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实验性拍摄,传统立意
大气磅礴,具有工业美的科幻电影。欧洲先锋派运动的集大成,有纯电影注重抽象活动的纯造型构图;有立体主义双重曝光;有超现实主义的梦幻与现实;有表现主义的倒影运用和打光。技巧是绝对的反叛颠覆,主题是规规矩矩的传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大型实验性反抗活动,最后被招安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一个传统宗教神话故事,王子爱上了平民姑娘,发现她是圣母玛利亚,于是一拍即合,第一次见面就拥吻。还有自己爱的女人和父亲在一起,后来知道是一场误会,这些都是西方故事的老梗。
结构也合乎戏剧三幕戏,序章、间章、高潮章,分得清楚,起承转合误会冲突也早就安排好,因此观众看着巧妙。
一个很用心的电影,拍摄也很棒,就是有点心疼水资源,不知道拍摄过程砸了多少水费进去。
2 ) 人间,天堂或地狱
《大都会》是“乌发”出品,是弗里茨朗的最知名的一部叙事科幻电影。
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定位于作品当时出品的100年后,即2026年。那时,工业社会机械地划分成了两个世界。在地上的世界,人们过着奢华糜烂的生活,地上到处是扭曲的摩天大楼,花园,喷泉,剧院,运动场。在这个叫做“YOSHIMARE”的极乐园里,弗雷德,这座工厂式大都会主人的儿子,正与女人们在花园中嬉戏闹玩,直至花园大门敞开,弗雷德被走进来的纯朴却圣洁的玛丽亚吸引,她与弗雷德以前认识的女人们是多么的不同。在她的周围拥着许多生活在地下的孩子。她伏下身子,指着花园中的人告诉孩子们:“看,这些都是你们的兄弟”。
为了找寻这个令他魂萦梦牵的女人,弗雷德第一次来到了地下,这个社会的“双手”所在。他完全被地下如炼狱般恶劣的环境和人们一天十小时毫无间断的沉重劳动所震惊。甚至只要停下几秒钟就随时有爆炸的危险。
在这样的苦役中,以救世主身份出现的玛丽亚正策划一项计划。她给工人们讲述了一个故事,BABEL塔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个人构思建造一座通天的“BABEL”塔,然而他自己没有能力建造这样的建筑,于是无数的劳动人民被派遣修建这座为个人歌功颂德的高塔,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他们机械地建造着一砖一瓦,却从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在完成什么样的事;而做出如此构想的人们,继续过自己糜烂的生活,也全然不顾建造者们的死活。
玛丽亚的态度,既不是完全盲目地罢工与暴力,也不是卑微地臣服于奴役的工作。她要做的,是寻找并且等待头脑与双手的调解人( Mittler),只有心灵才是脑与手的调解人,只有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在手和脑之间搭建一座和平的桥.
对了,这个调解人出现了,就是弗雷茨.
玛丽亚与弗雷茨相爱了,弗雷茨的父亲弗雷德森却害怕工人的会密谋暴动,于是找到了发明家罗特旺.他们曾经争夺过同一个女人,弗雷德的母亲Hel。而罗特旺正欲造一个同Hel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弗雷德森为了阻止玛丽亚对工人的领导,让罗特旺造了一个同玛丽亚外表一模一样的机器人,想要通过这样蛊惑工人们,破坏他们的计划。
殊不知罗特旺另有算盘,他想除掉弗雷德森父子,毁灭这个世界。他命令假玛丽亚用7宗罪摧毁地上与地下两个世界。假玛丽亚于是在地上使人们为她神魂颠倒,继而互相残杀;在地下,煽动工人们停止工作,摧毁机器,由此引发了一场巨大灾难,洪水涌入地下城。
真玛丽亚从罗特旺的实验室逃出,同弗雷德一起就出了工人们的子女并阻止了洪水泛滥,但工人们仍误解是真玛丽亚造成了这场灾难。结果抓住了假玛丽亚,把她付之一炬。而弗雷德终于也与罗特旺决斗,救出了落在他手中的玛丽亚。最终弗雷德森和工人在儿子和玛丽亚的调解下握手言和。
竟然是这样大团圆的结局而不是彻底的革命,在我先前是始料未及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的是机器大生产带来的严重的贫富差距,愈加恶化的阶级对立,人性的毁灭。然而理想国究竟存不存在毕竟是个问题,这样一个妥协的结尾可以说也是目前能够采取的,既保持社会发展的合理选择。我也是如此希望人们能够在彼此尊重中采取非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完成相对的大同。
3 ) 观影纪略之三只谈风月
痴人妄语。坐在影城第四排,必须伸长脖子才看得到字幕.....
朗导演估计在当年会被当成外星人。
鉴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试机于1939年,大都会里囧囧有神的手写体可以谅解。甫一提到通天塔的时候,开始对乔·费拉德森的办公室无比好奇,后来相继出现奋笔疾书的四人组和对着屏幕记录的乔萨帕特让我小穿越了一下,这不还是工业革命时期大资本家终极Boss办公室的姿态么....然后告诉自己,此片上映于1927年...1927年。
小费拉德森走台阶追上乔萨帕特后,掏出的小本子让我又小激动,以为惊喜要来(1927,1927,淡定淡定)。不过手写便签本也很坏逊就是了....
大都会在空中穿梭交叉的马路,很有预见当代某国高架桥林立的情景。
罗德旺把玛利亚五花大绑在透明容器里转换的场景,各种沸腾,各种电闪雷鸣,各种化学物质变来变去,现在的科幻电影里不要太眼熟,也没得创新,郎大师那是1927年,2007年还再玩同样的把戏,大师会告你侵权的。
机器人玛利亚在Nach跳舞时,被埃及艳后的感觉,有木有!
虽然是黑白片,但总觉得里面演圆脸上都涂的白粉.....呼唤彩色版真相(1927,1927...)估计大家都是煞白面孔,烈焰红唇。
用手闸操作不现代,按钮才是王道。
七宗罪的演员很辛苦,要装成大理石,但贪欲(不确定?死神右手边的)同学看见你的手动了!两次!
据说麦同学的圆锥胸造型借鉴于此,没注意到,难道是机器女神那段....
可能因为默片的关系,演圆们的肢体语言丰富,工人们摧毁核心机器后舞蹈,烧死机器玛利亚时狂欢,以及观看罗德旺和小费拉德森打斗至获知孩子们得救那几段.....感觉很像《春之祭》....
还有表示忠心、爱心、伤心各种心的时候,一定要双手高举,捂住心脏,作黯然销魂状,很琼瑶剧哎....
自我普及一下摩洛神,一般称摩洛,与烧献儿童有关。旧约中有此名,对拜摩洛持反对禁止态度。在现代英语中“Moloch”引申为需要极大牺牲的人物或事业。
比较中意像德库拉伯爵的瘦子(真的有尖耳朵!),爱因斯坦发型的罗德旺(烟熏妆啊神!)和费拉德森(父亲)。搜集资料如下:
Fritz Rasp 饰瘦子 (1891.5.13-1976.11.30)
瘦子出现的情节大多都在修复版里。出名的角色除了瘦子外,还有三便士里的J.J(再次中意),以及堕落少女日记里的M(就是引诱Louise,致她生下私生子的药剂师徒弟)。
Rudolf Klein-Rogge 饰罗德旺 (1885.11.24-1955.5.29)
邪恶派演圆。前妻就是大都会的编剧特娅(此女先是嫁给鲁道夫,后来认识了朗导演,就和鲁道夫离婚再嫁给朗)。
Alfred Abel 饰乔·弗拉德森 (1879.3.19-1937.12.12)
此君被称为德国的Lewi Stone。演员、导演兼制片人。
另,其实虽然是默片,但很多镜头演圆说话时都有正面特写,可以读出唇语,希望有识之士能完成此项工作,没声音配上字幕也好。
一句话观感,在超越时代的现代感全金属外壳下,大都会还是在讲述一个有关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故事。
4 ) FIFF18丨DAY6《大都会》:脑和手的调节者一定是心
第18届法罗岛电影节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大都会》,下面请看前线处在奇幻世界中的人们天马行空的评价了!
果树:
想像力的巅峰。从各个方面,都在彰显才气四溢的创造力。
风临:
此片之后,当我们想象未来,世界不崩坏显得有点奇怪。很多场面想象力和表现力都惊人地唤醒了我影像储存库里的画面,玛丽亚在一群小孩挥舞的手臂下起伏;洛特旺的实验室陈列的各种化学仪器;地下墓穴的光柱一次次挥扫过玛丽亚;巴比伦塔的故事里用叠化呈现数量之多。而真正有趣的一个镜头是与男主角交换身份的工人的那个职位,用两只手控制三个指针,毫无理由地去指向亮起来的灯泡,一个荒诞的场面把一个人生生固定在时钟之上。一切关于工人与资本的控诉都在这个死死的岗位上体现了,在座的各位,都是拨弄钟摆的11811。
Morning:
惊叹于1927年技术的强大,它几乎给后世的科幻作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比起后代电影,就可以看出前代多么忠心与叙事,丝毫不在展示场景上浪费时间,但它的故事需要这些大而恐怖的布景,一遍一遍压制着你。它是完美的,充满思想的,但于而言欠缺那么一点点动人的情感,对比"M"来看。
子夜无人:
无法想象在将近一百年前它究竟是怎样被拍摄出来的,哪怕是01年的同名动画电影,坐拥二维想象力的天然优势,都无法威慑到这里画面表现力的万中之一。对于大都会的景观设计完美复现了圣经中的巴别塔,无法消弭的阶级仇恨成为机械滚动的社会齿轮,劳动关系的工具化让人工智能去取代活生生的肉身凡胎,洪水滔天中的诺亚方舟变成最初的也是最后的创世纪。我看到后来无数的科幻片、宗教片、末世片以及乌托邦电影在这里提前交汇了灵魂的磁场,我看到电影之所以称之为电影二字最富魅力的先驱。
我略知她一二:
起、承、转、合,每一步都塑造完整,共同构成了这篇宏大而庄严的变奏曲,叙事在科幻片中的意义被无限放大,甚至变成了毁灭这个世界最坚实有力的一步,直到最后你才发现这不仅是一场载难的灾难,更是一次寓言的预言。在那个时代伊始之际,人们相信科学的笔触才是未来世界的落脚点,却忽视了人性的光辉才是真正主宰末日的谶语。没有人可以阻止进步,更没有人可以阻挡消亡。
苍山古井空对月:
50分钟涵盖了许多值得讨论的话题,阶级对立、宗教隐喻、乌合之众、反乌托邦、女性主义等等,近一百年前的作品涵盖的主题放在当下也不过时,可谓跨时代的作品。
其表现主义风格的美学和电影语言同样出色,对类型片的影响深远。叠化的画面、手电筒作为光源、主观视角捡起手帕、人群的调度、发大水时的击鼓画面等等技巧都令人惊叹!
#FIFF18#第6日场刊将于稍后公布,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电影笔记012:大都会
镜头语言:
1.开场的换班和机房里工人的操作,动作都具有机械节奏僵硬的强烈形式感。
2.机房爆炸,幻觉中置景变钢铁怪兽->原始奴役出现->吞人,将工业压榨形象视觉表现并增加历史厚度。
3.在37分处的多重叠画。
4.在1:04开始的手电光照段落,中景晃过玛利亚->照近景骷髅->近景玛利亚害怕反应->全景从骷髅移动到围着玛利亚晃->近景微移玛利亚不安反应->缓移照尸骨的近景->近景玛利亚喊叫反应->全景从尸骨逐步移动到玛利亚身上->近景光圈逐步向上移动与玛利亚惊恐反应->利用视线内反打光源的罗特王的脸,两侧骷髅->玛利亚跑,光圈一直追她。
用手电光的移动处理镜头关系,营造恐怖气氛。光就是视线,把视线内容从玛利亚到骷髅再把恐惧从骷髅用光带回给玛利亚,再给出恐惧来源也就是光源(视线源)罗特王,最后让光代表他去捉刺激玛利亚。
5.在1:13:15处,同画中的两部电梯,一下一上,弗雷德走,追踪者来。
6.在1:28:30开始的眩晕处,剪辑,连续几个人物面部特写的处理。
7.在1:30开始的跳舞和幻觉段,剪辑,眼睛的叠画,雕像的移动,教堂启示录七宗罪与机器人的色诱蛊惑通过弗雷德的幻觉融合。
8.在2:05:51处的动态镜头,吊着冲向人物,爆炸地震的强烈晃动和不安感。
9.在2:18:25处,玛利亚吊着大钟的绳子敲响钟声。
10.高潮章开始部分的连续平行蒙太奇叙事结构,通过变换叙事视角连续的把转述画面变为平行直叙和直叙又再被转述中,连环推进。
6 ) Fritz Lang:《大都会》
《大都市》无疑是默片时代最经典的黑色科幻寓言,未来城市不断地向上向下扩张自己的躯体,仿佛热带稠密的雨林,不同的植被层上聚居着不同的族群。——在机器的轰鸣中,影片拉开了序幕,身穿黑色工作服的人们僵尸一般走向了冰冷的大机器厂房,乘着电梯到地下工作;而在城市的高楼之上,衣着光鲜的人们则在尽情娱乐——森然对立的阶级,剥削和吸食得那么明目张胆。可是,如果以为影片旨在鞭挞这种不公,那就错了。看这句台词,“The mediator between Hand and Head must be the Heart!”竟然在片子的中间和结尾反复出现,完全就是中心思想了。
“头”当然是城市的统治者,把握着城市政治和经济的命脉,以他为代表的上层充分享受着闲暇和文明的成果;而“手”则是地下居民,他们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没有名字,只有编号,不停干活。谁是“心”呢?统治者Joh Fredersen的儿子Freder。
Freder偶然遇见了来自地下的女子Maria,她召唤着他去关注一个被忽略的世界,地下的阴暗与愤懑。——又是Maria, 这个名字带着圣母的光辉呢,她还是一个先知,在地下对工人们发表动人的演说以抚慰他们受挫的灵魂,她散布着“心”即将降临的讯息。她演说的内容是电影的一个中心意象,改编自语言巴别塔的故事:人们想建造耸入云霄的高塔,以传扬自己的伟名。但想建塔的人自己不劳动,而是雇佣了别的人来劳动,但用手建造高塔的人却不理解塔的意义。头和手严重分裂了,只有心才能重建头和手的紧密联系,压制头的傲慢以恢复手的尊严。Freder和Maria再次相遇了,他们彼此一见钟情——上层与下层的调和又要以如此老套的方式进行么?
父亲窥视到了儿子的行踪,他要求科学家Rotwang把Maria变成机器人。——科学家的实验室类似于中世纪的炼金室,带着鬼魅的化学气息,还有有无数秘密通道,连接着大都市的上与下。Rotwang到地下抓住了纯洁的Maria,并且成功地把她的面容复制到了机器人的身上。新诞生的Maria是红色的,科学家又在她的密码里偷偷添加了死本能。于是她以巴比伦大淫妇的形象登场了,引诱着上层的纨绔子弟为她疯癫决斗;又跑到下层去教唆工人们摧毁机器,破坏城市,交通瘫痪,洪水泛滥——她是无节制的欲望和摧毁。在城市行将崩溃之际,白色的Maria从Rotwang的炼金术室里逃了出来,她终于又和Freder遇见了。他们似乎成了救世主:一起救出了在被围困在地下的孩子们。
红色的Maria被绑在火柱上烧死了,临死前,她兴奋异常,只到化作一堆钢片。耐人寻味的是,科学家看到自己的红色Maria已死,就奔向了白色的Maria。Freder自然要保护心上人,一番搏斗之后,科学家从教堂上摔死了。为什么死的是科学家和机器人呢?他们真是冤枉,被利用之后又成了替死鬼。劫后余生的工人们接受了调停,这个时候“心”降临了。Freder把父亲的手和工头的手拉在了一起。并且还加了一句,“多点儿忠诚,少点儿阶级意识。”
可见,影片的政治态度还是保守的,主张调和而非对抗,淡化阶级强化制度。社会被比喻成人体,任何一个器官都是孤立的,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获得功能和生命。不同的人占据着不同的器官,器官本无高下之分,要建构一种平衡的动力学,“心”是不可缺少的桥梁。当然,影片也表现了剥削,工人们死气沉沉的形象与地狱一般的劳作都在意指着剥削的无所不在——但剥削在这儿并不能归结于某个阶级,剥削是个情绪化的字眼,人们总习惯于转嫁自己的苦难,却忘了自己的位置。在《大都会》里剥削被转化成机器,或者说异化了。但这个异化并不是个人的异化,而是作为社会整体的异化:产业工人成为“手”并不可怕,统治者成为“头”也无可厚非,可怕的是这个“手”没有了跟“心”或“头”交流的机会。这套理论到是很符合现代社会的专业化分工呀,还强调各部分的“联络”。——但这种状况恰恰是马克思一直警惕和抵制的异化,人彻底成了手段,沦为社会机体的器官,脂肪或头皮屑了。当然,人又怎么可能是目的?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躯体的哪个部分岂非最有自知之明的选择?不要妄图谮越,离开了躯体,只是一无所是罢。因此,《大都会》尽管令人心寒,眼光却犀利地洞察了人类的位置,无论是福是祸,总得继续干下去。
结尾的时候,工人们照旧僵尸一般去上班,一片升平。庞然大物之中,要紧的是把每个人都摆在合适的位置,个人的全面异化不可逆转,却成就了高效的制度性运营,只为了巴别塔扬名的速度。然而,速度也预示着毁灭,红白Maria本来就是一个人,临界点总会触到,而造物终将会反抗造物主。
Cyberman前传。
一遍又一遍的说脑子与手之间的调和者是心,为资本家辩护之心昭然。也就是说这两个阶级只可交流,不可融合,牵线搭桥的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塑造的好坏玛利亚的角色都令人感到厌烦。不过,这部二十年代的经典默片场景之壮观,拍摄构思之创新,从电影的审美角度非常值得赞扬。
C+/ 观感从开头的十星波动跌落,综合爆炸的剪辑与视听取四星。不可否认是无愧于时代的杰作。要是弗里茨·朗拍了个和开头一样震撼的结尾,黑客帝国等等显然不会有现在的影史地位。看完最强烈的感想是自己为什么还没看《圣经》。
1927年放到今天看仍然震撼,反乌托邦,前卫视觉,科幻艺术,人文意识,宗教隐喻,无不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大都会》是当年最庞大的电影制作,共拍摄两百万英尺胶卷,雇用25000名男演员、11000名女演员和750名儿童演员。该片的初拍完成版本长达三小时半,德国柏林首映版本长达153分钟(菲林长度为4189米,以每秒廿四格放映),后由发行商剪辑成约两小时的版本于德国以及海外上映。不过基于票房收益与政治审查等因素,过去于世界各地上映的版本均为删除半数以上内容,片长不一的剪辑版。自二次世界大战后该片的原始母片散逸世界各地难以寻齐,过去虽曾多次重映,但均非原本的完整版本。 2001年,穆瑙基金会主导的修复版本在柏林影展面世,经多年发掘及考证后,约四分之一的片段被认为可能永久散失。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献遗产。2008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电影博物馆中,发现了该片的16厘米版拷贝,并找到其中约23分钟失落片段画面。……
非常牛逼,弗里茨.郎绝对是天才。现在流传的版本时长1小时58分钟,缺少了1/4原版拷贝。很难想象是1927年的作品,镜头牛逼,剪辑牛逼,布景牛逼,竟然还很cult!牛逼牛逼牛逼,需要仔细分析
1927年的德国观众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在视觉上,肯定比我看见阿凡达时要震惊的多,在其他方面,也不是好莱坞的任何电影可以比拟的。把希望寄托于改良派作为社会矛盾的调停者固然不妥,但弗里茨·朗居然寓言了信息科技发展与伦理的冲突,共产主义式混乱,暴民政治将会给德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太先进了!很多镜头特效剪辑非常奇特,现在都很少用。跟着手捡丝巾的镜头看到我就惊讶了。男主好像小李。。女主大小眼挑眉的样子太像我下铺了= =
视听加一星,编剧扣两星。这么NB的世界设定讲出这么狗血的故事真可惜。对比了一下120分钟版的“简装正版”,主要剪掉的是一些靠后的大场面戏。不得不说2010年的修复版真是美好啊!
。。。。。。里面的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说话像是要接吻一样。。。。。。。。
1.无法超越的科幻片;2.表演无比生动,选角也是一番谨慎;3.群众领袖的个人魅力,与随波逐流、不辨是非的人群的相互映衬,让人感觉到大多数的悲哀;4.科技的发展与人性的丧失是一对正相关;5.爱情产生于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和追求,有一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6.脑和手,需要心脏的桥接和调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德国影史十五佳NO.05
视觉意象超前,不愧为时代影像经典;故事本身逻辑混乱,表演夸张,细节处不可深究。
亲爱的盲女..不枉我等到配合阿根廷那版的、超过两个半小时的最终修复版.感谢arte和茂瑙基金会,现在这个故事总算是完整了.果然等到2009还是有收获的.27版和大友的那版大都会均是我钟爱的作品,此一作中大量的技法能让人去由衷感叹德国在默片时代的全方位伟大,现世代的电影还剩下些什么
默片时代经典之作,弗里茨朗的德国表现主义科幻宗教片,2010修复版很棒。演技、画面、科幻、动作戏和内涵思想性都领先一个时代!一部可以近乎无限解读的神片。基督教寓言、反乌托邦、机器时代反思、未来城市、乌合之众与民粹主义、劳资矛盾等全都一网打尽!不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电影。(9.0/10)
对于我,一部默片能如此有趣,足矣
格局磅礴,气象恢宏,描摹阶级对立及消弭,具超强想象的未来科幻图景,都拥有无可比拟的普世前瞻意义;人性不可根治的「七宗罪」亲手毁灭这座死亡之城,天谴已降,大洪水末世寓言已显;双面玛利亚的隐喻,更像是《自由引导人民》场景,及呼应贞德;无知民众与血肉铸就的资本握手,如乌托邦童话。
披着科幻外衣的传统宗教故事,相当反动,资本家是主,工人是臣民,科学理性是魔鬼
鼎立膜拜的电影,视觉上真盖帽儿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像远古的恐龙,神秘而巨大~
因为帧数限制,有时会让人觉得像定格动画那般有趣。受之舞台剧风格影响,表情帝(后)令印象深刻,某些时尚的元素(像服饰设计)即便放到现在来也毫不落后,因为超越时空的影响,各种元素闪(散)见后大都会时代的经典科幻。
工人暴动的旋律中回响着改装版的马赛曲,弗里茨朗眼里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一群暴民无脑而造成的灾难。两个玛利亚其实是两个弥赛亚,一个是耶稣,一个是马克思,后者是资本主义对自己的一次实验——它导致的是灾难性的后果,把自己的后代都给害了。大都会就是通天塔,劳资合作才能创造伟大的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