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当悲伤占据了最后的理智
两年前的片子,在我的F盘里默默的存在了很久以后,我终于还是发现了它,于是熬夜看完了。于是继续熬夜。。。。。。因为睡不着。
不是因为害怕,我很清楚这点。
韩国的电影一向来都喜欢在紧张中来点搞笑或幽默,和我们贯彻主旋律的严肃到底的片子就是有那么一点不一样,但就是这样的平易近人使得国产票房相比之下如此的疲软。我很愉悦的在轻松的气氛中看完了前半段的电影。不错,节奏还算刚刚好,至少没有逼着我快进。
也有可能是因为片中两位我熟悉的演员吧。看到申恩庆长发的造型,马上就联想到MAX的MV化妆中的她,感觉还是那么的有好感;ERIC的新发型虽然很土,但比较适合他在片中的角色,我也就勉强看下去了;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居然有金允珍的出演,她一出场,两位在主角的风头马上就不见了,演技实在是让我佩服到不行。特别是最后的特写面部表情,那些因为化装而变得乳白色的眼泪都可以让我感觉到她的绝望。
故事的背景算比较普通了,胆小的孩子被学生虐待,很普通的安排,想要表达校园暴力的导演都喜欢这个题材,于是我们很自然的看到了母亲的复仇。可我万万想不到,结局会是这样的可悲。母亲不是在儿子活着的时候试图去理解他,而是在孩子不幸死了以后,她才悲痛的发现原来自己如此的失败。
于是在一个倾盆的雨夜,复仇开始了。
这是一部悬疑片,可除去一开始的那么一点悬疑感,剩下的时间,我的感觉平淡,不紧张,也不刺激,但同时不乏味。剧情依然吸引我继续看下去,只是我已经隐约的感觉到,凶手在很悲伤的杀人。仇恨很可怕,特别是当它占据你剩余的理智以后。孩子一个一个的死去, 在他们的胃里都发现了放着小纸条的胶囊。上面写着日期和零碎的句子“6月N号,我杀了XXX。”
多么可悲的手法,其实完全可以没有它的,但大家不要 忘记,这是悬疑片.
接下来我看到了故事的另一主线,亲情.它很重要,导演很明智,知道如果一味的悬疑最终意味着单调的失败.刑警和侄子的看似互相不理解和案情的主题多少还是可以扣得上的.再看下去,重要人物登场了.金允珍的出现使得两位主角的努力抢镜瞬间失败,她的每一个表情都主以表现一页剧本的内容.这么说似乎有点过,但影片结束以后,我可以回忆得最清楚的,恐怕就是她的微笑.悲伤的,勉强的,仇恨的,微笑.
可惜的是,导演让凶手现身得有点早了,杀人的方法又没有很惊心动魄的表现,我从始至终都没有明白那个好似是自杀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老师又是怎么回事......还有有网吧死去的那个.......导演以为大家可以明白,可是电影院不容许我们倒带.
算了,不要折腾自己,将就看下去吧.我不断说服自己的好奇和置疑.
故事的结尾在我的意料之外,又使我大吃一惊.很容易猜到谁最后会被威胁,但是我却估错了真正的受害者.
"旁观者是我妈妈"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伤感,更多的是身同那位母亲的绝望.
六月的日记,看完以后才觉得一丝丝寒意从背后升起.
2 ) 绝望之后,剩下的只有虚无
绝望之后,剩下的只有虚无
——六月的日记,六月的雨
刚刚看完《六月的日记》,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的感觉充斥在胸口,怎样都无法摆脱,只有慢慢消受。
这部电影讲述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人性,理解,残忍,无视,倾听,绝望和虚无。总感觉,这部电影里表达出了许多真实的东西,像是,在现实的生活当中,的确存在着被人欺负却又不敢说出口的人,也有因为太过绝望而做出令人无法理解的事情的人的存在,但是,这个世界,这是社会却用一个又一个美好的东西与谎言来掩盖这丑陋的一切。但是,没有什么是可以永远不被知晓的,就像是那句古话:莫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做的事付出代价。
如果不是Eric在这部电影里一些幽默的表现,我可能就会认为这整部电影的主旋律中就只有悲伤。就像是真模死的时候一样,下着雨,下着悲伤。
在电影的最后结尾处,导演让我们清楚了事实的真相,为什么真模的妈妈会变成那样。而那短短的几分钟,却是这整部电影中最让我痛心的几分钟。在这几分钟里,我见证了一个人由有那么一点开心,一点欣慰,到有些惊讶,再到无法相信,到感到极度的悲伤,心痛,以及最后的接受的现实,决心完成儿子的“愿望”。
看这样的电影,总会有一种自己的情绪也被带动着的感觉,我并不喜欢这样的感觉,因为这样会觉得自己是被别人掌控着的。这部电影也同样。我想,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会和真模的妈妈一样的,不去理会什么道德,不去理会什么法律,在这一刻即使是杀人,也是一项神圣的职责,难道不是么?
让我痛心的是,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有时人性最冷漠,最残酷的一面。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像真模的同学的一类那样的人的存在,这难道不是社会教育的悲哀么?让人学会了知识,却没有学会怎样做一个人?!让人学会了团结,却没有学会团结是在什么时候才能用的?!让人学会了表演,却没有告诉他们,有时表演又叫做伪装?!一切的一切,都造成了真模这么一个悲剧性人物的出现。所以,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我想,它更是一部教育片,教育你身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
看过的韩国电影有许多部,这是唯一一部让我有所思考的电影,引我深思。
每当看见真模妈妈回忆以前的种种时,我都在猜测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想,不仅仅是悲伤,更多的是绝望和绝望后的无限虚无。每一次,每一次都是深深地后悔,后悔自己当初所做的所有。所以,以我来看,死对于她来说,其实是一种解脱,获得永远的心灵的自由。
六月的日记,六月的雨,当日记结束时,雨会也跟着停吗?。。。。。。。。。。
3 ) 人性削薄
六月里看<六月日记>,应该很合适.
我喜欢这样的悬疑片,带着悲剧美学的色彩.一直要说的是韩国的电影真的做的好,细节处理到位.真相直指人心.
一个母亲因为丈夫负债躲避而承担起本应该美满家庭的重担,而她的儿子则承担了整个家庭的悲剧.最精彩的是最后的10分钟.母亲赌气对着儿子大声喊叫,说能不能让我卸下压力,能不能离开一会,一会就好.就这么几句负气的话语,儿子的手用力的抓住自己的裤子,然后打开车门下车,站在车前对着母亲看了几秒,然后就在一声可以惊掣天际的刹车声中,被高高抛起,最后落到地面.自己的母亲目睹了一切,自己的儿子就这样带着对她的仇恨离开.
回到家,打开儿子学校的网站,母亲看到了儿子在学校被每个学生虐待的DV,演母亲的演员演技相当精湛.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化妆太浓因而流下的眼泪都成乳白色,但你这个时候完全顾及不到这些.你的沉重会跟着这位母亲象要压垮心脏的哭泣越来越多的浮现.还以为儿子身上的伤口是因为跟别人打架,还以为儿子去偷运动鞋是因为想要更多的钱,还以为儿子一直在堂堂正正为了自己而努力,可是竟然自己忽视了这么多.
母亲开始按照儿子6月日记展开杀戮.那些欺负,侮辱过他的同学都必须死.而且死后胃里都有一个胶囊.里面是日记上撕下写着哪天杀掉的文字.母亲在自己死前,想要这样为自己的儿子夺回尊严.她可怜的儿子.他的日记的最后一篇上写着:6月17号,今天杀的是旁观者.旁观者也得死.
母亲清楚的知道,儿子的日记只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愤怒.当她看到那个旁观者说的是自己时,她才明白自己一直遗漏的是什么.一直以来的抱怨,一直以来对儿子的不理解.家庭的悲剧就这样必然的形成.最后,母亲利用学时好朋友的手埋葬了自己的心跳.
给我的震撼强大.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因为外界的因素忽略了,因为身边的压力迷失了.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爱削薄的这样明显.
4 ) 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看视频看到哥几个去给老大电影处女秀捧场
名字挺文艺
看演员貌似不是爱情片
艾力当时超紧张
M试映会完说了一句我还以为eric是杀人犯
这一句搞得我超好奇
以为大大永远都是都市型男形象
后来事实证明M是来搞笑的
立马去百度google了一下
悬疑片的标签
号称既杀人回忆之后韩国最好的悬疑片
天知道我是多喜欢杀人回忆
见人给人推荐啊
但我自己估计很久之后才敢看第二遍吧
太伤神
主演都是名演员
金允珍 申恩庆
文亲是新晋电影演员一会儿再说
所以这片子是不看不行了
其实确实如有的影评所说
导演很在就将因果关系
甚至是杀人凶手很清楚地讲了出来
但是有些人认为这就不是悬疑片或者看了一半就可以不看了是非常肤浅的
这里恰恰又再一次证明了韩国悬疑片的一个特点
那就是结尾(比结局更恰当的表示)在影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往往真正的反转
即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和演员大爆发的演技就是在最后几分钟
是刻意而为也好情到自然处流露也罢
你不拖到最后几分钟就关了右上角的叉子肯定是觉得这电影也就那样
所以说后劲儿不足的评语也可能是观众自己导致的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
导演并不想故弄玄虚
因为谋杀的因果确实非常明显
无需刻意制造种种假象
那样显得我们艾警官和申大佬也太逊了不是
即使是金允珍和申恩庆相遇没几分钟
导演就迫不及待告诉大家这位大姐就是凶手了
因为他想表达的是主谋往往不是heart of the matter
片子反应的韩国的校园暴力我都没什么好说的了
当年校园暴力哪国都有
导演更想表达的是要关注那样一群特殊的孩子
但我以为
韩国肆意猖狂的校园暴力绝逼是酿成这种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男校男同学欺负同学
女校女同学欺负同学
男女同学的男女生一起欺负同学
这种情况下
老师知情不管就太可恨了
最可恨的就是老师一起帮助欺负学生了
我小学班主任就是这样的一位好老师哟
不提她了
旁观者是妈妈
主题到最后才真真实实告诉你
不过之前大家都已感觉到了
后面详细地展现确实够心酸
说到最后
不得不说韩国导演是不是太爱最后让主演演技爆发一下
如果说悲伤电影里林秀晶最后的哭戏让人觉得只是爱情戏份的煽情而已
(其实我觉得林妹妹哭得太让人有代入感了真的超悲伤)
杀人回忆最后宋康昊的脸部特写真是让人现在想起来都倒吸一口凉气
最后那个表情我词匮地没法形容
反正那个电影到最后才让我代入感最强烈
憋屈到下午上课都特伤神
六月的日记最后
金允珍在儿子去世后看到儿子被欺负的视频
面部表情和神态我又词匮了(一直很匮乏好吗)
反正就是如果那人真是她儿子她就是这个状态的
不只是看到儿子被欺负的感情爆发
其实是那种知道事实但不知真相
在一切都无法挽回之时知道原来真相是如此的感觉
悔恨都形容不了的一种感情
金允珍演技太好都盖过申恩庆了这个不得不承认
女二号演得太好金允珍不愧为金允珍
对于第一次演电影的艾代表来说演得方面完全没问题
但你要非让我说他演得多么多么出神入化我就是脑残粉也说不出来
本来虽说是男一号但戏份并不多么重
而且人物性格也一目了然
也没什么自由发挥空间
中规中矩
总之是把这角色挺圆满地塑造出来了
有人说可惜两位并没有充分表现出前辈女刑警—后辈男刑警搭档的魅力
我觉得还是这方面的剧情比较少
为数不多的几个场景看起来还好啦
其实我发现好像大大跟谁搭档都有点距离感
比如间谍明月也是
感觉和韩艺瑟就不像情侣
跟申大佬配合地算是默契得了
因为本身申恩庆和侄子的感情更是要表达的一段关系不是吗
莫非艾代表只是跟哥几个看着无违和感吗
eric这个戏接得好
比一上来就演个爱情喜剧片什么的作为处女秀要好
导演和演员都是非常优秀的前辈
他自己也表示在拍摄中学到很多东西
对他有帮助就好
总之电影还是不错的
最后看到Eric Mun的名字打在starring里还挺激动的
我喜欢这个小警察
片子就是不是冲着eric也是值得看的
因为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受害者
谋害者
旁边者
冷漠果然是最可怕的
还有
孩子是最可怕的
5 ) 《六月的日记》—家长是最后一根稻草
心情沉重地看完本片,想起了《奥罗拉公主》,都是失去孩子的母亲痛下杀手的电影,都表达了对人性冷漠的不满!
但是,本片给我最大的震撼却来自最后的那篇日记“母亲是旁观者”!
抛开其它的因素不谈,我觉得母亲的不作为才是这场悲剧的主导!
家庭永远是人最温暖的港湾,同学的侮辱和打骂一直没有压垮他,因为他始终觉得无论怎样,母亲都会站在他这边。但当他发现自己最亲的母亲也是自己悲惨遭遇的帮凶时,绝望了…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活得好,但是这个好的标准是谁的呢?是父母自己的标准。当父母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要求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用自己的高大的树荫去为孩子遮风挡雨时,却没有,从来没有想过去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强母出弱儿”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影片的最后,了解真相的母亲看着屏幕自责地痛哭时,我也鼻子一酸,这是我又一次看电影流泪,心中郁闷,写点东西排解下…
6 ) 我欣赏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但怀疑故事的真实性。
说这部电影是讲校园暴力的我觉得忽略了母亲和家庭那一部分的影响因素。电影要表述的太多,家庭矛盾、朋友关系、校园暴力、旁观者效应甚至有些男女主角的暧昧等等都是电影想要说的。而且我觉得这些都说得很深刻。具体到细节和故事逻辑上,却经不起推敲。我欣赏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但怀疑故事的真实性。
首先我觉得妈妈并不只是旁观者。事实上这个妈妈是伤害自己儿子最重的人。直接点说,车祸?难道不是母亲在车里那段话直接导致了儿子的绝望吗?深层次点分析,为什么儿子的性格会这么的孤僻不合群?父亲不在,固然有影响。但是妈妈对儿子的态度,妈妈悲观而极端的性格,难道对儿子的性格形成没有影响?
然后说说那群共同伤害儿子的同学和旁观者。之前看过《告白》,比起这部片子,《告白》里的青少年心态才是真的冷血而可怕。而且同样是一个妈妈帮孩子报仇的故事。那里的故事逻辑和情节要更好,但是我觉得道理反而没有这个故事深刻。因为这里讲到了群体共同作用和旁观者问题。
”因为他不合群,所以可以欺负他。因为有伤害他更狠的人,所以我给他的这点伤害不算什么。因为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我也这样做。”群体有时候能减轻一个人犯罪的罪恶感。女刑警和妈妈回忆的那个故事是典型的旁观者的故事。他们并不直接犯罪,但是如果他们及时给予帮助也许能救一个人。
至于为什么觉得故事和细节经不起推敲。暂且不说那些胶囊是怎么进入同学肚子里这样的情节了。可能是因为CSI看多了,对这里警察的破案效率太无语。而那段女警和妈妈的追车戏和教堂戏更是不能接受,一个那么有职业责任感的女警会那么不专业的直接放走人,即使是最好的朋友,难道不能先抓起来再说吗?
我想这是一个先确定好要说什么主旨和道理,然后再根据这个主旨来创作的故事。所以情节是服从于主旨的。也因此这个故事显得要说的太多,导致逻辑和真实感未免有些欠缺。
附:其实我单纯是因为喜欢Eric才开始看这部戏的。呵呵,喜欢他很久了。
如果作为推理剧,悬疑剧来看。还是弱了点。
申恩庆!
我承认,我是去看某人的一张皮.
T.T
以前应该是看过,忘了。
荀子 曰:人之初,性本恶! 【很普通的电影后面却有某种事情或问题的本质】
三星半,抖包袱还是不错
没有悬念的悬疑片
告白也是抄这个的吧
申恩庆
不错
一群孩子居然能够引发这样的案件,悲哀啊。
一般般 不过背后反应的东西还是很深刻的···
孩子是恐怖的恶魔……话说申恩庆明显不会抽烟,为毛逼她抽啊啊啊
推理部分几乎等于没有,镇模同学是有多凄惨
虽然各个国家都存在青少年暴力的问题,但发生在韩国,在我看来,非常合理且具有说服力。在这样一个充斥暴力,人人的脾气都飞扬跋扈的国家,孩子所受到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以前也经常在电影中看到韩国学生的粗鲁言行,当时只觉得他们很直接,这种镜头都给拍进来了。看罢本片,只怕那只是一种写实吧
当时杭州的时候网吧看的 泪水!愤怒!校园暴力!孩子心理教育!看的人心疼!
为了Eric去看我一向不喜欢的暴力片和我脑中的Ric不太一样但仔细想想其实又都在情理之中 其实大大很多时候还是很可爱的
因为Eric 来看的电影,还不错
拍得一般。校园霸欺对于十几岁的小孩子来说太可怕了。中国是好一点,还是没有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