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才开始慢慢从多角度去看问题。
有关两岸的问题,免不了绕不开的是政治,但这部片子让我感触最深的,恰恰是“人性是凌驾于政治之上的”,这部剧一再得让我看到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
村头的樟树,牵着孩子的发妻,和恋人一起写下的日记,还有执念一生的“你为什么不上船”……那是梦里的整个世界,是精神失常之后仍然能带着笑容背诵的字句,是声泪俱下都无法表达出万分之一的肝肠寸断……
去除政治立场,走出固定认知,你看到的只有四个字:人间惨剧。
与挚爱的恋人,结发的妻子,没有一句再见就是三十五年音信全无;老母亲想儿子哭瞎了双眼,却直到离开人世也没能再见一眼;自己就是壮丁的男人,后来一生都在为当年抓了更小的壮丁而忏悔……
没有人心安理得,没有人真正幸福。留下的人望眼欲穿,说着“他一定会回来的,他一定会回来的”欺骗自己,欺骗公婆,欺骗孩子……后来啊?后来都习惯了……离开的人嘴里唱着的是老家的歌谣,梦里是老家的人,眼睛看着台湾的山水眼神里却满是迷茫,他们中的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能再回到故乡……
那个年代里的人,乡土情结比我们更加深重。看着他们捧着父母坟前的土撕心裂肺地哭嚎时,除了源源不断涌出的泪水,我好像一瞬间明白了“土地”这个词的背后,其实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它背负着的,是一种怎样的牵挂。
你看,到这时你才真正看懂了那首《乡愁》,才真正听懂了《望故乡》,才真正知道,春晚间隙的公益返乡短片背后,是一个怎样的背景,一个两个耄耋老人的背后,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还是那句话,有了一个个真实的人,历史才是鲜活的。有温度,能触摸。
“早日和平统一”、“不要让这种分离再次重演”,都是政治口号。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它就在那里,你没有办法。
那么这部剧有什么意义呢?
它的存在或许就是想说,有过那么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过那么一群人——这可能是我们以后的孩子,无从了解也无法理解的一段历史。现在,以艺术创作的影像形式,这段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被保留了下来。
多年以后,希望互联网时代里出生长大的孩子们,还是可以理解那种为了归乡不惜以身犯险孤注一掷的精神,还是可以理解一个女人独身三十五年的忠贞与等待,可以理解青年时期的恋人怎么可能就因为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就无怨无悔照顾扶持一个家庭……这些都是存在的,都是那个时代里的人,会作出的选择。
他们应该会理解吧。到那时,第一次牵起心上人的手,他们应该也还是会心如擂鼓吧……
历来政权交替,受伤害的都是最底层的士兵和老百姓。就像剧中的一句台词“我们在这场政治博弈中,只不过是一枚棋子,而绝大部分人连棋子都配不上”。
记忆中,1993年的夏天,村里本家的一个爷爷从台湾回来探亲。他是1949年初安阳解放前夕被抓壮丁走的,那天有人看到过他在离村三里地的大路上捡粪。随后是一路败逃南下,直到被迫登上前往基隆港的运兵船。那年他不过17岁。他被抓走之后,他爹为了找回他只身一人踏上了寻儿路,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他娘在建国前夕哭瞎了双眼。后来在“文革”初期被批斗死了。
现在还能想起来他回村那天,站到村口那棵已经快两百年的皂角树下,哭的像个孩子。
17岁被抓壮丁,61岁才回家。阻隔两岸亲情的,真的不仅仅是那一湾海峡。
《原乡》是一部重大的海峡题材电视剧,所讲述的“骨肉天情、原乡情长”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两岸一家亲”的血脉联系,对于沟通两岸同胞感情、凝聚民族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剧积极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创作人员自觉的文化追求。 儒家的仁义礼智孝等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剧中的老兵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这些文化传统已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了。
路长工:什么?大点声,我听不见?岳将军: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本是“洪”根生相煎何太急。应该多拍拍台湾的人文,除了眷村以外的,台湾80年代的风土人情,大陆人了解太少了,还有台湾的政治环境,是什么导致成现在台湾这个台独样子。。。。。。。。。。。。。。。。。。。非要140个字才能发吗???????????????
从台湾老兵视角出发的,情感真挚的一部良心好剧。
一周连续着追完了,真的很有感触。很煽情,但是老戏骨们的表演就是赚眼泪啊。
先来谈谈故事背景。1949年,国民党战败,带领百万政要、残兵败退台湾。这一退,就是38年。38年里,当初跟随的老兵思乡之情日益浓厚。他们之中有自愿的,有被抓壮丁的。
故事就围绕着这一群老兵寻乡来展开——以董家强案件为开端,交代了警总的绝对威慑和老兵们被唤醒的思乡之情。以杜守正带着老兵录像重返大陆寻找亲人为全剧高潮,深刻、细腻,讲述了老兵们家乡的情况,宣泄了老兵的乡愁。以路长功案件为转折,最终升华了“思乡是每个人的本能,思乡无罪”的主题。
(虽然我感觉晓梅和台生的感情线有点老套,而且晓雄完全成为了爱情线的工具人。。。)
叙事节奏上,详略结合,明快干脆。尽管有时觉得某些情感宣泄情节太慢了,但是过了后常常又接一段警总线的紧张叙事。快慢结合,有种港剧的快感。在第一集就已被吸引。果不其然好剧三分见。
另外演员们的演技实在精彩,情感的表演很好抓住了观众的心,情感真挚而不做作,每个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
(根生见到茶嫂时的复杂感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最后一点,从台湾的角度出发看大陆,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是一种“外”的视角。剧集开头一直只是通过老兵们的讲述来展现大陆,于是 形成了一种“未知”的氛围,“38年”的感觉通过十几集形成了,因此当杜守正到达深圳的时候,一种“新奇”的感觉油然而生,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接下来谈谈主题,
“思乡不该有错”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再来谈谈居中的人物塑造,
有的人觉得三观不正,比如洪根生,在台湾有家庭还想着阿茶,甚至在现任女儿妻子面前表现出来;当晓雄出事时,自己包括整个家都好像不怎么在乎一样。又比如说朱晋,多次出卖自己战友等等。初看觉得诧异,但仔细一想这也许这就是当局压迫下的现实。当人人自危,随时随刻都担心警总对自己出手时,棱角自然就给磨平了。
对洪根生这种老兵来说,大年三十都可以给抓到警总去审问,活着、平安就已经是奢求了。
另外剧中一大看点就是长功和将军的情谊了,真是塑造得太好了,针锋相对又惺惺相惜。长功会帮将军躲避香港的杀手,杜守正事件中将军也会顾及到长功而不愿独自逃亡美国。他们都有自己的立场,也都能理解对方的立场,但是在重要关头,他们还是会以彼此为重。
服化道上,这一点是真的好,很有乡土气息。旗帜、字体、取景都很讲究,很有80年代的感觉,而且色调上也很自然,代入感强。
台词上,一些真实存在的人名、地名、事件,也大大增强了代入感。
总结:
深夜看完,久久难眠。我没有离家远行过,更没有试过被阻挡归家。但是也从剧中可以感受到老兵们的悲哀和无助。颠沛流利三十八年,来到一个陌生岛屿,被监视、被排挤。和熟悉的那个故乡没有了任何联系,只能随遇而安,重建自己的家庭、亲人。
但这个时候,令人更加绝望的事情就来了。家乡带来的音信,并不一定都是有利于新生活的,对国家来说是一种畸形的分裂,对个人来说更是一种痛苦的无奈。
这让我想起了前些年的德剧《暗黑》,由于一群人误入的时空隧道,引起了众多伦理上畸形的关系。只是,那只是科幻,而这对国家来说却是现实。
恳切祝愿祖国早日统一,这群漂泊在外的游子,需要疗伤。
奉仙好有气质,马莉也好可爱MvM
力奇和奉仙录影带传情;马莉(卢茜 饰演)——宝岛宾馆前台
不清楚故事是否符合历史真实(1980年代的警总还这么监控老兵?),但故事本身编得不错,“谍战”的思路勾人,最后五分之一的节奏泄气了,老潘给台生设套那条线有槽点,且反派曹梦的长相令人反感。庄力奇和老杜的大陆之旅这一段编得特别好,成了两个人各自的救赎之旅,周凯文这个演员显然是有潜力的,可惜一直接不到好戏。另外,从本剧还了解到了香港调景岭的老兵这段历史,把两岸三地串在一起,还能加进一个在大陆的台湾老兵的支线,这个设置有巧思。
跟着我妈刷剧,随便瞅瞅,这部还可以,我妈看到最后老兵大游行,惊了下。老演员的戏好过年轻人。陈宝国前半部像易先生,梁朝伟化了,不得了……这个警总头子角色张国立演不了,他讨巧,继续演他能演的小人物
当你漂泊得太远,不要忘记你的家永远在你的身后………陆根生和阿茶三十年后相见的一幕实在太催泪。。
三观正,剧情上也没有什么硬伤,演员不做作,真的蛮好的了~ 最后好燃!
看一集哭一集,希望更多的台湾人能看看此剧。老兵不死,只会凋零。大陆名家的演技+台湾小鲜肉的颜值也算是相得益彰,想吐槽一发宝国叔的居然之家西服。
刚看完,哭惨了无法平静,实在是太好了。很少看大陆片,偶然发现这部剧一发不可收拾。大陆的国民党老兵战后撤到台湾,不能回大陆老家和亲人相聚,漫漫38年的回乡路,等儿子等老公一等就是三十多年,满满的正能量,正气浩然,被每一个角色感动着,演员的演技很棒
题材很好的…可惜电视剧肯定拍不好…光煽情去了/ll
这个电视剧真的很好。台湾老兵的题材,对于大陆来讲太少了。值得人们思考的是,台湾的老兵们,再过个几年,基本上也都入土了。当那个时候,似乎台湾已经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了。乡愁都成了过去。
才看了两集 制作阵容太强大!必是好剧无疑!另,央一能播这样的题材也算是一大进步吧!
很好看
没有深夜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陈宝国
陈宝国就一句台词,什么,大声点,没听见。
眷村是个很好的切入点,用得好能打一个很好的统战牌。但是在我们伟光正的春晚主持人的导演下,又成了如《东京审判》那种除了题材分一无是处的浅尝辄止之作。
我姥姥也是阿茶嫂。姥姥等了十几年,送走了那个人的父母甚至自己的孩子,后来辗转从美国来的消息,才知道他在台湾又成家了。再后来,姥姥和姥爷结婚了,生了一男一女,厮守半生。这才世俗中爱情的样子,没有惊天地,没有泣鬼神。姥姥今年九十岁,老天保佑她长寿安康。
乡愁四韵。
第二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提名
除了国产剧,请告诉我哪儿的电视剧能拍出这种浩然正气?
乡愁