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可在我的B站和Youtube频道「小玄儿的深夜聊碟」观看视频版,欢迎点击)
今天我们来聊聊乔丹·皮尔的新片《Nope》,
怕剧透的小伙伴可以先点击收藏。
我前面说乔丹·皮尔的「新片」并没有强调是恐怖片。
看过的小伙伴肯定有体会,这片子其实不怎么恐怖。
如果你是B级片或者超级恐怖片迷,那么看完可能要失望了。
有点像乔丹·皮尔的第二部作品《我们》Us 一样,
看起来是暴力、血腥、恐怖,但是看着看着就不怎么恐怖了。
新片《Nope》在以往的影片类型「悬疑、惊悚、恐怖」之外,又多加了一个科幻。
这次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聊聊,为什么这部影片会给我带来精神高潮,以及非常感动的观后感。
Part 1 :一部不单纯的恐怖片
首先是这部电影的出发点,乔丹·皮尔在采访中说,
他非常理解很多观众不想到电影院看恐怖片、看暗黑故事的心情。
所以这部《Nope》是给到所有观众的一封邀请函,
这里的恐怖,没有阴森恐怖的鬼怪和幽灵。
这里的科幻,没有烧脑的熵减时间倒流、宇宙黑洞理论。
故事的悬疑和惊悚元素都是乔丹·皮尔用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引起观众的好奇心,让我们一直看下去的手段。
他真正要做的是让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他讲述的这个故事。
关于故事的灵感来源,乔丹·皮尔给出的关键词是「奇观」spectacle
——即好莱坞多年来在无数大片中创造的「奇观」。
包括但不限于斯皮尔伯格经典的《大白鲨》《第三类接触》《侏罗纪公园》,
以及当代诺兰用IMAX胶片摄影机拍摄的《信条》《星际穿越》《敦刻尔克》等等。
乔丹·皮尔认为这些电影逐渐让观众们产生了一种对「奇观上瘾」的心态。
期待在所有好莱坞大片的最后,观看主角们奋不顾身地展开一场奇观大战!
而乔丹·皮尔在《Nope》中创造「奇观」的同时,
也让 OJ 和 Emerald 意识到,
不被「奇观」吸引、不看向「奇观」才是逃脱和战斗的关键。
作为观众的我们,在影片里看到这个「外星生物」各种夸张变形。
但是 OJ 和 Emerald 并没有近距离看清这个外来生物,想想还挺有意思的。
这个剧情的关键铺垫,来自影片一开始的 Gordy’s Home! 电视剧集。
在乔丹·皮尔看来,亚裔的小男孩 Ricky “Jupe” Park 和黑猩猩 Gordy
就是这个白人家庭里的「奇观」,以供美国观众娱乐消费和观赏。
这里甚至可以追溯到黑人被从非洲买卖到美国南方,
供人们娱乐观赏,同时也作为奴隶备受折磨和剥削。
而从古至今,这里从来都少不了资本的推动。
如今,一个接一个「全黑人」演员和创作班底的好莱坞大片,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在这背后赚得盆满钵满的到底是谁呢?还有那些电影周边的产业就更不必说了。
乔丹·皮尔在采访中说,这部电影不是关于种族的,但是这部大制作、全有色裔主演,黑人导演的影片在五年前是不可能被拍摄出来的。对于他来说,更重要的是表达:“我们如何被认可,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是什么?(be recognized for who we are and what we are?)。”
Gordy’s Home! 中 Gordy 的反击,就像是一场「寓言」。
人类一方面追求「奇观」,一方面又不能完全控制「奇观」——那么 Bad Miracle 就会发生。
让小时候的 Ricky “Jupe” Park 能够幸存下来,是因为他躲在桌子下面,眼睛一直盯着一支「站着的鞋」,没有看向失控的 Gordy 从而活了下来。从最后的「碰拳」也传递了 Gordy 其实是把 Jupe 看作同类的。
不过,长大后的 Jupe 却一直用人造「奇观」的方式来表演和赚钱,最后终于和渴望观看「奇观」的观众们一起,被「奇观」吸走了。
而 OJ 和 Emerald 最后一起对抗 UFO 的「武器」,正是一个小朋友样子的 Jupe 的充气人偶,终于让外星生物被反噬。
就像乔丹·皮尔在采访中说,这部电影的创作就是针对好莱坞大片和行业现象的评论。
Part 2: 用电影评论电影
一直是自编自导的乔丹·皮尔,对于如何设置故事的二元对立,以及化解矛盾的方式,
总是有着令人出其不意的点子,并且想法也非常原创。
我们来回忆一下Us,《我们》作为他成名后的第二部作品。
影片的两位女主角最后的厮杀——所谓的高潮桥段,
在乔丹·皮尔的剧情设置里,他让两个女主角用「跳舞」的方式决斗!
前面的所有剧情铺垫,都是为了让这场高潮戏看起来更合理。
在看完了《Nope》之后,我彻底想通了。
从电影创作者的角度来说,
乔丹·皮尔就不是想拍摄传统好莱坞大片里的高潮打斗场面。
所以在电影的剧情上,他总是去刻意地设置一个逻辑,让矛盾以某种特殊的形式被化解。
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Nope》里的角色们对战外星人,是一场「拍摄」大战!
乔丹·皮尔从一开始,就没有要拍那种我们看过N多部,
但是连剧情都太不记得的「人类大战外星人」的电影。
乔丹·皮尔在《Nope》中设定了另一种「赢」的机制——拍下来,就是胜利!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角色们在影片的高潮桥段,都是拼了命的在拍摄!
摄影机、照相机都变成了武器,而影像记录成为了决胜杀招和战利品。
乔丹·皮尔作为自编自导的电影作者,
他是拒绝跟着商业大片的逻辑走的。
他所有的作品,都在尝试创造一个世界,
并且赋予这个世界以独特的底层逻辑。
他的 high 不是飞机大炮大战外星人,而是拍电影本身的意义!
影片里姐弟两人对「自制手动胶片摄影机」的兴奋,
以及最后摄影师为了拍到不可能的画面而走向疯狂;
还有战斗期间更换胶卷的紧张感,都让人汗毛直立。
OJ 和 Emerald 对拍摄外星生物的目的也有着内心转变,
从拍摄下来大赚一笔,到单纯地保护家人,记录和见证——影片的主题一度回归了影像的本质。
Part 3:用影像重新书写影史的野心
《Nope》对电影史和当下电影行业的叩问绝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贯穿始末。
从 Emerald 在好莱坞片场提到的 第一个被影像记录下来的黑人骑手。
(1878 年 Eadweard Muybridge 创作的 The Horse in Motion。)
到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 Emerald 在烟雾飘散后,
逐渐看清了骑在马上的 OJ 站在 Out Yonder 的画框里。
过去和现在的影像在这里重叠,
时光像是倒流了一般,影像的历史被重新书写。
影片大量的配乐改编自莫里康内的西部片配乐,
OJ 骑在在马上与外星人的「对决」,
每一场戏都是在创造新的可能性,抵达一个新的地方,
用影像本身去呼应西部片的历史,从而书写新的篇章。
在这里乔丹·皮尔和斯派克·李是一样的,
他们都是用电影本身,对抗电影史中存在的偏见和问题。
就像是《黑色党徒》里斯派克·李引用《乱世佳人》《一个国家的诞生》一样。
乔丹·皮尔在这里用 OJ 的形象和动作,
来评论「白人」时代的西部片和电影史,
并且给出自己独创的、全新的英雄形象。
影片里的外星人,可以想象是乔丹·皮尔将历史的缺失和社会的问题荒诞化的结果。
如果要过度解读的话,我觉得这个极其抽象、变化无常,
总是躲在云背后的「外星人」
何尝不是我们当下时时刻刻需要面对的、无形的、意识形态化的敌人。
当代资本主义的问题、集权主义、民族主义的崛起,种族的偏见与歧视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我们如果视而不见,它可能就是天空中的一片云,
它们非常擅长伪装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司空见惯,不再去理会了。
而乔丹·皮尔没有忽视这些问题,
他选择揭露问题,而他揭露问题的方式就是拍电影。
UFO 就像是暗藏在我们身边的危机,
每个人都需要以自己的方式去战斗,不一定是暴力的,
一起见证这个时代的手段也可以是摄影,文学,音乐等等艺术创作。
电影从来不仅仅是电影,也会影响历史。
影像从来都是政治性的,煽动性的,时代性的。
就像斯派克·李曾经说道:“美国的奴隶制绝对不是赛尔乔·莱昂内的通心粉西部电影,那是一场大屠杀!我的祖先被人从非洲掠夺到了这里,我应该向他们表示尊敬。”。
当有人表示《被解救的姜戈》只是电影,不要这么严肃时,斯派克·李则反驳说:“错!《一个国家的诞生》上映时曾经导致人们绞死黑人,影像的力量是强大的!”
乔丹·皮尔这部「科幻西部片」看起来是「电影人大战外星人」的无厘头电影。
其实有着用影像本身去质疑电影行业的问题、去唤醒人们反思的野心。
影片从 OJ 与外星人的拉锯战开始,每一个镜头对 OJ 的动作和他骑马飞驰的大全景展示,都是更进一步地尝试用影像重新书写白人创造的影像历史。
影片最后的力量感在于,它传递了每个人都可以用手中的摄影机、照相机去记录、去奋斗,
就像是这么多年来,无数的有色裔的艺术家们,为了被看到,为了被正确地看到,一直在倾尽全力地「战斗」。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 OJ 和更多当下的有色裔和少数族裔们,
不再像第一个被影像记录下来的黑人那样被遗忘,而是被「真正」地看见!
这部 1878 年由埃德沃德·迈布里奇 Eadweard Muybridge 创作的影片名为《奔马》 The Horse in Motion ,以证明了动物在奔跑时会四肢离地而闻名,而这个历史上第一部「电影」中的黑人骑手则被完全忽视。
这部影片后来改名为《骑手与奔马》 Rider and Horse / Rider and the Gollaping Horse,但是这个黑人骑手的名字却永远地丢失了。
所以,当我看到影片的最后一幕,OJ 重新骑在马上出现时,
我恨不得站起来鼓掌,内心高潮迭起。
乔丹·皮尔懂得用影像的力量去战斗,
而他的每一次创作都是饶有深意的表达!
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
欢迎留言你的观后感
2022年8月11日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每周分享新片测评与CC电影蓝光套装
严肃影评|《驾驶我的车》看过这部电影后,你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视听的愉悦与观看的自由
电影细读|是枝裕和《掮客/婴儿转运站》“大写的母亲,小写的身体” 从电影的文本展开谈谈...
你的关注和评论,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我是小玄儿
我们下期再见
不属于任何类型片,出乎意料,脑回路清奇,这是片子直到高潮之前的清晰感受。
绝大多数人从未怀疑过“UFO是外星人载具”这一猜想,首先片子的设定就已经是一层“出乎意料”,生物这个设定一旦套上来,科幻似乎又突然变成了西部狩猎片,所以我讲并不能草率地定义此片,不能草率地选边站。
剥开洋葱皮,一个橘子好像这很自然似的躺在里面,转折的部位顺滑无比以至于观者只感觉到了似乎是谬误的东西,却说不清哪里不一样,这是导演的鬼才之处。伟大艺术家之所以能做艺术家,就是因为他从内而外地不同于芸芸众生,甚至更加超前,或者说代表着另一个维度。我可以说近些年的影片里,《nope》带给我最大的“新”震撼,它通过让人始料未及的讲故事方式让我们接受这样一个始料未及的故事,它由内而外地与众不同,就像一件艺术品,瑕疵一定有,但是它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也要十分感谢美术组,十分佩服你们,老同行。作为一个巨物迷恋者,你们打造出了荧幕里最让我直呼过瘾的压迫感,对于“飞碟”的设计与打造前所未有。
这是由内而外的艺术品,而不是讨喜的大众商业片。
唯一的遗憾就是没在iMax看
(蹭《Nope》热度,安利一下SNL)
片子里有场戏,说的是史蒂文·延的角色介绍,当年猩猩杀人那档子事很红,红到SNL都把它拍成sketch(素描喜剧,国内通俗理解为小品)了。
现实中其实并没有这个sketch,乔丹·皮尔玩梗罢了。
《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缩写SNL,又称周末夜现场)是美国一档于周六深夜时段直播的喜剧小品类综艺节目,由洛恩·迈克尔斯创立,为迪克·埃伯索尔所继承发展。 节目以纽约市为拍摄地,于1975年10月11日起在全国广播公司(NBC)首播,截至2016年5月21日第41季完结日已播出808集,是美国电视史上最长寿的节目之一。
节目由一系列讽刺恶搞当下政治和文化的喜剧小品组成,每周都有不同的客座主持人与音乐来宾加入,与该节目的固定卡司一同演出。节目在大西洋标准时区、北美东部时区、北美中部时区均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播出。
然而,他在台词中提到的cast(常驻演员,类似于“快乐家族”)和host(主持嘉宾)都是真实存在的。
达瑞尔·哈蒙德、 安娜·盖斯泰尔、切里·奥特莱都是SNL 第二十三季cast;
斯考特·沃夫(《犯罪现场:纽约》)则作为host,主持了第23季第15集。
特别提到,猩猩由克里斯·卡坦饰演,也是玩梗。
克里斯·卡坦可能是上述cast中最有名气的一位,很多人认识他,是因为他在SNL表演过的一个sketch,被截作了经典表情包“摇头三人组”。
这个sketch熟肉请戳👇
后来,这个sketch还被开发改编为了一部喜剧电影《舞翻天》,同样由克里斯·卡坦主演。
片中,特地提及克里斯·卡坦,是因为他在SNL最具代表性的sketch系列,就是饰演人猿角色“Mr. Peepers”,于是也就被拿来直接玩了个梗。
如果你不能理解这句话玩梗的点是什么,四舍五入翻译到中国语境下就是:
“当时我们那档子事可红了,《王牌对王牌》重现了我们当时的场景,华晨宇演爸爸,贾玲演妈妈,朱一龙演我,那个猴子是沈腾演的。”
观影建议:片方爸爸很有钱,聘用了诺兰的御用摄影师,大篇幅地使用了IMAX拍摄,大屏幕食用更震撼。这是一种奇观式的震撼,但其实楼主没被吓到,抖M们可以收敛一下期待。
读了读网友们对电影各式各样的解读,受启发的同时还不满足。
首先不敢苟同种族隐喻的一些推测,比如猩猩自比黑人这样略有侮辱性的隐喻。电影确实揉入了美国黑人的历史文化背景,但讨论的话题远比种族更广阔。我也并不觉得少了种族隐喻会使电影逊色,因为皮尔对黑人电影的第一贡献不在于隐喻,而是展现黑人电影创作者对更多类型片的把控力。虽然本片的惊艳程度不见得高于皮尔的处女作《逃出绝命镇》,但《不》还算一部视听流畅,剧本考究的电影。若说美中不足,则是神秘主义色彩盖过了某些剧情逻辑,让人看不真切全图,所以这里讲讲我的理解,仅供各位参考讨论。
【以下剧透】
【以下剧透】
【以下剧透】
【以下剧透】
【以下剧透】
【以下剧透】
I will cast an abominable filth on you, make you vile, and make you a spectacle. -Nahum
我必将可憎污秽抛之於汝,使汝邪魅,为众目所奇观。-旧约圣经
从电影艺术诞生的一刻开始,奇观便是大银幕的长久主题:从1895年的《火车进站》,放映厅内仿佛驶出真实的列车;到1933年的《金刚》,五十英尺高的巨大猩猩登上帝国大厦,震撼一代影迷;再到1982年,斯皮尔伯格的《ET》,飞过月亮的自行车,更成为影史经典镜头。这些奇观之所以为奇观,源于其不可思议,不可解释。但对奇观的追求,是在神秘和未知中冒险,有着被未知伤害的风险。
《不》的元命题,便是这样一个编织的陷阱:我们被奇观吸引,我们被奇观吞噬。
电影开场的情景喜剧《Gordy‘s home》中,黑猩猩Gordy通过与人互动收获了观众的收视与喜爱,如同马戏,成为被消费的影视奇观。但猩猩体内也潜伏着危险的兽性,被生日派对的气球爆炸声惊扰后,猩猩野蛮地袭击了片场的演员,给史蒂文延饰演的角色Ricky“Jupe”造成了难以磨灭的童年阴影。这场悲剧,其实并非完全虚构,而很大程度上映射了2009年震惊全美的黑猩猩演员Travis袭人案。在那次残酷的真实意外中,受害人Charla Nash死里逃生,但失去了几乎整个面部和除一只拇指外的所有手指。电影中的受害者小女孩长大后参加Ricky的演出,便带着与当年Charla在奥普拉脱口秀的采访中同样的面纱,以掩盖面目全非的脸。
猩猩处于躁狂状态时,与其直视是动物界具有普遍意义的挑衅行为,会引起野兽的攻击。片场的男演员曾试图驯服猩猩,与其直视对峙,导致被残忍攻击。这种规律在后来与飞碟的对峙中也同样适用。每次为了一饱奇观的眼福,人类总不可救药地触发奇观的反噬,不论是受惊的猩猩,还是凶猛的地外生物。
虽然经历事件全程,小演员Ricky奇迹般毫发无伤,躲在桌下的他避免了与发狂的猩猩对视。讽刺的是,这并非因为Ricky明白如何与猩猩互动,而仅仅是因为他的目光落在了另一个更加不可解释的奇观上:一只诡异地立起的鞋子。最终猩猩平复下来后才注意到Ricky,但未袭击他,而是在被警察击毙前,与其做了剧中经典的击拳动作,永远地定格在了Ricky的创伤记忆中。因为击拳是猩猩演员受训练学会的动作,不是自然状态兽性大发时能做出的行为,暗示这时猩猩已经恢复了平静。
可惜的是,这段神秘的遇险经历,并没有使Ricky警惕,反而加深了他对奇观的迷恋,所以长大后的Ricky做起了游乐场的奇观秀(Jupiter‘s claim),并在办公室隔壁打造了纪念Gordy的展览室,通过Gordy推广自己。“Gordy is killing it on that stage.” 在Ricky的回述中,killing it一语双关,似乎猩猩的袭击不是悲剧,而是一种博取喝彩的表演。因为当年片场演员中只有他毫发无伤,甚至让他产生了自己能够理解与驾驭一切奇观的错觉,引诱着Ricky最终坠入了更大更危险的陷阱。
这个更大更危险的陷阱,便是贯穿电影的飞碟。
当你仰望偌大的天空中缠绵的云朵,有没有曾注意过,有一朵永远定格,那是它在庇护一个秘密。偶尔会有人瞥见这个秘密的一瞬,人们对它着了迷,猜测数不胜数,但总是绕不开天外来客的飞船。
但它不是飞船,它是动物,是食物链的顶级捕食者,是大自然最不可思议的奇观。
它潜伏云朵之上,所到之处电磁不能运作,御风而来,风卷残云而去。它从不轻易展示它的全貌,但也不会向任何人低头,会吞噬一切试图驾驭它直视它的无知者。
Ricky便是这样的无知者,他从男主OJ的农场买马以投食给飞碟,向观众展示绝对的奇观,他夹克上的图案暴露了这样的预谋。可是,马儿本能地拒绝走向飞碟,飞碟亦如电影开篇的旧约摘录,以最为奇观的方式吞食了游乐场所有人。奇观的看客们,被消化为血水,消化为接下来影院内最毛骨悚然的影像奇观的一部分。飞碟将这血水,连带不能消化的金属钥匙硬币,瓢泼到OJ家的房子上,犹如野兽的咆哮,咆哮着它的支配不容挑战。
Some animal just don’t want to be tamed/有的动物就是不愿被驯化,训马师父亲曾经告诉OJ。虽然电影开场他就被飞碟吐出的硬币击穿眼睛进入大脑身亡,但他敬畏生灵的态度传承给男主,帮助OJ避免了与飞碟的直接对抗而被吞噬。在剧组时,OJ就劝不要给马儿照镜子,因为他明白直视镜中自己的眼睛会使马儿受惊,也是后来不要直视飞碟的伏笔。
而OJ一家驯马师的设定,是皮尔对黑人前辈的平反。虽然历史上第一部公映的电影是1895年的《火车进站》,但早在1877年英国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就发表过一组黑人骑马的连续影像(The horse in motion),才是最早技术意义上的电影。由于历史原因,片中的黑人骑手并未留下姓名,皮尔将男女主一家设定为这位无名骑手的后裔,即有故事恰当性又极具历史反思感。
父亲去世后,OJ被迫继承马场越来越难做的生意。原本为好莱坞提供马匹,但在万物皆可CGI的趋势下,家族业务收到越来越多的挤压。OJ不得不将马卖给Ricky维生。
在父亲去世和被剧组开除的双重打击下,OJ丧眉搭眼,消极度日,目睹飞碟后也极为克制,和周围人的狂热与跃跃欲试形成鲜明对比。妹妹Emerald想被奥普拉采访大红大紫,电器店店员Angel想要满足他阴谋论的好奇心,摄影师Holst则要完成影像艺术的至高追求,Ricky更受奇观情结推动,铤而走险试图驯化飞碟。每个人都向着奇观索取,只有男主心如止水,无欲无求。
电影标题的“不(Nope)”,与其说像粉丝猜测的那样,是Not of Planet Earth的缩写,其实是OJ对奇观的拒绝态度,略带黑人口语的戏谑感。而OJ能够抵御奇观的诱惑,一是他了解动物习性不敢对抗与直视,二源于他日常消极的状态。即便OJ跟随周围人追寻过飞碟,有这种对奇观的拒绝,拒绝消费奇观,拒绝被吞噬,反而最终成为他与飞碟接触还能全身而退的关键。
倘若只是单纯劝退观众消费奇观,那电影观感可能会更道貌与老套三分。但最终触动我的是,在亲手否定对奇观的追求后,皮尔居然用胶片的情怀和浪漫再次向飞碟发起了挑战,推动故事进入高潮,也升华了角色自我实现。
当主角团队几人坐在一起讨论如何拍摄飞碟的计划时,Angel问道,除了钱和名气,我们还有其他追求的东西吧?
对于已被视作传奇摄影师的Holst而言,想必他不缺金钱或名气。妹妹Emerald第一次联系他时,他形容Emerald的追求遥不可及,像在做一个无法醒来的梦,但Holst自己不也沉溺在梦中不醒吗?他偏执地一遍遍回放那些摄影卡段,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突破传奇的名号?对于日渐衰老,需要吃药工作的Holst来说,这也许是不可能的了。不可能的影像(Impossible shot),Holst自己如此形容。
然而,在得知Jupiter‘s claim的人群消失(被飞碟吞噬)后,Holst意识到Emerald所说的飞碟是真实的。飞碟神秘稀有不可驯服,在影像的奇观史中,世人从未成功记录过它真实的全貌,这不正是他所苦苦追求的不可能的影像吗?
于是这次他主动来找兄妹,提出使用手摇式摄像机,以免收到飞碟的电磁干扰。在Angel的一并帮助下,他们聪明地利用鼓风机吹起的气球人,捕捉飞碟在云层的位置,并做了精巧的如何接触它的对策。OJ骑马作为诱饵吸引飞碟,因为飞碟早先吞食假马被骗过,OJ携带了假马上的彩色挂旗,被吞噬前放出,虚晃飞碟而逃生。
即便中途受到过好莱坞媒体TMZ的狗仔干扰,他们的计划还算顺利,Holst也从远方拍摄到了飞碟。然而他并没有止步满足,最终他还是没能抵御奇观的诱惑而踏入陷阱。“We don‘t deserve the impossible shot(我们还不配得到不可能的影像)”,Holst在抛给Angel这句话后,便跑到高处,为了拍到飞碟更近距离的镜头,被飞碟吸入,他做出了他认为终于配得上影像的自我牺牲。
被Holst挑战后,飞碟向偷食影像禁果的主角团展开了吃人的报复,翻转出使徒一般的惊悚而流畅的形体。Angel通过裹上带刺的钢丝逃过一劫,而兄妹两人相互掩护相互配合与飞碟回旋。电影最后这一幕火力全开,奔跑的大全景IMAX镜头,紧张到飞起的配乐,胶片成为武器,追逐与拍摄也是一种战斗。这场战斗无关输赢,甚至无关拯救,仅仅为了重新捍卫影像奇观的情怀,皮尔为影迷和电影创作者倾注的是最后的热血。电影前半程铺陈的否定命题,不要掉入奇观的陷阱,不要试图驯服奇观,到电影终点有且只有一种例外,那就是回归影像创作的初心。
也许好莱坞的生意日渐淡薄,但胶片上的OJ跃马飞驰,还是电影起点的黑人骑马图,还是初心。
不过对于妹妹Emerald来说,曾因性别被排挤出家族事业,影像创作的初心带有更多历史的苦涩。她的第一匹马儿叫Jean Jacket,却被父亲转交给哥哥OJ。可是,Emerald才是家中天生的表演者,梦想在好莱坞成名的她有一万个理由不甘心。
所以最后一刻完成对飞碟拍摄的,只能是Emerald。
这不仅因为Emerald是拍摄行动的推动者,更因为她要夺回影像的创作权,是一次历史的补偿。OJ提议给飞碟起名Jean Jacket,与当初Emerald没能训练的马儿同名,现在也应该返回给Emerald驯服。当年失去了父亲的关注后,年幼的Emerald在窗口看哥哥骑着Jean jacket,哥哥OJ指指自己的眼睛又指指Emerald,安慰妹妹。当现在的Emerald跨上摩托时,OJ同样指指眼睛指指妹妹,镜头用充满轮回仪式感的方式,将故事的主角还给了Emerald。
一个女性黑人英雄,摩托上飒爽飞奔,这也许是皮尔之前都不可能的影像。但影像中的元素,充满了对科幻电影史的致敬。皮尔在采访中毫不避讳地表示,他在致敬1988年的二次元科幻经典《阿基拉》,Emerald用摩托车测滑,是科幻迷们刻入骨髓的经典镜头。另外,飞碟吞入Ricky的气球爆炸,也与《大白鲨》中吞食氧气罐爆炸的结局异曲同工。
最终Emerald用井口摄像机,拍下了飞碟捕食气球那不可思议的一瞬,像一只华丽的蝴蝶扑火。用热血追逐最不可能的镜头,用胶片定格最难忘的奇观。对于影迷最浪漫的结尾,我想也就是这样了吧。
Jordan Peele成为世界知名的黑人影人,本身就是反种族主义的ICON。在处女长片《逃出绝命镇》里已经将反种族主义隐喻拉满。本片具有一定反种族主义主旨,但肯定不是重点,不要过度解读。 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是致敬好莱坞传统经典,同时又解构好莱坞的电影。 是编导Jordan Peele竞争挑战同行,创造新的影像概念,并表达特立独行创作态度的电影,所以他说:nope。 影片借鉴了昆汀《好莱坞往事》以怀旧方式叙事并解决一切的核心结构。同时也大受《世界大战》2005《降临》2016等标杆科幻影片的启发。借鉴启发是电影及电影人传承接棒的基本方式。 电影的章回叙事模式不是昆汀首创,却是昆汀对电影怀旧解构的重要形式,是昆汀把字幕章回形式做到顶峰,成为电影的全球流行样式跟进影人众多。本片也采用了章回叙事。
nope是no的口语形式,极少书面使用。nope能表达no背后复杂多样的情绪。作为本片片名,总有些自由讽刺意味。 OJ的妹妹被塑造为有些饶舌歌手的味道和喜剧范,她说nope次数最多最俏皮,释放恐惧不满拒绝不屑自主自信情绪最丰富。 影片最后:如同曾曾祖父灵魂附体,OJ横刀立马,和妹妹一起对一切要挟说:nope。守护了家族传统和最后的世外桃源。也代表编导守护了电影传统。
如同黑人音乐孕育了世界流行音乐,haywood hollywood horses在片中被誉为世界电影的先驱,具有夸张讽刺意味。好莱坞电影的底层执行资源,如替身演员驯马师等被盘剥生存唯艰濒临破产。这些传统资源又进一步被CG技术全面蚕食。
影片最后:充气舞蹈人承担不明飞行物预警。笑脸反讽,平添黑喜剧效果。
本片要抖的包袱很多,耗时十来分钟,那些代表传统的廉价的英雄才悉数登场到齐,如同漫威宇宙的超英一样。这就是对好莱坞一场全面解构的开始。
本片用IMAX设备拍摄。因为对好莱坞经典的致敬和解构,本片堪称电影摄影教材。电影就是捕捉时间的艺术,编导在此致敬了电影摄影师,也极大的丰富了本片影像。
本片设定的时间耐人寻味,从OJ的翻盖手机来看,时间背景处于智能手机普及之前,再结合其妹反复提及的The Oprah Show (奥普拉脱口秀是美国电视史上收视率最高,播放长达25年的女性黑人艺人Oprah Winfrey主持的综艺节目,于2011年停播。)推测,本片背景时间为2009-2010吧,给本片的怀旧解决方案添上隆重的注脚。 彼时流媒体平台巨头尚处于发展初期,本片这个关键的时间回溯意味深长。OJ妹妹最后就是驾驶那位拍客的铁马消灭飞行物,捍卫了家族传统。
超酷摄影师 Michael Wincott戏份少,但对本片丰富影像概念氛围铺陈有意义。他本人深爱纪录片,常入险境拍摄地球生物的猎杀行为。 估计可能是本片摄影指导Hoyte Van Hoytema个人摄影爱好的写照。Hoytema因担任诺兰《星际穿越》《敦刻尔克》摄影指导而名声大噪。 为了拍电影可以牺牲生命,一部电影真的比生命更重要? 接下来还得挑战另一个同行,1967年生加拿大人Denis Villeneuve。
在本片Ghost章回里,OJ的父亲灵魂现身,对OJ说:幽灵就在外面,在无垠的土地上游荡。有些动物是不能被驯化的。这句话隐藏了影片深刻的主旨。马可以被驯化训练,但是猩猩基因更接近人,却不能被人驯化。呼应解释了猩猩的杀戮行为。 史匹堡《世界大战》外星生物系列设计对本片飞行物等设计有启发。
其实亚裔一家人的秀在本片中并不是被批判的对象,反而具有一些喜剧风格。如OJ父亲灵魂所说,有些动物是不能被驯化的。 以下为《世界大战》《nope》交叉剪辑,完全可互相替换。致敬经典。
外星飞行物的设计制作是对好莱坞CG化的解构和美学批判。飞行物轻盈如丝绸,又似来自深海透明生物,几乎是一种虚空的意象。是反击以漫威为代表的电影过度CG化的新意象,对所谓黑科技对电影传统的冲击说nope。新的概念能够开创未来吗?
那一刹,阿汤哥也说:NO。
46岁的昆汀在《无耻混蛋》里,把恢弘的二战解构为一把结构极其简单的火焰喷射器。 到《好莱坞往事》, 昆汀又用象征自己电影传统的火焰喷射器以及斗牛犬Brandy ,击败了凶悍的曼森家族。《世界大战》,地球细菌和阿汤哥的手雷团灭了外星生物。 43岁的 Jordan Peele用一具廉价气模消灭不明飞行物,也解构了好莱坞外星生物科幻系列的标杆电影(在此不列举名单)。都是应用传统和生物本能的力量,是象征电影传统的力量。旧元素的重组就是创新。立于漫威宇宙对面,立于CG对面,甚至立于流媒体对面,类型进化新浪潮渐近。
联动最近火爆的大型日拍夜贺岁片《满江红》。
摄影指导Hoyte Van Hoytema和导演在洛杉矶甜水镇勘景的过程中,发现外景地没有足够的光源进行夜戏的拍摄。考虑到全景,无法为整片沙漠照明,就算要打光也很不方便,因此日拍夜就成了最优解。
这个问题Hoyte之前帮James Gray拍Ad Astra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不能打光啊,外景几个底子光一叠就出乱影,看着就假。于是荷兰老哥整了个新活,数字和胶片混用,联系器材公司CamTec的老板买了两套旧的3D支架,上面能装两个摄影机那种。用定制的ARRI Alexa去拍infrared红外线影像,并置的是一台常规35mm胶片摄影机,利用3D rig,两台机器拍一样的影像。每一帧画面都能完美地重合在一起。红外影像对具体波长的光线非常敏感,因此天空呈现一种黑白的质感。只要反差不是太大,影像就像是打了光的黑夜,35mm摄影机负责拍摄不必可少的颜色(如skin tone)以及质感。后期两种影像一合,over。
于是,Hoyte和器材公司和Panavision的佐佐木丹(翻译成沙沙贵太搞了)捣鼓了一阵,于是就得到了摄影系最爱的丰富的黑,暗部层次很丰富,xdm香不香?
中国电影人用着和好莱坞一样的设备,这不叫工业化。遇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叫工业化。为什么Nolan偏偏看上了荷兰人Hoyte,和之前合作的美国佬分道扬镳,总有道理。Hoyte还没正式进入好莱坞前的儿童吸血鬼题材的《生人勿进》以及《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的影像,都值得反复学习观摩。
Source: How Hoyte van Hoytema shot NOPE by Angus Davies
塑料布大战氢气球,最后被氢气球一个屁给蹦死了?
中文翻译成“不知所云”会不会更巧妙?
可以说将直接影响我以后抬头看云时的心情。
Say nope to spectacles or it devours you. 只是,故事和角色沦为表达隐喻的工具而毫无说服力,更不要说共情;氛围铺陈蛮不错的,但中段揭晓了how that thing works之后,就一点不恐怖了,最后的收尾也很「就酱???」。
说实话 真的一头雾水
Like a piece of shit……三连问:这个导演是不是永远跟种族过不去?男主真的有“演技”可言吗?这些隐喻除了唬人还有什么实际的价值?电影的名字都告诉你了:别看!NOPE!
乔丹·皮尔站在整个好莱坞的对立面,如果“黑人骑马”是对美国电影的溯源,这2s背后是白人对黑人和马的凝视,就像剧中人物对猩猩的驯服(来自真实事件),就像史蒂文·元试图对巨物的驯服。好莱坞的奇观充满了虚假、欺骗、驯服、剥削的原罪,它给世界带来污浊,仿佛片中那座被巨物吐出的(混杂假道具和金币的)血污所浸染的房子。整部电影原创性很高,但其意绝对不在致敬什么电影史,而更像借着角色之口发出劝谏,向奇观说Nope,不要注视它的眼睛。非常可惜,这也导致乔丹·皮尔本身的不自洽,反奇观,又不得不制造新奇观吸引观众,深知猩猩涉及歧视问题,又必须将其作为叙事关键。他忽视了一点,好莱坞这只巨物,不该仅是娱乐性的,更应是政治性的(克鲁苏恐惧之源)。
依然有太多为了结构,奇观和隐喻所作的拐点,因此情节的驱动总是缺乏灵动,我们能与一个人群的压抑共鸣但人物却是缺席的,元电影的指涉固然惊喜,驯马师一家人跳过整个电子时代,想拍的是夺取历史的书写权,然而结果却像是万年零观看量的短视频博主终于追到了热点。
个人感觉比“逃出绝命镇”好,乔丹·皮尔这个剧本是被动物世界开过光啊。与其说是恐怖片,倒不如说是高级的悬疑片,一个设定贯穿始终:高等文明不一定是智慧型,也可能是掠食性动物,人类面对巨大未知要学会说Nope(=认怂),不、要、抬、头...
是给胶片的情书 🖤船新的恐怖片打开方式 巨物恐惧看IMAX能吓死 好克苏鲁
🥰😍🥰😍 是一部关于溯源和源头本身的电影,从人类到猩猩,从绿幕到动态图像,从数字到胶片,就连拍电影的热情和冲动都回到了对影像(猎物)的捕捉,在科幻元素的厚度之下呈现了(电影史)史诗般的壮阔气魄,表面上却是简洁且极具吸附力的奇观景象(Spectacle,如同马戏团表演或情景喜剧),所以也是对好莱坞昔日魅力的重现,对电影奇观和观影快感之源的追寻,一切都如同《逃出绝命镇》般直接、饱满且自洽的娱乐巨作。
I will cast abominable filth upon you, make you vile, and make you a spectacle. 开头的圣经语录就是影片的主旨,一个关于奇观与凝视的故事。父亲被从天而降的硬币击中眼睛,马儿看到了镜像中的自己而发狂,在屏幕上不断播放着野生动物的眼睛,如果对视就会被庞然大物吸走。电影似乎警戒着我们这种凝视的可怖力量,但又不像《逃出绝命镇》或者《我们》那样需要你绞尽脑汁去理解其隐喻,故事本身就足以有趣味。那天外来物悬浮在屋顶上,透过黑黝黝的洞口往下喷涌血水,整个房子顿时被浸透在一片猩红之中,这一幕可以算是近期恐怖场景最佳了。
仅仅拍摄一片云彩,一阵风起,或者一匹马的细微情绪(丹尼尔·卡卢亚冷峻的眼睛难道不像一匹马的吗?),乔丹·皮尔通过抓住一个“shot”,将电影重新和它动物般的不稳定相连接,也回到巴赞思考木乃伊的纯真年代,让我们探讨该不该拍,该不该看的危险,今天的好莱坞电影从未如此抽象,壮阔又有简洁之美。
一场因为你瞅啥引发的血案
先得忍受一个小时的无聊,然后再忍受50分钟的一般无聊,然后发现看了一部氢气球成精吃人的故事。。。
非常好?我愿称之为好莱坞最极致的成效,极致幻觉,全程目瞪口呆。关于观看和凝视
乔丹·皮尔真的是会做气氛,前75%都在利用主角(观众)对未知领域的恐惧,渲染神秘氛围和铺陈悬念,好似在同时看《大白鲨》和《第三类接触》,直至真正见到云中物才“喂饱”观众,可惜它没有一个好结局来支撑,就像泄气的沙马兰电影一样。不过仍不失为一部高概念电影,西部+科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可以基因重组1+1>2,形成新的类型属性,和杂交育种一个道理(《铁血战士:猎物》也是)。还有它始终埋有对老电影及故人的感怀,如不具名的影史黑人驯马师、不插电的胶片摄影机、蝎子王卫衣是对父亲的念想等。
豆瓣你真的吹过头…
看着是挺酷,但也是真的烦这种恨不得全片每一秒都插满隐喻的腔调
哈哈哈乔丹·皮尔真的是野心无朋,不仅想挖掘黑人在影史上被忽视的贡献,更想用黑人颠覆掉整个以白人为中心的西部电影史,而且还要再套一层克苏鲁科幻改造西部片续写电影史。最后再度回到虚假的西部主题乐园,让黑人女性完成最终的使命,由下及上地见证“白色怪物”的自我毁灭和彻底消亡,重赋黑人直视巨大的、柔性的、张牙舞爪的“白色恐怖”的勇气和权力。一层层环环紧扣,信息量之大放五个电影里也问题不大——这当然是个优点,但多少也是个问题。不救白马救黑马,不救白人救黑人,乔丹·皮尔也是一肚子坏水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