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ouban.com/review/2883530/?start=100在大多数人看来,电影只是一种娱乐方式,他们买盗版碟,爱看《肖申克的救赎》,知道吕克贝松,觉得宁浩不错,痴迷《暮光之城》,非常喜欢约翰尼德普,认为尼古拉斯凯奇出演的都是好片子,印象最深的恐怖片是《咒怨》,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
与此同时,还有少部分有更高追求的人,他们认为电影还是一种艺术形式,他们买D9的盗版碟,爱看红白蓝三部曲,知道希区柯克奥森威尔斯斯坦利库布里克和塔尔科夫斯基,觉得贾樟柯不错,痴迷《杯酒人生》,非常喜欢阿尔帕西诺,认为尼古拉斯凯奇在演越来越多的烂片,最喜欢的恐怖片是《闪灵》,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
我只是举个糙例子,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比对,我们就能知道对于同一部电影这两帮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通常,前者被后者称为脑残/低级趣味/俗,后者被前者称为装B。然而,这个礼拜出现了奇迹——这两帮人面对《十月围城》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他们一同对这部电影做出了相当高的评价。
《十月围城》这部电影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做对了三点:第一,用心拍了电影;第二,选对了上映档期;第三,戳中了中国人的G点。
中国电影市场在畸形中成长,2009年的国产片票房过亿已经属于家常便饭。尽管票房可喜,但是折合收入水平来算,中国的电影票价格是北美的3-5倍。也就是说在中国看一场电影,你支付金钱大大降低了你的恩格尔指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却没有提高你的生活质量。高票房只能说明中国电影院线卖的是天价票,而并不能说明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民化的娱乐项目。电影市场的泡沫经济促使更多的投机人士参与到电影行业中来,中国电影的商业和商业氛围手段越做越好,电影的质量却没有达到一个能与之相互对应的高度。
因此,在经历了《花木兰》、《风云II》、《刺陵》和《三枪拍案惊奇》2009烂片四雄的连番洗礼之后,《十月围城》及格的故事情节、不错的群戏、尚可的节奏感、刻意渲染的深刻情怀,逼人泪下的悲剧效果,成了一枚重磅炸弹,击中了大家的胸口,令不少人拍手叫好。
我认为这部电影还算不错,但是被某些人捧到“十年最佳”也未免太扯淡了。
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是一部卖弄死亡的电影,这些惨死的贩夫走卒笃信了自己的朋友、主人、老师,做了自己认为值得去死的事情,他们首先被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了自己美好的个性,在观众对他们产生深刻感情之后,再设局把他们缓慢而痛苦的死亡过程相继陈列,无一幸免——这正是营造悲剧效果的手段,设下一个小时的任务是必要的吗?这些或许可以被避免的牺牲被片尾几行字幕直指成就了辛亥革命的成功。辛亥革命的成功依靠的是千千万万人的鲜血,而这是一部以刺激观者生理眼泪为主要目的的虚构电影,影片对死亡过程施以浓墨重彩,刘公子的拦截和死亡给这部电影增添了强烈的漫画感,提醒了大家这确实是一部商业片,削弱了真正的主题。把那些美好生命用指关节狠狠揉碎的何尝是民族大义和爱国热情,只是编剧罢了。
我能理解有些人认为正是这种牺牲成就了伟大,这种流血成就了美好,因为我们的课本中一直是这么写的,然而别忘了我们的课本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成王败寇,统治阶级意志乃国家意志,选对了阵营你就是烈士,站错了队你就是被一劈两半只有一个镜头的死尸甲。请不要漠视生命,我个人不太接受在历史题材的戏剧作品中刻意渲染完全虚构的正面人物的死亡。
中国人(中国人包括我自己)一向很爱看这种民族情绪高涨的片子,并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很相信自己的眼泪,认为令自己流泪的必须是好片。某些影评人也很辛苦,每场电影都要赶,在烂片四雄之后为本片的高尚深深所感动,感谢他们的辛苦劳作,成功把我哄进了电影院。
这是一部不错的民族主义商业片,示范作文,但我个人认为本片剧情略牵强,商业包装的爱国主义,结尾气力不足。你可能流泪也可能激动了,但是过段时间请仔细回想一下电影本身,多少分数大家都明白的。
-----------------------------------------
我看电影有我自己的立场和感受,我这篇东西纯粹是为我自己而写,抒发我自己的感受,没有任何经济目的,如果有些人觉得我的文章有干扰你观感或者干扰群众舆论的作用那你们也太抬举我了。
请注意我从未说过这是一部烂片;另外攻击我个人的言论不会改变我对本电影的看法。
另:文章略增几句。
很难得的是,比起上一期大热的《建国大业》和《风声》,《十月围城》非常自然。而就在十月期的《明日风尚》专栏里,林奕华写到香港电影由于欠缺“历史”可讲述的天然吃亏,很难找到题材与历史语境营造出《建》与《风》的风骨。但是在我看来,那两部电影都不太自然。不知林奕华是否觉得此片性感,按照他的说法,我觉得《十》非常性感。
人物太多来不及讲述故事只能罗列的《建国大业》,对中国近代史知识稍微欠缺的观众很容易一头雾水,恨不得一边看电影一边上搜索引擎;氛围十足演员张力也足够但逻辑欠奉的《风声》,虽然最后拔高主题处(周迅独白)自有感染力量,可是毕竟是个架空的故事,又架得太高,落地后不太站得稳,免不了摇晃。不过更重要的是,我总觉得那两部片子所谓的正义与立场,总逃不过“各为其主”的选择,实在很难站在一方立场去指责另一方。而《十月围城》中所追求的民主更纯粹也更唯一,那是非此即彼的时刻,没有第二种可能性。更适合周迅在《风声》最后所说的: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
《十月围城》有3段戏我很喜欢。
其一是谢霆锋用车拉着王学圻穿过街道,铃铛响处是经过了周韵的照相店门前,小情人互相微笑;接住王学圻扔过来的钱币是经过了乞丐黎明的街边,这钱要给落魄公子买鸦片烟。只一段戏,便已尽情展露出动作的熟稔,我们便可知道这手势是做惯了的,应是天天如此,才有王学圻与谢霆锋不须交谈已全然散发的默契,也已经有了足够铺垫,为下文王学圻为谢霆锋上门向周韵提亲、为落魄公子赎回家传铁扇请黎明出山做足交代。彼时风雨刚露端倪,但尚天清气朗,伏笔已下,又不刻意。
身处历史转折点,大概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如同饰演重光少爷的王柏杰戏中所说:全中国都被(革命)卷了进去,难道我还能避开吗?!但为了保护素未谋面、与自己整个命运都没有关系的孙中山先生,再说是历史需求,戏中的普通人也是感觉不到的,他们能感觉得到的,是自己亲人的爱与痛,是为了至亲的选择,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以最普通的血肉之躯去完成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步步维艰的任务。
比如,任达华饰演的方天将军被朝廷所冤,带着300将士从天津一路逃命来到香港,等着一雪前耻的机会,终于等到能保护孙中山先生的任务,却在前夕被清军围剿,当清兵从天而降时,他已心知不妙,先让女儿李宇春保护梁家辉,但梁与李被打散后,他把女儿逼到墙角,一下把她打晕,两三下用麻布把她包裹起来,一条麻绳捆绑,忽地抛下窗外,临落地前先稳一下,随后再轻扔,麻布轻声坠地,小牌坊轻轻压在上面,是最好的保护膜。不怕死不畏用鲜血洗染革命的堂堂大将军,生死关头也是只求能保住小女一条性命,希望她能毫发无损。而被父亲舍命呵护着的女儿,被埋藏在戏班子的牌坊下,安然昏迷着,虽然只是一个场景,见不到人,可是却觉得是李宇春最动人的演出之一。大革命的背景下,仍然不忘这点伦常亲情,是比任何大道理都更宝贵的动人笔墨。
又如,重光王柏杰抽中生死签,成为孙中山的替身。十七岁的少爷,未经任何世事,只有一腔热血。他在道理上不怕死,可是当他代替孙中山先生上路前,一脸冷汗,不停发抖,他很害怕。一路上他在车里听闻无尽厮杀,他脸上有泪心中有怕,但也是强忍着巨大的恐惧,努力走完这一小时死亡之路。当他与梁家辉与清兵将领胡军生死相对,双方此时都已无人马,胡军一身精湛武艺,梁家辉是个见血晕的书生,王柏杰坐在车里,举起梁之前塞给他的手枪,那是他的最后一着。可是人力车是倒退着下楼梯,梁家辉抵挡不住车的滑势,面对胡军怒发冲冠的胜利在望又不免畏惧,一下子没抓住,人力车便自行快速下降,全景是无依无靠的人力车像敖德萨阶梯大屠杀阶梯上的婴儿车一样一级一级下滑,胡军则是兴奋地慢镜头往前追跑,车里的王柏杰也就是个婴儿,手无护己之力,车子在颠簸中手枪滑落掉在地上,他一脸密汗惊慌无法隐藏,最后车子撞上石柱,侧翻倒地,镜头对准王柏杰轰然翻身,这一路倒退他受尽折磨,从有希望开枪到摔枪、到无法控制车子速度、车子翻身后已知劫数难逃的痛苦与害怕,演绎得十分到位,又很真实。这几秒钟的心路历程,如同电视上提及过的某次空难,飞机在一分钟内从天上翻腾着倒插入水,飞机上的人们除了机长是没有人有肩膀安全带的,跨在腰间的安全带不足以把他们固定在位置上,他们只能一路翻腾着等待死亡的来临。由于死前经历了太恐怖的折磨,法庭判处航空公司赔偿巨额赔偿金,航空公司因此破产。王柏杰饰演的重光少爷,从阶梯上一路颠簸后退的心情,大概也跟飞机翻插入水差不多,胡军追到翻车面前,用竹子一下、一下、又一下、慢镜头可有声音、描述着他插死车内王柏杰的过程。镜头同样没有带到王柏杰,可是那一刻能让所有人心头都如被竹插,与他一起承受着这可怕的大限将至。
那两场戏我很喜欢,大概因为方红与重光本身都是弱者,十六七岁的孩子,本在父亲保护之下一边怄气一边天真地生活着,弱者去做自己力所不达的事情时,是很容易让人感动的。他们成功的机会很少,在失去父亲羽翼保护的时候,以雏鹰之翅迎向黑暗的未知,战胜了心底强烈的恐惧与人与生俱来的害怕退缩,是战胜了让人窒息的紧张才能站在暴风雨的面前。不怕死的高大全人物钢铁般的意志能让人肃然起敬,但在害怕中仍努力迎战的人们,更能引起恻隐之心也更能感同身受。
巴特尔饰演的少林僧人王复明也很有特色,他巨人般的意志和难以言说的亲切感为剧情增色不少,他苦战不死,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雾霭中时,的确是有一股让人意志沸腾英雄重现的味道,这一身影,有超出其所应有的意义。黎明最后的打斗场面衣衫飘然,别有一番美感。这部戏提及了各种感情,谢霆锋与周韵的小情人之爱,范冰冰与甄子丹有恩有爱的压抑过往,黎明对李嘉欣的苦恋不得,王学圻对梁家辉的友情之重,对爱子的保护心切,梁家辉宁舍“人生而平等”论也不舍重光送死的矛盾,每个人都有自己软肋,在情义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做出了最艰难的选择。编剧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人物的生命悉数展现,淋漓尽致。
这部戏很自然,因为它不强求,不强求每个人生来就是英雄,每个人都是普通人,有过去有伤痛有不能面对的过往与惴惴不知的未来,当他们面对历史洪流时做出了同一个选择,但每个人在进行任务时又各自有着要保护的人,与要面对的心魔。理之维系又情之所至。
在大片轰炸中,明星频繁露脸似乎变成了单一又唯一的卖座保证,但《十月围城》回归电影本质:讲故事、讲一个好看又动人的故事,一个虚构简单又有血有肉的故事。它遵从了电影的原则:有终极目标,于是前面有伏笔有构建,中间有冲突有高潮点,并轻重缓急,前后各有情节点,迈向最终的高潮落幕。它非常严谨地遵从了技法,又恰如其分地运用了演员,你能跟随剧情进展一直揪心,落幕后又久久不能缓和心跳。它是一部很严谨的电影,但不忘记人之常情,寥寥几笔已洞察世情。
大概我对阮世生有份出手的电影,都不太有抵抗能力。美中不足的是,这部电影的字幕……居然出现了三处错别字。制作已经这么花成本了,为什么不能在字幕校对上下点功夫,不需要多仔细就能看出不同:何“得”何能、跟“纵”……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香港也许由于先天不足,可供讲述的历史实在有限,在商业大片的夹缝中难求生存,但只要给它一个背景,他们叙述故事的能力,实在不比其他地方差。英雄气概不难营造,而英雄(普通人进化而成的英雄)心底的那点温情——“什么大爱什么时代我弄不明白,失去了你的悲哀长埋我胸怀”——则不是人人都能挖掘得到。谁都想与心爱敬爱的人平安白头到老,所以舍生取义才令人敬佩,所以《十月围城》中个个不是英雄,又个个都是英雄。
又看了一遍《十月围城》,有些新的感想。这些新的感想,只是电影方面的技术讨论,不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我觉得价值观是没法和陌生人公开讨论的,这完全和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等等许多十分私人的因素有关。咱们还是就电影说电影吧。)
《十月围城》现在最容易受诟病的就是它的剧情,有许多完全无法忽视和回避的逻辑问题。但许多剧情上的逻辑问题,并不是出于编剧的技巧问题,而是“故事”本身所带来的先天缺陷。就“剧本”来说,编剧实际上作了许多努力来解决这个先天缺陷。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编剧也尽可能地将这些问题掩盖住了。所以我认为本片的编剧还是很不错的。
这里我要先解释一下,我这里说的“故事”和“剧本”是略有不同的两个概念。“故事”是“一个重要人物要来香港,坏人要刺杀他,很多人要保护他,然后很紧张很刺激”,而“剧本”则是把这个故事变成一个可以拍成电影的东西,要有起承转合,要有人物和动机等等元素。
《十月围城》中大部分被某些观众质疑的逻辑缺陷,实际上完全是“胎里疾”,是这个故事本身的预设所带来的。比如,孙中山为什么一定要来香港开这个会?他就不能把那些代表叫到船上去开吗?他非要这么大张旗鼓地上岸吗?就不能化妆潜行吗?
这些问题没法回答,否则就没这电影了。这些问题,不是编剧所能解决的,这得要陈可辛来判断。但既然他觉得没问题,那这就不是问题。对一个商业片来说,只要开场能解决掉“观众进入”和“建立视角”的问题,孙中山来香港的问题就能被掩盖住,起码在电影时间内不是一个致命问题。
等观众看完回家以后,他打开电冰箱找饮料,忽然琢磨过来这事儿了,但这个问题也就变成了“电冰箱问题”了。绝大部分商业片都有此类问题,但就看掩盖的好不好。
本片的开场很快地就完成了“观众进入”,张学友的角色出场就死掉直接建立了杀机四伏的故事设定,然后马上就设定坏人要在香港干掉孙中山的前提,观众完全来不及考虑,或没意识或干脆就不在乎为什么要在香港杀他。只要观众过了这一关,后面观众就会以此为出发点来看这个故事,就是我说的“建立视角”的完成。
如果观众这时就开始质疑这个故事,那只能说明您要么太牛屄了,要么太较真了。
但这种故事设定,尤其是孙中山的设定,也给后面的故事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为后面要牺牲的那些人,必须要为他们找到意义和价值所在,才能让观众在情感上接受整个故事。而孙中山以及他所代表的价值符号的出现,让这个故事的价值所在过于沉重,以至于故事本身反而已经无法承载,结果有些本末倒置。
(所以本片的许多影评到后来已经完全脱离本片而谈论别的主题去了,因为这个主题过于抢眼,已经掩盖住了影片本身。当然,本片的这一主题就价值观来说,一定是许多人认同的。我这里只是就技术问题做探讨。)
选择孙中山和这个背景,一定是因为导演或监制本人的情怀所在。因为从故事角度来看,它的重点在于好人来香港,坏人要杀他,政府束手旁观,民间义士主动来保护。从这一点来说,它也可以发生在1941年香港沦陷时期,或者1960年代冷战时期,也可以发生在当代,有许多选择。但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恐怕后两种方案都无法通过审查,而日据时期就得动用枪械,难度加大许多。
以上都是个人揣测,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主创的情怀所在。
许多人在谈到本片时,都会不自觉地将本片分为“前”“后”两部分。除了所谓的“文戏”“武戏”的区别外,其实在叙事上也很明显地人为割裂成了两部分。
说到这两部分的设置前,我先说一个问题:本片的主人公是谁?标准答案一般是“这是一部群戏电影”,但观众总得跟着一个明确的剧情往下看吧?我个人认为本片主人公其实是孙中山,因为一切故事线都在围绕着他,没他就没这故事。
但由于故事设置问题,孙中山只能在最后出场,结果导致了剧情不得不分两步走,靠接力赛把剧情张力维持到孙中山出场,最后达到高潮(而本片高潮戏份是我觉得全片最差的)。
作为第一棒,观众一开始先跟着王学圻扮演的李玉堂,而前半部分所有的剧情张力也都来自于李玉堂这个角色。我个人认为本片前半部分在剧作结构上是相对最出色的,因为出场人物众多,但杂而不乱,每个人都有清晰的人物线和伏笔,性格建立也有足够的空间。
最关键的是,所有的人物都被李玉堂串联了起来,并被他带向故事的终点。这个结构是非常自然地完成的,观众在李玉堂的冒险过程中,逐次地认识了所有后面要出场的人物,并伴随着李玉堂的视角而接受了他们。
而前半段和李玉堂没有直接联系的人物,其实是甄子丹扮演的沈重阳。作为本片最大牌的演员,以及功能性最明显的演员(功夫明星),他虽然很抢戏,却没有和李玉堂发生直接关联,而是由范冰冰扮演的四太太完成了连接功能,虽然很煽情很感人,但人物的行事动机和保护孙中山实在是关联不上,而李玉堂后半段一直在打酱油,直接导致了沈重阳后半段也在打酱油的尴尬。
而且沈重阳的戏份,还直接挤压了黎明的那个乞丐角色。乞丐作为本片战斗力最牛屄人物,也负责最后最艰巨关卡,之前却无足够戏份交代这个人物,个人觉得有点可惜。(据说黎明扮演的乞丐原本是武状元,因为不伦之恋才败了家业,被李玉堂低价收购,李玉堂借此发家,并对乞丐有愧疚之情。但片中全无这些信息,估计是后期为了控制片长而剪掉了。)
那么这些省出来的时间花在哪里了呢?就是甄子丹的跑酷场面了。作为商业电影的考量,这种取舍是没什么可商榷的,反正我作为功夫片迷肯定愿意看甄子丹跑酷,不愿意看乞丐痛说家史。但从故事的完整性上来看,这是有伤害的。
之后,为了让李玉堂主动自愿地参与这事,陈少白就被抓走了。李玉堂在这个事件的刺激下(还有戏班的事件,不过相对来说陈少白是主要事件),完成了自己的态度转变,并让之前所有和他有交叉的人物线开始汇集,准备进入动作场面。然后,当一切都准备停当后,也许是为了最后的高潮煽情场面,让导演和编剧觉得搞死李玉堂的儿子是个不错的主意,于是就让梁家辉扮演的陈少白又回来了,并开始接棒跑第二段。
因为导演和编剧要搞死李玉堂的儿子,所以他作为主谋就必须要从后面的故事中脱离出来,否则故事就讲不下去了。但是作为观众一直在跟随的主线人物,李玉堂忽然开始打酱油了,陈少白开始主导故事走向了,能及时跟上的观众没问题,跟不上的观众就有出戏的可能。
好在到了这里,随着孙中山的到来,剧情的紧张程度已经可以吸引住观众注意力,而且李玉堂儿子的悲情选择,也增加了不少煽情场面,观众很可能不会意识到这里会是个问题。(这就是编剧的功力了,解决不了就掩盖的范例)
作为主打动作场面的后半段,整体都非常精彩。甄子丹虽然没时间告诉观众他为什么要出生入死,但他出生入死的过程确实是本片最精彩的段落之一。虽然从剧情来说,沈重阳基本和主线是脱节的,偶尔参与一下主线还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主线故事的理解──他不是来保护李玉堂的吗?怎么又开始参合这些事情了?
电影中对此没解释,而是直接用动作场面和紧张的剧情给盖住了,观众不细究也就过去了。我觉得有了甄子丹的动作场面,没多少观众会在意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这是靠动作场面来支撑的,如果是黎明这种演员来打,观众出戏的可能就会大了许多。)
但我还是觉得,甄子丹的整条故事线有些喧宾夺主了。早知道乞丐的线会剪掉那么多,不如把乞丐和坏警察的角色合并了──这对故事的整体性并无任何影响。
而且,黎明本人并没有真功夫,所以他的动作场面虽然从剧情上来说应该是最高潮动作场面,但最后实现的效果完全是靠剪辑弄出来的,实在是有点差强人意。如果这场动作戏交给甄子丹的话,估计最后效果会好许多。不过,甄子丹的打戏就肯定只有这一场了,从动作明星的角度来看,确实有点浪费了。
据说范冰冰的戏是后来因为调整了甄子丹的戏后才增加的,所以如果将甄子丹和黎明的戏份合并的话,范冰冰也就无必要了。虽然我个人觉得这样做从故事性来说是好事,但从商业性上考量的话,未必是最优选择。(而且这种调整又涉及到李玉堂的戏份,所以说说容易,真操作起来是很麻烦的。)
所有义士都一个个死去,观众开始产生一点焦虑──他们的死是可以接受的,他们为之赴死的理想也是可以接受的,但他们死去的价值是不是有点不值得呢?
因为观众都知道,车里不是孙中山,是李重光。而李重光最后也是要死的,当这孩子一开始做出选择后观众就知道这一点。他们是为什么死去呢?因为领导要开会。领导开会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要为人民谋福利。
于是这边死人,那边开会,反复进行,当观众的焦虑到了一定程度后,电影就及时出现了孙中山的旁白,安抚观众,他们的牺牲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我觉得这里也是一个部分观众容易出戏的点,因为这里赌的是观众的价值观──观众相信,这里就是一个煽情点;观众要是不相信,从这里开始后面都变扯淡了。
最后的所谓“敖德萨台阶”高潮决战,是我觉得本片故事最差的地方。从整体剧情来说,这里是本片的最高潮,无论故事强度还是情感强度,都要超过之前的几段重头戏。但是,到了这里,孙中山走了(除非这里加一段“铁拳无敌孙中山”的戏码,不过真要这样的话,就不可能有这电影了,审查通不过啊),李玉堂也一直在打酱油,两大高手(甄子丹和黎明)也都死了,导演和编剧剩下的最后办法,就是弄死一个人见人爱的无辜孩子了。
因为这是一个预设的结局,所以这场戏很多细节上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手枪什么的就不说了,我听到的一个最强质疑是,为什么不找20个替身啊?又不是没人)。电影到了这里,就是在赌观众是不是信这部电影──信电影,就一切都好,该感动感动;不信电影,那就只剩扯淡了。
看电影,与其说是编剧和观众的角力,不如说是编剧和观众的一次恋爱。双方都在饶有兴致地猜测着对方的弦外之音,偶有感应则暗中欣喜。
上面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是想说,本片编剧是很厉害的,所有的环节都是丝丝相扣,动一发而牵全身。我在这里啪啦啪啦说这么多,其实只不过是因为电影已经拍完了,所以我才能说这里可惜那里遗憾。对于电影编剧来说,他们是在一片荒芜之地走出一条道路的人,而且稳重大气,破绽甚少,仅此就已让我起立致敬了。
(最后,抱怨一下国内的拷贝洗印,我这次看的是胶片版,画面上到处都是灰尘,而且换本的时候,前后本的画面色彩和亮度都不统一。某影院放映的时候继续虚焦。唉~)
王学圻真是老戏骨,极好看。春春和巴特尔演的都不错,小谢也挺让人意外的,就是据说最后的上映版没了那段让人笑场的胡军“飞”上楼梯的那段乌龙,还蛮可惜的。哈哈哈哈。话说,导演说他喜欢胡军,我砸不觉得呢。
一颗星给扎实的剧本,一颗星给陈德森的单纯;一颗星给陈可辛制造的品质,一颗星热乎乎的剧力和情感。还有半颗星,给明明白白拍戏,认认真真制作的劲头。
2009年唯一让我激动的华语电影
每个演员都有突破演出的一部电影--谢霆锋不再是帅哥,黎明不再是小白脸,胡军不再是大英雄,甄子丹不再是功夫之王,张涵予也不再是大老粗。春哥演得真的不错。我最喜欢甄子丹在街上被追的那个镜头,一气呵成,很爽。最感人的始终还是亲情,春哥为她爹,甄子丹为他女儿,王学圻为他儿子。
如果孙文的扮演者行到最后都没有露脸会不会戏剧效果更好?那么阿四、方红、王复明...他们都是为了一个没有见过的人一个意象而死,会不会更加令人感到伤心。
每个演员的演绎都非常精彩
这样做,值得吗?热血,情怀。民主启蒙,流血革命。过去一个世纪了,有些东西还是令人不满、难平,孙中山、剧中人和我们观众都没有看见。如果这片子无法从”三地烂片拼盘“中突围,如果网络上的愤怒只是无聊叫嚣,那我也没什么好说了……
1.原来张涵予是声优。2.打心眼喜欢那个小女孩。3.胡军放倒黎明后跑台阶的动作也太童真了。
剧本有硬伤,但靠着凌厉的打戏和演员的集体精彩演出使得观众无暇顾及。制作精良,彼时的香港还原得非常真实,人物的塑造也很饱满。对孙文这个角色的拿捏和塑造最为有新意,几乎全是间接描写,但每一笔都很到位。有两次眼泪差点掉下来,都是谢少的戏,单纯专一的男人果然最打动我。全片感想:做人要低调
论制作,在华语电影圈绝对是一流水准。遗憾的是,一成不变的煽情手段、按部就班的氛围营造和痕迹明显得就像把每下一秒钟都提前写在银幕上的执导和稍显混乱的剪辑(尤其是几场打戏)以及清一色脸谱型程式化的角色,令精彩度打了折扣。3-4星都是中肯的评价。
我闭上眼睛就是中国的明天
挺一般的啊,为啥就有人鼓掌看哭了呢
前半段的文戏绝对是09华语片中群戏的最佳。。
一部成功的商业影片,有太多值得国内电影人学习的地方,如何层层包夹突出重围。作为今年最优秀的一部华语商业影片,这个片,值得去影院看
王学圻的表演抢了整个电影的风头。导演对动作-剧情混搭的驾驭还显稚嫩,但是很有诚意。4星鼓励。
看完《十月围城》,让《三枪》,《刺陵》,《风云》都打酱油去吧!
学友在开头的那场戏告诉我们:在某些地方说了不该说的,不管你多牛逼是歌神还是什么,都可能被一枪爆头。
凡是看到鼓励人牺牲的片子都感觉寒毛直竖。尤其是非要把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你面前--17岁的孩子。黎明的李公子扮相也太装 14 了(13+1)
春哥救了孙中山,没有春哥就没有新中国!!!!!
非常平庸,可能我对本片期望值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