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大陆人的思维是一脉相承,要比香港1980版的三毛流浪记看着要舒服许多,尽管这部电影拍摄于1949年。(大陆和香港的文化断层原来都已经存在这么长久且这么大了嘛?突然意识到1980年香港还是英属)
感慨于上海在五六十年前许多配套设施变便已齐全,内陆中西部城市要想追上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领先于其他城市不是一点半点。但一百年后,五百年后又是什么样呢?谁也说不准。曾经的西安、开封、洛阳、南京不也是风光无限吗?这也才仅仅过了几百年而已,但那近的来说东北工业基地便可充分说明风水轮流转的定律了。
结局现在看来很是突兀而哭笑不得,硬被导演加上去的上海解放的结局,有骨气的三毛及他的一帮朋友迎来了春天。三毛大闹Party时,弹幕里很多人都在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三毛活该要饭。明明都已经成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了为什么还要和自己的那一帮狐朋狗友交往断送了自己的前程。然而,那个年代的人们或许完全不这么认为吧,他们觉得资产阶级的腐化生活即是社会的毒瘤,哪怕身体上受冻挨饿,也要保持精神上的纯净与自由。
现在的我们却不这样认为,觉得三毛的行为愚蠢之至。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想?是社会在倒退?阶级依旧存在,普通人与上层社会依旧有着看不见的藩篱。
六十八年前的上海啊,与今朝倒也并无两致。
弹幕蛮有意思的,截取了几句:
“我现在比三毛还惨”
“三毛太可怜了,我好想进去帮帮他”
“小孩子就是好,笑一笑什么都过去了”
(所谓不打不相识,又是友谊从冲突开始的情节)
看到爷叔的时候我就在想,这演员浓眉大眼,虎背熊腰,身板很是壮实,然而那时他正值壮年,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看完后我查了查这位演员,是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关宏达。191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是满族人。35岁,正值壮年,他饰演的爷叔很有感染力。我想看看他如今的模样查找岁月留下的痕迹,却未曾想到他却愿意亲手断结了自己的生命。文化大革命中,因不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与1967年跳楼自尽,将生命定格。
源于满族人血液中流淌的骨气吗?
1967年,要知道这时候文革才刚刚开始呀。
还有老舍,还有穆旦,还有郭沫若那个最疼爱的儿子。
今朝依旧有,不叙。
你与我,也只是时代大潮当中一颗小小的沙子啊。
今朝有酒今朝乐,罢了。
三毛的故事发生在解放前的上海。上海都市的形象完全是两级的。影片一开始,画面前景是低矮的小房子,后景则是雾气中若隐若现的高楼,一个挑着重担的脚夫匆匆走过。影片的故事和三毛的形象耳熟能详。衣衫褴褛的三毛在繁华的上海街上头游走。他想找份工作,依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在影片的话语体系中,繁华的都市是人们忍饥挨饿的源头,市长家的奢华是表现是都市弊病的最高级。与市长等富人冷漠、自私的性格相比,生活在贫民窟的穷孩子们,在道德品质上是勤劳、善良、友爱,他们仍然坚信依靠自己的双手能够在城市中生存下来。即便是按照今天的眼光,影片仍有不少令人非常心酸和唏嘘的噱头。
1949年的《三毛流浪记》:这部电影根据张乐平漫画改编,讲述了孤儿三毛的辛酸遭遇。三毛是旧上海的一名流浪儿童,他没有家,没有亲人,吃贴广告用的浆糊,睡在垃圾车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他做过各种各样的事情;卖报、拣拉圾、帮别人推三轮车……但他挣到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一天,他在路旁拾到一个钱夹,好心的三毛把它交还了失主,而失主反诬他是扒手,打了他一顿。流氓爷叔见三毛年少不懂事,便利用他做坏事。等三毛明白自己受了爷叔利用时,宁可饿肚子,也不再乾爷叔教他的坏事。一个有钱的贵妇人收养了三毛,给他穿上皮鞋,对他进行管束,天性散漫的三毛不愿在富人家过寄生虫般的生活,在一次为他举行酒会的时候,他捣乱酒会,撕破华服,和往日一起讨饭的小伴一起,走向属于他们的流浪生活。解放后,他结束了流浪,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长这么大才第一次看三毛流浪记的电影。发现原来三毛有这么多美好的品质,勇敢坚强,即便经历多少苦难也还是自力更生,不愿偷不愿抢。还积极的观察生活,寻找谋生的手段,简直就是一个小英雄。
电影当中人物的悲惨和背景音乐的轻松愉悦形成鲜明对比,倒也反映出了三毛的积极乐观。还有中间一段儿童节游行中所宣称的要保护儿童,与三毛实际遭遇的强烈反差,也让人深思。
原来老电影这么有看头。
记得小时候有段时间,每晚睡觉前爸爸都会拿着本《三毛从军记》的漫画给我讲上几个,印象中,《三毛流浪记》也是这么讲完的。之所以对前者更有印象,是因为三毛一个可爱的小盆友穿不得体的军装的形象太传神了!有人会奇怪怎么不是妈妈给讲故事呢?是啊是啊,其他故事大概都是妈妈在睡觉之前讲的,可是都不记得了,真的都不记得了,唯独把三毛给记住了,于是顺带着把爸爸也给记住了,可见《三毛》确实深得小孩子的心,而且漫画的教化功能远胜于文字。
十多年前那部充满了黑色幽默的电影版《三毛从军记》(贾林饰三毛)大概可归入邪典电影,面子上的幽默与里子中的讽刺相得益彰,老少咸宜。而今天看到的这部《三毛流浪记》,则是60年前的老电影,风格是现实主义的,但却同样老少咸宜。这片子有些情节似曾相识,记得上个世纪末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过电视剧版《三毛流浪记》,曾创下全国儿童片最高收视率,演三毛的孟智超和我同龄。
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间是1949年,看之前我就有个疑问,它到底是民国的电影还是共和国的电影?看片子时感觉是民国的,“四四儿童节”上还有蒋介石的声音。不过到了片尾突然出现“上海解放”,挺突兀的,我就想难道是后来给加上去的一段光明的尾巴?查阅资料发现:本片在拍摄过程中一直受到官方的阻挠,拍完了也没能公映。直到上海解放后,夏衍提议将原来的结尾再加一个三毛欢庆解放的结局,作为庆祝解放的献礼片上映。因此,这部影片成为中国目前为止唯一一部“跨时代”影片,也是唯一一部有着“双结局”的特殊影片。
看片子的时候我就在想,像这种反映民国时代社会底层且结局悲惨(当时没想到会有个好结局)的片子大概也就民国那会儿的现实主义电影中可以出现,要放在共和国,不管是反映什么时代的黑暗面,最后肯定都得有个光明的尾巴,不然没法公映。结果不幸被我言中。其实我不反对片子有个光明的尾巴,只是就本片来看,这个尾巴实在突兀(通过花落花开转换时空),一个流浪儿突然说出了“我们穷人翻身了”这样的话语,本来挺好看的故事一下子就被意识形态给压倒了。其实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现实主义作品,悲惨的结尾反倒更有感染力,继续流浪生活的这么一个开放结尾不就很好吗?非要光明,那拍续集吧!
其实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不照样还有三毛这样苦命流浪着的孩子么?三毛的那些遭遇现在不还是在重演么?想到这点,于是片子就看得格外亲切和感动,虽然有那些搞笑的场景,但未必笑得出来,反而有哭的冲动。不仅仅是哭电影里那个时代的三毛,更是哭现实生活中的三毛们,这就是现实主义的魅力。
三毛是可怜的,也是可爱的,小演员们都演的不错,特别是王龙基小盆友,最让我感动的是推车那段,着实表现出了最纯洁的童真。名不见经传的王龙基小盆友也确实幸福,这么一个片子里,有那么多大上海的电影明星来给他跑龙套,基本上能来的都来了。最后一场戏镜头里出现了很多明星:上官云珠和她的女儿姚姚,赵丹和黄宗英、沈浮和高依云、应云卫和程梦莲、魏鹤龄和袁蓉、项堃和阮斐、凌之浩和沙莉、刁光覃和朱琳七对夫妇,王龙基的父亲王云阶,还有孙道临、吴茵、林默予、蓝马、朱莎、中叔皇、奇梦石、高正、汪漪、王静安、蒋天流、应萱、王蓓、吕薇、林子丹、金淑之、徐薇、徐曼、徐缓、郭玲、黄温如、梁明、许兰、章曼苹、张劭、张乾、张婉、张逸生、傅惠珍、张庆芬、农中南、熊伟、关鹏、蓝优心、苏英、苏茵、苏曼意、谭云等50多位……我多少还能认出几个。三毛这个公认的经典电影形象得以流传至今,王龙基功不可没。
这片子基本上是和张乐平先生的漫画同时进行的,并不是像现在流行的漫画火了出电影或者电影火了出漫画的做法,可谓是导演眼光独到。本片拍摄过程中,张先生也常来片场,片子有他的心血。剧本由阳翰笙完成第一稿,陈白尘接力第二稿,最后由李天济定稿,经过三次修改才终于将漫画原来的正剧改为了最后呈现出来的喜剧,而后两位甚至没有留名。1981年5月,第34届戛纳电影节举办中国电影日,放映了本片;2005年9月,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设“中国电影秘史”单元,也放映了本片。可见本片的艺术魅力和国际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
就像《三毛流浪记》的结尾是后来加的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三毛的漫画也遭到了多次删改,如果说尾巴续的还差强人意的话,这种删改则是面目全非,好在现在看到的漫画版是还原了的。只是不知道,在这个日美动漫当道的年代,还有多少小盆友知道有个和他们一般大的孩子叫三毛呢?我想,经典应该是可以永流传的,机器猫或者孙悟空,忍者神龟或者葫芦兄弟,丁丁或者三毛,一个都不能少。
小时候看的更多的应该是漫画还是动画片来着,这个应该是长大之后才看的,好像当时我还感慨过,怎么这个演员找的真的和漫画里面好像啊,尤其是那个鼻子实在是太传神了。小的时候不懂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贫穷,还觉得这个是搞笑的,挺好看的,等到长大之后才知道,穷人的世界真的是难啊,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特别经典的一个剧,看的让人很心疼,很感动!
在别人地头上讨食吃上交点钱就一副谁都欠他的跩样,这都是遇上好脾气的哦...吃饱了穿暖了到该干活的时候还敢一脸理直气壮"我不干!". 无言。又脏又白痴,苍蝇一样往人家训练好了的欢庆队伍里钻,他命也是大.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公映的故事长片,竟然还是漫改题材,而且还是儿童做主角的电影。拍摄过程拍摄新旧两个时代,故事本身又切实贴合时代背景,属于中国的新现实主义作品。
其实,放到现在,孤儿也不见得能活得多好~看到了赵丹~剧情上有些小漏洞,富婆既然真心想领养个孩子,怎么会打发佣人随便上街找个孤儿来?不会去孤儿院挑?四分之三都是实景拍摄,可以看看当时的老上海~
很经典 而且给我造成不小的心理阴影 看这部动画片的时候太小了 里面三毛的遭遇很让我同情 但是我又没有办法帮助他 所以内心一度很难过
虽然画质很渣,现在也大概忘了具体讲了什么,只记得每次看都特别心疼三毛,印象最深的就是三毛的大鼻头。
49年昆仑厂还没合并,大名鼎鼎的《武训传》还没问世,战后左翼电影的基地。剧情和漫画一致的辛辣,和谐圆满结尾。
一点都不喜剧,都看哭了,小时候看的时候觉得三毛好可怜。
完整重看这部1949年黑白老电影《三毛流浪记》,猜想:要么是小时候看过但如今印象模糊了?要么可能儿时就看过2006年动画片《三毛流浪记》和1996年电视剧《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公映的国产故事片。影片于1949年开拍,摄制进入尾声时正是上海解放前夕,社会局势不稳,摄制组决定停机,保存好全部胶片,全体人员分散隐蔽准备迎接解放。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三毛流浪记》恢复拍摄。创作人员日夜加班,昆仑公司动员多位导演帮助他们进行后期制作。为了抒发欢庆解放的欢乐心情,剧组补拍了三毛参加庆祝解放大游行的结局。这也使得该片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部跨越了两个时代、拥有两个结尾的影片。-百度百科 —— 来自导演的自传: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5545760/
解放前夕国内腐朽的资产阶级分子、流氓恶霸的代表,和徘徊在死亡边缘的下层人民。一边是衣食不愁大鱼大肉,一边是露宿街头饿得眼冒金星。现在看来结尾直接切GCD确实比较突兀,但内容直指旧社会残余的压迫和丧失良心的人性,特别是在喜剧效果之下格外被放大。
建国后第一部儿童片,小演员实在太有灵气了。把经典的漫画形象转化成了难忘的银幕形象,电影也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上带有漫画感。是喜剧但格外令人心疼,在那样艰难的日子里,三毛也能坚守最基本道德底线,为此甘愿放弃不愁吃穿的生活。这也让片尾欢庆解放显得极为真诚,因为孩子们真心盼望新社会的到来。
饿着肚子看三毛流浪记真是别有一番同理心啊~那么多粗口的儿童片怕是再也没有了~PS.上官云珠母女好灵!
新现实主义在战后的上海,可平行对比文华的流浪儿童题材影片《表》,得益于张乐平的原著漫画,表达更本土化和有地方特色。漫画改编片,自带一种重回吸引力电影的原初魔力,如此纯真,如此动人,带领观者再次回到童年的大千世界。昆仑出品与左翼的显露,最大的讽刺是儿童节那一天蒋介石放送的“儿童是未来的主人翁”广播演讲。这不是一个儿童乐园,在中正小学的校园里,这是一个儿童的炼狱。客串阵容强大,能认出来的有刘琼、黄宗英&赵丹夫妇、汪漪、上官云珠。最后的一个“流浪儿攻占大公馆”的桥段,仿若一个政治的预言。
宁愿睡大街,不做富二代。并非自觉的阶级意识,而是儿童间最质朴的情谊,这种情谊却也是一种江湖侠气。三毛这个看似可怜的小孩,因这种不卑的侠气而让人同理让人欢喜。party场景中的众人都演得极好,整个场景设计相当完美。
在心疼三毛的同时也会为他微小但不放弃的信念感动
拍得相当有意思的一版,叠印神马的有点儿魔幻的感觉。可惜虎头蛇尾,如果时间线能拉长到十七年电影之后,就更有趣了
喜剧的涂层下是漆黑的现实,虫豸般努力活着的孩子们映射着比晚宴大闹剧更荒唐的世界。
小时候看到三毛屡次被欺负又不屈的反抗,当时我就哭了。实景街头,太具新现实主义了,这应该是中国的《偷自行车的人》,伟大的左派电影。8.2
很经典的一部剧,反正了当时的现状
儿童社会问题片的巅峰之作了,小演员演得非常棒。此片诞生于新旧中国交替之际,事实上,中国的许多好电影也正是诞生于这一阶段。一来由于人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不再苦大仇深地拍摄说教味浓的电影,二来政府尚未稳固,审查相对清明,因此,49年前后的片子艺术成就都非常高。此片改编于漫画,通过一个流浪儿童的经历,揭示了底层社会的残酷与无奈。同时也表明了,贫苦人民对善良与正义的崇尚,以及社会将他们推向罪恶的深渊。最值得反思的一段是,三毛参加儿童节游行,漂亮的口号与残酷的现实对称之下,令人悲愤。解放军的来临,让该片有了完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