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原影评是写给《中国机长》的,不意竟被豆瓣折叠,原文参见下附链接。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庭槐(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535818 关注公众号:“庭槐看电影”, 为你从不一样的角度解读电影 既生瑜,何生亮! 关于机长,前面有真实事件改编的《萨利机长》立了一个标杆,同为真实事件改编的《中国机长》从筹备开拍就注定了要被放上PK台跟他比较。 拍了《廊桥遗梦》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注定是挡在中国导演面前的一座高山,如今他拍了《萨利机长》,放眼全球,应是再也没人敢拍第二部相同题材的片了,除非是他自己。 只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己,在相同题材上重复拍片突破过自己,他用《父辈的旗帜》交相辉映过自己所拍的同一题材《硫磺岛来信》,相同的素材,相同的事件,相同的导演,但是不同的角度,完全不重复自己,他做到了。 想拍《中国机长》的导演,开机就自个捏了一把汗,生怕自取其辱,据说开拍前还专门去看过《萨利机长》拍摄现场。 这不,不看还好,一看就洗不掉了浑身的模仿痕迹,糟心的是仿得来其形,却仿不得其神。 既然注定两片要同台竞技,那本文就索性将两片情节仔细放大了摆一处比比。 1。 开篇 萨利机长:一架飞机双引擎遭受鸟击同时失去动力,机长向塔台求救,然后撞向了大楼,萨利机长从噩梦中惊醒从床上坐了起来,片名《萨利机长》出现。 制作公司和片名间隙性地穿插在特情处理过程中,观众和萨利机长一样,一直沉浸在紧张刺激的幻象中。事实是萨利机长成功在哈得逊河面迫降了一架A320飞机,拯救了包括机组成员在内的所有155人。 仅耗时两分钟,以上片头就让我决定要把这部电影仔仔细细撸一遍。 中国机长:一些莫名其妙的拼格出现在屏幕上,总是显示不完的一长串名字一个接一个冒出来,出品人,领衔主演,联合主演,主演名单,终于看清楚背影图象是一架飞机的内舱了,出现了片头《中国机长》。镜头切换给张涵予,真的,我只是觉得他是张涵予,没觉得那是一个机长。他花了四分零九秒赤身露体的在花洒下淋浴,嗯,肌肉男!但我不是来看他卖肉的啊。 观众都在伸懒腰了,主角终于从花洒下走出来,换装,在熟睡的女儿身边说,等我回来给你过生日。 这时候我看了一下手机,大概十分钟了。 我的G点虽然比较浅,但仍然还未被触碰到。 但是我知道这个电影有G点的,而且很燃,因为我们都知道电影是从真实故事改编的。 川航那个著名的机长,在驾驶舱玻璃碎裂飞机仪板吹掀起来后,靠水平仪从32000英尺高度,零下40度气温条件下将飞机安全返航。 有这个故事打底,记录片也留得住观众坐两小时啊。 2。 故事递进 萨利机长:被全社会称为英雄的萨利机长却被美国运输安委会调查了,在政府眼里,萨利并不是英雄,他有可能是一个操作失误的机长。为此,他们成立了一个囊括飞机系统小组,结构小组,紧急机动小组,性能小组,航管单位和野生动物及幸存因素飞安专家和紧急应变小组成员的调查委员会调查这起坠机事件的操作和人为因素是否有不当之处。 但是萨利机长不接受他们将此事件称为坠机事件,指出这是水面迫降,不是坠机,副机长声称,正是因为萨利机长的原因,才避免了真正地坠机事故发生。 这让萨利机长和他的同僚相当困扰,九死一生地将155人从死神手里救回来,而且自己也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等待他们的,不是嘉奖,却是调查。 宝宝心里苦啊。 但是正如调查委员会所说,我们不是针对你,我们只是尽我们的职责调查清楚真相。 这让英雄机长倍受帝煎熬,既然结果是好的,他们还要调查个毛啊?而且所有的民间声音都是将自己当做英雄来称赞的。 这里就要介绍一下西方的政府了,政府做为民众授权的代理人,是理智成熟不受情绪干扰的,他们有职责公平公正公道的还原事故真相,而不能象大多数民众一样,因为事件的结果是好的,就情绪化把解决难题的人理所当然地当成了英雄。 勒庞在《乌合之众》就说过,群体的智商只有12岁,但政府必须成熟,要象成人一样思考和行为。否则咱们怎么敢把权力委托于你呢? 中国机长:机长和他的副驾驶机师以及乘务组人员相继在餐厅亮相,聚在一起吃个早餐相互熟络一下建立起一根感情线先,埋一个桃色的线头。 大人物相继出场,BABY是杜江的老婆,欧豪要泡张天爱。 中国的八卦行业,卓伟都不能算祖师,导演才算,不管什么电影,没个爱情线就拍不成了。 然后乘客登机,乘务组机组登机,各种飞前检查,拖泥带水地搞了二十分钟,终于把119人凑齐了在机上。 继十分钟后的第二次尿遁机会。 且莫急,尿遁时机多得狠。 絮絮叨叨半天,早就知道的事故在接近四十分钟时才来临。 这时要坐稳了,要开始展示机长的高超驾机技术了,马上进入高潮部分。 要是后面没展示到机长的牛逼,只能是在这就早泄了。 起码玻璃碎裂那一下是震撼的,唰唰两声就碎了,一点都不带吊人胃口的。 3。高潮部分 萨利机长:机长面临的调查结论可能是他错误判断导致了更大的损失,他将被迫立即退休,还会丢掉退休金。 面对调查委员会通过计算机拟真数据得出的模拟结果,萨利机长凭经验和直觉就发现了错漏的地方。 他仔细回忆了事故发生时的全部处理过程,再次坚定自己当时的应急处理措施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计算机模拟仿真,没有考虑人的因素,人在突发情况下,应急反应的迟滞时间没有算上去。 果然,加上35秒的迟滞反应时间后,计算机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萨利机长,通过与委员会的交锋展现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经验。 同时他的两段回忆,青年时跟着父亲驾驶农用飞机练飞行的经历和在军方驾驶战机操作故障机成功迫降的往事也佐证了他的丰富经历和技术能力。 中国机长:飞机在高空遇险,副机师半截身子被吸出了机舱,机长一手拉着他的皮带,一手操作飞机操纵杆,镜头一直打给他和同僚被狂风吹得立不住的摇摇晃晃以及克服大风的坚持。 而更多的镜头都给了机舱里的乘务组,个个梨花带泪我见犹怜的漂亮面孔,让人沉思中国民航怎么总喜欢找美女做空姐而美国却都是老太太。 机舱还出了意外,有乘客发疯,在机舱闹起事来。 印象中的中国人,一般在这种极端灾难下,都是一声不吭的。 导演真的是来黑中国乘客的,虽然中国乘客素质不好在全球也算是有了口碑,但遇上灾难事件时,咱中国人是最明哲保身的,哪会在万里高空飞机颠成浪里小舟时还敢闹事?! 太高估低素质的乘客了。 总之,体现机长高超技术的镜头不足,东扯西拉凑吃瓜的情节太多。 5。结尾 萨利机长:通过加入考虑人的因素增加了35秒应急时间后的电脑模拟结果证实萨利机长当时的处理是最佳选择,同时回放的机上录音又带着观众把萨利机长和副机师的应急处理过程重现了一遍,毫无疑问,萨利机长凭借他42年的驾驶经验和优秀技术,还有经验直觉,在当时采取了最为妥当的处置方式,从而拯救了155个人的生命。 调查委员会通过一丝不苟的调查,把应该属于萨利的荣誉正式赋予了他,真金不怕火烧,经过吹毛求疵的验证,现在的萨利机长才是当之无愧的真正英雄。 中国机长:在双机长和副机师的三双手通力合作下,飞机终于在超重超速情况下成功迫降了,看来人多力量大,一个人扳不动操作杆就两个人,两个人扳不动就三个人,然后,吱,刹住了,停下来了。 所有乘客下机后都不愿离去,要亲自向机长说声谢谢。 嗯,这个是真实的,川航那班乘客当时就是这样子要求的。 机组人员终于能够吃着火锅唱着歌了,毛阿敏的《我爱祖国的蓝天》。 电影结束时,开始象《萨利机长》一样回放真实的纪录片断。 思考: 东西方思维还真是不一样,对于西方人,发生了灾难性事故,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调查清楚事故原因,排除有没有人为的因素。 而东方人,再大的事故,只要没造成损失,都好说。川航这事故,调查报告还真就烂了尾,没了下文。 但民航局的嘉奖,在事故第二天就传了出来,肯定机组处置得当,我现在也相信机组处置得当,但真的一天就可以下结论了吗?你们怎么调查的,数据怎么来的?模拟了吗?有专家参与了吗? 不知大家有没听说一个关于品质总监的困境: 一家公司,最苦逼的人就是品质总监,你要防患于未然,引入先进的管理手段,把APQP, PPAP,MSA,FMEA, DMAIC, DOE啥的整得齐齐整整,整个公司的生产按部就班,一点品质事故都没有,老板认为你这个职位没啥贡献,可有可无,随时想踢你走人。 反倒是等事故一大堆,这时候你站出来把问题解决了,大家都觉得你牛逼,对你青眼相加。 象不象咱们的机关。 我上面不是说《中国机长》有许多地方仿了《萨利机长》么,不具体指出几处来,肯定有人说我没证据: 1。 萨利机长在酒店心绪纷乱蒸桑拿VS中国机长在花洒下无厘头淋浴四分钟,情节是否似曾相识? 2。坠机时萨利机长中给予目击者的镜头VS中国机长跑来那一堆莫名其妙的山顶上摆着相机的记者和专门跑去的那几个不知干什么的小屁孩(类似于飞行爱好组织成员?),这里有几个漏洞,国内新闻没那么快,飞机还在天上遇险时,地下就全部知道了,踩单车的车手都在拿手机刷进展,你想笑死我咩。34分钟的险情,我们差不多都是几个小时后才在手机新闻推送中看到消息。 3。乘务组在飞机着陆时的低头弯腰抱胸台词。说起乘务组来,中国机长的乘务长安抚乘客时竟然摘下氧气罩五分钟之久,而这当头因为舱内失压,所有人都是要说话时才摘下来又立马戴回去,那个晕倒在地上的乘务员也是躺在地上半天没氧气罩啥事都没? 4。片尾纪录片形式播放事件原型机组成员。 5。萨利机长乘客帮助抱小孩VS中国机长乘务员协助抱小孩。 都不知道这些细节去模仿人家干嘛,对情节又没啥卵用,还惹一身臊。 最后,片名叫《中国机长》实在是与电影不太相符,明明是中国机组,或川U8633号航班。 给机长的镜头,还没乘务长多,给乘务长的镜头,和乘务员差不多,给乘务员的镜头,和乘客差不多。 想拍英雄片,就请聚焦在英雄身上吧。 电影叫中国机长,着实就应该突出机长的精湛驾驶技术,和过硬心理素质,可惜这些,影片都缺乏交待。把一个真真实实的英雄,拍成了一个误打误撞拯救了一架客机的普通机长,而因为这样的偶发事件,就成为了英雄。 对事故不做反思,就把机长捧上了神坛,还到处巡回做报告,重金奖赏,其后果是更多机长琢磨我乍没遇上这样的偶发事件呢,一朝出名天下知啊,但却没有人会去想好机长是如何炼成的。 那架飞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驾驶舱玻璃碎裂呢? 维修不当,检查错漏,外来撞击,飞机设计不当,材质问题? 给个说法呗!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伊斯特伍德是我很喜欢的一位美国导演。 《硫磺岛来信》、《老爷车》都入选过我个人当年度的十佳影片名单。他作品所聚焦的人物对象,常有大写的人字,秉持尊重严肃的态度,血肉饱满,意气详赡。
人类是唯一知道自己生活在时间中的动物。看完《萨利机长》,我居然再次想到了这句短语。 他在飞机双引擎失去动力的情况下,驾驶全美航空 1549 号航班迫降在了纽约的哈德逊河上。他在 208 秒内的冷静举动,拯救了 155 人——也包括他自己。 他是萨利机长。他是英雄,他也是个普通人。 在审查听证会的机器模拟实验中,1549 号航班被认为是可以安全返回机场的,而不是进行“不可能完成任务”选项的水面迫降。萨利的做法,被质疑为更有可能造成机毁人亡。 大心脏,等于大风险。 萨利进行了一番慷慨陈词,大意是说:驾驶飞机的是人,人不是能进行瞬间判断的机器。计算机的模拟演示,没有人为的分析和决策过程。正如机器不可能产生,也无法感知读秒的紧张危机感。 想找人为错误,就必须把人类因素考虑进去。最后,审查委员会把 35 秒的反应时间放入机器模拟中,总共 208 秒。 在听驾驶舱通话记录的过程中,我们跟电影人物一样,在脑海中重演了那 208 秒的紧急迫降。它实在太短了,短到众人来不及做出戏剧反应,短到伊斯特伍德无法在里头添油加醋做文章——电影还只能前后放上两次。
但是呢,它又太漫长了。漫长到没有人会想去体验下那么糟糕的一天,还有随时要完蛋的,生命中的 208 秒。 然后就是有人评价说的,208 秒内,汤姆·汉克斯演绎的萨利机长紧紧扼住了他的喉咙。他抓住了时机,也把握了时机。 如果你搭过飞机,经历为较为强烈的颠簸失重,明白大难临头、生命无多的恐慌,那么,影片确实在传递着以秒计算的紧张。无能为力的人,总要呼唤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所以就连好运气都会站在了他们这一边。 《萨利机长》并不是一部英雄主义电影,也不是资料翔实的人物传记片。萨利的过去,几乎没有太多闪光之处可以发掘,被台词一笔带过。他的奇迹举动,他的从容淡定,更像是敬职敬业,是日复一日飞行所积攒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他不是壮志凌云的飞行家,也不是紧急迫降的好家伙(第一次遭遇如此重大的事故)。他的反应,他的判断,他的语气,都像了一台性能出色的精密机器,但他偏偏不是一台机器。 许多人所预期的电影,势必会降落在哈德逊河当做高潮场面处理,有萨利机长的坚毅表情特写,沉着冷静的个人指示,眼花缭乱的快剪,声势夸张的营救。但电影打乱了叙事,听证会成为了重头戏。闪回的迫降过程,写满的都是有条不紊,尽忠职守,戮力同心。 从机长和副驾驶的配合,到乘务人员的迫降防冲击警示,再到有秩序撤离的乘客,迅速赶至的河道巡逻员和纽约警察,甚至是突然落泪的塔台工作人员。他们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他们想到的和表现出来,都是纯粹的“救人”二字 整部电影,与其说是关于漫长的审查听证,不如说是萨利机长经过内心动摇后,寻求到了互拍肩膀的自我肯定:我们很棒。 对个人价值的肯定与赞颂,也呼应了伊斯特伍德作品持续不断的硬汉主题——伊斯特伍德掌握叙事节奏和心理时间的能力几乎如同操作飞机的萨利机长。这是萨利机长的故事,也是全美航空的故事,它更是一个值得流传的美国故事。 《萨利机长》的背后,也反映了人类很容易切身感受到的航空安全问题。它在新世纪以后,成为了一个全球话题。如电影里所调侃的,和飞机有关的新闻,终于是个好消息。
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制造了骇人的 9·11 事件。不知消失在何处和被导弹击落的马航,复兴航空班机坠毁在台北市基隆河(上图所示),刚刚摧毁了一支冠军球队的巴西沙佩科恩斯队空难…… 飞机航行帮人类节约了时间成本,但在飞机陷入危险之际,人类又会发现,他们很难驾驭这台机器。不过,这样的话听上去又像是伪命题。飞机依然是安全系数最高的一种交通工具。
我清楚记得哈德逊河上的迫降新闻,乍听之下很厉害,画面上看起来却不起眼。两边机翼上,各站着一排乘客。《萨利机长》几乎原样复制了这个画面,也精准描述了我当时看到新闻报道的诧异感受。 那是没有情感的画面,因为你一无所知。就像第一次看到 9·11 事件的新闻画面,甚至会感到夸张离奇的惊愕。 作为观众的我,借《萨利机长》在电影院经历了一次了不起的水面迫降。而在保罗·格林格拉斯的《93 航班》中,乘客的最终命运,也是观众所提前知道的。电影重演了那次与恐怖分子搏斗的空难,借手持摄影渲染了现场的混乱,窒息和压迫感。但很多人表示,他们宁愿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因为随着那部电影的时间结束,许多人的生命也随之黑幕。结束。 这并不是泛滥,廉价,由电影所引发的动物感伤,而是我们能感知的,飞机上分分秒秒的时间,等于人类的生命本身。【刊载于 第一财经日报】
萨利拯救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成为了大英雄。然而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却表示: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飞机可以成功返回拉瓜迪亚机场,所以萨拉迫降哈德逊河是错误的。萨利不是救了大家,而是做了一个危及所有人性命的决定。NTSB对萨利的质疑,以及萨利证实自己的清白都是原型事件中没有的,是电影原创的剧情。但是观众并没有因为导演加入了原本并不存在的剧情而打差评,反而觉得影片将制度和人性的冲突探讨得入木三分。导演并不是刻意加入一个反派来和萨利唱反调,NTSB只是在做分内工作。规矩不能坏,哪怕是救了人也不能坏了规矩,一个特例不能代表制度不对,不可能因为一个特立而改变整个制度。如果不遵循规章制度,这一次救了人,下一次就可能害人。思想有正反,观点无对错。萨利有他的道理,NTSB也有他的道理,拍得很有深度。
坐在昨天影院相同的位置,昨晚梅尔·吉布森救了75人,今夜东木救了155人。我选的位置不错。
我仿佛触摸到了东木头的灵魂!英雄主义是一种极致的浪漫,再冷静理智也甩不掉的那种浪漫。然而推脱谦虚自我反思则是纯粹的矫情。换我肯定大把大把往里垫交响乐,东木老头真的很自持了。瞧不起这种浪漫的人真叫人鄙视。
“所有事情都与时机有关,你可能做出任何选择” 机长下机前,最后瞅几眼自己的驾驶舱,他不知道这对于他以后意味着什么,但可能就是永别的最后一眼。克林特用最冷静克制的拍摄手法,清晰简单的还原事故和争议,那种真实的力量和人性直击人心。任何选择都值得尊敬。86岁的老东木,看一部少一部。
格局虽小,但意外地一点都不闷,因为节奏和结构确实都很好。全片情感都很克制,甚至于说因为收尾这么好,都让我觉得这个英雄主义的故事还有拔更高的可能……不过片尾字幕还是主旋律得太刻意了,真可惜。纽约的夜晚真的很美,但这城市让人疲倦,Sully大概只属于冬天的河。
男主老婆就那么寥寥几个电话的情节居然都能显得那么讨厌!
汉克斯下一部要开高铁了吗
名词解释。Captain:队长,船长,机长。简而言之,汤姆汉克斯。
上了班之后越来越觉得,这个时代最难得也是最迷人的是professionalism, discipline, order, focus 和solution-driven这些在学生时代被认为是最不酷的乖学生才有的特质。
片尾机长本人的气质风度让Tom Hanks都黯然失色。
虽然好像事故调查给机长带来的压力山大,但是这样一个无人死亡的空难事故如此尽职尽责的调查听证,简直是把那些数百人死伤却连事发原因都还不清楚的天灾人祸比到无地自容了吧。
86岁的Eastwood老师又一次教导大家,拍热门事件真实人物,首先拒绝流水账,拒绝人格美图秀秀,去尽可能的挖掘人物矛盾和剧力冲突,再顺便再加点幽默俏皮话。
比想象中好,尤其结尾干脆不拖泥带水,掷地有声,没有陷入英雄主义和美国好大全的俗套。通篇都保持了紧张感,叙事赞。东木收敛了,没有拍成孤胆英雄一人对抗全世界,这样就很好。
一天内看完<但丁密码><萨利机长>,想说Tom Hanks跟翡冷翠威尼斯一样,特么也是人类瑰宝啊!这样一张刻着“演什么像什么,演什么是什么”的熟人脸,想再看个至少30年。还有东木老爷子,也看一部少一部,咱们就且看且珍惜吧。能把一个“空中浩劫”的题材不往煽情商业大片方向拍,始终压着讲,也是难得。
剧情扎实有力 没有刻意营造机长的英雄形象 只是不停地用事实说话 他在最危急的时刻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 由此带来非难和名誉却是很难招架得住的 片尾花絮中机长本人出现 讲真 真的好帅
汤姆汉克斯总能逮到机会跑两步
有人来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机长和副机长却拍肩膀跟对方说,我们很棒。按设想,电影似乎会把迫降当做高潮场面处理,但片子却把听证会处理成了高潮,借助闪回,力度惊人。很多人不满的地方,不像灾难片啊不够高大全啊不惊险啊,正好是这部电影最特殊的。真实就是那么淡定从容,人家就是上班而已
能冲进最好的“后911电影”TOP5,叹为观止。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的高效精准。欢乐合唱团KURT的爸爸和基友都在里面也是缘分。
他做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行为,人们却想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大概明白为什么东木要拍这片了,完全就是人对抗命运的古希腊史诗题材啊。灵活多变的剪辑,沉稳大气的叙事,东木的状态一直在线。嫌太学院?自己回家吞炭。
看到结尾想鼓掌那种,你们需要英雄,我就打造一个英雄。东木头的叙事很出色,有悬念有挣扎,然后还很热血。主旋律拍成这样也是厉害,一个成功的美国英雄,看完真是肃然起敬。主角分明是东木头自己,一个人老不服输的孤独牛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