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品这些老艺术家的老电影,像品普洱。山村风光很美,人很真实,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有真意,现在的电影油膻气太重,少了这一份古朴纯真。
结尾在我看来是很高明的,引发了无数种猜测。若要抛开主旋律,我来写个结局,那便是灰灰从此和秋绒相守在黄土陇头过小家小门的生活,(秋绒的宝宝太可爱了!)灰灰也有了自己的骨血,桂兰和合合挣了大钱,成为村里人艳羡的对象。若干年后,灰灰依旧一贫如洗,儿孙不合,自己累出了一身病。合合成了万元户,但是对桂兰也厌弃了,反倒是对自己和秋绒的亲生骨肉照顾倍加,桂兰用尽方法也没有怀上合合的孩子,最后只能孤孤单单的,可是所有人,都不后悔做出当初的决定。
影片注重刻画生活细节以渲染农村人的特点、展示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比如:村民们嚼舌根的形象;桂兰掉河里后灰灰下意识的保护;桂兰前后对老鼠的态度不同;最后灰灰磨面和秋绒买了磨面机的对比蒙太奇;秋绒和灰灰下山,让灰灰头里走。
影片也注意布景的细节:饭店里饭菜的价格都要一百多,和灰灰与禾禾认为贷款三百是个不小的数目,灰灰与桂兰因为八十而吵架形成对比。
人物形象塑造的也比较饱满,每一个人物都是朴实的,没有谁有坏心眼去伤害别人,造成悲剧的驱动力是三观的异同。
人物的情感关系也是循序渐进的;桂兰和禾禾有后山玩耍、借钱、找禾禾、做保人、县城玩耍等生活细节慢慢积累;秋绒和灰灰也有看孩子、帮干活等生活展现,但相对来说较为淡薄。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段情感关系中并没有展现直观的爱,更多是三观上的向往与好奇,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导致口角的积累最终分开,最后两家的重新组合更像是三观和情感上的慰藉。
挺有意思的剧本。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可以出山做生意、打工挣钱时,两对夫妻也发现了彼此在三观上的不合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上富足了,更讲求三观的契合。落后的山区里出了件前卫的事。
喜欢岳红扮演的女主个性,大方泼辣有主见,又敢爱敢恨。影片现在看虽有些粗糙,演员的演技也有待提升,但有部分桥段非常不错,前后两次的猜宝是我印象最深的。不仅前后呼应,也是两人情感升温的前奏。两人都猜“有”,好似无论前途多困难,但依旧相信只要肯干,未来终究是光明的。第一段最后岳红抢着喝酒和第二段禾禾抢着喝酒,都把情感升到最高点。和灰灰和弟妹的价值观又特别相似,在别人眼中他墨守陈规甚至有些好吃懒做,但桂兰却甘愿和他一同老老实实做农民。此片最后的换妻本质上是打破传统的媒妁之言。影片中有同期配音。禾禾和嫂子讨论冰箱的同时灰灰也在和同行者对话。这一点是很独特的,有点像《公民凯恩》的景深镜头,但是让观众都有点听不清他们具体说了什么,除非多次重复听。最后活泛的禾禾终究成功了,也影响了灰灰的思想,故事在此时恰好结束,非常完美。看到此片,也让我想到了三年前去黔东南的时候,景色和影片中几乎一模一样,只是现在有了电,这样朴实的农村电影现在想拍都很难拍出来了。毕竟这样的景象少了。
这是一部以生活化方式探讨大陆农村改革问题的代表性佳作,通过一个俗称“换老婆”的故事。表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对闭塞的陕北小山村的冲击。影片从细节上追求生活实感,使观众如身临其境。片中演员的表演与作品生活纪实化的风格相统一。人物刻化非常有力,在那个年代能够拍出这样的作品实属难得,但对于结尾的处理感觉有些不好,禾禾和灰灰之前的媳妇,他们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农村人过日子的状态,灰灰和禾禾原来的媳妇代表了改革开放的新面貌,但对于结尾灰灰赚大钱光荣的回村这样处理没错,但对于灰灰要撤上电而对于禾禾的羡慕也好,嫉妒也罢,而要卖粮食撤电,这个情节处理不太好。灰灰代表的是守旧的老一代人,她们也是拥有幸福的一代人。这样处理反而会更好,虽然前一种处理符合大部分人的人之常情,但从深层次来说,对于幸福,在每个家庭都有不一样的理解,即便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更多的只是一种冲击罢了!
不仅这几个镜头,都很有趣味。不仅仅是情欲表达,也是人物价值观的分歧与直观体现。
灰灰就是传统的旧时代男性代表。主要体现在,守旧传统重视乡里的口碑。在情欲上主要是一种动物性的,偏重于生育与繁衍本能。即使是和秋绒走到一起夫妻亲近,说出的话也是要生大胖小子。平心而论,这种感情虽然淳朴但是枯燥无味。
而禾禾的情欲是基于情感的。他在失意时会找到前妻哭诉。面对桂兰时更多也是发乎情止乎礼。在影片最后才情感爆发释放自己的真情实感。虽然并没有脱衣服,但观众是被这份感情所能够感染的。
野山虽然也是改革与保守两种路线的选择,但无论走那条路,导演都表现了其人性的一面,批判色彩很少。80年代的中国电影终于走出了阶级斗争。那时候的电影反传统色彩很强。
这个“换妻”告诉我们:三观一致的couple才能走得更轻松更长远。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kzNTYwNTI=.html
第四代就是农村控+女性主义控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wNjA4ODQw.html
可谓史上最追求志同道合精神共鸣的一次“换妻”。这一换,既顺应时代潮流挑战了陈规,又在相当程度上维护了传统。前者很好理解,后者作何解释?因为一般意义八零改开作品只会将政治正确的禾禾和桂兰设定为男女主人公,集中火力,强力讴歌。而俩人的另外一半,却会被叙事降格为次配地位,遭遇爱情与事业的双输。本片打破了该俗套。灰灰与秋绒同样是主角地位!性格上的相对本分守旧不思进取,并不影响俩人同禾禾桂兰一样情投意合喜结连理。
2018-12-05,图雅爱前夫,二嫫爱电视,桂兰爱禾禾,都是男人不行,女人爱得还不一样!
好看的国产片还是非常多滴。
很不错的一农村题材的 喜剧片
歌德《亲和力》
故事好,电影糙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感觉刚开头和灰灰平淡过日子的桂兰看起来就是普通农妇,越往后少女感越明显,最后简直美到在发光!果然还是要跟三观一致性情合称的人在一起才好。(桂兰在县城追着漂亮女生围观太真实了hhh)
剧情其实有“国策电影”的味道,借退伍兵百折不挠勇于创业追求财富的尝试,歌颂经济改革之东风。对西北方言和农村人物也属于调整化的呈现,并非老实的写实主义。但是故事处理的特别聪明,两个亲近家庭的重新组合,本质是把农业属性和商业属性的人正确分拨,细节丰富水到渠成,对于家庭暴力(?)、宗族社会、传宗接代之类问题,虽有演示但都用喜剧氛围轻巧化解,似乎经济发展即是解决这一切的良药——乐于传播岳红和杜源私奔谣言的村民们,片尾时看见他们买回来的磨面机也只剩艳羡了,辛明因老婆出轨谣言欲暴力相向,反被对方顶的无可奈何。岳红和杜源都有勇往直前的人格魅力(男方的传统桎梏反而更严重点),而另一对而也有农业文明娴静的特质和经济上不服输的韧劲,这个戏就很好看。颜学恕用了不少纵深构图呈现山区,80年代的社会即景也拍的鲜活
【补標】
http://tv.sohu.com/20100208/n270138644.shtml情感发展当然是很戏剧化的了;不过就影片风格而言,非常非常的写实,中国农村就是这样子的,想到小时候家里也还是点油灯来着......
关于开放和保守作者没有摆明立场倾向(尽管结尾还是有一点褒贬意味),而用较少的笔触点出了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改革春风并不是那么均衡地吹满地,片名起得极好,即使如此,还是尽量收起了批判的锋芒,态度之真挚,情感之丰润,这些确实令第五代难以望其项背。
我从姑娘到媳妇,整天死守着石磨,啥时候等那八寸厚的磨盘磨掉四寸,我也就老掉牙了。
不错,这才是我想要的自然主义电影,讲人性的电影,要是八十年代这一拨没断,现在得多好。
道不同,不相为谋
改编于贾平凹的中篇小说《鸡窝洼人家》。农村的改革和思想解放。西影厂的作品,从西安到北京到上海,曲线救国争取公映,拿下六项金鸡,审核还致颁奖延期,颇有点讽刺,其实,城市里的高阶思想还不太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