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珍珠
更新:HD国语版
导演:李泽源
主演:雷夏电,刘汉钧,姚觉僧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26
简介: 福民人寿保险公司会计王玉生下班回到家中,妻子秀珍说要去好友傅美仙家共度元霄节,可又没有首饰可佩,感到很失面子。为了不使妻子扫兴,玉生从一个珠宝商朋友周全那里借得一串珍珠项链。秀珍戴上珍珠项链,在宾客中出尽风头,引得美仙羡慕不已。次日清晨,玉生夫妇一觉醒来,发现项链不翼而飞,二人不禁大惊失色。恰在此时,周全前来..详细 >
长篇影评
1 ) 中产阶级的虚荣谁来买单?
《一串珍珠》观后杂想:中产阶级的虚荣谁来买单?
1925年的默片电影《一串珍珠》带给人的反思有很多,不是仅仅像导演在电影中所说的“劝世良言”——切勿虚荣,而更多的是对摩登城市里中产阶级生活深刻反思:西方的强势消费文化的刺激下,人们所过的不稳定生活,处处危机和风险,追求虚荣的奢侈生活成为共识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究竟谁来为虚荣买单?中产阶层虽然有着固定的工资和身份,并没有与之相配的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势,一旦祸患降临,便手足无措。
1、 中产阶级表面光鲜,高度西式的生活,出门有汽车,西装革履等,这些也似乎成了他们身份的象征;在西方强势消费文明的推动下,奢侈消费成了一种“面子”,“钱”变得异乎寻常的重要,经济财富才是衡量人们身份的标签,如高贵奢侈的衣服、鞋帽、首饰等等。正因为社会人员对物质财富的渴求,所以追求虚荣才得以风行。这也就不难理解秀珍和傅小姐都会迷恋那一串珍珠,而玉生和马如龙都默默地支持她们背后的因由。
2、 都市消费文化对中产阶级的渗透,商品市场流动加快,人们物质财富的观念也飞速发展。电影中的马如龙和傅小姐的婚姻,里面有很大的经济因素,马之所以会教唆小流氓去偷秀珍的珍珠项链,源于他把“爱情、婚姻”物质化、财富化,这种思想的确是一种都市消费文化的初步展现。很有意思的是,无论玉生还是马如海,在祸患面前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私吞公款,可见金融观念也已经在人们脑海中有了深刻印象。上海作为中国的一个摩登城市的典范,向大家展示了20世纪都市文化的精髓——财富。而在影片的背后,借女人的虚荣惹祸揭示摩登的大都市是万恶之源,暗示出中国传统人民对其的观望、抵制态度。
3、 《一串珍珠》写出了两个摩登的婚姻家庭:恩爱平等的玉生夫妇,时髦高调的马傅夫妻;两个丈夫对各自的妻子都是千依百顺、疼爱有加,任何事故的责任都独自负担。尤其是“大好人”玉生为了妻子虚荣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锒铛入狱;马如海也没有好到哪去,被盗贼时时纠缠、要挟、恐吓几乎丧命。可见妻子们的虚荣最后终归是丈夫在买单,如此而来两个男性就被包装成了受害人,而妻子们则坐在了公平审判的被告席上。可事实是真的这样吗?也未尽然,首先关于虚荣,不尽是妻子一个人的想法,丈夫其实也也已经默认、同意,毕竟妻子的光鲜是丈夫最大的虚荣。其次电影中的两个妻子都没有工作,即使在玉生入狱之后,秀珍也只能找到缝缝补补的临时性工作,这是为什么,电影没有交代,反而觉得妻子靠丈夫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由此看来虽然这个故事是一个摩登时代的经济故事,可故事的内涵依旧是很传统的。尤其是写出了中国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人情有时候可以战胜法治,人情有时候又一文不值,如玉生夫妇落魄时,众亲戚朋友无人理会,玉生夫妇又因为傅小姐的人情和马先生的悔改,轻易地原谅了马先生,而马氏夫妇重重回报了玉生夫妇,最终迎来了大团圆。
4、 关于电影的故事与结构。看电影时,可以看到《一串珍珠》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手法:几出、几回的阶段过渡,使电影丰满、张弛有度,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关于剧本借“一串珍珠”写的玉生一家由富裕的中产阶层到全家破产再到中等阶级的情节构造,在中国传统通俗小说里有很多类似的结构,也体现出一定的因果报应和世道循环的思想。如冯梦龙的的《喻世明言》的一篇《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非常的类似。这种“妇人犯错败家”的故事在中国通俗小说“三言二拍”时有呈现,有很强的文化特色。
2 ) 不错的故事
《一串珍珠》是长城画片公司1925年出品的一部“家庭问题”和“道德问题”剧,由侯曜编剧,李泽源导演。
阅毕此片,实在佩服长城画片公司的这群青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男主人公王玉生出狱后,寻求亲友帮助找工作无果之时,迷茫地站在原地时的心理活动。影片在此刻插入玉生富贵时的回忆段落,配以“有钱是亲戚”“无钱不相识”等字幕,表达创作者对功利心的讽刺和王玉生的同情。
全片虽已固定镜头居多,但少量加入了移动跟拍,甚至还有摇镜头以展示工厂全景,在当时这些视觉方式已经颇为华丽。
令人禁不住赞叹之处,还在于后半部分,导演为如龙设置的悬念,就不剧透啦。
一直想看雷夏电的《春闺梦里人》,这个名字就让人想掉泪。不知何时能找到此片呢?
——后备锡兵
3 ) 《一串珍珠》:一“串”虚荣“心”的祸“患”
《一串珍珠》:一“串”虚荣“心”的祸“患”
这部由长城画片公司在1925年出品的电影,是典型的20年代“长城派”电影——即侯曜的“问题剧”。
1923-1927年的中国电影探索时期,难能可贵的是,“长城”、“神州”、“民新”三家影片公司在主张上虽稍有差异,但都显示出了一定的社会关怀和艺术追求。“长城”公司的创办人认为“中国有无数大问题是待解决的,非采用问题剧制成影片,不足以移民易俗,针砭社会。”这也正是他们聘用侯曜的原因。
这部电影取材自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我上初中时,语文课本中好像还有这篇小说的节选),透过一串珍珠给一个家庭带来的生活波折,批评了女子的虚荣,并提倡道德忏悔的精神。
就教化意义而言,这部电影还算是成功的。影片中有一幕“神奇”的画面,落魄后的妻子在光下缝补时,眼花下桌上的针线嬗变成珍珠项链的样子,并不断的转换形态,最终拼成两个字“祸患”,寓意了这“串”珍珠加上贪慕虚荣的“心”,带来的祸“患”,可谓生动巧妙。
其他的,电影中洋化的穿着和出行方式、住所等都反映了当时上海的摩登生活方式;这部电影有10本,100分钟看下来,我个人觉得是有些过长了,加上是默片,剧情也不是悬疑类或是含有很紧张的情节冲突,到后半段不免感到乏意。
电影之外,据悉北京影像资料馆曾将这部影片进行现场配乐,遗憾的是,鄙人至今还没有机会进行这种体验,可能是离帝都太远的缘故吧;所以今年的目标就是考上研究生,去北京!
公司职员王玉生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 。 一次 ,妻子欲参加女友家的元宵晚会 , 玉生为其从朋友开的首饰店借来一串珍珠项链 。妻子的项链受到女友家来宾的瞩目 。女友的追求者马如龙为了讨好她 ,指派一个小偷跟踪妻子回家 , 于夜静之时 ,偷走了项链 。第二天玉生发现项链丢失 , 无法向朋友交待 , 万般无奈之下 , 动用公款 15000 元买了一串相似的项链还给了首饰店 。不幸挪用公款事发 , 玉生锒铛入狱 。其妻携子搬到乡下 ,靠洗衣度日 , 夫妻均后悔不迭 。若干年后 ,玉生出狱 , 决心从头做起 。一次偶然机会 ,玉生遇到如龙受小偷敲诈 ,遂协助如龙抓住了小偷 ,如龙也受伤住院 。羞愧之下 , 如龙向玉生一家坦白了指使小偷偷项链 ,自己反受其要挟 ,屡次敲诈的真相 。玉生一家原谅了他 , 两家和好 , 一起为了事业而工作。
这是侯曜在长城画片公司编剧的一部问题剧,改编自《项链》但仅仅是改编了一个故事框架,甚至还改变了故事内容,目的也很简单,捏个西方批判精神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错失了原著当中通过批判显示而通向对社会制度的否定,《一串珍珠》却没有否定社会的意味,甚至在维护传统伦理道德,强调果报主义,很少否定,更多是在警戒和规劝。因此,也就脱离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目的,转而指向以故事为本,人物失去了原著当中的独立性,服务于叙事,导致影片叙事者得以显现,调控着叙事进程,避免人物意志推动发展。
这也是中国影片当中首次出现倒叙段落,一方面是为了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外也是为了破解隐藏的文化密码。
虽然长城画片公司主体人员是留洋归来的华侨,接受了西方现代思潮和五四运动的洗礼,但是在影片中残存的传统妇道的维护等,说明五四的不彻底性,没有突破中国积压下来的传统伦理道德。
现场配乐,乐队是Chui Wan!我激动得就像看到李志在202B年南京奥运会上献歌一样。
莫泊桑
《项链》到了中国20年代就会讲成这样。教化性强得简直看不下去。但中间插入的诗词多雅致。那时教育层次低的人怎么看电影啊?又说当时国产片是下层人看的,这个悖论谁能解释下?
改编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国式的“移植”通俗剧。一时虚荣,举家破落。中产阶级的不稳定性。新时代的警世恒言
原来我们女子都是这样虚荣的人。霸气反转说教,三观碾压碎地。CHAOX怒澜默片配乐放映场,乐队分坐四角,确实给相对平庸的片子增色不少。一个意图目的性很强的电影,其实看点还是在那些字幕卡的美术上。
改编自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原作是因虚荣而自找倒霉、继而戳破项链为假的真相后,发现十年辛酸全变无意义,篇幅短小且辛辣讽刺。电影把项链改为真,丢失变成被盗,继而后半段大改,使得讽刺转为社会群体批判:妻子爱慕虚荣,丈夫监守自盗,闺蜜热衷攀比,熟人眼红偷窃,盗贼敲诈勒索,朋友富贵时酒肉相待、落难时躲避不及。电影扩充到100分钟,有些「注水」感,很多相仿桥段重复、加字幕多次评述以加强教化;还有很多镜头明显拖沓不够简练。相应地,有些对剧情无用的镜头画面里,拍摄到很多当时社会的真实场景,比如元宵晚会上出现的「宫廷盒子灯」现已罕见,从历史资料角度看反倒有了意义。
改编自莫泊桑《项链》,依旧是侯曜擅长的问题剧,故事非常简单,相比原著还是有不少改动。这时期的摄影仍旧以固定镜头为主,有少许移动镜头。
2006年5月8日 *PKU国关C108* 中国无声片 改编自莫泊桑《一串项链》 侯曜的故事有闪回有玄疑 有多机位拍摄 表演自然 长城出品
修复很好,吹万配乐昏昏欲睡,节奏慢,小资,剧本胡扯,大男子主义,价值观清奇。
意外地不错!虽说是[项链]的改编,但是本土化做得蛮漂亮,就是改了莫泊桑假项链的底,一下就丢了原作的狠辣,所以中式大团圆结尾才顺理成章。不过就算是劝人向善这结尾也太圣母了接受不能。纺织厂那段顺手致敬[工厂大门]哈哈哈。资料馆修复是个菲律宾发行的版本,英文字幕赞。
哈哈哈哈观看前后这电影的评分从6刷到了7,电影资料馆的观众们真强大。吹万功不可没啊。默片,1926年,结局反转得比项链更有意思。男权社会的产物,中产阶级的脆弱性…嗨总之冲着吹万去的,现场配音太爽,爱爱爱!
同莫泊桑原著比较,做了填充和改动,更符合民国时期的国情。电影版批判的是女子的虚荣心,并强调了中国传统叙事中的因果报应。只是在结局的处理上,批判精神不及原作有力度。片中有不少象征性内容,比如一串珍珠的定格变成“祸患”的“串”和“心”,还有张怀仁、卜世仁的姓名谐音等。
认真看默片的话真的有很多惊喜。1.镜头竟然会运动了;2.竟然有大量交叉剪辑,工作量很大啊;3.字幕卡美轮美奂,字体太漂亮了;4.最后,吹万牛逼,现场配乐的形式非常棒。。
景深纵深和镜头衔接很强
剧情曲折,相较原版小说则更有中国民族特色,比较有研究价值。同时对于观众来说,看一部10本的默片,真的是一件力气活~
吹万的现场配乐,非常规矩甚至有些低调,一边不去任由声场强大的后摇去抢戏。电影的和解处理很多余,但毕竟1926年做出100分钟的片长,很不赖了。
默片,但字幕精当简约,而且还偶尔排出两句诗歌,而且那时的字体好看极了。剧情师承莫泊桑,但后半段峰回路转,而且一转再转。编剧有男权倾向。
【北京电影节展映】资料馆修复版+现场配乐。电影改编自莫泊桑的《项链》。其实中规中矩,说教意味太浓。不过表演还是不错的。吹万的现场配乐比较一般,大段的反复,了无生气,有不少地方甚至没有进行配乐,无声尴尬。当年的配乐应该更好更厉害
默片
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