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捧着泡面,眼里盯着屏幕里的美食。这是我当下的现状。
中国美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自己这个小地方的美食都还没摸透,要是吃遍全国乃至全世界,至少还得给我个几辈子。
本土,创新以及外来的融会贯通,新的美食与经典美食的古今中外的相遇相撞,形成了一个地方缤纷多彩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文化。
下面来说说每集里,我印象最深然后最想尝试的美食。
【山水相逢】篇
①阴菜牛展汤(主要想知道阴菜什么味道)
②金银润(视觉上就很美味)
③萝卜粄(馅料吸引了我)
④咸丸(被丰富配料包围的汤圆)
【】
《寻味东莞》是“寻味”系列的第二部,它当然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既可以截出无数张明信片,也可以让观众流下无数口水。同时,它应该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筛选的,能让你在密集的美食和岭南风光中,体验东莞的与众不同。那么,东莞的美食到底特别在哪里?我凭自己的粗浅理解总结了三个方面,或者可以称为三个W。
Where,独特地理环境和气候产出独特的物产。在这个蓝色星球上,应该没有哪两块土地是一模一样的吧?东莞出产的好多食材我都没见过或没吃过。例如用来包粽子的林旁叶和蕉叶,用来制成阴菜干的耙齿萝卜,还有大薯、麻虾、蕉蕾、青香蕉、蕉芋,被用于制成甜品的白兰花、火麻仁。也许有些物产其他城市也有,但这个组合肯定是独一无二的。
When,农业时代的因地制宜使独特物产被加工利用。即使有了这些特别的物产,为什么非要食用它们呢?因为在农业时代,没有发达的商品贸易,人们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地运用当地物产制作餐食。例如,东莞的腊味虾干煲仔饭、虎门蟹饼、肉丸蚬子粥很好地体现了海陆交汇的饮食风格。而由于存储技术的不发达,新鲜的食材又被干制或发酵,形成了新的风味,例如萝卜干、鱼干、蟛蜞酱。
Who,八方汇聚的寻常人家进一步增进了食物的独特性。在悠久的历史中,东莞到底汇聚了哪些地方迁来的人群,我无从考证。例如东莞产出的二十几种粽子,我相信会有迁自不同地方人群的渊源。又例如,片中提到了较早迁入的客家人,他们的饮食习惯就跟其他人存在差异。为什么要强调“寻常人家”呢?因为他们使普通食材“物尽其用”,也许是出于无奈,却在无意中拓展了美味的疆界。例如耙齿萝卜口感粗糙但糖分高,被干制成了柔韧甜香的阴菜。用猪肝包猪油制成的“金银润”、具有爆浆口感的鸭喉,都是杂碎和边角料中筛选的美味。而用蕉芋这种备荒食物的纤维制成的蕉芋糕,是一群人怀念的老味道。关于吃什么,怎么吃,各地人有各自的智慧,也形成了一地的独特性。
以上三个方面构成的东莞美食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基于土地、基于农业时代遗留的传统。但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独特性发生了改变。
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贸易全球化,以及商业社会的日趋发达,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食材高度流通。而东莞作为外商投资和制造业发达的城市,迁入的人群快速增长,也带来了新的饮食习惯和潮流。例如近四十年有逾十万台胞到东莞工作生活,外来人口增加三十倍。“新东莞人”带来卤肉饭,大肠面线这样的宝岛美食,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餐饮流派。
我觉得在商品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东莞美食基于土地和传统的独特性会减弱。我甚至担心,人们会逐渐失去与土地的联系,失去所享用食物的独特性。我曾设想过一个极端的情形,会不会有一天,全球人民的美食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已经完全打通了食材的获取渠道,打破了人的流动壁垒。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纪录片用影像记录了东莞美食的独特性,是十分珍贵的。从《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到《风味》系列,《寻味》系列,不知不觉已观看了不少稻来制作的美食纪录片。他们树立了美食记录片的行业标杆,建立了自己的叙述模式。如果只看他们的作品,你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美食纪录片就该如此赏心悦目,事实上却难被模仿。在他们的作品里,美食是绝对的主角,但绝非仅停留在美食层面。《舌尖》启蒙了我对美食的兴趣,而后续观看的每一部,我都有新的收获。我觉得,以他们的专业能力,可以拍好任何一个地方的美食和风土人情。而事实上,每个地方的美食都是独特的,都值得被细细观察,娓娓道来。
很多都还没吃过,或者吃过不记得名字,单一个煲仔饭就是绝的,11年出差住过一段南城,地陪每天带着吃美食,第一餐就是煲仔饭,红砂陶巨碗,腊肠腊鸭腊肉各种料又足又香,米的口感也好,真是刷新了对煲仔饭的认知,舌头都香掉了。后来小姑娘征求意见,经常都说去吃煲仔饭好不好,姑娘觉得无语又好笑,于是换一家继续吃继续吃,吃到临走都没觉得腻。 可能就是对美食的印象,成了我在东莞买房的理由之一。去年秋天小住的时候,特地去运河边找到一家排名靠前的小店吃煲仔饭,嚯!一溜二三十种配料自选然后现蒸,每种配料三四块钱。吃完意犹未尽,又跑到旗峰腊味厂里买腊肠,门市的小姑娘特别实诚,说不提供邮寄服务,但某宝旗舰店是一样的货品一样的价格,你不如网上买了还包邮。后来在网上买了肠和肉直接寄给朋友,反馈说很不错。
除了老莞味,东莞美食也是多元的,大抵跟长江以南各省都有大量打工人群曾经栖居有关。江南和两湖云贵川的食物在本土改良的同时也得到了互相融合,这跟京沪的追求地道似乎又不太一样。在两条运河之间的夹心地带,可以找到很多美食扎堆的地方,比如旧工厂改的工农8号艺术区,好多店可以选择,价格也不高。
所以东莞可能是一座宜居性被严重低估的城市,因为镇区确实比较乱,珠三角以外的人们,都以为东莞是乱的,工厂多,有飞车党,呃,有颜色?
颜色是真有,绿化率高到无法想象,像水濂山,松山湖,同沙,黄旗山都刷新认知地美丽,即便在珠三角也是出类拔萃的吧。
发几张城区照片(鸟瞰图来自网络,图上有作者和截屏来源),实景是去年12月拍的。
去对地方,这座城市挺有味道的。
三生有幸,风味一程。
山高路远,后会有期。
漫漫冬夜,没人再来深夜放毒,告别熟悉的BGM与解说,我是做饭也提不起劲了,外卖吃着也没以前香了。整个人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空虚!
一点相思,两处闲愁,此馋无计可消除,只好点开美食纪录片解解愁。
吃货眼中,广东绝对是一等一的美食圣地。
几乎每个城市甚至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代表。
广府菜、潮汕菜、客家菜……各具所长,各有千秋,不仅提起来就让人口水直冒,更是美食纪录片中的常客。
光芒掩映之下,素来以制造业闻名的东莞,似乎很少被饕客投注目光。
东莞美食,难道也有过人之处?相信不少人看到片名,都和院长一样疑问满满。
事实证明,嗯,还真有。
不信你来看——
眼前这些编织精巧的“工艺品”,究竟有何用处?
这干干巴巴、麻麻咧咧的黑色食材,该如何食用?
外层光泽红亮,内里晶莹油润,又是什么神奇美味?
没见过,不要紧。新世界的大门,马上为我们打开。
在中国,自古就有“适时而食”的传统。
不同季节,吃应季瓜果蔬菜。既能品尝风味,又有利身体健康。
然而……道理大家都懂,可在冬天买得到西瓜,夏天能吹空调吃火锅的今天,谁还在乎这些?
东莞人:谢邀,人在树下,刚吃完荔枝。
常年湿热,四季没有明显变化。
很难想象,自古谙熟气候、善用天时的东莞人,却能用“吃”把四季划分得如此分明。
春天,山间的鼠曲草长出黄色小花,鲜嫩可口。
与鸡蛋同煎,芳香四溢;入鱼汤炖煮,去腥提鲜。
夏季,雨水充沛,荔枝挂满枝头。
摘下一颗,坐在树下享用,甜蜜无比,又有悠长桂花香气缠绕舌尖。
暑热褪去,耙齿萝卜登场。
深秋十月,天气晴朗,正是晾晒的最佳天气。
先暴晒,后阴干,洁白饱满的萝卜变得柔韧清香,炖肉煲汤,再美味不过。
而当北风渐起,难得的干爽到来,东莞人便知道,买肉的时节到了。
新鲜猪肉剁碎搅拌,混合白糖与高度白酒,灌入肠衣,便成为人见人爱的莞式腊肠。
入冬,气候渐凉,家人团聚,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味煲仔饭。
总是温暖湿润,总是绿树成荫,四时界限在这里变得暧昧不明。
但只要将目光投向餐桌,你总能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
有时,甚至同种食材在不同月份,也有截然不同的吃法。
如四季常有的食材青蟹——
冬春雌性青蟹尚未成年,被称为奄仔蟹。体内满是半流质膏体,入瓦煲焗烤,幼嫩鲜美。
夏秋,雌性青蟹成年,体内膏体凝固,清蒸即可享受极致鲜味。
夏至,如果运气够好,你甚至能吃到千里挑一的“黄油蟹”!
金黄色汁液与蟹肉浑然一体,光是看着都让人食指大动。
清明,吃带有鼠曲草清香的艾粄艾角;端午,莞草捆扎的裹蒸棕被送入笼屉;冬至,人们用冬团、萝卜粄、红薯糖水与咸丸庆祝一年收成……
根据不同季节、节气、节日的气候条件,永远在吃当季最新鲜、最美味的菜肴。
镜头之下的一道道美食,不止令人垂涎三尺,也能从中感受到四时轮转的曼妙。
这份对新鲜的追求,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东莞人感悟天时、收获自然馈赠的传统遗留,也是农耕文明流淌在当地人血脉之中的最佳佐证。
实不相瞒,看《寻味东莞》时,院长心中重复最多的台词就是:“这是啥?”“这又是啥?”“怎么我都没见过?”
不是我孤陋寡闻,而是纪录片里的许多美食,对大多数人来说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啊!
比如之前给你们看过的这个:
不管怎么看,都只是用植物叶子编成的工艺品吧?
结果下一秒,“工艺品”就被塞入糯米、花生、红豆等丰富馅料,直接入锅给煮了……煮了……
原来,这是当地的特色美食林旁粽。
林旁是东莞特色植物,叶片狭长,最适合编织各种造型。
同时,天然林旁富含与大米一样的芳香成分,经过七八小时蒸煮,能令粽子的稻谷芳香更加浓郁。
好看又好吃,啊,羡慕的泪水从嘴角流出来了。
耙齿萝卜雪白爽脆,一看就是广东人煲汤的好材料。
然而……错!
这萝卜它外强中干,看似美味,实则芥子油含量太高,入口辛辣且口感粗糙。
但没关系,阳光与北风会教它脱胎换骨。
阳光下晾晒,水分与芥子油挥发,萝卜变得柔韧,散发清香。
在放入室内阴干,轻微发酵后,淀粉转化为糖及大量鲜味物质。
一个月的耐心等待,东莞人赋予全新的耙齿萝卜新的名字:阴菜。
不再年少轻狂,锋芒毕露,温顺的阴菜与肉搭清香解腻,入汤锅柔和甘香,不愧为当地人的心头挚爱。
提到广式腊味,大家都知道甜甜又伴有酒香的腊肠。
不过你可曾听说过金银润、腊猪头皮和鸭喉?
猪臀尖肥肉,冰冻后腌制,嵌入晾晒过的猪肝内部,便是造型精巧的金银润。
腊猪头皮则要去净所有细骨,用海盐反复揉搓后才能晾晒,喜庆又喜感的样子,别说东莞人,院长看了都想要涌有。
鸭食管经手工翻转,油脂被包裹在内。脱水后炖汤,油脂融化,咬开瞬间在唇齿间爆浆,风味浓厚。
就连我们常见的食材,在东莞人手中也能幻化为陌生又极具吸引力的佳肴。
在这里,人见人爱的荔枝不止是水果,还能以各种造型入菜,从热菜到冷盘到甜品,一应俱全。
洁白细腻的腐皮也不再只是腐竹的原料,与豆浆同盛进碗中,豆香浓郁,口感黏糯,成为年轻人最爱的腐皮豆浆。
丰富陌生的食材,质朴奇妙的搭配。
若不是千百年来摸透各种食材的特性,又如何创造出这些极富特色的美味佳肴?
大开眼界之余,东莞人世代传承的经验与智慧,也实在令人叹服。
林立的高大厂房,整齐的精密流水线,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外贸口岸。
过去我们对东莞的认知,几乎都围绕着“世界工厂”这一荣誉打转。
事实上,东莞并不只是现代化都市,更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华侨之乡。 只是近些年经济发展,制造业崛起,逐渐掩盖了过去的璀璨光华。
这次跟随稻来纪录片制作团队的脚步,我们走近寻常人家餐桌,才发现历史与文明不止化作铅字印刻在书中,不止变作文物被收入博物馆。
它们还流淌在所有东莞人的血脉中,化作一饮一食,一餐一饭,不曾改变,不曾消逝。
“所谓美食,其实不仅仅是食物,还承载着一方水土上人们的家庭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是精神信念。”
优秀的美食纪录片,也不仅仅是为人们科普美食,提供下饭佐料。更重要的,是挖掘隐匿在美食背后的故事。
《寻味东莞》中,我们看到的不止丰富的时令食材、新奇菜肴,也是这一方水土的历史文明与传承。
东莞人总是在每年冬至吃得最为丰盛,从山区到海洋,不同地域住民都会使出浑身解数,烧菜庆祝。
水乡人吃双色冬团,山区人吃萝卜粄,沿海地区喝紫薯糖水,丘陵地带吃食材丰富的咸丸。
之所以有这样的传统,是因为东莞长夏无冬,上千年来都保持四季耕作的习惯。
只有当每年冬至,颗粒归仓,人们才有闲暇摆宴庆祝,祭祀祖先。
顺季应时、平衡人与自然,先民遗留的理念,至今仍在餐桌之上流传。
东莞湿热,食材必得风干保存,才能长久保鲜——
制作腐竹,需在气温较低的深夜开工。只有如此,才能赶上阳光出现,气温飙升的最佳晾晒时机;
阴菜如果脯般柔韧的口感,既需要秋季的阳光,也离不开当地温润的气候;
腊味制作,必得挑选最为干爽的冬季,才能将肉类彻底风干。
目的相同,但不同食材,处理方式与时机都各不相同。
眼前出现的不止迥异美妙的风味,也是东莞人代代积累下的智慧与巧思。
《寻味东莞》,给予我们的不止感官刺激,更是对一座城市乡土人情、历史文化的认知。 你不会忘记那些出现在纪录片中的身影——
都市喧嚣,机械流水线逐渐取代人工生产。
可仍有人愿深夜辛劳,近60年日日不曾停歇,手工挑起一张张轻薄的豆皮。
高楼环抱,也有人固执守一方田地。
年近七旬,坚持亲自下田播种、收获,用双手一步步将食材点化为满桌珍馐。
咸丸难做,需十几种食材依次处理,常要花费数小时制作,才能完美呈予亲友。
然年复一年,总有人坚守传统,从清晨忙碌到傍晚,只为庆贺这一年的生活富足、家族兴旺。
东莞饮食之美,美在岁月更迭下的经验积累,亦美在对自然天时的敬畏与运用,被代代东莞人铭记于心,从不肯忘。
越过高楼大厦,盘桓公路,这份被车水马龙所掩盖的烟火气与人情味儿,才是东莞这座现代化城市古老的秘密,真正的灵魂。
近几年,稻来纪录片团队的脚步走遍世界各地。
有总览全球美食的《风味人间》系列,也有细致窥探某一城市饮食文化的《风味原产地》和“寻味”系列。
侧重点各有不同,相同的却是对各地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传播。
而华夏土地幅员辽阔,物产万千,最不缺乏的,就是历史与美食。
要一起热爱这个世界吗?
不如,先从热爱美食开始。
《欢宴流转》
1、稳叔:五味鹅、凤凰蛋、牛腩焖萝卜、肉丸蚬粥、蚬肉饭
2、龙背岭:客家香芋扣肉、盐焗鸡、客家酿三宝、酿豆腐、客家焖猪肉
3、洗沙鱼丸、蛋黄卷、麻葛、卤肉饭、大肠面线、碗粿、台湾肉粽、龙须菜炒丁香鱼、藕带炒肉、水牛芝士、火车头汤粉、大漠羊排
4、莞城街道 凌丽华(飞刀华):烧鹅濑粉。斋粉、牛杂濑粉、叉烧濑粉、叉鸡濑粉
5、伦浩宇:白兰洛神花慕斯蛋糕、芥末蛋糕、金箔奶酪蛋糕、火山菠萝、冰火奇缘
6、海带绿豆糖水、陈皮红豆沙
7、油糍、糯米糍、蛋角、牛耳朵、钵仔糕、芋角、芋饼、糖不甩、火麻仁茶
8、鸡油娘酒蒸红蟹、七彩龙须东星斑
9、阿南、棠哥(肥婆菜馆):炒花蛤、炒牛河、湿炒面、盐焗猪腰、焗花蛤。
麻涌镇,材叔,深夜食堂:排骨饭
《山水相逢》
1、柠香黄皮头、清蒸九节虾、火焰醉麻虾、白灼麻虾。任耀波
2、大岭山镇:酸梅鹅、白斩鹅、脆皮烧鹅、白灼鹅肠、爆炒鹅血、大岭山烧鹅
3、麻涌镇:蕉蕾煎蛋、蟛蜞酱、蟛蜞酱炒豆角、蟛蜞粥、香蕉焖鹅、香蕉扣肉、香蕉鲫鱼汤、香蕉紫菜糖水、麻涌香蕉
蕉农钟立枝
4、生滚鱼片粥、水浸鲩鱼、中堂鱼包(黎见平)
5、猪肝肠粉。石龙镇:咸姜水、南乳焖鹅、陈皮蚝豉鸡汤
6、谢岗镇:蕉芋老鸭汤、蕉芋糕、蕉芋鸡蛋水。
7、疍家人:杂烩海鱼、豉油皇香爆鱿鱼管、陈皮丝蒸玫瑰毒鲉、黄面酱石烧龙趸皮、疍家清蒸三鲜、腊味虾干煲仔饭、虎门蟹饼
《得天独厚》
1、鼠曲草~艾粄、艾角、艾草煎蛋、艾草鲫鱼汤
2、桂味荔枝(外壳凹凸明显、核小肉厚、天然糖分高、绵长的桂花香气)~荔枝片皮鸡、荔枝琥珀核桃芦笋丁、荔枝果冻
3、东莞万江街道 黄柏森:腐皮腐竹~凉拌腐竹、腐竹糖水、腐竹烧鱼、腐皮豆浆、腐竹炖羊肉
4、东莞虎门镇 露兜树(林旁)~林旁粽
东莞麻涌镇:蕉叶粽
莞草,裹蒸粽
东莞道滘镇
5、冬春的清蒸奄仔蟹、油焗奄仔蟹
夏秋的清蒸膏蟹
夏至(6-8月)黄油蟹
6、冬瓜干蒸翡翠鱼、冬瓜干蒸鸡、阴菜蒸排骨、阴菜蒸肉饼、阴菜牛展汤
7、厚街镇 孙国和:腊猪头皮。金银润
8、虎门镇 白沙油鸭、鸭喉萝卜煲
9、冬团、萝卜粄
10、红薯糖水
11、谢艳珍:咸丸
可口可乐了看看健健康康健健康康可口可乐了看看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第二集指南,麻涌真好吃!
在广东,海鲜当然少不了!肉质跟果冻一般的麻虾!只要白灼!就能绽放风味!
香蕉居然也能做菜!!!蕉蕾!口感像春笋一样脆嫩!又有秋葵一样的黏滑!有意思!
蕉蕾煎蛋应该是最家常的蕉蕾做法,感觉鸡蛋真百搭阿,豆角煎蛋、葱花煎蛋、火腿煎蛋都好吃!这个蕉蕾煎蛋应该也好吃!
用肥猪肉钓螃蜞!看起来挺有意思的!螃蜞直接研碎做酱,挺有意思!炒素菜的时候加一勺螃蜞酱,就可以赋予它海鲜的味道!
拍得中规中矩,典型央视风,好在食物诱人,没有更多的情怀,解说词也没有那么酸文假醋,还比较平实。细说起来,前两集较好,但第三集太杂乱,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其中食物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的天!我大东莞终于有姓名了吗!激动!下次大家可以根据这部纪录片来寻找东莞美食了。
u1s1舌尖原班人马打造的风味人间真的很解馋,风味2刚结束立马就有寻味东莞接棒了,看完第一集真的让人思乡之情泛滥啊,希望继续寻味广东系列,特别是大湛江美食。
很多挺小众的,策划必须要吐槽,太乱了,看到第三集还是不知道每一集到底是按照什么主线展开的。白瞎了李立宏老师撑起的三星
“什么叫作好?很主观化。你小时候吃过什么,什么就是最好。”
美食纪录片进了广东沿海的几个市就走不出来了。
走马观花,越来越套路。
广东真的是美食天堂啊,没想到连东莞都有这么多好吃的。鱼肉什么的看起来都鲜嫩无比呢。在这儿知道了麻涌的香蕉很有名还有疍家人、糖不甩等概念。想去东莞品尝美食,尤其馋那个镜头并不多的酸梅鹅~
深夜的排骨饭,是普通人的一餐一饭,是所有人的国泰民安,也是平凡日子的高光之时。看完三集,印象最深的是这碗饭,明明只有寸排几块、米饭半碗佐以猪油豉油,却像是映照了世间碌碌、万千了了。想到最近看的浪姐,这些不缺少高光时刻的姐姐在一档综艺里,时而bling闪光,时而人设翻车,时而放弃,时而努力,像不像你?剧本归剧本,资本归资本,生活归生活,各自走过的阳关大道,行过的独木小桥,风光不一,大家却总归都是需要一碗排骨饭的。
某人说东莞是饮食沙漠,我白眼了。
北方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姓名
好想吃
《舌尖上的中国》直系亲属,秒一众仿制版美食纪录片没啥问题。
“人们对亲情的寄托、团聚的喜悦与对祖先的感恩、自然的敬畏,都凝聚在食物之中”。”无数人在这里启程、落脚,生生不息。东莞——这场广阔的盛宴,星月流转、风味长存。“
美食的意义不止于果腹,更在于情感的连接、习俗的传承,以及城市变化发展的记录。《寻味东莞》找寻的是东莞的美味,而找到的是东莞人的生活智慧和传承。
祖传的氨基酸 有顺德那味了
过去新闻摄影的原则同样适合美食纪录片——近(大)一点。同时,再慢一点。最喜欢第三集。
城市里连锁吃吐了,开始流行农家乐,顺德,东莞,粤式口味清淡为主,物产丰富对食材加工程度低,主要是新鲜,其实看着一般。
寻味系列摄制组走进广东,三年多都没能走出来
东南沿海城市的饮食大抵都与海相关,东莞亦如此。怀念东莞天南地北的杂糅碰撞,谙熟天时的人们勤勉生活,宵夜排档里迷人的市井味道,厚街台商小吃街勾起了几乎要淡忘的,和爸妈一起过秋的回忆,好几处取景都在我家门口观影过程异常兴奋想家。秋天,桂味软糯香甜的口感重回味蕾,又到了凭窗啖荔枝的季节记录想吃和想再吃的:椰汁钵仔糕、盐焗鸡、卤肉饭、麻涌焦蕾煎蛋排骨饭、客家焖猪肉、酿三宝、莞城糖不甩糯米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