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假,心理变化的微妙处理,假期—放纵–警局–帮派–犯罪–离别,都以极其视觉化听觉化的影像处理阐释,所以就有流光溢彩极富生命力又极端抒情感伤的心理映画,还有大量叠加的慢镜头和各个角度身体各个部位的华丽特写,在光晕和特写慢镜堆砌下构筑抒情诗意和人物心理抒发。
还有对作恶的巧妙渲染,风景和抒情音乐的掩饰,女生的轻柔的独白和独白后的犯罪,和妈妈通电话的衬托,极端抒情和极端放纵作恶的融合,造成复杂有能量又有冲击力的影像
整个《春假》最妙的就是对心理变化的刻画,色彩过重的醉生梦死,真正的霓虹恶魔,晚霞伤心情歌和犯罪宣泄,伤感带来了犯罪还是犯罪和伤感如影随形。青年人的感伤和对恶的憧憬。
像倾诉一般呢喃的温柔语调,枪械上膛的清脆利落,倾斜落入深渊的邪恶课堂,对邪恶毫无犹豫的坠入。
每每精神、身体疲累,便想看部电影,让自己超脱出生活去影片里神游。
因为 THE LOVERS喜欢上24K 制作的电影,看过了《月光男孩》,现在的新锐真的很喜欢用蒙太奇式的镜头来表现,一方面表达导演的内心,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借由这种镜头,让观众更大化放大影片的感受,带来更大的情感张力,但见人见智,未必都喜欢。
最近每每听到有人说,没有好电影,只能去看看老电影,诚然,老电影,老的演员,整体影片布局,表演,情绪,都恰到好处,象是一幅完美的旧时代生活,我们可以藉此穿越,沉浸自我。24K几个年青人出产的片子,从一开始就颠覆了这一切,他们用略带生涩的拍摄技巧,却表达着生而为人最为根本的所在,人性。这是我喜欢追24K,最大的原因。
带回电影,整部片子,简单一点,四个女生,打劫来的钱,去渡春假,后来回了家。如果真的只有如此,大部分买票的人,估计会后悔死。
四个GIRLS,略为不同的性格,暗喻了我们生活中不同类型的人,年轻的大学生,只想摆脱每日 重复的生活,为拥有和其它一样的假期生活,叛逆冒险的她们打劫了教授的车,抢了快餐店,只为了一场春假旅费。
大麻、K粉,混乱的PARTY,几乎是那个年纪大学生的标配,在无人约束的状态下,她们自由自在,以为这就是美好生活。(曾经那个年纪的我们,又何尝不是想摆脱所有的束缚,只想自由,自由,经常是人一生的追求,但真正拥有后呢。。)
重复的“spring break” 象女孩儿身体里自由的释放,那是年轻的荷尔蒙的味道。
直到她们因为吸粉被拘留,体验到无论身处何地,永远不能逃避规则约束的她们,遇上了保释她们的ALIEN,开始了她们真正的假期体验。
Faith 一直包容着其它的女孩,这个一直乖巧的女孩,她包容着她的朋友的作恶,在黑社会ALIEN的接触中,她选择了退缩,她的假期提前结束,她,安全了。
(大多数的我们,都是FAITH,选择着平静、相安无事的生活,虽然些许抱怨,但一旦意识到风险,我们会选择第一时间退回我们曾日日想逃离的平安生活里)
ALIEN用金钱、奢侈的生活,诱惑着年轻的冒险女孩儿,利用她们为自己谋利。但意外让BRIT受了枪伤,于是,受伤的女孩儿,决定离开。
(在冒险的人生中,我们中,会不会有人,因为受到一些教训、挫折,中途下车,放弃曾经所认定的真理、以为正确的追求)
片子无时无刻不用梦呓般神经质的重复着 “spring break” “spring break”,迷离般的梦幻的色彩,淡化了后半部片子的真实性,如同一场梦境,和前半部分的洒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ALiEN一直对黑社会头目,同时又是幼时伙伴的对手,心怀不轨,却无勇气动手,在2个年轻女孩儿的怂恿下,他带着她们出发寻仇,年轻的女孩子临行前给家人打了电话,报了平安和安排。
看似被利用的她们,却有自己的打算,迅速洒脱处理了一帮黑社会,包括 ALIEN,她们选择了驾车离开,回家。
这2个看似并不太多主见的女孩儿,她们清楚自己真实的目的是什么,她们看似凶狠,贪财,却也在内心深处,无比清晰地知道,现有的生活对她们的意义,对她们影响几何。
年轻人的心性多是相似的,这多象现在的年轻人,因为环境改善,他们的教育,见识、思想都远较上一代人更为成熟,虽然经历着青春的叛逆,却也无比清晰自己的路将如何。她们,随时会打破你的规则,如同,ALIEN的死。
良久,想起一位企业家说过的话,他从来不怕行业内的竟争,反而担心行外人的强行闯入,因为,规则会被打破,而规则,会让大部分人长时间形成固有的反应和可预知的应对,而你,却不知他将如何打破。
人们,最为恐惧的,其实是未知。
忘了片子有裸身镜头少儿不宜,还有些缠绵,并不唯美,我却可耻地入了状态,戒备。
在很早之前就关注过《春假》,上映后在豆瓣上5点几的评分让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简单幼稚的校园电影,结果在最近的各种年度十佳电影中看到《春假》的提名才让我开始对这部评论两极分化的电影感兴趣。
《春假》的剧情很普通,但却和导演的风格相得益彰。一部完全意识流的作品,但又不同于泰伦斯·马力克那种散文诗的形式,颜色暧昧的灯光,不停地闪回与重放,自言自语的旁白,超级风格化的摄影与剪辑,各种隐喻的存在与那些最让人悸动的东西:性、毒品、抢劫、杀人让这部迷幻的作品存在多角度解释的可能性。和泰伦斯·马力克一样,电影中的演员基本沦为符号般的象征,我不否认这是一种很自私的导演方式,但我相信导演自由他的用意。
在《春假》中唯一一个有一些背景介绍的角色是赛琳娜·戈麦斯饰演的Faith(信仰),之前的剧情透露出她有一点宗教信仰。我是完全无法想象性、毒品、抢劫这些元素组成的对于我来说一定是最糟糕的青春中信仰究竟是什么?去看看开头那段关于战争的台词:“你要回家,不同的人。你会回来,激进的人。愿意冒险,生命和肢体。”什么是她的信仰?家人?朋友?爱?万能的耶稣不就在这个房间里吗?在我看来,她的信仰就是出发,以至于迷失。人们常说:再不疯狂就老了。仿佛不去做点什么就是可耻的。迷茫、拜金、性欲,这些最原始的本能跟着春假都被带了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四个女孩的颓废与堕落是一种精神,一种放逐,乃至于是对自己的寻找。Faith最先回到了现实,其他人也是如此,这样荷尔蒙分泌的青春终究是一场梦。在“美国梦”的纸醉金迷中,有人害怕了,有人受伤了,有人为了出发而回归了。这是一代人的青春寓言,也是一代人信仰的悲哀。不管你奋不顾身的扑腾到什么样子,哪怕是遍体鳞伤,生活依然在原处等着你。“春假就是青春,每个人都想驻足于此,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离开”,导演把这种青春的残酷与悲哀推到了真正的极致。对我来说,这样的青春是却从来没经历过,但却会莫名心向往之。
电影中温暖的红蓝色灯光真是迷幻到了天堂,让我就像磕了药一样嗨。当詹姆斯·弗兰科和女孩子们在海边唱起Everytime的时候整个人都融化了,所有的黑色基调在这一刻都变得温暖起来,这也是整部电影最触动我的地方。
我只能说这是一部十分棒的先锋艺术电影,它关于青春,关于我们本身。现在我仿佛还能闻到飘散在空中的大麻味和精液味,真好。
导演用不同的镜头语言,如黑白,彩色,混剪,表达出青春期少年那种特有的躁动,穿插女主角的一个人独白,和奶奶打电话,配上与这里的疯狂和快乐不符的忧伤背景音乐,对比十分强烈。
她们向她生动地展现怎样抢劫,那种狂热和狰狞,正是覆盖青春期的一种特有情绪,吓到她了,那表情就好像她们手上真的是枪,指的是她。
他们被抓时,一个晃动的,带情绪的主观镜头,表达了女主的一种茫然失措,并且暗含了导演的态度,对这种脆弱的青春期的浮躁的一种忧伤。
整个片的音响效果特别沉重,尤其是那个男人说的甜言蜜语以旁白的方式呈现出来时,配上刻意的慢镜头,压抑的情绪变上来了。
透过玻璃看到男人带着她们三个开着车走了,有几圈光晕在玻璃上,就像那三女孩自己的世界被蒙上了一层幻觉,被外面的精彩世界吸引,迷失了双目。
四个狂热分子抢劫,配上布兰妮的音乐(虽然有点违和- -),一种美妙眩晕的讽刺效果,后来女孩在车上被击中了,配上她的笑声做音响。
第二个女孩想回去,被击中,她洗澡的时候,水打在身上,像光线。
结尾那重复的呢喃,回荡在女孩不同的选择上。
带着两女孩走上这条路,光线,呢喃,色彩,一条紫色的桥,增强仪式感和忧伤感。
最后两女孩捅黑老大老窝的时候,配上给爸妈打的电话,悲凉无比。
全篇主要讲了青少年时期那种价值观松动,暗含着蠢蠢欲动的恶意和暴力倾向。一个悲伤的故事。
"Yeah,Mom,it was really great.
I think we found ourselves here.
We finally got to see some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We saw some beautiful things here.
Things we'll never forget.We got to let loose.
God,I can't believe how many new friends we made.
Friends from all over the place.
Everyone was so sweet here,So warm and friendly."
春假应该是这样的。但是,它没有。
青春从来都不是唯唯诺诺地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它应该是打家劫舍轰轰烈烈。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一部冗长的MV,而是一部疯狂迷幻又充满哀伤的文艺片。
像德国导演赫尔佐格所说,哈莫尼·科林发出的是把自己放在崭新位置的新一代电影人的清晰的声音,它永远不会成为世界电影主流,但这又怎样?他的电影是你永远不可能在其他地方看到的电影。我并不是推崇青春就应该充满暴力充满毒品充满性,我一开始也以为这是一部荒诞的喜剧,但终究在最后的自白中不能自已。
青春就是一场迷幻里的逃亡,从现实里脱离出来只为寻找自由的自己。如影片中一开头教授说“今天,我们要改变下话题,谈一些更深刻的,更难以做到的事情,比如民权运动或者黑人争取自由...”所以一开始,这部影片就只表明了它只想阐述一个深刻而难以做到的事情,那就是自由。无论这部影片有几个主角,我都只看到了一个人,一个人的思考,一个人的追求,一个人的抢劫,一个人的逃亡,和一个人在追求自由与美好时却一次次地被现实扇耳光。
这个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人的故事。
这个人,她有理性的一面有感性的一面,她有信仰有梦想,她相信美好却又害怕伤害,她看起来很坚强其实很脆弱,她向往自由热爱乌托邦。Faith,代表着信念和信仰。没有信仰在场,所以与大麻作伴纸醉金迷,亦幻亦醒只为了逃避现实的生活。没有信仰在场,才努力说服自己像一个电影演员一样去犯罪。当带着信仰逃离了现实的生活,短暂的快乐总是让人留恋,“如果我们能冻结生命,就像,我们只需要点一下,就能冻结住,然后说,这就是使之永恒的方法。”Faith在泳池中这样说过。但是生活永远不会赋予任何人这种永恒的方法,信仰开始使自己迟疑,像主说的“当你被诱惑时,他会提供一条出路”,Faith选择了回家选择了主给自己的出路,回家的大巴再不像来时的欢声笑语,而Faith开始思考自己,思考原本她想好的却没有实现的结局。
为了自由只能抛开信仰,然而这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的选择?
为了自由还得继续走,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怀念信仰。
当金钱为一个没了信仰的人口交,那个人自然会沉迷于金钱中不可自拔,于是金钱就像第二个信仰一样成为了这个人的灵魂伴侣。于是她得带着金钱去惹一些麻烦,去做自己从来没想过的事,只为证明自己那一点点可怜的勇气。“Everytime”一响起,暴力的抢劫画面穿插着夕阳海边抬着枪共舞,像是一种勇敢和柔情共存,又像是一种自我乞怜,如同歌词里的“每次我试图去飞翔,我都因为没有翅膀而降落,我那么弱小,我需要你...”需要更多的勇气,或者是已经失去的信仰。
现实狠狠地还击,cotty因为受到伤害而选择退出。像之前的Faith一样,一样安静的大巴,一样思考自己的选择。
抛开心中的信仰和所受的伤害,一路向前。
因为迟疑而一遍遍问自己:you gonna do this or what?心底又传来另一个声音说着:You're scared,aren't you?Scaredy pants!
其实很简单,她只想做一个简单的好女孩,一个可以开心地玩得开心的好女孩。或者说,心里有个完美的美国梦,自由美好而不是充满毒品,暴力,恐惧,疑惑,逃避的人生。
“I know we made friends that will last us a lifetime.
We met people who are just like us,People just the same as us.
Everyone was just trying to find themselves.
It was way more than just having a good time.
We're different people now.We see things differently.
More colors,more love,more understanding.
God,it was so nice to get a break from reality for a while.
I know we have to go back to school,but I'll always remember this trip.
Something so amazing.
Magical.
Something so beautiful.
Feels as if the world is perfect,like it's never gonna end."
Alien轻易地死在了第一颗子弹下,像是恐惧被完全的丢开,能更好地去面对真正的自己。当转身看着经历的一切,那些以为的美好和真正的现实其实早就改变了自己,让自己更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追求,什么是理解,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由。
Candy和Brit在最后吻了躺在地上的Alien,像是祭奠一下那个曾经的自己,然后潇洒地离开,潇洒地醒来。
春假就是一场关于青春的梦,亦幻亦醒,没有规则没有头绪。
直到该你醒来,你都醒不过来。
Spring break,bitches!
Spring break forever。
除了卡司毫无亮点 其实导演只拍了半小时 演员也只有10句台词 剩余时间都在ctrl c ctrl v
浮夸
这分都是谁打的?太没欣赏水平了,影片剪辑摄影都非常出色,带有极强的迷幻意味,大麻的味道肆意飘荡,青春片包裹的犯罪暴力题材电影,海边唱布兰妮歌和游泳池3P的场景性感到死,影片延续了导演反美国梦的一贯主题,在全世界都流行做梦的当下极具反思意义。
豆瓣上最爱批的"MV风",必招恶评。此片在影院观看视听非常享受,把青春狂欢背后的落寞和绝望氛围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起码看的时候我是真难过了。弗兰兰真是神马奇怪演神马,而且好不容易演个异性恋了还要表演手枪口交,真是够了你!
小甜甜的《Everytime》、片尾曲《Lights》这两首歌都选的很好,但是整部片子就是梦游的感觉了……
可惜没有认真看下去哇
呢個時代實在不缺詩人
梦游式的拍摄方式。进两步退一步的穿插,绣花的时候这叫“回针”吧……故事很简单,快进1.1还能接受
与《孤独先生》相映成趣,哈莫尼科林用意识化的剪辑和象征隐喻把一个垃圾故事拍成了一代人的青春寓言,并赋予了一种混杂迷幻疯狂极致却又悲哀的奇妙诗意。喃喃自语的旁白,布兰妮的歌,其实还是一部很纯粹的作者电影。付兰兰的角色是叛逆的化身,春假是青春,谁都想永驻于此,但不是谁都能轻易离开。
两星给布兰妮的歌!
兰兰你糟糕的口音 y'all..
Shit
正品pop art (开场镜头让人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想减肥的冲动,有木有!)
小美女挺养眼,就是有些限制级
红绿主色调不喜欢。喜欢的人就喜欢迷幻的青春风格。主题没问题,拍摄风格的问题。
比较失望,应该可以拍得更好的,如果一个半小时就是为了最后那个冷幽默结尾的话,也太不值了。这片的节奏确实就是一个扩大的嘻哈mv的样子,一开始有不少大胸,后来老闪回也就没劲了,除了青春期的迷离 还有啥?给个三星算是高配。那段粉头套弹钢琴的段落是最大亮点吧,现在的小屁孩是不是都这操性?
整个电影就像毒品一样麻痹了我的灵魂,酒池肉林,女人与枪,痛快过后的怅然若失。布兰妮几首歌出人意料却十分合适。James Franco是个好演员,可惜他真的口味太重!!
3.5对于这样的电影,不谈蒙太奇奇,谈什么
像是个一小时三十分钟的MV。色调、场面调度、剪辑等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明明做得惊为天人,这个故事怎么就能烂成这个样子,台词的质量也非常差,整部片子的台词基本上就那几句“spring break+脏话”。想逃离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于是发了疯似的想给自己找乐子,“春假”只不过是逃离的手段之一罢了。有人觉得离开了也没有更好过,重新回到毫无新意的生活中。有人领悟到了生活的“本质”,举起双枪开始真正的青春。就算拥有这些概念,也不妨碍整个故事的傻逼。整个春假,几乎没有脑子正常的,一窝傻逼在那儿搞事情。最后俩女生不穿衣服带着个丑得要命的面罩出去杀人都要把我笑死了。
想过酒池肉林的生活,要有枪林弹雨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