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处女作与演技派
一到暑假我就窝在家里那也不想去。明年就要开始实习了,这个暑假就尽情享受我的电影大餐好了。
《癫佬正传》,1986年的老片了,不过里面有梁朝伟和周润发。
这是尔冬升的处女作。我发现很多好导演最有特色甚至可以说最好的作品就是处女作了。今年银河映像的金牌编剧游乃海终于也拍了处女作——《跟踪》,可以说是今年港片中最有特色的一部了,果然出手不凡,技惊四座!而香港另一位鬼才导演彭浩翔的处女作《买凶拍人》真是把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成了他的粉丝。
回到《癫佬正传》,我有个毛病,就是老是会说着说着就会扯得很远,跑题。
尔冬升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导演,他的另一部作品我也是奉为经典——《旺角黑夜》,第一次发现张柏芝和吴彦祖的演技可以如此出色!昨天张柏芝和谢霆锋儿子出生了,祝愿他们幸福!
其实,我是一个港片迷,虽然没有达到魏君子那种程度,但是,总之就是喜欢看港片,老的新的我都看。虽然近年来港片不济,出现了很多烂片,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港片的热爱!
想看《癫佬正传》,是因为这是尔冬升的第一部作品。前几天我看了他在96年与罗志良联合导演的《色情男女》,里面他让刘青云演一个叫“尔冬升”的导演,后来因为拍的片子不够商业票房惨败,于是一时兴起跳海自尽。这种自嘲很值得玩味。
很多人冲着梁朝伟和周润发去看这部电影,,但其实他们两个不是主演,都只是配角,戏份不多,但很出彩!梁朝伟更是凭这部电影才真正被人看到他的演技,真是表演天才!演个傻子都演得那么像,那个眼神都模仿不来的。周润发就相对平淡些,不是说他演得不好,实在是因为他的个人气质太突出了,反而不太像一个傻子了。一个好演员就是要演什么像什么,要让人有真实感。
秦沛是最出彩的,特别是最后被逼到幼稚园那段戏,真是老戏骨,演技没得说。当年的金像奖上,秦沛不负众望拿了最佳男配角奖。周润发也让凭借经典角色小马哥(《英雄本色》)拿了影帝,这种角色才适合发哥,人家就是有气质,就是够潇洒,演什么都这样。
但我不推荐女生去看这部电影,因为主题相当压抑,结局也黑暗,现实主义的电影一般都是沉重的,像郑则仕早期的电影《何必有我》(应该是最初的肥猫形象,不是后来的什么《肥猫寻亲记》之类的喜剧),那时候我还小,看到肥猫的结局那么惨,实在是无法接受,难过了好一阵子,幼小的心灵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PS:貌似女生并不都是心理脆弱的,算我上面说错了。
2 ) 很灰,很灰~~
这样的电影,看一回伤一回,时间长了也就麻木了,曾经看过一部令我心情极为复杂
的三级片,在这儿也借此机会一并说说吧《弱杀》,也是钟淑慧主演的,讲一个弱智的MM如何被人面兽心的社工(吴毅将)性虐待,大家如何合力揪出这个禽兽并弄死了他,这部三级片充满了暴力和色情,但是又是在讲弱智人士的悲惨故事,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片子一开始就是一场拖着两个孩子跳楼的戏,社工在下面劝,妇人还是要寻死,并且真的跳下来摔死了,目睹这一幕之后,那个社工MM跑回工作单位,一路上嘴里嚷着『太灰了,太灰了,我不做了』----这大概是每个社工都要经历的工作历程吧。
《癫佬正传》则更是真实、集中的反应了社工的工作和生活,演癫佬的几个人:梁朝伟(卖鱼的傻佬,狗仔)周润发(弱智,并且和弱智结婚,生了两个弱智孩子),秦沛(康复又被逼疯者,主角之一),这几个人演傻子演的很好,所以特别令人震动。
片中着墨最多的是本以康复又被逼疯的『劏鸡全』,他爱孩子,却被前妻申请法庭禁制不能见,精神病复发,又被街坊知道,被街坊追打,最后手拿一把牛肉刀闯入幼儿园,乱砍一通,被照顾他十几年的社工冯淬帆亲手击毙---真是地道的人间悲剧。
而冯淬帆最后终于也坚持不下去,感觉到自己虽勤勉尽心终究无法扭转社会对于非正常人的歧视和伤害,将要辞职时,被Call去看狗仔(梁朝伟饰),被狗仔失手一刀斩死,倒在工作岗位上---真是悲剧中的悲剧。
尔冬升比较善于驾驭这种催泪写实型电影,因此这部电影严肃认真、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怀,叶德娴演的女记者也很出彩,她本就长得比较悲情,放在这样的戏里非常合适。
总之,这样的电影,不会再看了~~人生已经很灰,何必再灰上加灰啊。
3 ) 尔冬升的处女作
呼唤这种纯故事片和社会写实主义的回归。初执导筒一鸣惊人!我认为这是尔冬升最好的作品之一尽管是处女作,结尾使影片更深刻。当你觉得自己非常非常幸福的时候,当一个社会自夸完美的时候,但你需要社会反思的时候,当你责问社会良心在哪里的时候,看看这部片子,能给你点启发。结尾幼儿园的一段眼泪没忍住。弱势群体边缘群体是不是只有死路一条?
4 ) 让感动的好片子
今天看个贴是让你感动的电影,想一想想到了这个,可能是深有体会吧,感触很深,我表哥和他的妈妈也有遗传性精神病,他妈妈是生下他之后发病的,我哥哥是25岁因为一点打击还有从小照顾他的我的爷爷去世了发病的,这种病真的是需要社会来关爱,尔不是鄙视和嘲笑还有恐惧.片中秦沛在幼儿园那段演的太还好了,看的我大哭,这部影片也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为什么这样的事业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理解与支持。编导对这一主题的的深入发掘使影片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5 ) 但愿温柔相待
最近觉得看老一代港产片很下饭,所以三餐都看。
前天看到了《癫佬正传》
饭没吃好。
因为这不是一部用来下饭的电影,它低成本小制作,它关注的主题很容易被无视,但如果你决定看它,请务必用认真的心。
也许多数人一看名字就不喜欢这部电影,说香港是文化沙漠,是大陆学究和装逼范儿们高傲的口头禅。
这边的人仗着五千年的罪与罚,对一个被英国人洗过脑的小渔村嘴角一瞥,淡笑而过。
这电影拍的那一年,86年,我出生了。我出生之前,整个中国是红色的,我出生后,中国开始变身为利益的海洋。曾经拿在手里的喊在口里的,开始一概扔下,而重新拾起的,又带着充满纰漏的铜臭。在利益的海洋中,人们有的得意洋洋,有的凶猛前进,有的退避三舍,有的心怀旧惧。
但每个人无一例外的就是,粗糙。那时候的人,来不及停下脚步倾听,也舍不得等待,大家争相去做成功的人,去做创造利益者,或者既得利益者。管他有没有人在哭,管他有没有人在凄凉呢,如果你在哭你在点背,那我唯一的努力目标就是不要是你。
多年来,很多人踩踏,很多人被踩踏。只是换了鞋,换了路径。
那就是我出生的大时代。我所说的粗糙,现在还铺满着神州大地。
而我出生那一年的香港,尔冬升拍了这样一部电影。
电影是说精神病患的。全片分了好几个小片段介绍各种癫佬。有活泼弱智的,有偏执暴力的,有隐性自虐的,他们出场统统惹人讨厌,但不出五分钟,你会开始流露柔软,流露同情,流露理解。因为通过情节的拓展,你会发现他们竟都如此的纯真和良善,他们甚至比起常人要好得多。他们只是有比正常人严重得多的脆弱,他们非常之脆弱和敏感,而因为纯真和良善,就更脆弱。
我妈说的好,坏人一般都不脆弱,他们会麻木地杀戮他人保全自己,无论精神还是肉体。而过于善良的,反而会戕害自己,于是疯掉。
当这些善良的念头用毫不自保的方式展露给这个世界时,这世界毫不兼容,于是社会炸锅了,癫佬们受到了残酷的围剿。
这个世界的正常人用无法被神经病人兼容的方式去对待这群不能被兼容的人群。于是伤害到来,流血事件到来,惨痛的代价到来。
男主角是个帮助精神病患者的社工,他游走于精神病人和世界之间,试图搭建桥梁,试图传达给一方温柔的对待,传达给另一方宁静的理解方式。
但是,他抗不住了,最后他死去了,因为他毕竟势单力薄。面对这个坚硬的世界,面对那些暴露在外不懂矫饰的柔软,这两方的征战是那么激烈,在中间极力疏通的人是很容易牺牲的。
电影的结局令人伤心和感动,男主角死后只留下一个有着社工编号的墓碑,和一群再得不到保护的精神病患者。
那个初衷只是一篇采访的记者小姐,追随了逝者的脚步,英勇地继续做两个世界中间的那个人。依然势单力薄,依然困难重重。但只要有人将那份疏通和温柔继续传递下去,这个世界,就让我们觉得……还好,没有那么冷。
我在开头绕了圈子介绍了我出生时的大背景,又开始简单介绍了这部电影。这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脉络,其实正是我要说的话题。
关于理解。关于对柔软和脆弱的异类的理解。
我们生活在过于粗糙暴力的世界。我们也许很少认真地体察过弱势群体的需要。甚至我们很少认真体察过身边每一个他者的需要。无论他是正常还是失常。
我们总是扬长避短,我们趋利避害,甩掉我们被视为绊脚石的一切。而这当中,有多少柔软?有多少不堪重负的柔软呢?我们急着避开的或者铲除掉的一切,有没有人尝试着去理解?去用柔缓的方式等待?如同我们等待一个幼儿摔倒后的重新爬起?
我觉得现在都很少有,这柔缓的方式,这理解的耐心,太稀少太罕见了。
在我们这个社会长久的历史和不尽如人意的此时,人们总将暴力和粗糙向着未知和不解一甩,然后也势必承受着他人甩来的暴力和粗糙。我们没有温柔去享受,我们也很少给世界温柔。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孤独,每个人视他人都为异类,也被他人视为异类。我们总有各种各样的彰显的或者隐藏的棱角,不能被外界兼容。
而有责任感的社会和人群,就是能将这份兼容做到最大化的社会和人群。
而1986年的香港,已经有一部电影,在用着略带悲观的心情提供一份温柔的兼容,供人们思索和实践,哪怕人们浅尝辄止。
6 ) 向每一个从事社工的人致敬
看完这部片子,让身处大二并就读社工的我不知是加深了从事社工的决心,还是减少了从事社工的信心。可以确信的是,这片子让我对社工这个职业更加有了敬畏之心。
社工是一个稀缺资源的职业,它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像这部片子所展现的那样,社工都在为忙于解决精神病患者的问题而奔波,但却不被人理解(康复患者的母亲和那个医生),这就导致社工的动摇,怀疑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去做(社工很少有成功的个案,大部分都没成功),所以男社工就有了动摇的内心。但值得注意的是,当社工决定辞职时,听到癫佬要自杀,仍跑去帮助癫佬,但最终男社工死于癫佬的手下,让人倍感惋惜。不过最终女记者接替了男社工,这是值得感到欣慰的。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精神病患者作为一个边缘群体,被人们不理解和歧视(这种现象现在仍然在不断出现),其实那个康复患者没有想杀人,可是却被人们激怒了,导致旧病复发。对于精神病患者,更多的是需要理解和鼓励,精神病患者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我们不应该去歧视。而身为精神病患者的家属,我们更不应该去抛弃他们,这是很不人道的。政府也应该要加大对精神病患者的保护力度,让精神病患者能够很好的融入社会当中。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对社工怀有敬畏之心,许多政府做不到的活都是由社工接管的(例如留守儿童现状、孤寡老人.精神病患者),社工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最需要的就是一份理解。
Respect
很少在短评中直接推荐电影。但这里,向各位强推本片!!!!除了爱情亲情片我很少哭,但这次真的被感动的~~~都不想废话。尔冬升真的很会选材,选才,作为导演,出道即巅峰,他本身就是大cai。
秦沛演得最好。
垃圾婆交响乐大剪刀暴走,烟屁股棚屋森林藏女藏尸,幼稚园小鱼儿歌癫佬菜刀,鱼市场Jackie拳击闪光灯之殇;从社工关怀方向出发的猎奇疯子集合,对边缘人士的赶尽杀绝拍出了《科学怪人》的感觉,居然还能以潜移默化的强烈社会责任结尾,很神奇
那么愤怒!那么悲痛!
挺悲伤的现实题材影片!~本以为会是部喜剧!~
社工不好做 演员也不好做
如鲠在喉。2015.3.9成都
很致郁的片子,冯淬帆饰演的男主忙忙碌碌的奔走在几个癫佬之间,但是他付出的关怀收效甚微,癫人自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的执念,有自己始终迈不过去的坎。其实哪有什么康复之说,对于大部分癫佬来说,癫才是对于他们最好的状态。癫佬从来不是社工的责任,他们是社会发展遗下的悲剧产物,哪是靠几个人散发大爱能帮的过来的呢。
赞叹小宝的处女作竟如此程度,比后来的作品犀利,我原以为是年轻的凌厉与意气所堆砌的,没想到二十年后他却道破:“作为一个新导演,前两部戏就要放胆去选材,因为其实你也没有什么好输的,所以选材特别一点,你才容易表现,让人认同。相反你拍主流的电影就很难让人注意”。噢!精明到让我哭笑不得。
#720p# 群像演技大爆发。尔冬升的《癫佬正传》和林清介的《失踪人口》都是知识分子型导演的良心作品,三十年后尔冬升的视线依然聚集在小人物拍出路人甲,证明他关怀底层的心境犹在。
梁朝伟挥刀,周润发埋子,秦沛咬鸡——尔冬升的处女作现在看来仍有些血腥与可怖。也许你我都是癫佬,只有最后仍在奔跑的叶德娴,才让人觉得人生是有一点暖的。
馮淬帆這派表演好踏實又有血有肉的,我幾乎都覺得自己一向愛秦沛太膚淺了~~癲佬並非只暴力狂一種,吸引眼球是做夠了,and then?
小宝的第一部如此之好,不妥协,太令人激赏了
在香港能那么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非尔冬升莫属。尔冬升是悲观的,所以结尾的悲剧效应才那么震撼人心。能直面社会的最阴暗面,这本身就是不容易的。可惜现在的合拍片只能happy ending。没有反思,没有批判,何来灵魂。当然没想到秦沛、周润发、梁朝伟演疯子,演技也能如此考究,佩服之至啊。
很会拍电影的人拍的,叙事、节奏、摄影、人物性格塑造都很出彩。追周润发那段几个机位切得太有数了。秦沛的表演精准到位,让原本毫不相干的我真的融入进去了。也是很多人的故事,却讲得流畅生动,形象都立得住(除了梁朝伟太夸张了且两次闹事不符合常理)。有社会良知的电影,业界良心!非常推荐!
2008-11-21 11:13:38 7/6.6(69) 看过还标喜剧的是脑子坏掉了,周润发啊、梁朝伟啊、经典喜剧、爆笑啊……好多网站也只能拿这个当噱头和卖点了
叫《社工正传》更合适。有些精神病可能是街头实拍的。都是好演员,表演很生活化,发哥尤其好。最后秦沛砍人对声音的处理很有味道,从精神病的视角过滤嘈杂的人声。音乐开端则类似街上汽车驶过。幼儿园一段节奏把握很好。叶德娴好靓!
绝望而残酷。梁朝伟和秦沛的疯癫非常到位。
压抑程度已经超出我的范围!不知道80年代后半的港片是否都是如此,社会底层和边缘人同时展现强烈的紧张感和顽强的生命力,然后爆发在一个悲壮的结局上。当然现在香港的贫富分化也一样明显,但没人敢拍这样的片了,敢拍怕是也放不出来了。
8/10。绝望现实主义,深入刻画了癫佬复发的原因和孤魂野鬼般的生活状态,他们在菜市场稍有举动便被警察围堵激怒,家人早就搬家消失,硬要抚养孩子以为孩子病了埋土里还有救。最终砍人的竟是个表面正常的康复者充满讽喻,父爱的无从表达,医院的漠视,记者的疏忽,邻居的驱赶歧视,多重压力造成的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