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三郎》这出戏演了20多年,至今所到之处仍场场爆满,个中原因,主演谢君豪和编剧杜国威有着他们各自的理解 。 1993年,香港舞台剧界的金牌编剧杜国威根据电影粤剧传奇编剧江誉镠的生平经历创作了话剧《南海十三 郎》。 当时,谢君豪被选去和另外两位演员竞争“十三郎”这个角色,“我们三个演出来的十三郎感觉都不一样,一个是比较公子哥的,一个比较潦倒的,我是比较狂放的、傲骨的,导演就选中了我。” 《南海十三郎》正式上演后不久,香港新光戏院大剧场主席李居明表示,“十三郎”这个角色只能由谢君豪演出,根本无人能取代。在此后的二十几年中,谢君豪在多次复排中一直在演绎这个角色,如今的《南海十三郎》也成为了众人心中“代表了香港舞台剧最高演出水准”的绝对经典。 1997年,电影《南海十三郎》入围台湾电影金马奖,在电影中继续扮演“十三郎”的谢君豪击败了张国荣,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当时几乎不会讲普通话的谢君豪,只能让普通话也不灵光的吴君如帮忙翻译发言:“我很荣幸作为舞台剧演员能够拿到分量这么重的电影奖项。” 2016年4月15日,话剧《南海十三郎》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再次谈及这个自己演了二十多年的角色,谢君豪说:“如果当时不是我演,那么现在人们心中的南海十三郎就会是别的样子。” 一 “千万别想成为天才” 从1993年至今,演了二十几年“南海十三郎”的谢君豪被认为是这个角色无法取代的演绎。 这是一个“天妒英才”的悲剧。“南海十三郎”原名江誉镠,广东南海县人。 因在家中排行十三,因而取艺名“南海十三郎”。江誉镠的父亲江孔殷是晚清进士,也是曾经富甲一方的广州美食家,人称“江太史”,“太史蛇羹”就是江家家宴中最有名的菜式。同时,他也是粤剧名家薛觉先的徒弟,电影皇后梅绮的叔叔。 25岁时,十三郎已是红遍粤港的金牌编剧——《心声泪影》《燕归人未归》《梨香院》《李香君》等都是他的作品。薛觉先主演十三郎写的戏,每次打广告,“南海十三郎编剧”都在上面,而薛觉先的名字在下面。戏一开演,就会成为城中热事。 至于十三郎的才情,在戏剧舞台上是这样呈现的——每当兴之所至,他会同时口授三个剧本让人分别记录,每个剧本都一气呵成。 “才情是很多人都有,傲骨却不是每个人都有。”演了23年“南海十三郎”的谢君豪正是凭借这种对于“傲骨”的理解才拿到了这个角色,“他的傲骨是岭南文化中知识分子的一种特别风骨,是广东人独有的意气——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也是因为这种“傲骨”,“南海十三郎”尽管前半生被捧为戏剧天才,后半生却被这种性格所累,成了世人眼中的疯子。 戏中的十三郎因为看不惯劳军演出中的软色情表演,动手打了同行;写电影剧本又因为被导演乱改而翻了脸;即便走投无路也不愿意接受伯乐薛觉先曾经的竞争者的编剧邀约;他是戏痴更是情痴,感情受挫后就始终孑然一身……落魄江湖,形容枯槁,从名编剧变成疯子、乞丐,直至最后冻死在寒夜的街头。 “千万别想成为天才。天才只有两种结局,一种是早死;二是疯了,悲剧收场,因为天才是不会跟世俗妥协的。”这句台词也成了《南海十三郎》这出戏流传最广的一句点题之语。 二 “疯”的真相 在谢君豪看来,“南海十三郎”最执着的事,不是他的财产,不是他的朋友,不是他的叛逆, 而是他的傲慢与傲气。 戏外的现实生活中,关于“南海十三郎”是真疯还是装疯的争论一直都未停息。侄女江献珠在回忆十三叔的时候曾经写道:“说他疯吗?他记得每个子侄的名字,不会弄错我们的父母。说他正常吗?他的话里玄机,谁也参他不透。” 1975年,江誉镠本人曾受邀在某报纸上写自传。他用一首七言诗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归来百载厌嚣尘,一路归程赎一身。只手耕耘天欲雪,壮怀如我更何人。”说到戏剧,他的情绪一发不可收拾:“戏剧化的人生!戏剧是了解人生再把人生启示出一条正确的途径,现在戏剧界并不能把中国的前途启示出来,真是一个最大的遗憾!所以,战后我就不编剧了。” 因此,如果真像他自己说得那样,那么所谓的“疯”或许也只是一种逃避。 “其实所有路都是他自己选择的,选择用一种态度去面对这个世界,年轻的时候他非常恃才傲物,到潦倒的时候他选择用疯癫的态度面对,都是他的选择。”谢君豪如此解读十三郎的疯癫。 一出戏演了超过二十年,每一个阶段重演,谢君豪都会将自己的人生体悟置于角色之中。20多年前,谢君豪对南海十三郎的遭遇充满了不平之气。“替他抱不平,也是为自己不平,那时的自己也是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恃才傲物,对想要追求的东西执着,死都不放手。”而 20年后,再演十三郎,谢君豪用的最多的词不再是“遭遇”,而是“修行”。他将角色的前后反差演成了两世为人的感觉,“他在用疯癫的外在面对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尝试慢慢地把以前执着的东西一件一件放下。而他最执着的事,不是他的财产,不是他的朋友,不是他的叛逆,是他自己傲慢和傲气。” 三 为什么那么多人爱十三郎? 杜国威 在舞台上,谢君豪就是恃才傲物的南海十三郎,而现实中作为演员的他却是平和而低调的创作者。从1989年香港演艺学院科班毕业进入香港话剧团算起,他出道已经整整27年了,在隐私无所遁形的香港演艺圈,他一直都是安静的“影帝”,零绯闻,从不炒作,被媒体称为“绯闻绝缘体”和“人肉避雷针”。 虽然有金马奖影帝的称号傍身,多年来在影视剧领域也算是高产,但在香港,谢君豪的成绩还是多出自舞台演出。这些年来,谢君豪出演过2000多场话剧、60多部舞台剧,也是香港话剧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首席演员。 他说,舞台对他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上世纪80年代,北京人艺的《茶馆》在香港演出时,还是半工半读做剧院领位员的谢君豪就被于是之、蓝天野、英若诚等人的演技迷倒。后来自己登上舞台,他多次描述过这种感受:“舞台就像我一人站在悬崖边上,前面是无尽的空间,我用最大的力气喊出去,听见声音回来,我享受这个回音。” 对于这么多年来,《南海十三郎》这出戏为什么还可以打破粤语演出的障碍,受到各地观众的热捧,谢君豪和编剧杜国威给出了不同的答案。2014年,复排这部戏时,谢君豪曾有过疑问,是不是只有中老年观众才爱这出戏。结果那次演出却意外收到了年轻人的追捧,交流中,谢君豪发现年轻人也许就是喜欢有个性一点的人物,他们爱看有才华的人坚持自己独立价值观的故事。 而杜国威则有些悲观,在他看来,今时今日很多人还是很迷恋南海十三郎,大概是由于人们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心中很多牢骚,而南海十三郎放荡不羁、愤世嫉俗,随时都可以将老板臭骂一通,人们就会投入到南海十三郎这个角色中,认为自己如果是他就好了。 “我努力去想象他该是个怎样的人,但他从不入梦!我十分喜爱南海十三郎,但我知南海十三郎一定不喜欢我,我是个惯性妥协,惯性接受现实的人,我也不能似疯非疯地去活上三十多年,但每念及他,仍是热泪盈眶,因为,一个编剧去写另一个编剧坎坷的一生,实在需要无比抑制去抽离自己!”杜国威说。 看天下344期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一天,我是本场主持人,今天我们讨论的电影是一部经典港片《南海十三郎》,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
场刊嘉宾 @我们敏熙
我给了3星,命运的不断下坠让人唏嘘感叹,这是角色的性格所致,但我们喜欢的也是他这样的性格。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南海十三郎》我是4星,深远的人文关怀和情感的厚度足以掩盖电影语言的平庸,看流星陨落,天才受难,折射的是时代的苍凉浮沉,又于悲观落寞之境闪烁希望微光。
场刊嘉宾 @冷雨醉清秋
我给了4星,富有传奇色彩且令人痛心的故事,谢君豪演技精湛,剧本很好,师徒重逢对唱段落不禁让人泪流满面。
场刊嘉宾 @大钊
《南海十三郎》我给了2星,我很喜欢他套了三层在讲同一件事,但是整体风格还是传统的香港喜剧,认真不起来。
那就进入我们今天第一个讨论话题,《南海十三郎》在电影诞生之前,其实有更早的一个舞台剧版本,而且后来在香港几乎形成了二三十年来持久不衰的影响力,比起来反而电影的存在感在后来有些受到冷落,大家觉得这个电影本身是否也具有一些戏剧特征,它在电影的媒介转换上做得如何?
场刊嘉宾 @我们敏熙
这点我也想说,我是看完电影之后才发现有舞台剧的,但是我在看电影时并没太发觉这一点。而像好莱坞那些舞台剧改编电影,角色表演和电影手法的特征通常很明显。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看电影之前不知道舞台剧原作,得到这个信息以后回想起来确实有很多戏剧的风格,比如特别有张力的单场戏对话,十三郎落魄后在餐馆与徒弟重逢这种戏,利用一个屏风分割空间,最后又打破,就非常有舞台剧的感觉。
不过相对来说我认为电影本身的技法确实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主要还是胜在剧本和表演的出色。
那像谢君豪的表演你们会觉得有比较舞台范吗?
场刊嘉宾 @我们敏熙
没有,唯一比较有舞台感的是师徒第一次见面两人斗歌那里,台词量特别大,又是两人针锋相对,这个比较有舞台剧感。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谢君豪的表演,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化妆和造型设计给他加分很多,虽然也是很优秀的表演,但在这届无人知晓竞争比较激烈的对手当中,他不会是我的影帝最佳。
场刊嘉宾 @大钊
我认为它电影化还是比较成功的,没有感受到太多戏剧痕迹,主要是这个嵌层故事实在很妙,说书人给市井人民讲述南海十三郎,类比导演用电影载体给十三郎做传,电影里的现实生活中梦回十三郎,电影外的现实里仍有行色匆匆一股傲气的十三郎,他们一面潦倒一面坚持,情绪上是一种全局式的呈现,就是不会特别深入到某个情绪、某个瞬间,而是一种很均衡的状态。
那第二个问题还是关于人物的,全片几乎大部分时间展现的都是男主角“戏痴”的一面,但有非常少量的几处“情痴”笔墨浮现其中,你觉得他的爱情戏在这部电影当中的点缀是否有意义?或者你觉得作用比较鸡肋、败笔也可以谈一下。
场刊嘉宾 @我们敏熙
“情痴”导致了这个角色最终的毁灭,这样想的话似乎下的笔墨少了些,比如和那个女孩离开的那段经历,比较草草带过。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爱情戏还是比较弱的我感觉,更多是为后面十三郎彻底疯掉做一个推手,但是在前半段确实是显得不太完整,而且那种喜剧化的表现手法也有点奇怪,后半段却有些急转直下,确实存在前后割裂的问题。
场刊嘉宾 @大钊
你现在专门提到这一点的话,我会感觉到它整个时间跨度很大,爱情戏的部分也是特别有戏剧节点的感觉,整个呈现方式也确实有点戏剧化,大概跟我们前面提到的舞台剧改编可能有点关系。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我想要补充一个点就是对于结尾,说书人又看见十三郎,可以理解为超现实,也可以解读成就是长相相似的路人,但是我觉得这一笔就是全片我最喜欢的部分。因为在整体悲观绝望的氛围里突然出现一抹亮色。好像就是编剧在对观众说,你依然要相信,相信再坏的时代都会有这样的人出现,那种风骨和精神永远不会消失。
那就正好进入第三个问题,回到电影本身的主题上,“天才之死”其实是世界电影中一个常见的母题,你认为本片在这个主题的呈现上,或者说人物个性的设计上有哪些亮点?可以对比你以前看过的一些同类题材的电影来谈。
场刊嘉宾 @我们敏熙
法罗岛之前入围主竞赛的《莫扎特传》,也是聚焦“天才之死“,对比后能够发现,“天才之死”往往是因为自身性格的弱点,而这些天才又会被塑造成有些天真。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十三郎这个形象,我认为他的特殊之处在于,除了常见的“天才”形象的固有特点,比如傲气,不愿沉沦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质就是他承载了深远的家国情怀,也是因为故事背景设置在一个乱世。
场刊嘉宾 @大钊
“天才之死”的话,我没有觉得这个片处理这一点有印象很深的亮点,更多是通过一种纯粹的人道爱国精神把自己命运给推向死亡,这个悲剧更多是来自于性格,从呈现效果看还没看出有时代悲剧的成分。
因为看到大家有提到了时代背景,所以也想带出最后一个问题,这部电影诞生于97年,而97年前后其实有非常多不同类型的港片都在输出当时的港人情绪,你认为本片体现出了怎样的“香港精神”?可以是香港自身的,也可以是对于内地的。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我觉得“香港精神”这个方面,其实没有特别亮眼的表达,更多还是对“中国”的情怀,就是和内地的连接,香港在片中除了作为整个叙述的主要发生地和输出“家国精神”的一个载体之外并没有太多特质,在这方面相比无人知晓单元的另一部港片是比较缺乏的。
场刊嘉宾 @我们敏熙
感觉这部没什么太大的“香港精神”体现,倒是同单元的《一个字头的诞生》表达得更加赤裸。
#FIFF21#DAY1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看哭了好多次,那个说书人应该是当年一起睡一晚的小乞丐。最后一些乞丐的镜头让人好生生怜。天才的两种下场,早死晚疯。天才不会跟世俗妥协。倒也佩服他父亲,十二个女人一个个用情过来,每个都有情。仆人也有情,难怪到死都拿着一张白凤凰。一个编剧讲另一个编剧,共勉
秋意浓,落雨飘,最是观影好时光。十三郎,艳香江,争传唱佳句佳章。世难料,天弄人,墨笔难敌刀与枪。本是文人又傲骨,岂肯屈膝世俗眼光。师徒重逢,不免泪两行。主仆再遇,心中徒悲怆。潦倒客死黯神伤,人间难留白凤凰。雨未停,拍打窗,心中感慨涌一腔。观此佳作,影迷共勉,人生遇挫又何妨?
码字很多,难以概括,以至于久不能平静…索性删掉浅薄的文字。和霸王别姬相比,抛开对张国荣的喜欢。这部电影完全在其之上。
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彷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江中雪,泪影两朦胧,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再复寻,泪盈两朦胧。
“不管怎么样,总之他是个天才。不过,千万别以为自己是天才,因为真正的天才只有两个结局,一是早死,就像唐涤生那样;二是疯了,悲剧收场。因为天才是永远不会跟世俗妥协的。”多好的港片。
十三与唐涤生那一段也算荡气回肠,此生既已不枉,又有何憾......看阿唐满面正气欲讨个文章有价,预料“黄金蚊纸、世界大事全部都系过眼云烟”,亦大可一笑置之——只管沉浸于曲词的绮丽多致就好了....
谢君豪是个戏骨。
后半段我几乎以泪洗面,特别是十三与唐涤生重逢那段清唱,我正在切葱花,在厨房里禁不住持刀大哭: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仿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江中雪,泪影两朦胧。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再复寻,(俗世才未众)。天下码字的人都该一哭。
已下 传记性质,却有了个说书人作引子讨巧。人物强烈的个性极大增加了故事的可看性。时代背景联系不是特紧密,相比《梅》《霸》的宏大,但反而让人感觉舒服。粤戏的文化贯穿始终,非常有趣也开眼。谢君豪是个能人,编剧也很强大。几次盈眶,又再笑出来。全港编剧共勉的口号激动人心。看得给力盛赞佳片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杜国威的当年一定也很苦
1997年的金像奖,哥哥的《色情男女》输给谢君豪的《南海十三郎》,一直为哥哥难受,今天看完,才心服口服啊,少一颗星,只是因为配音。
谢生最好的片~~~所谓曲高和寡,悲哀的不是曲高的孤傲疏狂,而是和寡的短漏浅薄.
在看此片之前我心中的港片最爱是男人四十,但是看过这个片儿之后,我想不会有任何一部香港电影在心中能够有更重的分量了。好编剧,好演员,好题材。真的难以想象谢君豪演的时候不过三十出头,居然能把这个人物的一身才气、傲骨、滑稽痴顽、嬉笑怒骂、沧桑低回演的那么自然。真是爱煞。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百老汇影城香港影展大银幕观影,画质修复帧帧赏心悦目,原版粤语声声触动心潮,多年来一直不看渣画质是对的,好久没有泪牛满面的感觉了,一直在想,曹雪芹的故事如果拍成电影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就是《南海十三郎》这种样子,但基本没人拍得出吧!香港电影、电影人97回归前最后的体面谢幕,悲凉与荣光,焦愁与桀骜,都给了十三郎,此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香港电影了!
痴人正是十三郎啊,可惜里面的女演员都丑,不过“宝莲灯禽兽版”又笑死我。看到后期又哭,又差点抖,最后的结曲爽过旋律死金
话说要不是后来知道那么多人因为这部片子爱上了谢君豪,我还以为自己有病。
神作,我以前还说美国有《阿甘正传》,韩国有《国际市场》,中国怎么没有呢?原来,中国的阿甘鞋子被偷了。
好一个与全港编剧共勉
一个潦倒编剧在讲另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 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