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作者导演的作派,连这种戏剧化十足的悬疑题材也能处理得如此波澜不惊,沉闷难耐。前面一小时尚算吸引,后面一小时实在是不断考验观众的耐性。所有的心理刻画都似乎止于表面,难以跟角色获得心理上的同感,这也许是两位青年演员的功力问题。影片的主题相当值得玩味,究竟是讽刺环保分子的愚蠢狂热,还是揭露平常人的恻隐之心?两种解读似乎都不足以概括影片的全部。另外,导演在描写自然环境和对夜景的处理也值得留意,似乎也是这位导演的作者特色。
這樣沒有內容空洞噠讓我一睡就是倆小時噠電影絕對是差評五顆星沒商量...
我實在不明白Jesse和Dakota為甚麼要接這部片子....
難道是為練演技嗎?
不過不得不說本片展現暸美國農民噠精神面貌還是值得肯定噠。
雖說Portland郊區地處偏遠。
但是資源還不是那麼匱乏。
該有噠一應俱全。
贊一個...
炸水壩這個想法正如本片中一個醬油角色所說...
簡直就是如跳梁小丑一般像個笑話。
所以本片看起來也像個笑話...
根据政治科学家安德鲁·多布森(Andrew Dobsen)的观点,环保主义符合一种意识形态的所有特征,因此应该将之与其他意识形态,如: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等同等对待。正如其他意识形态一样,环保主义也提供了一种对社会的分析性描述(eine analytische Beschreibung der Gesellschaft),假定了一种确定的、值得期待的社会形式,并拥有着一套对于政治行动的纲领性规划。[1]迈克尔·肯尼(Michael Kenny)也视环保主义为一种意识形态。但他也强调,绿党(Grüne)拒绝接受这种概念。
环境保护主义是一种在政治言论斗争中的意识形态,是指与自然环境的保存、恢复和改善,诸如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防治和恰当的土地利用的一切行为。通常支持原住民与全球化的抗争,尽管有些事物表面对环境的破坏不大,如反对生活方式的传播。
以上分别是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对于环境保护主义的定义。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环境保护主义可能是一种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合理又尴尬的行为。因为在地球末日的恐慌深深埋藏在我们心底的同时,我们每天却都在自欺欺人的成为参与并且推动这一过程的幕后凶手之一。
《夜色行动》的主人公是一群看似温和却怀揣着极端计划的环保主义者,电影从一开始就没有留给我们太多的悬念,当然,导演凯莉·雷查德(Kelly Reichardt)也并未想花一整部电影的时间来讲述整个行动的过程,而是电影一分为二,企图展示这群作为普通人类的环保主义分子,在面对自己的性格缺憾和人性困局时,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这样的思路其实没有一点问题,但在《夜色行动》从头至尾阴冷抑郁的气氛下,凯莉·雷查德的这种尝试似乎显出一种令人不解和无奈的空洞和盲目。电影的表现方式相当的简约和克制,甚至令人们即紧张又期待的炸毁大坝——这一本应是大多数影片高潮的部分也只是选择用一声遥远而又几乎难以分辨的爆炸声来表现。
除此之外,不仅是杰西·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所扮演的偏执、多疑、控制欲强烈却又令人有些扫兴的Josh ,《夜色行动》中其他几位主角的形象也显得有一种模糊、隐晦的刻意。也许凯莉·雷查德意图铺垫电影的结局,有意将他们放置在一种脆弱的危险关系之中。而这种有意为之就像是几位主角在电影中的“夜色行动”一样,只有目的,却换不来自己想要的结果。
自由主义者大卫·弗里德曼( David Friedman)认为:“环境保护主义是一种观点,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美学。后两者会使人过于相信第一点。”也许大多数人多会觉得《夜色行动》节奏缓慢,无趣乏味。凯莉·雷查德虽然力图表现环保主义者们容易进入的误区,但它最令人遗憾之处是既没有引起人们对于环境保护这个母题的思考,也没有让人们意识到人性的困局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伤害。就像电影的最后那个镜头一样,我们除了不知所措,恐怕更是一无所获。
<图片1>
导演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回避迎合观众。于是就有了两个让主流观众厌恶/远离本片的做法:一个是回避戏剧性。一个是回避人物发展。影片前半部分描写三人筹备炸掉水坝,后半部分描写爆炸误伤人命的后果。主流观众对影片前半部分的期待是戏剧性,结果导演一直让观众在疑惑中逐渐看明白三人行动的最终目的,尽管详尽铺陈,但应该作为高潮的爆炸场面却省略了。对影片后半部分,观众的期待是理解人物的动机,行为逻辑的后果,和通常需要得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情感满足,但导演也丝毫没有给出,面无表情的男主角杀了女主角,然后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的去应聘一份新工作。两位演员各自封闭着自己的情感甚至言语,让观众无法代入,无法共情,无法理解。
导演凯莉莱卡特的作品始终关注的是具体情境中的人,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个概括的,整体的,面对着普世的问题的人物,而永远是一个具体的,独特的,被一堆具体而微的细节包围的个体。而这个个体通常会做出与众不同的耐人寻味的举动来解决她面对的问题。普通人大都想当然的过日子,信奉僵硬的因果关联,依赖所谓的生活经验,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出人意料的局面,是我们自己总在合理化一切不合理的遭遇。导演不想重复庸常的生命体验,她可以让故事随时搁浅,用疑问和无解提醒观众:出了什么问题?我能怎么办?事情何以至此?
这部影片很容易让人认为导演似乎意在批评环保主义者,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却采用非法暴力的途径;身披正义的大旗,却满手沾着人血。但环保问题并不是影片的主题。更可能的原因是她选择“极其正确”与“极其错误”这两种情境来处理人物。谁能接受一个爱护动植物,践行着健康绿色有机生活,一心要保护地球与人类的男主角会是一个杀人犯呢?但他确实是杀人犯,还杀了不止一个。影片通过这两个极端情境来展现大善与大恶之间的界限竟可以如此轻易的被跨越。
影片节奏缓慢,取消了所有可能的情节张力,有些人将之视为技术缺陷,也有可能是导演刻意为之,她给观众留出空间,在沉闷压抑的剧情中寻找自己的道德立场。男女主角在故事开始时都过着普通的生活,在观看了一部环保纪录片之后发出了“我们能做些什么?”的疑问,并错误的选择了采取激进的暴力行动。这种得到鼓舞的强烈道德冲动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被热血冲昏了头的人决定用不正义的手段服务于一个正义的目的。就是这达到了峰值的道德情感让善与恶模糊了边界。在导演铺陈的黝黑夜幕与湖水画面中,观众也许会思索下一次发生类似情况的时候人类是否得以避免被道德冲动所操纵,成为一个冷血的执行者。
第一次杀人是无意,是在执行他们的崇高任务时本可避免却不幸发生的一个意外。而第二次杀人几乎是出于本能。是人类出于自我保护,面对超出自己掌控能力的不利情况时一种豁出去的本能反应。很少有人能控制住这种想要避免自己受伤害的动物本能。与其认为导演是借用影片批判偏激的环保主义者,不如说导演旨在揭示道德的暗黑层面。在另一种道德的压迫下,在人类的本能反应面前,道德不堪一击。即便有道德做尺度,人类也会因道德之举而陷入无边的黑夜。
环保是近几十年来长久保持着热度的,不可避免具有国际性,已经演变为高度政治性的大话题。导演本人对待环保的态度有待确定,但只要她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大概率上她应该是个左派,总是投票给民主党。很难相信一个左派会批评环保主义者。从导演一贯的创作态度来看,她未必想要直接处理这种热闹的大议题。她始终是回避的,迂回的,用简单而具体的细节让人知微见著。但不管怎样,影片也确实呈现了激进的环保主义的一个面向。而以现在的美国社会氛围,似乎不大可能再有这样一部胆敢在美国人看来极其“政治不正确”的影片了。
开片其实有一大堆铺垫。男女主看水坝,找鱼道,发现被撞列的鹿,把鸟巢捡起来放回树上。这些人在国外叫生态主义者,就是对动物比对人类更爱,认为人类妨碍了动物。当然他们在炸坝时还是不想伤害人,说明没那么极端。极端的生态主义者主张杀人救生态。
然后就出来一个女导演,放了一部环保片,实际上就是美国的柴静。她告诉大家工业是祸害,地球不行了,军队要起来,人民要起来,反抗工业资本家之类。但她自己什么也不做,把年轻人扇动的热血沸腾,替他们送死。
接下来三个年轻人聊天,更能体现他们的作案动机。女孩说她不钓鱼,因为海洋在几十年后要枯竭了,鱼类都要死了,所以要保护。听起来很荒唐,但生态主义者就生活在这种舆论场里。今天说这个要灭绝了,明天说那个要消失了,必须马上起来抢救等等。至于说穷国饿死多少人,那不需要他们关心。
只有了解生态主义在西方的蔓延,才能体会这个片子。《夜色行动》能出来,说明现在已经有西方影视人开始反感这种思潮了。天天喊保护动物,人类的生存反而不当回事。
还有一个类似的片子叫《东方》,大家可以参考来看一看。都是讲生态主义者如何作案的。他们没有任何个人动机,完全不谋私利,但比小偷小摸对社会危害更大。
3.5,我挺喜欢这个导演的,虽然她个人的风格不是那么被豆瓣看好。而看看这片的评论感觉大多理解有偏差
凯莉·雷查德虽然力图表现环保主义者们容易进入的误区,但它最令人遗憾之处是既没有引起人们对于环境保护这个母题的思考,也没有让人们意识到人性的困局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伤害。就像电影的最后那个镜头一样,我们除了不知所措,恐怕更是一无所获。
叙事有条不紊真的是因为沉稳?未必,故事真的很单薄。如果男主角不是Jesse且不论表现出来的深度会打多少折扣,连很多现在也似是而非的动机都会无处找寻。
可是范宁真的不像在new age spa店打工的环保人士。jesse也不像有机农场的农民,sarsgaard更不像前海军!
镜头并没有离开对自然的关注,做得更加直白和锋利,要真正接触自然并工作生活的人才会明白人类的破坏与影响,所以我们都知道极端环保主义者会成功,但如果重点在于成功之后的影响与恐惧的话则未免有些失衡,到结尾会发现事情远没有就此结束,世界依旧会变得更坏,这次希望没有到来。不明白为什么给予范宁角色刻画的空间会不够,在莱卡特之前之后的作品中都不会有这种状况,总体而言是一次不算成功的尝试。
即使把环保主义当作一个占位的符号、一个不需要有太多绞合的细节的黑盒,也能感受到莱卡特试图呈现的道德难题高悬下的人的状态,但这次的手法未免有失高明,太多坚硬的直给,尤其是在没有夜色笼罩的时间里,人物几乎失去了行动。
有些镜头还挺有趣的,刻意制造的白天黑夜转场的反差,湖上行舟,克制的对话等,叙事的问题不在拖沓,是人物动机吧,还是杰西演技有问题?
杰西的娃娃脸往那一摆,就基本暗示了这片子里的炸坝行动绝对成熟老练不了
好像就讲了一件炸大坝的事情,但是过程太无聊了,快进完的
沉稳的叙事。
剧情很像《东方》。女主的表演的确可以获奖,男主的表演也不错。但剧情发展显得拖沓。3星推荐。
Eisenberg果然演什么都是一样的,连给只鸟配音给人感觉也是一样的。。
将剧力隐入黑暗
两个环保主义者(一男一女)以革命的心态密谋去炸毁一座水坝,试图以此事作为宣言引发全国性关注。水坝的炸毁,导致某个露营者被水流卷走并丢掉了性命。这个意外让他们从“正义者”变成了谋杀犯。(欣赏这样简洁有力的变奏)男女关系之间的平衡随之决堤。至此,男性的表象被撕毁,一个高贵的理想主义者暴露了,事后他表现得如此软弱自私,只想逃脱责任。如此赤裸的事实摆在眼前:伪装正义是最容易的事情之一。一直依附于他的少女为此更加崩溃,曾经有过的“爱”荡然无存。故事的最后,由于担心她忍受不住自责的压力会去自首告密,于是他选择把少女掐死。所以说到底,环保只是外壳,如同导演其它作品一样,它仍是一部视野独特的作者电影,气质迷人且内力惊人。导演凯莉·雷查德平静诉说着这汹涌的浪涛,而观众在岸上,只要稍不留神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乡下村庄里早不是世代农家人了,常常是独自出来woofing打工帮忙的,环保就像贴标签,只为找到各自的同好,炸完大坝之后才算是把各自真实性格给炸出来了
依旧是状态型电影 只是一众演员把它演成了悬疑而已 导致和风格间出现了断层;临近结尾雷卡特拍冲动的恶念还是欠了一些 但在这个故事框架内用第一视角低压收尾(同前作*cutoff)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革命后动物伤感
如果故事本身就没有什么吸引力的话,那么导演随便用什么样的口吻来讲故事都是徒劳,更让人无语的是几个主角之间连最基本的化学反应都没有,大家各自演各自的戏,互动起来都相当生硬,可想而知这片子有多闷人了,这一对比同样是环保题材,同样是讲述极端环保主义者的《东方》看上去就要有趣得多了。
事件的冲突设置方法其实很廉价,这个犯罪故事本质上其实还是一出流水账,好在导演用沉稳舒缓的文艺范儿做了有力的修饰,让人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叙事上,而是三个角色的心态变化,但也只有杰西·艾森伯格一个人有发挥演技的空间,可惜他那张面无表情的扑克脸总让人想起近来走怨妇路线的桂纶镁。★★★
卷毛这次明明演技爆了......感觉他演什么都一样的朋友们那是因为他就长那样啊_(:з」∠)__(:з」∠)__(:з」∠)_ 【其实这个题材安插的并不好...故事走向模糊了焦点,导致概念严重含混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