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经典影视作品亦然。
小时候不懂事,看98央视版《水浒传》电视剧,光顾着看武松景阳冈打虎了,最近重温,有了很多新发现,才逐渐明白这部剧有多经典。
比如,看潘金莲那段时,弹幕上飘过“怎么老是洗澡”、“都洗秃噜皮了”,我才意识到,原来导演让潘金莲洗了四次澡。
洗澡这个情节,原著《水浒传》里没有,编剧和导演在剧版《水浒传》里,特意新增了这一情节,而且是不厌其烦地让潘金莲洗了四次澡。
这就有意思了。
原著里,潘金莲一出场,就被简单粗暴、不由分说地定在了“荡妇”的耻辱柱上。
自从武大娶得那妇人之后,清河县里有几个奸诈的浮浪子弟们,却来他家里薅恼。原来这妇人见武大身材短矮,人物猥獕,不会风流,这婆娘倒诸般好,为头的爱偷汉子。
和武松初次见面,就急不可耐地动起了歪心思。
那妇人在楼上看了武松这表人物,自心里寻思道:“武松与他是嫡亲一母兄弟,他又生的这般长大。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气!据着武松,大虫也吃他打了,他必然好气力。说他又未曾婚娶,何不叫他搬来我家住?不想这段因缘却在这里!”
接下来的相处中,又时时处心积虑地勾引。
武松是个直性的汉子,只把做亲嫂嫂相待,谁知那妇人是个使女出身,惯会小意儿,亦不想那妇人一片引人的心。武大又是个善弱的人,那里会管待人。那妇人吃了几杯酒,一双眼只看着武松的身上。 那妇人常把些言语来撩拨他,武松是个硬心直汉,却不见怪。
仿佛潘金莲一出生就是个纯粹的“荡妇”,既然是“荡妇”,那她的一举一动无不是罪证。
几百年前的小说可以这么写,但20世纪末的电视剧却绝不能这么拍。
传统男权社会贞节观对女性的贬低、物化和戕害,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观感。新的时代应该有新的视角去审视经典作品,做出新的阐释。
于是,就有了这四次洗澡。
先看第一次洗澡。
第一次洗澡发生在潘金莲刚出场时。
甫一出场,武大郎还在呼呼大睡,潘金莲就早起蒸炊饼,蒸好才喊武大郎起床。有个细节很动人,武大郎刚醒,潘金莲就把他的衣服递到跟前了。武大郎出门后,她就在家收拾屋子打扫卫生。而武大郎卖完炊饼早早回来,她立马欢喜地表示第二天多做一些,并且马上给武大郎倒水洗漱。当武大郎表示要自己动手时,潘金莲马上说:
伺候的是自家男人,这又何妨。
相比于自小卖给张大户做丫鬟受人摆布的命运,就算守着武大郎这样三寸丁枯树皮的男人,潘金莲也认为“总算过上了安生的日子”。她认命,而且很知足。
一出场,寥寥几个镜头,一个迥异于原著的潘金莲形象就立住了:贤惠、知足、任劳任怨、安分守己,谁看了不得说一句“娶妻当娶潘金莲”。
这样的翻案很大胆,因为六老师说得好,“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再怎么改编,最后的“诱叔鸩夫”的故事总归要演。从刚树立起来的“贤妻良母”,如何自然顺滑地过渡到大众熟知的“淫娃荡妇”,就极其考验功底。
编剧好手笔,故事一开始,草蛇灰线,早已伏脉千里,那就是:潘金莲爱洗澡。
洗澡,就代表爱美,爱干净,对生活品质有要求,同时也说明此时的潘金莲还是洁身自好的,当然还有点寂寞。
这和邋里邋遢且粗枝大叶的武大郎形成强烈反差,所以他们二人的差别不仅仅是外貌上的云泥之别,更有内心深处的不可沟通。潘金莲和武大郎是两个世界的人,二人的婚姻和感情,从外到内都隐藏着危机,一有风吹草动,注定不能长久。
武松带着那股风来了,于是就有了潘金莲的第二次洗澡。
初见武松,潘金莲就震惊于武松的魁梧身材和英朗样貌,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盯在武松身上,简直看愣了,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不过,面对这样雄壮英俊,且有打虎英雄光环加持的男人,潘金莲有这样的反应再正常不过。
而一母兄弟二人在桌边一左一右坐着,鲜明的对比更让潘金莲怅然若失。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王思懿的演技真是好啊,眼神里全是戏,现在的影视剧里好久没见到这样动人的眼神了。
此时的潘金莲对武松肯定是有好感的,否则也不会在武大郎出门前特意叮嘱“叫叔叔回来一起吃饭”。
但你说此时的潘金莲有什么歪心思,倒也说不上,最起码她的言行举止还是得体的,符合长嫂如母的身份。就算是内心有什么悸动,也是发乎情止乎礼的。但有了武松这股风,潘金莲心中的火苗总算在暗中被撩拨起来了。所以,在第二次洗澡时,潘金莲从上往下把水浇在脸上,就像是在浇灭胸中的欲火。
虽然什么台词都没有,但是在沉默的寂寞中,潘金莲肯定有过憧憬,有过幻想,有过挣扎,最终却又不得不认命。隔着叔嫂这个障碍,那个男人注定不属于自己。
所以潘金莲轻轻抚摸自己的肩膀,情欲流动中就有了点伤感的意味。有自伤身世,又有点深闺幽怨,有了哀而不艳的惆怅。有了这些幽暗的内心刻画,之后潘金莲的所作所为虽然依旧可恨,但多多少少有了被理解和同情的基础。
继续看第三次洗澡。
在两人的相处中,武松的种种言行让潘金莲渐渐产生了误会,或者说重新点起了她的欲火。
“有了嫂嫂,家才像个家”,潘金莲让从小孤苦无依的武氏兄弟有了安稳的生活,对此武松表示出了极大的感激:
我哥哥为人老实厚道,如今有这么一个家,全得感谢嫂嫂一手操持。
第一次听到这么安慰人心的话,潘金莲怅然良久,眼含泪花:
就是你哥哥,也没说过像这样的话。
武松住进家里后,潘金莲像母亲一样为其铺床,武松不由地表示出了感激:
我们兄弟自小受苦,没有爹娘,如今多亏了嫂嫂,才有了这般福气。
武松每天回家,潘金莲都热酒热菜等待着。看武松没有换季的衣服,潘金莲给他量尺寸要做一件,再一次感动了武松:
武松自幼受苦,嫂嫂对我最好。
武松的这些话,只是出于对温馨的家庭生活的满足,对像母亲一样照顾自己兄弟的嫂嫂的感恩。对于潘金莲来说,自己的付出和牺牲,终于得到了理解和体谅,还是来自自己敬佩和喜欢的男人,潘金莲自然是感动的。但这份感动,却慢慢变了味。
终于,有一晚,武大郎和潘金莲躺在床上,武大郎握着她的手说“没想到你对我兄弟真好”。看着武大郎丑陋的脸,潘金莲推开了他的手,转过身去,这是潘金莲第一次对武大郎产生了嫌弃。
带着这样的嫌弃,潘金莲去给武松送炭,却看到浑身肌肉的武松,袒露着鼓鼓的胸肌躺在床上。两相对比,潘金莲的欲火立马熊熊燃烧,连呼吸声都突然变得沉重起来。
第二天,一向不施粉黛的潘金莲开始打扮了起来。所谓女为悦己者容,潘金莲彻底沦陷了。
直到这个时候,铺垫了那么多,经历了那么远的心路历程,潘金莲才开始对武松展开试探。
武松给潘金莲买了一块衣料,接料子的时候,潘金莲顺手有意无意之间摸了一下武松的手,还说:
还是叔叔会疼人,叔叔真有眼力,这料子正合我心。
这样的言行已经非常暧昧了,而一而再再而三让武松在自己面前试穿新衣服,就更加超出了嫂子对小叔子的正常感情。幸好王婆送饭来了,才打破了尴尬。
可等武松穿好衣服从自己屋里出来,给潘金莲看时,她却黯然神伤地上楼去了。她刚燃起的欲火,被兜头浇了一盆凉水。
所以,当听武大说要给武松说亲后,潘金莲也许幻想自己是武松的新娘,或者明知自己永远不可能是武松的新娘。第三次洗澡时,她双手交叉抚摸自己的双肩,好像是另外一个人在和她拥抱;然后她抚摸自己的右肩,露出沉醉的笑容。可能只有在一个人任意驰骋的想象中,武松才属于她,她才能得到她想要的那种幸福。
不过是一个失意的女人寂寞的自我安慰罢了。
第四次洗澡就相对简单多了。
试探被拒绝,武松又要说亲,接连的打击,让潘金莲在等待武松的时候,都显得怏怏的。突然,她好像听到了声音,以为武松回来了,可打开门只看见茫茫大雪飘落,街上熙熙攘攘都是路人。
可这一开门却非常关键,有了这次开门,潘金莲心中的火,才会陡然燃起又悄然熄灭,有了这样的大起大落,心情才会郁闷到极致,才会有潘金莲忍着不适而自斟自酌。只有喝得满腹委屈,喝得面红耳热,喝得眼含热泪,她才有了敢要求武松喝交杯酒的勇气和胆量,她最后的试探才显得可信可悯可叹。
拒绝潘金莲后,武松找个借口搬回衙门去住,家里顿时冷清了下来,潘金莲后悔了,失魂落魄得连饭都忘了做。
武松回来辞行,潘金莲以为他回心转意,满脸欢喜相迎。可听到武松叫武大郎看好门户,潘金莲顿时变了脸色,尤其是那句“篱笆扎得牢,野狗不得入”,更让她怒不可遏。
武松走后,潘金莲的第四次澡洗得心烦意乱,洗得恼羞成怒,却又无处发泄,幽怨地甩手拍水也难以排解。她一片热心被辜负,又被羞辱,绝望之下,是又气又恨。
此时,虽然撩拨武松无望,可潘金莲胸中的烈火再也难捺不住,一发不可收拾了。此后,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成奸,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所有的铺垫都已就位,潘金莲从剧中出场时的“贤妻良母”,终于回到了大众熟知的“淫娃荡妇”形象。
绕一大圈子又回到原点,多余吗?
当然不!
绕了这么一个大圈,洗了四次澡,将潘金莲的寂寞和孤独、希望和绝望、压抑和欲望展现得淋漓尽致,将原著中扁平化的“歹毒残忍的荒淫荡妇”形象,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其情可悯的苦命人。
这个过程,就是深入潘金莲内心的过程,是一个试图理解她的过程。这是编剧和导演的苦心所在,用心所在,也是他们的温情所在。
早起蒸馒头,操持家务,端饭煮酒,失望开门,自斟自酌,以及四次洗澡,98版《水浒传》里这些在不违背原著剧情的狭小空间里,新增的动人小细节,都是编剧和导演吃透了原著,又拥有现代意识,带着敬畏与匠心,给剧中人物的温情,给场外观众的尊重。
正是这样的用心,才成就了98版《水浒传》电视剧的经典地位。难怪当年金庸看过《水浒传》后,愿意以 1 元钱的价格把《笑傲江湖》的版权卖给了央视,只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拍出《水浒传》的水准。
如今,我们的电视剧场面越来越宏大,特效越来越逼真,满屏大而化之的剧情,满屏粗制滥造的台词,满屏简单粗暴的“渣男”“绿茶”,没有回味,没有深度。好像我们再也雕琢不出四次洗澡这样动人的细节,也不愿意花心思去理解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了。
有些能力,我们好像永远地失去了。
关于央视水浒的拍摄思路问题之前在几处论坛都留过言,整理起来再顺便添点新内容:
1. 央视水浒对于许多角色的树立是前后有逻辑、互相有关联的。例如原著林冲武气远胜文气,而央水几乎塑造成了儒雅温润的文士形象,央水林冲因而颇受诟病,然而,首先这个形象是由宝剑记、野猪林、夜奔等戏曲文化传承来的符号化“俊扮”,而且最关键的是借此避免重复——与以粗、勇、莽、豪闻名的李逵、鲁达、阮三雄、武松、杨志等不类,否则人物有气质雷同之嫌。央水的晁盖也与原著多有不同,导演实际想把他明显区分于精诈谄媚的宋江,突显他的“义”,甚至是有些看似无甚头脑的粗勇(曾头市因为负气出击而中箭身亡)。央水改编晁盖对于“撞筹”的举棋不定,倒更显三阮“天不怕地不怕”的粗犷形象,在剧中的改编即他们反说晁盖,也并非全无道理。
2. 关于李逵与原著中并没有的人物庞秋霞的改编,之前在豆瓣看了一位网友写的“李逵的爱情”剧评,觉得写得很好。李逵虽是草莽,但也是凡人。这段爱情故事的结局催生的是水浒结尾他的哀大莫过于心死,心死莫过于一“怒”——庞秋霞死于兄弟之手,数秒的沉默之后他大开杀戒,苍凉世道,生不如死,且死只是最终归宿。这种心死之感,倒解释了为何一直莽撞的李逵在宋江说与他毒酒在此之后,淡定地一饮而尽,闭门、拉帘、回身、卧于宋江身旁与其一同赴死,一系列动作的逻辑性之强,令人怀疑这究竟是不是李逵。增加这不多的情感戏,我倒觉得逻辑上让李逵之死更有说服力。
3. 如细细分析品味,可以发现几大主演与原著所绘的气质均有出入,但是观众并不觉得这些细节变动有唐突之感。与此相比,新版水浒(2011年版)令我最无法忍受的就是胡乱添加原著没有的人物和情节,一整个夹杂了说岳、残水浒、荡寇志的大杂烩,甚至将原著一环套一环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的主导线索完全打乱,宋押司开篇就出现,高俅则“难产”迟迟不见,几位”流氓”合计着要打劫官府大批银两——这“始自上乱”的主旨已经变成了土匪当道、朝廷不得不镇压。符不符合原著和改编成不成功是两个问题,新旧水浒在符合原著上半斤八两,但央水好歹改编基本是成功的。
4. 关于央视水浒只在原著内部敲打缝补的分析:水浒本身就是民间传说集合的产物,版本很多,且并非独立创作,一些人物情节亦靠着人民大众口口相传,施、罗的原著也有不乏前后矛盾、空间地理表述错乱等的问题,精华颇多,糟粕不少,不乏血腥暴力或是怪力乱神的荒谬桥段,洪太尉误走妖魔、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如此种种,亦不乏大同小异读来味同嚼蜡的好汉群像,亦包括后人续作狗尾续貂的征辽和破田虎王庆等段落。央视的编剧杨争光、冉平都是非常优秀的编剧,他们对原著的理解想必并不会偏离太远。既是为了拍摄电视剧,营造冲突、塑造角色,增强戏剧推动,难免要进行改编,只要合情合理,不伤及原著筋骨,也是无可厚非。有一些剧情的改编,并非出于编剧的无知,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举一改编例证,如林冲之死一节,实际上原著的续文并不出色,不仅缺乏戏剧性,对林冲性格的拿捏也不够有说服力,倒是田连元(央视水浒顾问)的改编更有悲剧性、讽刺性。此外,除了剧情不论,央视水浒的精华并不在于凑不凑齐108将,而在于将几个主要人物的喜怒哀惧琢磨透彻,造型表现到位,内心情感挖掘到位,几个主角形象丰满立体了,水浒的拍摄便成功了一半,宁缺毋滥便是此理。毕竟,民间口口相传的就是那些最经典的故事及最熟悉的英雄好汉,鲁、武、宋、林、卢十回,如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人肉包子铺;怒杀阎婆惜、浔阳楼吟反诗;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燕青石秀劫法场、兵打北京城,等等。水浒精髓正在于此,刻画除宋江之外的几个主要人物特别是被逼上梁山的人物。官逼民反,乱自上作,主旨点睛。
5. 从编剧、导演、选角、镜头语言,到服饰、布景、配乐等,央视水浒皆是精华。读了张绍林导演艺术研究的著作,才能体会他的执着认真,人物角色选择上极为较真。片尾曲中人物图谱,是在拍摄前数年就已请了戴敦邦精心绘制,戴老查询众多古籍文献资料,一丝细节都不放过,演员便依照绘画来选,从形到神一一具备。化妆班子也是一换再换,力求扮相达到百分之百的贴近人物。演员班子里也有一群话剧戏骨,李雪健、魏宗万、周野芒、宁晓志、王卫国等等,从主角至配角,不下十位梅花奖得主(按:获奖时间包含水浒拍摄前后)。老一辈踏实,单纯,真正为了艺术奉献自我。当然了,央水里也有许多我个人不认可的地方,一些次级配角塑造有欠如公孙胜、关胜、柴进等等,以及越往后期故事越仓促,这些确实是央水的遗憾。 鲁版水浒个人认为和央水在某些地方可以一较高下,只是欠在服装布景不甚考究,某些时候演得近似舞台剧,话剧感比较强,但演技派成群,配乐也很有山东、河南地方民间音乐气息。央视版欠在情节不全(经费有限不得已),有些配角因为人员不够有重复出镜,因为演员招募是一个大问题(当年演员匮乏,上戏、中戏,包括人艺的学员班,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位,几乎都出现在了水浒的演员表里),此外还有编剧改编众口难调的问题等等,但是它拍摄在另三大名著之后,吸收精华弥补不足,武戏高出三国,文戏不输红楼。央视纪录片中华武功在提及中国冷兵器巅峰时期的宋朝时,央视水浒居然多次出镜。作为记录片出现电视剧的镜头竟然毫不违和,足见央版的严谨考究。全剧“黑色电影”的拍摄思路之大胆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明暗对比,倾斜构图,阳光照射下颗粒感的尘土飘散在空中四处飞扬,如此种种,都更突显水浒故事的绝望压抑和强烈的宿命感。论及影视艺术价值,央视版水浒可以算是经典。
6. 关于音乐,值得说的就更是太多了,细细分析起来足可以写上一篇万余字的大论文,在此仅稍作分析。
赵季平先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影视配乐作曲家。曾读过些赵老师访谈,青年时代他在陕西下乡数年,深入乡间学习民间音乐,写出的练笔作品据他言需以车来拉。他笔下那些带有民族或地域风格的旋律,实际无法说清究竟来自哪些民间小调或山歌,因为已完全活用并转换为了自己的音乐语汇。赵季平对中西音乐元素运用地得心应手,且元素间转换行云流水。私以为,三版水浒(鲁、央、新)配乐风格分别为:“中学为体”、“西为中用”、“不中不西”。最高水准的是第二种,亦是最难的,单一风格最是简单,中西元素的有机融合则考验水平。稍作解释:鲁版的配乐秉承“拿来主义”,几乎都是民间小调直接运用,例如任同祥编曲的一枝花,原曲牌其实已有百年历史。而新水浒的配乐风格简言之:大杂烩,各段配乐之间几无任何关联,风格乱七八糟——管弦乐作品、民族器乐作品(而且运用的是毫无山东、河南地方音乐特色的乐器)、流行风格作品、古风作品,以及以上几种的互相交杂。不得不说,作为一部整体的电视剧配乐,缺乏统一主题与风格混乱是最忌讳之处。而赵季平的配乐则可被当做一部组曲来看待,王进打高俅、武松杀嫂里都有那段经典的唢呐主题旋律,该主题不仅反复再现,且在其他配乐中有数次变奏成分,说明作曲家思路始终贯穿如一。《好汉歌》借鉴了河南民间小调《王大娘钉缸》,很多现当代作曲家在创作民族风味的作品时,下乡采风收集民间音乐素材化用进作品是常有的事情,这不能作为该作并非“原创”因而不是好作品的指责理由,况且《好汉歌》除了旋律和音型相似以外,配器是全新的,尤其是鬼才作曲家赵季平在高潮段落选择加入高亢的唢呐重叠主题,让这件带着粗粝土腥气质常人看来只适合红白喜事的乐器焕发了真正的光彩,其配器审美精彩至极,令《好汉歌》可以说既保留了《王大娘钉缸》原来的河南乡土地方气息,旋律朗朗上口,又充满了西方音乐平衡和谐的美感,结构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水浒》与央视《三国》片头片尾曲创作思路相同——一首选用通俗唱法,一首选用民族/美声唱法,接地气的同时力求提升其艺术性内涵。《天时地利人和》的旋法安排也明显参考了山东/河南方言的声调特点,如“旧日宫墙”、“一说再说”等等。个人最佩服赵季平的地方在于他可将中西元素游刃有余地融合为一,且无丝毫违和感。例如《兄弟情谊》里,前景中均是民族乐器(筝、坠胡、笙、笛),而背景衬托居然是西方管弦乐队里的弦乐队,但相互交融、水乳一体;再例如《军威浩壮》里,配器风格略近似西方现代作曲家如肖斯塔科维奇、普洛克菲耶夫等人的交响、管弦或钢琴作品,钢琴被当做打击乐在演奏固定低音,此种天才的吸收和创造能力何止在赵季平写作的年代,今日听来依然新鲜。随着年龄增进,聆听的音乐作品越发多样,常常惊喜地在赵季平配乐中反复发现许多细小的民间地方音乐的旋法精髓,颇有门道。寥寥数音,滋味却淋漓尽致。如在听刘明源的《河南小曲》时发现,其中一句尾音旋法,虽仅有数音,却明显与《兄弟情谊》一句坠胡旋律具有一模一样的尾音形态,河南、山东的地方性民间音乐风味便靠这短短一个尾音的旋法效果。如此种种,愈是琢磨,愈是有趣,愈是惊叹,这套配乐当属百听不厌的精品。
2018年10月
1.整体评价《水浒传》
“《水浒传》这样的小说,列入文学经典,有凑数之嫌,
从结构、人物到语言,经过多人之手,依然近于一部虎头蛇尾的著作,70回之后不忍卒读”
1.整体评价《水浒传》
“但愿我没有触怒《水浒》粉,也许我是错的。
因为有这样的偏见,也慑于名著改编多陷阱,我两次拒绝了邀请。
制作人却很固执,决意要我参加。”
“个人并不喜欢《水浒传》,它没有普世价值。”
2.对小说中人物的评价
“我并没有把他们当英雄看,很多时候甚至觉得这是一群乌合之众。比如宋江,说起来都是‘及时雨’ ,是仗义疏财,但你看看他做的都是些什么事!
不过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尊重读者既定的认可度,所以在电视剧中,我们不叫英雄,叫好汉。”
2.对小说中人物的评价
“其实很多地方都对原著做了改编,比如林冲之死。但是观众看不出来。”
“九纹龙史进的个人戏份被删掉,这段剧情缺乏力量,对全局没有统摄作用。
对整部作品具备统摄作用的人物只有宋江。”
3.如何阅读原著与改编剧本
“在改编《水浒传》之前,我没有完整地读过它。完整认真地阅读是在接受改编之后。完整认真地阅读,依然没能让我改变看法。
中国文学史留给我们丰厚的遗产,主要是文质皆备的文章与诗赋,尤其是诗词。······
留给我们的叙事文学却苍白又寒酸,一部《史记》,一部《红楼梦》,竟相隔几百年。分别在两头,耀眼而孤独。”
3.如何阅读原著与改编剧本
“阅读、分析、梳理,不为自己的喜好左右,确定了改编原则,专门组成了一个编剧组,我担任组长。
二稿过后只有我一人了。我没写过这么长的东西。
我和冉平完成了剧本改编。”
4.对98版电视剧《水浒传》剧本的自我评价
“一年多的辛苦没有打水漂。那时候的影视行业没有现在这么浮躁,从导演到每一个部门,都很敬业,只为作品。
又经过一年多两年,文字成了影像,播出后反响空前,竟成了几十年间的电视剧经典。说经典,也是和我们自己比,放在世界电视剧的格局可以忽略不计。在我们几十年的电视剧作品中,它堪称上品。”
4.对98版电视剧《水浒传》剧本的自我评价
“《水浒传》的改编不仅完善了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轨迹,还纠正了原著中宋明礼教过重的色彩,使电视剧《水浒传》既忠实原著的精神、又符合时代审美,鲜活而又具有艺术张力。”
“电视剧《水浒传》的可贵之处是尊重了改编者的意志,也对原著中滥用暴力的问题有所反思。”
4.对98版电视剧《水浒传》剧本的自我评价
“小说《水浒传》的主题 ‘忠义’ ···电视剧《水浒传》对原著的改编,通过对每个事实、每个事件之间的调整,突出了’ 忠义’ 主题,丰富了人物性格,同时,也使每个人的命运更具说服力”
5.从水浒传引出对中国叙事文学的认知
“中国传统的叙事文学乏善可陈”
“你看《静静的顿河》里的格里高利,仗打胜了,面对敌人的尸体,心生悲悯。你看《三国演义》,外面血流成河,诸葛亮还在摇着扇子喝小酒。这是在显示所谓的智慧,但这 ‘智慧’是在拿人命作代价啊。”
《水浒传》中的暴力,《西游记》中孙悟空的 “无法无天”,都需要重新认识并反思。
5.从水浒传引出对中国叙事文学的认知
“文学作品中的这种表现,显然和漫长的历史所造的社会心理结构有关。
市井、市侩,最多给失败者洒一点同情的眼泪,对成功者则很宽容,只要你成功了,你做的恶也可以忽略不计,至于弱者,没人瞧得起弱者。
这样的社会心理结构,桎梏了人们的独立思考,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
5.从水浒传引出对中国叙事文学的认知
“相比之下,西方叙述文学的繁荣,亦和奇传统有关,并和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和纷繁的思想资源密不可分。”
《水浒传》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广为流传,里面的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个个性格迥异,光彩照人,他们或是智能超群,有勇有谋,或是除暴安良,行侠仗义,或是大义凛然,忘我行义。他们是凝聚着历代农民阶级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的化身。水浒传的故事情节应该可以感染每个人,当然,我也被里面众多人物情节深深地吸引,比如:宋江和小旋风柴进仗义疏财,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还有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民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梁山好汉身上都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就是结局太悲惨了,一直不敢看,电视剧版拍的很好,可以说这版是四大名著里改编最好的一部,特别是李雪健老师,他把松江的优柔寡断、首鼠两端刻画的太到位了,给个赞!
四大最喜欢的一部 也是央视改编我觉得最好的一部 各方面都到位 特别是看到新版操行之后再一比堪称完美 好多人说李雪健演得不好 我看李雪健就是一张招安脸 不能再适合了 浓眉大眼的张涵予可不行 赵季平的配乐更是锦上添花 有时间一定再翻出来看一遍
四大名著中最好的改编,思想性而言,远远超过原著。最后一集几乎无情节推进,全在写景抒情,但不觉得冗长,因为前面的积攒的悲剧气场太强大了,这是一种奢侈的玩法。
那时候多迷燕青阿
我的巅峰时期可以准确背诵一至一百零八的名号,如今老矣。
五星+
就是不喜欢李雪健
小时候光顾着看武打,后来欣赏它的音乐,最近又看,都是命运的无奈和唏嘘。第7集《风雪山神庙》,林冲的独角戏精妙绝伦。林冲任职草料场之前,在酒馆吃酒和小二有段对话。小二已知陆谦的阴谋,但又不敢吐露实情,只是叮嘱林冲好生留神。这时,饱受人间炎凉的林冲稍顿了顿神,说:小二,你真是好人啊。
因为这部电视剧,有段时间特别讨厌李雪健,可能李雪健把宋江的优柔寡断、首鼠两端刻画的太到位了。喜欢武松、鲁智深这样嫉恶如仇的绿林好汉。因为结局太悲伤,一直没敢看。音乐非常赞~
李雪健把宋江演活了!!!
经典!制片、编剧、主题歌、武指、演员都很满意。跟他太有缘了,因为此剧看了原著,因为此剧过了面试,因此此剧考了制片专业,最有意思的是因为此剧,冒着被初中班主任批的风险,在班级后面的黑板报上开了个专题,第一次把班里同学对此剧的看法公开记录下,大概相当于现在的BBS了吧!
大河向东流哇,天天的星星参北斗!
这布景,这演技,仿若回到了大宋,此等绝世好剧竟不如琅琊榜、甄嬛传之流,也不如权游,罗马之辈,评者真乃瞎了狗眼,乱放狗屁。
印象中老妈喜欢看“潘金莲”那几集……我自己好些天走不出故事结局的惨烈~
最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武松说:我又不白吃你的,惹的我性起,把你这鸟店给翻过来。。阮小七说:爷爷生在天地间,杀贼杀官把命玩
爷爷生在天地间,不怕朝廷不怕官,梁山泊里住一世啊,好酒好肉赛神仙。看了《新水浒传》之后我才意识到,这部《水浒传》已经是无法超越的经典了
李雪健老师的演技冒话港。
丁海峰版的武松很赞啊,看了叫人怦然心动~~~
最好的宋江
看时杀了宋江的心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