是为以前在上海经历过的日子,我始终怀念、期待这座城市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活法,不同地方的人也有不同地方的活法,这么多人物,每个角色都平均用力,都当成主角来拍,足见彭小莲导演的想法和功力,这种电影越来越让人怀念,因为这年头的电影越来越不像电影了。
相爱,却戒不掉的互相伤害。
不自然
其实这个片处理得不大好,但毕竟是贤姐的息影之作,忍不住加一颗星...
中国很缺这一类关注城市的片子,尤其是真正能把握好城市语境的更是寥寥无几。彭小莲做的不错,我挺喜欢这种由多个兄弟姐妹牵出一个大家子背影的题材:有手足情深,有人性私欲,有历史纵深,有现实剧变,基调又残酷又温情——很真实的生活。
有些调度挺复杂的长镜头,可是总是最后差一口气,呈现出半吊子的感觉。很多构图的意图也算用心(比如弟媳去找姐姐诉苦时用门遮罩的竖框,奶奶对着爷爷遗像批评用避孕套孙女时的画面分隔),但情感往往是硬推的,剧本没有深层勾连、迎合讨巧,道具等也没有真做足(比如怀表上天行健的字体)。
电影很美,各种美~第一次在大屏幕上看到女神!全场泪点太多,不知道是不是女神的关系!
拍得好讲究,好几处运动长镜真心有想法,各种逆光和过曝但是看胶片很漂亮;可惜没用上海方言,两个香港腔实在听得别扭。冯远征真是拿捏得精准到位啊。从痛说文革恨史那段开始崩,剧作若说在80年代初自然是极好的,但到了04年还这样就太说教了。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拍出了中国的文化,拍出了美丽的上海。。看的时候一直联线饮食男女。。如果都改成地道的上海话就太完美了!
有很多共鸣 就是自己是独生子女 没经历过那种 兄弟姐妹的情感
四個子女,相愛卻有時候說不上話,母親在最後之際的願望,就是希望她的孩子們可以和和睦睦的,馮遠征的阿榮實在是太搶鏡了,很不容易的一個老人家。
美丽上海,美丽人生
王祖贤那打除皱针的脸笑起来像哭,哭起来像要吃人
祖姊息影作。导演野心很大想碰碰文革,但明显顾不过来。旧式情怀也有。祖姊真的是个非常好的演员,但是特别依赖导演。像徐克程小东风格明显很容易成就她,但如果她的事业里曾遇到李安,那她就不仅仅是被作为职业女鬼被记住了。另外原来我国基本国策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吃相太难看"的问题。
"吃相不要太难看。"...惊世警句。 每个人都有苦衷。 王祖贤在这里面好像随时都能哭出来,常常愣到出神的样子,她自身散发出来的悲伤已然超出戏外。。。
除非你喜欢话剧式电影或者这一干好演员
和妈妈一起看的。好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