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意义对于任何一方都是残酷的,所有的作品展现的欧洲战场没有中国红军思想境界可以舍身往死的英勇士兵,更多的是从军的无奈和家毁人亡的惨痛境遇。
五月的确是个浪漫的日子,法国人在五月“随心所欲”逃离(『随心所欲的五月』情节),这里德国男爵夫人带着女孩们在结束战争的那一天与苏联红军得士兵们浪漫的户外聚餐,无不体现欧洲人热爱生活的情怀,而荒唐也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上尉红军没有被海边多数的纳粹德军袭击,而是被自己红军上司因为一个女佣的个人恩怨遭到了屠杀,而德军没有表现出纳粹的残暴,却来营救帮助妇孺们的红军上尉,一场红军联合纳粹与红军展开的对抗。
这里没有敌我的正义与邪恶,没有民族的“犯我必诛”的“情操”,而是对人性善恶的讽刺,是对放大个人尊严的嘲讽,更是展现真情可以不分国界,善良的人与人是可以互相感染的,上尉并不可怕,男爵夫人高贵气质强大内心也是可以放下架子,帅气的士兵也可以用钢琴得到女孩的芳心,更加展现了男孩从开始的纳粹思想到最后单纯的爱,这都是人性善良带给所有人的希望。
有位伟人曾经说过人性是带阶级的,不想过多评论,但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看于人为善的意义。
大量古典音乐的点缀增加轻松浪漫的气氛,更加映衬出真情超越了战争带来的煽情感动。
一个人炫耀什么就是缺少什么,欧洲在反思战争带来的灾难,而我们还在树立一种情怀。
几个月前看了一部俄罗斯和德国的合拍片《五月的四天》,看完心情很复杂,真的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感叹影片带给我的精彩,另一方面不想接受影片中现实。不知道应该怎么下笔,索性写个剧透吧。 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前的几天,一只八个人(其中一个是重伤员)的苏军小分队,奉命来到德国一个海边小镇,拦截一伙八十多人的德军部队过河投降。小分队住进了一个孤儿院作为营地,引起了一个德国小男孩的不满。他是一个孤儿,但他想当个英雄,所以,不断的挑事儿,希望能够引起苏德两军的战斗。苏军小分队的头儿是个上尉,他用一种父爱融化了他的敌意。虽然也有几次,两军已经剑拔弩张,拔刀相向。由于德军自知战败已成定局,所以两军还算相安无事。本以为故事可以这样结束了,没想到节外生枝,再起波澜。一只苏军的大部队,来到了这个安静的小镇,带队的是一个苏军上校,他想强暴孤儿院里年轻的德国保育员,被小分队的上尉好言相劝,但他不依不饶,最后被小分队的战士们赶出了孤儿院。故事到此为止,也不失为一部佳作。但是接下来的情节,让我瞠目结舌。也是最难受的时刻来到了。没达到目的的上校恼羞成怒,竟然调动了手下的大部队,以小分队叛变为由,开始炮轰孤儿院,欲将小分队员置于死地。小分队顽强抵抗,伤亡惨重。这是,小男孩去海边叫来了德军帮忙,德军义无反顾的加入了帮助小分队的战斗…… 影片中最大的战斗,不是苏德两军的交战,而是苏军自己打自己,不断有苏军战士倒在血泊中,开枪的却是自己的部队。想想怎能不让人悲痛欲绝,没有倒在两军交战的阵地上,却倒在了战友的枪口之下。
最近之所以喜欢德国电影,是因为它的真实。这部电影让我为之动容在于它表现出来的人性。
故事中的小男孩是一个线索,故事中的俄国军长是另一个线索。
小男孩的勇气,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表达出来的情欲,嫉妒,机敏,以及希望在最后一刻参与战争的勇气,让这个人物非常的丰满。这个男孩表现出来非凡的勇气和担当精神,从最开始的时候“我会保护好她们的”其实就暗示了这一点。上将在查看他父亲母亲的照片那一刻的对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这是你的母亲吗?小男孩说:请你把它还给我。男孩虽小,但是他却试图保护自己的母亲,不允许其他男人觊觎。
但是我更喜欢上将的这个形象。上将两次保护了孤儿院的女孩,让自己手下的将士们保持姿态,保持纪律。他并没有说:你们都不许这样那样,而是说,这个女孩我要了。他把男孩的裤子改成短裤,说这样如果被俘,可以因为他是孩子饶他一命。在俄军进攻时他说,我没有权利命令你们,你们可以选择离开还是留下。
在德国宣布投降之时,俄国人鸣枪欢呼,德国人默默祈祷,明明前几日他们一起生活那么快乐,但是他们终究是不同种族,他们对于战争保持着不同的态度,站着不一样的立场。这种客观的冲突和主观的因为相处而产生的情感相互纠缠,让他们从完全的背离和防备变成可以和谐共处的状态,这中冲突之下的和谐状态反而更有张力。
这部片子里让我觉得非常优秀的是塑造了非常多的人物,比如说孤儿院负责人,一个坚毅而又有温情,强硬也有手段的女人。她和上将对话的一幕表达了非常多的内容,有对侵略者的不满和怨恨,有对家乡的怀念,对这个上将又亲切又防备。
还有在战争时期却无比浪漫的将士,以及他和女孩之间的爱情。
这让我思考,音乐存在的意义。音乐创于和平时期,但是如果出现在危急之时,则会非常具有魅力,是一种无惧无畏的自由的象征,是一种对生命的赞歌,就像泰坦尼克号沉落之时的乐手们。这时候的音乐,让人们不再只是为了活下去的生物,而是脱离恐惧和现实悲哀的自由的灵魂。这也就是为什么音乐,以至于艺术如此伟大。
二战结束前,一个7个人的苏联小分队占领了德国波罗的海沿岸的孤儿院,同时海滩上来了一群100号人的的德国国防军溃兵。双方都很有默契尽量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刻不作无谓的作战牺牲,同时德国国防军坚决要渡海到丹麦境内向英军投降。
整部片子以一个德国小男孩的视野展开。他一直力图挑起双方军队的对峙,以证明自己对战争、对英雄还是懦夫的理解。直到最后他才意识到,真正的英雄是对人类原则的坚持,为人性、善良和美好的追求而作的牺牲。
影片最后张力十足让人难忘。在德国正式投降后,苏联小分队和当地的德国妇孺都沉浸在和平到来的喜悦,然后后续的苏联部队冲进村庄打算强暴德国女孩时,在道德面前,苏联小分队上尉奋力阻止,最后双方火并。在这关键时刻,海滩上的德国国防军出于军人的尊严,也终于下定决心加入战局支援苏联小分队。 在和平到来曙光,不管是苏联人还是德国人,不管是军人还是平民,每个人都无比渴望回到祖国,过上平凡而平静的生活。但在道德原则面前,军人们毅然抬起武器,以生命为代价,为自己的天职做了最后的注解。
每次看完战争片心情总会不好,和中国拍摄的一些伟光正的战争片不同,欧美表现战争的手法总是很真实,真实的呈现战争的惨烈,以及战争带来的创伤……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五月的四天》,那这部影片应该算绿色电影,影片当中的主题基调是绿色,因为在五月。也许是时间恰好,也许是导演可以为之,绿色本身代表着和平,当我们观影的时候,会感受到一种平静。
当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本来是敌对的良方军队狭路相逢,胜利方苏联军只有8人,而德军有80人。战争实在是太漫长了,漫长的使人们已经没有了拿枪的力气。而他们同时遇见的福利院竟然成为双方共同保护的地方。
如果影片这么一直拍下去可能就没意思了。拐点就发生在苏联军队一个长官要侵犯福利院的一位女性的当口,而本来驻守在这里的苏联军官制止了上司的行为却因此得罪了上司、进而引来上司的报复,不惜调来军队坦克对同胞大肆进攻。如果历史属实,这8个即将回家的战士应该是客死异乡了。
影片好就好在,节奏控制的非常好,演员的表演含蓄内敛,收放自如,为了表现不是战争的战争带来的恶果而将战斗场面拍的简单掠过,再配上悦耳的音乐。
有人会利用战争去释放他的恶,而有人即使是在战争中也会保有自己的善。
最后,只想说一句,千万不要让傻X当领导!那简直就是组织的危难!
豆瓣搞了个什么春日影展,有勋章,为了这,我也是拼了。确实冷门,事件的表述未尽其色,战场的混乱却属实精彩——小b崽子与无规则少校是脆弱生态的平衡破坏者,以此切入战争反思,很有想法。
在这种激烈的冲突背景下,充满冲击力和情绪性的影像能极大的影响观众,从而将导演自己的关于人性善恶的,关于战争残酷性的,关于民族与国家的荣耀与苦难的许许许多多观点可以强有力的表达出来。然而这部片子的导演克制住了这种冲动,克制了抒情的欲望,克制了说教宣讲的欲望
战争反思是成熟理性的结果或者动因,在孩子身上却几乎不可能发生,战争给孩子留下的可能就只有伤痛或者仇恨。讲述二战结束前德国的一个海边小镇发生的故事,最后俄国人和俄国人打起来而且还是激烈枪战,感觉还是又点铺垫不够。
有人说和十三钗比,我没看过后者,不好评价。但导演身为德国人,能从大肆酒后革命强抢民女的苏联红军中找到积极因素直至并肩作战,难以想象会有中国导演能在总急的审核及英明领导下做得出来。当然,片中还是有感情受到不加掩饰的强烈伤害的群体,政委嘛。
(9/10)本片改编自同名俄国小说,同时也是取材自真实事件。这个故事最残酷的地方在于它的关键片段是发生在德国投降之后。8个苏联红军没有死在80个德军的炮火下,却因为意外得罪了上司而遭到处决,有时候现实就是这么的荒诞。
战争片里的奇葩片,到了终极阶段,居然已不分阵营,只为人性,只为了女人和孩子,于是将生的希望留给她们,自己却英勇赴死,闪烁着无限的人性辉光。但,这,也许,只是一个传说。真实的人性世界里,往往会屈从于阵营,屈从于权力,屈从于上下级关系。那里没有反抗,只有服从。本片也强烈抨击了前苏联的各种荒谬。
四天的人性考验,这一次,“划清的不是敌与友之间的界线,而只是善与恶之间的界线。”(春日影展徽章get)
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赢了,却在人性的善恶战争上输了。
战争的残酷性,有时竟然不是战场的血腥。有谁能料到,在德国宣布投降后的四天,德国一个海边小镇上仍然发生了非必然的牺牲。前一秒还在欢庆,后一秒就是莫名的杀戮。最后德军和8人苏军小分队,共同抵抗80人苏军的攻击时,我们只能看到荒唐与愤怒。
一种热血一种激情一种仇视一种分裂 战争 最不该被放出的罪恶 一个避开战火的视角 善与恶并立
短短四天,男孩彼得面对失败、失望、愤怒,在二战尾声的日子里,颠覆了世界观,了解了更多人性。他终于明白人不想死并不意味着是懦夫,明白视为敌人的人也会保护自己一方,明白威风的大英雄其实也有一段斑斑血迹的往事……最后几名俄军和他们一直想抓的80名德军为从浑蛋俄国军官手里保护福利院的妇孺而携手战斗...小彼得最后望着那位保护自己的英雄消失在硝烟中,或许这便是他成长的丰碑。善恶不分国界,战争、运动这类东西只会让恶的更恶、有恃无恐借机发挥肆无忌惮,而善则更孤独高洁、弥足珍贵。
很好的故事。当战争结束,还有什么值得流血牺牲?当战争结束,什么才是分辨敌我的根据?——这是影片带给我们的思考。
红军和纳粹联手对抗红军,只因为一群认识不到四天的妇孺。抹去了战争的是非定性,只有人性的善恶绞杀:以孩童视角讲述战争是人性的炼狱,这才是最好的反战电影。
看到最后气炸,真想拿把冲锋枪把该死的苏军少校给突突了。八人苏军小队的头儿上尉是好人,想坐船出去找英国人投降的德军残部头儿中校也是好人,他们都想和兄弟们活下来,战争已经结束,他们本可以活下来,结果来了个人渣把一切都断送了。船和生的希望给了妇孺,而本来不该死的人却牺牲了。
为保护无辜妇孺免糟蹂躏,8个苏军与80名准备投降的德军由敌化友,联手抗击苏军坦克师。人渣不分国界,血性亦然。
战争永远不是一方的胜利
战争结束了又怎样,这个世界依旧会有枪声炮火。
4.5. 小男孩对对战国的憎恨,对爱情的嫉妒,到最后,最后半小时的悲壮。德国人一直不进攻。BTW上尉曾经两次被捉进劳改营,这群人其实即使活下去也逃不过古拉格的命运。
2016.05.24有的人利用战争的掩护尽情释放人性的恶,可也有的人努力让自己在战争中依旧保持人性的善。
电影的综合素质是可以打四星的,但是剧情实在太魔幻现实主义了……苏军在德国烧杀抢掠不假,但绝无可能为了女人发生内讧——这种行为的严重程度可是远远超过强奸民女的,真把慈父的古拉格不当回事了?抹黑苏联是欧美一贯的风气,然而他们不会告诉你的是,死在艾森豪威尔战俘营里的德国俘虏数量可是远远超过苏联战俘营的。PS:出于好奇我特地去英文维基考证了影片中提到的“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说辞,事实上剧本的出处只是一个俄国杂志上刊登的故事,没有任何文献和档案可以支撑它的真实性——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假,但也不能这样胡编乱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