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一部很挑人的片。
如果你很吃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主义那一套,如果你想在电影院中感受真实战争的残酷,如果你是张译粉丝,那我推荐你来看这部电影;
但是,
如果你想看国家如何在战争面前展现强大的力量,想看外交官为营救侨胞和难民如何与各方势力斗智斗勇,如果你比起个人英雄主义更喜欢看不同立场的人如何在一场大事件中发光发热的群像戏,那么我不推荐你看这部电影。
哦对了,对于手摇镜头容易产生头晕胸闷等不适反应的人,我也不推荐你在电影院观看这部片。
很不幸,我就属于但是后面的那一种人。
当然这部片优点也还是很明显的,首先是真实感营造得很棒,布景道具美术1比1真实还原了当地的面貌,舍得下血本的各种交火、爆炸镜头给人十足的沉浸式战场体验,很多经历过战争的人看了都动容落泪、心有余悸就是证明。还有一百多个侨胞徒步十几天横穿沙漠这样的情节,也是真实事件。这一点我想大家应该也没什么异议。
另外一点没有异议的就是张译的演技,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二次俄罗斯轮盘那场戏,三枪,每一枪开枪前的那个情绪表达和反应都不一样,张译对角色的把握理解很到位,表演也很自然不会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
其实在评价影视剧的时候,演技的权重在我这儿不会特别重,我不太喜欢去强调一部片谁的演技特别棒,我觉得演员的任务就是把角色表达清楚,一个演员只要能做到不出戏就OK了,至于他的演技多精湛,我还真不care,所以演技在我这儿也就只是个额外的加分项,我最关心的还是剧情。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就了解过不少关于利比亚撤侨的细节,比如说避难的酒店里因为水源遭到污染,流出来的水都是黑的,使馆的人喝了全都拉肚子。很多人都认为导演拍得还是太含蓄了,其实只要把当年的那些真实细节还原出来,这片就足够精彩,足够好看了。而我为什么说万里归途败在不够真实,就因为他明明可以花更多笔墨去还原这些我们普通人所不知道的战场的一面,编剧却把全片最高潮的两个矛盾放在了俄罗斯轮盘这个赌局上。
作为一个兼职编剧+小说作者,我完全能想象得出编剧把这个桥段加进去的理由。无非就是觉得如果只是照搬现实的话会拍成纪录片,那样的话整部片就会缺乏戏剧张力,不精彩不刺激,因此虚构了一个外交官和叛军头目玩赌局的情节。
可我觉得,这恰恰是本片最大败笔。这是编剧自以为是的精彩,不是我期待看到的精彩。
我想看外交官如何运用自己的口才与智慧舌战群儒,如何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去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就拿现实中的营救伊拉克人质事件来说,当时除了中国以外,也有别的国家的人质遭到绑架,有的还被撕票,可是最终,中国的人质还是在25小时内被成功营救了出来。别的国家没完成的任务,我们国家的外交官完成了,这不就是一个天大的爽点吗?
可是我在这部剧里看到的是什么呢,我看到的是当主角一行人落入叛军手中,被强行玩俄罗斯轮盘的时候,那位外国司机为了让中国人离开而选择自杀。主角从头到尾除了威胁对方你要是敢杀我们,我们国家会让你血债血偿之外也没做出什么亮眼的举动。关键是俄罗斯轮盘这个不怎么高明的桥段居然还玩了两遍,最后主角是靠着豁出去的不怕死而挺过了难关。好吧,实际上也没完全挺过去,因为后来那个反派出尔反尔想要杀掉主角。
到这里又出现了另外一个让我困惑的点,就是反派的动机非常莫名其妙。我就弄不明白,这个反派为什么非要跟俄罗斯轮盘过不去,为什么如此执着于考验主角,主角是他世仇还是杀了他全家还是抢了他的石油?主角有没有勇气关他鸟事?最后他又是为什么出尔反尔,他跟主角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非要一枪崩了他不可?最最离谱的是,一群手握武器完全占据优势的叛军,面对手无寸铁的一群人,居然只因为大家都举起了手机拍照,因为害怕他们残杀无辜的真相被公之于众就怕了?如果他们是如此在乎自己的形象,在乎国际舆论的人,他们还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挟持他国人质?
其实以上这一切让我觉得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点,都是围绕着俄罗斯轮盘这一事件而产生的,如果不是编剧硬要插入俄罗斯轮盘这个桥段,如果俄罗斯轮盘不是关键剧情的话,这些问题就不复存在。俗话说,说了一个谎,就要用更多的谎去圆,编剧也是如此,正因为在一个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创作中强行加入了一段不合逻辑的桥段,而这个桥段还恰好是整部片的戏眼,这就导致编剧不得不编造更多不合逻辑的情节去把这个桥段圆回来。这就会导致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瑕疵,结果却被无限放大,然后拔出萝卜带出泥地牵扯出一箩筐的问题。
除了虚构桥段写得不好之外,万里归途还有一个挺致命的缺点,就是人物没写好。
就拿主角这个人物来说吧,一般来说,剧情矛盾必须与角色性格挂钩。而片中给主角的设定是脾气不好说话很冲。港真,除了刚开始主角diss朗哥之外,我还真没看出这角色说话怎么冲了。至于觉悟不够就更搞笑了。说到底,身为一个合格的外交官,他的使命就是在各方立场中游走,在危难关头逆行深入战场救人于水火之中,咱真有必要给这样的人物强行安一个“觉悟不够”“说话冲”的人设吗?
退一万步来说,咱就默认主角他就是有这个属性吧,可后期有什么剧情去体现吗?主角在片子里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要把我们的同胞安全带回家,您这不挺有责任感的嘛?怎么就觉悟不够了?另外他哪里说话冲了?跟成朗因为观念不一致发生争执就算说话冲了?我怎么感觉在争执这个问题的时候成朗说话比他还冲?而且主角帮成朗翻译结果弄巧成拙那一段也是挺搞笑,虽然这个桥段本身设计得很有趣,但是这桥段让我们看到的是主角就是个“喜欢用非正常手段解决问题的老滑头”,你要说“老滑头”是他的人设,我倒还觉得合理些——虽然这个桥段对于塑造主角形象完全没起到正面作用……
港真,宗大伟这个人物,也就多亏是张译来演,要是换了其他人来演,那我就只剩下一脸懵逼+无法理解了。至于殷桃和王俊凯扮演的其他配角,那就更加扁平了,尤其成朗,我本以为可以在片里看到成朗的成长,本以为可以在片里看到前辈带后辈,师父带徒弟,外交官将自己的崇高事业理想代代传承下去。结果完全也没怎么体现。毕竟,编剧连一个主角都写不好,那就更别期待他去写群像了。
其实我觉得像这样一部撤侨片,最好的表现形式应该还是群像,因为撤侨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
在我心目中,一部好的撤侨片be like:将焦点聚焦在不同立场不同职位的人,他们或许有自己的困境与不足,但是为了办成一件事,他们克服各自所面对的麻烦,在他们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为同一件事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而外交官只是充当了一个将他们所有人都串联起来的角色。重点不应该是突出某个人如何死里逃生,而是强调大家背靠一个强大的国家,一起团结努力,去完成个人力量所无法完成的任务。
一部剧情片,无论他布景再怎么真实,特效再怎么牛逼,剧情和人物都是核心,而对于剧情来说,逻辑自洽是基本中的基本,是万丈高楼的地基,无论你要讨论剧情的立意还是内涵,讨论剧情是俗套还是新颖,都得先做到逻辑自洽,所有关于剧情的讨论都只有在满足逻辑自洽的基础上去讨论才有意义。如果连最基础的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你还是去做纪录片比较好,至少,别再自作聪明地摆弄那些并不高明的虚构桥段了吧。
战争太残酷太强大也太让人无可奈何了,生命变得如此渺小又软弱。
在危险来临之前,“勇敢”似乎更像是一句口号,可在真正的危险面前,能够把这“勇敢”拿出来的,或许没有多少人,在生命威胁面前,谁能不“望而生畏”呢。
《万里归途》里,宗大伟有过很多次不勇敢的时刻,他也是一个普通人,对生命有留恋,他跟所有人一样的有畏惧和脆弱,但他深知自己身上有外交人员的使命和担当,他要对同胞的生命安全负责。
我不相信人会天生的无畏,但我相信正直、义气和责任感,会战胜软弱和畏惧。人们在退缩的时候经常会说一句话“地球离了谁都转”,但有时候在某时某刻,推动“地球”运转的,就恰恰是每一个真实的个体。
宗大伟就是这样一个个体。
努米亚共和国爆发战乱,宗大伟和成朗一起逆行踏上撤侨路,穿越枪林弹雨和荒漠带百名同胞回国。
当刘明辉拿着话筒让宗大伟跟大家伙说两句,他却只报了自己的姓名和来历,就说不下去了。那一刻,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没有车,外面又是枪又是炮,他要怎么安全撤离所有人呢?
所以,漫漫的“长征”开始了,宗大伟自己也不知道,走到了迪拉特是否就能遇见救援,可他无论如何要带着大家安全撤离,因为保护所有同胞是他的责任,凭借多年丰富的经验,他在经过的路上给大使馆留了信号,32万6713步,数次的死里逃生,他做到了。
整个电影没有煽情,但它还是会让你掉眼泪,情绪的表达一直很隐忍克制,但感动始终累积在内心深处。
就像白婳,这一路上她没有哭,情绪压抑着,直到在回国的飞机上,听到已经进入中国领空之后,终于得以尽情的释放。
观影全程你都会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代入到角色里去感受、去挣扎和抉择。
最触动我的,是到了迪拉特之后,宗大伟给老婆打电话,他说:“悦儿,对不起啊悦儿,有事儿耽误了,每次都这样,每次都被我耽误。”他没有告诉悦儿自己在努米亚,可是悦儿早就在电视上里看到了。
她没有跟他生气,责备他,而是说:“虽然,我不知道你在那儿遇到了什么困难,但是我相信,能够带他们回来的,一定是那个又勇敢,又智慧的你。”隔着屏幕我都感觉到了这段话对一个死里逃生又筋疲力尽的人来说,是多大的鼓励和安慰。
电影最后,宗大伟回到了北京,刚好是春节,到处都是放烟花的声音,他听到那个声音都会吓得一哆嗦,楼里的邻居们在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家里人正齐聚一堂准备开饭,除了悦儿,没有人知道他刚刚经历了什么,但生活的烟火气在对比下显得弥足珍贵,也让我们相信世界会变好的。
-作者-
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已出版《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私人微信qyny0704
1.张译很好,感谢他让我看完全片。 2.王俊凯后面比前面好点,刚出场的烟熏妆像一个在网吧熬了一周通宵的学生,比起外交部新人,更像实习的学生。 3.群演都很不错,王迅那张脸我差点没认出来。 4.电影题材不错,终于不是互相突突的那种。 5.星星点灯让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用1001夜辛巴达的故事暗示zy带引他们的归国之路设计挺好。 6.优点很多,但缺点致命,137分钟都让人感到冗长,故事一波三折就挺好,四折五折六折就让人精神疲惫了,没有重点,以至于在后期出现了精彩桥段,也让人兴奋不起来,最后那个转折其实设计的很好,但铺垫时间太长,和之前突发情节太多,让人的思维疲惫到不行,要么在对方一开口的时候就猜出诡计,要么事情发生完了,都没明白怎么发生的。压缩时长,砍掉部分情节,能让优秀的桥段更加突出。什么时候电影才能从回90分钟,让人意犹未尽。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首先直接摆出我的观点,这部电影是一部不错的剧情片,演员演技在线,剧情跌宕起伏,个人觉得成功之处是对于小人物在战争中无能为力且矛盾纠结心里的刻画比较到位。但是对于大背景环境刻画几乎没有,对于观众情感上的拿捏还是差强人意(应该是跟这个导演有关,这个导演以前主要还是拍小成本电影的),个人觉得导演功力还是不够,对于这种主旋律的电影不能过度抒情更不能抛开主旨,对于电影描写面过于狭窄很难引起观众共鸣,让观众看了个寂寞。
所以,看过没看过的朋友把它当成一部剧情片来看待可能就容易接受一点。
结论抛出来了,下面容我慢慢狡辩,啊不对,解释。
大概说下人物原型吧,片中主角张译原型应该是孙海潮外交官,只不过做了修改了,孙大使2011年到非洲任职,2012年至2014年多次组织撤侨,使我国数千在利比亚企业的员工以及其他人员安全撤回中国。所以片中领导对张译的称赞并不是节目效果,是真本事。并且包括穿行沙漠回到安全区的归途也并非虚构,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更加令人难以想象的还是,同胞们穿越的还就是撒哈拉沙漠!最终结果是,全员安全返回基地。而真实的撤侨中,孙大使早在战争扩大化之前就申请提前进行撤侨,所以部分国人其实在兵临城下之前就走了,剩下的没走的也在后面通过各种正常后者非正常的渠道进行撤离,当然,利比亚撤侨成功不仅是他一人功劳,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英雄我们不知道而已。
其次是背景故事,该片虚构了一个非洲国家,其实很容易发现这就是2011年的利比亚,当时有约3.8万余国人滞留利比亚,国家很重视这次撤侨行动,首次出动军舰协助撤侨,还在后续利比亚海陆空交通瘫痪以后派出4架伊尔76飞机把困在塞卜哈的5000多国人安全撤回。这次撤侨意义非凡,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出动军舰、军机进行撤侨,这意味着遇到紧急情况,军舰可以掩护国人撤离,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为什么叛军迟迟不打港口的原因。撤侨总计带回3.8万余人,相比以前我们只能租借外国飞机船只,这次撤侨可谓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当时第一批撤侨的时候在港口的不仅有我们国家的几万国人,同时还有很多发达国家的公民滞留无法撤离,这种时候,高喊人权,高喊自由民主的国家反而对本国公民不管不顾,而我们则通过像希腊、马耳他等租借船只等手段拉回自己同胞的同时还接回一部分其他国家的公民。当滞留的国人看到来接他们的“徐州”舰拉起“祖国欢迎你”的巨大横幅的时候;当伊尔76尾翼上的五星红旗出现在风沙肆掠的非洲沙漠的时候;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热泪盈眶,没有什么比把你带回来更有安全感了!中国护照不能把你带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但是能把你从任何一个国家带回来!这句话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但是必须强调,撤侨这件事看似是外交官在做工作,实际上是整个国家在后面保驾护航,没有国家做坚强后盾,你的国民去到别的国家也不过命如蝼蚁,这点我们太有体会了。
说完人物和背景,我们再来说说电影中出现的导演想呈现给我们的东西都有什么。随便挑几个我觉得有意思的讲讲吧。
①电影开始一行人坐车回使馆就能看出来三个老鸟带着一个菜鸟,最后还差点被菜鸟坑的回不到使馆,突出一个张译等人的经验丰富。这种对于人物的铺垫其实很重要,为后续剧情走向做一个交待,不然突然爆发的剧情很有可能就成了不切实际的瞎掰。
②随处可见的卡大佐画像这几乎就是明示了这次就是利比亚内乱。而且是在卡大佐被杀以后。
③剧中很多故事情节都是真实发生的,不是导演弄出来的节目效果,比如华人聚集在市场通过自己手里的棍棒多次对想要抢劫我们的当地武装进行抵抗,抵抗中11人受伤。要知道,对方可是有枪的。这个故事一方面反应我们的团结,更多的其实是告诉我们在一个政权更替的国家印着汉子的护照才是最强的武器,试想如果是其他国家的公民遇到武装力量,别人怎么可能会顾忌你们的生命。
④片中很多场景切换的镜头,前一秒还在炮火连天的非洲,后一秒直接跳回除夕前夕的北京,这个从战乱到和平的切换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先有国,才有家;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的道理。同样噼里啪啦的声音,它可能是枪炮,也有可能是鞭炮。
⑤继上一条,导演特地安排了两个不同国家的外交人员在特殊时候遭遇的戏份,这是整部电影的亮点,两人从最开始的互不对付,到最后惺惺相惜整个过程让我记忆犹新。同样是公务员,同样是外交人员(签证官也算半个外交人员吧,嘿嘿),同样为了国家鞠躬尽瘁,但最后的结局却大不相同,一个经历无数次危险后回到了家中和家人团聚,另一个却被叛军吊死在边境哨站。你要说他们唯一的不同,恐怕就是生长的土地不同了,这就是战乱带给一个国家人民的伤痛,人命如草芥!可是,我们何尝不知道这种感觉呢?张译走之前那句祝福发人深省——活着!对的,没有什么华丽辞藻,没有什么高尚的使命和梦想,活着就好。可是乱世之中,活着都成了奢望,哎,看到这么优秀的签证官被处死,真的是让我唏嘘良久,然而,像这样的普通百姓,整个战乱时候还有数百万。
⑥这个导演大的东西没有呈现,骚操作倒是不少,张译刚见到反派军首领,就看见他在吃牛排,没错,真的是在吃牛排,有点像惠灵顿牛排,而且这个首领还是左撇子。就看见他标准的刀叉用法和切牛排的手法,在战乱中还能吃的这么怡然自得,一看就是师父教的好。这就是编剧导演的调皮之处,告诉你谁是始作俑者。
⑦整部电影,张译只有为了保护同胞的时候拿起过左轮,其他任何时候任何外交人员都没有也不会拿起武器,因为首先拿起了武器你就成了武装人员,你的外交护照甚至你的国家都无法保护你,其次,在武装叛军面前,拿起武器并不会让你活得更久,只会让你死的更透。我们的武器就是护照,就像古代使臣出使而自己却手无寸铁的时候,能仰仗的只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以及身后的国家。而国家的综合军事实力恰恰起到关键作用,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大力发展自己的军工科技,就是为了让不讲道理的人跟你讲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就像刻在我们14E人骨子里一样。其实,在90年至10年,我们也进行了数次撤侨,但是那段历史却比这残酷的多,甚至我们到现在都不愿提及。这也是这次撤侨派出军舰意义重大的原因。到了2015年也门撤侨的时候,我们不仅派出军舰,而且还打出了气派的标语:这是中国海军设立的安全区!无关人员请勿靠近!现在我们变强大了,但是在我们贫穷落后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忘了把同胞从海外接回家。
⑧彩蛋中出现的吴京对该片进行了很多支持,影片字幕也特别鸣谢了他,看见他和张译在一起给我第一想法就是,说出来可能你们不行,这俩人加一起撤过3次侨!
最后做下总结吧:
电影整体感官还行,反正当成一部纪实剧情片看还不错。片中将很多外交官的家庭、工作、遭遇等等因素揉在一个角色上面,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实的看到这些远在异乡的勇士所面临的的危险与痛苦。让我们能体会他们在战乱国家每做一个决定的艰难和挣扎,在炮火中逆行这种迎难而上的勇气。让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鞭炮声和其乐融融的年夜饭。但是影片问题还是有
1、把笔墨基本放在了小人物在大事件中的台前遭遇和选择上,而忽略了介绍撤侨中幕后人员的作用,这次时间能成功其实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一个大使馆,把一部撤侨电影硬拍成了一部纪实剧情片,这不应该。
2、另一方面结尾其实还是没有回到主旨上来,主旨是国家才是人民的后盾,看完这电影给人感觉这撤侨就像和政府没关,全凭张译个人一己之力,就把100多人安全送回来,其他人只在后面呐喊助威啥也没做,这明显是不符合逻辑的。
3、院线上映的应该是剪辑了不少,有些地方看的人莫名其妙的,就是衔接部分没了,包括王迅吃咖喱那段不知道怎么也没了,那段在预告片中观感还是不错的。
还是那句话,整体观感还行,可以看得出来这几年国产电影质量进步不少,加油吧,希望以后的国产电影越来越精彩吧。
最后用我媳妇出电影院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感觉不如看张译上次撤侨来的痛快!哈哈!
张译拿起枪抖得那个怂样让我觉得这电影票不白买,他是英雄,他有家人,他也怕死。特别是他的生死抉择有点一命换一命的意味,他也会去衡量这到底值不值得。
英雄首先是个人,外交官的使命是带领所有人撤离,而不是逞英雄装杯。关于角色这一点的处理就很真实,他展示了真正的人性,但我们依然认为他是英雄。(但是赌子弹的这种情节还是好刻意,我说反政府势力的头子不可能真这么不怕死,闹了半天在装杯,被发现了还恼羞成怒要杀人灭口,独眼龙真的太装杯了(刚开始觉得造型在哪里看过似的,到后边发现这不就是换了个发色的吉克吗???还戴个眼镜,老像了))
另外电影另一个地方,也许不太显眼,那就是在战争中,子弹炸弹不会辨认国籍,狂热的宗教份子可能也不会在乎你是不是中国人,中国确实强大了,但并不是全世界都敬畏中国,饱受战争折磨的人或者士兵疯起来可能护照和国旗都不管用,所以出门在外还是小心加小心……非必要还是尽量不要去不安稳的地方……
PS:边境检察官的演员长得好帅啊,看电影忍不住一再感慨。
帅人就是上了岁数也依然很帅啊。
以至于最后他被吊死我都有点惋惜,老帅哥就这么挂了??
男同事:男人就是越老越帅。
我:那张译怎么不帅。
男同事:他比年轻时候好看多了。
我:哈哈哈哈哈哈哈。
以下是吐槽:
1那个边境检察官好特么像个甲方,每次开会说一个新要求,永远特么的不满意……
2从王俊凯出现开始,我就知道每个电影里都要有的二愣子出现了,一直在念叨他(角色)怎么还不死……好像刚入职的自己,老觉得自己是对的,有时候,不是真假对错的问题,能解决问题才是王道。
3小眼外交官死得也太冤了,所以说子弹不辨国籍。
4王迅没认出来,都怪他(角色)老头才死的,哎,剧情总是要靠傻杯推动。
5张译老婆一出现就知道是家属,那个一脸怨气的样子,太明显了,好多影视剧里的家属都这么张脸,要不就是非常大义凛然的,再加上女的演技也平平,导致此类型角色有点脸谱化。
6连夜搜了下老帅哥的资料,发现老帅哥除了模特演员身份外,还是个生活在广东做牛仔裤的外贸商……就很emmmmm……老家以色列,有个姐姐在俄罗斯,外甥是士兵,想来片中演员没有比他更能体会战争可怕之处的了……
真的好出戏,好无语啊能不能别祸害,,好浪费剧情真是无语浪费时间精力真的好出戏,好无语啊能不能别祸害,,好浪费剧情真是无语浪费时间精力真的好出戏,好无语啊能不能别祸害,,好浪费剧情真是无语浪费时间精力真的好出戏,好无语啊能不能别祸害,,好浪费剧情真是无语浪费时间精力真的好出戏,好无语啊能不能别祸害,,好浪费剧情真是无语浪费时间精力真的好出戏,好无语啊能不能别祸害,,好浪费剧情真是无语浪费时间精力
张译在电影开始感觉演技都被王俊凯带同化了。。不过高潮往后开始就渐入佳境了。张译真的很适合大场面。。殷桃很会演。最后在飞机上默默哭真的把我也看哭了。。王俊凯不就说了。没对他有期待。。虽然高光不多。但每次镜头怼他脸上都写着我没有演技。。最后说剧情。外交官只是张译的工作罢了。最后撤侨成功只是因为是张译。而不是因为他的身份。。真拉。谁赔我钱
终于有一部真实展现撤侨行动的片子了。以往在新闻中时不时看到“我国成功撤侨x万人”的报道,难以想象简单的一句话新闻的背后,是外交官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异国他乡的战火中克服重重困难换来的。全片节奏紧凑,战争场景令人身临其境,虽然知道最后撤侨成功了,但全程都提着心在看着,积压的情绪在王俊凯带领同胞走出沙漠时得到释放。作为主旋律大片没有空喊口号也没有胡乱煽情,踏踏实实地把这个故事讲完就是最大的震撼。另外张译演技再次封神。看完电影走出影院,看着繁华的街道,有说有笑的路人,不禁感叹,和平真好。
中规中矩没什么亮点,结尾为了小女孩儿对峙的那段感觉蛮多余的。
这不比《摩加迪沙》好看?
强行煽情 俄罗斯转盘看的我满脸问号
俄罗斯轮盘赌也太蠢了吧……
当地向导我哭死
最后那两声烟花声太高级了,和平年代才会有这么奢侈的消遣方式。烟花在空中那么轻盈,代价却有千钧之重。
黑幕转场太多了 有些调色我不是很喜欢 可能是拍的时候太过曝了 其他真的还可以 是要在大荧幕上看的电影 王俊凯合格了 真的很感动 如果愿意坚持下去 会成为一个演员的 张译是电影之光 最后 这个世界不需要战争 如果可以的话
王俊凯只会让我出戏
把左轮手枪那段删了我能多给一分
没得说。王俊凯最后那个坚定的落泪有感动到我
为什么,为什么营救到最后就死了一个努比亚老爷爷。
四星都是给张译的,演技太赞,独挑大梁。一星扣在剧本上,一个25岁的外交小职员没有大局意识,不服从指挥,怒怼经验丰富、荣誉等身的老同事,这事就鬼扯。小女孩《一千零一夜》的配音以及电影插曲好评。要离家万里,远涉重洋的人看这个电影,有点让人五味杂陈……等我回家!
完全当成主旋律未免太狭隘
中规中矩,感觉是流水线产品,里面的小人物更讨人喜欢。主角光环太强大,反派强行降智。但国庆放假去看看也不错。
凯子哥比较出戏扣一星,反派乱加戏扣一星,其余不错
我真没想到红色电影可以拍的这么好。今年的十一档乍一看全是红色电影,仔细挑了挑,挑出了万里归途。影响我选择的是饶晓志,张译,和郭帆的金字招牌。但给我惊喜的是张子贤,突然出现的伍六一,和最后彩蛋。其实刚开始的时觉得王俊凯的出现挺跳戏的,因为长相太精致了,人设还有点假,没想到后来真的立住了。尤其是彩蛋的时候。令我感动的是张译刚回到国内,下了出租车后的烟花,当时眼泪哗哗地就下来了。和平是如此珍贵。外交官们是真不容易,像他们致敬!还有,张子贤和张译那段送别的戏真的很好看,细琢磨,挺有味儿!还有,切记!一定要看彩蛋!
“各位乘客,窗外现在是喜马拉雅山脉,您已到达中国领空,欢迎回到祖国的怀抱”和平真好!
不得不夸下电影的配乐,特别贴近剧情。然后夸下张子贤,太适合这种角色了,从叛逆者里的王副站长到现在的章宁,期待以后张子贤能独当一面主演一部电影!然后是张译,哎,不必说了,演技绝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