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最深的一个患者,重症一个月瘦了四十斤,真实感受到一个人瘦脱相,这是一场惨胜的仗,上了ecmo体外膜肺就是生命的最后关头了,历经终极的身体考验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记录痛苦的过程那些估计都被剪辑掉了,脸上留下的伤疤看上去依然触目惊心,让人看着生疼。与病毒战斗活下来的他,以后的人生路和以前也大不同了,也许活的更加励志,也许尽管很用力的活下去但终究还是不尽人意,脚下的路各走各的吧,加油
“我把我自己交给你了,之后的一切也都交给你了。”
那天晚上好多人离开了,但是也有好多人过来了。
“我好想活下来。”
“在icu病房医生面临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煎熬,而对于病人来说,医生就是唯一的希望。”
“我有一个提议,要不要把你父亲的遗体捐献出去。”
“我原本在市中心买了一个大房子。”他家离开了一共3个人,在他想要和母亲还有奶奶取得联系的时候,她们已经离开。在那个晚上之前,他以为父亲还有好转。
奇迹之所以存在 之所以稀有 是因为他带给人们希望,而我们永远期待。
当时看着冷冰冰的数字只觉得疫情真的很无情,看到这个纪录片,看到这些活生生的人,我发现我没有办法去忽视这件事情带给我们,带给整个中国的影响。
你连死神都战胜了,你之后一定会很幸运的。
“等你回来了,我们在一起堆雪人吧~”
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谨以此片献给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突然降临,渐渐整个人类都被新冠肺炎所「吓倒」,我们不知道这未知的灾难是否会在下一秒降临,国内很多地方都封锁了,未知,恐惧,无助的情绪等一股脑袭来,我们不知所措。
后来,我们算是暂时度过了危机,而国外的疫情仍在猛烈爆发,但似乎距离我们较远,我们忘却了恐惧。或许,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很多人也没有真正处在武汉那样的疫情中,对于疫情的感触也都各不相同。
近日,看了《金银潭实拍80天》 很感动,虽然它无法全面呈现,但通过那些短暂的定刻和局部的真实,让我们再次感受那段难忘的日子,很难得,也很必要。
每个患者的底色都填满了孤独。自2月初,湖北卫视摄影组深入金银潭医院隔离病房80天,记录下这个医院里的许多故事,片中重点介绍了五个家庭患者的经历。
一个临危受命的年轻记者,坚持外出参访报道,父亲没有反对,而是要求自己作为司机一同前往,结果一家人都被感染,父亲不幸离世。悲痛之余,母亲很小心地向儿子提出捐献遗体的想法,这对儿子而言也很艰难,最终,在无法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情况下,他们为了给更多的人赢取希望而选择了捐赠。
解除隔离后,儿子来到医院,找到父亲离开前的病房,做最后的告别和祭奠,面对空落落的房间和床位,他默默哭泣。
一个乐观的出租车司机,自己先染病,父亲母亲奶奶接连感染,但因病情轻重不同,四人分散到三个医院,同处一个城市却无法联系...
在疫情没有发生前,他特意买了大房子接了奶奶和一家人住,却没有想到被疫情所分离,在住院期间,虽然也有过心理准备,但他还是不愿意接受最坏的结果,谈起这段经历他忍不住流泪,并说自己很内疚希望他们都能回来。
可现实是残酷的,他先是不知道母亲和奶奶已经去世了,接着获得联系的父亲也没有挺住,他忍着痛将父亲的遗体选择了捐赠。
后来,他将父母和奶奶的墓地买在了一起,这样他们也算团聚了吧。可是,从此后他再也没有可以像个孩子一样撒娇的人了。
4月4日,当全国的人都在为逝去的人而哀悼时,他一个人站在江边,若有所思...隔着屏幕我们似乎都能感觉到他的那种孤独和痛。
一个孩子出生后被确诊的女护士,他的丈夫为她揪心不已,他忘不了她曾对他说过的那句「我好想活下来」,每当想起,他都觉得难过又无力。
经过医生的种种努力,她慢慢康复了,八岁的大女儿与他们开视频时说,「没有见到你,就感觉这个生日没有以前那么开心了。」妈妈笑着说,「不是见到我了吗?我不是在这里坐着嘛。」女儿接着说,「见是见到了,可是又摸不到,很想抱抱你,很想跟你在一起,很想再趴在你的肚子上睡觉。」
之后,女儿又缓缓地说,「以前觉得冬天是很好的节日,因为那时候可以打雪仗,堆雪人,现在觉得冬天下雪,没有你,感觉又冷,又感觉一点意思都没有的季节。」
所以,女儿许的生日愿望是希望疫情赶快过去一家人团聚,她想跟妈妈补回生日然后再一起堆雪人。
此外,这对夫妻的感情也感人至深,一次,丈夫为她做了饭,来医院给她送物资,无法相见的他们,隔着病院楼上楼下对望,通着电话的他们,不知不觉都哭了...
看着平凡的他们让人感慨:彼此扶持的夫妻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特别的且亲密的人了。
一个因陪着患病的父亲而拖了一段时间才入院的女患者,经历诸多不好的状况,她内心非常焦虑,在医生的鼓励下她成功成为了金银潭医院24个上了ECMO最终生还的4个当中的1个。
在这个过程中,她与一位支援武汉的外地医生结下了缘分,医生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依然时常关心她的状况,让她内心觉得无比踏实又温暖。
在医生的语音记录里,有这样一幕:女患者在等待插管这个挑战过程中,突然拉住了医生的手,问她:「你是来自哪儿的?你姓什么?」对医生叨咕着:谢谢!
一个经历了一场惨胜捡了一条命的男子,他也九死一生成功从ECMO中挺了过来,在住院期间他经常做噩梦,而昏迷时总是想起自己的女儿,在好转后他却怕自己的现在的样子吓到女儿,而当他看着女儿的视频时又忍不住开心,一直向身边的人念叨「像不像我」。
虽然有些生命已经逝去,崭新的希望也重来不会缺席,他的二宝如期出生了...
从五个家庭的部分故事可以窥见武汉人曾经的悲欢离合,这其中有着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伤痛,在此,致敬那些长时间穿着闷热的防护服在不停奋战的医护人员,致敬那些进行遗体捐赠的人们,致敬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和英雄的人们...
当下疫情并没有结束,我们有幸暂时摆脱了苦痛,但不要忘了疫情的可怕,更不要忘了那段艰难的日子,或许我们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铭记这段日子,并将此传递下去,同时保持住我们内心的向往,意义非凡。
想看的B站有,建议可以结合上段时间口碑还不错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一起看,后者侧重于武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样可以对疫情,对武汉,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了解多些,从而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的生活。
真的太好哭了。所有人都太不容易了。一起加油,那段日子对大家都是毕生难忘的。不要忘记,不能忘记。
(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筑起的第一道防线,金银潭医院的抗疫图景是武汉这座英雄城市以及英雄人民抗疫的缩影,成为网友关注的热点。同时,这部纪录片以1.51亿的话题阅读次数增量遥遥领先。在视频播放榜上,作为全国首档聚焦人才纪实节目)括号里是复制@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的
博尔赫斯曾经写道,我从不谈论什么背叛和原谅,遗忘是唯一的背叛和原谅。
这句话适合用在所有武汉人身上:对于集体来说,遗忘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对集体灾难记忆的背叛,但就个人而言,选择遗忘又是在沉重的伤痛里喘息和逃脱的机会。
新闻工作者谭海燕选择忠于自己的职业,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武汉记录下来,在抗击疫情最艰难的时刻勇闯红灯区。5个关键词,80天,100多个拍摄对象,500多个小时拍摄素材,汇聚成了一部记录疫情武汉至暗时刻的73分钟真实影像作品——《金银潭实拍80天》。
2020年9月,《金银潭实拍80天》在湖北卫视以及bilibili网站同时播出,高速运作的医院、命悬一线的患者、绝境中的人性温情……影片所呈现的每一个画面都给人们以极大的心灵震撼,同时也翻开了人们心理最不愿意提起的一页。然而,正如谭海燕所说,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就是把事件忠实地记录下来,这是为了以后能够避免相似的灾难重现,历史永远需要真实的影像记录。
《金银潭实拍80天》播出后,在豆瓣获得了9.1分高分,bilibili网站上的评分则为9.9分,影片更是获得了202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故事”优秀纪录长片荣誉、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委会大奖以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摄影奖。奖项背后是纪录片沉甸甸的重量,它像是一块不大不小却又足够突兀的石头,压在人们心里,时刻提醒着人们:努力前行,但不要忘记。
影片里有五位主要人物,就像疫情之下万千普通人的小小缩影,他们代表了所有人,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史前浩荡的灾难里挣扎求生,奋力将一线生机凿出开阔的口子。在这里,所有人结成了同一个阵营,人性的温情与感动时刻盘桓在灾难上空,使病魔变得不那么可怕。
谭海燕为他们归纳了五个关键词——责任、亲情、信任、选择、重生。
每一个关键词都凝聚了他们的信念,体现他们作为一个立体的人的矛盾与光辉。谭海燕希望透过这五个关键词,向观众传递出深层价值内核,感动之余,能够对整部影片甚至整个新冠肺炎疫情有着更加深刻的反思,内化为勇敢前行的精神信念。
责任
敖慕麟的关键词是责任。作为一名新闻系毕业的青年,他始终将社会责任与社会担当放置于个人利益之前,在疫情暴发之处,他收到前工作单位凤凰卫视的邀请,毅然决然走上武汉街头,为社会输送珍贵的疫下武汉一手资料,父亲敖醒吾则主动要求担任他的司机。在父亲不幸罹患新冠肺炎抢救无效去世后,敖慕麟与母亲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捐献父亲的遗体。
在拍摄过程中,敖慕麟的情感一直相当冷静,但谭海燕整理素材时,却发现他在空病床前不停颤抖,竭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冷静与克制不仅是敖慕麟的状态,还是整部片子的语态。在谭海燕看来,片子拍摄之时正是所有人都处于内心极度惶恐和不安的时刻,她不希望影片过分渲染焦虑和紧张,而是希望借助冷静与克制的影片基调,传递出坚定的抗疫信心。
亲情
王枫娇与丈夫左双贵的关键词是亲情。王枫娇入院期间,左双贵曾到医院为她送食物和生活用品,本来已经要走过医院大楼,他突然折返,打电话给刚从ICU病房转至普通病房的王枫娇,让她走到床边,想要远远地见一面。他们一边通话,一边确定对方的位置,终于看见窗边王枫娇真切的面孔时,左双贵不停抹泪。
亲情的牵挂和羁绊让他们从微信走到了现实生活里,目光满是不惜和惦记。疫情期间,武汉的许许多多家庭被切开,分隔两地,困住的不仅有家庭成员,还有滋长的思念和羁绊。
信任
患者肖军与医生郑霞之间的关键词则是信任。在谭海燕看来,她们体现了一种“新医患关系”,医生和病人在同一个频率上,和谐共振,携手对抗病魔。郑霞来自浙江的援鄂医疗队,在金银潭医院时,郑霞每天进病房为肖军治疗,离开武汉回到自己的医院后,她们还会天天通电话,两个人情同战友,互相鼓舞,一起等待武汉真正的春天。
一破以往医患矛盾冲突的框架,影片给所有医护人员和病人注入强心剂:只要互相信任,就一定能够战胜面前的顽敌。这样弥足珍贵的情谊体现在影片的每一处角落,无论是医生鼓励昏迷的王枫娇,还是一直坚持带病工作的张定宇院长……所有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为病人筑起一道墙,竭力将新冠肺炎挡在墙外。
选择
出租车司机李超的关键词是选择。疫情初期,他的父母以及奶奶都感染了肺炎,由于病情严重程度不同,他们几个被分住在不同的医院,很长一段时间互不通信。李超入院后,担任起了小区的志愿者,每天为小区居民采购食物和生活用品。普通人李超坚持做着普通人的事,但疫情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家里三个亲人相继离世,只剩他一个人孤立无援,痛苦和煎熬不言而喻,他仍然选择了捐献父亲的遗体,让这份痛苦转化为抗疫的坚实武器。
谭海燕提到,敖慕麟和李超选择捐献亲人的遗体是整部影片的高光部分,渗透了人性和生命的光辉,足以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所有人都知道捐献遗体对于整个医学研究的意义,但对于个人而言,它是一个残酷无比的选项,每一条逝去的生命,都值得礼赞。她还曾独自携带设备偷偷溜进墓地拍摄,墓地荒凉寂寥,生命长眠地底,严峻和肃穆溢出屏幕,哀歌传至观众心中。斯人已逝,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怎么好好度过余下的生命,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才是当下应该做的。
重生
纪录片的第五位拍摄对象彭博的关键词是重生。在金银潭医院,因新冠肺炎使用ECMO的患者一共有24人,而彭博是4名成功脱离ECMO的病患之一,他无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尽管康复之路漫漫,但彭博俨然代表了所有疫情里危重病人绝地求生的希望:彭博是他的名字,而蓬勃是他的生命力。影片不存在预设的场景与镜头,都是谭海燕团队长时间跟拍所得的素材,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下,处处埋藏对生命的思考。
刚开始拍摄时,团队遭遇重重困难:临危受任的谭海燕没有拍摄医疗记录片的经验、在疫情暴发初期涉险前线却面临物资极其短缺困境、深入跟进拍摄对象时问题难以启齿……出发前,团队甚至没有脚本,没有大纲,没有分镜,只有上下凝成一团,想着一定要拍到人的故事的决心。通过客观的记录和冷静的叙事,谭海燕完成了自己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将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场灾难记录下来,让人们铭记灾难,而后更好地避免灾难发生。
片中,敖慕麟念了一段旁白,这段旁白是他发在朋友圈里的文字——
“朋友告诉我,父亲的病房会有阳光照进来,于我那里有过希望,但现在是一片废墟,我要做的不是把废墟抹平铲净,而是把它保存下来,不会忘记,不要忘记,然后在它旁边,重新开辟一块新的土地。”
这个朋友是谭海燕,作为一位感性的纪录片导演,她陪同影片里的人物一起经历所有故事,结下了深厚的类似战友一般的情谊,她抗拒冷冰冰的拍摄,想要真正与影片的人物融为一体,并且给予他们有效的帮助。拍摄80天,过载的信息也给她带来了隐隐约约的心理创伤,不愿提及心理感受,不想回忆拍摄细节,静静等待武汉伤痕一页慢慢被掀过去。
作为新闻工作者,遗忘是对职责的背叛,而作为个人,遗忘却是对自己和世界的原谅,矛盾交织而行,造就了《金银潭实拍80天》,这部没有巧思,也没有剧本的真实纪录片。
对话
谭海燕
《金银潭实拍80天》导演
GZDOC:您当时的拍摄思路是怎么样的?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谭海燕:当时没有思路,因为那不是一个正常的环境,一开始甚至连采用短片还是纪录片的形式都不知道。
我们是1月28号进的医院,当时也没有物资,医院处在非正常情况,在物资最紧张的时候,连医生都没有防护服。湖北省卫健委新闻处只有20件防护服,给我们发了5件,虽然我们有防护服,但我们的防护服都是不合格的。
GZDOC: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呢?
谭海燕:最后我们舍不得浪费,还是穿了原来准备的防护服,然后跟医护人员商量能不能把医院的防护服借我们两件。他们开了一个会,最后借了两件给了我们,我们穿着两件防护服进去,结果一进去就喘不了气,因为就像罩了两层塑料袋,5分钟之后人就出不了气了,眼睛也都看不见。
设备也不正常。我们需要用保鲜膜把设备裹起来,只能靠本机收声,会收到很多杂音。再者,感染科病房里面是封闭的,仪器太多而房间小。所以我们每天基本拼着命进去,但拍摄的质量都不能保证。总的来说第一次去进去是挺失败的。
我没有在医院拍过片子,对医疗体系的运作特别陌生,我连医院的构架、科室的设置机构都没搞明白,去了一个多星期才搞明白的,相当于匆匆上阵。后来我们是自己慢慢地熟悉了医院的环境,台里也给我们送了一点物资,情况就好点儿了。
困难很多,但是我们当时想着一定要拍人,这个事情是很明确的。前面的困难都是客观条件上的,无论是物资还是设备都属于客观困难。等到找人拍故事,进入到核心了之后,发现更难了,因为面对好多人我们根本开不了口。
这种拍摄对别人也是一种侵犯,在疫情时期拍摄病人这个事情很残酷的。真的要感谢每一个同意拍摄的人,灾难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座山,让他们把痛苦言说出来是很残忍的,真的非常感激这些拍摄对象。
GZDOC:我们当时是没有脚本的吗?
谭海燕:没有。
出发之前写过一个策划案,我也忘了当时怎么写的,但拍了之后已经变成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东西了,我之前没有拍过医院,所以脑袋里可能更多的是一些过去看到过的医院的片子。当时有一个很宏大的设想,以为去了之后可以拍医院、拍社区,呈现一个全景式的疫下武汉,但后来哪都封了。虽然后来也有补拍了一些社区以及志愿者的镜头,但是最后呈现的片子是跟写的策划案是完全不一样的。
GZDOC:在客观条件这么困难,而且您没有拍过医疗纪录片的情况下,怎么会接下这个拍摄任务呢?
谭海燕:没想这么多。我们开会的时候提出了拍一个案子,当时还没有明确要拍什么,只是觉得要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早上还在讨论拍什么、怎么拍的时候,突然有人说今天要封城了,今天如果不拍,好多东西就拍不到了,于是摄像们散出去拍,处在很慌乱的状态,因为谁也没有预料到封城这么严重。
GZDOC:最后在处理剪辑素材的时候是怎么选择的呢?
谭海燕:其实我们在做后期的时候,给每一个人定了一个主题词儿,按照每个人的关键词去整合素材。
敖慕麟的关键词是责任,他是一个把社会责任放在自己之前的个人。因为他是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多年的这种职业理念造就了他的品性,所以他每一次选择,都会把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摆在个人利益之前。
肖军跟郑霞就是信任,我们通过肖军跟郑霞的故事传递出来疫情之下医患关系的良好互动。
王枫娇的家庭就是亲情,亲人之间这种浓厚的情感。
彭博就是一个重生,或者说叫希望的故事。他叫彭博,他的生命力多蓬勃呀。
李超就是一个普通人的选择,比如说他在病床上选择去做志愿者,去给别人买菜买肉,去做这些,后来自己的父亲走了,又面临着家里三个亲人离世,他选择捐献遗体,这些选择都是很煎熬的,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
这五个关键词组成了五个故事,我们希望故事背后能够体现这几个关键词的内在价值。
GZDOC:我就看到很多细节很感人,当时是怎么捕捉和呈现的?
谭海燕:这些细节都是抓拍到的,没有预设,也不可能预设,包括王枫娇的丈夫去看她,都是很突然的,我们差点拍漏了。
当时他送完东西了之后,自己临时又返回去。本来已经都走过了,他又退回来掏出手机,我们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后来才发现他想见见王枫娇。因为从2月11号把她送进去医院,接近两个月都没有再见面,虽然在手机上视频了,但是没有见过真人,他很想见见王枫娇。
整理素材的时候找到了很多东西,包括彭博的抢救,都是我们在整理素材的时候发现的,拍的时候并不知道抢救的那个人是他。
GZDOC:整体而言,影片的情感表达是非常克制的,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拍摄对象的情感表达相对含蓄?
谭海燕:也不是,我们也拍了很多不克制的场景,但是我们在做这个片的时候就觉得应该克制,因为去年是疫情最艰难的时候,所有人的内心都非常不平静,处于很焦虑和恐慌的一个状态,我们觉得这个片子应该克制,所以呈现出来的基调是这样的。
GZDOC:您希望通过片子传递出来什么样的东西呢?
谭海燕:我希望传递出来在这种苦难之下,最能体现人性光辉的东西。新冠肺炎疫情肯定是一场灾难,但是灾难的背后有很多感动和很多付出,每一个平凡人也能呈现很多角度。
GZDOC:在疫情期间,或者说甚至是以后10年20年,我们这一部70多分钟的影片的力量在于哪里呢?
谭海燕:我觉得还是在于真实,在于我们很真实很克制地去反映这件事情,我不希望这个片子只有感动,所以我们做了五个故事的内核,我希望通过这种冷静克制的语态传递出去更多的价值。
片子里面我觉得最能体现价值观的地方就是在两个捐献遗体的情节。敖慕麟跟李超对生命的态度其实就是我们这个片子最高光的地方,上升到我们对整个生命的价值和态度。
GZDOC:距离疫情最苦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您现在再回去看拍摄那段期间,心里会有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有什么新的感悟吗?
谭海燕:其实我不太想提及,我觉得自己也需要时间去恢复这一段心理创伤,很多人经历这一场灾难后都会有应激反应。
其实人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会有一点恐惧和害怕,但是因为每个人有着自己的职责,你会把勇气放在更前面,淡化内心的恐慌,整个人投入工作之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心理上的感受。
但是经历完这件事之后之后,可能会有PTSD,因为在这么密集地去接受这么悲伤的讯息,再去细想的时候是会有心理的阴影和一些问题,整个人是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平复的。
GZDOC:经历了这件疫情之后您对武汉这座城市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吗?
谭海燕:我不是武汉人,但是我在武汉生活了20多年,所以其实我应该算是新武汉人,但是,我自己上次就说过,我经历了这一场灾难之后,打心底里认同了我是武汉人,自己从内心里面有了一个身份认同,就觉得武汉属于我,我属于武汉。
GZDOC:您在武汉生活了二十多年,也算是当地人,当地人的视角有没有对您的创作产生影响?
谭海燕:可能情感上不一样,觉得自己拍的每一个人都是亲人,是我的兄弟姐妹,我没有觉得他是我的拍摄对象,而是对他们有着亲人一般的感情,包括慕麟跟李超现在都是把我当姐姐,这一场患难经历下来,会觉得我们都是过命的交情。
我现在忽然明白了战友之间的感情,上战场打过仗的人们之间的感情是非常特殊的,去年我们一起打抗疫这场战就有点像是战友情,我跟他们之间的交流是无障碍的,我说的你懂,你说的我懂。
在病患最艰难最痛苦的时候,我们是见证着的,他们每一个肢体上的刺痛我们都是共同经历的。在看到他们无能为力的时候,自己会更加无助。
GZDOC:我在看到您在一个访谈里面说到,遗忘是最大的背叛和原谅,可以听一下您对这句话的解读吗?
谭海燕:其实忘掉挺好的,很多人都想忘掉,希望2020年没有发生过疫情。对一个生命的个体来说,面对疫情这样巨大的痛苦,如果能够忘掉对他个人来说真的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但是我们是新闻工作者,这一份工作又决定着我们不能够忘记,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要把它记录下来。如果我们把这件事情忘掉,那就是对这个世界、对我们工作的背叛、对我们职业的背叛。我们都想时间能够倒流倒流,永远不要选择有这一页,但是这一年它发生了,我们的工作是把它记录下来,如果不忠实地记录下来,那就是背叛。
GZDOC:您觉得我们铭记这一次灾难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谭海燕:各种方式,像文字、影像等等,铭记下最真实的东西,这种铭记是为了今后不再第二次犯错误,让灾难不要再像这席卷而来,所有的铭记就为了避免。
GZDOC:这一次拍摄经历对您的纪录片的创作,或者说对纪录片的价值观有没有带来什么革新或者影响?
谭海燕:可能以后还是想拍一些跟普通人有关的跟生命有关的东西,但这两年就想做一点相对轻松一点的话题,需要疗愈和恢复。
GZDOC:《金银潭实拍80天》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获得“中国故事”优秀纪录长片荣誉,有没有想要跟我们分享的话?
谭海燕:特别感谢广州节,我是第一次来参加广州节,对我个人来说,我通过这个平台学到了很多,也结识了很多新的朋友。这里像是所有拍纪录片人的家,每年给我们提供一个地方聚会和交流,希望广州节越来越好。
纪录片一共五组故事,其实也是五对情感关系。
第一对是肖军和郑霞,医患关系。在救治过程中医生对于患者的尽职尽责,患者对于医生的全心信任令人动容。
第二对是王枫娇和她丈夫,夫妻关系。丈夫在病房楼下看到窗口妻子的身影,眼泪不自觉地落下,还有当时被握住的手,那一句“我好想活下去”都发自内心。
第三对是敖慕麟和他父亲,父子关系。从父亲被送进ICU到收到父亲死亡的消息,两人再也没有见上一面,最后敖慕麟来到父亲最后去世的病床前,写下了那条“不会忘记”的朋友圈。
第四对是李超,社会关系。他和他的亲人因病情程度不同被分到了不同的医院进行治疗,他本人在恢复期帮社区居民订购菜品,甚至在三位亲人相继离世后还捐献了他们的遗体。
第五对是彭博和他女儿,一个在用上ECMO后活下来的父亲,怕自己的样子吓到女儿不敢视频,为了赶上二宝出生不停锻炼肌肉,希望早日康复的人。
有太多的人被永远留在了那场传染病中,活下来的人有些还遭受着心理上的折磨。看完才明白“信心是比黄金还珍贵的东西”的真正含义。
人间真情的确让人感动,但另一角度,这部纪录片在叙事、转场和主题升华方面的确做的一般,甚至因为穿插讲故事所以会稍显混乱。加一星的情感分数。
每个患者的底色都填满了孤独。泪水止不住流,相比之下那些赶工的抗疫剧真的都是耻辱。
中国疫情影像都极大的相似,记录小人物,已成为主流趋势的手段。隐去大背景,留下小个体们的相互取暖,普通人的小故事代替宏大叙事,成为新时代的宣言。面对真实、饱满的个体,情绪被牵引,而反思被掩盖,单纯的共情在大叙事下难以长存,不忘记很艰难,而淡忘是常态。
没有更好的渠道了解真相的我们,仍旧对疫情本身停留在一种片面了解的状态。动人的叙述是真实,情感也是真实。他们只是无数受害者的缩影而已,看不到任何追责性的反思,这样还是远远不够。
“朋友告诉我,父亲的病房会有阳光照进来,于我那里有过希望,但现在是一片废墟。我要做的不是把废墟抹平铲净,而是把它保存下来,不会忘记、不要忘记,然后在它旁边重新开辟一块新的土地。——敖慕麟”
全民抗疫只有纪录片才能更真实的反映,抗疫电视剧不太能打动到我。
我真的很讨厌很多纪录片的背景音乐故意煽情,故意渲染悲伤气氛。本质上,是很悲惨,可事实上不能被悲惨或者同情这种上头的情绪覆盖,这种时候,你我都知道,理性思考比什么都重要。
最凄惨的农历新年;最无畏的白衣天使;最坚毅的病患;最美的互望;最有说服力的可口可乐广告;最勇敢的摄制组。不会忘,不能忘。
说了一些可以说的。
我是时代微不足道的一个细胞,能做的就是加固自己的记忆,然后传递。
泪目 特别是王枫娇夫妇 尽管不是人人都能得到这样周到及时的救治 今天不是人人都可以视频通话和送日用品 尽管不是人人都有床位 但眼泪 牵绊是很多家庭真实的缩影。愿我们都能健康的活着 爱的人都在身边。
哎
在看过的所有记录疫情的各种纪录片里,这是唯一一部我打开看了还不到10分钟就想哭的,有一种把人瞬间拽回到几个月前的那种力量。作为一部专题纪录片来说,几乎已经没什么可以挑剔的了,文案也好。不能忘,不会忘,愿生者坚强,逝者安息。
所有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现实生活却不是故事。
个体生命与尊严终究被主旋律式的说教型集体主义和牺牲主义给掩埋,和同题材的《76天》差距太大。
这是一个真正红区里的纪实,就冲这一点绝对值得五星。要细揪拍摄手法故事内容差强人意吧。可是当4月4号哀悼时,那个失去父母奶奶的出租车司机大哥一个人站在江边,那种痛是可以穿越屏幕直击心灵的。真实的金银潭,真实的武汉,穿越生死。不会忘记
真实且有意义的纪录。感谢所有医生。
作为纪录片的话其实一般般,但这个时间地点拍这个题材,还是要加感情分的
我是坐在金银潭医院里利用采访间隙看完这个纪录片的,真的很有感触。一边是影像记录下来的当时我没接触过的生死,一边是在我面前有血有肉的亲历者们。对自己不得不提问让他们回忆往事感到抱歉,那段经历对他们来说讲一次就是揭一次伤疤,真的很抱歉。
画面里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一直阻挡自己去共情,遗体捐赠这件事光芒万丈~~
搞错了,看的是这个,还可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