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在我看来已经是观众对国内电影太过苛刻了,9分才对得起这部近乎真实而完美的电影制作。
太久太久没有这种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尾声的电影,而且我意识到电影来到结尾还是因为我个人的原因:经历人生百态、尝过世间冷暖,被所谓的潮流冲刷的后遗症——往往容易把事情往最坏处去想。
因为,悲剧才能让人更加深刻,所以这些年,新闻、小说、连续剧铺天盖地都是生活悲剧、伦常惨事。
巴王超过拿着相机四处看的时候,我心想,这下闯祸了,悲剧要开始了。结果没有,那时候的孩子再淘气也有个谱,他只是嘴里发出声音,手指虚晃一下,模仿着老师拍照。看到老师回来,赶紧放回去了。(短评里有个人拿这个说事,说巴王超过乱拍,结尾老师居然没提。我挺无语的。。)
当巴王超过拿刀子割秋千的绳子的时候,我就已经预见了粉提老师的死亡。
幸好,它连结尾都似曾相识,就是我们小时候曾发生过的,一模一样。所以它很真实,真实到不像一部电影,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一切都很自然,一切都是回忆里的模样。
我甚至很能体会巴王超过的感受:校长、老师的眼中钉,同学眼中的异类,父亲眼中的烂泥。他已经孤独了太久,所以当粉提老师一眼看出他很聪明,并且释放善意的时候,老师就已经是他最好的朋友了。
小孩子的心思很单纯,粉提老师的男朋友来了之后,午睡的床被抢走了,图书管理室的钥匙被抢走了,拖鞋被抢走了,老师被抢走了,最后,连好地方和烤鸟蛋都被抢走了。在他的内心世界里,这就是他所有的玩具,这就是他所有快乐的源泉。他什么都没有了。
70、80后的男人,小时候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对那些冲自己释放善意的大姐姐产生依赖,甚至爱慕。
那时候的大姐姐啊,都总是善良居多,会发自内心地对小孩子释放自己的热情和爱心。就连喜欢古惑仔的大哥哥们,也不会欺负老人和孩子。大多数。
也会花时间引导你好好学习,也会给你写信,因为她们知道,她们是你的榜样。
这部电影真实地展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情怀,也许90后难以理解,毕竟很多事情你们没有经历过,现在和那时候的人三观与追求也不一样了。但是,再过些年,你们也会有属于你们的情怀,那个时候,00后也不会理解,因为那些人和事,早就消散在历史的长河里。没见过的事物,怎么能引起共鸣。
就像我一开始说的,现在的社会,流行的是悲剧,一切都习惯往坏里想。
结局如此美好,实在是不够俗套。
一开头就是一群小学生声嘶力竭的在那儿背书,啊,想想童年的时候嗓子没少这么吼,李阳的疯狂英语不也是这个样子?不过显然小男主是个特立独行的淘气鬼。
光开头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导演是个致力于儿童文艺事业的80后导演,他自己也出生在儿童节,好像真的有命定的缘分。
其实很多的细节都牵扯到各种教育理念的碰撞,比如娃娃书,在小男主朴素的认知里,这明明是老师让自己捐献出来给大家交流看的,结果老师直接锁起来,还要求考试考双百才还给。其实这些老师们也绝非坏人,看看这基层小学的条件,女老师挺着肚子坚持上课,能坚守在这里,没有情怀和奉献是做不到的,只是人太容易用“为你好”来绑架孩子了。当穿着白裙子,年轻漂亮的粉提老师出现时,我一下子就想到杨红缨老师的《漂亮老师和坏小子》了。
小男主的名字“巴王超过”,其实在90后的一波孩子中,把父母姓氏拼在一起,起名显得比较独特的习惯,也比较容易找到,叫孩子“超过”,无疑也寄托了父母的期望,希望能多多超过其他人,只是这孩子这年纪,想到超过的地方,无非就是吃得超过或者玩得超过。所以天天被爸爸和老师滴溜溜地教训,只有爬上那棵大树上,什么也不想,才能感到片刻的松快。
从影片也能一窥乡村教育的冰山一角,以殷神仙为代表的乡村教师们,他们当然不是什么恶人,哪怕对学生的严厉,往往也是因为相对传统的教育理念,也知道这些乡村娃娃们要靠着读书,才能真正走出去,虽然最后在全县统考的时候,跟那些好学生们透风,暗示作弊,看起来感觉很不好,但是像这种乡村小学本身处境就比较艰难,必须要尽全力将成绩提上去,才能尽可能地争取扶持,就连国家大力宣传的巾帼榜样张桂梅老师,也只能靠填鸭式教育,把这些云南大山里的女孩子先送出大山,毕竟连第1步都迈不出去,那就没有更多的可能性了。粉提老师无疑是代表了一种更加理想主义的,未经世俗侵染的教育理念,所以她坚决反对巴王超过去作弊来换取及格,但是,如果异位而处,像她表姐一样再多做些年乡村教育,难保她不会改变想法。
当然,就像大闹天宫的孙大圣也终究要带上紧箍咒,走上西行之路,小淘气包也要一天天长大。当他看到喜爱的粉提老师和男朋友亲热,当最喜欢的娃娃书也无法抹平心头的失落,等他把藏在大树上的宝贝盒子扔掉,当他把秋千绳子磨损害粉提老师摔跤,当他爸爸把大树锯断,巴王超过不得不成长了。成长后的他,更稳重了,更成熟了,他当上了班干部,会主动地背课文。当他收到粉提老师的来信,也不会那般激动了,他把自己的藏宝盒埋在了那棵大树的树根下,包括了粉提老师的信和给的地址,因为他知道他和那位可爱的女老师不会再有交集了,就像粉提老师就要大学毕业,迈向更广宽广的天地,像她的男朋友一样深造,而巴王超过也有自己的路要走,他的童年已经结束了,他要逐渐成为一个男子汉,肩负起父母老师的期望,每个男人都是这么走过,就像粉提老师那个文质彬彬的高材生男友,小的时候也一样玩过链条枪。
影片最唏嘘的话无疑是粉提老师来信的最后一句,“愿我们都做最真实的自己”,可究竟什么是真实的?巴王超过告别童年,不再淘气,走向成熟稳重,这也是真实,至尊宝主动带上紧箍咒,西天取经,这也是真实,谁不怀念自己童年时无忧无虑,但这一切是因为有别人为我们付出代价,社会关系从来都是相互的,没有谁享受权利的时候不承担义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在校园里的同学们,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老师,有的同学会遇到令人“讨厌”的老师;有的同学一直和老师保持若即若离的清淡关系;而有的同学,则遇上了让自己发生重大改变,以后回想起来,会感激一生的老师。
最近在网络上映的电影《树上有个好地方》讲的就是一个“熊孩子”遇到一个好老师发生了重大改变的故事。电影里有好老师,也有坏老师,我们来看看故事里的好老师和坏老师是怎样的?看完对比,真真地会感慨,在学生的求学生涯中,遇到一个好老师,是最幸福的事情了,或许会就此改变一生。
电影里的好老师是怎样的呢?电影里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叫巴王超过,巴王超过父亲姓巴母亲姓王,他们希望儿子事事超过别人取名“超过”,但残酷的现实是巴王超过只有吃和玩超过别人,很喜欢看小人书,考试成绩都不及格 。粉提老师是来支教的年轻女老师,让他负责班级的图书管理员,发放图书给同学们看,帮助提高写作能力;在生活上关心爱护他,在考试前又激励他努力学习,不要作弊,最后巴王超过考到比较高的分数,大有进步。巴王超过也和老师成为朋友,带老师去各种有意思的地方,包括收藏他秘密的一棵大树。
电影里的坏老师又是怎样的呢?对照粉提老师,电影里还有一些比较差的老师,比如最开始的语文老师,不让同学们看课外书,觉得影响成绩,把调皮捣蛋的巴王超过的座位调到摆放垃圾的角落。校长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让学生把自己的图书交出来贡献给学校的图书馆,过后却把图书馆门锁上,不让学生们看课外书。最后考试的时候,为了能在各个学校中拿到好名次,公然鼓励少数一部分尖子生去作弊,提高学校整体成绩。
通过对比我们看到,好老师是体恤理解学生的,能站在学生立场去思考,替学生们着想,想办法帮助学生过好生活,提高成绩,同时懂得激励学生。而坏的老师则更多考虑自己的立场,自己的利益,从而打击抨击学生,甚至鼓励学生虚假作弊来赢取自己的利益,实则会害了学生。
上学的时候遇到一个好老师,是最幸福的事。遇到一个好老师,或许你就此爱上读课外书,然后一直喜欢读书,知识面不断扩大,写作能力提升,兴趣爱好也能一直坚持,到未来在社会上工作的时候能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让自己的前途和钱途都有更好的发展;遇到一个好老师,或许让不爱学习的你,发现学习的乐趣,爱上学习,考出好成绩,一步步地进入更好的学府去深造,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遇到一个好老师,或许让自卑的你,从此变得开朗自信。
好老师很多,每个人遇到的好老师,或者内心定义的好老师是不一样的,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你遇到过那些好老师,为什么被你认为是好老师,这些好老师带给你那些积极的影响?欢迎留言讨论。
一、电影的主题是什么?
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左右的中国西部地区某所农村小学。以男主角巴王超过在以殷神仙和粉提两位老师的不同教育方式下的变化作为故事发展主线,以巴王超过在遇到粉提老师、遇到粉提老师男朋友棋童的感情变化为副线。电影的第一层主题是教育,第二层主题是成长。人生就是这样,经历、改变、成长。而遭受挫折更是成长的必然和必须品。只有一次次、螺旋式的挫折,才会让我们更加强大、成熟、成才。那些成长蜕变的痛和疼,然后的继续前进,才是沧桑的人生之路。巴王、粉提、殷神仙等都在成长着。
二、粉提老师和殷神仙的教育方式,孰好孰坏?
这个,观众更倾向于粉提老师。因为整个电影的视角是隐含的巴王超过视角,对其他人,观众不知不觉中带有巴王的喜好和判断。其实,孰好孰坏要从更加客观的角度去分析。
先看两个教师的背景。粉提老师,在校大学生,临时教师,代班主任和带语文课,未婚,不是本地人,是焦联晴老师外地的表妹,看谈吐和打扮,家里应该是城里的。殷神仙,从教二十多年,校长,数学老师,教学和学校管理经验丰富,本地人。
这两个人的经历决定了两个人的不同教育方式。一个是理想式,一个是实际式。一个温柔宽厚,一个严厉刻薄。一个初来乍到随心情,一个久经教坛看结果。可以说,粉提的代课具有社会实践、体验生活的意义。也正是因为粉提老师的“不谙世事”,才让平静的校园,起了波澜。调皮习以为常的巴王,学会了做一个好学生。对巴王来说,粉提是一个好老师,童年有此,真乃幸事。但巴王是一个个例,粉提的班级里还有骊山、梁俊、贾苗红,还有绿军装、红花衫等同学们,他们都进步了吗?显然,粉提是偏袒巴王的。班主任的偏袒,造就了巴王成为“老大”,这对其他学生来说,又是具有伤害意义的。粉提老师的温柔宽厚,教育方式的人性化,对孩子们都有一定的积极、正面影响,但粉提老师的关照,又让巴王和同学们产生了新的问题。粉提老师,是一个临时代课老师,她爱学生们,为学生说话,争取利益、和学生们一起玩耍,她完全具有一位好老师、优秀老师的最重要的品质:热爱学生。所以,我们需要粉提这样的老师,她们是教育发展新鲜血液。
殷神仙,是学校利益的代表者,是全体师生利益的代表者。为了集体利益,甚至不注意原则,让学生考试互相帮助。殷神仙,在学生面前严厉,在教师面前却又和蔼可亲,关心教师,甚至教师生娃的事么帮上啥忙,都感到愧疚。在工作中,沿着经验规矩勤奋认真,缺乏创新。殷神仙,虽然为了成绩做工作、出妙计,但表彰会上却又教育学生要为了国家、民族的发展努力读书。既想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又无奈的让把所有其他课程都停了,复习备考。可以说,殷神仙是在当时的教育体制下,被扭曲的一个矛盾体。
粉提和殷神仙,在一个学校里,都需要。么有严厉严格要求的管理者,学校将会更乱。么有温柔的女老师,学生的心灵得不到抚慰。所以,无有孰好孰坏,就像一篇课文《精彩极了,槽糕透了》,就像巴王的父亲和母亲。他们都是爱,只是方式不同。有的爱,刚一发出,就能感受到,有的爱,需要用时间去感悟。
三、粉提老师从秋千上摔下来是必然还是偶然?
这个问题,我先说答案。是必然的。
从秋千上摔下来看似偶然,实是必然。粉提老师从城里来代课,到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工作、遇到都是陌生的人。但粉提老师么有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环境、这份工作、这些人。却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去改造这个环境、工作、这些人。结果可想而知,只能是失败的。最后不是从秋千上摔下来,也会从自行车上摔下来或者其他。只是时间、方式的不同。她是被自己在“新世界”不改变的“旧观念”摔下来的,而不是巴王超过。因为巴王的心理变化是她引起的,但她却没有把握和发现,她对巴王超乎师生的关怀,让一个快接近青春期的孩子,提前熟了一点。她让巴王睡在自己的床上、和巴王在好地方玩耍、给巴王吃泡面等等,她的做法,超出了正常老师对学生的度。这个她没有意识到,殷神仙的明示批评(多次),暗示(提前打铃上课)她没有接受,所以,最后她被摔下来了,是她自己把自己摔下来的。也许粉提在医院里,已经想到了这一点,她也成长了,受了蜕变的痛和疼。
四、巴王的父亲爱巴王还是母亲爱巴王?
剧中,巴王父亲巴五峰没有表扬过一次巴王,母亲每次都是袒护巴王。这正像极了在学校里的殷神仙和粉提。其实这个答案,大家都知道。特别是长大成人后。
五、会议室,满墙的奖状能体现学校的真实教学水平吗?
答案是肯定的。剧中有一幕,校长载着一块新奖牌,挂在已经很多第一名的奖状下面,得意洋洋。但剧中也透漏,奖状是用成绩而且是唯一评选条件评选的,剧中还有学生考试时作弊,校长用西瓜妙计的情节,让人感到这满墙的奖状,水分大的往下流。其实,这个水分是有的,但不能抹杀学校的教学水平。因为剧中学生作弊,校长用计,不是个例,其他学校不会吗?监考老师有贪吃的“韩红”,还有义正言辞,不中计的,严格监考的黑雨鞋和黄草帽老师。所以,这个满墙的奖状,还是能体现出学校教学水平是很不错的。
今天先就码这么多吧。
西安王二,2020.9.8
有些画面感觉挺有意思的,因为我小学的前半段也是在乡下上的,有一些代入感,那时候手机应该还只有诺基亚,大家都在全都是灰尘的操场上玩,丢沙包、打卡片、拱脚,小时候胳膊肘和膝盖从来没有好过,一直都是带着血痂壳的,其实我感觉那时候的小孩比现在的小孩应该快乐一些吧?现在我妹每天都是端着手机不放手。 女老师出现的时候,一身白裙子和普通话,真的就一眼仙女姐姐的感觉。有一个地方挺有意思的,巴王超过喊了一声“谁再待在这里就是我的媳妇!”,然后所有女生都跑掉了,然后后面巴王超过带着女老师去找鸟蛋,还带着女老师去树上的好地方,把自己的秘密分享给女老师。 然后女老师的男朋友出现了,在这之前我一直都没意识到巴王超过对于女老师有什么情感,只感觉这部电影中女老师与其他老师不同的教课方式,巴王超过也没有辜负女老师,但是女老师的男朋友出现,巴王超过躲在床底下给女老师垫脚,然后后面穿白衣服“打红领带”“抹发胶”,丢沙包很用力、甩跳绳很快等一系列动作里面,我突然更有种代入感了,就感觉这就像是男孩子幼稚的喜欢一样,最后女老师带着她男朋友去烤鸟蛋、秘密基地的时候,这时候巴王超过把所有的收藏全部都给丢掉了我感觉一点都不突兀了。
反正我感觉还是挺不错的,值得一看。
陕西方言听着亲切。
孩子们就是我回忆中小学同学们的缩影。老师们,不论是刻板的还是友善的,也很真实。最后大树被砍掉让人不免唏嘘,巴王埋掉宝盒甚至有点难过。这点难过是被这种真实的现实打败的无力感。孩子太容易受到大人价值观的影响,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人被驯化进入同一个标准。
或许最终能像许多标题党所说,要有这样的老师,我就能考上清华。但是在此意义上我们仍然无法跳出殷神仙的唯成绩论。而我永远为天然的天真热泪盈眶,现实之路是一条容易走上的路,但是那些傻乎乎的、不服输的、睿智的、胡扯的、甚至调皮的、尴尬的时光是回不去的身心都放松的难得。虽然小孩子的时候总是期盼快快长大,时间如我们所愿,可是再回望童年时总会带着美好的滤镜。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所以以为的真实都不一样。看到有些评论在说有点假,不免想反驳一二。时刻自省,不以己度人。其实小时候常常以为漂亮语文老师和帅气体育老师会是一对,小孩子编排乱七八糟的八卦是常事,也会对真实的老师对象产生疑惑。反而是大人们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只会对不顺意的地方横加指责。小学时光里老师与学生的情感羁绊更深一些,觉得老师是我们的,老师对象是外人,受到老师特别照顾的小孩子有强烈的独占心理是再自然不过的。对我而言这一点被电影表现出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虽然导演镜头语言的处理同我们每个人的期待都有不同。看别人的评论才发现导演在群像的名字里藏了些观点。果然不同的视角能看到更多故事的有意思之处。不知道儿童片的定义是什么,这是一部以儿童为第一视角的电影,却更适合给我们这些大人看的。
拍的是大概上世纪80年代的故事,剧作、摄影、表演、剪辑也都是那个时代的水平。
一个好老师可以改变学生的命运!
论一个漂亮的好老师的重要性!剧情很简单,女主有点像赵丽颖。
巴王超过躲在床下却悄悄给踮起脚尖接吻的老师垫平脚后跟的画面 是我看过的儿童片里最纯洁最美好的一幕了那是1996啊 可却几乎就是我的小学和童年巴王身上看到了太多熟悉的面孔意外发现 老师男朋友“棋童”就是导演的名字?
最后看着巴王超过不调皮了,在被砍掉的大树旁埋了他的宝贝,突然就有点难过了。这就是童年的我呀,简直如出一辙,一样的环境,一样的口音,甚至一样调皮捣蛋,当然电影有人性化的处理,我们的老师,可真是往死里揍呢。统考时校长也会提醒同学们互相关照,甚至会调用高年级同学,代替巴王超过这样的差学生上考场。还有,真是太太太喜欢这个女主了,这就是我想象中,最喜欢的女孩类型。不知道这女主叫什么名字,看样子应该不是专业演员。
小学的时候音乐老师胸特别大,童年懵懂的我有点不敢直视。一次音乐课结束,老师让我单独留下来。等教室里只剩两个人的时候,老师塞给我一张纸条,说回家后把纸条交给我父亲,然后拍拍我叫我回班级准备下一堂课(童年片段,我记了几十年,纸条的内容是托我父亲买个雪花膏一类的化妆品)
童年的树没了,童年的记忆还在,好的老师离开了,好的变化会一直留在成长的轨迹中。这电影应该是导演作为八零后的回忆吧。
不出名的导演,演员,硬生生甩《花木兰》八百条街
父亲砍掉大树,“好地方”烟消云散,貌似可悲,其实: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个结尾不仅可以接受,甚至是少年成长的不二法门,最后一个镜头树根新发的小花,正是导演的匠心所在——父亲永远不是也不应该是慈母,男主的父亲几乎没有一次正面形象出场,但不可或缺。 出场更多的是老师们。乡间教师总体是一个无助的群体,即使那位被脸谱化的校长也不过为了生存,来实习的代课大学生,也许代表了人们对理想中教师的期望,但:现实很骨感,就像那个导致她受伤的断了的秋千,说明原本也就不该荡那么高的。
虽然我很邪恶 一直往那方面想 但是导演尺度把握得很好 小孩子的占有欲报复欲就是这样的 不会太超过反而真实。
看哭了,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点子+王小波《绿毛水怪》那样简单真挚的情感表达+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朦胧的性启蒙。
后段拉垮!!后段剧情直接垮掉!!!前半部分五分的话后段只能两分,加男朋友剧情实在是太多余,可能为了结尾的铺垫加入这个角色让主角心理情感的历程更丰富一些,但是导演叙事还是不太成熟,粉提老师最后都邮寄给巴王超过照片了难道她没发现相机里被他拍坏的那些照片吗?信里没提。就……看完有种割裂感很不舒服。
真的超级好看,小小的童心,喜爱老师的懵懂情素,这就是童年该有的样子!
故事很完整,而且很多细节会让人莞尔,这不就是我的童年吗?一面是嘴里说着成绩至上却暗示同学作弊的校长,一面是只想你诚实,做自己的美女老师,最后男孩都会面临的落寞收场,国内难得的儿童教育片。
感觉不比菊次郎的夏天差。我是说故事。
学长牛逼!爷青回……太怀旧太感动了
童年拾趣串联起80后的集体回忆,小孩的本色出演倒比那个女老师要自然许多,情怀很加分,虽然电影很多废镜头,调度也是一塌糊涂,苗红那个百褶短裙农村的孩子不这么穿,有点出戏。(爱奇艺)
不明白,为什么要出现女教师男友事后的半裸镜头。
小孩子在床下放木块儿泪目了,我的点,害
把大家的娃娃书捐到一起做个图书馆,然后就锁住不让看了。这不就是百度网盘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