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3儿部曲
这是个21世纪写出来的魔幻三部曲+前传。
The City of Ember (2003第一部曲) · The People of Sparks (2004第2部曲) · The Prophet of Yonwood (2006前传) · The Diamond of Darkhold (2008终结篇)
属于young adult fiction,大概是14到21岁的年龄层阅读。拿过2006 Mark Twain Award。
嗯。。。。。。在这个世界,地球上的生物已经完全变样了。所以出现什么都不足为奇。
到09年1月10号为止,这个投资3800万刀乐的片子拿到了$16,215,088(壹仟六百21万五千零88块)的全球票房。其中美国$7,864,106,海外8,350,982刀乐。亏得把连裤袜儿都扒下来了。
所以导演苦逼得说了一句:Yeah, we're gonna finish the ember film series...it just might take a long time.
不容易啊。在这个人人都苦逼人人都穷逼得时代。
2 ) 科幻迷喜欢的电影
1、
小学时我在旧书摊上买过一本英国科幻小说《威尔历险记》,另一个以孩子为主角的科幻小说.
小说描述了一个未来世界,在那个世界人类重归蒙昧,而地球的主人是一群三脚机器人(严重怀疑世界大战抄袭),每个孩子成年前就要由三脚机器人完成加冠礼---加装控制大脑的零件.
最终孩子们反抗并逃出村庄,看到了人类文明,最终击败了恐怖外星人.
2、阿西莫夫的一篇小说,名字不记得了(低能儿研究所?)
未来背景下科技有巨大发展,人类可以直接被灌输知识(先作评估以选择适合其的工作),来做相应工种。
一个孩子被诊断认为是不适宜接受这种方式,被认为是低能儿。
接着仍然是反抗,他在低能儿研究所中逃出来。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各位可以猜一下。
好了,答案是:
每个人都可以被轻易地学会全部知识,那么新的知识是从哪儿来的呢?必须有人做创造性工作。事实上,那小孩智力超群创新能力强,所以他被分配的最牛逼的工作。低能儿研究所事实上就是挑选这类人员的最后一关,能反抗并逃出来的即通过测试。
是的,这类故事总有一个离奇且合理的结局,主角们打破现实铁幕,颠覆固有观念,他们总是无畏地探寻真相。
这类作品的创作者需要有很强的想象力和严谨的逻辑,在不可思议的同时要有合理性(架空背景下的合理)。
与上述两个故事相比,微光城市结局不够离奇,故事背景不够强大,缺乏交待和呼应,细节处理也稍差--对一个地底城市特别的生活细节描述不够。情节上也存在硬伤。但这不妨碍它成为科幻迷喜爱的好电影。
最后说说科幻电影
个人认为科幻电影分为两类,一类是故事弱智,但情节很激烈的,这类电影票房一般都很好(跟太空有关的电影多属于此类)
另一类更有想象力,但没有第一种激烈,普通观众看起来不是很过瘾(四十以上的人群更没劲),所以褒贬不一
3 ) 嘛,被那个老水管工人打动了
虽然那段演的俏皮又奇怪,但是那句“这是我的工作”还是很感人的。
现在这种人,越来越少了,或许已经没有了。
4 ) 微光城的人民肩负延续人类种族的关荣使命
最近一直在下载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的电影,有的只是看过几个镜头,想找一下当年的回忆,从几年前到十几年前的都有,尽管十几年前我还是个小学生。很多电影的名字我都不记得了,是通过各种回忆的情节和人物在网上搜出来的,其中就包括今天这部《微光城市》(这个名字是记得的),这是我在高三时从安徽卫视影视屏道看到的,当时没看到头。
这种题材的电影我一直是非常喜欢的,有科幻又有冒险,并且我一直是个cult,能理解片中的各种细节和表征性事物,其中就包括片头学校名的大门牌 EMBER CITY SCHOOL,其中有几个字母消失了,就是E、C、O,连起来就是ECO,ecology(生态,可持续性)的前三个字母,暗示着这座城市缺少生态的发展方式,缺少可持续性。在接下来的场景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派工业革命初期的景象,巨大的机械和厂房,还有耀眼的白炽灯。
看到全世界的幸存者都聚集在仅存的绿洲让我想起了诺亚方舟,有不少网友问为什么地面不能居住了,那是因为爆发了毁灭性的核战争,全世界的人几乎都死于核爆炸和核污染,因为被核辐射污染了,地面不能居住了,幸存者于是就被转移到了地下,建立起了微光城。那巨大的飞蛾,甲虫,还有鼹鼠正是核辐射导致的产物。当然人类不想就这样灭绝,微光城剩下的人就是人类最后的火种,他们的天命就是延续人类的香火。科学家们估测陆地上核辐射消退大概需要200年(片头曾有另一位科学家问200年是否够),于是密码箱被设置了两百年的倒计时。不幸的是倒计时还有47年时市长嗝屁了,所以箱子没有交接,于是才有了后面主人公的大冒险。
有人问为什么要把把逃离方案锁在箱子里,不提前让人知道。要的就是保密,要是还没到200年,就有人耐不住性子想出去,地面上的生态还未恢复,那就惨了。
这部片让我想起了皮克斯的机器人总动员,因为故事背景都是环境破坏人类灭绝,除了一小部分人登上了方舟或建立起了地下城市,并且都是生存下来的人都不知道当初设计者的初衷,幸存下来的人都克服困难重返地球和地上,总之这种题材我想想都感觉激动。
5 ) 《科幻和童心》
电影在前半部分的确给人制造出了奇妙的世界观,因为现有人类的末日已到,而把希望的火种放在了地下城市。地下城市只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小镇,一切的光源都靠电灯。我更感兴趣于小镇内的分配工作仪式和传统原始的送信员的职业。片中小男孩主演的爸爸是《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男主演,市长的阴谋、一系列与神秘盒子有关的机关、对辽阔和光明的渴望让这部电影的确是充满了童趣。黑暗当然不会永恒,当那东方的天空出现朝霞时,一切都将重新开始。电影里关于科幻部分的描述显得模糊,我以科幻片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给了三星的评价。但是它依然很适合家长带着孩子来看一看,你会发现你拥有一个幸福的生活。
end
6 ) 难以定位的电影
《微光城市》是一部难以定位的电影。它其实与魔幻没有半点关系,但有不少只顾炒作的媒体因近年来魔幻题材的火爆而不负责任地将其归类为魔幻片。它其实只能算个伪科幻故事,但有不少金融危机下急需市场的媒体更是将其吹嘘成年度科幻大片。 看过哈利波特的看客自然不会认为这是一部魔幻片,而看过星球大战、独立日等经典硬科幻的科幻迷,更不会对这部“伪科幻”买账。但如果仅仅只将它看做一部少年冒险片,却又无法释怀它竟拿出Bill Murray和Tim Robbins两个老戏骨来卖弄大牌。然而即便如此,它的票房成绩也同样“微光”,首映3天仅320万刀,完全对不起它几千万的投资以及豪华的制作团队。 故事存在致命的漏洞。说到200年前人类因为浩劫而决定建立地下城市“微光之城”,然而200年后的两位少年回到地上,看见的却是一副鸟语花香风和日丽。令人对地下城市存在的意义感到迷惘。人类究竟失去了什么,需要让人们暂时避开生存的环境? 驳:(在我看来~是文明带来的伤痛需要两百年来恢复两百年后自然的更替让这一切恢复了所以才鸟语花香风和日丽)那句“for the good of all mankind”读来却有股讽刺的意味。在地底生活了200年的人们变得无知、愚昧、追求安逸、不思进取。他们的确遗忘了文明带来的伤痛,却也遗忘了文明带来的开拓精神。没有人会怀疑为什么试图逃离这座城市的人要被关进监狱。甚至在城市的主发动机运转200年即将报废之时,大部分人还是处于醉生梦死的自我逃避状况,而拯救人类的任务便落在了两位少年(原著中是12岁,电影中至少十五六岁,大概是太小了不好演绎)身上。普通人因为机遇变身英雄从而拯救世界是美国人惯用的套路,这并不能吸引太多的眼球。破解密码、启动机关、逃离城市,两位主角便在巧合与必然之间莽莽撞撞地找到了微光之城的出路,人类生存的方向。最后,“Now the path was clear for all. All of us who kept the flame of the Ember buring though the darkness,so that we can live again on the earth,in the air and the light.” 抱怨许多,能让我写下这篇影评,影片还是有几处亮点让我陷入了发散性思维。 首先是那种绝望的宿命感。最后的人类,仅靠主发动机维持能源的城市,失去光明的恐惧,对未知世界的退缩,影片在这方面描绘的并不多,但只要闭上眼,便能体会到一股绝望的情绪,远比影片能够带来的多得多。这是对人性的极大考验。在黑暗、封闭的环境中,人类能够相信自己,能够相信奇迹吗?对未知的恐惧竟使得人们明知即将陷入永远的黑暗,竟也能自我催眠自我安慰,如片中收留小女孩的那位大婶还一直相信着城市建造者会如上帝一般降临人间指引他们的出路,而一再的关注小女孩在歌唱日(类似于建城纪念日)上的歌唱排练的如何。如片中小男孩的父亲明明找到了出路的线索,却因为同伴的死亡而彻底否定了自己正确的推断从而错过了许多年。如果没有主角英雄式(或者说是无知者无畏式)的探险,当最后城市彻底陷入黑暗时,人们会怎样?相信恐慌之后,这个世界便要向人类这种生物道永别了。 其次是人性。最典型是市长,在得知这个城市将要走到尽头之后,并不是考虑面对或者逃跑,甚至不愿意真正去找寻解决的办法,而是满足于偷窃了城里人们的食物,躲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醉生梦死。这便是最后的绝望吗?那个仓库管理员以及小女孩的好朋友,也是带着一股满不在乎的语气说:“反正这里就快要完蛋了,何不让自己过的更快活些?”这令我想起以前看过的某个科幻故事,说当人类知道一周后将有一颗彗星撞击地球导致人类灭亡而无法逃脱时,地球陷入了混乱之中。人类失去了一切规则、限制,所有的人为所欲为,但却只能哭着去拼命享受最后的时光。这就是最后的绝望吗?其实这种疯狂倒是相当引人入胜,只可惜电影对这部分人性探讨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深入挖掘太多。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城市名的翻译。虽然主流还是叫它微光城市,但我看过的一个翻译却将其称为“余晖之城”,我更赞成这个名字。余晖,是人类在黑暗中的苟延残喘,带有某种必然逝去而无法挽留的宿命感。如果这不是一部少年励志片,我会让结局的那块小石子止步于余晖之城的房顶,让希望凝结在城市上空,让恐慌包围整个城市,让绝望毁灭整个人类。没有如此深刻的损失,人们便不会明白,生活在空气与阳光之中,需要的决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盲目的勇气。
设定幼稚经不住推敲,解决问题方法原始而没有科学性,背景狭小而片面,可吐槽地方太多,拯救人类的东西在一个老太太毛线下,200年地球看起来没什么两样,人类就这么一个地下城等等。没看过什么科幻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吧喂。
卖卖设定可以啦~小朋友长得都挺可爱
the 4th star is dedicated for hope
看完我很想骂脏话,尤其是思维和想象被羞辱了这么长时间!
情节有许多地方不合理的,拍摄时也有许多细节没注意,导演想拍续集,可能还想影射一些现实问题,只是想表达的太多反而累赘。不过当成一个童话来看充满想象力,男女主角还有小女孩选择的都不错,整体还是很吸引人的。
我认为是不错的儿童片,勇气、想象、冒险、团结。剧情对成人来说可能不够严谨和曲折,但是对孩子,足够了。
115 三星半。很好看的科幻片,很有创意,很童话。影片很好的描绘了一个地下城市的样貌,成功的建立了独特的世界观。但是,影片后半部有些沦为简单的寻宝片的样子,剧情型不强了。还有电影里始终没有讲为什么人类要躲在地下。。希望出第二部。。。
女主角就是演赎罪的那个妹妹,很有文艺气息,两主角演得挺好,片子拍得挺细腻,细节处理不错,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在地下建城,陆地上不是好好的么
挺好的儿童电影,尤其喜欢蒂姆罗宾斯的表演,把一个慵懒,丑陋,自私的官僚演的入木三分啊。
题材不错,最后的逃离效果也算华丽,前面铺垫的太弱了,剧情松散。不过我想看书了。
Ronan好SB啊 我怎么就没觉得她演的好呢 为什么看她就很讨厌= = 男猪脚很帅 要关注 这电影其实挺SB的 猪脚的名字就很SB
从一种灰色的乌托邦读出的暗示:越文明,越退步。
剧情烂到极致了。马德,一男一女从城里逃出来从洞口直接能看见下面的城市。城里的人都傻逼吗?直接从洞口爬上地面不行?还造那么多机器。这一切都是为什么涅?
《赎罪》里的小女孩居然没人出来
怎么会评价这么低,我觉得很好看,地下城,人类存活下来的微光之地。
难怪看那个红斗篷那么眼熟,原来还跟赎罪扯上了关系。最让我震惊的还是下着下着居然就上去了。当然工作分配很不错,大鼹鼠也很不错
《瓦力》里的世界毁灭后人类去了外太空,《微光》里却是走入地下。不过相同的是,人类最终的目的地都是故乡。
設定相當吸引人,應該可以拍成更好看的片子,可惜卻是一部低年齡取向的少年偵探團式的尋寶冒險故事,不過已經是一部不錯的小品了。票房的慘澹可能沒有續集了,可惜。
设定比较喜欢,但故事没什么意思。
很有启发嘢,刻意地憋屈,将不那么在意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