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照搬史书没问题,但是你不能部分照搬部分不照搬吧?
2.关于汉武帝那段,明显的唯心史观,毫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汉武帝登基时代,社会思潮一定是有强大的支撑让汉武帝想改变保守的黄老学派治国方向。否则,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锐意进取的思想家,军事家,外交家出现?这点在纪录片里缺少辩证思考,而只是归功于汉武帝个人想改变,这是中国传统史观,绝对的有问题。
3. 最好的一段是秦始皇那段,辩证的分析了秦始皇的功过,并浅谈了社会原因,心理原因,堪称佳章。
4.关于孝景皇帝讨论太少,其实景帝才是最复杂和不容易的一个帝王。景帝时代,应该是汉半崛起没崛起的时候,内部各种既得利益集团,黄老学派也被各种思潮挑战,这里面的挑战巨大,景帝有功有过,但作用是关键的。多少帝国就败在景帝这种时候,很多朝代都在相似阶段就出现了大问题。这才是一个国家最关键的时候,如何处理思想混乱和各种利益纠缠,如何完成崛起最后一步,纪录片忽略景帝,简直罪不可恕。
5.点赞本片的一些人文精神,比如民本思想,比如家国概念,比如德政仁政,等等。
一部合格的纪录片吧,但确实没啥突破。尤其是比较04年的《大国崛起》,研究不够深入,水平不够。
至于先秦诸子百家一些学派之争,本纪录片给了个大概,没谈太多,不知道是否研究不足。毕竟,道家,法家,儒家,甚至史家都在汉朝成熟的,这是中国哲学集大成的时代,纪录片没谈到真的是遗憾极了。
只能遗憾的说本片只能算一个半成品吧,可惜了。
为我最爱的男人,来补记录片啦
剧里的始皇选角很棒,有一种肃穆的威严。
庆幸小时候爱看书,不会让我在后来学焚书坑儒(不懂教科书这一段为什么不详说)的时候讨厌他。
只有了解他,才会敬佩他。他从赵国质子一步步到一代帝王,里边付出的艰辛,怎与外人道?
他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立中央集权,影响后世千年。
我不相信任人唯贤的他,会随脾气做出坑儒的事情。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四百人与后世动辄诛连九族的皇帝来说,微不足道。
比起坑儒这个说法,我更愿意相信太史公的坑杀方士的说法
如果说不喜儒家,不喜儒学,李斯不可能高坐丞相。如果说性情暴虐,不可能统一六国。
他是华夏祖龙啊,后人所夸的唐太宗,汉武帝,我觉得无人可与他比。
秦始皇规划了统一的蓝图,但改革冒进使得民心背离,苦不堪言。最终秦国在六国的反扑中分崩离析。
汉高祖接手了一个国困民艰的贫弱天下,决定卧薪尝胆,采用“无为”国策来修养身息,和亲政策安抚匈奴。
惠帝,文帝,景帝继承国策,七十年坚持隐忍,发展民生,平定内乱,储备力量。
汉武帝步步为营,锐意进取誓要击败匈奴,夺回汉帝国因和亲赔款而丢失的尊严。 先是独尊儒术,引导锐意进取的民意。后用四十年的艰难战争,北夺取河套,西取(河西)走廊,连接西域,使得民族凝聚,后患永除! 在耗空积累了七十年国库,天下穷苦,国家摇摇欲坠的境地下,仅剩民心的汉武帝幸运地获得了完完全全的胜利。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六国,划定蓝图。
汉武帝承七十载累积,剿灭匈奴,疆域永安。
在前前后后百余年的各类改革下,几代人心向往之的大一统理想,终于由秦始皇起手,汉武帝收笔完成了这一幅强国图卷, 伟大帝国崛起与复兴,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努力,徐徐图之。
就像五年计划,十年计划,百年计划!
该剧的历史选材角度,是介绍我国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的,原本是个挺好的文史探索题材,也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对今天“以法治国”很有借鉴意义。
可惜编剧作者对这一严肃的历史题材,文史方面太过浅薄,以至于文中所述的文史知识硬伤太多,沦为用扭曲的历史观说教宣传洗脑了。
略举两例,说说该剧的文史硬伤:
一是竟把西汉初期至中期的“黄老之学”,说成是“无为而治”,以此给儒家涂脂抹粉为“有为政治”。
这明显没有涉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黄帝四经》与《老子》两部典籍——这才是西汉“黄老之学”的构成。
《黄帝四经》说的是法学与法制;而《老子》则是在老子的《道德经》的基础上再集体创作而成,说的是道德化的人民民主与国家民主的内容。
从世界文化史的沿革来看,这两部典籍甚至是世界性的“民主与法制”起源,在后来深刻地影响了英美“普通法系”的形成。
在西汉,也使个个皇帝都有深重与浓厚的“重民思想”,西汉制度也就是既民主又集中的“韧性制度”,与秦朝的“刚性制度”有了重大的区别。
该剧对这类制度学的基础知识几乎不曾研究,却仍用文革前的儒家史观去做“宏大叙事”,硬把“黄老之学”说成是“无为而治”,就算扭曲了西汉这个伟大时代,也将我国才是“民主与法制之源”的桂冠,拱手相让予老外了。
第二个文史方面的硬伤,就是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硬是提前到汉武帝,可能是想说西汉中期的国家辉煌,是汉儒创造的吧?
这就不顾历史事实了,连儒家自已也不敢认这个账(看看儒家自已怎么看“汉儒”,就明白了)。
实际上,董仲舒是在武帝治下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假,但董仲舒的影响力主要是在法学方面的,远未及能影响汉武帝的整个文化方略的地步,这个不赘述。
汉武帝之所以让儒家走上前台,主要是出于“繁荣文化与文化繁荣”的考虑,这个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得很清楚。所以汉武帝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复兴运动,大批被秦始皇焚掉的前期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被抢救。
儒家之所以走进太学,成《五经》博士,就是要抢救、搜集、整理这批前期经典,连孔子的《论语》都说是长期在夹墙藏着,趁那会形势好,赶紧献出来的呢。
事实上,汉武帝对“黄老之学”的坚持,是毫不动摇的,而且一手将其推向了高峰与体系化。连国家搞宏观经济,也用那部《九章算经》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制度最为完整、完善、体系化的时代。
所以各方面事业才得以健康与良性循环地蓬勃发展起来。
“汉制”,也就成了后来的“汉学”的最重要部分,流传于海外,成为他们“民主与法制”的源头。
那什么时候才真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
《汉书·元帝纪》,开篇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叙述。也正是汉元帝解散了著名的汉制,实行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来,西汉才从中期,转为“末期”。
就初中水平的普教深度来讲还不错,宣教植入太明显相关逻辑又不够严密,败在无魂。
拍的气势磅礴。无论是心怀天下的君王、或是为国为民的臣子;历史中的英雄大多是悲情的。
这是我从《圆明园》以来看到的最令人热血沸腾的中国原创纪录片,撰稿好,配音好,演员好,音乐好,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从头至尾看一遍。
制作挺精良的,只是感觉干货略少。
百代皆行秦政治,千秋尽从汉精神。秦汉塑造了中华的身躯与精神,奠定了大一统的精神与文化基石。
脑洞也太大了,简直每个皇帝都诚惶诚恐小白花,我都是为了天下啊,可是大家都不理解我(。请的专家水平是够的。
果然豆瓣很多人说有洗白秦始皇的嫌疑,但是我并不认同。我们所了解到的历史,本就是经过了各式各样解读的版本,怎能断定哪一种理解就是千年以前最客观的真实呢?这部纪录片非常杰出。它颠覆了教科书对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的符号化的定义,而是将一位帝王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情怀的真实的人。再加上影视化的演出,很多片段让我禁不住潸然泪下,理解了他们身为天子的几多豪情,几多无奈
片里的秦始皇跳出来单一的暴虐形象,活脱脱一个有血有肉的勤奋帝王。纪录片的选角简直是绝了。
文案赶不上《河西走廊》,演员都好帅啊。相对之前的纪录片帝王形象更丰满了,刘彻结尾用了一段讲《轮台罪己诏》,已经将视角从强汉的骄傲分出一点给穷兵黩武下困苦的老百姓,也算进步吧。
从秦昭王称西帝,齐王称东帝,秦国开始迈向崛起之路。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了东周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争。但是从度量到文化,从内忧到外患有很多:百姓的劳苦、臣民的不理解、诸侯的叛乱、匈奴的骚扰、国力的贫瘠。秦始皇对内部整合,统一度量衡、车轨、文字,修灵渠,建直道。对外战争,南平百越,设置南海等三郡;北攻匈奴,设置四十四县,扩大帝国版图。在政治上,废黜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第一次完成大一统一的中华。
从历史看未来,惜秦皇汉武,隋唐或近代也许只是一个周期的再轮转不过历史真是永远的英雄史观
感恩前人,吾辈当自强。秦汉是一个进取的时代,满清误我民族啊
秦始皇那个演员太帅了啊,东方帝王谷里面也是他,他叫什么啊!!
感觉这部纪录片的视角和以前中国纪录片的视角不一样了,终于不再是宏观视角,终于集中到某一个历史人物的微观视角了,也可以说,从上帝视角回归到人的视角。我喜欢这种处理方式,更让我有一种代入感,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当时的心境。
对历史事件背后帝王的心理和动机的分析入木三分,使其行为和决策更加合理化。仅凭这一点,值五颗星。
弹幕可真有意思 读书时期说女孩只会学文科只会背历史 看剧的时候又说这种宏伟历史女的不会看 敢情什么优良品质都被男的赶上了呗 又有品味又有智慧又心怀天下 还大言不惭说弹幕里挑一个漂亮女的娶 什么剧都要挑起性别问题 离了女孩不会独立行走 绝了
第一次知道秦始皇是个人,不是一个暴虐的符号。
金铁木导演的纪录片一贯靠谱。相比起现在瞎扯的那些电视剧,我更加强烈的希望能够看到越来越多这样制作精良,诚意满满的纪录片。还要夸一下选角,确实都不错,长相符合大家的想象,演技也过硬,导演的眼光很可以。
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秦皇汉武打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
主要讲的是中原从分封走向大一统的过程,没有多余的细节,重点清楚条理清晰,对于不了解历史的人来说不罗嗦,对于想了解历史的人来说很好的提起兴趣,可以去看更详细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